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8年10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7-12 10:21:02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标本兼治提升水质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海南:海洋牧场建设渐行渐强

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为责任底线——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闽检查侧记

看蓝色经济的科技脉动——舟山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纪实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海洋”贡献

保护海洋生态要他律更要自律

钢铁

钢铁兼并重组潮起 “大钢企”时代将至

钢铁焦化工业大气污染物实施超低排放标准

中钢协:十年来钢铁业运行今年最为平稳

10月钢铁市场有望震荡上行

发挥标准化作用助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钢铁企业烧结、焦化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的调研及建议

供给侧改革给钢铁业带来的影响

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将提高1%

多家上市公司债权面临减值风险

石化

石化外企聚焦中国 抢食“三桶油”市场

我国石化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第二

茂名石化层层把好产品质量管控关

新旧动能转换 生态效益为先

我国又一致密气田实现商业开发

中石化将向市场供应低硫船用燃料油

龙海石化:重构西南地区汽柴油供应生态

石油深加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外资进入将改变我国石化市场格局

中国石油前三季度净利增逾1.7倍 中国石化净利增超五成

造纸

南县造纸企业接受节能“体检”

这家芬兰造纸公司为啥带来一辆车

纸业四巨头渲染涨价谋去库存

“纸”概念今年走下“牛”坛

中国纸业期待进博会上觅良机

其它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12.3%

“一带一路”建设5年成果丰硕

能源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添动力

抓住机遇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携手合力推进南向通道建设 共促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3116个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能”效凸显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标本兼治提升水质   

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

2018-10-08

 

本报讯  (记者  姚绍贤)10 2 日,市长谭丕创到三娘湾海域检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节假日旅游安全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加强入海口污染源头整治和周边养殖区治理,有效提升海水质量,依法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谭丕创从三娘湾乌雷珍珠码头乘船出发,一路听取三娘湾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情况汇报,了解三娘湾海域水质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现场与各相关部门共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协调予以加快解决。

谭丕创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全面排查污染根源,做好排污口截流、黑臭水体整治、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清理搬迁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彻底实现截污、拔污、治污,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投入力度,抓好钦江河道和两岸环境治理,进一步净化提升钦江排入海洋的水体质量,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提档升级;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加大巡查监管力度,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和管海、治海、护海能力,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排入,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

就做好国庆节假日期间的旅游安全工作,谭丕创还要求,要切实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值班值守,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对重点景区、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提升旅游系统综合服务能力及应急管理水平,筑牢景区旅游“安全网”,严防各类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景区旅游高峰期安全、有序、和谐。

市政府秘书长覃重参加检查。

 

 

 

发布版面

高端智造


主题

 海南:海洋牧场建设渐行渐强

发布日期

2018-10-08

祖祖辈辈在海边生活,肤色黝黑的符大年出海打鱼已经有 20 多年。“出海打鱼是个辛苦活,而且危险,尤其是把船开到更深的海域之后,这种风险就更高了。”符大年说,深海鱼多,为了打到更多的鱼,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到深海去。不过,符大年的职业风险未来有望降低。

今年 4 12 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海南省政府签署了《海南省现代深海渔业暨智能海洋渔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采购备忘录》,就深海智能渔场装备签署采购等达成合作协议。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60 亿元,预计经济总产值可达 200 亿元,全产业链带动就业万人以上,项目的签约落地对推动海南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化深海网箱发展,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渔业是海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每年有近 50 万渔民在海上开展渔业生产。”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渔业生产面临近海资源枯竭、捕捞技术落后、产业发展低端等问题,向深海远洋进军,提升远洋捕捞能力,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爱民表示,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012 年,海南省编制了《海南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并启动海洋牧场建设工作,计划未来 5年投资 2.5 亿元建设 6 个海洋牧场示范区,使海南省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 2 万亩,完成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创建工作,并增加相应的渔业资源的底播增殖,努力打造新的渔业经济增长极。

位于海南西部的临高县,当船行入临高新盈后水湾,记者眼前开始出现一排排巨大的网箱,一眼望不到边。

据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拥有 3042 口深水网箱,是全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示范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

“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海洋牧场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还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洋牧场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采取人工增殖和放流等方式,对海洋中的鱼、虾、贝、藻等渔业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立体放养和增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海牧渔”。

作为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以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化的海底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但整体海洋环境的恶化给旅游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蜈支洲岛管理层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海洋与旅游区”和谐相处的模式,深刻意识到蜈支洲岛旅游区在扮演海洋建设者的同时,更应积极充当海洋保护者,并开始探索寻找更加合理的现代化海洋开发模式。自 2011 5 24 日,蜈支洲岛投放第一批人工鱼礁,给海里的鱼儿以及其它海洋生物“造房子”,正式开启海洋牧场建设。此后几年,蜈支洲岛积极协调多方力量,先后携手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以及海南大学等科研机构,统筹联动、不断扩大热带海洋牧场建设规模。

目前,海南正在组织建设海口东海岸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和文昌冯家湾海洋牧场示范基地等 2处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外,三亚、儋州、乐东、临高等市县已上报海洋牧场项目方案,选址海域均具地方特色,各项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极具海南民俗风情的人工景观鱼礁构成的海底村落,壮观的飞机战舰残骸组成的海底博物馆,形态各异的现代雕塑组成的海底艺术区,集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海上娱乐平台……”这是海洋牧场与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可预见的未来,三亚蜈支洲岛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计划打造的全新海底生态公园的画面,人工鱼礁生态丛林中五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将与人类产生一次美好的心灵碰撞。

 

发布版面

人大立法


主题

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为责任底线——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闽检查侧记

发布日期

2018-10-09

 

917日至2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在福建进行执法检查工作。

 “在‘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后,此前存在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现在又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水质变好后,很多市民会来到这里游泳,我们以前是忧虑水质安全问题,现在是担心市民人身安全问题。”

919日,在厦门市海沧区“蓝色海湾”广场,海沧区有关负责人对执法检查组道出了他们的“烦恼”。

厦门市开展的海域综合治理工作,是福建省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缩影。201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一、二类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8.9%,居全国前列。但由于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等特点,福建省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

对此,白玛赤林在执法检查期间指出,要严格落实法律责任,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以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为责任底线,把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和保障。

监测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2018年第2)显示,今年5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对19个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监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8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

917日,在福建省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情况汇报会上,福建省副省长郑建闽向执法检查组汇报说,福建通过构建监视监测网络、加强观测预报等方式,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

在监视监测网络的构建上,福建已经建成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省市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等15家单位组成的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沿海地市均建有海洋环境监测站。在全省近岸海域共布设监测站位783个,年获取监测数据近8.7万组,及时发布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信息和通报。

在福建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的情况汇报中,众多数据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感受。执法检查组在对此给予肯定的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里提到,在11条主要江河入海口布设了监测站点,这些地方的水质目前是什么状况?水质分别达到什么程度?这方面最好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洪尧说。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通报》中有详细数据,明天我就提供给执法检查组。”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李钢生回复道。

“汇报材料里提到了‘开展污染源摸排整治’,但里面没有具体数据,包括有多少是合格的、多少是需要整治的,这方面的资料也需要提供给执法检查组。”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刘绍亮补充说。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张柏楠注意到,汇报材料里提到,福建省政府印发实施《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方案(20172020)》,“到现在是否就所取得的成果,总结过经验?

对于执法检查组提出的要求,福建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相关资料平时都有,在梳理和总结后,以书面形式提供给执法检查组。

“在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建议中,除了‘适当提高罚款幅度’,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建议?”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张通问。

 “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造成或达到一定程度的,可参照环保法予以追究刑事责任。”郑建闽建议。

监管

920日,执法检查组在厦门召开执法检查汇报座谈会,在听取厦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情况汇报之后,还听取了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基层执法人员的意见建议。

厦门市市长庄稼汉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时提到,厦门出台《厦门近岸海域污染整治方案》,深入开展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这一内容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矫勇的兴趣。

“总量控制是按照多大的范围来控制?污染总量是哪几类?实行总量控制要达标排放,这个标准具体是什么?实行这个制度之后,厦门湾海水质量实现了怎样的变化?”矫勇一口气提出了多个问题。

对此,厦门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在《厦门近岸海域污染整治方案》出台之前,厦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汇总,针对这一问题有详细的论证方案,会议结束后马上整理,提供给执法检查组。

厦门市人大代表郑海雷在座谈会上发言时认为,治理海洋环境要强调陆海统筹的思想,据统计,海洋污染85%以上为陆源污染引起。海洋的污染问题必须要找陆上原因,必须要想方设法减少陆源污染输入。

郑海雷注意到的这一问题,也是此次执法检查的重点。有执法检查组成员指出,这次执法检查,就是要针对入海排污口监管不到位、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部分地区违法违规填海造地等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陆海统筹,突出河口湾区等重点区域,以防治陆源污染物、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等为重点领域,认真查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设置与管理、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法律制度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治理

919日上午,执法检查组在检查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项目时,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义泉向执法检查组讲述了一个污水处理案例。

位于厦门的杏林湾,流域面积约209平方千米,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区域难以形成完整的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及初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杏林湾,造成整个湾区水系严重污染,这一问题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充分论证,为了提高污水收集率、节省污水管网投资和远距离输送成本,最终采用中联环“就地截流、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方案。

 “由于集美新城核心区片区大量写字楼和酒店的建成,污水没有出路,这个处理站的建成可以解决片区内污水的污染。同时,再生水可以回用于写字楼和酒店的冲厕、绿化及生态补水等,起到很好的社会效应。”俞义泉说。

近年来,福建省在加强近岸海域(陆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郑建闽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时介绍说,福建把“加强小流域污染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7年以来全省投入超50亿元,开展了175个小流域环境整治项目,推动110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提升和改善,有效削减了入海排污量。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长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河流都被污染了,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理措施,福建加强小流域污染治理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同样认为,加强小流域污染治理,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的河流污染问题有着巨大作用,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总结。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既要处理污水,还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中型自航式收油机、重型海洋充气围油栏等围控设备,大型收油机等收油设备,大型螺杆式应急卸载泵等消油设备及物资,雅马哈冲锋舟等交通设备,保温救生服等后勤设备……918日上午,执法检查组在福建海事局泉州溢油应急设备库看到了众多应急设备。

湄洲湾作为福建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已建成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等一大批大型石化码头,船舶运输密集、通航环境复杂、船舶溢油风险高。一旦突发海上污染事故,不仅对沿岸养殖业和海洋生态造成灭顶之灾,更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伤害。位于台湾海峡中部、湄洲湾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的泉州溢油应急设备库,无疑是重任在肩。

“这个设备出海清污的次数多吗?”有执法检查组成员提问。

“我们是不希望出动的,因为一旦出动就是突发海上污染事故了。但是,我们平时一直在开展专项演练或综合演练,确保万一出现污染事故,能够做到迅速响应。”泉州溢油应急设备库负责人说。

“这样的理念是正确的。平时可以没有事故,但不能不为突发事故做准备。要确保这些设备和人员,在关键时刻能够用得上、有效果。”有执法检查组成员说。

应急设备库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泉州辖区已初步形成由国家设备库、港口企业、社会清污力量构成的溢油应急力量体系,应急设备数量及处置能力大幅度提高。

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无论是“防”还是“治”,最关键的是“责任”二字。

 “要提高政治站位和全局观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进一步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把总书记的要求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工作部署和实际行动中。”白玛赤林说。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看蓝色经济的科技脉动——舟山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纪实

发布日期

2018-10-15

 

本报讯(记者 陈佳邑 通讯员 王源)杭州湾畔,东海之滨,10月的舟山港分外忙碌。一艘艘缓缓靠泊的货轮,一排排装卸重物的吊臂,仿佛蓝色的脉动。

千百年前,浙江舟山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而今,这里构建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从海洋生物科技,到海洋高端装备;从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到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站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上风口,浙江舟山走出了一条深耕蓝海的航迹。

培育海洋生物全产业链

1390个大大小小的岛屿,2万余平方公里的海域,2400余公里的岸线,超1000种海洋生物……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素有“中国渔都”“东海鱼仓”的美誉。

海洋捕捞、水产加工是舟山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主要以冻、活、鲜、干品及低值海产加工为主,产业链短,高值利用水平低。

随着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推进,舟山从渔业资源捕捞,到相关功能食品、药物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再到冷链配套运输和国内外销售,初步建成了海洋生物全产业链。

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鱿鱼产业各关键环节相关企业,打造一体化的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产业链。

其中,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小分子鱿鱼肽引人关注。通过建立饲用小分子鱿鱼肽制备生产线,将处于产业链中游的鱿鱼加工副产物精深加工,变“废”为宝,提高鱿鱼的价值,实现鱿鱼产业“零浪费,全利用”。同时打通了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相关企业协同发展,使得产业链集聚示范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前我们只是将金枪鱼进行简单加工,囿于技术原因,其体内蕴含的丰富的鱼油、骨胶原等高价值元素没有开发利用。”浙江兴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以创建“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为契机,依托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在金枪鱼的精深加工和生物产品研发方面寻求突破。通过改造捕捞设备,调试升级生产线,完善分离脱脂工艺,目前,兴业集团已初步实现了金枪鱼鱼油、骨胶原及胶原蛋白的高效提取。

舟山以海洋生物产业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目前已具备了较强的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物研发、生产能力,集聚了20多家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海洋生物企业,主要产品有鱼胶蛋白、海洋系列肽、海墨止血片等。国家海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落户舟山,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获农业部批复,“中国鱿鱼交易中心”也正式挂牌运行。

扶持引领海工装备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引导扶持技术企业向海洋创新领域转型,是舟山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工作的又一重点。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改造优化涉海机械装备制造工艺设备和生产流程,不断提升大型涉海智能装备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一大批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迅速崛起。

海洋观测探测装备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聚焦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开展海洋观测、探测装备产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该项目研发的“舟山芯”——全集成射频芯片,是国内第一组全集成射频芯片。该芯片用1颗芯片集成5颗分立芯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已占领国内宽带全集成射频芯片的技术制高点。据悉,目前该款芯片已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并量化生产,成为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引擎”。

海工装备材料检测与辅助设备验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重点围绕海工装备产业,通过相关检测试验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助力舟山船舶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由制造向“智”造跨越。据悉,由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应急拖带系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创新机制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舟山成为全国首批8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之一,发展蓝色经济的方向和路径更加明晰。

从研发,到中试,再到量产,舟山通过推动发展中小微科技企业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自主创新和集聚能力。

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所开发的“海洋生物明胶基锂离子电池水性粘结剂”进入产业化阶段,通过改进锂电池生产工艺,提质降耗、绿色环保,其在电动汽车及相关新能源产业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舟山利远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江海直达1号”船襟翼舵,改写了我国2万吨级海船无法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首次实现江海联运。

舟山万度力机械工程维修有限公司研发的高端修补材料波浪键,弥补了我国在船舶维修乃至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缺,改善了国内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

借助一系列创新金融扶持政策,舟山为创客创业解忧,助推舟山“蓝色经济”发展。

一方面,实行投保贷一体化,吸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落户海洋科技服务平台,健全海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设立服务海洋科技创新研发金融专营机构,发展海洋科技金融。

经初步核算,2017年舟山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824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达58.5亿元,同比增长13.9%。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为重点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发布版面

地质勘查


主题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18-10-27

 

 本报讯(记者 王榕榕)本报讯近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下达3 项阶段性目标,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领域着手,力争到2035 年基本建成陆海融合、生态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保障有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决定》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借鉴国际知名海洋城市发展经验,立足深圳实际,确定了 3 个阶段目标:2020 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 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1 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决定》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以金融和创新引领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为深圳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决定》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了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从规划、政策、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为深圳未来30 年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将极大助力该市涉海企业发展。首先,明确了深圳的海洋产业发展导向,为企业落户和企业转型提升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其次,提出了多项鼓励措施鼓励海洋企业发展,包括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再次,为海洋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人才、技术、政策、资金等进行全面考虑,未来将通过政策细化,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最后,提升城市软环境软实力,将逐渐提高深圳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决定》强调公共优先,注重公共开放、全民共享。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空间,提出构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从公共岸线、海洋公共文化设施、滨海公园、标志性建筑等方面构建滨海公共空间系统,旨在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滨海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滨海生活品质;同时也是提升市民对海洋的认识,提出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海洋知识,丰富市民休闲活动,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促进海洋文化繁荣,打造国际湾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带等。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深圳通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促使海洋经济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海洋经济成广东经济新增长极 过去五年年增11%

发布日期

2018-10-26

 

