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江市图书馆湛2018年12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8-02 08:50:20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

建立更加有效新机制 推进陆海统筹

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批准建设

“数字海洋”插翅海洋信息化建设

国内首个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投用

四类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三亚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改善 培育新增长点

用好市场化手段 让海洋像土地一样产出“黄金”

国家将支持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钢铁篇

钢铁余能回收变宝

“一带一路”倡议助益我国钢铁行业

技术革新是钢铁业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全面落实超低排放要求 加快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2018年度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发布

2018年钢铁行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供给侧改革推动钢铁高质量发展

钢铁工业如何进一步提升环保、安全绩效?

打造绿色供应链 助推钢铁高质量发展

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有望提前两年完成

石化篇

华北石化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中交

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

中国石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崛起大亚湾

茂名石化提前完成国6汽柴油质量升级

中韩石化产能将扩至110万吨

建设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级石化基地

中国石化和贵州省推进织金聚烯烃项目建设

抚顺石化:智堵效益“水流失”

广西石化:技提炉管“热效率”

造纸篇

玛纳斯超薄钢纸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山鹰国际“变形记”:用数字化将“夕阳”变“灯塔”

恋上秸秆,向死而生

10年,新金龙书写“再生”传奇

其它

升级发展北部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实践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助力全球经济

北部湾经济区六大升级发展行动见成效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丝路海运:走深走实“一带一路”生态圈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绿色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 FDI成为“走出去”重要路径



 


 

发布版面

教科文新闻


主题

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

发布日期

2018-12-01

 

记者张蕾30日从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获悉: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全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水面积从2012年的9.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5.2万平方公里,受监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比例有所下降,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出现下降,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恢复。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管理和业务体系,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突发性环境事件和生态灾害应急处置、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和规划标准制定、国际合作与履约等7方面工作。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达270余处,面积1200多万公顷,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达4.1%,比2012年翻了两番。

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司长柯昶介绍,虽然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整体企稳向好,但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渤海湾、辽东湾、黄河口、长江口等重点海域水质堪忧。2017年重点监测的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四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受监控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未见根本好转,赤潮、绿潮(浒苔)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压力仍然较大。

据悉,随着此次机构改革的实施,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实现了“打通陆地和海洋”,为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改革动力。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健全完善国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衡量海洋生态环境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快推进海域综合治理,健全和提升监测评价基础能力。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建立更加有效新机制 推进陆海统筹

发布日期

2018-12-03

 

 本报讯(记者 彧)11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对外发布。意见强调,推进陆海统筹,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该意见共分10个部分。其中,在第二部分中专门提出“推动陆海统筹发展”。并指出要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陆海统筹政策措施,推动建设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以规划为引领,促进陆海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编制实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严格围填海管控,促进海岸地区陆海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整治修复。创新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资源评估、流转和收储制度。推动海岸带管理立法,完善海洋经济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提升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能力,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建立海洋经济调查体系。推进海上务实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积极参与维护和完善国际和地区海洋秩序。

意见提出要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深化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以“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意见提出要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平台大胆创新,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引导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衰退地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积极探索特色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批准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2-03

 

本报讯 继去年成功入围“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后,北海再添海洋“国字号”招牌。记者122日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支持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北海榜上有名,是广西唯一入选城市。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加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据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设立在市的示范区有10个,分别是:山东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山东日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盐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西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设立在园区的示范区有4个,分别是: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海崇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南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2017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开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申报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海洋局牵头开展我市申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相关工作,编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于20174月上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海洋局。2017417,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海洋局组织召开申报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评选会,对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申报方案进行审阅。经过现场陈述、现场答辩、专家评分,我市申报方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自治区层面的评选。2017428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海洋局将我市申报材料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最终顺利获批复。

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承担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集聚、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任务的区域性海洋功能平台。北海作为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交汇的中心城市,承担着新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带、出海通道的重大使命,建设北海海洋经济示范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一步,我市将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海洋经济智力支撑;探索海洋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为重点,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数字海洋”插翅海洋信息化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2-04

 

嘉宾: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工程师王漪

主持人:本报记者赵宁

当前,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了新动能、新业态、新应用的发展。数字海洋紧跟时代潮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三维地理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整合海洋地理信息资源,搭建起海洋综合信息可视化、业务管理可视化和专题应用可视化服务体系。近日,王漪就我国“数字海洋”的建设和应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我国“数字海洋”工程实施情况。

王漪:“数字海洋”是我国海洋工作者在“数字地球”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数字海洋”工程从立项建设到应用服务的十余年中,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体建设的转变。作为我国首个大型海洋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数字海洋”的持续推进也为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数字海洋”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是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该系统全面整合集成海洋数据,基于三维虚拟球体平台,提供了一站式的数据查询检索服务,用虚拟化技术搭建起了用户数据使用平台,初步解决了数据资料的敏感和共享之间的矛盾。同时,该系统基于“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准服务和协同分布技术,实现了用户数据服务发布功能,为提高用户参与度、扩展信息服务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主持人:我国“数字海洋”建设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王漪:“数字地球”构想提出后,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海洋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实施了海洋信息工程,为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渔业、海事服务、海洋经济等领域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撑。

目前,我国数据资料体系已初具规模,数据资料的整合、处理与共享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数字海洋工程建设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不够先进,海洋数据所产生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数据挖掘与可视分析技术相对薄弱,对海洋自然规律认知和海洋决策支撑力度不够;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主持人:“数字海洋”下一步如何发展?

王漪:一是海洋数据获取要向常态化和精细化发展,不断加大对海洋数据资料获取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局部精细化调查活动,为不同应用领域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二是海洋数据处理和管理应向整合集成发展,加强国家级海洋数据中心的建设。三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海洋环境数据检索与可视化表达研究,将海洋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广泛应用在海洋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海洋规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国内首个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投用

发布日期

2018-12-06

 

本报讯124日,国内首个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海洋工程数字仿真技术领域的空白。

据悉,该中心由中国海油工程公司设计建造,将依托360°全景球幕投影系统、半物理仿真船舶操作平台等,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多种仿真平台,进行海洋工程作业方案预演。

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依托国际一流设备,搭建了浮托、吊装、水下作业、工程船舶操作4大仿真平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海洋工程方案论证、设计分析、生产制造、工程作业、应急演练和运营维护的业务流程,将极大提高海洋工程设计效率和质量,减少海上工程作业风险。

中心除了能对浮托安装作业进行仿真模拟,还能根据海洋工程业务特点,对设计建造、海上安装、水下作业及应急维修等海洋工程作业的全过程完成仿真预演,构建起海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虚拟环境,实现虚拟设计、制造、作业、培训、上下游业务拓展等多种功能。

中心能够完全模拟海上实际作业的完整流程,不仅可承担海洋工程作业方案的预演,还将用来进行专业人才培训,助推海洋工程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我国海洋工程的产品设计、建造、研发能力。

例如,海上吊装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吊物价值大,往往近百米的吊臂移动距离,最终落位精度要达到厘米级,因此对吊机操作员的要求极高。该中心的吊机模拟器可应用于吊机操作员培训,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节省高昂的培训成本。

据了解,一直以来,我国海洋工程作业领域缺乏数字仿真技术专业机构,关键技术几乎全部被国外公司垄断,而且价格高昂,可以说是制约我国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瓶颈。海洋工程作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为了降低风险,每次重大作业前都需要经过仿真模拟。由于以前国内没有这类设施,所以需要到国外进行,不仅周期长,而且每次都要花费数百万元。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中国海油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历时10年完成了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的建设。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四类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日期

2018-12-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时代机遇。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6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是2007年的2.1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173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0.9%

根据2007~2017年各主要海洋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波动情况,可以将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为快速增长型(年均增长15%以上)。包括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和滨海旅游业, 2007~2017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9.34%25.41%17.45%16.27%

海洋电力业利用海洋能进行电力生产活动,属于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丰富、绿色清洁,且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海洋电力业得以快速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海洋电力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存在多头管理、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高、研发力量分散、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亟待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海洋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系统规划技术开发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实现突破。

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培育、相关科研机构技术研发的进步和企业较快的生产转化能力。但目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关联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整合性差,由于发展基数较小,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短期内难以成长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因此,合理开发药用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建立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聚,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海洋化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军工、石油等领域,是海洋高耗能产业。尽管2007~2017年海洋化工业实现产能快速增长,但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在倡导循环经济的环境下,海洋化工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担,同时努力推动生产、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滨海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范畴,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性,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大。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低水平供给过剩与高品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需优化供给结构,统筹陆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上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第二类为平稳增长型(年均增长15%以下)。包括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2007~2017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40%6.34%

海洋渔业是传统海洋产业,近年来渔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幅度。但随着全球性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渔业未来增产潜力十分有限。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变粗放型渔业为新型高效渔业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应关注海水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发展模式。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等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随着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海洋交通运输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努力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加强海上通道建设,是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类为波动增长型。包括海洋矿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

2007~2017年海洋矿业年均增长29.44%,其中2013年、2017年出现较明显的下降。海洋矿业包括海滨砂矿资源开发和深海矿产开发两部分。由于海滨砂矿开发对沿海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国家对其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加上开采成本难以与陆地矿产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深海矿产开发则存在开采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实现规模化开发的问题。转变粗放型海洋矿产开发方式,有序、合理开采海洋矿产资源,重视深海矿产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是实现海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快速发展,2007~2017年年均增长达18.33%。但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产能过剩、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影响,海洋工程建筑业出现波动性下降。强化技术优势,突破跨海桥梁、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建筑关键性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建筑技术体系和施工队伍是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2007~2017年海水利用业年均增长13.35%。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主要形式,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未来应加大对海水利用业的研发投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海水利用业向大规模产业化利用迈进。

海洋船舶工业2007~2017年年均增长12.50%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船舶订单量增速放缓,产能利用不足问题突出;2013年以来,随着欧美经济复苏,船舶市场开始回暖,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增速回升。在全球船舶市场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发展高效节能的船舶运输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进行智能制造,推动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7~2017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年均增长1.89%。目前海洋油气业发展面临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不到位、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须完善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企业协同攻关和技术集成能力,提高我国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范畴。

第四类为波动下降型,主要为海洋盐业。

海洋盐业是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2007~2017年年均增长速度为-2.21%。海洋盐业产品主要为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中工业用盐占全国盐需求总量的80%以上。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盐需求量较为稳定;而工业用盐受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需求量下降,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优化海洋盐业产业结构,加大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寻求与化工、海水利用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盐业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康焱 于会娟)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三亚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改善 培育新增长点

发布日期

2018-12-14

 

在近日召开的2018三亚·国际财经论坛举行期间,三亚专场“海洋经济:增长新亮点”主题讨论邀请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阿东及海洋产业从业者、海洋相关专家,就三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基础研究、技术储备进行了探讨,为三亚海洋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三亚以海为生、以海而兴。2017年,三亚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163.9亿元,占三亚地区生产总值的31%。三亚拥有263公里的海岸线,是全国自然环境最好的海岸线,还拥有大小海湾19个,大小岛屿约68个。热带滨海风光让海洋旅游业成为三亚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等特点。

与会专家认为,完善海洋中高端旅游消费领域软硬件设施,有益于提升三亚旅游消费水平,增加海洋休闲度假游客“黏性”,促进三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阿东表示,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是开展邮轮、游艇、海上活动等,在中高端旅游消费领域,最重要的发展前景也是邮轮游艇。交通运输部提出海南将加快游艇租赁业发展。因此,三亚市成立担保基金,为游艇租赁业减负,助力游艇业的良性发展。

据悉,在完善海洋经济软硬件设施,培育新增长点的同时,三亚将继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海洋督察的要求,坚持依法用海、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

专家们指出,海洋生物、海洋医疗、海水淡化和利用、海洋装备、海洋可再生资源、深海技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可以为三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领域和空间。

中集集团首席战略师高上指出,新海洋经济时代,三亚要关注陆海统筹,包括以陆下海,如海上飞机场、海上酒店等。以海上陆,海上应用的技术在陆上应用,扩大它的应用前景。以陆带海,化工类的项目生产线极为耗电,促使人们考虑在海上形成伏式的核发电。

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公司总裁助理程伟指出,中海油、中国船舶、中船重工等企业的装备技术、深海勘探技术是引领世界的,但一些“小精尖”的高端海洋勘探技术和装备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海工装备工业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或将成为三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突破口。

据悉,三亚全力建设“一港三城一基地”,将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评论


主题

用好市场化手段 让海洋像土地一样产出“黄金”

发布日期

2018-12-20

 

跟土地一样,不同的海域具有不同的资源价值和市场需求。因此,引入市场化手段,实现海域资源配置公开公平公正,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海域使用权能否像土地使用权一样,“切块”进行招拍挂公开出让?深圳能否像当年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一样,在海域使用权公开出让上也走在全国前列?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保护与使用条例(草案)》给出解答,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深圳在海洋强国战略中被委以重任。国家海洋局赋予深圳先行先试使命,先后批复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和第二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鼓励深圳大胆探索有利于海洋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明确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作为海滨城市,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260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向海发展,深耕蓝色经济,向海洋要资源、要环境、要空间,对于深圳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湾区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开放属性和巨大潜力,契合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追求;而粤港澳大湾区所拥有的海域资源、开放基础、科研能力、产业优势,则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释放与凸显。

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构建向海发展新格局。此次公布的《条例(草案)》,是以特区立法形式加强海域保护和使用的一种有益尝试。探索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公开出让模式,打通海域使用权的市场化渠道,促进海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开发利用,更好地接轨国际做法,既是深圳建设全球中心海洋城市的一个大招,也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添砖加瓦”。

跟土地一样,不同的海域具有不同的资源价值和市场需求。以往实行单一的申请审批模式,海域使用金统一标准,无法真实反映海域的市场价值。一方面,条件较好的海域往往申请人众多,大家挤破了脑袋想拿到手,给谁不给谁也让审批部门头疼。另一方面,市场化缺位,竞争不充分,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成本相对偏低,也容易造成冲动开发、低效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因此,引入市场化手段,实现海域资源配置公开公平公正,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事实上,根据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审批和招拍挂两种方式取得,只不过未明确两种海域使用权取得方式的适用范围。《条例(草案)》明确一级市场可以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并且对二级市场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继承的程序和要求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完善了海域资源配置与产权流转的制度安排,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实行招拍挂出让海域使用权,在“审批用海”之外增加“交易用海”,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在海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一个成熟活跃的市场,有利于吸纳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海洋产业项目进入,挤出低端低效投资项目,推动深圳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让海洋像土地一样产出“黄金”。当然,以市场化手段优化海域资源配置,不是完全“唯利是图”。国家和地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的用海空间要优先保障,就有必要纳入申请批准使用海域目录。

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公开出让,要明确出让海域的位置、界址、面积、现状、用途、用海方式、用海类型、规划条件、使用年限、出让方式、出让价款以及利益相关者处理情况等内容,不是一件易事,对前期论证、价值评估,以及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择需求旺盛的重点海域,开展海域使用权市场化运作试点,同时探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管体系,以及海域使用项目对社会经济贡献评估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提供决策支撑,很有必要。

无论是谋划海洋产业发展,还是规划岸线和海域开发,都必须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买”下一片海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随意处置,而是环保不过关一切都免谈。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实现海域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才是王道。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国家将支持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2-26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园园)国家发改委官网24日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支持山东威海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有10个设立在市,分别是:山东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山东日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盐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西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另外4个设立在园区,分别是: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海崇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南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的文件,这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示范任务各有所侧重。例如,山东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福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创新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模式;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化应用示范。

《通知》要求,要努力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18-12-29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徐强)针对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市规划国土委(海洋局)昨日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决定》内容,介绍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举措、进展和成效。根据《决定》,深圳确定了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深圳海洋“家底”实力雄厚

记者从通气会了解到,深圳海洋“家底”殷实,海洋产业实力雄厚。

据市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224亿元,同比增长10.6%;此外,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三大传统产业优势突出,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深圳拥有涉海企业数千家,集聚了中集、招商、盐田港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同时,深圳金融基础较好,金融产业居全国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深圳证券市场对企业的带动作用;当前,深圳还营造了良好规范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深圳以法治为手段加大社会诚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保护力度,法治建设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

参与起草《决定》的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周丽亚认为,未来深圳在海洋领域将大有可为,因此,国家选择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确定三个阶段发展目标

市规划国土委(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决定》积极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突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以金融和创新引领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为我市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同时,《决定》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和系统性,涵盖了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从规划、政策、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为深圳未来30年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决定》,深圳将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借鉴国际知名海洋城市发展经验,立足深圳实际,确定了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

《决定》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根据《决定》,我市积极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产业集聚区。比如,在空间规划布局方面,将重点建设“大空港海洋新城——前海”西部海洋科技走廊,探索建设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打造东、西部两大海洋科技创新引擎,完善产业配套,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

