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8年01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2-18 11:12:26 点击数:

分享到:

               

   

                目 录             

  钢铁篇

  钢铁可以清新地炼成? 宝钢湛江钢厂全方位治理烟气,把废物变成“二次资源”              3

  努力打造绿色生态钢铁企业 ——记天津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的环保实践              6

  工信部:加严钢铁产能置换比例要求,加大监督力度              9

  铸荆楚钢铁之城 树民营标杆企业               10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出—— 今年铁矿石供大于求或将持续              14

  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              16

  化解传统钢铁产能 做强做优装备制造“唐山智造”为转型发展开路              17

  2017年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目标任务提前完成—钢铁业严防新一轮产能扩张              18

   

  海洋篇

  国家海洋局实行最严围填海管控 今年原则上不再审批一般性填海项目              22

  国家海洋局出台措施遏制近海环境恶化 重点海域率先实施排污总量控制              23

  “透明海洋”工程,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两千米下深海              24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 服务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8

  两部门发布海洋工程环保税申报征收办法 应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协作机制              33

  海洋调查到底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33

  蓝色经济:运行放缓但潜力可观              36

  国家海洋局围填海督察曝光三大问题 将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              39

  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8万亿元 海洋工作实现多个“首次”              41

   

  石化篇

  江苏油田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开发,呵护碧水蓝天              45

  延长石油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              47

  破除“重化工围江” 重构发展格局              50

  中石油自研技术在塔里木油田成功应用              52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又添一有力“武器”              53

  川维化工物耗能耗大幅降低              55

  我国与文莱合作建设石油化工项目进度加快              56

   

  造纸篇

  金光纸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 清风吹来绿色的纸              58

   

  湛江篇

  加快建设 北部湾中心城市              60

   

  一带一路篇

  一带一路,为泰国发展战略添活力              61

  “一带一路”博物馆落户国际会都              62

  “一带一路提供开创性思路”              63

  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64

  海丝“活化石”迎来“一带一路”新空间              65

  海南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67

  

  

  1

  钢 铁

   

  发布版面

  产业经济

  

  主题

  钢铁可以清新地炼成? 宝钢湛江钢厂全方位治理烟气,把废物变成“二次资源”

  发布日期

  2018-01-02

   

   

  1

  图为湛江钢铁厂区。 黄玉文摄

   ◆黄玉文

  广东湛江东海岛上,宝钢湛江钢铁林立的厂房、烟囱,和远处一望无际的碧海、广袤深邃的蓝天相互交织。与传统钢铁厂区“烟雾大、灰尘多、空气差”的污染环境不同,这里却向人们展示了钢城柔美洁净的一面。

  多年等待,这座南方海滨城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钢铁梦。一年多前,湛江钢铁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在钢铁项目带来的工业化快速发展中,湛江又是否能守得住碧海蓝天的环保底线?“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湛江钢铁能否做到呢?

  全方位治理烟气控制扬尘

  焦炉烟道废气和烧结烟气实现脱硫脱硝等,从源头减少扬尘产生

  去年4月初,广东省环保厅联合省气象局召开2017年第一季度广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会商会。监测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湛江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92.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仅次于汕尾,排名广东省第二。

  作为广东重化工业的重要聚集地,湛江空气质量成绩单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环保的巨大投入和艰巨努力。

  “面对史上最严环保法+国内最严格排放标准,我们其实压力不小。”宝钢湛江钢铁一位环保工程师表示。

  “2008年湛江钢铁项目获批时,还没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限制排放要求。”这位工程师介绍说。然而,2014年起,新的焦化排放限值开始实施,污染物排放要求大大提高。

  湛江钢铁因此采用了焦炉烟气低温脱硫脱硝工业化示范装置,装置投运后,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小于30毫克/标立方米、150毫克/标立方米,各项排放指标满足国家《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特殊限制地区环保标准。

  “湛江钢铁对焦炉烟道废气脱硫脱硝的工程应用实例,正在加快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的步伐。”湛江钢铁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仅对焦炉脱硫脱硝,我们就增加了1.2亿元的投入。

  烧结,是钢铁厂污染排放“集中营”。为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湛江钢铁烧结厂采用国内自主集成的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装置,通过吸附塔和解析塔的相互作用与配合,大大提高了活性炭的循环使用效率。目前,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装置实现了烟气“三脱”(脱硫、脱硝、脱二噁英),脱硫效率达95%以上。

  “解析塔在运作时会将原先吸附的二氧化硫再次释放,统一回收后制取浓硫酸,真正做到了减排又增效。” 湛江钢铁环保工程师介绍说。

  同时,湛江钢铁还有效控制了扬尘,在厂内修建了两座巨大的“蒙古包”料仓,对粉状原料采用全封闭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

  据了解,平时,巨大的“蒙古包”里将会堆满煤,为钢铁厂的正常运行做准备。此外,为降低烟粉尘排放浓度,湛江钢铁投资建设了160套除尘系统。

  得益于一系列先进的环保工艺和管理,湛江钢铁的污染排放指标不仅全面达到国内外标准,在同行中也名列前茅。

  打破常规采用“1+3”用水模式

  鉴江引水配合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废水回收等方式开拓水源,减少水资源消耗

  钢铁项目是用水大户,与传统的市政供水不同,湛江钢铁突破性采用了“1+3”用水模式。除了以鉴江引水作为主要水源之外,湛江钢铁通过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和废水回收3种模式并重,尽量控制鉴江引水的水量,努力保证东海岛居民及其他企业用水需求。

  湛江地处广东西部沿海,海洋性气候明显。根据气象部门统计,东海岛每年的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对此,湛江钢铁因地制宜,投资兴建了两座雨水收集池。

  雨水收集池池体全长1560米,宽175米,深8.5米,集雨水收集、排洪、安全贮水、区域隔离等功能为一体,总容积1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东海岛15万人口近45天的用水量,不仅保证全厂供水需求,而且减少了对鉴江水的用量,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减轻水资源供给风险。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湛江钢铁的工程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海水,在自备电厂的建设中,利用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海水淡化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法,加热热源来自发电乏汽,从而更节能、更高效地生产淡水,减轻用水压力。

  “海水淡化的过程,用的全都是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目前正在运作的两套海水淡化装置,年产纯水可达1000万立方米以上,已经基本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纯水需求。”现场工程师介绍地说。

  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湛江钢铁也是充分利用。据记者深入了解,湛钢全厂共建了设23套水处理系统,实现废水100%处理,同时采用串联供水,并实现98%以上的废水在厂内进行回用。

  把每一项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含铁物质不出厂,钢渣焦油等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固废综合利用率高达到99.96%

  湛江钢铁位于一个小岛上,全部固废加工均在厂内设置。公司始终践行着一个原则:把每一项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在湛江钢铁,全厂约30%固废在厂内直接循环利用。厂内还有个说法:含铁物质不出厂。2015年,公司打造了含铁综合固废处置中心,率先实现了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湛江钢铁按照集团规划的定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围绕钢铁主业产出的固体废弃物,开展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品化技术研发和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固废的二次利用有效节约了资源,减少了转运产生的二次污染。同时,湛江钢铁建设了二次资源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环境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有效掌握二次资源处置全流程,确保处置的合规性。

  “对于厂内无法消化的固废资源将进行社会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统一回收,运往建筑材料厂;焦油等化工产品提供给化工厂。目前,湛江钢铁对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已高达到99.96%。”公司负责人说,固废的高效合理利用,带来了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湛江钢铁固体废物都被称为“二次资源”。

   

   

   

  发布版面

  专版

  

  主题

  努力打造绿色生态钢铁企业 ——记天津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的环保实践

  发布日期

  2018-01-02

   

  天津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特钢公司”)是由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及达亿钢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钢铁联合企业,成立于2009年9月,是集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为一体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企业建有三座1080m3高炉、三座120吨转炉及精炼设施、四条轧钢生产线,具备年生产铁水430万吨、钢420万吨、材250万吨的能力。

  ●倡导绿色设计,推行环保技术应用

  联合特钢公司借升级改造之机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36m2小烧结、215m3小高炉、30吨小转炉等落后设备,按严于国家排放标准50%设计要求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升级改造工程配套环保设施的设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所有生产工序产尘点配套建有除尘设施,采用了烧结(球团)烟气脱硫技术、电除尘技术、布袋除尘技术、高炉煤气干法回收、转炉煤气OG法净化技术、全燃煤气锅炉、水处理循环利用等多项节能减排技术。

  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投入近15亿元进行环保治理:对所有的除尘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18台布袋除尘设施更换覆膜滤料,对8台电除尘设施进行改造,采用了辅助电极、高频电源和临界脉冲电源新技术,转炉一次除尘改为四代OG除尘装置,使企业除尘设施烟(粉)尘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排放限值20%以上;针对企业粉尘无组织排放,新建一座15万平方米封闭综合料场,一座9万平方米全现代化全封闭焦炭料场;新增7套布袋除尘设施;对所有高炉出铁场进行封闭改造;对高炉炉顶上料增建捕集装置;对转炉地下料仓、石灰存储仓等粉尘无组织排放场所进行全封闭;对500m3高炉除尘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设120转炉三次除尘系统;除尘设施卸灰采用气力输送技术,实现密闭卸灰,彻底消灭卸灰过程中的扬尘污染。

  积极推动“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建设工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动绿化升级。2017年公司又对原有绿化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绿植50余万株,提升绿化品质,增加绿化品种,做到黄土不露天,花木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次丰富,使花草树木布满厂区;将厂内构筑物、介质管道和除尘设施进行粉刷、亮化,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绿色钢厂初现端倪。

  ●绿色创造,助推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联合特钢公司将节能降耗的方针贯穿生产组织全过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各种煤气、工业用水、固体废弃物和余热实行了“四闭路”,以绿色创造助推企业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和实物消耗成本。建设实施了高炉BPRT节电技术、太阳能技术、蓄热式燃气加热炉、转炉汽化冷却、高炉富氧喷煤、厚料层低温烧结、连铸氢氧切割、煤气发电、烧结环冷余热发电、转炉蒸汽发电、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烧结热烟气烘焦等节能减排新技术,同时将工业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除尘灰全部回烧结参与配料、氧化铁皮回炼钢、转炉污泥造球后返回炼钢生产系统、高炉水渣作为水泥原料。

  公司转炉煤气吨钢回收高于120m3/t钢,高炉煤气利用率大于98%,吨钢耗新水小于3m3/t,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固废综合利用率达100%,各项能耗指标均优于国家及天津市限额标准,“十二五”完成节能量29.31万吨标煤,各工序能耗优于国家限额标准,自发电率达到65%,仅此一项,年创效益超过4亿元。

  ●强化环保管理,落实环保责任

  联合特钢公司把实现环保、循环、集约的绿色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管理水平的着力点,在强化环保治理,采用环保治理新技术、增加环保治理资金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化企业环保管理,建立管理机构,落实责任,健全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制定了《环保管理考核办法》、《危险废物处置管理办法》、《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环保脱硫系统运行管理及考核规定》等96项各级环保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公司还多管齐下,强化环保检查,对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明确时限、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抓好组织落实,使环保检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为及时了解颗粒物排放状况,通过安装监控系统,对全公司环保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每月对除尘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为防止扬尘污染,不仅要求外购原料车辆必须苫盖,内倒原料车辆也要求苫盖,厂内行车速度不能高于30公里/小时,严格控制道路扬尘。