本报讯(记者 粤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近日透露,海洋经济已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1.7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1%,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省海洋领域研究与实验经费投入约11.2亿元,海洋科技实力全国排名前列,在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方面初见成效。今年广东省聚焦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渔区振兴战略三大重点,打造沿海经济带,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由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将于1122~25日在湛江市举行。届时,广东将以“山水林田湖草”为主题,重点展示“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光影40年”图片展、视频动画、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和见证海洋经济大省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海洋”贡献

发布日期

2018-10-26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跨越伶仃洋、连通广东、香港、澳门的港珠澳大桥10 月24 日9时通车运营。“一国两制”下三地首次合作打造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使粤港澳进入融合新时代,也创造了人类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参加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的自然资源部南海分局党委书记雷波,亲眼见证大桥开通,十分振奋。“大桥的建成通车凝聚着粤港澳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南海分局能够参与其中是莫大的荣幸。”

数年来,南海分局、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等着眼于自然资源监管,提供准确化、精细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产品,在大桥建设中做好支撑服务,为这项世纪工程圆满完成做出了海洋贡献。

海洋环境“零污染”

犹如一道美丽彩虹的港珠澳大桥聚力“绿色”建设。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对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海洋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施工区对海洋环境质量总体未产生明显影响,未发现环境污染损害事件。

在南海分局立足海区监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2011年4 月起承担施工作业水域常规性海洋环境跟踪监测。

2011 年5 月~2017 年4 月,南海监测中心每月开展一个航次监测,共完成72 个航次,分析样品超过5 万个,提交监测报告和监测快报各72 期,为港珠澳大桥相关海域“把脉问诊”。

72 份专业“体检”,详细报告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气象、海水质量、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以及工程巡航监视等内容,评估了大桥建设施工期对周围海域的环境影响。同时提供监测分析数据,使施工单位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了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

白海豚“不搬家”

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口海域,栖息着2000 多头野生中华白海豚。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

2011 年,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参考香港和国外经验,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环保顾问——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这是我国首次在海洋工程环境保护领域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环保顾问。

港珠澳大桥两个隧道人工岛——东岛和西岛都是人工填海而成,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地貌,是环保检查重点目标之一。施工期间,环保顾问团队每月都检查水质情况,分析数据与香港有关方面定期交换。

在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建议下,施工平台、人工岛、桥梁面等施工场地配备环保厕所,有效提高了生活污水的净化程度,连厕所也经严格比选,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确保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

港珠澳大桥施工期间海水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二类质量标准,施工期间局部海域悬浮物增加量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群落较稳定,沉积物质量无明显变化,生物群落差异较小,工程建设未对周边海域敏感区域产生明显影响。

随着海上施工强度的降低,检查人员发现,中华白海豚的目击率越来越高,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较好,环保顾问和监测团队与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有效推动了我国涉海工程中海洋资源综合保护利用。

海洋环境预报“零”失误

2013 年5 月大桥首节(E1)沉管开始,到2015 年12 月E24 沉管完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大桥岛隧工程作业提供了准确化、精细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产品,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

港珠澳大桥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双向6 车道的沉管隧道工程,国外专家称其为“破世界纪录的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其中,沉管浮运和安装是岛隧工程的核心环节,对所在海域的天气、海浪、海流有苛刻的要求。而施工海域伶仃洋是珠江进入南海的一段喇叭状海口,海况复杂,再加上容易受到台风影响,海洋环境本就十分复杂。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超越0.1 米的预报误差值进行了技术攻关,建立了无缝隙预报技术及预报推演技术,用提前2 小时到两周不间断预报的方法,同时根据前一天的观测数据并结合数值预报,分析未来一天的变化,最终解决了施工窗口临界误差的问题,创造了32 根管节和最终接头施工安装的预报保障“零”失误的奇迹。

预报中心保障项目组还在沉管施工区域做了深槽观测研究,放置了多种海洋调查仪器,监测海流、波浪及盐度变化的规律,目的是收集施工区的水文信息,提高沉管施工临近期预报的准确率。海面到施工海底每一米的海水流速,最终从原来每两个小时的预报和实时监测,提升为1 分钟监测和5 分钟预报。

截至2016 年1 月12 日,预报中心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24 根沉管的安装任务提供了精细化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确保了工程按时顺利推进,体现了为重大涉海工程提供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综合能力,漂亮地打赢了海洋环境预报攻坚战。

 

发布版面

新闻大连


主题

大连不断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

发布日期

2018-10-30

 

大连的海洋牧场理论和实践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去年成立的“国家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有1/3 为大连的成员单位;今年年初,又有4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落户大连,我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0 个,是全国最多的城市;10 25 日刚刚召开的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我市的海洋岛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成果在大会上作了分享。10 29 日,全球首个以“海洋牧场”为主题的国际性展会“2018 中国国际海洋牧场大会”在大连举行,再次将世界目光聚焦大连海洋牧场。

2006 年以来我国批准三批共64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大连有10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发展海洋牧场61.3 万亩,海上“蓝色粮仓”更加丰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现代海洋牧场作出重要部署。我国提出,通过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普通装备向大型装备跃升、从传统渔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现代渔业转变,开启了深蓝渔业发展的新纪元。海洋渔业是大连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大连渔业重要发展战略,大连正不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

科技对大连海洋牧场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2009 年,大连海洋大学的学者首次提出“现代海洋牧场”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学术研究机构、全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全国性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平台等都是在大连海洋人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或落户大连。大连海洋牧场作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内研究海洋牧场的“经典案例”。“十二五”期间,大连海洋牧场共向国家争取海洋牧场科研资金超亿元,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直接惠及大连海洋牧场。

去年7 26 日,由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三大水产研究所等17 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发起的“国家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来自全国52 家海洋牧场科研及产业领域的科研单位、企业成为首批联盟成员,首批成员单位中大连占1/3

2017 年,大连理工大学与獐子岛集团创立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环境感知与目标抓取、水下观测、生态监控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在联合实验室的推动下,水下机器人抓取、测试平台等方面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2017 9 月在獐子岛成功举办了首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獐子岛海洋牧场盛产扇贝、海参、鲍鱼、海胆、珍蚝等海珍品。利用人工智能和先进机器人技术替代人工,实现海珍品的精准捕捞,对于保护海底生态环境、保护潜水员身体、提高生产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根据《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大连要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 处,新建人工鱼礁区50 万亩,增殖放流各类优质苗种150 亿尾(头)。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030 亿元,年均增长7%,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 万元。计划到2025 年,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00 万亩,海珍品产量年增长近万吨,实现产值年增长20 亿元,生物资源量增加30%,捕捞生产产值占渔业总产值降低到20%以下,海洋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渔业产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渔民转产转业稳步推进,形成全产业链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综合


主题

聚焦前沿科技 助力海洋强市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0-30

 

10 月29 日下午,作为2018 第七届世界海洋大会的重要议程,人才及项目对接会和加拿大外宾交流座谈会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6 位国际海洋领域专家同各地参会企业借助世界海洋大会这个平台,一同展成果、谈合作、谋共赢,积极促进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目前公司拥有一整套全球领先的全自动支模卷膜技术,所生产的膜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用水等领域⋯⋯”当日下午3 时许,来自蓝星东丽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列平一边向在场嘉宾介绍着公司技术情况,一边借助多媒体为大家演示着水处理膜技术、海水淡化、污水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如果污水中有脂溶性残渣能处理吗?”“污水处理中的膜是可再生的吗?”朱列平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嘉宾便针对技术难点,提出专业问题。

在项目浅谈现场,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还就我市人才等政策进行了详细推介。据介绍,今年,我市出台《关于深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在加快科技人才向威海集聚同时,为海洋领域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全市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一大波政策红利让在场嘉宾大为赞叹,一系列的项目路演再次将会议推向高潮。

26 位国际海洋领域专家还分别聚焦低导热系数复合膜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技术、智能化海鲜物流系统等六大前沿技术,积极促进在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助力我市“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建设。

两年前,在省海洋局副局长姜清春的带领下,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新斯科省进行交流考察,双方并就三文鱼、贝类养殖等内容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时隔两年,加拿大外宾交流座谈会在美丽的滨海威海举行,备忘录成员们再次齐聚一堂,进一步完善合作备忘录的议程。

“我国海水水温适宜三文鱼养殖,目前我们正在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争取早日敲定出最适合三文鱼生长的海域,为下一步大规模养殖打下坚实基础。”当天下午,姜清春以三文鱼的养殖为源头,率先打开座谈的话题。

顺着姜清春的讲解,加拿大水产养殖总监布鲁斯·汉考克当即抛出了橄榄枝:“我们最新成立了海洋应用研究中心,将推动海洋养殖信息的获取。目前已发现31 处有潜力可开展养殖的地区,我们愿意将技术共享,共同寻找最佳养殖地点。”

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茶歇时间也被在场的企业家们充分利用了起来,交换名片,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家的业务。

市渔业协会会长苗双吉表示,加拿大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而我国对三文鱼、贝类等海产品需求量巨大,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通过此次座谈会,进一步加深双方了解,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项目展示到成果解说,再到前景展望,一下午的对接洽谈,各专家们纷纷围绕各自项目边讲边问,边问边谈,十分热烈;而座谈会上,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一堂,对合作备忘录的进展情况展开详细交流与沟通,并对下一步三文鱼、贝类养殖的合作方向进行探讨。

 

发布版面

评论


主题

保护海洋生态要他律更要自律

发布日期

2018-10-31

 

因养殖场违规排污,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三亚市崖州区有关部门先后三次对24 家养殖场下达整改通知,要求其关闭入海排污口等设施,停止排污行为。截至10 月27 日,仍有21 家养殖场未进行整改,崖州区决定在10 月30 日对镇海村、梅联社区辖区范围的违规入海排污口进行拆除。(10 月30 日《南国都市报》)

海洋环境污染易、治理难,然而总有一些企业、个人只盘算个体私利,罔顾公共利益,肆意向海洋排污,最终让公众来为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买单”。如新闻中这24 家排污养殖场,面对相关部门的多次整改通知,仍有21 家置若罔闻,不思悔改,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漠视,更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违背。对这种缺乏环保理念、漠视环境污染、拒绝整改的企业,相关部门不能仅拆除排污设施就了事,应从严从重予以处罚,从而有效震慑其他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者。

污染海洋千夫指,关爱海洋万人颂。相较于上述养殖场而言,同一日的另一条新闻则充满正能量。10 月28 日,“筑梦蓝色海洋——海洋环保活动海南行”在文昌市锦山镇潮滩湾启动,500多名志愿者在宣誓后,头顶烈日到沙滩上捡拾海洋垃圾。当日共捡拾垃圾637 大袋。一边是企业为追逐私利而违法排污,污染海洋环境;一边是志愿者们牺牲休息时间捡拾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环境,两相对比,更能折射出一些违法经营者的自私自利和任性妄为,更能凸显志愿者们的无私情怀和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在为环保志愿者点赞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沙滩和近海的垃圾从何而来,污染因何而生,能否常态化消除?毕竟,海南的洁净沙滩不能总靠环保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来维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也不能总靠相关部门执法监管来保障。如果随意丢弃垃圾的游客能够多一些自觉,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少一些不文明行为,优美的海岸环境自然不会受到污染,也就不需要志愿者们捡拾垃圾。如果肆意排污的企业能够多一份自觉,积极采用环保设施将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湛蓝的海水就不会受到污染,也就不需要执法部门三令五申、“围追堵截”。只有人人自觉,才能呵护我们洁净的海滩、蔚蓝的海水。

从更高层面来看,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而其中浩瀚的海洋正是海南向海图强、走向海洋强省的基石。可以说,海洋少一点污染,就能多一分蔚蓝,多一些高质量发展的“筹码”。因海而名,向海而兴。我们只有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人人自觉去保护、呵护海洋生态环境,才能永守“海天湛蓝清相映、渔雀遨游快乐园”的美丽画面,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主题

钢铁兼并重组潮起 “大钢企”时代将至

发布日期

2018-10-01

 

在经历“去产能”阵痛之后,钢铁企业似乎迎来春天。

2018 年上半年,几乎所有钢铁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为正值。其中,净利润增幅最高的为安阳钢铁(600569.SH),同比增长高达3562.17%,增幅最低的大冶特钢(000708.SZ),同比也增长35.02%。

不过,大多数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并没有等到这一波“红利”。曾经从南方辗转到西北并投下数十亿元的钢企老板高俊(化名)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13 年到2015 年是钢企最难的三年,亏损、高负债以及环保压力逼退了多数民营钢企。如今随着“大钢企时代”的临近,即便是活下来的中小民营钢企的独立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对此,钢谷网总经理仝琳向记者表示,新一轮的钢企兼并重组依然是在大型国有钢企之间进行,或者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但不同的是当前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寻求新的创新路径,诸如宝武钢铁等行业巨头联合多家中外企业,共同组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然后入主重整负债过高且经营面临困境的钢铁企业。

中小钢企出局

高俊向记者表示,当时民营钢企大多坚持自我发展,很少出现联合经营,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1978 年,我国钢铁产量仅3178 万吨。改革开放之后,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6年首次突破1 亿吨钢产量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2003 年突破2 亿吨,随后数年均有增无减,直至2014 年突破8 亿吨,之后便一直保持在8 亿吨以上的规模。

在这其中,民营钢铁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企看河北。河北的钢铁产量曾经多年居全国钢铁产量首位。2007 年,河北的钢铁总产量就超过1 亿吨,其中2/3 来自民营钢企,占全国民营钢企产量的36%。”钢铁贸易商杨华向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高耗能、高污染等社会环境问题,大部分民营钢企在河北去产能政策响应下退出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 年年底,河北省已经累计压减3391 万吨炼铁、4106 万吨炼钢。2018 年将继续加大去产能力度。但是随着钢铁市场回暖,钢价攀升,不仅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变得无比艰巨,不少停产的钢铁企业也蠢蠢欲动,寄希望恢复生产,分享市场利好。

“既然已经停产或者已经定为淘汰产能,那么就坚决不能让其死灰复燃,这不利于去产能政策的执行,也不利于钢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河北省发改委一位人士在电话中向记者透露,河北省已经下发通知,坚决制止淘汰钢企复产,否则当地党政一把手先免职、再调查处理。

高俊目前是西北某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其背后的老板曾经是钢企行业的“老人”,在上海、江苏等多地都开办过钢铁企业,甚至曾经因为百亿钢铁投资被地方政府视为“座上宾”。

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每年需要数亿吨钢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持,这为钢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民营钢企数量开始井喷式增长。但是,当时民营钢企规模小,产量分散,产业集中度偏低,更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高俊向

记者表示,当时民营钢企大多坚持自我发展,很少出现联合经营,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2002 年,中国经济的又一个上升周期带动了民营钢企的发展,当时很多的钢企新建项目纷纷上马。彼时,投产即意味着盈利。高俊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结构在“盛宴”过后只能被嫌弃,成为落后产能。从2011 年起,钢价开始下行,到2013 年,几乎所有的钢企都出现亏损,整个钢铁行业被曝出负债达3 万亿元。民营钢企在银行“断奶”之后,纷纷退出了市场。

“上海一直被视为钢铁行业风向标,在2013 年,银行起诉钢贸商成为当年钢铁行业‘落败’的一个缩影。”杨华向记者表示,在钢贸领域,银行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即使一些有实力的钢贸商,要想生意做大都需要依靠银行做资金支持。而联保制是向银行贷款融资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也就是多个钢贸企业相互联保,其中一两个企业还不了贷款,参保的企业共同承担。然而,在2013 年,联保机制失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出现资金紧缺,还不了钱,银行只能起诉。

不过,随着去产能政策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钢价从2016 年开始不断回暖。在今年上半年,钢铁上市企业普遍实现了盈利。然而,在这盈亏之间,那些规模较小的中小民营钢企却已经悄然离开了市场。

产业升级来临

截至2020 年,河北省钢铁企业将形成“2310”产业格局,包括2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3 家地方实力企业,10 家特色钢企。

随着“十三五”去产能渐入尾声,中国钢铁行业正逐渐转向结构性改革,兼并重组将开启“大钢企时代”。

2016 年以来,宝钢、武钢重组成立了中国宝武集团之后,钢企兼并重组的消息屡见报端,中信集团战略重整青岛特钢、沙钢和本钢重整东北特钢、北京建龙重工集团重整北满特钢、四源合

基金重整重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主动撮合钢企之间的合并重组。

近期,河北、江苏、山西等多地相继出台钢铁行业发展相关规划目标。其中,截至2020 年,河北省钢铁企业将形成“2310”产业格局,包括2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3 家地方实力企业,10 家特色钢企;江苏积极形成“134”格局;山西计划从目前的27 家减少至10 家;四川力争建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千万吨级骨干钢铁集团,总产值达3500 亿元。