在明确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海洋人才新高地方面,我市要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创办国际化综合性海洋高等院校,推动国际知名海洋大学与深圳合作办学。到2020年,预计引进3-5支院士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1-2所海洋领域研究所,让深圳成为海洋领域专业人才的“聚宝盆”。

在凸显新时代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倡导海洋与人共生的生活形态方面,根据《决定》,到2020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洋生态红线区覆盖率不低于25%。开展生态整治修复,促进“三生协调”,构建绿色活力海岸带,从点到面、陆海联动,全面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在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方面,我市将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建设服务于管理和公众的海洋综合平台体系,构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陆海大数据中心。

 



发布版面

新闻


主题

钢铁余能回收变宝

发布日期

2018-12-03

  

本报讯(记者 李晓鹏)首钢京唐公司在节能、减排、降耗上做“减法”,投资近百亿元,让钢铁生产各个环节的余能得以循环利用,年减少废水排放700 万吨,使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实现共赢,打造出首钢京唐“绿色循环+”体系。在工信部近期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中,首钢京唐公司被认定为“绿色工厂”。

生产实现超低排放

在厂区布置中,京唐公司依据循环经济理念,从原料场、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到成品码头,钢铁厂按“一”字型布置,物料流动顺畅、工序衔接紧密高效。“我们所有已建成投产的生产设施,均按照环保要求配置齐全,环保总投资近100 亿元。”首钢京唐能环部部长吴礼云说。

记者了解到,厂区内建成有504 平方米带式焙烧机球团烟气脱硫项目,该项目采用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处理后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河北省《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同时,京唐公司还投资1.2 亿元实施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提标改造,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指标达到焦化超低排放标准。

“在指标控制上,2007 年建厂之初,我们制定了主工序布袋除尘排放浓度小于20 毫克/立方米、电除尘排放浓度小于30 毫克/立方米的企业控制标准,远低于当时粉尘排放小于100 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要求。当前各工序提标改造,粉尘排放浓度小于10 毫克/立方米,实现了超低排放。”首钢京唐能环部党委书记范军说。

炉渣变水泥原料

京唐公司在工艺上充分回收生产过程中的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用于加热炉等工序,富余煤气配给两台煤气—煤混烧发电机组发电,充分利用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等成分,进行焦炉煤气制氢,生产的氢气供冷轧使用。“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能源介质,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吴礼云说。

2012 年,转炉煤气制乙醇300 吨试验项目投入运行,2018 年5 月份,4.5 万吨商业化工厂在曹妃甸工业区顺利投产,项目总投资3.5 亿元,年产燃料乙醇4.5 万吨、菌体蛋白7650 吨、压缩天然气330 万立方米。

据了解,厂区内还建有主要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5 套,将焦油渣、酚氰废水污泥与原煤混合加工生成焦油渣型煤,用作炼焦原料,实现无害化处置。“我们还将一部分废弃物生产成水泥,建设有240 万吨/年的矿渣细磨水泥生产线,使炉渣转变为高品质的水泥原料。”范军说。

年减排废水700 万吨

在寻求废水的高效回收利用上,京唐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一级电催化氧化+二级电催化氧化+电絮凝+电气浮+除铁锰系统+陶瓷膜超滤+反渗透”水处理工艺,对生化出水中有机污染物进

行降解和分解,降低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浓度,净水回用于生产系统,浓盐水用于烧结混料或炼钢焖渣,实现了焦化废水的零排放,年节约新水50.4 万吨。

同时,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序产生的生产废水先经本工艺处理设施处理,然后进入京唐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清水与海水淡化水勾兑回用,实现废水耦合式零排放,年减少废水排放700 万吨。

“这一措施率先实施了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实现焦化废水的全部循环利用,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吴礼云说。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助益我国钢铁行业

发布日期

2018-12-04

 

编者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同年10月,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自此,各国携手谱写壮丽画卷、描绘美好未来的共同发展之路铺展开来。“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施至今五年来,促进了我国钢铁行业这样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产业更好地走出去。该倡议不仅拉动了我国钢材的直接和间接出口,同时也通过在国外建厂、收购国外钢企,加快了我国钢铁行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施至今五年来,促进了我国钢铁行业这样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产业更好地走出去。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国家要提高工业制造能力,会有大量的钢材需求,但同时这些国家大多数不具备满足自身需要的钢铁生产能力,这就给中国钢铁产业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非常难得的机遇。而想要互联互通,需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设施,这些国家很难发展工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能把我国钢材以出口的形式带出去,这也是非常好的合作机会。而且,在拉动钢材直接出口的同时,也能把我国的机电产品带出去,逐步帮助他们形成发展的能力,也拉动了我国钢材的间接出口。此外,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钢厂或收购当地钢厂,把我国的优势产能带出去,这不仅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布局,而且会促进全球钢铁业的进步。

1向“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钢材出口变化

1.1“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我国钢材出口增长

近五年来,除了2017年出现36.6%的同比下降外,2013-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合计钢材出口量逐年增加,增幅分别为16.6%、53.8%、32.7%、2.9%。相比之下,我国2013-2015年钢材出口总量同比分别增长11.9%、50.5%、19.9%,2016年同比下降3.5%。也就是说2013-2016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计钢材出口量或是增幅超过钢材出口总量增幅,或是出现增长与下降的对比,见图1。2017年我国钢材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速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汇率波动等因素。

1.2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钢材出口占比提升

2013-2017年,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钢材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比例除2017年小幅下降外,总体逐年上升,目前已占据我国钢材出口半壁江山,见图2。

分国别来看,2017年,这64个国家中,我国钢材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分别为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向这十个国家出口钢材的数量占64个国家合计出口量的74%,详见图3。

2国内钢企获得海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钢材供应权重点案例

2.1鞍钢

1)2015年6月,鞍钢中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计划14个优先发展项目之一——巴基斯坦大沃风电工程项目,承担了该项目33台风电机组基座和塔筒所用钢板的部分供货任务。该项目既利于拓展鞍钢在国际风电用钢市场的空间,更利于提升“鞍钢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影响力。

2)2015年11月,鞍钢向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项目独家供应2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支撑用钢15MnNi。卡拉奇项目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个海外输出项目,实现了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走出国门零的突破。

3)鞍钢为于2016年10月通车、被称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的亚吉铁路供应了95%的钢轨,亚吉铁路是一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的东非首条电气化铁路。

2.2宝武

1)2016年2月,宝武集团鄂钢公司获得中马友谊大桥的桥梁钢供货权,成为该桥梁项目的中国唯一供货企业。

2)2017年4月,宝钢股份核电用钢成功中标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

3)2017年9月,宝钢股份中标“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之一——马来西亚关丹联合钢厂,宝钢生产的彩涂板将作为主要供货材料。关丹联合钢厂项目是中国企业跨境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入驻于中马两国总理亲自推动、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也是首个入园项目。

2.3河钢

1)2016年1月,河钢集团舞钢公司取得哈萨克斯坦巴图达尔炼油厂二期设备制造1000吨抗硫化氢腐蚀钢订单,用于哈萨克斯坦巴图达尔炼油厂二期设备制造。

2)自2017年初以来,河钢累计为卡拉奇核电站2号、3号机组供应钢材5万吨,主要用于核岛筏基和主体建设。

2.4包钢

1)包钢为2017年5月通车的蒙内铁路供应钢轨超过2万吨。蒙内铁路是非洲大陆上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是肯尼亚独立建国后的最大基建工程。

2) 2016年2月,由包钢“稀土高强钢”加工而成的首批直径2米多、长34米、重42吨的“巨无霸”螺旋焊管发往埃及,发货量共计3000吨,用于埃及苏伊士运河北大门塞得港港口建设。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通道。

2.5山钢

山钢累计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供货7.5万余吨,占整个工程用型钢的90%以上,被授予“亚马尔管廊模块建造项目优质供应商”称号。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也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该项目承载着中俄两国的梦想和发展。

2.6马钢

1)马钢积极参与蒙内铁路建设,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牵手,成为蒙内铁路配套设施——首批重载铁路平板车用耐候H型钢的材料供应商。

2)马钢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提供了4.76万吨零下45摄氏度低温极地寒气型钢,占该项目用钢量的60%。

3海外并购、建立中外合资项目或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主要案例

3.1塞尔维亚

1)2016年6月,河钢完成了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建立了首个海外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基地。此举使河钢国际产能合作及钢铁产能全球布局迈出了关键一步,进一步向具备高端制造能力的欧洲地区布局,为拓展海外实业基地、构建全球产业制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冶金支柱型企业,该钢厂设计产能为年产量220万吨,它曾是塞尔维亚唯一一家国有钢铁厂,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

2016年7月1日梅代雷沃钢厂正式更名为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中东欧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塞两国合作共赢的典范。

3.2印度尼西亚

1)新兴铸管印度尼西亚镍铁项目于2016年10月成功生产出第一炉镍铁。新兴际华集团核心企业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哈利达集团合资组建MSP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9万吨的镍铁项目,并于2015年8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MSP公司是专门为在印度尼西亚OBI岛上建设镍矿熔炼加工厂而设立的,该公司用于经营运作印度尼西亚OBI岛上的业务,并充分利用哈利达集团控制下的三个开采公司的镍矿资源。

2)2014年1月,南钢与印度尼西亚古龙钢铁集团下属的印度尼西亚武龙棉兰钢厂签署合作协议,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建设一座100万吨的全流程钢厂。

3.3越南

2013年底,昆钢与越南钢铁总公司、越南老街省矿产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共同投资建设的老街钢铁厂竣工投产。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昆钢充分利用技术、装备等优势引导越方完全采用中国的装备和冶金制造技术。项目建成后,昆钢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培训越方产业工人,帮助老街钢铁厂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达产、稳产。为使项目投产后实现效益最大化,昆钢还不断攻克褐铁矿使用技术难关,大大提高了老街钢铁厂对自产贵沙铁矿的使用率,使其褐铁矿冶炼技术迅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4伊拉克

2015年2月,河钢集团邯钢公司伊拉克MASS钢厂项目一期工程主体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进入设备全面调试阶段。该项目是邯钢在海外首次承揽以设备维护和生产组织为主要内容的项目,标志着邯钢开拓海外工程技术市场迈出重要一步。

3.5哈萨克斯坦

2015年3月,马钢、中冶、哈萨克斯坦FERRUM公司签署了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这标志着中国向哈萨克斯坦输出钢铁产能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该项目输出马钢优质富余产能,将带动中国冶金及配套设备出口,同时为哈萨克斯坦钢铁工业提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哈萨克斯坦的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

3.6利比里亚

2015年9月,武钢与泰富重装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并运营西非利比里亚50万吨/年的钢铁厂及建材工业园。

这座钢铁厂将依托武钢此前在利比里亚开发的邦铁矿产能。利比里亚邦铁矿是武钢主导开发的第一座海外矿山,2013年7月投产,2014年2月开始向国内运回铁精矿。

3.7泰国

2015年9月,德龙钢铁泰国热轧带钢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年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由德龙钢铁与三家泰国钢铁下游企业合资建设。

4结语

 “一带一路”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在对接政策和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新举措,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为沿线国家承建基础建设,包括水坝、公路、铁路等各方面的核心项目,此举不仅拉动了我国钢材出口,也向这些国家输出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

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矿业、钢铁投资初见成效。中国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潜力,积极走出去投资开发铁、锰、铬等矿产资源,收购或投资建设钢铁厂,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目前,我国正在把拥有的钢铁行业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业新的发展格局形成。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技术革新是钢铁业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发布日期

2018-12-11

 

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于12月2日在波兰卡托维兹召开。这次会议旨在将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制定的减排愿景变为现实,制定具体方案并迅速采取行动。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摄氏度之内。11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第9版《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经过了2014、2015、2016年的停滞期后,2017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上升1.1%,达到创纪录的49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前各国的国家自主减排承诺(NDC)不足以弥合到2030年实现气候目标的排放差距。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各国NDC需要较现有水平提升三倍,而要实现1.5摄氏度目标,则需要提升五倍。由此看来,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气候变暖前景异常严峻。

钢铁工业是利用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行业。2017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91亿吨,如果以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1.97吨计算,全球钢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3.31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77%,因此全球钢铁业的减排备受关注,而钢铁行业也在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能源消耗量,降低碳排放量。

欧盟

11月28日,欧洲电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发布报告,提出了电力和能源密集行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技术途径,描述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关键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可能需求。研究表明,低碳和无碳电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要全面实施这条道路,就必须大幅度增加欧洲的发电总量。对此,欧洲钢铁协会负责人表示,如果要成功实现长期战略目标,除了所需的投入外,还要确保足够、可靠和有价格竞争力的低碳能源。如果要部署所有低碳项目,到2050年仅钢铁行业就需额外增加400太瓦时电力。另外,工业规模的创新代价高昂,突破性技术的示范、扩大和商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塔塔欧洲钢铁公司正在研发的HIsarna项目是获得欧盟资金支持的超低二氧化碳炼钢(ULCOS)项目之一。该公司于2010年在荷兰艾默伊登厂建设了HIsarna中试厂,年产能6万吨,从2011-2018年陆续进行了五次试验。结果表明,仅HIsarna本身已经显示能减少能耗和碳排放至少20%。如果结合废气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排放能减少80%。

另外,瑞典钢铁公司(SSAB)、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 al l)和瑞典矿业公司LKAB正在联合开发非化石能源钢铁项目HYBRIT,主要采用氢气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副产物是水而不是二氧化碳,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创建使用非化石能源的钢铁生产工艺。该项目得到了瑞典能源署部分资金支持。HYBRIT项目有望减少瑞典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0%,芬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在瑞典国内,这一减排量将对该国达到减排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

11月19日,日本钢铁联盟提出了以2100年为目标的“挑战零碳钢”的地球变暖对策长期愿景。为降低排放,除开展工艺节能、提供高性能钢材以及向海外推广先进技术外,将继续开展氢还原炼铁等革新性技术开发。日本钢铁联盟强调,要实现该目标,需要提供零碳排放电源、氢等的社会基础设施,因此需要业界内外协调一致。在钢铁技术开发方面,对计划2030年投入实际运行的利用钢铁厂内的氢进行部分氢还原的COURSE50项目,下一步将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以钢厂外部的氢为原料的超级COURSE50开发。待开发到一定程度之后,将进行不使用高炉的氢还原铁的开发。

在社会通用技术开发方面,需要推进采用核电、再生能源提供廉价、量产的氢的技术开发,以及廉价的二氧化碳存储、再利用技术的开发等。

 

 

发布版面

节能环保


主题

全面落实超低排放要求 加快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发布日期

2018-12-11

 

1 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的必要性

  1.1 钢铁行业污染物特点

  从宏观来看,钢铁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属于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密集型产业,既为社会创造出大量财富,又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近年来,虽然各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不断自我加压,实施了一系列改造项目,吨产品排放绩效大幅下降,但是由于产能巨大,其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特别是颗粒物排放水平占到全工业企业的近三分之一。

  从行业特点来看,钢铁行业污染排放特点与已经实施超低排放的火电行业有较大不同:一是有组织排放环节多,钢铁企业尤其是长流程企业涉及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工序,有组织排放口通常有上百个;二是部分环节污染物排放量大,仅排污许可制度中规定的主要排放口就有十余类之多;三是生产、运输过程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无组织排放,且无组织颗粒物排放量能够占到全厂颗粒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2 现行管理要求 无法满足更严格生态环境需求

  目前,钢铁行业所执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为GB28662-2012《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系列标准,包括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序。上述标准虽然对钢铁企业环保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施效果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并且存在特别排放限值不严、无组织监管无法落实、缺少物流环节管控要求的问题,无法针对钢铁行业的污染物排放特点开展全面的环境管理。因此,亟需制定一套既严格又全面,且便于监管、落实的超低排放实施方案。

  1.3 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

  2018年5月初,生态环境部发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意见稿)。方案意见稿的出台,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的主要抓手,是推进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的重要措施,是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推动实施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作为深化工业污染治理重要内容。

  1.4 当前是钢铁行业 实施超低排放的最有利时机

  随着国家化解过剩产能和打击“地条钢”的政策红利释放,钢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得到了保证,有足够资金实施环保设备及工艺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各项治理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因此,可以认为现阶段是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不能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解决环保以及结构布局不合理问题,势必会造成钢铁行业环保领域的不公平竞争,导致先进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劣币驱逐良币,致使全行业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下降,败坏钢铁行业的形象。

  2 超低排放的具体要求及主要技术路线

  2.1深化有组织排放控制

  方案意见稿以现有最大可达技术对应的排放限值作为超低排放限值确定依据,确定了具体有组织排放控制指标:在基准含氧量16%条件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mg/m3;其他主要污染源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50、150mg/m3。

