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1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8-06 11:51:32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2018年中国海洋十大新闻

广州海洋局建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

中美科学家给出全球海洋变暖最新估值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仅仅守住红线是不够的

威海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重点区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指数跻身全球前五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钢铁篇

打造绿色供应链 助推钢铁高质量发展

2018年国际钢铁行业十大事件出炉

需求将小幅下降 钢铁行业或再入收紧通道

2018年钢铁行业舆情简报

钢铁业应“两个市场”齐头并进

2018:钢铁行业运行稳中向好

在新时代机遇里寻找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动能

2019年钢铁行业重点在兼并重组

“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

6家钢铁上市公司进入总体评分前20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走老路

石化篇

中国石化8项成果获中国专利奖

广州石化推动精益成本管理落实落地

本报评出中国石化2018年十大新闻事件

石化行业再迎外企投资热潮

茂名石化IBC桶专用料年产超两万吨

中国石化信息化深化应用取得新进展

燕山石化: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中国石化公布联合石化相关情况进展

齐鲁石化“拆墙”优化激发内生活力

加快庆阳石化扩能升级改造

造纸篇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纸业

市场需求疲软 纸企“出海”突围

印度纸价大幅下降

越南纸业外资占比走高

其它

化工围城下如何打造“干净的海”? 广东重工业城市海洋经济转型

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可圈可点

如何发展北部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多领域合作 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推动广东文物“走出去”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亚地区发生显著变化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2018年中国海洋十大新闻

发布日期

2019-01-02

 

1 东海发生“桑吉”轮撞船沉没事故

20181620时许,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碰撞。“桑吉”轮全船失火。

11412时左右,“桑吉”轮突发爆燃,船身倾斜,随后沉没。“桑吉”轮载有13万吨凝析油,易燃易爆,挥发及燃烧会严重污染海洋、大气。

事故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迅速成立了海上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响应,利用船舶、飞机、卫星等,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展开搜救。

在处置事故的2个多月里,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东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及时沟通、会商,每日制作发布溢油漂移扩散预报、人员漂移预测简报、油轮漂移轨迹预报。春节期间,相关人员仍坚守在监视监测岗位。至3月底,事故海域恢复平稳。

2 “蛟龙”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2018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2002年立项,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先后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3~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南海、东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洋脊、西北印度洋洋脊、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和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

近年来,我国深海大洋调查技术取得长足进展。除蛟龙号,无人无缆自主潜水器“潜龙二号”“潜龙三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海龙Ⅲ”“海龙11000”等相继下潜,为我国深海探测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 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

201827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举行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

新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目前已有6个国家在该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该区域的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属南极国际治理热点地区。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考察站,旨在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研究。

9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被命名为“雪龙2”号,标志着我国南北极事务及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4 习近平发表“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等重要讲话

20183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2018412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612日,习近平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是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潜力。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5 自然资源部挂牌成立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整合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有关部委职责,组建自然资源部。

2018410日,自然资源部举行挂牌仪式。9月,《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正式发布。

自然资源部宗旨是落实中央关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指引,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海洋方面,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负责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管理。制定海域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负责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形地名管理,制定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拟订海洋发展、深海、极地等海洋强国建设重大战略并监督实施。拟订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军民融合发展等规划。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综合监测、统计核算、调查评估、信息发布。负责海洋观测预报、预警监测和减灾,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等。

6 中欧签署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宣言》

2018716日,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联盟关于为促进海洋治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繁荣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宣言》在北京签署。

2010年中国与欧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关于在海洋综合管理方面建立高层对话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海洋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2017年“中欧蓝色年”的成功举办,为双方在海洋领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双方将携手努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中国自然资源部作为该伙伴关系的重要合作方,将与欧方不断推进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发展,推动各方共同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努力。

7 国务院发布严格管控围填海通知

20187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该通知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

通知要求,严控新增项目,完善围填海总量管控,严格审批程序。全面开展现状调查并制订处理方案,依法处置违法违规围填海项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强化整治修复。