在政策方面,《“十三五”钢铁工业升级规划》明确要求对钢铁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响应国家“制造强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战略规划。仝琳向本报记者表示,其中,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坚持结构调整原则,以兼并重组为手段,深化区域布局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构建钢铁制造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

“以前的确有很多钢企在某一个区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高俊向记者表示,例如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曾在2004 年销售额达到54.6 亿元,纳税额突破3.66 亿元,在全国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占山西省闻喜县全县财政收入的70.4%。然而,在新老“掌门人”更新换代中遭遇行业低谷,轰然倒塌。

事实上,本报记者也注意到,一些钢铁企业曾经是河北一个市县的利税大户,屡屡登上河北百强名企榜单的前十强,但是在2013 年之后,前十强中很少有钢铁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

“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小钢企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高俊向记者表示。

仝琳认为,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加速,市场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威胁论甚嚣尘上,但是从产量占有率以及业绩表现来看,无论是国有兼并民营,还是民营企业自身,均不乏佼佼者。诸如,全球产量前列且全国地位稳定的沙钢集团,在钢铁行业一直作为引领者;除此之外,方大集团旗下的钢铁子公司的净利润也曾创出新高。这些企业不但没有被国有企业改革兼并重组所压制,反而在其清晰的战略规划以及持续的政策红利驱动下,取得十分亮眼的业绩。

“2016 年狙击了‘地条钢’;2017 年剔除了‘中频炉’;2018 年细化了‘环保政策’;2019年或将聚焦提高产业集中度。那么,兼并重组强化升级为趋势所向。”仝琳认为,“大钢企时代”即将到来。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钢铁焦化工业大气污染物实施超低排放标准

发布日期

2018-10-07

 

本报讯(记者段丽茜)从省环保厅、省质监局日前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将于2019 年1 月1日实施。上述两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达到国内外现行标准的最严水平。

据介绍,《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是对我省《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依据技术进步,结合我省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超低排放限值。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提出,烧结机头(球团焙烧)烟气在基准含氧量16%条件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0 毫克/立方米、35 毫克/立方米、50 毫克/立方米。其他工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0 毫克/立方米、50 毫克/立方米、150 毫克/立方米。上述排放限值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的40 毫克/立方米、180 毫克/立方米、300 毫克/立方米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达到了国内外现行标准的最严水平。

《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是国内首个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加严了对焦化各工序颗粒物排放的控制,颗粒物的超低排放限值均为10 毫克/立方米。对焦炉烟气实施超低排放控制,在基准含氧量8%条件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为10 毫克/立方米、30 毫克/立方米、130 毫克/立方米。上述排放限值也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的15 毫克/立方米、30 毫克/立方米、150 毫克/立方米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标准,达到了国内外现行标准的最严水平。

这两个标准均规定,现有企业自2020 年10 月1 日起执行,新建企业自2019 年1 月1 日实施之日起执行。

据介绍,省政府印发的《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要求,2020 年,全省符合改造条件的钢铁企业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到2020 年10 月,全省焦化行业全部完成深度治理,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我省分三个年度安排了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且三年内完成。据统计,全省三年需改造治理的359 个钢铁项目,目前除停产10 个项目外,开展前期工作83 个、开工在建171 个、竣工调试56 个、已完成39 个。焦化行业需超低排放改造的92 个项目,除停产7 个项目外,开展前期工作1 个、在建45 个、竣工调试25 个、已完成14 个。”省环保厅科技处副处长李红彦介绍。

据测算,到2020 年10 月,钢铁、焦化行业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后,全省钢铁行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分别为15.9%、64.8%、64.9%;全省焦化行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分别为23%、56.7%、59.1%。

 

 

发布版面

001


主题

中钢协:十年来钢铁业运行今年最为平稳

发布日期

2018-10-08

 

“到目前为止,铁矿石市场比任何一年都稳定,市场秩序好转。稳定的市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供需双方至关重要,特别是稳定的市场是供需双方都需要的。只有市场的稳定,才能有稳定的生产、稳定的收益和稳定的预期。”在第十八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在致辞中对市场做出了如上判断。

矿山和钢厂实现了“双赢”

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市场,中国的铁矿石贸易极大程度地决定着世界铁矿石贸易的走势。刘振江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和最大的钢铁生产市场,无视这个大市场是战略思维的错误。但是,2018 年钢铁市场与往年有所不同:一是世界经济秩序被人为地制造了麻烦,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铁矿石贸易在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运行情况比往年好,矿山和钢厂的满意度都得到提升,出现了“双赢”的迹象。

到目前为止,中国钢铁工业是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运行最平稳的一年。一是供求基本平衡,中国钢铁工业用了两年多时间,下大决心,用大气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坚决去掉了落后产能、违法违规产能,彻底清除了“地条钢”,解决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实现了产需基本接近,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8 年中国钢产量和需求都略有增长,增量中有补充“地条钢”退出的因素,中国继续重视产能的控制和产量的自律,国内钢铁生产和需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二是优势产能得以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销售利润率基本达到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了4.1 个百分点。三是钢材市场稳定,市场秩序得以改善,钢材价格整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经济指标2018 年是波动最小的一年。四是环保治理、技术进步、企业改革和管理全面加强,中国钢铁工业正稳中向好地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迈进。

持续把铁矿石贸易做得更好

刘振江认为,从阶段性看,中国钢产量已经由过去的快速增长期转入了相对平稳的、波动较小的峰值平台期,这是个阶段性的增长方式的重要转变。中国钢产量的这个阶段性平台期不可能转眼即逝,支撑它的是中国持续发展中偌大市场的刚性需求。从而,中国钢铁对铁矿石的需求也是刚性的,不可能大起大落。当然,以后难免也会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对影响因素不可造势,不必炒作,要尊重发展规律。

刘振江表示,进一步改善铁矿石市场环境,做好铁矿石贸易是市场供需双方共同关注的课题。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直接上下游关系要求有必要、更有责任共建健康的铁矿石市场秩序,贸易各方持续把铁矿石贸易做得更好。

刘振江建议:一是保持多方、多层面沟通是必要的。信息的对称、坦诚的交流、相互诉求的倾听是协商一致的必做功课。二是要贸易双方商定贸易规则。在高层共识的原则下定规则,谈合同,都要守诚信,不诚实、不守规矩应该受到冷落,失信应该承担后果。三是要多要素完善铁矿石定价机制。铁矿石贸易是大宗商品贸易,国内外很多机构、网站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都有各自的参照价值,但采用混合指数定价总比单一指数更公平。四是要利用好铁矿石市场的新事物搞好铁矿石贸易。随着铁矿石市场的发展,出现了现货贸易平台、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等多种新的贸易形式,要积极参与和利用这些市场工具,加大现货市场平台的投放量和交易量。五是贸易双方各退一步,解决目前签约和履约中遇到和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大原则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一些细节问题总是难免的,希望都能重视对方的诉求和感受。

 

发布版面

建材与装饰


主题

10月钢铁市场有望震荡上行

发布日期

2018-10-15

 

截至9 月27 日,9 月钢价走出“M”态势,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月环比下跌0.07%,分品种看,长材价格指数上涨1.04%,扁平材价格指数下跌1.14%。铁矿石综合价格指数月环比上涨1.99%,走势比预期弱。展望10 月钢铁市场,有望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

9 月钢价后期走势比预期弱,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升级比原计划推迟到中旬公布,叠加环保政策调整,双降5%改为3%,以及实行差别化错峰生产,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引发大家普遍认为环保政策放松,限产不及预期,进而压制了9 月下旬钢价表现。

继续压制10 月价格的主要因素:一是悲观预期仍需时间消化。悲观预期主要体现在:首先,普遍认为环保政策放松,限产不及预期;其次,还有不少的投资者认为1901 合约是淡季合约,也是冬储合约,价格不应该太高。1810 合约临近交割,因此大都选择在1901 上尝试逢高做空。自8 月21 日调整以来,1901 合约下跌了超过10%。远月合约的悲观预期传导到了当前的现货市场,尽管现货基本面依然不错,但是现货价格跟跌在所难免,尤其是部分板材品种;再有,对淡季需求回落的预期一致。季节性需求回落是大趋势,加上基建投资疲弱,房地产调控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都给未来的预期带来压力。二是节后库存面临长假自然增加压力。自2016 年以来,国庆节长假库存分别增加130.27 万吨、87.08 万吨和122.73 万吨。从今年的产出情况看,今年国庆长假库存如果增加低于100 万吨,说明压力小于预期,如果在100 万吨至130 万吨之间,压力不大,如果超过130 万吨,超出预期。无论如何,库存增加的压力在心理上继续压制价格,也给了一些做空的投资者节前打压期价增添理由。

笔者认同这些预期压制着现实,但并不完全认同这些预期一定都能如愿实现。从需求看,10月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叠加基建补短板政策指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8 月房地产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6%和15.9%,环比分别回升了0.6 个百分点和1.5 个百分点,增幅仍在提高;基建方面,10 月是赶工期的最佳时段,叠加7 月基建补短板,之后一系列动作,地方加快有效投资,主要阻力在缺资金,已要求在10 月底前完成1.35 万亿地方专项债发行到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建筑企业7、8 月新签订单回暖,5 家建筑央企新签订单增速均在20%左右,这一趋势在四季度有望保持。从设计企业接单来看,华东区域设计新订单增幅达到70%,华南60%,西南100%,东北20%,华中和华北变化不大,尽管9 月基建需求没有什么起色,但估计四季度这些项目会陆续有一定表现。虽然11 月“进博会”对上海及周边的钢材需求有一定影响,但估计这个影响要比去年开“十九大”对需求的影响小。因此,今年10 月的需求,理论上看同比、环比都会好。

从供给看,10 月供给有望回落。影响10 月供给的主要有:京津冀秋冬季限产文件已正式发布,自10 月1 日开始进入限产季,从时间上看比去年早了。尽管不搞一刀切,但根据钢联调查,B、C、D 类限产企业仍占绝大多数,限产的规模也不小。此外,“进博会”期间及前后,除了宝钢要限产外,还有江苏的部分企业,比如永钢、沙钢等,据传也都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限产,势必会影响一部分供给。还有,像南钢、沙钢、宝钢、马钢等等钢厂的检修,也给供给带来一定的影响。总之,10 月供给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在当下库存比较低(截至9 月27 日,样本库存同比增12.9 万吨,其中螺纹同比少48.7 万吨)的背景下,尽管节后库存自然增长,但预计10 月中旬后会出现50 万吨/周左右的降幅,有望开启新一轮去库存。

总之,10 月钢铁市场,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以及政策影响,有望进入新一轮去库存,钢价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兑现悲观预期后再次走出的反弹行情。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发挥标准化作用助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8-10-16

 

在刚刚过去的第49 届世界标准日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将2018 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确定为“国际标准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致辞中提到“两个世纪前,标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250 年后,标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也必将发挥意义非凡的关键作用。”

标准化工作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0 年重工业部召开首届全国钢铁标准工作会议,成立钢铁标准规格委员会,到1952 年制定了第一批24 项钢铁部颁标准,到1963 年冶金部发文成立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产品标准研究所,作为第一批国家的标准化核心机构,到1980 年恢复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1993 第一次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ISO/TC17/ SC17“盘条与钢丝产品”。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始终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钢铁领域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标准体系科学完善

钢铁行业历来注重标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构建了完善的标准体系。截至2017 年底,钢铁行业的现行标准总数已达2919 项,其中国家标准1673 项,行业标准1246 项,包括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建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可操作性强、技术水平较高的标准体系。在提升产品质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撑了钢铁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以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抓手,形成了“继承历史、创新驱动、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动态完善”的总体构建思路和原则,完成了钢铁、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生铁及铁合金三个领域的体系规划。涉及钢铁、铁矿石、铁合金领域产品、试验方法、节能环保、综合利用等各门类的标准。其中,钢铁标准体系框架分为四个层次,即从第二层到第五层,第二层为行业通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和金属通用方法标准;第三层为钢及合金专业通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和钢及合金通用方法标准;第四层为钢及合金门类通用标准,包括钢及合金产品及相应试验方法通用标准;第五层为产品标准及专用试验方法标准。铁合金、铁矿石体系框架分为三个层次,从第三层到第五层,第三层为专业通用标准,第四层为门类通用标准,第五层为专用标准。

标准技术管理组织健全

1991 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截至目前,钢铁行业已有钢、耐火材料、铁矿石和直接还原铁、生铁和铁合金四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每个委员会下设若干个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其中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基础、钢管、盘条及钢丝、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钢铁及合金化学成分测定、钢板钢带、钢筋混凝土用钢、型钢、铸铁管、特殊合金、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试验方法、钢丝绳、轴承钢、金相检验方法、特殊钢、冶金非金属矿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18 个分技术委员会和锁具、冶金节能、钢铁产品无损检测方法等若干个工作组。

委员由来自生产、使用、科研、质检、行业协会、教学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700 多位专家组成,形成了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中坚力量,为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标准国际化工作成效突出

1978 年我国恢复参加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后,1980 年钢铁行业开始以P 成员身份参加ISO/TC17“钢”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主要是跟踪国际标准动态,对国际标准文件回复意见、投票表决和参加少量会议;90 年代,开始在重点领域进行全过程跟踪和派专家直接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工作,承担秘书处和工作组召集人主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迈入新世纪,国际标准化工作开拓新局面,承担多个秘书处,提出多项中国提案。

受国家标准化化管理委员会委托,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对口管理并组织参加钢铁及其原材料工业方面八个TC、21 个SC 的国际标准化活动。目前钢铁行业共承担了ISO/TC5 黑色金属管与配件、ISO/TC105 钢丝绳、ISO/TC132 铁 合金、ISO/ TC15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等四个ISO技术委员会及ISO/ TC17/SC15 钢轨、车辆及配件、ISO/TC17/SC17 盘条与钢丝等两个分技术委员会及若干个工作组的工作,占到我国承担ISO 秘书处数量的8%。承担ISO 主席职务五人,占到我国承担ISO 主席、副主席数量的10%。无论是承担秘书处还是国际标准提案数量,在国内各行业中都名列前茅。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技术、装备、人员水平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多个产品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围绕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去”、便利经贸往来,提高国际影响力等产业政策要求,我们积极推动以我国国家标准为基础,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在推动优势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2017 年,钢铁行业共提出并成功立项国际标准提案55 项,发布国际标准29 项。涉及钢铁产品、试验方法、原材料等各个领域。其中既包括“铁路用热轧钢轨”、“重要用途钢丝绳”、“桥梁缆索用热镀锌及锌铝合金钢丝”等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包括“低铬铁素体不锈钢腐蚀试验”、“铁矿石 全铁含量的测定 EDTA 滴定法”等影响产品评价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方法标准。

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和质量

提升钢铁行业标准化工作始终坚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急需等要求,积极有效的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标准制修订为我国钢铁工业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热轧带肋钢筋、钢结构用钢、船舶用钢、电工钢”等领域,重点开展了135 项标准的研制工作,为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低端产品,支撑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保证。GB/T1499.2-201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2521.1-2016 《全工艺冷轧电工钢 第1 部分:晶粒无取向钢带(片)》、GB/T2521.2-2016 《全工艺冷轧电工钢 第2 部分:晶粒取向钢带(片)》等标准的修订,对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通过不断规范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钢铁行业标准水平低,更新速度慢的问题,钢铁行业国家、行业标准的整体水平已达到国外同级别标准的水平。通过标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在GB/ T18254-2016 《高碳铬轴承钢》修订中,通过对标准中关键技术指标分档分级的规定,体现了当前我国特殊钢行业生产技术能力,也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差异化需求,其中高级优质钢和特级优质钢达到或高于国外知名企业(SKF、FAG 等)标准水平。标准实施后,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占有率。

与科技创新结合,推广应用先进新材料,促进转型升级。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以满足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加大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标准的研制,重点围绕高强汽车用钢、超超临界锅炉用钢、核电用钢、耐低温钢、油船用耐腐蚀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车轮用钢、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非晶合金、薄层石墨材料以及耐高温、抗疲劳、高强韧、超长寿命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等领域开展了近200 项新材料标准的研制,有效保证了先进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支撑钢铁工业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遵从源头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十一五”以来加强了相关领域标准研制工作,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了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钢铁工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加强了对冶金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研究及系列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冶金固废综合利用标准已发布实施80 项,“十三五”末期标准总数将达到100 项左右。标准的制定推动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降低冶金固废堆放,减少了对环境污染,推动了钢渣、尾矿渣、高炉渣、粉尘污泥等的循环利用。