  为打造绿色生态钢铁企业,联合特钢公司不断强化现场5S 管理,制定了《生产现场5S管理规定》, 按属地管理原则对厂区现场进行责任划分,定期对厂区现场环境进行检查、通报、整改,公司环境日趋完善。

  联合特钢公司制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当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时,公司以大局为重,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预案》相关规定,及时启动预警响应,采取停产、限产、限排、减排等措施,确保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有效地控制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重污染天气危害程度。

  未来,联合特钢公司将继续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等生产要素,认真落实新环保法,切实抓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在联合特钢公司的实施,结合落实国家“十三五”环保规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推进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扮靓绿色特钢、建设美丽天津多做贡献。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工信部:加严钢铁产能置换比例要求,加大监督力度

  发布日期

  2018-01-09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辛欣)记者8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新修订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置换产能范围细化明确,加严置换比例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严禁新增产能。

  工信部提出,用于置换的产能须同时满足“1个必须+6个不得”这两个要求。“1个必须”指用于产能置换的冶炼设备须在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各省级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备案去产能实施方案的钢铁行业冶炼设备清单内,2016年及以后建成的合法合规冶炼设备也可用于产能置换。不在该范围的冶炼设备一律不得用于置换。

  “6个不得”指用于产能置换的产能不得为:列入钢铁去产能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地条钢”产能、落后产能、在确认置换前已拆除主体设备的产能、铸造等非钢铁行业冶炼设备产能6类产能。这是“一票否决”项,即使在“1个必须”范围内,触及其中任何一条一律不得用于置换。

  为避免个别项目“钻空子”逃避置换新增产能,工信部提出,只要建设内容涉及建设炼铁、炼钢冶炼设备,就须实施产能置换,即“建设炉子、就须置换”。

  在置换比例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继续执行不低于1.25:1的要求,其他地区由等量置换调整为减量置换。

  为规范置换比例的计算,避免出现玩“数字游戏”现象,工信部对用于计算置换比例的产能换算表进行了调整,要求各企业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都要用这套换算表进行计算,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表示,不论是细化明确范围,还是加严置换比例要求,加强各方监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严禁新增产能。

   

   

   

  发布版面

  专版

  

  主题

  铸荆楚钢铁之城 树民营标杆企业 ——记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18-01-10

   

  IMG_256

  IMG_257

  IMG_258

  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盛兰”)是湖北省内较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是威宁市十家纳税大户之一,是诚信金牌企业、十星级文明单位,是带动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金盛兰重点实施的是300万吨优特钢项目,一期占地3000亩,计划投资超过75亿元。公司于2013年下半年顺利入驻咸宁嘉鱼,目前已完成两座年产260万吨炼钢铁水的1350m3高炉,1座年产360万吨烧结矿的360m2烧结机,4座600t/d双膛竖窑,两座120t转炉,两套高速线材生产线和两套连续式棒材生产线;已累计完成投资60多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120亿元、创利税8亿多元,就业安置突破6000人。

  为了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环保友好型企业,把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围绕这一项目建设,金盛兰集团和武钢集团汉阳钢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并与嘉鱼县政府引进了盈德投资(上海)有限公司、都市环保等10余家关联配套企业,与葛洲坝水泥等企业开展水渣加工等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金盛兰始终以安全环保为指导思想,采取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安全环保措施: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安全环保教育力度,营造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抓安全环保,必须依法治企。从健全完善、提高规范、激励关心等规章制度做起,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行政、经济、文化等激励约束资源,建设制度化的体系,确保企业各级员工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成为安全环保法律法规的坚定贯彻者和自觉执行者,打开“十三五”工作新局面。

  以人为本,抓安全环保,要以员工的健康安全为本。金盛兰时刻把员工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解决好员工健康安全与生产、效益的关系;把理念口号转化为具体实践,要尊重科学、规律和民意,不无原则张扬个性,不片面压制个性,使一切制度规范都体现“我要安全、我要环保”。

  以人为本,抓安全环保,必须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确保全员全面发展。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学习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开展安全环保形势任务教育,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组织案例分析、述职讨论、讲座论坛等活动,使各级员工懂得“搞好安全环保我们就是第一受益人,搞不好安全环保我们就是第一受害者”,掌握“我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真正使员工的安全环保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是坚持目标清晰,掌握安全环保科学内涵,持续改进工作。

  企业自身的法律地位、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决定了企业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实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生产谁治污、谁治污谁受益”的原则,依法搞好安全环保工作。必须把安全环保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学习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推进工作,在员工受惠、企业受益、社会和谐中,促进安全环保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必须积极完善责任制体系,强化安全环保的主体责任落实。责任落实是企业工作的灵魂,如果责任制完善、奖惩严明,工作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力度就大,效果就明显。

  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安全环保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辩证关系。无论生产多忙,安全环保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安全环保工作始终是促进生产经营的基础。无论效益好坏,即便为了安全环保牺牲局部利益,最终能为企业换来持久效益;无论发展多快,安全环保工作都需超前考虑、及时布局。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加强安全环保体系建设,推进标准进程。

  实践证明,安全生产重点在作业过程,隐患在作业现场。环保工作重点在源头治理,难点在过程控制。只有科学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抓好安全环保工作,要不断完善制度、规程和体系,实现持续改进提升。将安全环保问责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安全环保述职制等,纳入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要针对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定科学严密的工作方案,建立管理档案,落实防范措施。特别要抓好事故隐患知情、整改和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抓好环保设备完好率、同步运转率。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安全环保“三同时”制度,杜绝新的安全隐患和污染源产生。

  抓好安全环保工作,要围绕班组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强危险源点监控,完善现场管理作业标准,严格维检、施工等现场管理。围绕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坚持采用清洁原、燃料和清洁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抓好安全环保工作,要树立安全环保是最大节约、事故和污染是最大浪费的观念,积极开展设备安全和灾害预防的检查,通过消除设备、能源等事故隐患和污染源的控制,提高节能降耗水平。认真做好灾害防预工作和设备事故预案编制,健全生产、电力、燃气、矿山、消防、运输等系统和防汛、防雷等灾害的预警体系,适时组织应急演习,提高各类应急、预警预案的质量。要提供充足的人财物资源,达到“防范胜于救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各岗位必须协同作战,建设绿色工厂。

  安全环保工作需要各层次、各系统和各环节的积极支持与主动参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综合治理,整体设计物流,加强运输管理。目前,每天数以万吨的物流量,带来的运输污染已成为重要污染源之一。生产处、安环处等要深入调查,设计最佳运输线路,科学组织物流,减少交通堵塞、污染。要进一步规范物料覆盖、车辆管理等制度,严格控制车辆装载量,彻底控制物料抛洒和运输污染。加大物料转运设施投入,尽快实现厂区内原燃料和工序产品“不落地”转运。

  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绿化美化,加大建设清洁文明工厂的力度。厂区要提高绿化覆盖率,以简单、经济的园艺景观为手段,在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寿命上下功夫。企业相关负责人提议:除了公司整体投入以外,各部门(分厂)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大力开展“献一份爱心、建绿色家园”的公益活动,植树护树,增加绿化面积,努力在3年内,使金盛兰的“党员林”、“共青林”、“纪念林”等各具特色,形成气候;公司后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卫生清扫和保洁水平,大力整治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陋习,保持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文明卫生,要加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档次。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建设现代化企业。

  “安全环保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事业,大家的事靠大家办”。安全环保任重道远,需要各级干部从大局、战略和政治高度认识安全环保工作,恪尽职守,务实创新。

  恪尽职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安全环保“十三五”工作目标已经明确,主要是抓落实,如何抓好落实。要通过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各部门(分厂)负责人的问责制,全力推进安全环保工作。各部门(分厂)负责人各负其责,恪尽职守,掌握专业知识,锤炼实践技能,以新的理念、思路、管理开展工作,完善优化管理机制,用系统、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安全环保规律,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为生产经营、技改建设打基础,服好务,做到管则管好,干则干好。

  改进作风,依靠员工实现目标。打铁先得自身硬,各部门(分厂)负责人要以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带头改进作风、提升本领、围绕目标、求真务实,靠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推进企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如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敢碰硬,制度再好也只是废纸一张;要深入工作一线,与员工群众沟通思想、思路,找准矛盾和问题,认真剖析,研究对策,不能单纯用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要充分发挥员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形成集体智慧和整体合力,实现企业员工共同的目标。

  金盛兰秉承着“奉献社会、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努力践行“节能环保、稳健发展”的企业使命,实现“追求卓越,走向世界,打造一流品牌钢企”的美好愿景。未来,公司将努力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创新绿色企业,聚新求变,共创辉煌。

   

   

   

  发布版面

  经济要闻

  

  主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出—— 今年铁矿石供大于求或将持续

  发布日期

  2018-01-15

   

  IMG_256

  1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7年度轮值会长靳伟表示,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走势异常,钢价在快速下降,铁矿石的港口库存快速上升,而进口矿指数反而快速上升,进口矿价格在快速上涨。

  2017年12月以来,国内钢材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出现大幅下跌。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个交易周,国内现货钢价综合指数报收于155.44点,一周下跌1.88%。全国主要市场的主流规格螺纹钢均价为每吨4295元,一周跌157元。

  与钢价下跌走势不同,铁矿石价格持续上行。据中钢协监测,2017年12月末,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为255.89点,较11月末上升9.94点。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为259.24点,较11月末上升9.55点。从具体价格看,去年12月末,进口粉矿(62%)到岸价格为70.02美元/吨,环比上升2.58美元/吨,升幅为3.82%。今年1月12日,直接进口铁矿石(62%)到岸价为73.45美元/吨,月均为73.04美元/吨。

  中钢协1月9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从前期进口量及港口库存情况看,铁矿石市场依然呈供大于求态势,后期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仍呈波动运行态势。

  首先,钢铁产量继续下降,铁矿石需求强度持续减弱。受供暖季环保限产措施影响,钢铁产量连续下降。据钢铁协会旬报统计,2017年12月中上旬,会员钢铁企业累计日产粗钢172.22万吨,估算全国日产粗钢216.09万吨,环比下降2.00%。再加上市场进入钢材消费淡季,春节前后钢铁产量仍将保持较低水平,铁矿石需求强度持续减弱。

  其次,铁矿石港口库存再创新高,供大于求矛盾未有改观。2017年12月末,全国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量升至1.47亿吨,环比上升519万吨,升幅3.67%;同比上升3216万吨,升幅为28.11%;2017年1月至11月,全国生铁累计增量仅为1490万吨,而同期进口铁矿石增量为5565万吨,远超生铁增产需求。

  第三,钢企降本增效压力增大,铁矿石价格难以大幅上涨。据中钢协统计,2017年12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环比上升2.65%,而同期铁矿石、炼焦煤、焦炭和废钢等原燃材料价格分别上涨4.04%、13.31%、36.07%和23.07%,均大于钢价涨幅,钢铁企业降本增效难度进一步增大。