同时,统一湿地技术标准,严格用途管制,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围填海监督检查。要求自然资源部将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情况纳入督察重点事项,督促地方整改落实,加大督察问责力度,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加强围填海的管控与监督是我国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18117日,原国家海洋局举行围填海情况新闻发布会,结合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包括对于违法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海,分期分批一律拆除。非法设置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排污口,分期分批一律关闭。围填海形成的、长期闲置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归国有等。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以海岸带规划为引导,强化项目用海需求审查,加大审核督察力度,强化围填海日常监管。

8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1810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这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9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201810298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高度评价两国航天合作的最新成果,期望中法海洋卫星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法海洋卫星是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海洋微波遥感卫星。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这是中法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里程碑,是两国携手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实际行动,从而推动了两国海洋卫星工程发展,提升了卫星应用服务水平。

2018年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喜获丰收,共有3颗发射升空。除中法卫星,97日,成功发射了“海洋一号C”星。1025日,又成功发射了“海洋二号B”星。

10 两部委支持建设14个海洋经济示范区

201811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山东威海、日照,江苏连云港、盐城,浙江宁波、温州,福建福州、厦门,广东深圳,广西北海10个设在市级和天津临港、上海崇明、广东湛江、海南陵水4个设在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通知》明确,示范区建设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严管严控围填海活动,加强滨海湿地和海岛保护,最大程度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发布版面

地调


主题

广州海洋局建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

发布日期

2019-01-10

 

 本报讯 (记者 陈惠玲) 2018 12 27 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在广州市南沙区开工奠基。这是为推进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提升深海科技创新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科技创新巨轮。

深海科技创新中心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也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重要组成。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实施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深化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拓展深远海资源调查和地球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科研实验基地。按照规划,这一基地将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地质研究所、海洋环境与工程中心、大洋与极地中心、海底矿产重点实验室、实验测试中心、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和科学计算中心等8 个科研平台。

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孵化基地,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广州市南沙区海滨路,占地约100 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0.8 万平方米。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美科学家给出全球海洋变暖最新估值

发布日期

2019-01-14

 

海洋上层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温度具体升高多少?未来如何变化?中美科学家给出了最新的估算:假设未来达到《巴黎协定》目标,本世纪最后20年,海洋上层将比19912005年平均变暖0.4℃。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上。

关于海洋温度变暖,科学家们估算的结果大不相同。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报告列出了5个海洋热含量变化趋势的估算。其中,最小的估值只是最大估值的一半。

中科院大气所成里京联合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同行,在论文中说,海洋变暖多少的争议源于过去海洋观测数据质量不精和数量不足。虽然2005年后科学家在海洋中布放了一些新仪器,得到了较好的全球海洋热含量估计,但却无法穿越观测2005年前的海洋状况。

大气所团队经过多年研究,于2017年对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做出了新的估计。同时,日本气象厅、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也提出了更新的或改进的方法对海洋热含量变化进行估算。这些新的方法显示出了非常一致的、自1955年以来的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升趋势。

中美专家指出,目前主流的气候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历史海洋变暖:1970—2010年间,海洋上层2000米变暖速率为0.39瓦特/平方米,与最新的观测几乎一致。根据模型预估,假设未来不施行任何气候政策,本世纪最后20年,整个上层2000米海洋将平均变暖0.78℃(相对于1991—2005年的平均状态),这是过去60年海洋变暖总量的6倍!假设未来接近或达到《巴黎协定》目标,本世纪最后20年海洋上层2000米也将平均变暖0.4℃。(记者李大庆)

 

 

 

发布版面

时评


主题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仅仅守住红线是不够的

发布日期

2019-01-16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红线”一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伴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压力的加大,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也纷纷将“红线制度”引入海洋,制定并出台了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了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根据媒体报道,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均已建立起了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全国30%的管辖海域、35%以上的大陆岸线被纳入了生态红线管理。