配合国家先进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求,节能监察等政策实施,企业节能减排的需要,从能耗限额、能效评估、污废水处理回用、海水淡化、监测与管理等角度加大标准的研制。目前已发布实施标准95 项,到“十三五”末期标准总数将达200 多项,形成涵盖节能技术、节能监测与管理、能源消耗限额、能源管理和审计、取水定额标准、污废水处理及回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配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和行业转型需求,加大了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企业等领域标准研制。初步构建了涵盖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绿色设计产品标准的研制将为开展绿色评价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加快开发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的绿色钢产品,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针对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

钢铁领域历来重视为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在标准宣贯,标准比对、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行业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为企业产线建设、产品定位、品种开发和质量保证提供服务。2016 年国家标准委启动了标准化服务业试点工作,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作为首批33 家标准化服务业试点中的“冶金行业标准化服务产业培育试点”,以标准化服务为重点,扩展服务范围,丰富业务类型,拓展标准化服务全链条;探索开展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深度融合。近年来在标准宣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比对、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丰富内容,探索方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产业,无论从品种开发,还是从工艺及装备能力等方面均已进入世界一流强国行列。标准化如何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下一步将围绕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立足现有优势,做好以下工作:

·要结合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规范技术委员会管理,加强基础研究,合理布局,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有力支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要发挥行业优势,围绕优势领域,增加国际标准提案,加大我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力度,创建中国标准品牌,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钢铁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

·要响应《关于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从标准体系建设、翻译比对、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提供全链条的标准化服务模式,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涌来,如何更好地借助这场技术变革增进社会福祉,标准的角色不可或缺。”标准化也必将在助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发布版面

节能环保


主题

钢铁企业烧结、焦化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的调研及建议

发布日期

2018-10-16

 

1 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2018 年5 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了环办大气函[2018]242 号,关于征求《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中的超低排放,对国内钢铁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严要求。更有部分地区将该征求意见直接变为地方硬性要求,实现日期比国家规定时限更加提前。面对这样的局面,各企业对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实施,纷纷做出不同程度地响应。但在改造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种种技术上的困扰和疑虑。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金属学会协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联冶金商会于7 月共同开展了全国钢铁企业烧结、焦化烟气超低排放情况的实地调研,走访了国内相关企业,以求摸清行业内各种技术路线的应用情况和实际的排放效果等。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对当前烟气超低排放治理的主流技术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评价,期望调研和评价的结果能够对后续开展此项工作的企业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希望企业能够在充分了解不同技术路线特点后,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后续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同时,也希望此次调研能够给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2 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共走访了12 家企业,所选企业绝大多数是在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方面超前行动的单位,在征求意见提出要求之前,已经提前布局、规划甚至实施。采用的技术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大胆尝试新的技术,积极探索大气污染治理新途径,开创了行业先河,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为行业烟气治理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

2.1 烧结烟气治理

在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方面,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案。

2.1.1 活性焦法

在与技术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沟通交流中,活性焦法受到多数大型钢铁企业的推崇。其优点主要有:①该方法能够达到多污染物(如SO2、NOx、二噁英和重金属等)协同治理的效果;②活性焦法不产生固体废弃物,省去企业固废处理负担;③该方法可将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如SO2 制酸加以利用,有利于清洁生产;④活性焦法属于全干法工艺,无拖烟现象,视觉效果好。活性焦法不足之处主要有:①活性焦法因烧结烟气温度等因素,在运行操作上管理不到位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②在脱硝效率、颗粒物排放方面,长期稳定达标尚需进一步优化;③活性焦法解析制酸时,存在废水处理及酸的利用等问题;④随着活性焦市场需求的增加,其供应、产品质量、自身生产的环保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2.1.2 SCR 法

SCR 法脱硝工艺,对已建脱硫设施的企业改造等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增加催化剂数量、提高反应温度、增加湿式电除尘等措施,以SCR 为核心,结合其他各种脱硫技术的脱硫脱硝工艺,能够使烧结烟气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该技术工艺存在的不足主要有: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对有些地区而言,存在无法消纳处理的问题;②SCR法使用的催化剂在使用寿命到期后,大多属于危险废弃物,届时存在回收处理难度;③催化剂催化效果对烟气温度有一定要求,在低温催化剂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需对烟气进行升温处理,从而增加能耗;④ SCR 法工艺对烟气其他污染物(如二噁英、重金属等)的处理效果尚待验证。

2.1.3 氧化法

本次调研还实地查看了多种氧化法的装置设施。总体来看,臭氧结合其他脱硫技术的工艺设施,一次性投资、运行成本较低,工期快,受到改造要求时间紧迫等地区的青睐。但该方法的缺点主要有:①脱硝效率普遍相对较低,基本在50%左右,对进口烟气硝含量有一定要求;②在生产实施过程中,尤其是配置湿法脱硫时,容易产生烟羽拖尾现象(排放烟气中略带黄色);③该方法同样产生大量的脱硫脱硝固体废弃物,大多数企业不好处理;④氧化法工艺对烟气其他污染物(如二噁英、重金属等)处理效果尚待验证。

2.2 焦化烟气治理

在焦炉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方面,主要以SCR 法和活性焦法为主。以SCR 脱硝为核心的脱硫脱硝技术在使用数量方面占据了较大比例,同时也有使用活性焦法等其他方法的案例,从趋势上看,采用活性焦法逐渐增多。但从此次调研得到的数据来看,无论哪种方案,通过调整相关运行参数等,均可使SO2、NOx 排放浓度达到超低排放要求(35mg/ Nm3、50mg/Nm3),但运行稳定性尚需观察追踪。这些方案的优缺点与采用同类技术的烧结烟气治理类似,不再赘述。

3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钢铁企业烧结、焦化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设施投入时间尚短,在生产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的一些不足,企业与技术提供方都在积极努力,对技术不断优化改进,充分发挥其治理效果。根据此次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以及了解的情况和企业的反馈,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现已采用技术的治理效果持续跟进,不断观察其运行情况。超低排放征求意见刚刚提出不久,各企业采用的各种技术、设备运行的时间还较短,各种技术优缺点需要时间上的验证和不断持续地跟进追踪,对各种技术治理烟气的效果需深入持续了解其成熟性和可靠性等,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对典型企业、典型技术所达到的指标,应该持续不断观察,收集相关运行数据,确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持续达标排放。

第二,强化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机理研究。大气污染治理,尤其是超低排放要求的提出,对治理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机构、技术提供方、企业等各方更应加强对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其机理的基础研究。钢铁工业烧结、焦化烟气成分复杂,受工况、原燃料、操作制度、管理水平等多因素交叉影响,波动较大,这些与火力发电行业的烟气特性是不同的。国内针对这些方面的基础研究、机理研究、工程开发研究等工作尚不能满足新需求。当前,实际工程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瓶颈,或多或少都与最基础的反应机理、基础性研究等方面薄弱相关。例如烧结烟气、焦化烟气NOx 产生影响因素;如何提高活性焦本身的催化性能、高价态氮氧化物在复杂烟气成分中被吸收的难易程度、影响活性焦强度因素以及SCR 催化剂寿命、中低温催化剂;臭氧逃逸与烟气污染治理等问题,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三,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源头治理技术的研究。烟气治理途径一般有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调研发现,无论是烧结还是焦化烟气的治理,采用源头减量治理手段的企业,排放情况一般优于未采用源头减量治理的企业,且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对于烧结烟气治理,末端治理几乎达到极限,采用源头减量治理的方式(如烟气循环、燃烧制度优化、原料优化、操作管理优化等)可有效缓解末端治理的压力。对焦化工序,采用先进的7.63m 焦炉分段式燃烧的企业,大多数时间烟气不经处理已能够达标排放。再者,源头治理的投资低于末端治理,且多是一次性投资,没有额外新增运营费用或者费用不多。建议对源头治理技术的研究应用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第四,对现有技术不断优化,补不足、挖潜力。建议技术提供方、科研院所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各方一起合作,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提高烟气协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活性焦的质量,即如何提高脱硫脱硝效率,并降低消耗,特别是活性焦质量的稳定性;二是研发中低温(不需加热)的催化剂及危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三是对氧化法的评价以及提高氧化法的脱硝效率;四是对脱硫脱硝产生的固废、废水等的无害化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通过解决这些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不足,进一步优化工艺,调整装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脱硫脱硝的效果。虽然每种技术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些问题既是烟气超低排放治理面临的困境,也是技术转化推广上的巨大机遇。一旦出现突破,将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对新技术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任何一种成熟的技术,都必然经历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的阶段。目前,业界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探索和支持。在调研中发现,往往越是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越关注和支持新技术的发展和实践,甚至主动联合设计院、高等院校开展工作。邯钢、安钢采用的活性焦逆流方式脱硫脱硝技术、唐山德龙采用的氧化剂脱硝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是投入时间较短,其最终效果需进一步验证。但这些新技术提供的烟气处理新措施和新思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第六,对政府部门的一些建议。1)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刚刚展开,各种超低排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尚需时间的验证,企业在选择技术、施工调试到稳定达标排放状态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压力大的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时,给企业设定合理的达标期限,不要把时限压的太紧。

2)研究超低排放指标进行微调的科学性。调研发现,采用活性焦技术的烧结烟气NOx 排放浓度能稳定达到60-80mg/Nm3,颗粒物达到15mg/Nm3 左右,而超低排放要求NOx 排放指标为50mg/Nm3,颗粒物为10mg/Nm3,而为了这些指标要求的微量差距,必须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处理设施,从而增加能耗和原燃料消耗,而这些投入也会有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因此,建议从综合治理角度考虑,去研究个别指标进行微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此外,钢铁工业生产是一个流程产业,当设备点检、定期维修、设备试机甚至限产时,因设备的开停机、工况波动、原料波动等因素势必影响排放达标效率,建议在评估期内将钢铁企业至少95%以上小时均值排放达标微调成至少90%以上小时均值排放达标。

3)完善监测手段、制定相应标准、技术规范。超低排放实施效果在相关动态数据指标体现方面,除技术、管理等因素外,还与现场监测设备、信息的传输等相关,与不同的监测设备,不同的监测时段,不同的监测位置及其周围环境也有关,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这些监测方法、监测仪表及其标准,保证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另外,调研还发现,随着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的采用,一些配套的资源出现了乱象。如活性焦稳定保障供应、质量、价格问题,催化剂寿命、质量问题等,建议制定相应的标准、技术指标,逐步规范相关企业行为。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主题

供给侧改革给钢铁业带来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8-10-29

 

“今天的螺纹钢价格这么高,如果不打掉地条钢企业的话,他们现在盈利是非常好的。”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宝钢汽车板EVI 论坛结束后,国内上市钢企龙头宝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志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戴志浩谈论的是2016 年启动的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给中国钢铁业带来的影响。经历了2015 年的“冰冻期”,“高杠杆”可以从某种角度说明钢铁行业生存的艰难。2016 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统计为69.6%,高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在此前的16 年时间里,平均资产负债率从48.92%上升到69.60%。

“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再继续3 年,那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近万亿资产会形成不良资产。”戴志浩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进行钢铁供给侧改革,全行业还是按照2015年那个样子,继续劣币驱逐良币,那么到今天是什么场景?”

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最直观的莫过于钢价回升。2015 年年底,西本钢材指数跌到近1900 元/吨,创近年来最低点。1 年之后,该指数回升至3500 元/吨左右。2017 年底,则一度站上5000 元/吨高点。2018 年10 月,西本钢材指数基本稳定在4800 元/吨以上。

上市钢企的业绩也普遍“由雨转晴”。以全行业亏损的2015 年来看,即使龙头宝钢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10.13 亿元,同比下降82.51%。而2018 年仅上半年,净利润即为100.09 亿元。

湖南省属国企华菱钢铁则是扭亏为盈的“典范”,2015 年曾亏损近30 亿元,一度筹划“钢铁换金融”资产重组,2017 年盈利41.21 亿元,2018 年上半年获净利润34.39 亿元。

经历近3 年的行业供给侧改革,再结合当下不确定的宏观经济和国际贸易环境,戴志浩表示:“供给侧改革实际上为我们争取了3 年时间,为接下来的紧日子做了一些准备。”

钢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三件事

1996 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 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已持续超过20 年。2015 年,中国粗钢产量下降至8.4 亿吨,比上年减少1917.98 万吨,同比下降2.33%,这是自1981 年以来中国粗钢产量首次下降。

但这个25 年一遇的下降并没有缓解供大于求的矛盾,粗钢表观消费量全年同 比 下 降5.44%,这一速度让产量的减少望尘莫及。当年中国钢材出口量也依 然 飙 升19.9%至1.12 亿吨,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这一出口量超过了日本2015 年的粗钢产量,是美国的1.4 倍,德国的2.6 倍。大量涌向国际市场的中国钢材也让中国面临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指责。

戴志浩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三件事,即严控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环保出清。“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经济的腾飞下,需求一直不是问题,中国钢铁行业一直是供给侧的问题,供给侧不受控制地野蛮式增长。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雷霆手段控制了新增产能,抓住了这个牛鼻子。”

至于地条钢和环保,“这两个牛鼻子抓住了就基本解决了行业多年来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戴志浩提到,像宝钢股份等企业实际上环保投入很大,但很多小的钢厂环保做得都不太到位,有些大的钢厂环保也做不到位,即使盈利很多仍不投入环保,“这样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仅打击地条钢一项,自2016 年从江苏、河北等地率先展开,随后整治行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截至2017 年4 月底,全国各省区清理出“地条钢”企业共500 多家,涉及产能1.19 亿吨。

2016 年初,高层提出“十三五”期间共计划压减1 亿~1.5 亿吨粗钢产能。不包括“地条钢”,2016 年实际压减了6500 万吨以上粗钢产能,2017 年压减了5500 万吨以上粗钢产能,两年累计压减1.2 亿吨以上,两年完成了上限目标任务的80%以上。2018 年计划压减粗钢产能3000 万吨。

不过,并不是全行业都在享受供给侧改革红利。“这三年你如果不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你的盈利情况就会很好。当然也不是只要是钢铁企业都很好,如果你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受到了这几项规则的约束限制,你可能很短时间之内就面临灭顶之灾。”戴志浩表示。

“我们从幸运转入了正常”

宝钢股份多年来的拳头产品是汽车板。尤其是近20 年来,伴随着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消费国,将汽车板选择为战略产品的宝钢股份也享受了高额回报。

1988 年至今,宝钢汽车板经历了国产化替代、品质保障、引领汽车用钢三个主要阶段。宝钢股份累计为中国汽车行业提供汽车板8000 余万吨,2017 年宝钢汽车板销售1225 万吨,首次进入世界前三。汽车用钢整体占据50%以上中国市场份额。

纵观目前的中国汽车行业,陷入了“零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宝钢股份的汽车板优势是否会消失?