  “我们整体判断,2018年钢铁供需能够保持基本平衡,铁矿石供大于求仍将持续。”靳伟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表示,2018年,进口铁矿石供大于求局面仍将持续,在供给持续增加,港口库存量屡创新高、废钢供应增加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基础。

  靳伟表示,近期出现的价格倒挂现象很不正常,应高度关注铁矿石价格走势。钢铁企业对此要保持清醒,勿跟风炒作。

   

   

   

  发布版面

  要闻·财经

  

  主题

  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

  发布日期

  2018-01-15

   

  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姜琳)记者1月13日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上获悉,经过两年的持续推进去产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了合理区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靳伟介绍说,2017年,我国钢铁市场环境明显改善,钢材价格合理回升。12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121.8点,同比上涨22.4%。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明显好转。

  前11个月,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35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实现利润1578亿元,较去年增长3.6倍;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4.7%,提高了3.2个百分点,河钢等一批企业净利润超过100亿元,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实现扭亏为盈。

  “虽然两年来化解了超过1.15亿吨的产能,清除了‘地条钢’,去产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地条钢’死灰复燃、违法违规和一哄而上建电炉等,极有可能吞噬去产能成果。”靳伟说。

  他表示,由于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改善,一些企业又萌生了产能扩张的念头。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要警惕新一轮产能扩张的冲动。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化解传统钢铁产能 做强做优装备制造“唐山智造”为转型发展开路

  发布日期

  2018-01-15

   

  本报石家庄1月15日电 (记者徐运平、张志锋)中车唐山公司制造的“黄金眼”动车组运行在西成高铁,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河北唐山装备制造业正不断做强做优。2017年前11个月,唐山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19亿元,同比增长15.8%。装备制造业已经替代钢铁产业,成为拉动唐山工业生产的“领头羊”。

  唐山曾过度依赖钢铁产业,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如今,贯彻新发展理念,唐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7年底,化解传统炼钢产能3661万吨、炼铁产能2686万吨。同时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改力度,2017年唐山完成中车唐山公司高速动车组检修能力提升技术改造等项目89项;全市装备行业技改投资525.5亿元,比2016年增长24.9%。

  以高端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唐山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唐山通宝停车设备公司,一座60多米高的33层垂直塔库挺立在厂区中央,工作人员把车开到停车区,轻点触屏,智能塔库自动完成车位调整、提升、横移、锁定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一键存取车辆。这个“智能塔库”由通宝公司自主研发制造,占用地面仅4个停车位,可以“叠加”停放99辆汽车。类似的“唐山智造”越来越多,目前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85%。

  依托中车唐山公司、开元集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唐山打造丰润动车城、高新区机器人及焊接、玉田印刷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伴随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唐山装备制造业铆足了劲,为经济转型发展开路。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2017年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目标任务提前完成—钢铁业严防新一轮产能扩张

  发布日期

  2018-01-16

   

  IMG_256

  2018年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深化年,钢铁业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坚持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去产能、去杠杆、稳运行、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开展工作,努力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1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2017年钢铁行业大力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行业运行实现稳中向好。但是,产能过剩等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向好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高度警惕产能扩张冲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7年度轮值会长靳伟在中钢协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上表示,2017年全年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彻底取缔“地条钢”工作落实到位。通过两年来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有效缓解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我国合规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基本改变,钢材价格合理回升。2017年12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121.8点,同比上涨了22.4%。

  2017年,我国钢材消费好于预期,市场需求有所增长,钢铁生产也保持平稳。2017年前11个月,全国共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为6.56亿吨、7.65亿吨和9.73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32%、5.74%和1.1%。其中中钢协会员企业生产生铁、粗钢、钢材同比分别增长2.99%、7.86%和7.3%,增幅高于全国增幅。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了过剩、违规与落后产能,使合规优质产能得到有效发挥,废钢铁资源流向合规钢铁企业。前11个月,炼钢消耗废钢铁总量达1.3亿吨,同比增加5000万吨。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明显好转。2017年前11个月,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35万亿元,同比增长35.05%;实现利税26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78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32亿元;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3个百分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我国钢铁业向好发展的势头令人欣喜,但长期以来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未解决,钢铁业继续保持实现良好效益还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当前尤其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新一轮产能扩张的冲动。”靳伟直言,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市场需要,钢铁企业的产量仍有增长空间,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行业效益明显好转,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改善,一些企业又萌生了产能扩张的冲动。他要求,会员企业要坚决防止产能扩张的冲动,避免在数量上扩张投资。

  近期一些苗头性问题已引发业内人士的担忧,去产能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地条钢”死灰复燃、违法违规和一哄而起建设电炉等极有可能吞噬去产能成果。

  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

  “2018年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深化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夏农在会议上表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钢铁行业要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深入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重点是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相关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与此同时,要着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果。

  数据显示,“十三五”的前两年,钢铁业完成去产能已超过1.15亿吨,距离“十三五”1.5亿吨的上限目标,还剩几千万吨的规模。

  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近日撰文称,2018年,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钢铁去产能工作,力争提前完成“十三五”的上限目标。要梳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落后产能应去尽去。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机制,坚决防止死灰复燃。督促地方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坚定不移去除低效产能。抓好产能置换审核关,严禁以任何理由新增钢铁产能。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为钢铁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的硬招,工信部新修订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关键之处在于,钢铁业“建设炉子、就须置换”,以避免个别项目“钻空子”逃避置换新增产能。与此同时,对置换产能范围进一步予以细化和明确,进一步严格了置换比例要求。

  针对业界对于新增产能等问题的担忧,夏农表示,钢铁行业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以来,精心组织,真抓实干,管理到位,做到了“真去”。通过层层压实责任,钢铁业顽疾“地条钢”的取缔工作都能在村一级落实到位,足以说明有关中央化解过剩产能政策能否落实到位的疑虑完全可以打消。另外,为巩固化解过剩产能的成果,中钢协已设立了“地条钢”和违规新增产能的举报平台,相关部门也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下大气力去产能,不仅是为行业解困,更要促进中国钢铁实现高质量发展。靳伟认为,钢铁工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谋划转型升级战略和路径,将产业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整体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全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国家、人民和社会对发展质量、供给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对钢铁产品质量、寿命、安全、环保、实用性的更高要求,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中钢协提出,全行业须把提升供给质量、供给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特别要把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作为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紧盯下游高端用钢的需求,充分发挥行业产学研联合攻关的优势,在努力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中钢协副会长迟京东在会上作了《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和路径》的专题报告。迟京东表示,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定位是:要继续成为新时代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撑产业地位,要与社会、城市、生态环境共融共存,并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通过转型升级提前5年至10年率先实现既大又强的钢铁现代化,以支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夏农则表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话语权不强。今后必须下决心促进兼并重组,培养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行业中有主导地位的大企业。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市场化原则,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由企业自主决策。

  “钢铁工业是可以率先实现既大又强战略目标的行业之一。”在迟京东看来,钢铁工业仍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强化钢铁产业创新发展,实现发展驱动力的转换和加快钢铁产业国际化建设,培育中国钢铁产业在全球钢铁产业中新的竞争优势,是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两大重点。

   

  

  5

  石化

   

  海洋

  发布版面

  要闻·经济

  

  主题

  国家海洋局实行最严围填海管控 今年原则上不再审批一般性填海项目

  发布日期

  2018-01-02

   

  本报北京1月1日讯 记者蔡岩红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2017年,该局从暂停渤海围填海项目的受理和审批,到暂停地方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从建立重大围填海项目第三方评审制度,到对11个涉海省(区、市)的海洋专项督察,执行史上最严的围填海管控力度。据悉,今年国家海洋局原则上不再审批一般性填海项目。

  2017年国家海洋局多措并举,加大围填海管理的管控力度,实施了6个暂停措施。其中在渤海实施了4个暂停措施,即暂停围填海建设项目用海的受理和审批、暂停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受理和审批、暂停围填海建设项目用海指标的下达、暂停临时倾倒区的选划。另外,针对地方和全国范围内实行“两个暂停”,即暂停下达2017年地方围填海计划指标,暂停审批和受理全国范围内区域用海规划。同时,严格重大围填海项目用海论证、环评和审查,建立重大用海项目第三方评审制度。

  特别是2017年,按照国务院批准同意的《海洋督察方案》,国家海洋局组建了两批国家海洋督察组,开展以围填海专项督察为重点的海洋督察,重点查摆、解决围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问题。近日,第二批5个国家海洋督察组结束了天津、山东、上海、浙江、广东5个省(市)的海洋督察进驻工作。期间共与43名省级领导,805名有关同志进行了个别谈话;调阅资料30811份;受理来电、来信举报533件,各督察组分批向省(市)政府进行了转办,地方政府已办结381件;对835个项目进行了外业核查。至此,2017年,国家海洋局已完成了沿海11省(区、市)围填海专项督察全覆盖。督察期间,督察组综合运用飞机、船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应急监测车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以“海陆空”联动的方式对重点区域开展现场核查。

  据悉,目前各督察组正在集中形成督察报告。对已经转办、待查处落实的群众投诉举报问题,督察组安排人员继续督办,密切关注,加强沟通,督促地方政府持续推进边督边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能够公开到位、整改到位、查处到位、问责到位。

  据了解,2018年,国家海洋局原则上不再审批一般性填海项目,年度围填海指标主要用于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重大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国防建设等4类用海,坚持以海定量、量海而行,禁止不合理需求用海。

   

   

   

  发布版面

  政府·经济

  

  主题

  国家海洋局出台措施遏制近海环境恶化 重点海域率先实施排污总量控制

  发布日期

  2018-01-05

   

  本报北京1月4日讯 记者蔡岩红 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关于率先在渤海等重点海域建立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配套印发《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技术指南》,推动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率先在渤海等污染问题突出、前期工作基础较好,以及开展“湾长制”试点的重点海域,率先建立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并逐步在全国沿海全面实施。

  《意见》指出,要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和积极作用,按照质量改善、政府抓总、陆海统筹、分步实施的原则,依循“查底数、定目标、出方案、促落实”的推进思路和实施步骤,推动总量控制制度在部分重点海域率先建立实施,不断健全完善以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制度框架和标准规范,为在我国重点海域全面建立总量控制制度打下良好基础。

  《意见》明确,2018年,率先在大连湾、胶州湾、象山港、罗源湾、泉州湾、九龙江—厦门湾、大亚湾等重点海湾,以及天津市、秦皇岛市、连云港市、海口市、浙江全省等地区,全面建立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渤海其他沿海地市全面启动总量控制制度建设。2019年,渤海沿海地市全面建立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全国其他沿海地市全面启动总量控制制度建设。2020年,全国沿海地市全面建立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技术指南》规范了总量控制区域边界确定、海域水质调查与评价、总量控制指标识别及水质目标制订、陆源及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调查评估、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计算、污染物削减总量分配及总量控制成效考核等技术流程和方法,用于指导我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指出,总量控制制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制度。国家海洋局还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如对于建立实施总量控制制度的地区,将在“蓝色海湾”整治工程、海洋经济示范区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申报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要求省级海洋部门加大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要求局属有关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实行对口指导帮扶等。

   

   

  发布版面

  文化

  

  主题

  “透明海洋”工程,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两千米下深海 照样看得透(厉害了,中国科技)

  发布日期

  2018-01-05

   

  2

  工作人员正在下放温盐深仪,用于探测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
  资料图片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透明海洋工程实施4年了,目前进展如何?