可以说,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给海洋资源环境管理开出了负面清单,让管海用海者和执法者,有了最根本的遵循,明确了我国海域海岛、湿地岸滩开发利用的底线所在,让社会公众、海洋保护志愿者参与监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了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建立,在保护海洋生态脆弱区、敏感区、特殊功能区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我国重要的海洋生境、鱼虾蟹产卵场、滨海湿地,白海豚、红树林、海草床等濒危的海洋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特殊的海岛、地形地貌等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于是,随着红线区域的划定,许多人开始以守住红线为荣、为傲。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慢慢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只要守住了红线就万事大吉,一切OK”,也就有了不错的政绩,就对得起子孙后代了。确实,对经济飞速发展,土地、海域、海滩、港口、岸线等资源十分稀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沿海地区来说,要守住“红线”实属不易。在这里笔者也不想否认,有关各方为守住红线所付出的辛劳,承受的压力,展现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海洋生态红线划定的初衷和现实的成果来看,海洋生态红线保护的区域只是海洋自然资源中最需要保护、最值得关注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仅占海洋的很少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守住了红线,其实也就仅仅是守住了底线和及格线,达到了最低标准。但是如果把这最低标准,当作追求目标的话,那是达不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达到了及格线,不再是差等生一样,但与优秀生相比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应也不能把目标仅仅锁定在

守住红线上,而应有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追求,这就是尽可能地远离红线。

远离生态红线,需要我们要有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充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含义,充分认识碧海蓝天的价值所在和对于未来发展、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远离生态红线,要求管理部门和执法者,履职尽责、敢于担当,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海洋自然资源的管理、监督执法工作,坚持“顺应自然、合理开发”、落实好节约集约用海等原则。

远离生态红线,要求有关各方,勇于创新,开拓奋进,切实落实好生态岛礁、蓝色海湾、南红北柳、和美海岛及海域海岛生态示范修复等工程建设。

远离生态红线,需要海洋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取得并运用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海洋管理、执法、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支撑……

总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仅仅守住红线是不够的。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管好用好海洋,远离生态红线,向着水清、岸绿、滩美、岛丽、物丰、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发!让海洋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威海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重点区

发布日期

2019-01-17

 

日前,《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海洋经济强区建设实施意见》出台,计划到2020年,该区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区。

根据《意见》,开发区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整合发挥威海市交通枢纽和综合保税政策叠加优势,主动对接中韩自贸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抓好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全力支持威海港建设,打造辐射全国、连通日韩、直达欧洲的“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中韩国际物流中转中心。

开发区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建设,鼓励涉海企业与院校和海洋科研机构成立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海洋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加强技术改造。落实科技创新和人才扶持激励政策,培养引进一批涉海高尖端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基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产业,打造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

在强化海洋生态建设方面,开发区将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与环境准入标准,强化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和临海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能。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力争到2020年前完成全部岸线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海域使用动态监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意见》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区。开发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50亿元,海洋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海洋医药、食品和保健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加速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洋开发和保护能力实质加强,海洋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综合)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指数跻身全球前五

发布日期

2019-01-19

 

本报讯 1 10 ~11 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2018 学术年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海尔集团、北京邮电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8)》。

《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8)》主要包括指数评价结果、中国评价分析、分项指数分析等,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及创新环境四个维度,对全球25 个样本国家的海洋科技创新情况进行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18 年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中国、韩国、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英国。根据该报告,中国的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已经跻身前五位,海洋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深度调整期,海洋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来自相关单位的院士、专家2200 余人齐聚一堂,通过全体大会、专题报告会、青年学者报告会、墙报交流等多种形式,围绕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国内海洋重大需求展开研讨。

据了解,本届年会立足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六大科研方向,共设6 个专题会场,举办108个专题报告、38 个开放基金项目交流报告。开幕式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发布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系统。该系统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建立了国际上首个“海浪—潮流—环流实用型耦合技术模式”,实现了超千万核的海洋模式高效并行。

2018 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推动“透明海洋”“健康海洋”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为服务空天海洋、国民健康、生态文明、极地开发和国防安全提供支撑;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 顺利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初步构建“两洋一海”观测网;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实现多项新突破。