  2.1.1 烧结机机头烟气

  在现行排放标准中,未规定烧结机机头烟气基准含氧量,存在稀释排放的漏洞,因此方案意见稿经过综合考虑,设定16%作为基准氧含量。

  在16%的基准含氧量条件下,钢铁企业烧结机机头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要求,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活性焦(炭)工艺。目前,在我国太钢、宝钢、安钢、河钢邯钢等企业的烧结机上都有应用,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20mg/m3;邯钢2017年年底投运的烧结机烟气治理项目的氮氧化物实际排放浓度能稳定达到50mg/m3。另一种为SCR脱硝+高效脱硫+高效除尘技术路线。在宝钢烧结机烟气治理项目中有应用,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20 mg/m3,由于项目投运时间较早,目前氮氧化物去除效率较低,实际出口浓度在80-100mg/m3。但是目前,唐山、邯郸等地区的钢铁企业在建脱硝项目均按照50mg/m3设计,计划近期将会投入使用。

  2.1.2 其他主要污染源

  对于其他主要污染源,主要分为高炉热风炉、轧钢加热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要求以及其他环节颗粒物排放控制要求。前者达到控制要求,需要企业落实煤气脱硫措施,并且安装低氮燃烧设施;后者达到控制要求,则需要采用覆膜布袋除尘器等高效除尘设施。

  2.2 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

  方案意见稿以“厂内所有散状物料储存、输送及主要生产车间应封闭或密闭,生产车间外不得有可见烟粉尘排放,厂内道路不得有可见扬尘逸散”为主要管控要求,落实无组织排放治理措施。

  具体可细分为六个方面:

  一是优化全厂倒运,通过优化厂区物流,使厂区基本无物料二次倒运,从根本上减少无组织排放产生。

  二是散状物料管控,石灰、除尘灰、脱硫灰、粉煤灰等散状物料应采用管状带式输送机、气力输送设备、罐车等密闭方式输送,采用密闭料仓、储罐等方式储存;铁精矿、煤、焦炭、烧结矿、球团矿、石灰石、白云石、铁合金等散状物料以及高炉渣、钢渣、脱硫石膏等废渣应采用皮带通廊、封闭车厢、管状带式输送机等封闭或密闭方式输送,采用封闭料仓、储库、料棚等方式储存。确需汽车运输的物料,应使用封闭车厢或做到苫盖严密,装卸车时,应采取加湿等抑尘措施。

  三是落料环节治理,所有物料落料点、破碎筛分设备等,应配备集气罩和除尘设施,或采取喷雾等抑尘措施。

  四是生产车间封闭,烧结机、球团竖炉等生产设施以及高炉出铁场、钢渣处理设施应封闭,炼钢车间设置屋顶罩,炼钢、轧钢等主要生产车间应封闭,鼓励对焦炉炉体加罩封闭,并对废气进行收集处理。

  五是产污工艺治理,烧结机机尾、环冷机,焦炉机侧炉口,高炉炉顶上料、矿槽、高炉出铁口、铁水罐、铁沟、渣沟,炼钢铁水预处理、精炼炉、电炉、石灰窑、白云石窑等产尘点,应配备集气罩和除尘设施。

  六是VOC气体收集,炼焦煤气净化系统冷鼓各类贮槽(罐)及其他区域焦油、苯等贮槽(罐)的有机废气应接入压力平衡系统或收集净化处理,酚氰废水预处理设施(调节池、气浮池、隔油池)应加盖并配备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开展设备和管线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

  2.3 实施清洁运输

  现阶段,重点地区钢铁企业厂内厂外物料运输严重依赖于汽车运输,带来了尾气超标、道路扬尘等环保问题,成为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方案对运输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方案意见稿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的相关要求,分厂内措施、厂外措施对企业提出了管控措施要求。

  2.4 全面加强监测

  方案意见稿中的排放限值及管控措施对钢铁企业污染物超低排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确保更好地落实方案,必须从自动监测、过程监测、视频监测三个方面全面加强钢铁企业的监测管理。

  2.4.1 自动监测

  根据目前钢铁行业排污许可管理要求,烧结机机头、烧结机机尾、球团焙烧、焦炉烟囱、装煤地面站、推焦地面站、干法熄焦地面站、高炉矿槽、高炉出铁场、转炉二次烟气、电炉烟气、自备电站排气筒均属于主要排放口,已规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在此基础上,方案意见稿研究确定铁水预处理、石灰窑、白云石窑、热轧加热炉同样属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浓度较高且难以治理的重点产排污环节,因此新增了上述污染源的在线监测要求。

  2.4.2 过程监测

  除石灰窑、白云石窑、热轧加热炉外,上述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均应安装环保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记录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的主要参数。通过DCS,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判断治理设施的运行状态,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执法依据,核实企业设备达标能力。

  2.4.3 视频监测

  方案意见稿对部分易产尘点、进出厂区环节提出了安装高清监控的要求,可以直观地了解产污点治理情况、监控运输车辆进出厂区情况,及时帮助企业了解环保实际情况。并且,根据三个月的视频监控保存时间要求,可以为企业自证守法、环保管理部门核查提供重要依据。

  3 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的难点

  3.1 全工序满足要求具有难度

  3.1.1有组织排放限值大幅加严

  目前,钢铁企业多是按照现行排放标准中“新建企业”及“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进行有组织污染排放的控制。而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大幅加严了排放限值的要求,普遍加严50%以上,部分点位加严比例甚至达到了80%左右,具体比例见表1。

  3.1.2 新增无组织排放管控措施要求

  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对环境质量影响巨大。通常一家500万吨的钢铁企业,其厂区内无组织排放尘源点超过800处,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量大于5000t,远大于有组织排放。同时,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技术粗放,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问题突出,运行效果难以进行定量评价,缺乏对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进行有效的监测、监管。方案意见稿中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直接提出了具体管控措施要求。届时将通过检查措施及效果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核查。

  3.1.3 新增运输环节管控措施要求

  方案意见稿对钢铁行业的运输环节提出了全新要求。钢铁行业的污染物治理重点一直是有组织及无组织的达标排放,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钢铁企业厂内厂外的运输环节同样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并且直接污染厂区环境及城市道路周边环境。

  现阶段,钢铁企业由于物流条件限制,运输环节控制措施距离超低排放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以邯郸市为例,目前全市19家钢铁企业仅邯钢、新兴铸管等个别企业具备铁路运输条件,其他企业均为车辆运输,且部分企业厂内存在大量汽车倒运情况,改造难度较大。

  3.2 观念仍未根本转变,关键技术成熟案例较少

  虽然随着环保压力日益加大,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认识到“环保”是生命线,但是企业仍以被动的执行政府文件为主,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主观能动性仍然不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仍有待加强。同时,我国钢铁企业正在实施的高效除尘、分级脱硫、活性炭脱硫脱硝、SCR脱硝等关键减排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也有一些应用案例,但能否长期稳定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尚需时间验证。另一方面,市场上仍有大量良莠不齐的技术和环保公司,钢铁企业缺少技术指导、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导致部分环保设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3 企业先天条件不足,不具备改造条件

  以千万吨级别中等环保水平的钢铁企业为例,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一次投资需要花费20-30亿元,同时运行成本也会大幅上升。因此,一些经营状况较差、环保欠账较多的企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环保投入,不能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此外,由于2015年前后部分钢铁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很多企业没能针对排放标准进行应有的改造,并且由于缺少全系统的规划、诊断,现有的污染治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出现了很多达标排放方面的“历史欠账”问题。外部条件方面,同样存在企业无法独立解决的难题,例如铁路运输线建设等问题,必须通过地方政府及铁路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才能达到超低排放的运输要求。

  4 相关建议

  4.1 实施超低排放应与差异化的环保政策相结合

  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其环保成本必然远高于未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若仍然实施“一刀切”的环保政策,必然影响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因此,要想又好又快地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环保政策,对于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执行“不停、不限、不搬”的管理政策,对于不能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执行惩罚性差别电价、多限产政策,通过有奖有罚的政策促进钢铁企业尽快落实超低排放要求,真正提升环保治理水平。

  4.2切实提高刚性投入,加强行业深度治理

  企业为达到超低排放的各项要求,必须做到切实提高刚性投入,避免为减少投资成本选取“豆腐渣”环保治理工程,影响治理效果。全行业应对照超低排放的各项要求,全面实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深度治理改造;淘汰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能、高耗水、难达标的工艺装备;除尘设施应采用高效袋式除尘器,淘汰无法达标的电除尘器;加强对原料场及各生产工序无组织排放控制,实施物流集中运输方案,系统优化物流体系,减少物流过程中无组织排放。

  4.3 结合环保发展趋势,制定环保战略,开展全厂系统诊断及优化

在超低排放这一硬性指标的要求中,环保政策势必向差异化的管理方向过渡,化解过剩产能、停限产等政策都将与环保水平挂钩。因此在环保的高压态势下,企业需通过对全厂进行系统诊断,找出不足之处,认清自身环保治理水平,明确未来的治理目标,制定企业自身的环保战略,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全厂工艺指标、治理设施、美化绿化、管理水平层面的全面优化,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助力中国钢铁工业完成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大变强的全面转变。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2018年度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发布

发布日期

2018-12-13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生产力和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竞争力评级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选择成熟的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发挥专家智慧或主观判断的作用。12月10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了《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2018)》,108家钢铁企业进入本次竞争力评级范围,合计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8%。

2018年度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分为企业基础竞争力、企业发展竞争力、经营绩效竞争力3大板块和企业规模、技术装备、原料使用、人力资源、研发创新、服务水平、节能环保、标准化、物流运输、企业特色、效益总量、效益水平、资产状况、资金链14项要素以及粗钢产量、技术水平、智能自动化水平等23个指标,构建了标准指标体系框架。

《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2018)》综合比较108家钢铁企业的23个指标,结合专家研判,进入评级A+、A、B+的钢铁企业共有83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108家)的77%。其中,竞争力评级为A+(竞争力极强)的钢铁企业有14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13.0%。竞争力评级为A(竞争力特强)的钢铁企业有26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24.1%。竞争力评级为B+(竞争力优强)的钢铁企业有43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39.8%。

据介绍,我国钢铁产业正着力推进调整升级、创新发展,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有效支撑政府部门决策,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自2011年起,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连续8年研究发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评级,得到政府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各大媒体、业界同仁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上述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发布版面

产业


主题

2018年钢铁行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发布日期

2018-12-14

 

近些年来,钢铁行业去产能引人注目。2018年马上就要过去,应如何看待2018年钢铁行业发展?2019年兼并重组进展是否加速?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史洁。

2018年钢铁行业呈现四个特点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看待2018年钢铁行业的发展?

史洁:在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地条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下,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在2016年出现好转、2017年明显改善、2018年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第一,行业供需趋于合理。2016-2017年合计压减粗钢产能1.2亿吨以上,2018年前7个月压减2470万吨,完成全年3000万吨压减任务总量的八成以上。无效产能退出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钢铁产能利用率恢复到80%左右的合理区间。

1-10月粗钢产量为7.83亿吨,同比增长6.4%。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钢材出口5841万吨,进口1110.3万吨,累计净出口4730.7万吨,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约7.33亿吨,行业供需趋向于合理。

第二,钢材价格高位运行波动趋缓。据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主要钢材批发市场均价为每吨4545元,比2017年同期上涨11.22%,是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自去年四季度钢材平均价格站上4500元以后,今年钢材价格始终围绕该水平上下波动,未出现大幅涨跌情况,最大涨跌分别出现在8月(3.57%)和1月(-5.7%)。前11个月环比波动振幅为9.26%,低于去年同期的14.75%和2016年的19.62%水平。

第三,企业利润大幅攀升。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7%,位居34个利润总额同比增加行业前列。同样的,前三季度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299.63亿元,超过2017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01%,销售利润率为7.5%,较上年同期提高2.88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恢复到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开创了新局面。

第四,出口量继续回落出口额上涨。2018年钢材出口继续回落,前11个月,出口6378万吨,同比降低8.6%,但是出口金额由去年同期的累计下滑转为明显上涨。进口1216万吨,同比微涨0.5%,进口额也有所上涨。

兼并重组仍是未来工作重点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2019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仍将继续,并有加速的可能,对此,你如何看待?

史洁: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有望提前完成,钢铁行业脱困发展成效明显,但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生产专业化不足、产品结构失衡等“老”问题长期存在,而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等“新”风险日益严峻。因此,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高质量供给体系、提升行业防范风险能力、减轻区域环境压力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效益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时期,早在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中便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调整布局作了重点要求,在规划发布前1个多月宝钢和武钢完成合并。当前,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四川等地已出台钢铁行业发展相关规划目标。截至2020年,河北省钢铁企业将形成“2310”产业格局,包括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3家地方实力企业,10家特色钢企。江苏积极形成“134”格局,山西计划从目前的27家减少至10家,四川力争建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千万吨级骨干钢铁集团,总产值达3500亿元。

因此,在去产能收尾阶段,加速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是未来改革工作重点。

三个方面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会面临哪些挑战?

史洁:一是外部环境深刻变革。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分化趋势明显,美国经济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等刺激下逐渐走强,欧元区经济运行整体偏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美元强势升值的冲击下苦于金融环境趋紧和资本外流。同时,美国挑起的全球贸易摩擦负面效应逐步凸显,国际贸易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扰动因素拖累全球经济复苏。2019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强烈,贸易摩擦的影响日益显露,这些变革将对明年钢材的内外需产生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边际推动效应减弱。得益于供给端红利,过去两年钢材价格大幅回升,企业盈利不断修复,整个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可以说供需矛盾缓解、价格回涨是整个行业改善的源头。但随着去产能任务趋近完成,供给端对价格的边际拉动影响将削减,接下来想继续保持平稳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依靠行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创新研发投入、技术装备、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影响钢铁行业做强的问题存在。

在四个方面应对

中国经济时报:为使2019年钢铁行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史洁:一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中美贸易摩擦走向,深入分析研判中美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二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度严控新增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在巩固去产能成果的同时,加快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布局调整,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行业供给,把握“一带一路”国家用钢增长机遇,维持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建设新型供应链模式,压缩成本,营造利润空间;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保证钢材价格平稳、市场秩序稳定。

四是发挥协会、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从资金、技术、人才多方面给予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供给侧改革推动钢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8-12-14

 

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40年。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克难攻坚、持续缓解供需矛盾,调整结构、优化升级的40年。

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40年,是钢铁工业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40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去产能等重点工作,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相结合、平稳运行与提质增效相促进、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筹,描绘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诗篇,奏响了新时代钢铁强国的华丽乐章。

从小到大,彻底结束缺钢少铁的时代

雪泥鸿爪,历史留痕。回忆往事,我们发现历史总是事无巨细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打下一串串印记。“洋钉”“洋铁桶”“洋铁锹”……这一个个带着“洋”字的普通生产生活工具,正是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能力不强、“缺衣短粮”的真实写照。“有钢走遍天下,无钢寸步难行”,国家建设需要钢,人民生产生活也不能缺少钢,建立完善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成为钢铁工业强化自身发展、推动国家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在废墟上从零开始艰难建设起来的,既经受过前苏联专家撤走的考验,也走过“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弯路,还遭遇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但是,顽强的中国钢铁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1978年,钢铁工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阵阵春风,一场热火朝天的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宝钢打下现代化钢铁集团建设“第一桩”,首钢成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钢铁工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史料摆案,数据为证。1978年~1992年,中国钢铁工业引进先进技术700多项,利用外资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65.43亿元,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两座现代化大钢厂,积极推动钢铁企业现代化、大型化发展。同时,民营钢企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以江苏省为例,1991年,江苏省乡镇冶金企业工业总产值约为90亿元;1993年底,总产值达到297亿元,约占江苏省冶金总产值的2/3。民营钢企和国有钢企实现同步快速发展,两股发展力量凝心聚志,共同在历史画卷上描绘出一个钢铁大国的轮廓。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达8.32亿吨,较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率达8.7%,我国连续22年稳居世界粗钢产量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钢老大”,彻底结束缺钢少铁的时代。

过剩渐显,去产能行动拉开帷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钢材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在市场的调节下,为满足内需,钢铁行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蓬勃发展。目前,民营企业产能已占全国总产能的一半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享受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时,也清楚地看到,随着消费总量拐点的到来和钢铁工业体量的不断增大,钢铁行业的规模已经超出市场需求,钢铁行业的“赘肉”开始撑破表观消费量这层外衣,显露出来。

我国钢产量自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后,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3年,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6亿吨、7亿吨、8亿吨,此后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

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问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发布,指出钢铁行业已现明显过剩,提出控制新项目上马,淘汰落后产能等。2007年4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与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签订了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第一批)责任书;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与18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宝钢签订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第二批)责任书,要求到2010年累计关停和淘汰炼铁能力4931万吨、炼钢能力3610万吨,涉及企业573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钢铁行业关于结构调整的深刻反思。2009年9月,国务院9部委《关于遏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要求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钢铁行业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前再淘汰1500万吨炼钢产能;第二,推进河北、山东等6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未来5年压缩钢铁行业产能超过8000万吨。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惯性以及注重数量扩张的粗放发展理念等的因素的牵引下,钢铁产能仍然高歌猛进。