  构建了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观测网,成功回收万米综合潜标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洋底,最深处深度约为1.1万米,堪称地球第四极。

  这里历来是世界深海研究的焦点,更是难点。海沟的特殊性质使其海洋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物种群分布及起源、地球深部碳循环与开阔大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马里亚纳海沟是探索海洋动力过程、物质与能量输运、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壳幔结构及极端环境下物种起源的最佳天然窗口,同时是研究深海科学与技术的最佳场所。

  作为“透明海洋”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家们正是在这里,实现了首次将“人类的眼睛”放入万米深海——他们构建起全球第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还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万米综合潜标,使深海状态变化不再神秘。

  山东省科技厅巡视员徐茂波在会上宣布了包括这一成果在内的一系列成绩:已经成功研发三项世界首创性技术,研制出两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并有两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等5家驻山东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筹建,也是目前“透明海洋”工程的实施者。据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介绍,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遗憾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的了解多局限于“点和线”,不够全面和立体。吴立新希望通过“透明海洋”工程,可以把2000米以下海洋看通看透。

  徐茂波介绍,目前,“透明海洋”工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是技术突破。着重加强深海观测系统关键设备与技术研发,特别是水下浮力平台观测技术,形成核心自主产品,提升观测能力,突破国外封锁。二是观测网拓展。着力提高观测网的时空分辨率,从单一观测拓展为多要素综合观测,形成立体、实时、多学科的观测网。三是理论创新。深入开展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与极地环境、气候、资源的协同研究,力争在海洋环境多尺度变化机理及气候资源效应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四是预测系统构建。逐步有序构建起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气候预测系统以及针对国家具体要求的区域预测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多目标的预测体系。

  想把海洋看通透,需要稳定的全球观测系统。为此,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使我国具备了对全球海洋4000米持续观测能力。项目组还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这些研发加速了观测装备国产化,有的子项目甚至可以做到所用设备均为自主研发。

  降低海洋灾害强度,带动工程装备等产业转型升级

  据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不完全统计,“透明海洋”工程相关课题目前已获得了超过6亿元科技资金支持。除了加深对海洋的认识,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开展海洋科技基础性、公益性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突破,影响和改善民生。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教授陈显尧介绍,近年来,由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南黄海连年暴发,长达10年之久,对山东、江苏沿岸的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每年夏季,受绿潮影响的地区,政府部门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沿海一线绿藻进行收集、打捞和处理。“透明海洋”工程构建了渤黄东海高分辨率精细化短期预报系统,根据卫星遥感反演的浒苔生物量和其他观测数据,建立了浒苔漂移的短期预报,可以实现对一周内浒苔的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的定量预报。2017年系统进一步应用到黄海浒苔的预警预测中,基于系统预报的浒苔漂移路径及覆盖范围影响,有关单位向青岛市政府提出在浒苔漂移过程中对关键区域进行先期打捞拦截,减缓了浒苔大范围侵入青岛沿海,从而降低了灾害强度。

  徐茂波表示,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制订并实施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计划,因此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不仅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对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山东省科技厅海洋科技处处长孙高祚认为,“透明海洋”工程可以及时反映近海以及远洋海洋资源开发状况和开发潜力信息,为实现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合理有序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及时提供海洋的环境和气候信息,为港口运输、海上捕捞、海上油气开发等作业活动提供安全生产保障。还可以通过对海洋资源环境信息的综合运用,对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对于山东来说,“透明海洋”工程产生新技术、形成新动能,将会带动山东省海洋观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产业转型升级。

  多学科协同创新,将建立准确的海洋模拟系统

  根据吴立新的构想,“透明海洋”工程共分为海洋星簇、海气表面、深海星空、海底透视、海洋模拟器5个子计划,分别通过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超算等技术,实现对海洋表层、海洋深处、海底等的立体观测,建立可靠准确的模拟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视。

  “这是一项复杂的大科学工程,需要诸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吴立新说,这绝不是一个省份、一所科技机构所能支撑的。

   以深海星空计划为例,吴立新希望能制造出综合多种传感器、智能可控的几千个水下机器人,可以实现水下组网与导航。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大、花费高,更需要材料、能源、自动控制、通信等多个学科的协同研发。在海洋深处,如何完成大数据高速传输、如何实现超长续航、智能观测等技术,都是吴立新团队目前正在攻关的难题。

   2017年底,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公布了“海基物联网”构想,根据该构想,美国海军可以通过部署数量众多的小型低成本浮标传感器来形成分布式网络,从而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持久的态势感知。这一构想与我国“透明海洋”工程大致相似,“我们提出时间更早,并已经成功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吴立新说。

   吴立新这样描述“透明海洋”工程的未来:“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做出预测,国家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透明海洋’工程就建设到哪里。”

   

   

   

   

   

   

  发布版面

  文化

  

  主题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 服务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负责人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

  2018-01-06

   

  2017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本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负责人接受了记者采访,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本司法解释定于2018年1月15日起正式施行,请问这项司法解释的起草背景是什么?

  负责人:研究制定该项司法解释主要是基于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规范司法裁判两个层面的客观需要。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的需要。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损害赔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重大制度”纳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提出要“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再次明确提出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经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制定审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是整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发挥职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制度保障。

  二是规范统一裁判尺度、全面加强海洋环境司法保护的需要。我国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提起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已有30多年的历程,全国海事法院自1985年至今受理行政机关针对重大船舶油污事故提起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诉讼达百余件。全国海事审判系统经过长期审判实践,在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索赔主体、公约与国内法的适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评估鉴定、损失认定、赔偿范围、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设立、国家资源损失的救济方式等各方面均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做法,需要总结提炼为正式的裁判规范。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对于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各类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服务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

  记者:本司法解释的重点有哪些?

  负责人:本司法解释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诉讼的性质与索赔主体。其他内容主要是由该两个基本问题所决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对我国管辖海域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和破坏,会直接给国家造成损失,理应由国家索赔。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提起索赔诉讼,具有公益性。根据现阶段相关立法意图,该类诉讼属于民事公益诉讼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环境领域的特别法,该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由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明确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权利专门赋予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二是明确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诉讼的特别规则。本司法解释主要是围绕如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的原则性规定作出的具体规范。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一种环境侵权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总体上也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范围。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也有其自身特殊实际和规律,本司法解释主要明确其特别的实体与程序规则,包括诉讼管辖、索赔主体、可以书面告知其他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的情形、诉讼形式、损失赔偿范围、损失认定的一般规则与替代方法、损害赔偿金的归口交纳、污染损害威胁的处理、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等。

  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诉讼后应当在十日内告知对被告行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而本司法解释在此方面作出不同规定,这是出于何种原因?

  负责人:如上所述,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有其特殊性,该类诉讼由负有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机关提起,故人民法院受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后,原则上没有必要再另行告知对被告行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但是,鉴于我国海洋环境由不同部门分区域监管,实践中存在同一损害涉及不同区域或者不同部门以及不同损害应当由不同机关索赔的情况,本司法解释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可能存在该两类情形的,可以书面告知其他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

  记者:本司法解释规定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失赔偿范围的依据和目的是什么?

  负责人:对于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失赔偿范围,本司法解释第七条具体规定为预防措施费用、恢复费用、恢复期间损失、调查评估费用共四类。该条规定的主要依据是环保理论、技术规范(标准)、司法实践三个方面的成果。其中,国家海洋局于2013年8月发布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第8.2条规定海洋生态损害价值计算内容为:清除污染和减轻损害等预防措施费用;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环境容量等恢复期的损失费用;海洋生态修复费用;检测、试验、评估等其他合理费用。这是本司法解释规定四类损失的直接技术依据。

  本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四类费用损失的主要意义有三点:一是总结海事司法实践经验,为规范统一裁判尺度提供依据,同时为人民法院以后进一步发展细化相关赔偿标准提供一个基本纲目;二是与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的损害评估技术标准充分匹配,共同完善国家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三是为以后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其他涉海法律法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标准提供规范性参考。

  记者:本司法解释对污染损失认定作出两条规定,主要精神是什么?

  负责人:本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损失认定的一般规则,第九条规定认定恢复费用和恢复期间损失的替代方法。第八条规定一般规则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证据的规定、有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和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评估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海事审判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九条规定认定恢复费用和恢复期间损失的替代方法的动因是: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成因复杂、评估鉴定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因素,有时存在原告没有根据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一般证明原则进行举证,或者其提供的鉴定评估报告被认定存在严重瑕疵而不能采信等情况,事后因海洋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而难以补充鉴定评估,如果法院一味恪守一般法律原则和单一的认定方法,势必陷于难以追究责任者损害赔偿责任的窘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被侵权人损失难以确定的,按照侵权人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民法院在实践中非常有必要根据法律精神,积极探索认定损失的替代方法,适当克服环境污染举证难的问题,尽可能让责任人作出赔偿,让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真正“落地”兑现。本条在总结海事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分两款规定认定恢复费用和恢复期间损失的两个替代方法:一是“责任者收支标准”,根据责任者直接受益的金额或者节省的污染防治费用合理酌定损失赔偿数额,以切实克服环境保护“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反常现象,这种方法也称为底线规则;二是“社会平均收支标准”,在无法适用“责任者收益标准”时,根据政府部门统计资料所证明的同区域同类生产经营者同期平均收入、同期平均污染防治费用合理酌定。总之,本司法解释第八条与第九条规定损失认定的一般规则和两个替代方法,共为依法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设置三道“防线”,目的就是尽可能保障受损害的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得到合理赔偿。

  记者:本司法解释除上述介绍的内容外,还有哪些特别规定?