为进一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入合作,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就共建“港澳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据介绍,港澳中心定位于围绕区域海洋发展战略,链接全球海洋变化,开展前瞻、先进的多学科海洋创新研究,将优先开展区域海洋、大气动力学与海洋工程,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动力学与陆海相互作用,区域海洋—大气—生态—环境耦合研究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的工作。中心将设立一个由海洋科学、大气科学、计算流体力学及水体生态环境等学科组成的科学构架,汇聚海上丝绸之路的优秀海洋科技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为促进港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与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重开展大数据处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高端设备与智能硬件研发、多媒体与图像处理、海洋互联网、物联网与传感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北京邮电大学、青岛蓝谷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洋信息网络相关联合实验室和“北京邮电大学青岛海洋研究院”。

 

 

 

 

 

 

 

 

 

 

 

 

发布版面

理论与实践


主题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发布日期

2019-01-23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40年前,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和汕头特区凝结着老一辈改革者的心血。40年后的今天,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对于正处在爬坡过坎、蓄势待发的汕头来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增强了我们做好新时代汕头各项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如何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汕头进一步改革开放、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大有可为。

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做活“海”字文章

21世纪的经济是海洋经济,谁拥有海洋资源谁就拥有话语权。近年来,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和控制力日益加强,由大陆强国逐渐走向海洋强国,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上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汕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长达217.7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67.37公里海岛岸线,要发挥海洋资源禀赋,做活“海”字文章,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汕头港是天然良港渔港,是我国15个重点建设的港口和城市,处于广东沿海经济带与海西经济区的交汇区,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汕头因港而兴,入海而强。汕字本身就是三点水加山,拥有广袤的海洋资源是汕头的一大优势。潮汕人自古与大海相生相伴,具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尤其是1860年开埠以来,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形成“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等说法。“三江出海,一纸还乡”,即指韩、榕、练三江和侨批,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华侨文化,汕头特区也是因侨而设、因侨而兴,汕头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如樟林古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3个起航港口之一,全盛时期号称粤东第一大港,税收占全省的1/5以上,是“通洋总汇之地”,自明代以来,就是赣南、闽西南和潮梅地区人民进行海外贸易的主要出洋口岸。

发挥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江湾新区

当前,汕头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时机成熟。首先,汕头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各种海洋资源丰富,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汕头作为广东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更是给汕头带来了重大机遇,鉴于未来我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大战略和国际大背景,出台一系列发展海洋经济的优惠政策和各种利好前景可期,汕头要抢抓机遇,积极向中央争取政策支持,适当时机要发挥华侨优势,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保税区为基础,力争早日成功申报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联系东南亚、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其次,汕头在省内的地位也在升级提高,省委全会将汕头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赋予了部分省级权限,《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建设大汕头湾区,汕头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块重要“飞地”“插花地”,争取省的大力支持。再次,汕头要加紧规划建设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谋划的江湾新区,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省实验室建设步伐和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将江湾新区打造成集智慧环保、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宜居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区乃至中国南方新“硅谷”,助力汕头发展海洋海湾经济,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在这里,笔者建议借助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育人才和创新资源,在东海岸新城片区规划建设海洋学院,在南澳岛筹建海洋研究院,大力开展海洋与生物医学、海洋养殖、海洋装备和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湾区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最重要的发展模式,最著名的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等世界三大湾区,世界上主要城市经济体都处于海洋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国也不例外,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圈大部分处于沿海地区,自北向南有:环渤海经济区、胶州湾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厦漳泉经济区、珠三角(粤港澳)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等,其中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值得借鉴,山东能成为中国第三大省(2017年GDP总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一是靠青岛、济南、烟台等的工业基础,二是靠走在全国前列的海洋经济。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更包括港口开放经济,海洋与生物医学的高端科研和成果转化,海洋海岛游等等。如青岛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4%,领先全国(广东深圳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仅为GDP总量的8%)。青岛已形成了产业链完整的海洋经济强市,在规模和技术上全国一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城市分工明确,产业协同,形成了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最为亮眼,几年前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成立,中国“蓝色药库”的雏形呼之欲出。此外,山东还成为了中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其中的海洋产业和经济被赋予重任。