“我们之前汽车板战略布局比较好,我们享受了一段高额的利润阶段,当这幸福来临的时候,我们也没办法拒绝,但是我们一直在利用这个阶段,为我们的第二增长点、第三增长点布局。”戴志浩表示,“我5 年前回到宝钢股份的时候,就主动希望汽车板为公司利润贡献比例降下来,这样其实更健康。”2013 年7 月,戴志浩开始担任宝钢股份总经理。

“作为公司来说,我们永远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戴志浩同时提到,“目前这个状况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状况,而不是一个最糟的状况。”

戴志浩表示:“在我看来,今天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都是中国制造业改革开放40 年来高速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都进入了几乎零增长这种阶段,也是中国整个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戴志浩强调,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无论中国汽车业还是中国钢铁行业,是从幸运步入了正常。基于和汽车行业的紧密联系,他对汽车行业也发表了一些见解,“我们也有一些感受,钢铁是工业的‘粮食’,谁家买我们‘粮多’,谁家买我们‘粮少’,以及对价格的敏感性,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行业内部有着一个结构性的分化。”

“之前整个汽车行业是一个幸运儿,就是在中国只要生产汽车,大概率就是赚钱的,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段特殊的历史、特殊的阶段。”戴志浩认为,一个行业如果处于正常合理竞争的情况,“应该是60%~70%的人赚一个不高的、合理的回报,优秀的企业赚一个超额的利润,10%、20%,甚至行业不好的时候有30%的人是亏损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市场自动的进出机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行业也是从高速增长倒逼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未来,我们更多地要靠努力和创新。”戴志浩表示。

 

发布版面

国际贸易


主题

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将提高1%

发布日期

2018-10-30

  

本报讯(记者张垚 通讯员刘凡)10 月22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通知》,11 月1 日起,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将提高1%。

《通知》明确,将相纸胶卷、塑料制品、竹地板、草藤编织品、钢化安全玻璃、灯具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将润滑剂、航空器用轮胎、碳纤维、部分金属制品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将部分农产品、砖、瓦、玻璃纤维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0%(第一条),取消了豆粕出口退税(第二条)。同时,《通知》明确,除该通知第一、二条所涉产品外,其余出口产品,原出口退税率为15%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原出口退税率为9%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0%;原出口退税率为5%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6%。

据某机构统计,截至2014 年,我国钢铁产品的税则号共有317 个,其中122 个产品不享受出口退税政策,195 个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为5%、9%和13%共3 个等级。其中,出口退税率为5%的产品有25 个,以不锈钢条杆、钢铁制容器、铁丝网为主;出口退税率为9%的产品有83 个,以合金钢丝、条、杆,冷轧不锈钢带材,合金板材,型材,易拉罐以及各类管材为主;出口退税率为13%的产品有87 个,以各类冷轧卷板、镀层或涂层的宽板材、各类不锈钢板材以及各类具有特殊用途(如钻探石油、天然气)的管材为主。根据《通知》,原来出口退税率为5%和9%的钢铁产品将分别提高1%。

另据了解,9 月5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机电、文化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据统计,在该轮出口退税调整过程中,和钢铁有关的的税率调整至少有83 个。例如,屈服强度大于355 牛顿/平方毫米,厚度大于3 毫米的冷轧卷板和冷轧的铁制无缝地质钻管、套管,钢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均提高到了 13%,涂漆或涂塑的铁或非合金钢窄板材、热加工其他截面形状不锈钢条杆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均提高到了 9%。同时,与钢铁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机械、机电等行业的产品也大量涉及。例如,飞轮、滑轮及滑轮组,部分机器用的零附件,推土机或侧铲推土机用铲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

 

发布版面

 公司新闻


主题

多家上市公司债权面临减值风险

发布日期

2018-10-30

 

黑龙江省最大钢铁公司——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林钢铁”)破产重整即将步入关键期,但要让1200 余家债权人坐到一张桌子上、最大限度保全其资产并非易事。10 月23 日,为期半天的西林钢铁破产重整债权人第一次会议在黑龙江伊春市红松体育馆召开,但包括债权人清偿率、重整方案、战略投资人等核心内容并未提及。对此,北京一财务顾问公司负责人10 月25 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尽管重整主体对外负债高达203 亿元,但“债务大小并不影响重整,关键看重整的资产是否有价值。”此次重整势必涉及债权人的权益调整,相关债权面临减值风险。

破产重整步入关键期

这是继东北特钢、北满特钢、四平钢铁之后,东北地区又一家进行破产重整程序的钢企。2018 年10 月23 日,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松体育馆,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40 家公司合并重整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这里召开,约900 余家债权人出席了会议。管理人通报了前期工作情况,西林钢铁通报了经营情况;管理人通报了债权申报情况并指定中铁二局瑞隆物流有限公司(简称“瑞隆公司”)为债权人主席单位。整个会议没有设置提问和债权人发表意见环节,也没有涉及具体重整方案,并无实质性内容。

西林钢铁始建于1966 年,目前原产能约为560 万吨。2018 年5 月22 日,广西物资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以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黑龙江省伊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西林钢铁进行重整。

2018 年7 月11 日,伊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西林钢铁集团等共计40 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同日,指定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担任上述40 家公司合并重整管理人。

截至2018 年7 月20 日,管理人接管了西林钢铁集团在内的全部40 家公司。通过接管,管理人掌握了西林钢铁等40 家公司的经营证照、公司印章、资产权属证书、重要合同、银行账户、不动产证书、法院诉讼执行情况。

其中,包括西林钢铁在内的9 家公司具备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物的条件,被准许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物。继续经营意味着,这些公司可以维持生产设备和设施的运转,有助于其资产保值增值,并增加重整成功的可能性。

根据审计机构的初步审计意见,以2018 年7 月11 日为基准日,西林钢铁等40 家公司合并后的资产总额约为129.83 亿元,总负债为203.69 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73.85 亿元。根据评估机构的初步评估意见,西林钢铁等40 家公司合并后的资产评估值接近60 亿元。目前,1200 余家债权人申报的债权已接近400 亿元。

广州一位专业从事破产重整业务的律师指出,按照破产重整程序,西林钢铁破产重整目前正处于债权确定阶段。一旦确权完成,下一关键环节为制定重整方案。其中,如何平衡债权人、债务人、投资人、出资人之间的利益至关重要。多方展开博弈

尽管如此,围绕此次重整,各方已经在暗自博弈。“重整的核心在于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资产。如果将一些无价值的资产打包到一起重整,就违背了重整的要义。”前述财务顾问公司负责人称,重整对象的确定非常重要。

西林钢铁破产重整在重整主体上有过分歧。起初,西林钢铁重整管理人以西林钢铁等四十四家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法人人格混同,债权债务关系异常复杂,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和相互担保,区分关联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成本过高,向法院申请对四十四家企业采取实质合并重整方式进行审理。但随后包括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等12 家利益方对此提出异议。经过法院听证,最终认定40 家公司为此次重整主体。

其次,对于此次重整投资人招募条件,部分债权人认为“条件过于苛刻,不利于此次重整”。一位不愿具名的债权人称,此次重整不接受联合体。这等于排除了钢铁企业与财务投资人联合参与西林钢铁重整的可能性,减少了偿债资金的来源,可能导致清偿率过低,进而可能影响最后西林钢铁重整的成功。该人士称,参考近几年其他大型钢企的重整案例,不乏有多家投资人组成联合投资体的情形。

一位债权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投资方的门槛过高,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只有8 家,而且民营企业只有2 家。按照国企和上市公司一般决策的时间和流程来看,根本无缘申请成为投资人。按照西林钢铁本身的产能来看,从管理的难度方面看,一个规模相当或者规模略大的生产企业管理就足够。

建龙集团有望参与破产重整。

根据建龙集团网站信息,该公司是一家集资源、钢铁、船舶、机电等新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1800 万吨矿石(铁、铜、钼、钒、磷矿等)的开采和选矿能力、2940 万吨粗钢冶炼和轧材能力、200 万载重吨造船能力、1500 万千瓦防爆电机和风力电机制造能力,以及1.5万吨五氧化二钒的冶炼能力、360 万吨焦炭生产能力等。2017 年,集团控股公司完成钢产量2026万吨,铁精粉432 万吨,交船5 艘。截至2018 年6 月,建龙集团总资产规模达到1083.15 亿元。

此前,建龙集团与西林集团已展开业务合作。2017 年9 月,建龙集团以租赁的方式与西林钢铁控股子公司展开合作。2018 年6 月25 日建龙集团旗下伊春建龙公司与西林钢铁签署了《委托加工协议》。

中国证券报记者致电重整管理人询问重整投资人情况,未获回复。

对此,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破产法律事务部律师罗林表示,设置投资人的门槛,这应该是管理人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从对重整有利的角度作出的方案。这是管理人的职权,并不违背法律规定。而且重整案件本身复杂,重整计划草案的提出也有时间要求,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才能真正实现重整,否则也是浪费重整时间。最高院公布的重整案例“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也只引进了金星钛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最后重整成功。面临资产减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破产重整成功还是最终破产清算,卷入其中的债权方日子都不会好过。

截至2018 年10 月10 日债权申报期届满,西林钢铁破产重整管理人共受理1241 家债权人申报债权,累计申报金额约383.21 亿余元。债权申报期届满后,仍有债权人继续向管理人申报债权。在这些债权人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

据已公布的债权表显示,截至2018 年10 月23 日,在已经申报的债权人中,中铁二局瑞隆物流有限公司是最大债权人,申报额合计约为42.65 亿元。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系统显示,中铁二局瑞隆物流有限公司是中铁二局建设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A 股上市公司中国中铁持有中铁二局建设有限公司100%股权。中国中铁2017 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0.7 亿元。

此外,H 股上市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多个分公司申报了债权人。其中,大连分公司申报6906.96 万元;黑龙江分公司申报11 笔款项,合计金额约为18.56 亿元;四川分公司申报了6 笔,涉及3.09 亿元,累计金额为22.25 亿元。此外,中国信达、宝泰隆、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上市公司亦申报了债权。

这些普通债权将如何清偿?

对此,一位会计师事务所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企业债务重组是否会导致债权人债权减值需要视债权人取得债务重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判定。如取得的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原债权的价值的,则存在减值,反之则存在收益。

罗林律师表示,普通债权人的清偿率,主要取决于参加破产财产分配的债权额的多少和可供分配的债务人财产的多少。债权人的清偿顺序主要包括,一是对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人优先清偿;二是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三是企业职工债权及社保费用等;四是债务人所欠的税款;五是普通破产债权。“普通债权人的清偿是在前面四项内容清偿后才进行,所以要看前面的债务清偿后还剩余多少。”

对于清偿比例,上前述不愿具名的债权人表示,最后肯定不可能全额清偿,会有所打折。从目前的经验看,清偿率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相对较低,低的或在5%-10%,高的或在10%-20%。从建龙之前重整成功的两家钢铁企业海鑫以及北满特钢来看,普通债权的清偿率都很低,约为5%到10%。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主题

石化外企聚焦中国 抢食“三桶油”市场

发布日期

2018-10-01

 

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但越来越多的石化外企在中国市场频频加码。

9月5日,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伍德伦在来华期间透露,计划在广东省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在此之前,巴斯夫也对外宣布将于广东湛江市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约占40%的市场份额。任何一个希望成为石化领域领先者的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国市场。”谈及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情况,巴斯夫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巴斯夫会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外企纷纷加码投资

对于众多海外化工巨头而言,中国早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之一。

“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更为开放、透明的全球化市场。”巴斯夫方面向记者表示,“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最大的外资投资目的地国家之一,绝对是全球经济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2018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提道:“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在伍德伦看来,中国近期的一系列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正吸引着外资来华投资。

埃克森美孚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其规模体量在全球位居前列。此次埃克森美孚在广东投资的石化项目涉及金额达100亿美元,且为独立投资,具体包括化工综合体项目、惠州LNG接收站项目等。

伍德伦表示,埃克森美孚同中国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中国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举措,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也将为包括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内的各国企业在华开展合作提供广阔机遇。

事实上,在伍德伦宣布100亿美元投资的两个月前,国内首例外商独资化工项目已经被巴斯夫拿下。7月9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巴斯夫对外宣布将于广东省湛江市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完全独资的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

对于在华投资,巴斯夫方面向记者表示:“任何一个希望成为石化领域领先者的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国市场。中国目前是巴斯夫在全球继德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巴斯夫后续还将加大在中国的投入。”

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已经来华投资加油站业务。彼时,相关规定要求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加油站超过30座就不能自己控股。因此,当时的国际能源巨头更多地选择与国内石油公司合资的形式开设加油站。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中提到,从2018年7月28日起实施,取消对外资公司在中国开连锁加油站超过30家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政策一出台,就得到了海外能源巨头的响应。9月8日,海湾石油在中国的首家加油站正式开业。记者了解到,海湾石油发迹于1901年,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加油站,此次设立的加油站是其首次在中国涉及此项业务。

在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这正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直接体现:“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我们也更加欢迎这样的能源巨头来中国参与竞争。”

林伯强向记者表示:“未来国内的市场将更加开放,我们看到此次海湾石油虽然是独资,但是销售的油品还是国内炼厂提供的,未来在原油进口方面一旦松绑,外资加油站将能够直接进口海外汽柴油,这样价格将更加透明。”

倒逼国内企业升级

“如今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整体上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势必带来最新的技术,如若不然很难与国内企业竞争。”林伯强说道。

正如林伯强所言,包括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均表示,除了带来大量投资,还会将一流的技术引进中国,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上述投资100亿美元的广东湛江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项目,巴斯夫方面向记者表示:“在新基地,巴斯夫将采用尖端技术。全面落实智能制造理念。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继德国路德维希港、比利时安特卫普后,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面对石化外企的加码布局,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大型石化企业也持开放态度,纷纷表示:欢迎竞争。

在高端石化领域,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给出了各自的布局。2017年3月,中石化对外宣布,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4个世界级炼化基地。中石油则在同年审议通过了《中国石油(7.610, 0.05, 0.66%)炼化业务转型升级规划》。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国内的市场竞争已经很充分,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纷纷选择在广东投资高端石化产业无疑将带动国内石化行业装备升级的新浪潮。这样一来落后产能将加速淘汰,加速我国调结构、去产能的进程。这是对几方都非常有利的好事情。”林伯强说道。

而对于海湾石油而言,随着我国政策的调整,未来将有更多的石化巨头来华投资或加大对华投资力度。记者了解到,壳牌计划于2025年新增加油站2000座,海湾石油则计划于今年内在中国开业25家加油站,并计划在10年至15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布局1000个加油网点。

即便如此,在国内的加油站数量上,仍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占比较高。面对这一局面,海湾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邱文杰公开表示,未来,海湾石油不会打价格战,而是为车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综合性服务和解决方案。

“由于国内成品油定价实行天花板制度,目前无法售卖海外成品油时,国外化工巨头想要参与国内竞争,势必将在服务方面作出差异化,这样一来,无疑将带动国内企业在服务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林伯强说道。

 

 

发布版面

炼化


主题

我国石化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第二

发布日期

2018-10-09

 

本报讯 (记者王巧然)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庆假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改革开放40 周年纪念大会获悉: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去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3.8 万亿元,利润总额8462 亿元,产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在2010 年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从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石油和化工行业破阻除弊,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配套的工业体系,活力迸发。众多具有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经营机制的石油和化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数量也从建国初期的5400 家县级以上企业,增至去年规模以上企业约3 万家,资产总计13.03 万亿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介绍,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相继攻克了一大批世界级技术难题,并实现了关键技术装备的产业化,走在了世界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前列;在可燃冰、石墨烯纳米材料、3D 打印材料、先进膜材料、煤油混炼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术成果。行业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正在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行业综合能耗和“三废”排放显著下降,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去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为5833.7 亿美元,其中化学工业进出口总额达3289.4 亿美元,分别是1978 年的272.6 倍和200.6 倍。

根据此前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目前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化工行业居所有制造业首位,在全球排名第五位,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高水准。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持续深化改革以及几代化工人的艰苦奋斗和薪火相传。40 年来,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万华化学、龙盛公司等为代表的石化企业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吉化经验”“吉化精神”,形成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引领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本次大会上,吉林石化、万华化学、龙盛公司、巴斯夫公司分别介绍了他们在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发展以及“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茂名石化层层把好产品质量管控关

发布日期

2018-10-10

 

引言:全面开展质量风险识别与管控排查,强化生产过程优化、质量监督检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在今年以来的5 次抽检中,产品出厂合格率保持100%。

本报讯 记者龙泰良 张亚培 通讯员 欧少红报道:茂名石化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全面开展质量风险识别与管控排查,把好公司、分部、车间、班组、岗位五级质量管控关,强化生产过程优化、质量监督检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打造让社会放心的产品。在今年以来上级监督部门开展的5 次质量抽检中,该公司产品出厂合格率保持100%。

茂名石化严格管理质量,完善《茂名石化质量事故处分办法》《茂名石化产品质量纠纷、质量事故管理办法》等制度,细化质量追责制度,同时修订炼油化工产品质量指标19 项,提高质量标准。

茂名石化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优化,强化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凡是进厂的原材料,茂名石化都严格按国标要求进行样品分析,确保原材料符合加工要求。严格控制中间产品质量,在各馏出口或输油管道采样分析,合格后产品方可入罐。一旦检测有疑问,马上进行多次采样复查,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生产调整,直到产品达标为止。严把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一批产品多点多次采样,全部合格才可出厂。

炼油分部建立完善成品油质量应急响应机制,通过抓苗头、抓源头,提高馏出口平稳率,对成品油关键质量指标实施车间、班组、岗位人员层层管控,提高员工对质量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开展运行平稳率、月累计报警条数比学赶超竞赛,激励人人争当油品质量监管员,实现汽柴煤油出厂合格率100%。员工精心调控指标,提前完成国6 汽柴油生产供应任务。

化工分部按产品生产过程,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开展产品质量风险隐患排查,从原材料、添加剂、生产过程、产品储运等方面提出管控措施建议,提升服务质量。高压车间严控产品生产全流程,鼓励全员参与产品质量优化,实时跟踪客户使用需求,前8 个月低密度聚乙烯树脂的CPK(产品质量控制指数)在板块内稳居第一,产品质量稳定,受到客户青睐。

沥青产品是茂名石化出口的重要产品。他们持续开展沥青质量攻关,加快沥青新产品开发进度,推进沥青品牌创建,并从原油种类选择、试验数据收集、质量指标制定及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前8 个月,向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6 个国家出口道路沥青20 万吨,创历史新高。

茂名石化实行分析数据三级检查制度与包区负责连带责任制度,加强分析数据的溯源追查,积极开展样品抽检、实验室间比对及能力验证等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复评审与扩项评审。今年以来,质量检验中心参加能力验证8 项次,国家和集团公司抽检样品18 个,抽检和能力验证通过率100%,产品分析准确率100%,质量事故为零。