  负责人:除上述介绍的内容外,本司法解释相比一般环境侵权和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主要还有以下三项特别规定。

  一是关于案件管辖的规定。本司法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七条第二项的规定,明确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对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所引起的索赔诉讼,由损害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其中,管辖连接点并不包括被告住所地,即排除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但是,对于相同原告或者不同原告就同一损害行为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三款均已经作出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的一般性规定,本司法解释没有再作类似规定,但海事法院或者其上诉审高级人民法院在受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时仍应当遵循上述一般性规定。本司法解释第二条确定损害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采取预防措施地三个管辖连接因素,目的是尽可能将所有实际影响或者潜在影响我国管辖海域行为的相关纠纷均纳入我国海事司法管辖范围。我们同时强调因同一损害行为引起的不同诉讼由最先立案的海事法院或者其上诉审高级人民法院集中受理的原则,目的是便于统一裁判尺度、公正高效审结相关案件。

  二是关于损害威胁相关纠纷的处理规则。根据环境损害预防的法律规定、政策指引与实践经验,某些涉海活动虽然尚未实际造成污染等损害,但已经形成损害威胁,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确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由此产生的费用和损失,有关国际条约已明确将这类预防措施的费用和损失规定为生态环境损害,人民法院也应当判决由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国内法对损害威胁及其预防费用缺乏具体规定,本司法解释特此作出规范指引。

  三是关于因船舶引起的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及我国加入的《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均有所规定,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其特殊性体现在损害赔偿范围、责任限制、强制保险(担保)、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等方面。本司法解释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审理因船舶引起的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应当首先适用上述特别规定。

  《规定》明确,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失赔偿范围包括预防措施费用、恢复费用、恢复期间损失、调查评估费用等,未来修复必然发生的合理费用和恢复期间损失,可以根据有资格的鉴定评估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作出的鉴定意见予以确定。难以确定恢复费用和恢复期间损失的,可以根据责任者因损害行为所获得的收益或者所减少支付的污染防治费用,合理确定损失赔偿数额。收益或者费用无法认定的,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相关统计资料或者其他证据所证明的同区域同类生产经营者同期平均收入、同期平均污染防治费用,合理酌定。

      《规定》明确,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处理。

   

   

   

  发布版面

  政府·经济

  

  主题

  两部门发布海洋工程环保税申报征收办法 应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协作机制

  发布日期

  2018-01-06

  本报北京1月5日讯记者蔡岩红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了《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税申报征收办法》,明确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税实行按月计算,按季申报缴纳。纳税人应当自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

  办法明确,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税由纳税人所属海洋石油税务(收)管理分局负责征收。纳税人同属两个海洋石油税务(收)管理分局管理的,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征收机关。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税的具体适用税额按照负责征收环境保护税的海洋石油税务(收)管理分局所在地适用的税额标准执行。

  办法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污染物排放数据、污染物样品检测校验结果、处理处罚等海洋工程环境保护涉税信息,定期交送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异常申报情况等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定期交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污染物监测规范,加强应税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管理。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海洋调查到底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发布日期

  2018-01-15

  

  “我们往往只闻众多调查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调查船奔赴各大洋考察继而凯旋,鲜有人关心取得了多长时序的有效调查数据,质量又如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建平1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发问,“这些年国家海洋调查投入增加,真正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数据?”

  多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数据是花费数以亿计的海洋调查成果的最终体现,合格数据更是海洋科学的生命线,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质量控制的数据只是一堆无用的数字垃圾。

  未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1999年,许建平和中科院院士苏纪兰一道,对利用各类CTD(温盐深)仪在南海多年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质量情况进行深度剖析发现,电子元器件老化、测量现场外界电讯号干扰等因素,都会导致CTD仪的测量误差。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有关人士重视。即使像CTD仪这种测量精度高、技术先进的装备,若不能‘去伪存真’,也会带来一些错误信息,导致错误认识。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调查数据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业内对调查研究成果真实性的评价。”让许建平有些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海洋调查投入猛增,但对调查数据质量却重视不够,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通常原始调查数据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质量控制,在剔除错误数据,消除各类误差后才能成为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但不少数据未经质量控制被直接使用。一名从事多年海洋调查数据处理工作的业内人士和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曾有一名学者准备在某个学术研讨会上,就某次调查数据的“异常”进行学术讨论,经熟悉数据处理的人士提醒与验证,才得知该“异常”源于仪器校正系数失效。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刘保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让具备海洋调查资格的“合格人”用“合格仪器”获得“合格数据”,并在过程中加强第三方评价。许建平则建议,探索建立追究项目责任人或任务承担者责任的海洋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低“性价比”工作导致数据质量下滑

  “1958年首次全国海洋普查时,尽管仪器设备并不先进,但老一辈科学家发扬严谨的科学精神,获得了大批高质量的观测资料。”许建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合作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我国科研人员对测量仪器获取的资料进行严格质量控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如今,我国海洋调查已从近海、河口走向深海大洋,大批高精度调查仪器投入使用,然而活跃在我国海洋调查一线的多是在读研究生或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他们相对缺乏海上调查技术及数据处理经验。项目负责人忙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等彰显个人业绩的工作,对数据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调查数据质量下滑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在业内看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分析是一项不能省略的基础性工作。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处理了海量数据,但据此撰写的论文很难发表在较高级别期刊上,难以获得科研绩效和业绩认可。在现有评价体系下,海洋科研分工被打乱了。这也是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为‘原料’的调查数据不经过处理和质量控制分析变不成合格‘零件’,科学家们使用不合格‘零件’组建的‘产品’也可能‘假冒伪劣’。”上述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一些期刊对论文中使用的数据资料并没有检验通道,致使“科学”论文不科学,“虚假结论”呈上升趋势。由于海洋调查数据共享程度低,多数情况下其他研究者无法获取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结论是否客观真实很难在短期内被验证评估。

  灰色地带游走的管理尴尬阻碍数据质量提升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对比,在数据共享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资助的“共享航次计划”已有不小进步。但相关人士表示,受限于数据安全保密这道红线,目前仍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困扰行业的通病:资料中哪些涉密、哪些不涉密,游走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使得数据管理并非易事。

  “这个门槛的设定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但并非源于海洋调查数据的特有属性,门槛高低说到底是一个尺度问题。”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尺度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如今“数据保密和安全”常常成为拒绝数据共享的挡箭牌、劣质“零件”和低档次组装“产品”的遮羞布,并不利于提升海洋调查数据质量。

  2015年,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有意给不那么敏感的海洋环境资料松绑,面向社会开放。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条例仍未出台。

  相关人士呼吁尽快出台海洋调查数据管理相关条例。此外,应建立学术期刊“论文引用数据库”,即论文被接收时,作者应将使用的数据资料一并打包提交,这样既方便溯源查询,解决“虚假”结论难以识别的难题,又可以将数据作为资源积累、共享。

   

  发布版面

  产业经济

  

  主题

  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专家热议产业转型升级—— 蓝色经济:运行放缓但潜力可观

  发布日期

  2018-01-15

   

  

  在本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展出的诸多海洋经济成就,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本报记者 陈 静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被称为“蓝色经济”的海洋经济目前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将有怎样的新方向?请看本报记者从2017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回的报道——

  2017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日前在广东湛江闭幕,本届海洋经济博览会的主题是“蓝色引领,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览会,本届博览会吸引专业观众5.8万人次、普通观众36.3万人次,达成交易和合作意向900多亿元,比上届增长105%,显示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博览会上,业界专家和3000多家中外企业代表共同勾勒出“蓝色经济”发展的未来图景。

  涉海就业3624万人

  在本届博览会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石绥祥介绍说,该指数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量化评价,包含了发展水平、发展成效和发展潜力三大方面的29个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

  发展水平主要以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效益和开放水平来体现。《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达到124.5,比2015年总体略有放缓。在经济规模方面,2010年至2016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7.9%。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为7.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在经济效益方面,海洋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6年增长6.5%。开放水平方面,2016年,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为近8900亿美元。

  发展成效由海洋经济发展稳定性和民生改善状况来体现。2016年发展成效指数达到120.3,2010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为3.1%。在民生改善方面,2016年涉海就业人员总规模达362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4.7%。

  不过,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十足。2016年发展潜力指数达到133.7,比2015年增加3.2个点。2010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为5.0%,呈现快速攀升状态。在创新驱动方面,海洋科技人员数量不断增长,2016年重点监测的182家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近3.0万人,专利授权数持续增加,2016年超3600件,比上年增长5.9%。

  支撑要素需进一步优化

  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此次发布《2017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正是健全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脉搏,在新时代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加大金融支撑等措施来优化支撑环境,是“蓝色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沈君表示,制度建设对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探索海洋资源保护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涉海法规建设,如编制涉海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研调查、海水利用等方面的立法;完善深海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并指导沿海地方做好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沈君说。

  在公共服务方面,沈君介绍说,未来要完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深化拓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内容,健全涉海企业直报工作机制和直报节点建设,扎实推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推动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运行分析能力,深化海洋经济运行状况的年度、半年度综合分析,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状况季度分析的业务化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预警分析体系,打造海洋经济宏观运行的“晴雨表”。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副局长杨培兴介绍说,国家开发银行是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力银行之一,目前已累计支持海洋领域项目共计1030个,累计发放贷款2760亿元,贷款余额1155亿元。他表示,未来国家开发银行将重点支持海洋产业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这四大领域。“海洋经济中小项目占比较大,项目实施主体整体实力有限,轻资产型企业较多,能够提供的抵质押物不足,信用结构难以落实,对融资方案的设计提出难题,而涉海基础设施等大项目公益性特点强、一次性投资大、回收期长。因此下一步要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和产品,如投贷债租证、海洋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等。”杨培兴说。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2016年两者分别占海洋经济总量的20.7%和16.2%,但海洋交通运输业运力提升与运量增长存在不平衡,海洋渔业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量增长空间不大。由此可见,传统海洋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寻求变革动力。”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殿昌告诉记者。

  动力来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从依靠海洋资源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推动高附加值海洋产业、海洋循环经济、服务型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院秘书长张春宇介绍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秘深海、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正式开钻,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的新接订单不断增加……这些都说明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将为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近几年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增速超过12%,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约5个百分点。“不过,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来看,科技创新不足,扶优扶强政策力度不够。拿海水利用业来说,截至2016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达到118.8万吨/日,年产淡水仅4.4亿吨,根源在于政策缺位,海水利用产业政策与现行国家供水政策并不相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引领、政策扶持、体制改革以及理念转变都很重要。”王殿昌表示。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体雁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陆海统筹”,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引。“海洋经济发展应遵循海陆联动的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统筹配置陆海各类资源要素。这其中应将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作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优先方向,依托现有临海城市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区域平衡与区域协调原则,突出每个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定位。”

   

  发布版面

  政府·经济

  

  主题

  国家海洋局围填海督察曝光三大问题 将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

  发布日期

  2018-01-18

   

  本报记者 蔡岩红
  国家海洋局今天通报的围填海专项督查情况显示,节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要求贯彻不够彻底,个别项目违规改变围填海用途用于房地产开发,违法审批,监管失位等三大问题突出。对此,下一步将聚焦“十个一律”“三个强化”,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介绍,201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与沿海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加强围填海管控。全国围填海总量下降趋势明显。据统计,2017年填海面积5779公顷,比2013年降低63%。与2013年前五年相比,全国填海面积降幅近42%。围填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海用地紧张,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区、重化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等提供了承载空间。但同时,不合理的围填海和违法的围填海也给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开发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017年,国家海洋局经国务院批准授权,组建国家海洋督察组,分两批对沿海11个省(区、市)开展了围填海专项督察,同步对河北、福建和广东3省开展了例行督察。国家海洋局抽调骨干力量组成6个国家海洋督察组,对辽宁、河北、江苏、福建、广西、海南开展了第一批围填海专项督察。督察进驻期间,共与53名省级领导,771名有关同志进行了个别谈话;调阅资料14173份;共受理来电、来信举报1196件,各督察组分批向省(区)政府进行了转办;对6省(区)沿海35个地市开展下沉督察,运用飞机、无人机、船舶、卫星遥感等手段,对756个项目开展了外业核查。