2013 年开始,随着国内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我国进入到粗钢生产消费峰值平台区。2014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各类深层次问题开始爆发,钢铁行业效益持续下滑。到2015年,我国钢铁消费与产量双双进入峰值弧顶区并呈下降态势,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亿吨,同比下降5.4%,连续两年出现下降;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为-645亿元,销售利润率为-2.23%,钢铁行业进入整体亏损状态,亏损面为50.5%,同比上升33.67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严冬”期。

为解决钢铁工业“肥胖”问题,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发展,2015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去产能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未来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轰轰烈烈的去产能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1.5亿吨的任务目标。去产能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

雷霆行动,将去产能进行到底

《意见》的出台,给去产能工作上紧了发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去产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钢铁行业铆足干劲,誓要把多年想干的事干成。

201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经国务院同意,建立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部际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围绕财税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研究制定了8个关于支持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的专项配套政策文件,全面加快钢铁去产能各项工作。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行业“强身瘦体”开始快马加鞭。

一是去产能力度前所未有。2016年6月14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制定完成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28个省级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完成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16年度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6年7月7日,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盘点交账;要认真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负总责”的要求,没有完成的将被严肃追责。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际联席会议已组织10个抽验组按比例开展抽查验收,保证产能真去真退。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广大钢铁企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去产能,截至2017年底,我国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

二是取缔“地条钢”持续加压。“地条钢”是扰乱钢铁行业市场秩序的“毒瘤”,“地条钢”不除,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规范的土壤,就没有坚实的根基。

2016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印发的《关于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补充通知》指出,各地要对“地条钢”核查情况和上报结果严格负责,发现问题将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7年1月25日,部际联席会议印发的《关于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的再次通知》明确指出,确保2017年上半年彻底取缔“地条钢”。

随后,部际联系会议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督察(抽查),实现全国范围内全覆盖,共取缔“地条钢”产能1.4亿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得到有效扭转,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三是严禁新增产能不留缝隙。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压减粗钢产能3000万吨的任务目标,并将继续积极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亿吨~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今年1月~7月份,我们共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全年3000万吨去产能任务的80%以上,今年将提前完成“十三五”1.5亿吨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任务。

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丝毫未给部际联席会议带来一丝放松的机会。2017年12月31日,工信部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严禁钢铁新增产能,继续做好产能置换工作。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举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包括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组织各地定期自查、不定期抽查等工作。对发现未按要求实施产能置换、审核置换方案不严、落实产能置换不到位等违反《办法》的情形,严厉追责。

严密的事中事后监管,严厉的追责制度,无一不在向社会甚至全世界宣示,针对钢铁产能过剩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国政府不回避、不懈怠,并有信心有能力维护钢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去产能的雷霆行动,也实实在在地为钢铁行业的健康向好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赢得了包括日本、德国等国家在内的认可与赞赏。

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快马加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超过80%,供需达到基本平衡,钢材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带动了全球钢铁的整体效益大幅提升。1月~9月份,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99.63亿元,超过了2017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01%。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须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为未来仍须迎头赶上的奋斗方向,也是当前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北张家口时强调,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也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不仅适用于河北省,同样适用于全国各地的钢铁产业。

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太钢时也曾强调,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着力发展高端精品,减少冗余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动能,着力发展高端精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马加鞭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发布版面

国际新闻


主题

钢铁工业如何进一步提升环保、安全绩效?

发布日期

2018-12-14

 

12月7日,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UNFCCC)召开期间,世界钢铁协会在参加大会附属活动———由国际能源署(IEA)举办的以“工业的清洁转型”为主题的会议时指出,虽然在2015年备受瞩目的《巴黎协定》敲定之后,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气候变化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钢铁工业来说,首先要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共同解决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难题,并积极参与产业调整和相关环保政策的制定;其次要以全生命周期评价(LCA)为基础,制定经济有效的能源和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可靠且可预测的分析框架,同时促进形成公平的碳排放定价机制;最后要加强各国及各地区间的技术合作,加快研发突破性节能环保相关技术。

吨钢能耗降低与环保管理水平和钢材性能提高密切相关

世界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全球钢铁产量增长了近5倍,与此同时,吨钢能耗降低了60%(见图1)。世界钢协近期的研究表明,钢铁生产的平均能耗为20吉焦/吨钢,并且还有15%~20%的改进空间。

 

  图1 1960年至今粗钢产量和吨钢能耗演变图

(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这与全球钢铁工业多年来持续提高钢材性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界钢协介绍,在过去50多年里,钢铁工业通过制造并应用高强度钢材,使钢材使用量减少了25%~40%,同时减少了废气排放量和能耗。他指出,应用高强度钢铁产品带来的二氧化碳减少量平均比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6倍。比如,高强度钢材的应用使得卡车重量减轻,因此,在每公里排放等量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卡车可以运输更多货物;高端电工钢可用于生产更加高效的变压器和电动机,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整个产品使用寿命期间的总体能源消耗。

当前,钢铁工业正在加快突破性的新型冶炼技术的开发速度。

在欧洲,HIsarna项目已经在试点工厂取得成功。该项目是欧洲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炼钢(ULCOS)项目的一部分,主要优势是取消了现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的烧结/球团和炼焦这两大高能耗工序,项目资金来自多个公共机构和欧洲钢铁工业联盟的伙伴单位。在日本,COURSE50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且正在从实验室阶段向试点阶段过渡。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是氢还原炼铁法,即用氢作为还原剂,置换一部分焦炭,以减少高炉的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在北美,美国钢铁协会碳减排突破性技术项目正在进行,旨在开发一种创新的闪速炼铁工艺,在闪速还原过程中对铁氧化物直接进行气体还原,项目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支持。此外,环太平洋国家合作编写了《最新清洁技术手册》(SOACT),旨在分享节能炼钢工艺;韩国浦项制铁、中国台湾中钢公司的相关环保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

对此,世界钢协认为,由于新技术研发具有长期性和潜在的风险性,其带来的经济负担应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任何未来的气候协议都应包含技术转让、气候风险管理机制、国际融资渠道等内容。

与此同时,钢铁工业能耗的降低也与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提高有关。近期世界钢协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能耗较低的钢铁企业并不一定拥有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它们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及高效的操作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此外,世界钢协还指出,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LCA为基础。LCA不仅评价钢铁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而且评价使用新型高强度钢材所带来的节能降耗效果。在制定新的环境法规时,政府部门应将LCA作为重要工具。目前我们的法规往往更加关心产品的生产阶段或使用阶段,而忽视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使用LCA将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经济有效的能源和环境保护政策,帮助钢铁工业建立更加可靠且可预测的分析框架。

制定水资源监管政策不仅要关注用水量

世界钢协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不同,包括淡水稀缺、盐碱化、污染等。因此,各国政府制定水资源监管政策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水源和排水方式等情况。

同时,世界钢协表示,政府制定水资源监管政策,还须着眼于用水量之外。由于用水量数据相对便于收集,目前政府对钢铁企业水资源相关的环保评估更多地关注用水量,而不是耗水量。实际上,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消耗了少量水,大部分水被蒸发,或者作为废物和副产物的一部分(如污泥)离开工厂。整体来说,大约90%的水(综合性钢厂平均为88%,电弧炉厂平均为94%)经过清洁和冷却后,被返还给水源。因此,钢铁企业减少水耗还应注意降低蒸发量和防止冷却水泄漏。

此外,在建立水资源再利用管理体系之前,钢铁企业要将水资源重复利用可能增加的能耗、水耗和处置副产物产生的成本考虑在内。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通常涉及水的清洁和冷却过程,这些处理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由于蒸发的作用,还有可能增加耗水量。比如,在淡水缺乏的地区,钢铁企业在重复利用水资源时,要将水冷却后进行脱盐处理,这是由于水循环系统(由于蒸发作用)盐浓度的增加可能对关键设备造成影响。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能源,而且析出的盐通常质量较差,将其加工到合格水平往往费用高昂,因此企业要以非常高的成本对盐进行填埋。

领导力是营造安全、健康工作环境的关键

对于钢铁工业来说,确保其从业人员的安全与职业健康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界钢协从会员企业收集的安全数据表明,过去10年来,钢铁工业百万工时伤害率保持稳步、显著的下降,从2006年的4.55下降到2017年的0.97,降幅高达78%(见图2)。

为确保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世界钢协制订了6大原则,即一切工伤与职业病是可以预防与避免的、领导必须承担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的责任、员工应参与相关培训、工作安全是雇佣条件之一、卓越的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绩效是卓越的经营业绩的支撑、员工安全和职业健康应纳入所有业务管理流程。

世界钢协进一步解释,领导力是营造安全、健康工作环境的关键。企业高层做出有力、明确的承诺,以及全体管理层共同参与,是建设零事故、环境良好工作场所的核心。世界钢协举例表示,全球享有最佳安全纪录的钢铁企业董事会均建立了高级行政人员责任制,负责工作场所全体员工(包括雇员和劳务派遣工,下同)的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层负责设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标准并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生产培训,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和行为准则。

世界钢协介绍了钢厂安全事故最常见的5个原因及相关预防措施。

一是运转的机械设备,预防措施为在接触设备前隔离所有能源。

二是高空坠落,预防措施包括提供定期培训、要求员工配备安全设备、高空作业确保安全装置到位等。

三是坠落物体,预防措施为定期检查相关设备设施,将危险区域的物体移除或进行固定。

四是厂区内的交通事故,预防措施为确保所有厂区道路、铁路和人行道安全运行。

五是工艺安全事故,预防措施为识别造成爆炸、火灾或瓦斯泄露的工艺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此外,世界钢协指出,安全排查工作对员工辨识工作场所危险源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根据世界钢协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55家钢铁企业的近44万名员工参与了厂区内的安全排查工作;全球直接或间接参与安全排查工作的员工人数达97.5万人。

世界钢协透露,目前,组织厂区安全排查活动的会员企业正在制订相关危险规避计划,帮助员工辨识危险源,确保严重工伤事故不再发生。

 

  图2 全球百万工时伤害率(雇员、劳务派遣工、合计)

(注:百万工时伤害率是指每百万工时的误工工伤数量,包括死亡。误工工伤是指导致本公司雇员、劳务派遣工不能在下一个规定工作日返回工作岗位的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伤害。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发布版面

 行业·政策


主题

打造绿色供应链 助推钢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8-12-25

 

本报讯 (记者 刘晓慧) 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以“打造绿色供应链 助推钢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8(第七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宏观经济环境、国内废钢产业政策解析、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与绿色矿山建设、煤焦钢一体化协调发展、钢铁行业发展新阶段、钢铁原材料市场供需变化、金融工具利用等钢铁行业热点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2018 年是钢铁行业值得认真总结的一年。中国钢铁行业稳中有进,特别是在去产能目标提前完成的前提下,中国钢产量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钢铁行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但是,2018 年中国钢材价格大起大落。从目前统计数字来看,1月到11 月,中国的铁矿石产量6.95 亿吨,生铁产量7.08 亿吨,粗钢产量8.57 亿吨。特别是粗钢产量同比增幅6.9%。1 月到11 月,进口铁矿石9.78 亿吨,同比下降1.3%;进口煤炭2.7 亿吨,同比增加9.3%。钢铁企业的负债率总体持续下降。同时,中国钢铁行业能力存在诸如环境保护压力、限制产能扩张、基建建设缓慢等问题和挑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绿色矿山、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等方面打造长期稳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从源头上消减污染物,更好地促进钢铁行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表示,改革开放40 年,煤炭增长对钢铁、电力、GDP 的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煤炭增长了5.7 倍,钢铁产量增长了32 倍,发电量增长了31 倍,GDP 增长了226.9 倍。未来,我国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仍不会改变。各个行业对煤炭行业的依存度仍然很高。钢铁对煤炭依存度达到了16%。目前,国内煤焦钢产业链结构存在严重失衡。要实现煤焦钢一体化协调发展,就要实施稀缺煤焦钢的保护性开采、保护性利用战略,要制定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等级名录。要降低中国制造的国内资源消耗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煤焦钢大国到煤焦钢强国的进程,实现量到质的转变。要全面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加快发展电炉钢。要优化资源配置,对稀缺的炼焦煤种,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要积极发展智能化配煤,扩大炼焦煤的可选领域,增加稀缺炼焦煤的来源。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表示,从当前运行情况看,国内矿山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供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铁矿石市场受到钢铁需求放缓和废钢铁业的双重挤压。二是国内矿山的产能和产量受到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转型升级受到自身创新能力和拓展应用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短期内,行业必须要关注几个行业政策和趋势变化。一是露天矿山开采的3 年行动方案,要提前做好应对。二是绿色矿山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是矿山开采的基本门槛,必须要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完成。三是矿石运输方式发生变化,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是主攻方向。加强重点矿山污染源单位货车检查、柴油车排放执行专项整治,短期内肯定有阵痛,要做好相关的衔接、规划工作,减少对汽车运输的依赖,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污染。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相关机构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来自国内50多家钢铁企业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论坛。

 

 

发布版面

经济要闻


主题

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有望提前两年完成

发布日期

2018-12-28

 

本报北京12 月27 日讯 记者黄鑫报道:在27 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今年以来,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工业通信业仍保持总体平

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突破100 万辆,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预计今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

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了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4 家国家级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 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全球首艘40 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成功交船。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今年年底有望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确定的1.5 亿吨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并对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违法违规复产、复建及新增产能等行为保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同时,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预计今年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5%。

“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苗圩说,今年,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建设43 个平台创新发展项目,遴选40 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0 余家,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 万台套。此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目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5G 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IPv6 规模部署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

今年,工业通信业领域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对于2019 年的重点工作,苗圩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智能制造、培育国内市场、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并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

苗圩说,2019 年将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同时,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发布版面

炼油化工


主题

华北石化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中交

发布日期

2018-12-04

 

本报讯 (通讯员汪博 张国强)11月30日下午,华北石化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中交仪式在输油管线隐患治理与配套火车编组装车场迁建项目场地举行。华北石化在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精品炼厂的伟大征程中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标志着千万吨项目群建设将全面收官。

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由输油管线隐患治理与配套火车编组装车场迁建项目、10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华北石化—北京新机场航煤管道工程、化工产品汽车装卸车场异地改造项目、液化气汽车装车场异地改造项目、新增5万立方米原油储罐项目等6个部分组成,是确保华北石化资源供给、后路畅通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产品质量升级、提高装置运行水平、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保障。

据悉,华北石化自6月30日千万吨主体项目全面建成中交以来,全体参战将士严格执行“8·28”“9·27”“11·9”三次推进会安排部署,围绕“一个核心”—投资控制,强化“五大管理”,克服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等诸多挑战和考验,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累计安装主要设备490余台套,铺设电气电缆140多公里、仪表电缆420多公里,投入钢材1.7万多吨,完成混凝土作业近6万立方米、焊接当量43万吋,创造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的“新速度”。

华北石化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庞大复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千万吨项目群配套工程同千万吨项目主体建设号出一体、令出一门,自项目启动以来,始终秉承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管理理念,严把设计源头关、安全环保关、工程质量关、时间节点关,集中优势力量,优化设计、精细管理、全力以赴,自航煤管道工程于2018年3月1日率先打响开工第一枪以来,历时9个月,实现安全工时410万人工时,焊接一次合格率99.27%,项目建设连续275天无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了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水平中交。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

发布日期

2018-12-06

 

(记者孟庆璐)秀美揭阳,一派生机盎然。12月5日上午,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仪式在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项目建设现场隆重举行。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段良伟主持,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覃伟中出席。

10时38分,王宜林宣布项目建设启动。随后,王宜林、林少春与中国石油、广东省和揭阳市有关领导为项目建设启动推杆,现场汽笛长鸣,响起热烈的掌声。

王宜林在讲话中对项目建设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向为项目建设前期付出辛勤劳动的干部员工和全体建设者表示亲切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石油发展的广东省委省政府,揭阳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王宜林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示范作用。揭阳是广东打造沿海经济带、串珠成链的重要一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拓展在粤油气业务。中国石油与广东省昨天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友好合作关系又迈上新台阶。

王宜林指出,广东石化项目是中国石油国际油气合作和国内炼化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址揭阳建设这样一个高水平、大规模、集中加工重油的样板工程,必将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地企互利双赢谱写新篇章。

王宜林强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揭阳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克服一系列困难、解决一系列问题,推动项目得以适时启动。我们作为项目业主,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做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充分发挥工程建设能力强的优势,科学组织、周密安排,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全力以赴将广东石化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油加工基地,为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少春强调,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引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把支持项目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抓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力以赴支持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

启动仪式后,在揭阳市委书记李水华陪同下,王宜林考察广东石化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广东石化负责同志介绍,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规划进展。