茂名石化构建一体化服务理念,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促进产品质量控制从“满足标准”向“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转变。主动为签约客户提供全面技术支持服务,根据客户个性化产品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产品,今年已与7 家代表性客户签订化工新产品开发合作意向书。今年以来,茂名石化及时组织完成27 个牌号57 项次的质量声明工作,产品工程师走访用户110 多家,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交流200 多项次。

 

 

发布版面

特别报道


主题

新旧动能转换 生态效益为先

发布日期

2018-10-16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下称“胜利油田”)是由20 世纪50 年代华北地区地质普查和石油勘探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地面工程建设、油气深加工、矿区服务等业务。

截至2017 年底,胜利油田探矿权登记面积10.36 万平方千米,其中东部4.06 万平方千米、西部6.30 万平方千米,共发现油气田81 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4.57 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656.3亿立方米,2017 年生产原油2341.6 万吨。

目前,胜利油田已关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油水井95 口,封井67 口。到2020 年底前,核心区和缓冲区的300 多处生产设施要完成封井,拆除生产设施并实施生态恢复,仅此一项,将减少年产原油近30 万吨,年产值将近10 亿元。不要真金白银,宁要碧水蓝天。

胜利油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为纲领,以“清洁、高效、低碳、循环”为创建目标,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狠抓工作落地,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创建持续推进。

防控抓源头 确保全达标

今年8 月,胜利油田的绿色成绩单上有这样一组数据——采油采出水回注率100%,钻井作业废水处理达标率100%,危险废物妥善处理处置率100%,废弃泥浆处理达标率100%⋯⋯

今年3 月,一条短视频被胜利油田沿海单位员工大量转发。这条短视频拍摄了一只“海猪”在埕岛油区海上平台附近游动的情景。“海猪”学名斑海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其生存环境对海水水质要求较高。

“‘海猪’在埕岛油区出现并不是第一次,说明这片海域的水质越来越好了。” 拍摄视频的海洋厂中心三号平台安全员李育阳说。

“无论是采出水、还是废油、废料,油田都有完备处理措施。”胜利油田安全环保处副处长吕明春介绍。胜利油田实施安全环保连带责任制,强化源头防控,决不让一滴采出水流入大海。

不仅在源头防控采出水流入大海,胜利油田还推广采出水资源化利用替代清水配聚,孤岛渤21 及渤19-渤82 聚合物驱、东辛营8 沙二84-5 聚合物驱,每天节约配聚清水2150 方。据预测,油田全年工业取水量8700 万立方米,同比将减少1.3%。

与此同时,胜利油田还积极在采出水中“寻宝”。投产的31 个采出水余热替代项目,每年节约标煤4.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1 万吨,累计创效突破亿元。

采出水污染控住了,废气污染同样也不可忽视。通透的蓝天、成片的白云、花园式工厂⋯⋯今天的胜利油田胜利发电厂的“绿色剪影”,是油田大力推进电厂5 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的结果。环境监测报告显示,改造后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每标准立方米50、35、5 毫克,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远低于欧美每标准立方米200、200、20 毫克的排放标准,实现“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的清洁生产目标。

一体化调整推动能效提升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节能降碳考核排行榜于日前出炉,胜利油田成绩位居第一,且各项能耗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持续向好。

胜利油田能源费用占操作成本的28%,能源消耗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胜利油田把节能降碳作为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累计实施项目132 个,年节约能耗10.2 万吨标煤,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下达的各项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实现了能耗总量与强度“三连降”,吨油气综合能耗由115.29 千克标准煤/吨降至2017 年的107.11 千克标准煤/吨。

理念创新在拓展节能降碳空间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油田创新理念,围绕注采结构一体化调整,按照“地下优先、井筒优化、地面配套”的节能思路,以油藏为龙头,以联合站为中心,实施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考虑,采、注、输全过程优化。在2015 年开展胜坨油田注采结构一体化调整节能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基础上,又将一体化经验推广到区域注采输系统、注汽系统和电力系统,做到了由“单体改造、瓶颈治理”向“系统优化、一体化治理”的转变。东二联区域一体化能效提升工程被确定为国家节能标准化示范项目,东三联区域一体化能效提升工程荣获国家“双十佳”最佳节能实践案例称号。

胜采、孤东2 个开发单元注、采结构一体化能效提升示范工程,是一体化调整效果显著的代表。胜利油田技术监督处节能科副科长刘文聪表示,这两个工程反映用能水平的机采系统效率、提液单耗等技术指标显著改善,综合节能率达到12.9%,年节电350 万千瓦时,增油1058 吨。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 创新实施“光伏+”战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早已意识到电动革命、市场革命、数字革命、绿色革命对石化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容低估。山东省在2018 年初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新能源开发已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基于就地消纳、自发自用的原则,利用油田闲置土地,与新星公司互利合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既充分发挥了油田土地等资源优势,又以合作开发的方式降低了投资风险。与此同时创新实施“光伏+”战略,利用油田小区空地积极布局充电市场,推进“光伏+储能+充电微网”试点建设,开启了多能互补的新路子,目前该项目可研已近完成。实施后,不仅为油田小区居民新能源车辆充电提供方便,更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未来转型发展抢占了充电桩市场。

胜利油田新能源中心主任刘树亮介绍说,今年年底前,还将有河口医院地源热泵冷热联供等5 个新能源项目相继开工。8 个项目全部投产后,年节约天然气486 万立方米,碳减排2.3 万吨。加上前期投产的各类新能源项目,每年碳减排量将超过10 万吨,相当于100 万辆共享单车带来的减排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胜利油田将始终坚持向绿色发展要效益,一步一个脚印,以良性可持续推动油田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加油。

 

 

发布版面

勘探开发


主题

我国又一致密气田实现商业开发

发布日期

2018-10-22

 

今冬明春供暖季在即,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开发的东胜气田日产气量已增至317万立方米,预计年底日产气量接近400万立方米。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产气7.83亿立方米,预计今年产量超过11亿立方米,明年计划冲刺15亿立方米。这标志着我国又一致密砂岩气田成功实现商业开发。

东胜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矿权面积8940平方千米。早在60年前,华北油气分公司就在此寻油找气,经历几个阶段的勘探开发,尤其是2010年后,随着美国非常规致密砂岩气不断取得新突破,加之社会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大,开发我国致密气田迫在眉睫。华北油气分公司科技工作者不断深化地质认识、加强技术创新,逐步揭开致密气藏的神秘面纱,近年来东胜气田产量呈阶梯式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石化又一重要资源接替阵地之一。

从构造到岩性,再到岩性+构造,逐步认清气藏真面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找油气理论和技术条件,科研人员主要以构造圈闭为目标寻找油气藏,也就是在地壳运移形成的隆起的高部位部署井位。1977年,据此理论部署在东胜气田东北部(也就是现在的什股壕区块锦66井区)的伊深1井,试获日产1.6万立方米天然气,成为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发现井。

2010年,华北油气分公司在盆地北部共完钻55口探井;同时以北部为主、南北甩开,实施二维地震7000多平方千米、三维地震400多平方千米,为气田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1年,华北油气分公司逐步加大东胜气田的勘探开发力度,在气田东北部的锦11井区开展先导试验和开发准备评价,开发部署思路也转为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就是说,天然气储藏在砂体中,砂体的沉积砂颗粒越大,储藏条件越好,井位部署主要以气显示较好的砂体为目标。当年部署在该井区的锦26井,获得较好的天然气显示。

2013~2015年,华北油气分公司将开发重点向西转移到什股壕地区的锦66井区。在实施过程中,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该区是岩性+构造的复合气藏,气水层横向变化快,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构造高点含气,储层薄、变化快,气水关系复杂,实施水平井压裂极易沟通水层发生水淹,导致气井无法生产,整体开发效果未达预期。

针对这种情况,时任华北油气分公司总地质师的郝蜀民及时叫停井位部署,调整开发思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能盲目上钻”。

他们将2015年未部署的20口井向气田中部的十里加汗区带转移,目标是寻找大型岩性圈闭气藏,按照“先肥后瘦”原则,实施滚动开发。这期间,他们在锦66井区部署开发井25口,新建产能1.29亿立方米,提交探明储量163亿立方米。

从辫状河到冲积扇,再到辫状河,找到大面积成藏甜点

2015年下半年,部署在气田中部的J58P4H、J58P5H等3口气井获得重大突破,测试无阻流量均超过20万立方米/日。气田的开发重点因此转移到一个新战场——气田中部十里加汗区带的锦58井区。

“你看现在我们描述锦58井区北部盒1段储层的沉积相图,与2015年所描述的差别很大。原来我们认为是辫状河沉积,就是砂体的沉积及走向像叠加的辫子一样。而在气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我们地质认识不断深化,现在明确是冲积扇沉积。”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人员荀小全说。

这个冲积扇砂体展布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扇子包括扇根、扇中、扇缘三部分,发育大面积的岩性砂体,找到这样的砂体是实现规模建产的有利条件。

华北油气分公司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运行,通过地质物探联合预测和整体认识、典型解剖,不断深化气藏特征认识,配套工程工艺技术,气藏评价与产能建设同步推进,2015年实现当年评价当年有效建产,新建产能1.71亿立方米。

为提高井位部署成功率,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工作者加强气藏地质特征及三维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依据“地质评价、三维储层预测、产能评价、经济评价”相结合的“四统一”井位部署优化方法,整体部署、分批实施,实时跟踪、动态调整。以同井场井组为例,他们优先实施可靠程度高的气井,根据实施效果确定后续井位,效果好则继续实施反向井,效果不好则取消该井位。

2015~2016年,他们累计优化部署水平井80口、新建产能6亿立方米,针对东胜气田复杂类型气藏形成水平井动态优化部署技术,有力支撑气田高效开发。

2017年底,锦58井区已成为气田上产的主阵地,累计部署开发气井170余口,提交探明储量633亿立方米,气田日产气量快速升至200多万立方米,至今已超300万立方米,气田进入规模建产阶段。

随着锦58井区滚动外扩和评价,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该区为岩性气藏、岩性+构造气藏及构造+裂缝气藏;北部为冲积扇沉积,向南逐步过渡为辫状河沉积,南部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强,井位部署难度增大。因此,从2017年起,东胜气田真正走上细化气藏类型、精细刻画构造、精细描述砂体,分类、分藏、分单元的精细开发之路。

从直井到水平井,再到直井+水平井,工程技术再添利器

东胜气田实施的勘探井均是直井。2011年,第一口水平井锦26井成功后,水平井逐步成为主要建产方式。随着开发深入,科研人员发现水平井开发也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精细地质研究后,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砂体的走向、未动用气层的分布情况,可以据此优选开发路线及有针对性的工程技术。

随着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新发现的含气层系不断增加:上古生界有盒3段、盒2段、盒1段、山西组、太原组等气层;去年部署的J58P33T井在下古生界获得重大发现,无阻流量达到16万立方米/日,至今已累计产气450万立方米,且一直稳产。

这些气层呈现“横向复合不连片,纵向多期叠加”特征,砂体厚度不等。科研人员认为,针对纵向层位单一、厚度大的单砂体,采用水平井建产效果更好;如果单个砂体较薄,但多套气层叠合,基本在纵向一条线上,就采用直井或定向井,将其像羊肉串一样穿起来,能实现薄气层的有效动用。

如去年部署的直井J58-1井,就将盒3段、盒2段、盒1段及山2段全部串了起来,日产气3.6万立方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比单水平井开发,直井加水平井混合井网开发大幅提高储量动用率。

为节省井场占地,他们今年在一个“两井式”的水平井组,增补了定向井J58-6-1井和J58-6-2井,形成混合井组开发,将其水平井未动用的盒1段、山2段等层位动用起来,以吃干榨净剩余气。

如果在两口水平井之间再部署井,井筒就可能发生“碰撞”,他们去年还实施三维绕障水平井,充分利用钻井工程技术解放剩余储量。

单砂体精细刻画,同样也可以指导压裂施工。水平井的目的层段如果上下有几套气层,且隔夹层不太厚,就可选用穿层压裂工艺技术,将上下几个层全部压开,使气产量最大化。

如果气层下部距离水层较近,就适当减小压裂规模,避免沟通水层,或采用控缝高、造长缝的压裂技术,实现压裂效果最优化。

随着科研人员对储层认识持续深化,东胜气田不断有新发现、新突破:目前,他们已在锦58井区外围找到有利区带,由东向西展开部署的探井获得重大进展;在锦66井区继续试验直井开发模式;对气田下古生界也是信心满满。

一个“紫气东来,胜券在握”的东胜气田即将呈现!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中石化将向市场供应低硫船用燃料油

发布日期

2018-10-22

 

本报讯 记者吴莉报道:10 月18 日,第二届世界油商大会在浙江舟山召开。中国石化燃料油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祖荣表示,中国石化大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向市场供应低硫船用燃料油。计划从2019 年开始置换供应,2020 年1 月1 日起,在中国沿海全部港口供应合规稳定、绿色经济的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在首先保障国内保税油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在新加坡、部分“一带一路”港口提供低硫资源,并逐步向全球重点市场拓展,不断推动全球绿色航运发展。

目前,船用燃料油标准是含硫量不高于3.5%。国际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规定,2020 年1 月1 日起,全球船舶必须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船用燃料,下降86%,这将给全球船用油市场带来巨大变革,给炼油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据了解,2020 年全球船用燃料年消费规模将稳定在3 亿吨左右。“限硫规定”给合规燃油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对合规燃料油的供应提出了较高要求。全球主要石油企业已开始着手研究低硫船燃生产方案,并相继宣布启动低硫船燃项目。但公布的供应能力和全球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综合对比安装脱硫装置等方案,为了在2020 年达到合规要求,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将成为航运企业首选方案,使用低硫船用燃料油仍是市场主流选择。

中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A 类理事国,积极响应控制船舶大气污染排放,出台相应限排政策,提前在沿海港口控排区对国际船舶分步执行0.5%的限排标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域对国内船舶实行更为严格的限排标准。今年6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船舶排放控制区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从2019 年1 月1 日起,在全国近海实行燃油含量不超过0.5%的限硫政策,要求内河和江海直达船使用符合柴油硫含量标准的油品,上海和浙江两地已提前从10 月1 日起执行。

近年来,中国石化不断完善全球船供油业务网络,提升客户服务能力。2010 年组建成立了船供油专业公司——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船舶综合服务商和清洁能源供应商的发展愿景,全力拓展市场、建设队伍、服务客户,建立了覆盖全国沿海所有港口和世界40 多个重点港口的全球船供油网络。

刘祖荣表示,中国石化作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商和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炼化加工能力充足,炼油装置复杂系数高、技术先进,炼化企业临近沿海、沿江船用油消费市场,有责任、有能力、也有优势实现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的规模化生产。未来,中国石化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联合航运企业和其他相关主体,与自贸区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低硫船用燃料油模化生产的政策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生产供应环境,共建中国保税油市场和全球低硫船用燃料油时代的美好未来。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龙海石化:重构西南地区汽柴油供应生态

发布日期

2018-10-22

 

位于涪陵区石沱镇的龙海石化有限公司,注定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标杆企业。这不仅因为龙海石化填补了重庆重油深加工产业布局的空白,开创了重庆民营企业进入能源领域的先河,也大大激发了民间资本投资能源产业的热情。

过去,我国炼油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和沿海地区,而西南六省区几乎沒有炼油能力。为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重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重庆本地社会化项目,以此增強重庆本土的成品油供应能力,打造全市石化产业完整产业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时任重庆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掌门人”的陈克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大商机,利用自己在摩托车配件和交通基础建设等行业积累的资金,在涪陵注册成立了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4.23亿元,其业务经营范围涵盖了原油采购、加工、批发、销售及技术开发等。按照公司最初的规划,拟投资20亿元,冶炼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石油终端产品。作为重庆首个重油深加工产业项目,龙海石化不仅契合了重庆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推动库区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被列为重庆市级重点项目。

龙海石化项目地处重庆主城与涪陵区之间,相距长江主干道仅有1.5公里,比邻渝沪沿江高速、渝涪公路和渝怀铁路,交通便捷,物流通畅,整个项目占地800亩,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达30亿元人民币(含二期、三期公用工程),建设完成150万吨/年原料预处理装置、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8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80万吨/年天然气制加氢装置、2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60t/h酸性水汽提装置、60万立方罐区、300m?/h污水处理站、110千伏高压配电站、175吨/h锅炉、循环水站、空分空压站和三个泊位3000-5000吨级的危化码头,形成年加工“原料油”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二期工程拟投资18亿元,实现年加工原料油达500万吨,延长石化产品产业链,实现销售约200亿,利税超20亿元;三期工程主要利用公司自身产出的化工原料生产丙烯、三苯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龙海石化项目的升级转型。