  截至目前,6省(区)政府已办结来电、来信举报1083件,责令整改842件,立案处罚262件,罚款12.47亿元,拘留1人,约谈110人,问责22人。

  结合第一批督察情况,6省(区)共性的、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节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的要求贯彻不够彻底。部分地区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填海,填而未用、长期空置,个别项目违规改变围填海用途,用于房地产开发,浪费海洋资源,损害生态环境。

  其二,违法审批,监管失位。有些地方从资源环境监管部门到投资核准部门,从综合管理部门到具体审批单位,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问题突出;违反海洋功能区划审批项目,化整为零、分散审批等问题频发;基层执法部门对于政府主导的未批先填项目制止难、查处难、执行难普遍存在;违法填海罚款由地方财政代缴,或者先收缴再返还给违法企业,行政处罚流于形式。

  此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力,陆源入海污染源底数不清,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督察组排查出的各类陆源入海污染源,与沿海各省报送入海排污口数量差距巨大。

  结合督察整改工作,国家海洋局下一步将聚焦“十个一律”“三个强化”,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即对违法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海,分期分批,一律拆除;非法设置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排污口,分期分批,一律关闭;围填海形成的、长期闲置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归国有;审批监管不作为、乱作为,一律问责;对批而未填且不符合现行用海政策的围填海项目,一律停止;通过围填海进行商业地产开发的,一律禁止;非涉及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填海,一律不批;渤海海域的围填海,一律禁止;围填海审批权,一律不得下放;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一律不再分省下达;坚持“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强化生态修复;以海岸带规划为引导,强化项目用海需求审查;加大审核督察力度,强化围填海日常监管。

   

  发布版面

  政府·经济

  

  主题

  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8万亿元 海洋工作实现多个“首次”

  发布日期

  2018-01-22

  

  

   

  据新华社电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21日表示,据初步估算,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元。同时,海洋工作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

  王宏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说,5年来,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保持7.5%的年均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

  他同时表示,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力争实现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2017年,我国海洋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多项重大海洋战略和深化改革任务全面实施,构建蓝色伙伴关系迈出坚实步伐,同时实现了多个“首次”。

  首次海洋督察如期完成。国家海洋督察组分两批对沿海11个省区市开展了围填海专项督察,重点查摆、解决围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问题。

  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分布,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清查。排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国有陆源入海污染源9600个,其中入海排污口7500余个。首次摸清底细,将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极地新疆域实现多个“首次”:首次发布《中国的南极事业》白皮书;“雪龙”号首次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西北航道,首次获取航道精密勘测数据;雪鹰飞机首次成功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首次在南北极考察中,实施业务化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调查。

  深海新疆域也有多个“首次”实现:首次开展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南海海底地名(10个)首次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我国管辖海域共有300多个海底地理实体获得新命名。

  南沙海洋综合管理的支点和平台基本确立,永暑、渚碧、美济三大岛(礁)观监测实现业务化,并首次发布海洋环境预报。

  看点

  2018年完成海龙三号潜龙三号海试

  2018年,我国海洋工作将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如何重点推进?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推动“湾长制”纳入深改任务

  王宏表示,推进海洋领域改革攻坚,做好海洋工作顶层设计。

  巩固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海域海岛有偿使用等改革成果,健全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制度,逐级分解管控和保护目标,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地方监管措施。推动“湾长制”纳入中央深改任务。

  加快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王宏说,开展首批8个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考核,推进第二批7个示范城市建设。

  王宏指出,提高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丰富海洋经济管理的政策工具: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和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上线运行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考核

  王宏强调,完善海洋空间管理制度,强化海域管理和海岸线保护,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沿海省区市要制定自然岸线保护年度计划,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不达标的省区市一律不得新申请用海。

  开展海洋生态环保专项督察

  王宏表示,推动重点领域海洋立法。完善海洋基本法草案;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

  加强海洋行政执法。围绕海岸线保护、围填海管控、“湾长制”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等重点,强化行政执法。实现重大用海项目执法检查全覆盖。

  务实推进蓝色伙伴关系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出台《“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规划》并召开海上合作论坛;提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圈”倡议;与俄罗斯等北极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加强双边多边海洋合作。完成与欧盟及有关国家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磋商并推动协议签署,积极促成召开中非蓝色经济部长级论坛等。

  完善极地大洋工作布局

  王宏表示,强化极地综合管理和业务化体系建设。实施南北极观监测骨干工程,建设极地综合立体观测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完成南极关键海区外大陆架调查。积极推进南极罗斯海新建站建设。

  加强深海大洋事务管理和业务化工作。做好国际海底合同区资源勘探开发、新资源探矿与公海保护区调查、深海环境监测与保护。加快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深海样品馆、深海综合观测业务化示范系统,建造大洋勘探工程船和深海高效综合调查船。启动蛟龙号业务化作业,推进潜龙二号技术升级与应用,完成海龙三号和潜龙三号海试。

  提升公益服务水平

  王宏强调,强化科研业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公益服务水平。

  加强观测监测监视能力。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近岸雷达目标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海岛迁徙鸟类、海岛特色生态系统、南海水下文物、西沙蓝洞等试点监测和评价研究。

  提高调查与支撑保障能力。优化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构成,强化调查船时共享。推进卫星应用和全球数据产品服务共享。

  同时,提升海洋预报智能化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海洋信息化进程。(综合新华社电)

   

   

   

   

   

   

   

   

   

   

   

   

  石化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江苏油田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开发,呵护碧水蓝天

  发布日期

  2018-01-03

  本报记者 刘继宝

  2017年12月1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在北京召开绿色发展大会,江苏油田获得“2017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荣誉称号。该油田实现采油污水处理回注率100%,油泥砂回收处理安全规范处置率100%,成为我国陆上最早实现采油污水零排放的企业。

  从空中俯视江苏油田,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从金湖大桥向西极目远望,一座座采油平台星布在碧波绿水中,宛如点缀在金湖上的珍珠。渔民在撒网捕鱼,鱼鹰在浪中穿越,一派浓郁的水乡图景。

  16项环保规范呵护碧水蓝天

  江苏油田地处经济发达、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位于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人口稠密,水体敏感,环保要求高。在这里实施油田开发,稍有不慎就会触碰雷区、红线。

  油田牢记国有企业的三大责任,树立绿色开发理念,近几年来,根据环保法规要求,结合油田实际,按照适用、好用、管用原则,修订了16项环保制度,涵盖采油、注水、集输、井下作业等所有油田开采流程。

  在环保一票否决的大前提下,该油田对各单位环保工作实行百分制和加权计分量化考核,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报,一年总兑现。单位领导环保兑现与年度考核得分挂钩,先进环保科室环保奖励与年度考核得分挂钩,做到严考核、硬兑现。

  2017年12月24日,侧联X30井场上,作业队伍正在上油管、下磨洗管柱,边下管柱边通过溢流管引出井内液体进罐回收,不让一滴污水流到地面。

  实施1456个清洁生产方案

  2017年12月24日,邵23-2井场上,50766JS井队正在作业,井场边100平方米的泥浆池是用防渗塑料特制的,钻井泥浆与土壤隔绝,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井队干部介绍,钻井结束后,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井场生态进行修复,所有井场实现当年复耕,油田年复耕土地400多亩。

  江苏油田从2001年开始清洁生产试点,筛选出1456个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累计投入资金4.359亿元,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工艺流程、推广节能降耗工艺,实现油田开采清洁化。

  他们推进网电钻井技术,设计出适应油田电网的模块化组合方案,用清洁电能替代传统的柴油机动力,为钻机装上绿色动力。近5年来,使用网电2748万千瓦时,替代柴油8335吨,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通过提升钻井技术水平,优化工艺布局,推广应用水平井、丛式井、定向井等技术,大大缩减井场占地,单井占地由过去的10亩减至现在的3亩,年节约土地600亩,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通过整合和引进钻井技术,钻机机械钻速提高33%,建井周期同比缩短40%。

  全油田使用新型节能稀土永磁同步电机1314台,占油田机采井电机总数的70%,年节约电1050万千瓦时;推广应用S11型节能变压器1000台,年节约电312万千瓦时。在用电量减少的同时,井场也变得静悄悄。

  创新开创绿色开发新模式

  注水开发是油田的主要特征,如何做好水文章,成为油田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苏油田从“注上水、注好水、注有效水”入手,展开技术攻关,研制并筛选多项水处理技术。其中,采油污水生物处理+膜处理技术工艺,打破了行业传统的除油、沉淀、过滤的老三套处理工艺,率先解决了低渗透油藏污水有效回注水质问题。

  他们研发的含油污水物理与生化高效耦合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能耗降低30%以上,有效改善注入水水质。油田投资2.2亿元,实施“以污代清”工程,年减少新鲜水消耗120万立方米,在同行业率先实现了采油污水回注率100%。

  创新太阳能供热辅以电加热工艺,开创了以锅炉房下岗、三管流程靠边、计量房退休、数字监控顶岗为显著特征的李堡油田模式,使油田地面集输工艺发生了绿色革命,吨油气综合能耗下降了38%,首开全国油气田绿色开发的新模式,该项目荣获全国优秀企业管理成功案例特别奖。

  除此以外,还发展了应用地热、空气源热泵技术、污水余热利用、“低一度”集输等绿色开发工艺,有效减少了油田开发对自身能源的消耗。截至2017年底,该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已有70%的油井实现常温输送。

   

   

  发布版面

  专版

  

  主题

  延长石油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

  发布日期

  2018-01-03

   

  IMG_257

  
IMG_258

  延长石油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

   

  
IMG_261 

  延长石油职工积极践行企业精神,奋力追赶超越。

IMG_263 

  延长石油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生产和环境的和谐。

  2017年12月26日至2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总体要求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延长石油举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讨论,旨在通过集中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激发干劲,推动集团战略落地、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

  2017年7月,延长石油集团党委聚焦复杂严峻形势、着眼战略落地及企业改革转型发展,决定在全集团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同期部署开展了“讲党性、强作风、勇担当”专题教育活动。5个多月来,集团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紧扣党的十九大所确定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点任务和部署要求,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对标先进,外出取经,系统研究分析论证,形成了内容涉及集团管控及深化改革、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改革与资源勘探开发、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纪检监察、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工程项目建设与安全环保、工会工作、物资管理与招标、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审计体系建设和改革等系列专题调研报告,基本囊括了企业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延长石油2017年12月26日至29日,专门安排4天时间进行大讨论,让企业各业务领域的行家里手对调研报告进行多视角透视,多维度剖析,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连日来,大家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结合实际、建言献策,共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大计,确保各项方案措施可执行、能落地。

  在此次会议上,大讨论伊始,延长石油就明确要求与会领导干部结合十九大精神及中央和省上新政策、新要求,大胆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跳出“城墙思维”,直面问题、深剖原因,讲真话、讲实话,站在全集团高度多谈管用的实招硬招,多提符合企业实际、顺应发展趋势的新思路、新点子,以及解放要素、联通要素、激活要素的新理念新手段。此次大讨论先后有710人次参加了15个专业领域的讨论,共收集意见和建议3600余条,最大限度地汇集了企业干部职工的集体智慧。