中委广东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国石油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加工“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国际合作模式,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举措。项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项目建成后,广东石化将成为国内加工高硫、含酸、重质原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级炼化基地,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广东省“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粤东地区和海西经济区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杨继钢,以及广东省、揭阳市、中国石油总部机关有关部门、中国石油驻粤石油石化企业、中国石油参建企业、地方相关建设单位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发布版面

营销周刊


主题

中国石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18-12-18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十九大提出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并提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实施重大专项行动,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其中,偏重柴油和公路的运输结构成为"战役"的主攻方向之一,"柴油货车攻坚战"号角吹响,"油路车"统筹成为抓手。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油品升级、提升尾气排放标准,健全燃油清净增效剂和车用尾气处理液管理制度,这是人民对蓝天白云的呼唤,是打响保卫战的举措。中国石化勇担使命,投身为大环保服务的行动。

巨资投入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是近年来我国应对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计划》明确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6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6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取消普通柴油标准,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提前实施。

对石油行业来说,《行动计划》的出台,意味着这个行业将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虽然我国清洁油品标准开始实施的时间晚于欧、美、日等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但我国从国3到国5的进程要短于欧盟、美国等同类指标的进程,实现了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达到这些国家或地区汽柴油质量标准的水平,这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提升油品质量的决心。

空气变好了,对炼油的要求也提高了。2017年7月3日,中国石化新闻办宣布,中国石化在"2+26"城市区域内所属全部11家炼油企业比国家要求提前3个月完成国6油品质量升级。中国石化下属新建炼化企业在设计伊始,就充分考虑到了产品升级问题。老牌炼化企业也在每年的大检修期间,不断投入巨资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改造,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规定。2000年至2016年,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中国石化累计向炼油板块投入近3000亿元,主要用于油品质量升级,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1升级到国5,硫含量从不大于10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2000ppm降到10ppm以下,降幅达99%。

"我国的炼油工业为了适应国家标准的提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巨大付出,包括科技研发投入,怎么实现这个技术,如果实现不了要买国外的,需要上千万美元的专利费、工艺包。自己研发也要投入,实验室、中试、工业实验,还有操作费用的提升,投入很多。每增加一个过程会增加成本支出。为了适应不断提升的加氢脱硫,炼油工业经历了不断的改进,现在要满足国6标准,炼油企业付出的代价太大。"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赵锁奇表示。调研发现,全国燃油平均含硫量为2.7%,降到0.5%每吨燃油要增加500元到1000元的成本;在此基础上降到0.1%,燃油成本会再增加500元到2000元。

中国石化在油品升级方面,在2010年整体收购了菲利浦斯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专利技术,并在此技术上对装置进行创新改造,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一代S-Zorb专利技术,主要解决了长周期运转的问题。原先装置运转在4个月左右,现在可高达3年。中国石化大概有25套S-Zorb技术,总加工能力为3100多万吨/年。

从成本考虑,国5改国6标准加烷基化油,一吨成本要升高200元左右,损失的辛烷值要通过高辛烷值组分补充上来,要恢复辛烷值,就要付出经济代价。现有装置的苛刻度提高了也能满足油品升级的要求,但是装置的寿命会下降,催化剂的使用周期缩短,最终还是要投入不少成本。

以广东石油为例,广东石油下属的2500座加油站、33座油库,每年为广东地区供应超过1600万吨成品油,服务超过80%的终端客户。从2008年开始,中国石化在广东开展6次油品质量升级,持续为提高空气质量、净化环境做出贡献。为响应"碧水蓝天"计划,2009年起,广东石油累计投入6.6亿元对全省油库、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改造。

自主研发环保产品 为天空添蓝

浙江台州黄岩马鞍山加油站,位于104国道黄岩县北城街道马鞍山村路段北侧,毗邻甬台温高速入口和台州火车站,附近有大型物流公司,来往车辆以柴油车居多。

应对环保需要,台州石油对该站进行了全面改造。重新开业后,该站升级了3台6枪加油机,新增98号汽油,还新添了台州首家车用尾气处理液加注机。

"柴油车尾气处理液是柴油车达到国6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必备产品。这台加注机与加油机工作原理相同,以泵送方式直接加入液箱,可减少柴油车尾气中90%的氮氧化物和80%的颗粒物,我们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便利,也为碧水蓝天做努力。"该站站长叶兼铭说。

"这机子真管用,提枪就能加,非常方便,也不浪费,以前桶装灌注既费时又费力。中国石化的促销活动很给力,我买了3桶20公斤的车用尾气处理液,用优惠券后,每桶比原价便宜了30元。"大货车司机王师傅非常高兴有这样的"利器",令他惊喜的还有,加满1000元柴油,还能免费吃一碗站里员工亲手做的面条。

环保压力下,各地方也明显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的严峻性,在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上有一系列制度、技术层面的动作。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进实施,尾气处理液作为一种柴油车尾气处理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线。

2014年起,重型卡车、客车等柴油车要达到国四标准,在尾气处理上要选用配套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系统。而采用SCR系统作为后处理装置的柴油车辆,都必须添加柴油车尾气处理液,才能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同年9月,我国开始正式设立尾气环保标识,让尾气处理液纳入环保行业。

柴油车尾气处理液是一种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剂,用32.5%的超纯度尾气处理液及纯水合成。柴油车"喝"下这种尾气处理液后,尾气排放中的氮氧化物就能被分解为无污染的氮气和水蒸气,能减少柴油车尾气中90%的氮氧化物和80%的颗粒物。再通过提高汽缸内的温度和压力,降低PM的排放。从而满足国5排放标准甚至是今后的国6标准对PM,以及氮氧化物的限制。

据天津悦泰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柴油车尾气处理液国标制定参与人赵扬介绍,一千克的柴油车尾气处理液可以处理324.9克氮氧化物(以NO计),也就是说一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能处理324.9千克的氮氧化物。以此计算,2015年3月26日,中国石化启动"碧水蓝天"大型公益行动,为全国的国4及以上重型柴油车,免费加注8000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减少了259.92万千克的氮氧化物排放。

"尾气处理液的消耗量大约是柴油的5%,也就是每消耗20升柴油同时要消耗1升左右的尾气处理液。目前尾气处理液的报价是40元至50元一桶,一桶是10千克。"中国石化天津悦泰石化有限公司吴海涛介绍,增加使用尾气处理液后,每升柴油价格约上涨0.2元。按照每辆车每年消耗1.2吨~1.5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计算,每年成本增加3000元。

"随着国5排放标准的实施,国5重型柴油车不正确添加合格的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车辆动力会下降30%。而到了2019年7月,国6排放标准实施后,不正确添加合格的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车辆将无法启动。"中国石化天津悦泰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柴油车尾气处理液销售经理赵子豪说。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柴油车超标排放、不添加尾气处理液等问题多有诟病,安装了远程OBD之后,就能远程在线监控柴油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据悉,为满足国6标准中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以及其他各项规定,企业必须在现有的国5车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

使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会增加成本,而不使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车辆又无法正常行驶。为了减少货车司机的使用成本,目前悦泰海龙也在与中国石化共同研究散装运输和加注机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国石化上海、河北、安徽等地的特定加油站开始供应散装零售柴油车尾气处理液,一改以往大罐装的不便。降低使用成本,每升价格可以减少三成约0.8元。此外,据统计,使用中国石化出品的"悦泰海龙"尾气处理液,可以让油品充分燃烧。同等路况下,与国3车辆相比,国4以上的重型柴油车使用柴油车尾气处理液能够节省5%~7%的油耗。

环保加压 机动车减排

"我去年换了一辆国4柴油车,每次拉货前,我都要把尾气处理液加满,不加不行,会冒黑烟。"在贵州贵阳石油富源加油站,跑运输的货车司机汪师傅说。

据该站田站长介绍,因附近有几家大型物流公司,他们站有很多像汪师傅这样的顾客。20公斤的尾气处理液,汪师傅开的货车几天就要加一桶。汪师傅表示,现在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了,他的柴油车必须得加尾气处理液。如果尾气处理液缺了,车子的仪表盘上就会亮起故障报警灯,油耗等数值也会发生变化。

而以运输钢材为生的货车司机老韩则在发愁,他买了6年的车要被淘汰了。按照山东省的要求,2018年1月1日起,没有加装DPF(颗粒捕捉器)的国3柴油货车将被注销车辆营运证。去年底,他的车花了3万元安装了国3DPF柴油车尾气颗粒过滤器。没想到刚过半年,政府就又出台了淘汰国3重型柴油车的政策。

像老韩一样,要置换新车的货车司机不在少数。淘汰100万辆高污染车,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内基本消除柴油车冒黑烟的要求。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显示,机动车污染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柴油货车。虽然柴油车保有量仅占7.8%左右,但在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其排放了57.3%氮氧化物和77.8%颗粒物,是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从单车排放看,一辆重型柴油车的单位里程、年排放量分别约为同等阶段轻型汽油车的150倍、750倍。

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货运量将增加37%,如柴油车单车排放不改善的话,柴油车排放污染量将增加37%。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在5年时间里,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8%以上,同时新增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5%的针对性要求;《行动计划》同时量化了优良天数的提升目标,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2020年达到80%,重污染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崛起大亚湾

发布日期

2018-12-19

 

2002年11月1日,伴随着喧天的锣鼓,惠州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国当时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5亿美元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中海壳牌项目的落户,奠定了惠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格局,使惠州产业空间向沿海推移,带动了城市空间向沿海发展,意义深远。

在中海壳牌项目的带动下,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石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惠州石化产业逐鹿世界发出新时代的强音——要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

中海壳牌项目的成功引进,是惠州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争雄血性和韧劲的一次大爆发。

1988年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谋划在我国沿海有深水港的城市筹建一个250万吨/年的炼油厂。在中海油总公司选址之际,英荷壳牌提出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建设一个巨型炼油厂,并在珠三角某个港口城市寻求最佳投资地。

据了解,当时珠三角一些城市从不同渠道获知了这个信息。中海壳牌项目最初出具的可行性报告,提到总投资额是43亿美元。面对这个足以改变整个广东经济格局的大项目,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各市闻风而动。

在这场角力中,惠州起初并不为人看好。

 “我们大亚湾完全有条件让该项目落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争取过来?”1988年广东省人大会议结束后,当时的市主要领导回惠州后马上组建了石化项目领导小组,并拨出专项经费,要求组织人力对大亚湾的建港条件进行调研,对地质、洋流、台风、航道、建厂等进行研究。经过一个多月调查,形成了100多万字的资料。

后来,中海油专家组抵达惠州,面对详尽的推介资料,专家组的成员非常震惊。最终,经过层层的筛选,角逐在惠州和东莞之间展开。最后在壳牌公司的坚持下,1200万吨/年炼油厂和80万吨/年乙烯装置初步决定落户惠州大亚湾。终于,惠州在这场项目争夺战中脱颖而出。1991年1月,项目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

当时机关干部为项目建设立下军令状

然而,好事多磨。项目立项后又因为中东石油危机影响、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导致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能上马。《惠州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纪实》一书详细记录了项目落地这一过程。

2000年,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壳牌)在万众期待中成立,外方投资者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成员之一,占50%的股份;中方投资者为中海石油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占50%的股份。

项目终于进入实施阶段。为了项目的最终动工建设,惠州人敢想敢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

为了在承诺期限前完成好征地搬迁,2002年,大亚湾区委、管委会的机关干部立下不完成搬迁不过年的“军令状”,并在搬迁村奋战到腊月二十九,如期完成了移民安置任务。

为服务中海壳牌项目,惠州前后投资数十亿元,用于直接或间接为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服务配套的征地、供水、能源、道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惠州对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建设所作的多项承诺全部提前兑现。

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首位

沿着大亚湾区石化大道一路前行,一片钢铁森林映入眼帘……这是今年5月份刚刚投产的中海油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如今,随着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投产,惠州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

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功打下第一桩,到如今埃克森美孚等世界石化巨头纷纷加入,大亚湾石化区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和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园区,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名。

10多年来,在中海壳牌和中海油惠炼一期两大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大亚湾石化区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企业投资78宗项目,其中31宗项目由1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基本建成“优等生俱乐部”。

 “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今年7月30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赋予惠州石化产业新使命。

今年9月5日,省、市、粤电集团三方分别与全球最大的跨国石油和天然气上市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初步投资协议和有关备忘录。其中,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商谈投资总额100亿美元,体量巨大、技术先进、附加值更高、排放更少、经济效益更佳,备受国内外石化产业界关注。

惠州逐鹿世界的雄心还不满足于此。距离埃克森美孚项目落户仅一个多月,世界目光的焦点再次转向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的惠州。

荷兰当地时间今年10月16日,中国海油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在海牙签署惠州石化化工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这将成为中国海油、壳牌集团在惠州大亚湾合作建设的三期项目,总投资数十亿美元。

埃克森美孚和中海壳牌三期项目相继落户,标志着惠州石化产业离建设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新一轮发展窗口期正在打开。为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大亚湾石化区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到2020年,石油炼制、乙烯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00万吨、500万吨,建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新时代,惠州石化产业蓄势待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两大世界级石化项目落户,必将为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提供强大动力,也标志着广东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8年2月16日,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南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荷兰海牙国会大厦举行。

2000年10月29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惠州地方合同在惠州签署。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3月正式投产。

2009年6月18日,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投产。

2012年,中国海油2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项目投产。

2018年5月,中海油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投产。如今,随着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投产,惠州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首位。

2018年9月5日,省、市、粤电集团三方分别与全球最大的跨国石油和天然气上市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系列协议。其中,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商谈投资总额100亿美元。

荷兰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6日,惠州石化化工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荷兰海牙签署。这将成为中国海油、壳牌集团在惠州大亚湾合作建设的三期项目,总投资数十亿美元。

 

 

发布版面

生产研发


主题

茂名石化提前完成国6汽柴油质量升级

发布日期

2018-12-19

 

去年7月1日,茂名石化首次向广东省供应国6车用柴油;8月31日,茂名石化首次向广东省供应国6汽油……

截至去年11月底,该公司经珠三角西线管道共向广东省供应国6车用柴油91.5万吨、国6汽油34.2万吨。

提前完成国6汽、柴油质量升级专线专泵专输国6油品

 “国6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之一,柴油多环芳烃含量标准降至7%,车用汽油芳烃含量标准降至18%。”茂名石化炼油分部安环处负责人介绍。

去年,广东省政府提出,9月1日起,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销售国6车用柴油,12月1日起全部销售国6车用汽油。茂名石化炼油分部提前行动,组织相关处室讨论制定优化调和方案与罐底存油置换方案,克服了罐容不足等困难,提前完成了生产供应国6汽、柴油的任务。

该部积极组织开展油品质量升级专项优化攻关,摸索汽油的最佳调和配方,确保国6汽油质量达标。

在升级国6期间,该部增设国6汽、柴油装车输送系统,确保升级后的国6汽、柴油专线专泵专输,有效防止了不同牌号油品掺混导致的油品污染,最大限度减少了油品损失。

至去年8月底,茂名石化全面完成国6车用柴油升级,10月全面完成国6汽油升级,较广东省规定升级时间提前两个月。

开展质量提升专项攻关 6汽油辛烷值不断提高

 “我们生产的国6汽油芳烃、烯烃含量均远低于控制指标,受到省内一个大客户的青睐,他们准备在第一批的基础上再追加预定5万吨。”去年11月初,茂名石化炼油分部技术质量处油品质量负责人接到销售中心反馈的消息后高兴地说。

为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国6汽、柴油,茂名石化炼油分部紧盯升级后油品的各项指标,优化加氢裂化装置的运行模式,摸索优化汽油调和配方,在降低烯烃含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调和组分的辛烷值,去年11月,该公司产出的国6汽油辛烷值高达93.6,较10月提高0.5,质量显著提升。

此外,该部还开展消除汽、柴油质量瓶颈技术攻关,推进改善产品质量的新项目投用。

以往,催化汽油脱硫装置用氢容易波动,影响汽油质量。他们对此展开攻关,确定蜡油加氢释放气可以满足该装置的用氢需求。通过技术改造,去年10月下旬,该部实现了蜡油加氢释放气进催化汽油脱硫装置,装置新氢用量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加氢过程中,国6汽油的辛烷值损失下降55%,截至11月底,装置运行平稳率提高0.6%。

油品升级国6标准后,截至12月初,该分部开展质量优化攻关10余项,国6汽油辛烷值不断提高。

严把国6油品出厂质量关实现一次调成率和出厂合格率两个100%

去年9月底,茂名石化装油罐区外操人员在对柴油过滤器进行人工脱水时,发现脱出的水颜色异常,立即向当班负责人和调度汇报,成功避免了一起质量事故。

10月初,输油车间员工主动将所有国6汽、柴油管线标识重新喷上红色油漆,用铁丝绑紧禁动阀门,做好关键阀门开度标注,有效减少了操作差错。

油品质量升级后,茂名石化炼油分部严把装油、输油罐区和出厂的汽、柴油质量,质量管理人员每天深入罐区,定时检查并汇总发布罐区出厂油品质量、装置运行报警,以及平稳率等各项情况,定期分析点评存在的问题,各车间对照质量问题进行自查自改,力保装置运行平稳。