为推动龙海石化项目进程,2015年,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参股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加速打造炼油石化产业类集群。据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原油来源均从海外进口,经上海港转运至涪陵。为此,公司决定在涪陵自建油料装卸专用码头。

涪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龙海石化项目建设,区里要求公司要倒排工期、严格打表、抢抓进度,提高办事效率。区里统筹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在注重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按时、优质、高效推进龙海石化项目建设。如今,龙海石化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顺利出油。2017年,龙海石化重油码头通过涪陵区交委、港航局、质监站、龙桥园区组织的综合验收,码头建有两个3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占用岸线332米,设计通过能力达223.3万吨/年。

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原料油年运输量初期不小于100万吨,中长期不小于200万吨。由于油品运输专业性强,2016年,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与南京长江油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将每年100万吨-150万吨的油品运输整体外包给南京长江油运公司。

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克明深知,人才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为打造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更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石化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重庆三峡学院、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打造公司人才储备基地。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门开设了“龙海班”。学院根据龙海石化有限公司提出的知识能力需求,与公司共同制定年度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同时,龙海石化有限公司还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大量油气储运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的专业人才。

龙海石化项目的建成投产,对改善重庆成品油供应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龙海石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龙海石化未投产前,重庆地区的上游供应版图,主要集中在四川的盛马石化、大英锦泰、兴茂石化、陕西的延长集团和山东地炼的汽柴油。随着社会炼厂龙海石化的投产,给重庆乃至周边地区的民营加油站和社会单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购油方向,为重庆及周边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锦州石化调整“肠胃”消化俄油

发布日期

2018-10-23

 

9月12日,一船5万吨的俄油在锦州港完成接卸,将通过兴海罐区输送至锦州石化公司进行加工。按照中国石油炼化板块部署,到2020年大庆油将退出“两锦”炼厂(锦州石化、锦西石化),俄油完全替代大庆油进行入厂加工。

此前,俄油一直是由大连石化、辽阳石化和吉林石化炼制,而锦州石化长期以加工大庆油、辽河油为主,辅以加工进口外油。由于大庆油田近几年产量递减,且大庆油以就近加工为原则,锦州石化开始掺炼俄油,以满足加工炼量。

掺炼比例:从6%到20%

1月初,锦州石化原油一次加工常减压装置首次进行俄油加工,并按照加工量的6%、10%和20%3个阶段逐步提高掺炼比。

随着俄油掺炼量的增加,原油硫含量达到0.27%,腐蚀加剧。锦州石化从生产组织到工艺设备及时做出调整:针对收率变化,优化产品切割方案;针对轻组分多特点,制订电脱盐内部构件改造方案;针对硫含量高,在工艺防腐基础上加强设备防腐。装置运行平稳,产品质量达标,能耗、总拔、变动加工成本均达到指标要求,但也暴露出塔顶低温部位脱水中铁离子含量合格率下降、侧线产品硫含量升高对设备腐蚀加剧等问题。

由于俄油具有含硫高的特点,锦州石化几十年积累的含酸原油加工经验面临挑战,更是倒逼对炼油生产的一次技术升级。

掺炼前,锦州石化研究制订掺炼方案,利用模型进行物料平衡、操作条件、产品性质及硫分布等方面预测。掺炼过程中,他们增加监测分析项目和频次,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观察生产工况变化;对剂耗、注水等操作条件和参数进行调节,以适应原料性质变化。

俄油的成功掺炼也为锦州石化效益提升作出贡献,1~8月,一套蒸馏装置轻油收率达到39.58%,公司汽油产量累计完成158.6万吨,实现盈利24.1亿元。

突破重点:防腐改造

炼制俄油最大的瓶颈问题是含硫高,对设备腐蚀大。炼厂常减压和催化一、二次加工,化解俄油腐蚀难题是取得效益的关键。2018年,锦州石化计划掺炼俄油80万吨,掺炼比达20%以上。

“防腐将成为下一步装置适应性改造的重点。”锦州石化公司生产技术处负责人说,公司总结分析了试炼过程中设备变化情况,为2019年加氢裂化、加氢改质、蒸馏、催化裂化、硫黄等装置全面掺炼俄油进行适应性改造提供了依据。针对目前俄油掺炼比例下对防腐工作的影响,锦州石化在部分炼油装置采取增加注水量、新增缓蚀剂注入设备等措施,加大分析监控频次,确保各项腐蚀指标在可控范围内。

转型方向:化工型炼厂

锦州石化是燃料油型炼厂,年加工量约650万吨,规模上没有优势。而资源替代转型升级项目是适应原油资源变化,满足东北地区区域原油资源优化需要的关键之举。

俄油属于中间基原油,炼制俄油对催化产品分布影响较大。锦州石化加氢改质、加氢裂化等装置具有将重组分蜡油和柴油裂解成石脑油的能力,目前受市场条件及装置结构制约,装置能力得不到充分释放。为此,他们结合俄油石脑油组分多的特点,通过新建连续重整、芳烃抽提和渣油加氢等装置,充分挖掘石脑油生产加工潜力,全面增产芳烃等化工产品,实现燃料型炼厂向化工产品生产的一次转型。

锦州石化为炼制俄油将进行适应性改造,2018年和2019年,将新建投产针状焦装置和煅烧装置;新建渣油加氢装置、硫黄回收装置,同时改造常减压装置、催化装置和加氢装置。为了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型升级,锦州石化还将陆续建成连续重整装置、芳烃抽提装置,使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实现高苛刻度、高效益运行,进一步优化柴汽比。

2019年,是锦州石化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型升级的转折点,公司确立了结构优化、产品优化、生产运行优化的工作思路。到2020年,锦州石化将形成一定规模炼油和以针状焦、异丙醇、苯乙烯、顺丁橡胶、环丁砜、二甲苯等特色化工产品为主的燃料化工型炼化企业。

 

发布版面

炼化


主题

石油深加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发布日期

2018-10-23

 

截至10月20日,石化院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烟气脱硝、环保型液化气深度脱硫等5项技术,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柴油加氢等4项技术分别在辽阳石化、大庆石化推广应用和服务,这是石化院落实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打响公司炼化转型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辽阳石化俄油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和第二轮振兴东北计划的第一个石化项目,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第一个项目,是中俄二线的保障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辽阳石化时,重点看了这一优化增效改造项目。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石油精深加工,推动油城发展转型重要指示的重要项目。石化院自主技术在这2个项目中推广和应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技术保证。

在这2个项目的开工和实施过程中,在科技管理部、炼化板块的精心组织下,石化院、辽阳石化、大庆石化等领导坐阵指挥,石化院技术服务团队每天坚守在开工现场,克服开工现场情况复杂、条件差、工作时间长等诸多困难,认真积累数据和经验,及时与相关方协调沟通解决突发问题,以饱满的热情高质量完成技术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技术应用的顺利进行。

石化院5项技术在俄油项目中应用,是近年来这个院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既充分证明石化院自主技术的雄厚实力,也充分证明了自主技术在炼化转型升级攻坚战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化院4项技术为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提供支撑和服务,为落实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大庆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

 

发布版面

环球周刊


主题

外资进入将改变我国石化市场格局

发布日期

2018-10-26

 

近年,我国石化产业政策约束不断放松,外资投资限制也大幅削减。外资的到来,不仅带来先进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而且新的投资运营模式、新的产品标准、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及与国内企业全新的竞争合作模式,都将对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示范和先导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外资等大资本的集中投入,将塑造国内石化行业新的市场格局和运行逻辑。

未来,石化企业如何抓住行业演变过程中资本、技术和品牌的发展逻辑将是关键,而传统意义上的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或不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第一要义,行业竞争也将从“混战”模式,转变为新的“分层竞争和互补”模式。

2018年4月,北欧化工计划在广东惠州生产全球领先的高品质化工终端产品;7月,巴斯夫宣布将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独资建设运营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了在广东惠州的100亿美元独资石化项目。随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福建省政府就投资“世界规模”千万吨级石化项目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壳牌计划扩大与中国海油合作,建设惠州炼化三期项目。

外资不断进入,加上大型民营资本加入,将使我国石化行业投资环境面临五大挑战,并将促成行业发展逻辑发生转变,石化行业进入后项目时代,同时呈现资本、技术和品牌等重要时代特征。

 

发布版面

公司新闻


主题

中国石油前三季度净利增逾1.7倍 中国石化净利增超五成

发布日期

2018-10-31

 

10月30日晚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发布三季报,总体来看,两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均向好,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净利润同比上涨幅度较大。

具体来看,中国石油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1.21亿元,同比增长177.2%;基本每股收益0.263元。中国石化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9.80亿元,同比增长56.3%;基本每股收益0.495元。

从现金流方面来看,前三季度,中国石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569.37亿元,同比增长5.2%;中国石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79.19亿元,同比增长24.0%。

中国石化表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同比增长39.0%。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市场资源供应充裕、竞争激烈。

中国石油表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上行,期内本集团(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平均实现价格同比大幅上升,盈利持续向好;2018年第四季度,预计地缘政治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石油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短期内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国际油价将继续维持区间震荡态势。预计本集团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将大幅增长。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南县造纸企业接受节能“体检”

发布日期

2018-10-10

 

9月19日至20日,湖南省工业通信业节能监察中心工作组一行通过查阅企业生产经营原始台账资料,现场监察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工序能耗指标核算等方式,对南县森裕纸业、建华纸业等造纸企业开展现场节能专项监察。

工作组肯定了南县造纸企业在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要求陪同监察的县科工局负责人要重点强化工业节能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能耗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节能监察工作全覆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企业和产能。

据悉,此次节能监察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文件精神,由湖南省经信委、省工业通信业节能监察中心派出节能监察组,通过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能效水平提升,不断降低工业企业能耗,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国际新闻


主题

这家芬兰造纸公司为啥带来一辆车 

发布日期

2018-10-21

 

听说世界知名的芬兰造纸巨头UPM(芬欧汇川)集团公司将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出其新型概念车后,记者顿时深感疑惑,这跨界玩得有点大。直到在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UPM集团总部大厦里见到该集团亚太业务的公共关系负责人马源源女士后,谜团才逐渐解开。马源源表示,UPM集团高层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常重视,希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中国一道共同分享其在可持续和可循环的绿色经济领域内的实践成果,着力展现公司长期投资中国的决心,并秉承共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的健康发展。

谈到即将在中国首次展出的Biofore概念车,她难掩一脸的兴奋与自豪,详尽地介绍了集团公司此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初衷、理念和创意。她说,作为大型的跨国森林工业公司,UPM集团早在2011年就开始转型,并提出了Biofore的理念,即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循环使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面临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间的矛盾,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城市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她表示,Biofore概念车其实是UPM公司与芬兰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一个展示森林行业最新应用成果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公司全新的思维和未来理念,实际上,公司并没有转行开发汽车的任何打算。

她进一步解释说,Biofore概念车是一款现代感十足的双门小型车,车上所使用的塑料替代品绝大部分都来自森林,是可再生和可循环使用的生物材料,例如用在车门、侧边、前面罩、内饰板和仪表盘上的高性能复合材料UPM Formi,就是由木质纤维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而成的,具有安全性能好、生产工艺灵活、染色和喷漆性能优越的特点,不仅可以用于汽车,而且也是家电、家具和包装行业的理想选择。再如,中央控制台、内饰、门板和地板中使用的特殊胶合板UPM Grada,是一种可热压成型的木质材料,能够通过预加工、多级成型和局部加热等工艺实现设计创意,在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概念车发动机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柴油为燃料,其零部件的标记和内外设计还采用了公司的标签技术。

马源源说,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继续快速发展,这是国际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无法忽视的事实。UPM集团将中国视为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承诺为中国用户带去更多高效环保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而为了展现诚意,公司还将在进博会开幕期间举办在华发展20年庆典活动。

根据马源源的介绍,UPM在中国投资设厂始于1998年,目前在江苏常熟建有两个生产基地,分别生产特种纸和标签,雇佣的员工大约为1500人,年生产能力接近200万吨。过去二十年来,UPM集团在中国的总投资额已经高达20亿美元,还在常熟设立了亚洲研发中心,该机构现已成为UPM公司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值得一提的是,UPM公司长期坚持共同发展的原则,无论是在芬兰、欧洲还是在中国,其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全球一致。所以,UPM公司在持续投资中国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将国际上先进的环保理念与相关技术引入中国。近十年来,其在常熟的生产基地仅在水耗上就减少了65%,能耗上降低了25%。目前UPM公司设在常熟的工厂无论在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上,还是在水耗、能耗和纤维认证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马源源表示,UPM公司未来还将在环保领域和增加产能方面扩大投入。现如今,公司除了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常熟厂生产的复印纸、包装纸、杂志纸和标签外,还销售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纸浆、木材和胶合板,以满足中国市场对生活用纸和儿童家具生产制造方面的需求。她说,公司十分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市场对纸浆的需求将会增长好几倍,对标签的需求每年将增长4%~5%,而纸张的需求每年将增长2%~3%。

据悉,UPM集团是全球第三大纸张和纸制品生产企业,其在芬兰的造纸历史始于19世纪70年代。尽管目前与纸有关的业务仍占公司业务的65%,但公司产品已经扩大到能源、生物精炼、模板和模具等其他领域,除了在中国和芬兰设有生产基地外,还在奥地利、德国、法国、英国、波兰、爱沙尼亚、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巴西和乌拉圭设有工厂,2017年的年营业额超过了100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大约为15%。

 

 

发布版面

产经


主题

纸业四巨头渲染涨价谋去库存

发布日期

2018-10-24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振兴)10 月22 日,山东晨鸣、App、万国纸业、博汇纸业四大纸业巨头在“双11”前,再次齐发涨价函称: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自10 月26 日将部分种类的纸价提高100 元/吨。不过这在业内看来,此次涨价更多的原因是纸企延续集中停机后的传统涨价策略,意在渲染涨价氛围,谋求减少企业库存。

上述四家企业在涨价函中均表示,受近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自10 月26 日起,对企业所生产的白卡、铜版卡、食品卡的价格在目前执行基础上统一上调100 元/吨。据了解,上述四大纸业巨头在白卡纸领域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对于涨价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因受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纸企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数据显示,自2017 年由于废纸进口受限,国内废纸价格持续上涨,每吨最高价曾达3000元。今年国庆期间,华东、西南地区废纸价格均有一定涨势。“一些成品纸的价格才4000 多元。”纸在未来网分析师阮凯家透露。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四家企业一起涨价,原因是纸企延续集中停机后的传统涨价策略,以谋求减少自身库存。

据了解,每年国庆、“双11”都是下游纸箱厂、包装印刷厂备货的旺季,纸业企业生产十分忙碌。但今年行情一反常态起伏无常,下游需求疲软,备货不积极。

“经过2016 年和2017 年纸张价格的上涨行情,纸张下游的包装企业、印刷企业通过开发新的替代品等措施,不再一味备货囤货,增加库存,才导致了旺季不旺的现象发生。”阮凯家分析,“所以,作为上游造纸厂急需借助‘双11’营造备货、涨价、行情向好的气氛,从而拉动消费,以高价去库存。”

 

 

发布版面

期货大视野


主题

“纸”概念今年走下“牛”坛

发布日期

2018-10-29

 

近两年,从四季度到次年年初,纸价总是走出一波小牛市。而今年随着“旺季”再次来临,纸价却似乎并没有上涨的意思。

纸价今冬格外冷

据生意社数据,上周,废纸价格整体下调50-200 元/吨。截至上周六,废黄板纸市场均价为2244.29 元/吨,与周初相比下调3.08%。瓦楞原纸出厂价格均价为3743.33 元/吨,与周初相比下调1.32%。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废纸行情持续低迷,虽然在10 月初有所反弹,但反弹明显没有力度,目前已降回低位。废纸低迷行情也拖累瓦楞原纸价格走势。而在往年这个时候,纸价已开始起飞,相应的,纸业股票也是很多股民冬季自选股中的“香饽饽”。

据了解,相关政策变化正是今年纸价旺季不旺背后的主要原因。但近两年,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口废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政策管理下,作为我国造纸业的原材料的废纸供应受限,价格一路上涨。

但今年情况大不相同。根据最新公布的《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在2019 年12 月31 日起被列为禁止进口的32 种固体废物中,废纸不在其中。

生意社分析师认为,这也意味着,到2021 年我国仍将允许进口废纸。受此影响,国废价格一路走低,直接导致原纸价格承压。

曾经是股民自选股中的“香饽饽”,如今却备受冷落。10 月前两个交易周,A 股造纸板块跌幅分别为12.11%、4.08%,明显跑输同期的上证指数。企业亟需期货工具避险