  “我们觉得这次大讨论很及时,也很实在,许多中央和省上在推、基层在等、职工在盼、确实制约企业发展的尖锐问题,都被集团开诚布公地提出来了,而且通过大家的深入探讨和观点争鸣,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大都形成了共识和思路,这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多位来自基层的干部在参加分组讨论时表示。

  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展这次大调研大讨论就是希望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更加有效依靠民主管理和集体智慧发展企业,精准推动集团战略落地。据悉,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转型,延长石油集团上下对“转”的认识更加统一,产业“转”的方向更加明确,实现“转”的实力更加雄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能源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能源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留给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必须牢牢抓住3-5年的转型窗口期,勇于自我革命,以时间换空间,以时间换转型,加速战略落地,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延长石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悦表示。

  延长石油将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着力打造石油全产业链、煤油气特色化工、能源综合供应、多元产业等四大板块,构建具有延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和高端石化产品服务商,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企业300强。

 

  发布版面

  头版新闻

  

  主题

  破除“重化工围江” 重构发展格局

  发布日期

  2018-01-11

  2017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之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稳中有进的背后,凸显长江经济带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新走向。

  记者近日在沿江省市调研,探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两年来,这些省市从“量”到“质”的发展变迁路径。

  破除“重化工围江”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

  从湖南株洲市高新区经石峰大桥过湘江,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块平整的土地,一座座新型的厂房……那是曾经聚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的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一度是全国工业污染重地。2017年初,株洲吹响了清水塘搬迁改造攻坚的号角,除株冶及配套的4家中小企业、昊华化工计划2018年关停外,清水塘地区落后污染企业关停到位。如今,这里不断“变绿”,焕发生机与活力。

  “搬迁涉及2万余名职工,影响工业年产值两百多亿元,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2016年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顺应时代潮流,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重大部署。

  两年来,“生态优先”已成为沿江城市经济发展的共识。在江西省九江经开区,严把项目关,对重污染、重化工、高耗能等项目,无论投资多大、效益多好,均“一票否决”。国内某知名造纸企业计划投资200亿元,建设工业包装纸生产基地,产后税收达15亿元,当地综合考虑环保等因素后毅然放弃该项目引进。

  两年来,在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加压力下,长江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好转,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太湖22条重要入湖河道水质两年来消除劣Ⅴ类,重点水功能达标率由22.5%提高到56.5%。长江流域万元GDP用水量2016年降至76立方米,比2007年下降67%。                

  产业“绿色升级” 点燃经济新引擎

  “绝不能把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变成一座空城。”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只做“减法”,还要及时做“加法”,补充和导入新的绿色企业和产业,实现高品质的“腾笼换鸟”。

  在株洲轨道智谷工业园内,湖南博羿科技厂的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调试安装设备,准备投入新订单的生产。这个轨道装备配套企业因位于清水塘而不得不搬迁,借助这个契机该厂淘汰了原先污染严重的油漆、喷涂等项目,瞄准轨道旅游交通装备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

  长江经济带致力于打造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沿江省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消解人口红利下降影响,正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绿色产业为主转变,抢占动能转换先机。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短短几年间,已入驻200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在相邻省份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两年汇聚了1万多名创客、2000多个创业项目;在地处长江上游的贵州省,大数据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企业已超出800家。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信息经济、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正成为沿江地区发展新动能,如江苏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浙江“三新”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以上,四川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

  重构高质量发展格局 有待扬长补短

  向质量变革要效率已成为沿江城市经济发展的共识。2017年以来,各地加大对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如湖南省前十个月,技改投资占据工业投资超“半壁江山”,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安徽省前十一个月完成技改投资6688亿元,增长16.2%。同时一系列“减负”“振兴实体经济”政策的出台,为沿江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活力。如2017年前三季度江西省为企业减负约845亿元,11月再推出减负“新30条”。

  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但还有一些难题待破解。

  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从大招商到大保护,个别地方和干部不适应。在一个地处连片特困区的县,当因环保问题搁置了年利税6000万元的采石项目时,遭遇了一些干部不理解。“这些干部说要发展,‘该搞的还得搞’。虽然都知道生态优先,但缺少担当。”县政府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因缺乏分工定位和有效协调合作机制,长江经济带存在产业同质竞争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建议,一方面,东、中、西部或者上、中、下游要做好区域统筹规划,形成经济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干流区域与支流流域、核心地区与外围省份也要围绕产业配套开展分工合作,尽量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记者张紫赟、王贤、阳建、余贤红)新华社合肥1月10日电

   

   

  发布版面

  产业经济

  

  主题

  中石油自研技术在塔里木油田成功应用

  发布日期

  2018-01-12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1日电 (记者顾煜 苏华) 记者11日从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获悉,在经历了众多钻井难题考验后,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在塔里木油田克深1101井应用成功。

  塔里木油田克深1101井位于新疆南部库车山前,该区域是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域,其构造具有埋藏深、盐膏层厚、盐水层压力高和裂缝发育等难点,是世界上钻井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钻井过程中同一井段溢、漏、塌、卡等多种难题并存。长期以来,国内外的水基钻井液以及国内的油基钻井液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只能高价使用国外公司的油基钻井液进行超深井钻井施工。

  塔里木油田公司介绍,通过测试,该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经受住高温141摄氏度、高压盐水污染102天,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有效应对了深部地层阻卡与井壁失稳等难题。

  此外,自主研发的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成本方面与国外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提高钻井速度、提高安全系数等方面取得多项收益,存在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塔里木油田将在库车山前持续推广应用。

 

   

   

   

  发布版面

  法治

  

  主题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又添一有力“武器” ——从德尔化工私设暗管案看新旧《水污染防治法》异同

  发布日期

  2018-01-16

  ◆吴峰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坚持问题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新措施予以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同时在“河长制”、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饮用水保护、环境监测等方面做出重要修改,尤其是对违法行为的打击达到了新高度,如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违法行为,新法处罚力度可达旧法数十倍。笔者以德尔化工私设暗管一案为例,将新旧《水污染防治法》进行全方位对比。

  一、条款规定

  旧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新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从条款来看,新法将私设暗管同违反规定设置排污口区分开来,并结合旧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单列成条,彰显对私设暗管行为的打击决心,同时明确了“逃避监管”的几种方式。

  二、处罚额度

  旧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新法第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参考内部现行自由裁量办法,在同等条件下,旧法处罚额度为8万元;新法处罚额度为77.5万元,是旧法处罚额度的9.69倍。

  另一方面,若出现“拒不改正”的行为,旧法可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新法取消了进一步处罚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结合原处罚额度按日计罚,打破了50万元处罚额度的上限,将从经济上给违法者极大的压力。

  三、行政手段

  除罚款以外,旧法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新法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从手段来看,旧法主要为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时可以提请停产整顿,较为单一,且缺少强制性,打击此类违法行为力度不足;新法则丰富得多,除责令改正外,还适用限制生产、停产整治配套办法,并且情节严重时,已无停产整顿这根“救命稻草”,企业直接被“宣判死刑”,由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结合具体案情,本案同时还涉及刑事犯罪。因该企业涉嫌私设暗管排放有毒物质,符合“两高”司法解释中“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环保部门直接将本案移交至公安机关处理。目前,本案共计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笔者认为,在当前“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等行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新法的修订及实施无疑给环境执法注入一针“强心剂”,是各级环保部门、执法队伍最强有力的“武器”。一是罚额剧增。新法修改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原来排污处罚调整为10万元至100万元。原先罚款甚至不足万元,违法者因为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觉得不痛不痒。现在动辄10万元起步,同时面临按日计罚的巨大压力,令违法者如坐针毡;二是多管齐下。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配套办法为抓手,配合司法联动,辅之“两高”司法解释,新法并不是“孤军奋战”。环保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铁拳出击,铁腕治水;三是规范管理。基于《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修改趋势,排污许可证管理、总量控制成为重中之重。新法首次明确无证排污的法律责任,一经查实将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参照驾驶证、行驶证的方法,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缺一不可,企业方可驶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环保局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川维化工物耗能耗大幅降低

  发布日期

  2018-01-18

  

  本报讯 “与上年物耗能耗数据比较,2017年全年公司优化降本1.7亿元,生产系统优化降本工作取得突出成绩。”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袁金涛兴奋地说。

  2017年,川维化工职代会报告中提出“持续优化生产运行,以降低物耗能耗8700万元为考核指标、1.03亿元以上为奋斗目标”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组建生产优化团队,深入分析查找制约优化降本工作的瓶颈问题,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在生产系统加大考核力度。

  “今天的生产运行简报发出来了吗?”

  “发出来了,一切正常。”生产调度中心的小王每天负责把生产简报发在生产系统工作人员的手机上。

  生产车间每天将当日值与目标值、前日值进行比较,用数据分析,找出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对每个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运行。为使全厂员工实时了解优化降本完成情况,各车间(运行部)及优化小组制作优化降本完成情况展板,通报各车间降本完成进度,制订本月优化工作计划,在每周一的全厂生产经营调度会上,汇报各单位上周优化降本完成情况及本周预计降本指标,促使各车间(运行部)从严管理,拓展优化思维。

  对于运行中的难题,公司成立优化技术支持团队和MES优化团队,及时跟踪解决各装置在优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为优化工作提供技术管理优势。对异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督促各车间(运行部)找出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保装置稳定运行。

  该公司通过对热电系统优化,降低供热标煤耗,降本1117万元;对循环水系统优化,降低循环水电耗及补水量,降本480.75万元;对全厂蒸汽管网清理,降低蒸汽差损量,降本506.39万元;对空压系统优化,实现新老区互联互通,降低机组电耗,降本34.55万元,降本成效显著。(沈黎敏)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我国与文莱合作建设石油化工项目进度加快

  发布日期

  2018-01-19

  本报讯 记者曲照贵 通讯员张 然报道:1月5日,从正在文莱建设施工的恒逸文莱石油化工项目获悉,为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文莱的友好合作,浙江恒逸集团与文莱的能源部合作,是一项践行文莱政府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工程项目。目前,参与工程管理的四建员工与浙江恒逸文莱项目施工的中国化工企业员工正在文莱石油化工项目进行土建工程及各套装置的安装施工阶段,掀起新一轮施工高潮。

  据了解,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是由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和文莱财政部全资设立的主权基金(SDC)合资建设的千万吨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项目位于文莱大摩拉岛。建设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2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3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100万吨/年灵活焦化装置,以及码头、罐区、海水淡化等配套公用工程,项目总投资42.92亿元。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于2011年6月获得文莱苏丹同意批复,2013年7月获得中国发改委和商务部境外投资项目核准。至今,项目已完成企业登记、可研编制、地质勘测、环境评价、总体设计、航道疏浚、吹沙回填、土地平整和基础设计等工作。

  PMB石油化工项目也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库中,落地文莱的唯一项目,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释放国内优势产能,展示优质装备。

   

  造纸

   

  发布版面

  企业

  经济日报

  主题

  金光纸业打造“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 清风吹来绿色的纸

  发布日期

  2018-01-10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清风”牌系列生活用纸并不陌生。不过,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以洁净纤柔著称的“清风”是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历时10多年时间倾力打造的品牌。