10月下旬,他们针对车用柴油出厂带水和硫含量超标等现象,加强人工脱水,增加采样分析频率,定期清洗车用柴油过滤器,千方百计提高车用柴油一次调成率,确保车用柴油出厂质量优于控制标准,国6汽、柴油出厂主要指标合格率明显提升,实现了国6汽、柴油一次调成率和出厂合格率两个100%。

 

 

发布版面

时政要闻


主题

中韩石化产能将扩至110万吨

发布日期

2018-12-20

 

12月18日,中韩石化乙烯脱瓶颈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施工周期为16个月,预计2020年9月竣工投产。

据介绍,项目总投资42.5亿元,包括改造三套装置、新建三套装置和增设公用工程等。项目建成后,中韩石化乙烯产能将由目前的每年80万吨,扩至每年110万吨,单套装置产能位列国内同类项目前列。

为实现化工产品向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新建的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装置,将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目前武汉乙烯难以生产的一些产品,产品性能更优。如三峰甚至多峰聚乙烯产品,广泛应用于燃气管材制造。新建装置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

另外,新项目将国家环保标准提前5年,实现产能增加排放总量至少较现在下降10%的目标。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例,目前国家标准是60毫克/升,中韩石化目前实际排放值小于45毫克/升,改造项目建成后,中韩石化将在内部执行40毫克/升的标准。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建设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级石化基地

发布日期

2018-12-28

 

南方日报讯 (记者 / 吴哲 通讯员 / 符信)近日,省长马兴瑞到揭阳市调研重大项目建设,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包括稳投资在内的 " 六稳 " 工作,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推动粤东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 " 一核一带一区 " 区域发展格局。

马兴瑞现场考察了位于惠来县临港产业园的国家电投集团揭阳海上风电项目。目前近海浅水区项目装机容量 90 万千瓦和近海深水区项目装机容量 170 万千瓦,均已取得核准,其中近海浅水区装机容量 90 万千瓦项目已于今年 12 月 17 日启动建设,计划 2020 年 6 月首批机组并网发电,2021 年底全部建成投产。马兴瑞详细询问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海上风电的资源开发利用、抗台风技术、海上工程技术等情况,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强调,要紧紧抓住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强系统谋划和技术创新,加大投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海上风电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中委广东石化 20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 654.3 亿元,于 2012 年 4 月开工建设。为适应资源、市场、合资合作等形势变化,中国石油集团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的广东石化项目将按照 "2000 万吨 / 年炼油 +120 万吨 / 年乙烯 " 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进行建设,并于今年 12 月 5 日全面启动。马兴瑞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维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带动粤东地区石化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级石化基地,推动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广东奋力实现 "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当好 " 两个重要窗口 " 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省领导林少春、陈良贤参加调研。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和贵州省推进织金聚烯烃项目建设

发布日期

2018-12-28

 

本报讯 记者宁 彬报道:12月26日,集团公司董事长戴厚良和贵州省省长谌贻琴到中国石化织金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现场,考察地质详勘工作,共同出席在毕节市织金县召开的项目现场推进会,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刻认识该项目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企地沟通协调,加大统筹优化力度,在确保安全环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为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做出积极贡献。

贵州省副省长陶长海和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雷典武参加上述活动。

织金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是中国石化与贵州省投资建设的从事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项目,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规划项目年产60万吨聚烯烃,包括180万吨/年煤制甲醇、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35万吨/年聚丙烯、30万吨/年聚乙烯4套大型装置和配套热电工程。

在项目现场推进会上,长城能源化工公司主要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前期工作,毕节市主要负责人和贵州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做了发言。

戴厚良在讲话中感谢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石化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说,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目前在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领域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全流程技术。织金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是贵州产业扶贫的现实需要,一定能为“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聚烯烃项目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等特点,项目建设是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优化,进一步加强煤矿与化工项目、化工与公用工程、工程与人力资源、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等方面的统筹,在确保安全环保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在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成品油销售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谌贻琴在现场推进会上指出,织金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脱贫攻坚项目,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标志性项目,是推动贵州加快后发赶超的发展项目,战略意义特别重大。省有关部门和毕节市、织金县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与中国石化紧密配合,着力解决好配套煤矿建设、公路建设、用地审批等实际问题,全力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产运行,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注入新的力量。希望中国石化将贵州作为重要战略基地,拓展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共同发展。

当天,戴厚良和谌贻琴还前往贵州石油织金北门加油站调研,看望慰问一线员工。得知贵州石油通过易捷便利店销售贵州特色农产品取得积极成效,戴厚良十分高兴,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石化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将贵州特色商品,特别是农产品销往全国,为贵州扶贫攻坚再添新动能。

贵州省有关部门和毕节市、织金县负责同志,中国石化相关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

 

 

 

 

 

 

发布版面

炼油化工


主题

抚顺石化:智堵效益“水流失”

发布日期

2018-12-29

 

今年1月至11月,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累计节水8317吨,石油二厂累计节水22.8万吨,石油三厂累计节水10.6万吨,烯烃厂累计节水16.2万吨……自去年8月份以来,抚顺石化以水平衡测试为抓手,全力推进、践行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实现节水减排增效益,助推企业效益持续攀升。今年1月至10月,抚顺石化累计创效43.2亿元,在中国石油炼化板块排名第一。

抚顺石化是“油化塑洗蜡剂”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年用水量在3000万吨以上,是用水大户。最大限度科学、节约用水不仅事关企业效益,还关系污水排放环境影响,关系企业的社会形象。干部员工达成共识。

去年8月,抚顺石化启动水平衡测试及系统节水优化项目,责成北京圣金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组,将所属11个生产分厂120套主要生产装置、辅助生产装置及各分厂内的办公辅助单位、外供单位纳入项目推进之列,对全公司用水情况进行集中“摸排会诊”。经过40天调研,绘制出水平衡网络图785幅。截至去年11月,完成现场163个用水点位超声波流量测量,掌握了企业用水现状,精算出用水技术经济指标,梳理出20项技改项目建议。以测试数据为依据,对症下药的“治水”方案和措施在全方位“体检”之后迅速在抚顺石化落地开花。

走改造“捷径”。过去,石油三厂部分机泵有直排水情况。该厂对全厂机泵进行普查,对11台具备条件的进行改造,直排水变循环水,减少水消耗。目前,该厂两个水场总补水量在50吨/小时左右,下降了20%以上。石油二厂对137条伴热线、储罐加温疏水器实施改造,对97条伴热线实施串并改造,消灭大、小“白龙”900多处,使凝结水回收率达到88.45%,同比提高9.22个百分点,止住效益“出血点”。

优化流程科学用水。过去,石油一厂成型车间4条板状成型生产线成型机预冷系统用新鲜水预冷还没有水回收设施,冷冻系统6台蒸发冷凝器冬季补水为工业水,管束容易结垢。现在改用除盐水替代新鲜水预冷,并将预冷后的除盐水引入空冷系统做喷淋补水。既节省新鲜水,又降低了管束结垢率,提高了换热效率。据统计,每月能节省新鲜水1000吨以上,每年能减少万元一次的空冷管束清理4次,今年上半年累计创效21.5万元。

“软实力”要效益。1月至10月,石油一厂全口径水单耗0.73吨/吨,同比降低0.01个单位,提前完成年度节水量3500吨目标。这是该厂“软实力”提升的功劳。该厂出台了《节能节水管理办法》,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节能节水管理网络,将节水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并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促进员工责任心“满格”。北方初冬早晚温差大,员工自觉根据温度变化适时调整或者干脆关停低温热水伴热,想方设法保证循环水温差大于5度,减少水耗。同时,自觉增加巡检频次,提升巡检质量,加强现场管理,彻底杜绝防冻长流水现象。

 

 

发布版面

炼油化工


主题

广西石化:技提炉管“热效率”

发布日期

2018-12-29

 

12月18日,北京希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锅炉/加热炉专用复合结晶膜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应用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加热炉/锅炉热效率,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推广应用。在鉴定会上,作为首批“吃螃蟹”应用此新技术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动力部供热与供水系统主任尹彦国介绍,应用该技术进行炉内喷涂后,因增强了炉膛内辐射吸热,炉膛出口温度降低30~40摄氏度,过热器后温度降低80摄氏度,炉膛内高温区域温度降低,热力型NOx排放减少约90毫克/立方米,达到预期效果。

复合结晶膜系以氧化铝、氧化锆等为主体材料,加入非金属化合物、稀土氧化物及助剂等,经特殊工艺化加工制成复合结晶膜浆料,采用三层复合膜—干燥固化—低温焙烧的创新工艺喷涂在加热炉/锅炉受热面表面,随炉升温焙烧后形成致密复合结晶膜。由于希柯复合结晶膜表面能低,使炉膛中熔融状态的灰粒很难黏附在受热面的表面,可有效防止炉管受热面沾污结渣。致密的复合结晶膜附着在基材表面,可隔绝基材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全面提升基材的抗氧化、耐磨损、耐高温腐蚀以及可靠性。该复合结晶膜具有耐磨损、耐腐蚀、抗积灰、抗沾污结渣、高热导率、高发射率、与基材相近的膨胀系数等特点,可延长管式炉炉管的使用周期,并提高热效率,减少氮氧化物生成与排放。

 “目前,复合结晶膜技术已申请3项国家专利,获得授权2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北京希柯董事长周希斌介绍,该复合结晶膜技术现已应用于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中化泉州石化、新疆广汇等多套加热炉/锅炉,有效地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维护费用,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加热炉/动力锅炉是炼油化工装置的重要设备,几乎参与了石油炼制及化工生产的各类工艺过程。其供热直接影响后续分馏塔的产品切割,或影响后续反应器的反应深度,从而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的产品收率及分布。尤其在炼油、乙烯、氢气、氨等工艺过程中,它成为进行裂解或转化反应的“心脏”设备。但同时,加热炉/动力锅炉也是石化工艺装置的能耗大户,其燃料消耗在炼油及化工装置总能耗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还是CO2、NOx的重要排放源。因此,提高加热炉的传热效率,减少燃料消耗,对降低装置能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加热炉/动力炉运行中普遍面临炉膛受热面氧化、高温腐蚀、沾污结渣、传热恶化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负荷和效率产生极大影响,而当负荷和效率降低后,只有通过不断燃烧加温来弥补,但所有的受热面材料都有一定耐温能力,当超过耐温能力后就会发生事故,造成停炉,影响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针对这些问题,复合结晶膜新技术有了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蔡建光、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孙文灏等9位鉴定委员会专家,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部长胡迁林、国家节能中心推广处处长辛升等就广西石化等企业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并为技术推广建言献策。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玛纳斯超薄钢纸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发布日期

2018-12-04

 

11月28日,笔者在玛纳斯县源源纸业生产车间看到,该企业研发的0.5毫米以下超薄钢纸已经实现批量生产,每隔一周就会有一批超薄钢纸销往内地及国外市场。

据了解,源源纸业是一家生产特种纸的高新企业,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钢纸生产厂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8%,产品被广泛运用于电气、五金、加工、汽车、造船等行业。玛纳斯县源源纸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晓梅介绍说:“公司现在拥有三条钢纸生产线,并且正在进行提标扩产项目建设,建成后年产可达五千吨。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此项技术的生产企业,美国的史丹利得公司、通用电气3M、法国的圣戈班集团都是公司的客户。”

面对市场的竞争压力,源源纸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设备工艺水平,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了5个原纸、钢纸项目,其中研发生产的0.5毫米以下超薄钢纸产品领先国际同行业水平。今年截至目前,玛纳斯县源源纸业产品出口量已达500吨,实现出口额2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发布版面

新闻·产业


主题

山鹰国际“变形记”:用数字化将“夕阳”变“灯塔”

发布日期

2018-12-14

 

造纸术是推动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造纸这个产业却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2018年收官之月,经历了涨价潮、环保整顿、行业洗牌之后,12月10日,国内造纸行业中的民营龙头企业山鹰国际宣布,与SAP再度签约战略合作,希望通过合作,寻求业务模式突破,探索造纸企业创新增长空间。

 “2019年,山鹰国际的关键词是国际化、数字化,将高科技制造引入传统行业,用工业4.0推动企业转型。”山鹰国际副总裁石春茂告诉《IT时报》记者,目前,山鹰国际信息化建设在行业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未来几年内,在智能工厂改造、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投资将持续过亿。

月结报告当天出

对数字化“情有独钟”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三年前,山鹰国际启动数字化升级转型,智慧工厂工业4.0改造开始。如今,走进山鹰国际,会发现超过100米的生产线上没有一个工人,从开始投料到产品装车,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而且运输车里可以装多少卷、如何摆放更能有效利用空间,都算得清清楚楚。

通过以SAP ERP为核心的数据骨干网,山鹰国际实现了业务流程标准化,如今已经可以做到1天出月结报告,10天做一次预测,“以前不可能做到,因为一旦做预测就必须要模拟关账,不现实。现在预测周期从一开始的月、半月精确到旬,而且人均产出效率、毛利贡献等数字,都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对管理的精细化带来非常大的促进。”分管财经领域的石春茂对于系统带来的智慧决策效果颇为赞赏。

在用ERP理清业务流程之后,山鹰国际数字化的下一个目标是全产业管理。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的发起单位也是唯一一家软件厂商,2009年SAP时任CEO 孔翰宁从CEO位上退休后出任德国工程科学院院长,正是他领导开始了德国“工业4.0”的建设,某种意义上,SAP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是工业4.0与中国制造对接的重要桥梁。SAP 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介绍,此次双方的战略合作,将为山鹰国际搭建端到端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协同的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生产精细化管理,最终打造完整的生态型造纸产业链。

用科技解决“连接”难题

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布局的集团化造纸企业而言,山鹰最近5年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近两年,国际化步伐更快,展开了一系列国际并购:2017年7月,收购北欧纸业公司Nordic Paper Holding AB 100%股权,这是中国第一起在欧盟国家里收购造纸厂的案例;2018年4月,参股了芬兰北方生化公司(Boreal Bioref Itd. )年产40万吨纸浆厂项目,并成为大股东;2018年6月,山鹰国际的全资子公司环宇国际(Cymle link Tnternationa1) 收购了荷兰再生资源同收公司(WPT), 加强了公司在欧洲的废纸回收能力;2018年8月,收购美国肯塔基州威克利夫(Wickliffe, Kentucky )的工厂,每年可生产28.5万吨高档铜版纸和3万吨商品浆……截至2018年12月10日,山鹰在海外一共有5家生产基地、6家国际性贸易公司。

在迅速扩张的同时,摆在山鹰国际面前的难题是,作为集团化的企业如何能够在扩张的同时,确保始终让集团保持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企业管理者如何实时了解集团运营的状态?除了在全自动化的投入外如何在数字化方面进行投入?如何确保企业不仅仅是机械化的工厂也是数字化的工厂?

 “连接”正是让石春茂颇为头疼的两个字:“各种信息孤岛间的连接、境内和境外的连接、不同行政法规体系和标准之间的连接,都需要解决管控穿透的问题。”

今年9月的SAP中国峰会上,李强提出了“智慧企业”概念,其核心观点正是如何用科技解决“连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生产设备、工具、厂房、消费者等实体不仅可以连接在一起,而且全部数据化,生产决策不再靠人,系统成为决策的重要助手。因此,在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中,SAP平台将快速推进建设支撑山鹰国际的集团管控以及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山鹰国际的环保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李强表示。

灯塔2.0 和中国企业一起“出海”

同日,李强宣布,山鹰国际将成为SAP 灯塔2.0计划中的一员。灯塔计划1.0是SAP在1995年启动的中国策略,目的是与所有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合作,使他们成为SAP ERP平台的“灯塔”企业,作为行业模板照亮整个细分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2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企业不再是追随者,在零售、物流、移动支付等新领域,甚至已经成为引领者。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移动支付是美国的9倍,电商占全球的42%。最近,SAP启动了灯塔2.0计划,一方面希望可以和国内领先的企业合作在新领域研发新的解决方案,将中国的经验带给全球其他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步伐更稳健。

在选择灯塔2.0计划的合作伙伴时,SAP不仅考虑企业规模,还要考虑创新力、成长速度以及是否是行业格局的改变者。山鹰国际之所以入选,也正因为它在国际化、全产业化、规模化等几个维度都走在了同行业前面。

对于“灯塔2.0”企业而言,SAP可以通过系统的延伸确保海外企业有共同的管理语言,同时符合当地的法规和监管的要求,对于正在快速国际化的山鹰国际而言,这些需求都迫在眉睫。同时,SAP通过为中国的造纸行业贡献“灯塔”,希望随着中国造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中国的智慧贡献给全球。

 

发布版面

民生周刊·财富


主题

恋上秸秆,向死而生

发布日期

2018-12-19

 

“技改项目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几天前,宁夏紫荆花纸业董事长纳巨波问计于父。

面对儿子的请教,父亲告诉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利国利民,只要你坚持,没有理由不成功。”

在紫荆花纸业最新出版的一期《紫荆花报》的内刊头版位置醒目写着:与秸秆相恋,向死而生。

11月16日,紫荆花纸业本色浆、纸及有机肥技改项目投料试车,紫荆花纸业“以草代木”的环保改革正式试生产。

紫荆花纸业是纳巨波与父亲两代人,历经30年呕心沥血打下的基业。特别在纳巨波掌舵紫荆花纸业的这些年来,他经历了我国造纸业的大浪淘沙。在产能过剩与“环保高压”的背景下,西北地区500多家环保不达标纸厂陆续倒闭,宁夏最高峰时的70多家造纸厂如今仅剩紫荆花“一枝独秀”。紫荆花纸业凭借一路转型发展,成长为中国生活用纸十强企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一直在造纸业“低头拉车”的纳巨波,更善于“抬头看路”,他敏锐洞察行业发展走势:“传统工艺生产漂白纸,从眼前看,过上几年滋润的小日子没问题,但从长远看,抱着漂白纸不放,无法满足越来越重视环保健康的消费者需求,‘黑水换白纸’的传统工艺,难以达到越来越严苛的国家环保标准,进口纸浆的高成本也让企业难以承受,最终会走向灭亡。”纳巨波清醒地认识到:“不转型,死路一条;转型,要么死,要么活。只有向死而生,才能活下去。”

转型又往哪里去?