在废纸价格剧烈波动下,造纸企业不堪其扰。据生意社分析师解释,自2000 年起,我国新增的箱板纸几乎都源自再生纤维,但由于国产废纸分选、回收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企业依靠进口回收纸维持生产。废纸价格波动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在今年的低迷行情中,中小纸厂抢先去库存出货、大纸厂去库存困难等问题凸显,企业亟需相关避险工具。

“木浆是全球主要的大宗贸易商品中极少数没有成熟期货市场交易的商品。中国高份额的全球大宗商品进口中铁矿石、大豆、橡胶、木浆中,只有木浆目前没有期货市场。中国、西欧和美国是三大纸浆市场。”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高琳琳表示。

据了解,纸浆是造纸的原料,根据工艺方法可将制浆分为化学法制浆、化学机械法制浆、机械法制浆,制浆原料通常包括木材、竹材、非木材(包括稻麦草、芦苇、蕨渣)及废纸。全球纸浆下游包括:全球生活用纸、全球未涂布文化纸、全球涂布文化纸、全球新闻纸、全球箱板瓦楞等。

另外,我国每年各类用纸消费量1.1 亿吨,人均在77-78 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 公斤。

据了解,中国证监会已于近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纸浆期货交易,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2018 年11 月26 日。业内人士表示,废纸价格剧烈波动,企业避险需求飙升,纸浆期货推出恰逢其时,有助改善行业生态、增加造纸企业对风险的抵抗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国纸业期待进博会上觅良机

发布日期

2018-10-31

 

距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已不足十日,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以林浆纸生产、开发及利用为主业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纸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纸业”)对此次参展早已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口博览会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新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纸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据悉,中国纸业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绿色环保放在首位,提出以林浆纸产业为基础,以“浆纸+生态”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延伸。中国纸业产品涵盖纸浆、文化类印刷用纸、涂布白纸板、特种纸等多个领域,品种多达数十种。长期以来,企业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由横向单一谋求造纸产能扩张到纵向延伸全产业链资源经营,不断开发国内和国际林浆资源,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会要有目的,参会要有意义,参会要抓机遇,参会要看成果”。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纸业会将自身发展与参加进口博览会这一国家盛事相结合,积极拓展纸张出口国际市场,进一步做好市场调研,同时跟踪把握全球木浆资源发展趋势,进一步做好公司木浆稳定供应,全面释放活力,进而将企业做优、做大、做强。

在国家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纸业深知“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参加此次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纸业将继续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环保,进口更加优质环保的产品和先进技术,不断完善产业链,以与各国供应商合作共赢、同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的开放态度,秉承持续变革和自我批判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去拥抱新时代变化、顺应新时代发展。



 


 

发布版面

政经


主题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12.3%

发布日期

2018-10-18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刘婷)10月17日,商务部发布了2018年1-9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前9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5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20.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投资 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其中,对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非理性投资得到有效遏制。数据显示,前9月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分别为32.8%、16.7%、9.7%和9.2%。其中,在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方面没有新增项目。跨境并购稳步发展,前9月共完成跨境并购项目265起,实际交易总额433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191.7亿美元,境外融资241.3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法国、德国等49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17个行业大类。

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前9月,在4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113家,累计投资366.3亿美元,入区企业4663家,总产值1117.1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投资41.3亿美元,创造产值143.1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4.9亿美元。

 

 

发布版面

新闻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5年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

2018-10-19

 

 本报讯 记者张沛报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近日表示,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建设5 年成果丰硕。

在基础设施领域,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形成示范效应,推动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互联互通。

在经贸领域,自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国已经签订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16 个。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 万列,通达欧洲15 个国家的44 个城市。

在金融领域,中国已与17 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海外布局,已有11 家中资银行在27 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 家一级机构。中国还与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开展联合融资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据黄勇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巴西等39 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开展机制化的双边产能合作,与东盟、非盟等建立了多边产能合作协议,与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聚焦科技、环保、金融等互补性突出领域,开展具有独创性的第三方市场产能合作。

黄勇表示,境外园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多主体联动共建“一带一路”的结晶。5 年来,中国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82 个经贸开发区,总投资超过280 多亿美元,有近6000 多个企业和项目落地、动工、投产,为东道国创造超过了24.2 亿美元税收和24 万多个就业岗位。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以优质产能、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亮点,助力中国建设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随着核电、数字通讯、高速铁路、特高压输电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能不断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展。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黄勇表示,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共同发展、惠及民生、注重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清晰方向和可行路径,尤其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黄勇强调。

 

 

发布版面

能源互联网


主题

 能源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添动力

发布日期

2018-10-22

 

 编者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10 月17 日-18 日于苏州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期间,就能源合作等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下称电规总院)院长谢秋野。

能源合作是重中之重

中国能源报:“一带一路”建设包含诸多领域,其中能源合作居于怎样的地位?

谢秋野: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领域中,能源合作是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

首先,能源合作是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各国国计民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能源消费水平较低,制约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沿线国家人均能源消费为0.8 吨油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为各国能源发展带来新契机,助推更多能源项目落地,提升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其次,能源合作是解决各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面临着很多共性问题,如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贸易通道不畅,能源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大量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等。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够促进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提高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能源发展成果全球共享,加快消除能源贫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再次,能源合作是提升区域能源安全水平的关键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能源供需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因此能源安全保障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努力。通过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利于促进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以及中转国之间的对话,加强各国能源政策的协调,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有利于完善国际能源市场和应急机制,稳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促进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有利于推动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共享,促进沿线国家能源技术进步,加快各国构建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能源报:自“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至今,能源合作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谢秋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进展顺利,成果丰硕,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给各方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是能源政策沟通不断深化。在去年5 月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面向全球发布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得到沿线各国的广泛支持和响应。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下,我国建立了56 个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参与了29 个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签署了百余份能源合作协议。

二是能源合作项目硕果累累。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输变电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一批又一批重大能源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如中巴经济走廊的恰希玛核电站、萨希瓦尔燃煤电站,越南海阳燃煤电厂,安哥拉卡库洛卡巴萨水电站,英国欣克利角C 核电站,巴西美丽山±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埃及500 千伏主干网升级工程,沙特延布炼厂项目等,为相关国家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模不断提升。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中哈、中俄、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境油气管道标志性项目建成;同时与俄罗斯、蒙古、老挝、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也稳步推进,促进了区域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区域能源的安全供应水平。

四是能源贸易畅通水平显著提升。我国与有关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能源贸易水平不断提高。2010-2017 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由2.3 亿吨增至4.2 亿吨,天然气进口量由165亿立方米增至946 亿立方米,分别增长了84%和474%,有力保障了我国能源供应。

五是能源金融支持不断加强。积极探索“能源+金融”的合作模式,加强金融保险机构与能源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力推动了一批沿线国家能源项目建设,如丝路基金已为20 余个能源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出资额超过90 亿美元;亚投行也在首批贷款项目中,为孟加拉国电力输配系统升级扩建等多个能源项目提供了贷款支持。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能源报: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都遇到了哪些风险和困难?应该如何应对?

谢秋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能源项目合作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而每个国家情况各有不同,风险差异也较大。

除上述风险外,项目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共性的困难。一是各国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各异,有的国家尚未建立标准体系,部分国家对中国标准体系的认可和采纳程度较低;二是沿线国家的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加额外的投入;三是能源项目投资规模通常都不小,建设周期长,项目在前期融资上存在较大困难;四是国内企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海外相互“杀价”、无序竞争问题时有发生,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是国内企业中,懂经营、善管理、通业务、会外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比较匮乏。

面对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要做好能源合作的顶层设计,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建立起合作机制,通过编制合作规划、签署合作协议等形式,推进落实重点能源合作项目。当前,中国与17 国共同发布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这必将为各国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要加强国内企业间的协调,可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集中力量开展好重点国别的关键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需要建立内部沟通协调机制,防止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第三,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金融”的合作模式,让金融和保险机构能从项目运作初期就深度介入,使项目得到有效的资金保障。

第四,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对接,坚持中国标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这对海外项目的成本节约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此外,智库在政府决策、民间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各国智库的交流合作,扩大合作共识。

中国能源报:作为中国能源智库的代表之一,电规总院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秋野:电规总院积极发挥自身高端能源咨询机构及专业智库的优势,主动融入并深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以规划研究、政策研究为先导,广泛参与能源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各类活动,为政府、能源企业等提供了高质量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

首先,积极服务国家能源国际合作政策和规划研究。近年来,电规总院先后开展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专项规划研究、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研究等全局性问题研究,以及老挝电力规划研究、中苏(丹)、中越、中俄、中蒙、中菲、中国-中东欧等多双边能源电力合作规划研究,同时针对一些重点问题开展大量专题研究,如“一带一路”重大能源项目风险控制措施、重点国家电力市场发展分析研究、孟中印缅联网潜力研究等。

其次,积极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实施5 年来,积极组织承办了多场重大能源国际会议,如本次“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等。作为国内权威的能源智库机构,电规总院多次参加清洁能源部长会、亚洲合作对话外长会等高级别国际会议,向世界宣传中国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理念,介绍中国能源发展成就,分享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积极助力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先后为中核、南方电网等能源企业“走出去”提供发展战略规划咨询等服务,为大唐、华电、内蒙古电力等企业的众多海外电力项目,提供工程咨询评估、业主工程师等技术服务,同时还为丝路基金、中信保、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投资环境研究、项目技术咨询等服务。

未来,电规总院还将为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端规划咨询服务,以规划为引领,协助相关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更多合作项目落地,助力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版面

广东


主题

抓住机遇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18-10-27

 

南都讯 记者夏嘉雯 张沛 许晓蕾 谭庆驹 26日,2018年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举行。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慎峰,广东省副省长欧阳卫民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出席开幕式。印度尼西亚副议长法赫利·哈姆扎、尼泊尔前副总理兼外长纳拉扬·卡吉·施雷斯塔等800多位中外嘉宾应邀参会。

任鸿斌表示,广东率先在国内举办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以实际行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希望广东站在更高层次建设海丝博览会和主题论坛这一开放合作平台,以促进“一带一路”合作为重点,推动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

张慎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紧密。中国贸促会愿意利用自身多层次的对外工作网络和专业服务及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大湾区对外交流合作,支持广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欧阳卫民指出,广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表示,随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谋划推进、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产业体系互动、科技创新协同、优质生活圈共建的步伐将不断加快。他强调,广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深入推进广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双向投资、产能合作、人文交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开幕式前,欧阳卫民还会见了出席主题论坛的国内外嘉宾代表。本次论坛设主题大会和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建设合作发展等4个分论坛,16个粤港澳大湾区贸促机构和商协会共同发起粤港澳商协会携手推进大湾区建设倡议,将发挥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助推湾区企业合作、共拓海外市场。

特写

广东去年进出口总额2219亿美元全国第一

26日,2018年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举行,800多位中外嘉宾应邀参会。

论坛发布了《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蓝皮书(2013-2018)》,首次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合作、双向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十大领域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总结研究,提出了推动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蓝皮书显示,广东在参与“一带一路”中进出口贸易成绩亮眼,由2013年的1791.6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2219.9亿美元,跃升为全国第一。

2017年,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达到2219.9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24.4%,排名全国第一。其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分别占中国“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15.5%、10.1%、9.0%和8.8%。

五年来,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规模稳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1791.6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2219.9亿美元,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6.4%上升到22.1%;一般贸易是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贸易方式,占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从2013年的55.9%上升到2017年的57.4%,为广东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注入了动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携手合力推进南向通道建设 共促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发布日期

2018-10-29

 

 本报讯(记者 关伟)10 月25 日至26 日,玉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海昆,市长韦韬率玉林市党政考察团赴钦州市、北海市学习考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两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携手合力推进南向通道建设,共促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钦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革冰;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乃学,市长蔡锦军分别陪同考察。

短短两天,行程紧凑。考察团深入产业园区、企业车间、项目现场、港口码头等进行实地考察。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引进产城项目超过100 个,总投资约900 亿元;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签约后仅4 个月就实现开工建设;一台台大型吊机在铁山港公用码头一字排开⋯⋯考察团还在钦州市考察钦州保税港区、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灵山县陆屋临港产业园;在北海市考察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广西惠科电子(北海)科技产业园、广西三诺智慧产业园、北海诚德公司、斯道拉恩索北海林纸一体化项目。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听、仔细看、深入问,了解有关情况,思考如何结合实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

踏上钦州、北海的土地,考察团强烈感受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热潮涌动,南向通道建设的铿锵步伐,两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深切体会到两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苦干实干的精神,务实担当的作风。大家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收获,既充分领略两市加快发展的大手笔,又对两市的向海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风建设等留下深刻印象并深受启发,对合作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考察期间,黄海昆多次表示,这是一次学习之旅、合作之旅。钦州、北海两市领导干部的精气神、园区规划的大气魄、项目建设的大变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等方面都值得玉林学习借鉴。玉林与钦州、北海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同属北部湾经济区和南流江流域,合作基础好、空间大,希望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多领域合作,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南向通道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黄海昆指出,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启迪了思维,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动力。要站在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谋划我们的优势和短板、方向和潜力、产业和项目,形成你追我赶、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在“南向”上持续发力,坚定不移推进向海发展,加强与钦州、北海等合作,主动参与南向通道建设,全面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要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提供周到服务,协调解决难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项目落户玉林。要全力加快高铁、机场、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集群。要全力冲刺第四季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抓好稳增长、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提早谋划和安排部署明年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盘子。

市领导丘德奎、高虹、葛国科、黄少明、邓长球、祝小东、莫荣新,各县(市、区)、玉东新区、玉柴工业园、龙潭产业园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考察。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3116个项目

发布日期

2018-10-31

 

“共建对象不断扩大,共建领域不断拓展,共建方式不断丰富,共建效果不断显现,共建前景更加广阔”。昨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媒体通气会,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总结中央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效时做出如上总结。

翁杰明介绍,目前,中央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了3116个项目,已开工和计划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中央企业承担的项目数占比达50%左右,合同额占比超过70%。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业境外单位10791家,分布在18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总额超过7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万亿元,利润总额1064亿元。

在基建领域,翁杰明介绍,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经验和优势,主动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高水平的运营管理,推动了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在铁路方面,亚吉铁路已正式商业运营,蒙内铁路已建成通车,中老、匈塞等铁路正在建设。港口方面,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已逐步成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海陆联运桥头堡、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成为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支点。在通讯网络方面,在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区域建设跨境海底光缆、陆地光缆等大容量高速率通信设施。

翁杰明表示,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各央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本土化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改善当地民生、推动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中央企业大力推进本土化经营,海外分支机构85%是本地员工,不少企业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0%以上。二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中央企业严格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和当地环保法律法规,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废弃物管理等,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三是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项目所在地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设施建设,造福当地人民。

 

 

发布版面

001版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能”效凸显

发布日期

2018-10-31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近5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新增双多边合作机制70 余个,签署能源合作文件百余份,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合作规划,中国阿盟、中国非盟和中国中东欧三大能源合作中心也在建设中。

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赤道几内亚等17 个国家发布了《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明确在2019 年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为构筑更加紧密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机制。

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分布不均,能源需求和供给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加强能源合作有迫切的现实需求。“直到今天,亚太地区还有4.2 亿人没有电力供应,2/3 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不足,部分国家存在严重电力匮乏问题。”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司长刘鸿鹏如是指出。

在此背景下,尼泊尔这样的水电潜能巨大的国家正在“一带一路”上积极寻求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地势陡峭,水电蕴藏量达8.3 万兆瓦,约占世界总量的2.3%,蕴含了丰富的投资机遇。

尼泊尔能源、水资源和灌溉部部长巴沙曼·普恩表示,区域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加速,可以让能源行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之下有进一步的发展,“希望通过强化同中国的合作,为我们带来巨大的转变。”

在有关国家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和明星合作领域,正在给各方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中国—中亚、中缅跨境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缅甸等国的电力互联互通,提升了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促进了区域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等相对欠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了各国能源可及性水平,推动实现人人享有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绿色能源合作潜力无限

推进能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内在需要。

2015 年和2017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一倡议先后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2030 议程框架体系和2018 年的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成果,迈入了共同行动的新阶段。

阿拉伯国家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中阿是能源领域天然的合作伙伴,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指出,中国的能源技术、装备、资金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中阿可以核能、太阳能、风能为重点,加快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清洁能源在阿拉伯国家开发利用。

巴基斯坦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且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率较低,电力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巴基斯坦风电项目一期二期完工、卡洛特水电站建设实现截流、科哈拉水电等一批清洁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务实开展,中巴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不断深入,提升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中国将依托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在新能源、先进核电、智能电网、煤炭清洁利用等技术研发领域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