  为了让每一张“清风”纸更加健康环保,这家造纸行业龙头企业甚至不断向上游拓展,在世界各地种起了人工速生林,以至于不少业界专家都评价说,“这里每张纸都是‘绿色’的”。

  “很多人都认为造纸业是个污染行业,但我不这么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该始终与污染挂钩,环保与否关键还是看企业。”金光纸业副总裁翟京丽告诉记者,公司从建厂伊始就将总投资额的40%用于环保。可以说,这家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清洁”的基因。

  金光纸业一直坚信,对于成熟的造纸企业来说,“绿水青山”可以有。为此,金光纸业在国内最早提出“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模式,即通过打造一条可循环的绿色造纸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造纸行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改变传统小规模造纸企业“环境侵略”式的生产方式,通过规模效应反哺生态环境。

  自1992年起,金光纸业就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开展现代化速生林培育工作,目前总面积约为450万亩。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以金东纸业、宁波中华纸张、海南金海浆纸业、广西金桂浆纸业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林浆纸企业。为满足企业进一步转型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金光纸业还走出国门,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林业基地,并与北京大学展开深度合作,研究人工林培育、基因繁殖技术,以提升木材生长速度。

  “我们倡导可持续的绿色造纸产业链,无论是作为造纸源头的林业还是浆纸生产的加工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我们要努力确保每张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纸都取材于妥善管理的人工林,原料经过严格认证、可追溯,并遵守作业流程。同时,我们还要积极践行废纸循环再利用,进一步提升造纸业的‘环保指数’。”翟京丽说。

  凭借多年来对“绿色纸业”的坚守,金光纸业终于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尤其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相关环保政策陆续出台,造纸行业普遍面临来自资源、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一大批不达标的小造纸企业限产停产,但诸如金光纸业这样谨守初心的企业盈利能力则大幅提升。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郭永新所言,“这些年来在环保方面舍得真金白银投入的企业终于兑现了‘环保支票’”。

  如今,金光纸业已拥有30多家浆纸企业、18家林业公司,总资产达1600多亿元。在他们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既是他们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的最大肯定。

   

  发布版面

  广东时政

  

  主题

  加快建设 北部湾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18-01-9

  南方日报讯 (记者/崔财鑫 刘稳 通讯员/汪良波 黄少娥)1月8日,中共湛江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广东新的增长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一年,湛江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大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预计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50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5亿元,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1639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9亿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增长30%。

  湛江提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

   

   

   

   

   

   

   

   

   

  一带一路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一带一路,为泰国发展战略添活力

  发布日期

  2018-01-01

  “东部经济走廊是泰国政府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对泰国未来数十年带来巨大发展机遇,这一战略必须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日前在泰国举办的“中国视角下的东部经济走廊和旅游业发展”研讨会上,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秘书长思瑞拉·宋斯维莱对本报记者表示。

  2017年以来,中泰两国高层就东部经济走廊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达成共识。为了实现两国有效沟通、政策有效对接,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泰中战略研究中心组织此次研讨活动,邀请各界建言献策。此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方代表出席发言,“希望倾听到泰中双方的声音。”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素拉西·塔纳通对记者说。

  作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泰国东部经济走廊项目涵盖泰国东部的差春骚、春武里和罗勇三府,泰国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至少1.5万亿泰铢(1泰铢约合0.2元人民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扩建乌塔堡国际机场、兰乍邦港、建设曼谷至罗勇的高速铁路及区域内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等,在建设过程中,泰国将向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

  此次研讨会期间,中共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成为热议话题。思瑞拉认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泰中关系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泰国农业大学经济学专家乌提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增进泰中两国经贸关系,带动人文交流,而且可以助推泰国相关政策加快落地。

  思瑞拉说,东部经济走廊项目将着力在互联互通和创新增长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推动泰国在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同时,泰国基础设施有望在此过程中实现改造升级,中国投资者有望为泰国在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等产业提供助力。即将动工的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为泰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凸显泰国重要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泰方期待不断与中方加强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不断学习中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旅游业是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东部经济走廊项目十大重点产业之一。“70%的赴泰中国游客去过东部经济走廊所在地区,”泰国导游公会副主席丁有国表示,“我们期待打造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为中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素拉西认为,大多数泰国民众已经认识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与各国共赢发展的新路。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让泰国各界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为泰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实现东部经济走廊项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对接。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一带一路”博物馆落户国际会都

  发布日期

  2018-01-09

  本报讯(记者 王可心)昨日,记者从怀柔区两会获悉,有着国际会都之称的怀柔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将建“一带一路”博物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雁栖湖国际会都召开盛况。

  据了解,该博物馆选址在雁栖湖北岸,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有大型停车场。总建筑面积约1519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方案征集与设计,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2019年1月试运行。

  整个项目建设将采取智慧博物馆的方式建设,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雁栖湖国际会都召开盛况。为丰富展示中心展品,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结束后,开启了“一带一路”物品收集工作,截至2017年9月底,共收集领导人国礼、志愿者服装、嘉宾桌餐具、峰会午宴座椅、会议主桌文具等89项354套2000余件物品。

  “一带一路”博物馆建成后,通过“一带一路”实物展、多媒体展映,以及游客置身展示中心参与拓展项目的交流互动,将与已经建成的APEC展示中心共同作为怀柔区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文化窗口和平台。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一带一路提供开创性思路”

  发布日期

  2018-01-18

   

  1月17日,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政府、企业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建设进展进行了研讨。希腊、泰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驻华大使出席论坛并分享了见解。据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带一路”驻华高级外交官项目也将于近期启动。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5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刘俏对本报记者表示,近5年的成功实践,已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和内涵,认识到“一带一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塑造新型全球化的有效平台。

  希腊驻华大使莱奥尼达斯·罗卡纳斯对本报记者表示,世界变化得太快,在多重压力下,希腊正在寻求新的全球治理方案,需要尽快找到答案。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开创性思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间的文化合作与相互理解得到增强,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谈到中希之间的合作,罗卡纳斯说:“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希中两国间有非常好的合作项目,例如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设,就是我们多层面合作的成果。此外,在能源、电信和基础设施方面,希中两国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我们会合作得更好。”

  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表示,“一带一路”总让他想起一首情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们从哪儿开始”。以色列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公司在以色列开展了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以色列人民从中受益良多。他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中两国间最具有优势的是创新合作,两国创新合作潜力巨大,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将与中国公司在各领域展开合作,“例如,以色列在很久以前就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很愿意与中国分享这方面的经验”。何泽伟表示,毫无疑问,以色列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实现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

  波兰驻华大使扎永驰科夫斯基希望“一带一路”能将更多中国投资者带到波兰。他告诉记者,波兰地处欧洲南北和东西通道的交汇点,希望成为连接地区国家的枢纽,而“一带一路”带来的投资与项目就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期待不同项目之间也能因此产生协同效应。

   

   

  发布版面

  一带一路

  

  主题

  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日期

  2018-01-22

   

   由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外贸大数据研究所研发完成的贸易大数据系统——《全球贸易观察》(简称GTF)1月18日正式上线运行。

  据悉,《全球贸易观察》提供了129个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数据,覆盖全球所有重要经济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3%,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可媲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做到了“中国第一,对标全球”。

  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将国家大数据战略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去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举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再次强调大数据对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提到要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国际数据治理政策储备、治理规则研究并提出中国方案。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贸易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去年3月17日,由国家信息中心与大连市共建的“东北亚大数据中心”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大数据中心。作为大连东北亚大数据中心在外贸领域的先行先试项目,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外贸大数据研究所率先成立,由国家信息中心与贸易大数据龙头企业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共建。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外贸大数据研究所所长童友俊介绍,《全球贸易观察》所使用的数据全部由瀚闻资讯提供,部分数据在去年的“一带一路”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大连市大数据研究院的广泛智力支持下,系统不仅可在线查询分析全球贸易实时变化,还实现了全部查询数据的可视化。

  瀚闻资讯大数据事业部总裁刘桓表示,该系统最大亮点是完整展示了“一带一路”相关64国国别贸易数据,数据中包含了商品进出口总额、数量及平均单价,以及进口市场份额、出口市场分布及增长率等。

  作为高含金量商业数据,《全球贸易观察》可为各国政府机构、驻外使领馆、研究咨询机构、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商协会组织、高等院校等在政策制定、产业规划、贸易促进、精准营销、市场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有助于深化经贸往来、增进国家间产业投资。

  专家指出,《全球贸易观察》作为一款开放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贸易大数据产品,一举改写了中国依靠他国系统查获全球贸易数据的历史,对于提升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助力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海丝“活化石”迎来“一带一路”新空间

  发布日期

  2018-01-22

   

   新华社宁波2017年12月27日电(记者裘立华魏一骏)浙江宁波于2017年9月获批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在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背景下,宁波这个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正在迎来新一轮开放的巨大空间。

  2017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增幅居全球前五大港口之首;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稳居世界第一。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有着古丝绸之路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宁波舟山港,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枢纽港。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宫黎明介绍,宁波舟山港目前已开辟集装箱航线242条,与世界上的600多个港口通航,“一带一路”航线达80余条,全年航班升至近5000班,全年箱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占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的四成左右。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全球贸易低迷不振。特别是传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复苏缓慢。贸易寒冬之下,“一带一路”成为宁波企业拓展市场的新蓝海。

  截至2017年9月底,宁波市共拥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7701家,这批外贸企业不仅是“宁波制造”的中坚力量,更是全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技术研发、品质创新和市场推广三管齐下,为宁波企业构建了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据介绍,近年来宁波外贸企业积极抱团“走出去”,在泰国、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国开展自办展会,用过硬的“宁波制造”牢牢锁住目标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畅通,成为带动宁波外贸发展的新引擎。

  据统计,2016年,宁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年贸易额达248亿美元。2017年1至10月,宁波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1044.6亿元,其中对中东欧国家出口14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22.7%。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合作共赢,宁波不仅希望地方发展,更希望世界共赢。”宁波市发改委主任彭朱刚说,宁波利用“一带一路”沿线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潜力较大的特点,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企业加快国际产能合作。

   2016年,宁波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31家,核准中方投资额9.36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营业额17.7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7%。截至2017年10月底,宁波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584家。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海南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

  发布日期

  2018-01-27

  国际日报 

  中新网海口1月26日电“海南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国际航线由12条拓展到57条,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37条、邮轮航线14条。离岛免税购物的额度、品种、受惠对象、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海南省长沈晓明在26日召开的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沈晓明说,海南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圆满完成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等重要主场外交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合作。

  海南多措并举推动入境游客增速高于国内游客增速,旅游收入增速高于旅游人次增速,旅游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2017年海南接待游客总人数达674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2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入境游客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沈晓明表示,海南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本届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海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8亿元,较2012年均成倍增长。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涌现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腾讯、华为、微软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海南。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五年来,海南新增高铁345公里、环岛高铁全线贯通;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9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公里,加快构建“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清澜大桥、洋浦大桥、定海大桥。

  沈晓明表示,今年海南将突出抓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拓展消费需求等21项工作,以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增长10%的预期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