笔者认为,汕头要借鉴青岛成功经验,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带的机遇,发挥海洋、港口、侨乡、贸易等优势,加快建设广澳港等深水港口和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深水养殖、海洋生物、海洋机械、海上风电、海洋贸易等海洋产业和临港工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在更高目标、更宽视野、更高层次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门户”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临港产业创新发展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将海洋经济作为战略产业,建设好自由贸易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国家高新区、江湾新区“四大平台”,推动特区再出发,再创汕头新辉煌。(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发布版面

区域


主题

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发布日期

2019-01-24

 

“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立足海洋优势和特色,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努力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生力军。”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一发展蓝图。

青岛海洋产业有着雄厚的基础,不仅有吞吐量排名全国前列的青岛港,海洋类人才也几乎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海洋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千亿元级产业链。特别是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科研院校研发机构组成的青岛蓝色硅谷,成为了世界级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基于这些优势,青岛把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视为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重中之重。为此,青岛提出了具体目标:“加快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发挥海洋类创新平台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健康海洋’等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海洋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组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持驻青大学涉海学科加快发展。”

据悉,青岛市已确立加快推进100 个海洋重点项目,力争海洋经济增加值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这些项目既有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等传统海洋产业,也有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等海洋设备制造业,还有海洋生物医药、涉海产品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时,海水淡化、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态环境等产业也包括其中。

“建设一流海洋港口”是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重要基础。1 21 日,刚刚在A 股上市的青岛港实现了“A+H”股双轮驱动。“境内外双资本平台构建完成,有利于青岛港基础设施升级。”青岛港董事长李奉利告诉记者,“青岛港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青岛港要在做好经营的同时,发挥好平台作用,通过航运、铁路、管线,联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青岛变为国际枢纽城市。”

据悉,青岛港正在将传统的业务升级成“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把服务延伸到全产业链条,以应对竞争。“青岛港要不断用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价格来实现更强的综合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开拓更多的航线,进而强化青岛的枢纽地位,更好地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李奉利说。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发布日期

2019-01-28

 

本报讯 (记者 朱彧)近日,全国人大《对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科技兴海战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8年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对报告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强调要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打造现代化的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强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要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高度开展陆海统筹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重点围绕推动陆海产业协同发展、强化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实现陆海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等谋划部署,将重大举措编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同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将北、东、南三大海洋经济区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指导11个沿海省份结合自身特色编制本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意见;研究构建区域性海洋发展协同机制,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升我国海洋维权能力,提高参与海洋开发的企业和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是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尽快编制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海洋产业“增优势、补短板”,推进“全球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和“互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等计划实施,提升海洋运输产业效益,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聚力推进海港与临港产业群、海洋生物与资源产业群、海洋金融与信息产业群建设;抓好海洋国际合作,助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如海水淡化及相关装备制造产业等“走出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业务,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示范引领作用,壮大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若干涉海融资担保机构,支持航运保险业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从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生产、消费、金融、监管等各方面微观主体入手,加快完善与之配套的市场、技术、人才、服务等制度;统筹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海岛经济,科学合理的开发更有利于保护海岛和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

三是落实科技兴海战略。应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急需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尽快实现国产化、产业化;发挥国家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和支持力度,尽快启动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全球海洋观测网、大洋钻探船等大科学设施建设;统筹海洋信息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应用各个环节,加快提升海洋基础信息数据搜集能力,建设海洋基础数据中心,推进数据整合和开发利用;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海洋科研教学资源,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海洋学院和海洋专业,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国外海洋研究领域优秀科研机构、领军人才交流合作的力度;国家应对海洋科技研发和教育机构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切实增强海洋研究的合力;尽快制定国家海洋教育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各层次、各类型的海洋教育教材和普及读物,让海洋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推动大学、研究机构加快海洋教育学科的建设。

四是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用好此次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和开展监督调研的成果,深入研究海洋基本法立法思路和突出问题,推进法律草案起草,尽快提请常委会审议;根据海洋基本法确定的原则,整合各专项法律的有关规定,研究论证制定海洋经济法。

 

 

 

 

 

 

 

发布版面

科教新闻


主题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发布日期

2019-01-31

 