纳巨波发现:我国每年产生8.7亿吨秸秆,大量未能有效利用被焚烧。紫荆花纸业敢为人先,创新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颠覆传统制浆造纸工艺,将秸秆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秸秆纤维转化成消费者需求的健康本色纸,告别传统工艺形成的污染,实现了替代木材造纸、减少秸秆焚烧等多重环保效应。2012年起,紫荆花纸业历经3年12次试验,终于研发出高品质的“麦田本色”生活用纸,并通过美国FDA、欧盟AP食品级鉴定。目前,通过技术创新,已申请技术专利50多项。

2016年4月,紫荆花纸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开启“以草代木”的造纸改革。

改革注定充满挑战。项目实施中,遇到了市场、融资、转型等诸多困难,得到银川市和永宁县两级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加速推进项目建设。11月16日,技改项目联动试车,预示着漂白纸进入生命倒计时,生产出高品质的本色纸和有机肥指日可待。

连日来,紫荆花技改项目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低温天气投料试车,人和设备经受严寒考验;项目试车急需融资支持……紫荆花纸业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

纳巨波对产业转型有着深刻理解:“这是向死而生的产业转型,如果紫荆花坐等享受,活不到今天。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转型成功。”说着,他嘴角上扬,目光坚定:“在此之前,该项目就引起资本的关注。转型成功后,我们正式引入资本,借助资本的力量,紫荆花纸业输出技术和管理,通过复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让数以千家的造纸企业用秸秆新技术造纸,消化全国农作物秸秆,引领全国造纸业企业产业升级。”

 

 

发布版面

县市区新闻


主题

10年,新金龙书写“再生”传奇

发布日期

2018-12-28

 

时光回溯至1900多年前,东汉蔡伦总结前人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将造纸术发扬光大。

此后的近两千年里,纸张的使用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书籍、书写用纸和产品的包装。

然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文化纸的减少,加之传统造纸技术的污染和浪费使环境和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造纸行业日渐衰落。

近年来,面对结构调整压力,衡山县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打出了一套服务企业保增长的“组合拳”。尤其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再生纸业在该县的绿色崛起,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年如一日,倾情帮扶湖南和泰纸业、中控纸业(二者均为衡山新金龙纸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和新金龙纸业,与企业共同书写了新金龙的“再生”传奇。

管理不善,纸业“巨无霸”遭遇“滑铁卢”

牵手中控,技改“大手笔”迎来“第二春”

衡山县新金龙纸业有限公司全景图。

2005年,四位衡山本土有志人士创办湖南和泰纸业,成为进驻衡山工业园(现衡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第一家民营企业,设计产能12万吨/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管理不善、市场冲击、政策调整,短短几年,这个衡山纸业“巨无霸”就此倒下。2008年,因资金链断裂,和泰纸业被迫停产。

对于这个衡山首个投资过亿的民营企业,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企业停产后,该县不仅成立专门的班子进驻企业进行帮扶,还借着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东风”四处招商,先后与金盛纸业、玖龙纸业、中控纸业等多家企业联系、洽谈,最终确定与中控纸业“牵手”,重组和泰。

历经三年的“牵手”,不得不提一个名叫吕建荣的岳阳汉子。

作为从湖南走出去的老造纸工业者,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振兴湖南造纸工业的良好愿望,吕建荣曾代表金盛纸业受邀前来衡山洽谈收购和泰事宜,但因玖龙纸业实力更加雄厚,衡山县最终于2010年5月与后者签订了收购协议。吕建荣虽然很遗憾,但也表示期待下次与衡山合作。

没想到,这个契机在一年后就出现了。

2011年5月,玖龙纸业因多种原因宣布放弃这个项目。面对衡山县的再次相邀,吕建荣经过反复考虑后,毅然辞去广东金盛集团佛山金盛联合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职位,组建投资团队,以中控纸业的名义投资收购玖龙纸业(衡山)有限公司。

2011年8月,衡山中控国际纸业有限公司成功注册,通过公开竞拍,依法取得了原和泰纸业的资产包。同年10月,中控纸业正式落户衡山。

通过分析和泰纸业的“前车之鉴”,中控纸业总结出原生产线设计不合理、产能不配套、环保不达标、能耗物耗高等诸多弊端,并决定投入技改资金1.1亿元,对原生产线进行了重大技术改造,在未增加装机容量、锅炉、制浆设备,更未增加污染负荷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安装、调试,将产能从12万吨/年扩大到20万吨/年。

在将近一年的技改过程中,生产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确保了技改工作顺利进行。2012年11月,中控国际纸业1号生产线取得了一次性联动试机成功,并正式投入运行。此后,该公司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在两年的试产期间共上缴国家税收5000余万元。

 债务拖累,刚上“康庄道”又进“死胡同”

多措并举,“帮扶 +重组”走出“生死劫”

厂房内,员工抓紧作业。

正当中控纸业全力投入生产,公司经营步入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时,原中控纸业董事长以中控纸业资产担保为其在广州的公司借款,数额巨大且无力偿还到期借款,导致中控纸业资产和银行帐户因“连带责任”被法院查封,资金链断裂,于2014年8月被迫停产,企业发展进入了“死胡同”。

五年内同一企业出现两次破产,在衡山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动荡。讨债的供应商纷至沓来,几百号人集体行动,打着横幅,或封厂、或堵路,给衡山带来了巨大的维稳压力。

衡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中控纸业解困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公室,从各相关单位抽调了10名干部专门负责中控纸业解困的日常相关工作。

为找到具有生产能力的造纸团队,原县委副书记、中控纸业解困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任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蒋青多次赶赴广州进行沟通、洽商;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后,他多次赶赴现场调度,与工作队会商帮扶措施,要求相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危难之际,原中控纸业总经理吕建荣也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引进投资团队,以租赁中控纸业整体资产的方式恢复企业生产,当年实现税收1500万元,稳住了300余个就业岗位。破产期间,共实现产值7亿元,上缴税收5000余万元。

2016年8月,刚刚履新的衡山县委书记尹培国调研企业第一站就来到新金龙,得知企业边重组边生产,克服了很多困难,很不容易,当即握着吕建荣的手表态,地方党委、政府将全力支持企业重组,充当企业的坚强“后盾”,并要求各帮扶单位加强互动融合、简化手续,让企业“最多跑一次”。

针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困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大小会议50余次,协助企业制定“环保升级达标技改方案”,破解了环保难题,全面通过中央环保巡察验收;强化部门责任,破解了办证难题,确保了各类证照办理到位;坚持“分类化解”破解了信访难题,各类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仅2017年一年,协调办累计接访1000余人次,法院单方面接访60余次,维护了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2017年4月,通过法院依法拍卖中控纸业破产资产,正式引进了衡山新金龙纸业有限公司。同年7月,新金龙纸业正式接管原中控纸业资产,依法开展生产经营。前后七年,历经三次投资商易主,终于使项目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绿色突围,“再生纸”循环利用获新生

不忘初心,“新金龙”砥砺前行写传奇

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

新金龙纸业入主后,衡山县将此项目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又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协调办,并派驻了联手帮扶工作队,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成立项目建设联合协调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对企业项目推进进行全面调研和帮扶。

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项目协调办还积极配合新金龙纸业经过科学论证,制定了以“环保升级、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方案。

12月20日,记者走进新金龙的厂区,看不到想象中浓烟滚滚的巨大烟囱、污水横流的排污管道,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热电厂、整齐的废纸回收场、干净的生产车间和巨大的污水处理中心。

吕建荣告诉记者,传统造纸业以木材或草浆为原料,在造纸的过程中需要制浆从而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而新金龙生产的再生纸“不需要砍伐一棵树”,而是以废纸为原料,将其打碎、去色、制浆,并经过多种工序加工生产出来的纸张。据测算,生产1吨再生纸需循环利用1.2吨废纸,可节省木材2立方米、节水200吨、节煤800公斤、节电600千瓦时,被誉为低能耗、轻污染的环保型用纸。

2017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4亿元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包括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制浆生产线升级改造、1号纸机转型升级改造、2号纸机提质扩产改造以及热电系统升级改造等。

污水处理升级改造。

目前,各项技改已全面完成。2018年在实现年增产10万吨的同时,废水排放量同比减少了17.5%,COD排放量同比减少了23.5%,SO2排放浓度由400mg/L下降至150mg/L以内,热效率由82%提高到90%,年节煤4000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回到2014年那个公司动荡的冬天,你会想到4年后企业能走到今天吗?”

吕建荣沉默许久,答道:“中控纸业破产是我人生中经受的最严重的打击,但为了对政府、对债权人、对团队负责,本人沉着应对,终于在衡山县委、县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度过了危机,使企业重获新生。”

他表示,如今看到新金龙纸业正常运作,内心倍感欣慰,深切感受到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概括,真是恰如其分。

 

 

 


 


发布版面

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大型纪念特刊·五位一体篇·经济建设


主题

升级发展北部湾

发布日期

2018-12-10

 

 

2008年1月16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作为广西“向海经济”主战场的北部湾经济区,以不到广西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广西的占比超一半,进出口总额占全区85.5%的惊人业绩。

“风生水起”“千帆竞发”到“升级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正引领着广西经济加速腾飞!

做足“通”文章

2018年11月19日,从泰国查林班港驶来,装载泰国水果、冻品的海丰海防号集装箱班轮停泊在钦州保税港区4号泊位装卸货物。至此,钦州保税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路通,财通,事事通。为做足“通”的文章,广西投入“大手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通江达海、联内接外、覆盖城乡、水陆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形成。

在陆路方面,北部湾经济区已建成我国第一条连接东盟国家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建成我国第二条客运国际班列——南宁至越南河内(嘉林)国际旅客列车;开通我国北部湾地区首条集装箱远洋直航干线——防城港至东非集装箱直航航线。同时,北部湾经济区通往粤湘黔滇以及越南的高速公路全部联通;连接北部湾经济区4市、通往粤湘黔滇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北部湾经济区“东出”“西进”“出省”“出边”连接多区域大通道基本建成,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区内主要城市“2小时经济圈”。

在海路方面,北部湾港现有集装箱航线42条,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6年不足5000万吨增至目前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令人惊喜的是,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在2017年全球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中排名第四。

在航空方面,南宁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1391.6万人次,开通100多条国内外航线。

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际重要的区域性航运中心。

培植大产业

10月30日,记者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项目汇报会上获悉,2019年北部湾经济区统筹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219项,总投资6660.74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966.94亿元。

2006年,北部湾经济区除南宁市外,沿海3市的产业基本是空白。如今的北部湾经济区,已然成为引领广西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我国沿海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新一极。一个个“产业之最”,在这片热土上诞生: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粮油加工基地之一;建兴电子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专业电脑光驱制造基地;防城港核电站是我国西部首座核电站……

记者从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获悉,我区设立了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有效推动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沿海港口优势,经济区目前已形成了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食品等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千亿级支柱产业;先后建成投产一批石油化工上游产业项目,石化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依托港口大进大出优势,粮油产业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以北海电子产业园、南宁高新区为依托,先后引进一批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产值超过1000亿元。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等产业初具规模。

实施大开放

11月30日,重庆江津与广西防城港启动跨区域合作示范项目系列活动。一辆辆冷链物流货柜车从防城港驶向重庆,把新鲜的东盟水果及海产品送到山城;与此同时,一辆辆公路货运班车从重庆出发,通过广西走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把五金机电及汽摩零部件等商品运进东盟。

在短短一年间,北部湾经济区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班列累计开行810列,运营线路扩展到8条。

积极参与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大开放的一个小缩影。

如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东盟10国、日韩商务联络部建成使用。“南宁渠道”已成为我国与东盟间最重要的区域合作机制。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引领着广西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1-10月,广西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97.3亿元。

 

 

发布版面

理论·评论


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实践

发布日期

2018-12-14

 

后发展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赶超先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这是一个所有后发展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总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年开放开发的历史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后发展地区的成功范例,可以更好地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优势与选择

跨越式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利用其作后发展地区的资源的特殊禀赋、地域优势、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在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激励作用下,直接使用超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发达地区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从欠发达到发达的飞跃式发展的过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独特优势:(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海上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海地区与东盟国家海陆交往的枢纽;(2)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3)良好的政策优势: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中越两国实施两廊一圈合作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众多机遇的垂青,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带到更为现实的层面,把它作为带动推动西部大开发、推动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4)后发优势。作为后发展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的方式,以较低的代价掌握这些先进地区经过反复试错和花费较大代价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技术,减少试错的代价,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劣势:由于地处西南沿海边疆,加上其他政治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其他沿海区域。这里长期是我国东部沿海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产业落后,经济总量不大,工业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直到2005 年,这里还是全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平均率最低的地区,没有形成经济通道,资金流、物流、人流无法有效汇集,是我国沿海经济的“洼地”。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年开放开发的成功实践

2008 年1 月16 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十年来,广西抓住机遇,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创造奇迹,推进经济区的发展,大力打造“向海经济”,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港口群、临港产业经济带、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创造了超常规发展的成功范例。主要体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于广西的前列,以不到广西1/5 的土地、1/4 的人口,创造了广西超过1/3 的经济总量、2/5 的财政收入、近1/2 的外贸总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出海出省出边大通道加速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日益完备;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建成,现代临海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城市新区快速发展,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核心城市为中枢,多中心、多层次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有长足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得到推进;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基本形成广西核心增长极和加快发展的战略引擎。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后发展地区一个成功范例

后发展地区如何赶超先发展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年的成功发展给出了一个亮丽的答案: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后发优势,向海发展,以港口为依托,走出一条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大工业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全力加快港口群、经济开发区和中心城市建设,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它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创造了超常规发展的成功范例。

回首四十年来沧桑巨变,凝视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所以能够从交通不便、产业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边陲末梢,一跃成为广西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成长性最好的发展区域,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基本形成了支撑广西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战略引擎。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根本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的一步是改革开放,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水乳交融、与时俱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从诞生到成长壮大,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广西各区域团结协作的结果。国家重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出台诸多政策,扶持经济区的发展,把它作为带动推动西部大开发、推动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历程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经济区开放开发十年历程是新世纪以来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上又一个成功的缩影。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各国合作共赢的强大动力,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激发思想理论创新的活力源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族人民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先行先试的勇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探索者的勇气和先行者的气魄。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敢闯敢试的勇气,没有冲破体制的创新,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北部湾经济区立足于向海发展,做足通道的文章,形成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的动力,赢得发展的未来。如首开全国港口整合发展之先河,开展港口体制改革,将沿海三港整合为一,实行“四统一”模式,使北部湾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快速崛起为亿吨大港。同时,经济区不断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全方位交流合作,着力构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中国-东盟信息港。体现了北部湾经济区人的开拓创新精神。

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广西开放发展、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的出台,广西进一步着力建设开放北部湾、质效北部湾、畅通北部湾、同城北部湾、智慧北部湾、蓝色北部湾,率先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以及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核心区,更好地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作用,带动全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及竞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发布版面

环球财经


主题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助力全球经济

发布日期

2018-12-14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美国力倡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令全球经济蒙尘之下,中国坚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体现的新型合作模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日前, 毕马威中国北方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一带一路”工作组主管合伙人江立勤接受《金融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就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一带一路”的意义、前景以及风控管理方面进行了剖析。

 “一带一路”

激发世界各国经济活力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

江立勤:“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世界各国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合适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资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业务拓展的良机。一方面,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和中国企业携手开展“一带一路”项目,进入新市场,扩大业务规模。比如,一些全球领先的电子电气和工程设备提供商已经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的EPC项目中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政府支出和消费者收入增加,这都为跨国公司在当地开展投资和运营提供了便利条件。据我们了解,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制定了“一带一路”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未来还将会有更多跨国公司加大“一带一路”业务投入,在这个新的蓝海市场中赢得先机。

《金融时报》记者:“一带一路”会受到全球其他国家的欢迎吗?