日前,经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等单位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国海洋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项获奖成果有力推进了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全民海洋意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从成果中,可以一窥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新面貌。

上天入地

海洋装备工程挑战技术极限

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标志着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南北极科考中有了“亲兄弟”,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记者了解到,“雪龙2号”可以双向破冰,具备全球航行能力,是我国第一条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智能符号的极地科考船,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这一重大海洋科技进展在2018年赢得世界瞩目。

无独有偶,2018年10月23日,中国第一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这一工程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国际隧道知名专家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

在九天之上,我国海洋科技同样进展不断。2018年10月29日,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中国首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航天与海洋合作最新成果,达到同类载荷领先水平,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10月20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交付列装、C919大型客机首飞之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据了解,AG600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空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均具有重要意义。

环球深潜

深海科考再上新台阶

开发利用深海海底资源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我国深海关键技术突破的“三部曲”。

2018年6月,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全面考核了采矿车海底行走和海底作业等39项技术指标,最大作业水深514米。采矿车最大行驶速度为每秒1.31米,单次连续行驶距离2881米,实现了按预定S和☆形路径作业的自主控制。这一成果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深海采矿技术首次由陆地试验走向海洋。

2018年4月,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两台4500米作业级潜水器——“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联合科考,创造多项深海作业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深海综合科考能力迈上新台阶。中国海洋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联合科考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应用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成果,是国家863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型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开发深海资源,科考探测是前提。2018年5月18日,“向阳红01”船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现象;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

紧盯前沿

海洋基础研究更深入

科学技术有赖于源头创新。有专家指出,抢占海洋基础理论研究要地,注重海洋科技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才能保证海洋科技发展的持续性。在本次评选的十大进展中,三项基础研究紧盯气候变化、海水酸化等国际研究热点。

大洋上的洋流变化是否会加剧全球变暖?2018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合作,证明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上。他们的最新观测数据表明,在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的特殊水流变化减缓会减少向深海输送的热量,使得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加热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调制作用,为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海域,同时也是最易发生海水酸化的海域之一。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薛亮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南半球热带的大气环流特殊模式对南大洋海水表层的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这一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学界对南大洋酸化机制的认识,为预测南大洋碳吸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地质构造来看,我国南海是新生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下部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力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2018年3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团队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学者,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清晰勾勒出海盆的演化历史。这一科学进展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又一基础研究突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海洋演化的奥秘。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打造绿色供应链 助推钢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1-03

  

本报讯(记者张垚)“如今,钢铁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正在逐渐依靠创新驱动提升有效供给。今后,钢铁行业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钢铁产业绿色供应链。”2018年12月22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18(第七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上表示,打造绿色供应链,需要各企业从现在起,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基于高炉大型化对高品质原燃料的需求强化绿色采购,并推进绿色物流结构调整。

会上,来自废钢、铁矿石、炼焦、炭素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分享了上述领域的最新资讯,并做出展望,业内300余人参会。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指出,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废钢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以减少开采原矿4.3吨、原煤1吨,少使用精矿粉1.6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6吨。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副秘书长王方杰预计,2018年全国废钢消耗总量为1.87亿吨,废钢比为20%。他同时指出,废钢行业产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高,钢厂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或将降低。

 “总体来看,我国矿山规模结构不合理,'大矿少、小矿多'的格局未改变,矿山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矿业市场活力不足。”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指出。具体到铁矿石领域,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指出,2018年前11个月,国内铁精矿同比减产1454万吨,一些省份的减产幅度在20%以上。矿山企业应坚决执行露天矿山专项整治方案的相关要求,“绿色矿山建设是大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建议,钢铁产业链应全力开创煤、焦、钢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金智新表示,应实施稀缺冶炼焦煤保护性开采措施,对相关资源启动保护性利用战略,以解决目前炼焦煤储、产、销不协调,每年3亿吨炼焦煤被当作动力煤使用的问题。

中国炭素行业协会秘书长孙庆表示,目前炭素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预计2020年下半年开始,炭素材料的多数品种产能将严重过剩。孙庆还透露,我国炭素产业原材料短板突出,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接头焦和大规格电极的本体焦严重依赖进口。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2018年国际钢铁行业十大事件出炉