江立勤:全球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将极大地激发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力,促进贸易增长,使跨境投资更为活跃。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得到提高,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来源。而其他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比如,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鼓舞,芬兰和挪威正加快商谈修建“北极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来自亚洲的商品可以通过芬兰的铁路运输,经隧道到爱沙尼亚,再抵达中欧。目前,相关国家政府已就这两个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金融时报》记者:“一带一路”对中国企业会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

江立勤:“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海外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服务空间和投资空间。这个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比如,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此外,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实,比如中泰铁路、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等,也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基建、制造业等产业在相关地区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企业加速实施转型升级的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众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机会。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成熟的海外项目运营管理经验和全球化的信息和资源网络,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与跨国公司进行对标,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弥补短板,实现转型,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此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也将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实施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输出、绿色价值链输出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未来“一带一路”沿线投资

将更为理性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上有何特点?

江立勤:“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投资与运营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盟,西亚、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分列第2位至第4位,但与东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东盟经济增长稳定,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此外,东盟与中国距离较近,文化相通,因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东南亚由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扎实推进,比如雅万高铁、中泰铁路等,东南亚市场正日益成为“一带一路”投资热点地区。

国别分析结果显示,新加坡、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越南和泰国是中国企业投资额排名前7位的国家,从增速来看,以色列、文莱、希腊、约旦、罗马尼亚和白俄罗斯排名靠前。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以色列是投资额和增速都较快的国家。以色列国土面积虽小,但被称为“中东硅谷”,蓬勃发展的高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吸引了中国投资者的注意,使中国成为以色列在亚洲最大的合作伙伴。

中国投资增速较快的6个国家中,希腊和罗马尼亚位于中东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通讯、物流商贸、新能源、金融、农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项目主要包括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项目、波兰输变电项目等。

除了基建和能源项目(包括电力设施、港口、公路和铁路等)继续保持热度以外,金融、科技等行业也吸引了大量投资。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投入巨资开拓东南亚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市场。

《金融时报》记者:您对“一带一路”未来投资趋势有何预见?

江立勤:随着2017年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35号文)以及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于非理性投资的重视,预计未来“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将更为理性,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展开。

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还存在一些没有被大企业占领的细分市场,比如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餐饮旅游、跨境电商等,这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我们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适合的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或是凭借先进技术为大型项目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务,与大企业一起形成完整的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运营生态系统。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六大升级发展行动见成效

发布日期

2018-12-20

 

1-9月,六市中有五个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区

12月19日,记者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治区北部湾办围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六大升级版建设,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以来,自治区北部湾办围绕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同城化等六大方面,谋划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月,北部湾经济区GDP同比增长7.3%,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8%,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经济区六市中,有五个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区。其中,崇左市GDP以11.8%的增速排名全区第1位。

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带动下,北部湾港吞吐量实现快速增长,今年1-10月,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9亿吨,同比增长12.85%,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5.26万标箱,同比增长29.3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北部湾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将达500万标箱。截至11月25日,北部湾港至重庆班列共开行422列,至香港航线共开行523航次,至新加坡航线共开行196航次,至成都班列共开行212列,至昆明方向班列共开行181列,至兰州、贵阳、宜宾、泸州、自贡班列相继开通。

 

 

 

 

 

 

 

发布版面

特别报道


主题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8-12-24

 

2018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12 月22 日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媒体吹风会上,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表示,2018年“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贸易务实合作持续深化,双向投资潜力进一步释放,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 年,商务部将着力在“高质量”上下功夫,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经贸成果已由合作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商务部牵头负责的事项已全部完成或转化为常态化工作。与此同时,今年还启动落实了中非合作论坛‘八大行动’,为中非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协议,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储士家说,明年北京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将同期举办贸易畅通和境外经贸合作两个分论坛。目前,商务部正在积极筹备相关工作,着力搭建平台,进一步发挥经贸优势,推动共同发展。

今年,我国与9 个国家建立了电子商务合作机制,新设22 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丝路电商”发展步伐加快,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前11 个月,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1.2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5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深化了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保障,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建立了对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联络服务平台。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的信心。1~11 月,我国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59.3 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9.6 亿美元,增长4.8%;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36.6 亿美元,增长12.6%。

“明年,我们将着力开拓双向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储士家介绍说,在开拓市场方面,将创新企业办展的方式和合作模式,举办更多实效明显的贸易促进活动。统筹发挥境内优质展会优势,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企业到中国办展、参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组织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参加非商业展览,构建各有侧重、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一方面持续优化国内投资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则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双向发展,完善对外投资和境外企业联络服务平台,加强境外风险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展创造稳定透明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合作区82 个,累计投资约290 亿美元,为当地创造税收超过20 亿美元。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通车,亚吉铁路开通运营,瓜达尔港具备完全作业能力,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主体完工,中老、中泰、匈塞铁路等项目平稳推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储士家表示,2019 年,商务部将持续抓好项目建设,推进“丝路明珠”工程的实施,推出一批综合效益好、影响力大、受欢迎且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凸显带动效应,推动一批互联互通项目陆续落地,并提升自贸区建设和经贸合作区发展,为当地企业和中国企业在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发布版面

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主题

丝路海运:走深走实“一带一路”生态圈

发布日期

2018-12-25

 

昨日上午,“丝路海运”首航船舶“中远泗水”集装箱轮缓缓离泊厦门港海天码头,标志着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福建省“丝路海运”正式启动运营。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福建省开行“丝路海运”,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的要求。

开行仪式上,“丝路海运”运营平台——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揭牌,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携手福建交通运输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共同发起成立“丝路海运”联盟的倡议,截至目前,已有南昌铁路局集团、俄罗斯远东等六十余家航运、港口、陆地港、货运、供应链管理企业积极响应;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发布了港口服务标准,这标志着福建省在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方面又迈出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解读

厦门港具备开行“丝路海运”的基础

“丝路海运”的具体概念是什么?福建省、厦门市为何率全国之先,开行“丝路海运”?其运作优势何在?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平介绍,“丝路海运”依托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内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

港强、航线多、政策好,“丝路海运”才具有现实操作基础,这也成为厦门率先开行“丝路海运”的主因。

统计数据显示,厦门港开通集装箱航线140 余条,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千万标箱,是世界第十四强港;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厦门共有相关海上航线57 条、空中航线20 条,厦门中欧班列通达12 个国家30 多个城市,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链接,这为开行“丝路海运”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福建拥有“六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试验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优势,厦门则是经济特区、“海丝”支点城市、对台航运主要口岸、国际航运中心、自贸片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物流节点,具备大力发展“丝路海运”的各项政策优势。

“丝路海运”联盟,是一个关键词。陈志平介绍,在目前六十余家相关企业的基础上,“丝路海运”将坚持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吸引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企业参与,联盟秘书处设在厦门。陈志平说,此次发起的联盟与其他联盟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生态圈,连接海上、陆地以及物流,包括船代以及货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航运企业积极响应,开辟了大量‘海丝’航线,大幅提升了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但大多是单兵作战,缺乏资源整合。”以星航运(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陈志钦说,“‘丝路海运’联盟涉及航运物流链条上的数十个要素,将来会有很多资源和政策优惠,是一次首创。”他说。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立群表示,联盟正在积极邀请国外港口参与,后续不排除集合联盟内的力量,整合资源,共同“走出去”。

航线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成立“丝路海运”的意义何在?将对航运市场带来怎样的正面效应?

厦门港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顺彬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目前,厦门港“海丝”航线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00 万标箱,“‘丝路海运’的开行,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陆、海两个方向的货物往来更加顺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充分发挥厦门作为‘一带一路’陆海枢纽城市的优势。”他说。

福建交通运输集团是“丝路海运”联盟倡议的发起方之一,该集团董事长李兴湖说,当前,“一带一路”航线业务量发展迅猛,“丝路海运”的开行,对集团乃至全省交通航运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近些年来,福建交通运输集团积极探索“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建设,“丝路海运”也契合了这一趋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作为船公司代表,陈志钦说,从全球航运市场看,目前东南亚国家货物增长速度最快。他介绍,目前“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开厂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进而带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预计相关航线的货源会更加丰富,带动公司提高盈利能力。”他说。

在厦台商也对“丝路海运”充满期待。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丝路海运”是“一带一路”建设大框架下的一个亮点,将进一步凸现厦门对台优势,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开辟新的货物通道,也将为在厦台商带来更多商机,“我们很期待在‘丝路海运’中寻找到合作机会和发展良机,助力台企的转型升级。”他说。

陈志平介绍,“丝路海运”联盟将面向全球航商、物流商、贸易商,每年举办“丝路海运”业务合作、国际论坛和推介研讨,持续壮大联盟,打造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新平台、新标杆。

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丝路海运”将积极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航运企业合作交流,织密集装箱航运网,搭建带动沿海、辐射内陆、拓展台港澳、联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航运服务新平台,构建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相得益彰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通道,为“丝路”贸易与合作交流打造新引擎、拓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厦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望

通过三个阶段强化品牌效应

“丝路海运”目前开行的16 条航线覆盖了哪些区域?这些航线是怎样遴选出的?“丝路海运”又将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以昨天出发的“中远泗水”轮为例,该轮执行的是中国-菲律宾航线,昨日上午11 时从厦门港出发,依次挂靠马尼拉南港、马尼拉北港和八打雁港。而总计16 条“丝路海运”航线,覆盖了东南亚及中东的13 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24 个主要港口,航商也囊括了全球知名航运企业,是福建热门的“海丝”航线。在这些航线上,常见的货物包括农产品、海产品、橡胶、机械、纺织品、鞋子等。

运营方介绍,“丝路海运”将坚持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力争通过三个阶段努力,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要素集聚,为“海丝”港航物流开启新时代新篇章。

工作启动阶段(2018 年底到2019 年6 月底):“丝路海运”联盟将持续吸引更多的航商和航线加入。

拓展阶段(到2020 年底):“丝路海运”航线持续增加、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与境内外港口、航运企业的联动更加密切,与内陆省份的海铁联运更加通畅,与沿海港口的水水中转更加高效, “丝路海运”与“中欧班列”有机衔接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基本形成。

提升阶段(到2025 年):经停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集装箱海运企业基本加入“丝路海运”联盟,航线覆盖我国沿海和“海丝”沿线主要港口,基本建成设施完善、网络健全、运量增长、便捷高效的海运服务体系,“丝路海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良好商誉度的世界知名综合物流品牌。

总之,“丝路海运”将形成这样一个航线体系:加密外贸集装箱航线,加快发展东南沿海内支线、海峡间支线和内贸线,逐步构建以国际干线为骨干、近洋线为支撑、内支线为补充。

亮点

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丝路海运”

“丝路海运”开行后,省市将凝聚各方面力量支持“丝路海运”建设,推动“丝路海运”高质量发展。

硬件方面,完善联运基础设施,提升大型集装箱主要港区的规模和功能,统筹推进疏港通道、物流园区和干支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完善覆盖福建、服务全国的海铁联运基础设施体系。

物流服务方面,将积极推动运输、仓储、配送、检验检疫、通关、结算等高效对接;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与“丝路海运”班轮有效衔接,形成全程化、标准化物流服务链条;建立“丝路海运”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的便利化、定制式服务;依托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航运物流参与方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另外,各方还将致力于创新“丝路海运”航运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加强两岸航运合作,加快打造服务标准化、运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航运服务平台。

 

 

发布版面

一带一路


主题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18-12-2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往来让“一带一路”成为经济繁荣之路,低碳、环保理念让“一带一路”成为绿色发展之路。在日前由欧美同学会和中国留学生人才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绿色发展将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目前,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一带一路”参与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绿色‘一带一路’就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将‘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促进各国和地区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加强人员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一带一路’项目中去。”生态环境部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说。

事实上,在推动“一带一路”成为绿色、低碳之路方面,中国有着天然的优势。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风力发电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球生产的太阳能板有60%来自中国。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清洁能源投资,改变全球清洁能源产业格局,为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对此,中美清洁能源论坛首席执行官薄锐思表示,中国已经成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中国在国内作出了很好的尝试,相关经验、技术和理念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推广。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刘波表示,绿色“一带一路”鼓励相关国家加强生态环保标准和技术创新合作,通过推行低碳环保技术和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便利化,打造绿色供应链和价值链,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并以贸易的手段提高参与国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水平。

 “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企业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标准、前期投资较大、项目绿色认证难等。”据生态环境部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政策研究部副研究员周军介绍,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从政府层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此外,在资金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机构都明确表示,优先对绿色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周军认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应研究制定绿色金融原则和指南,推动建立绿色投融资担保机构,帮助更多低碳、环保项目立项。

 

发布版面

话题


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 FDI成为“走出去”重要路径

发布日期

2018-12-28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王晓红出版新书《“十三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该书阐释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FDI(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晓强为该书做了题为《开放发展与世界共赢》的序言。

 “一带一路”为“走出去”战略提供通道

张晓强表示,“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的重大战略,从2000年起至今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以及工程承包、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快速发展,对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FDI作为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我国曾经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引进外资,对于改革传统计划管理的投资体制、价格体制、外贸体制都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带动了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引进了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和国际化人才等。

如今,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FDI主要输出国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某种角度讲,FDI已经成为“走出去”最主要的形式,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有少量对外投资,真正较大规模的境外投资是新世纪以后。我国有关境外投资的官方统计数据是从2002年开始,是27亿美元,2010年达688亿美元;2014年达1029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1000亿美元;2015年达1180亿美元,列世界第3位,占当年世界对外投资总量近10%;2016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金额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但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只有1.2万多亿美元,列世界第8位,占全球跨境投资的存量将近5%。“从这个角度来看,再结合我国的基础、实力和需求,可以说,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晓强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引领新时期开放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我国拓展国际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张晓强指出,“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经济体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低,从某种角度来讲颇有潜力、有发展的空间,是一块大的发展洼地。所以,放眼世界来看,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推动发展一条纵贯东西的大经济带,推动形成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FDI:特点与问题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由起步探索到逐渐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的新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565.3亿美元,由2008年的世界第12位跃升到第5位;2012年为878亿美元,进入世界前3位;2014年为1231.2亿美元,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率达20%。2015年为1456.7亿美元,相当于2009年的2.6倍,列世界第2位,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

那么,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王晓红指出了四大方面:

首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呈现结构优化态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已经形成服务业主导、制造业投资加速、农业投资潜力逐步释放的格局;二是从服务业内部来看,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三是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已经形成采矿业投资下降、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态势;四是国际产能合作和传统产业转移稳步推进,增强了国际国内产业联动效应;五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境外企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其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形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亚洲地区为主,辐射全球的投资布局。具体来看:一是亚洲地区仍是我国最大的投资目的地,2015年我国对亚洲投资额1083.7亿美元,占总量的74.4%;二是欧洲成为我国最具投资吸引力的目的地;三是美国成为我国主要投资目的地国家;四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不断扩大;五是对非投资取得积极进展。

再次,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增强并逐步形成国企与民企双轮驱动的格局。

最后,跨境并购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全球战略资源的重要方式。一是跨境并购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而且此轮跨境并购具有项目大、金额大、领域宽等特点;二是跨境并购成为我国获取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途径。

FDI经过多年发展,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前提下,王晓红指出在以下三个层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在企业层面。一是企业对外投资短期增速过快将导致金融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二是不注重融入东道国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三是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民企面临政策歧视和体制约束仍较为突出;五是国企投资经营效益不高且滋生腐败问题。

第二,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层面。一是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和各类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中,由于相关信息服务系统不完善,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收集信息,获取信息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可靠性差;二是金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对外投资发展需要;三是境外制造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能力滞后严重;四是对外投资服务保障组织机制不完善。

第三,在政策层面。一是缺少对外投资立法,事中事后管理较为薄弱;二是投资便利化仍存在障碍;三是对外投资保险机制不完善。

前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王晓红表示,“十三五”时期应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稳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具体建议包括:

——在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方面。一是利用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制造业投资,构建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二是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加快形成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三是逐步提高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在完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布局方面。一是逐步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与东盟、南亚、中亚、西亚及中东欧16国的投资合作,推进孟中印缅、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亚-西亚、中南半岛6大经济走廊建设。二是积极深化对发达国家投资战略布局。三是继续推进走进非洲战略。

——在深入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方面。一是加快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二是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三是提高企业融入根植东道国的能力。四是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跨国并购。

——在加强对外投资促进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提高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二是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三是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