发布日期

2019-01-07

 

本报讯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8 年国际钢铁行业十大事件,中国钢铁完胜美钢联337 调查、于勇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领导人等事件上榜。

2018 年国际钢铁行业十大事件如下:第一,全球钢铁生产消费再创历史新高。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18 年1~11 月全球累计粗钢产量达到16.47 亿吨,同比增长4.7%。经分析判断,2018年全球钢材消费量约17.1 亿吨,同比增长7.6%;粗钢产量和钢材消费量将双双突破17 亿吨。第二,全球钢材价格回暖,企业效益普遍好转。2018 年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改观,国际钢材市场普遍回暖,钢材价格回升。第三,印度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钢铁大国。2018 年1~11 月,印度粗钢产量为9692 万吨,同比增长4.9%;日本粗钢产量9586 万吨,同比下降0.1%,印度全年粗钢产量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钢铁大国。第四,中国钢铁完胜美钢联337 调查。从2016 年4 月开始,美钢联对中国钢铁进行了所谓的“337”指控。面对美钢联的不实指控,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应对、艰苦奋战,于2018 年3 月取得了垄断产量和价格、窃取知识产权、违反原产地规则3 个诉点全面、不留瑕疵的完胜。第五,世界钢铁企业集团持续推进兼并重组。第六,贸易保护导致美国钢材价格创10 年来最高水平。2018 年4 月,美国发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中国输送到美国的钢铁、铝等商品加征25%的关税。2018 年7 月、8 月,已有两批生效实施。此外,美国从6 月开始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受此影响,2018 年美国钢材价格创10 年来最高水平。第七,于勇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领导人。2018 年10 月17 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钢铁协会理事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河北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领导人。第八,钢铁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潮流。瑞典非化石能源钢铁技术研究(HYBRIT)开始研究利用氢替代炼焦煤和焦炭进行炼铁。首钢迁钢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合作实施碳减排方案,碳生产率提高15%,降低吨钢碳排放0.2吨。第九,全球钢铁企业加速智能化技术应用。第十,钢铁国际产能合作迈出新步伐。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需求将小幅下降 钢铁行业或再入收紧通道

发布日期

2019-01-07

 

2018年是钢铁行业2016年以来的第三个好年头。以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场需求稳定。2016~2018年,钢铁行业经营形势发生了巨变,上演了一段“过山车”似的行情,已从2015年年底的低谷走出,呈现出行业企业盈利和市场都向好的局面。

  2018年12月10日,“2019年中国和全球钢铁需求预测研究成果暨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钢铁市场不会再像之前两年不断增长的形势。预测需求总量将出现小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此轮钢铁行业在经历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上涨后首次进入收紧通道。

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

  2018年的前3个季度,中国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安阳钢铁、华菱钢铁等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亮眼,钢产量上涨及吨钢利润水平提升是推动业绩创新高的主要原因。

  不仅经济指标攀升,钢铁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形势大好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在良好的利润刺激下,已经淘汰关停的落后产能存在死灰复燃的风险,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值得深思。

  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全行业严重亏损,炼1吨钢要亏140元,钢材价格不如矿泉水。当时,A股上市的31家钢铁企业合计亏损总额高达195亿元,武钢股份以超过75亿元的巨额亏损,成为当年的A股亏损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用“难以为继”形容当时的局面。

  而此次钢铁行业能够实现“重生”,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等一系列政策,使得钢铁市场供需关系明显改善,行业经营形势好转。

  2016年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压减1亿~1.5亿吨钢铁产能。事实上,钢铁去产能的推进速度超出预期。业内人士指出,从中央到企业,中国钢铁工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数量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优化了产能结构和市场环境,达到了优胜劣汰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打下了行业强身健骨的基础,这是钢铁行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共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为5.79亿吨、6.99亿吨和8.21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19%、6.07%和7.21%,粗钢产量的增长有对“地条钢”退出市场空间的补充,是优质产能取代落后产能的增长。

  自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最显著特点是产能利用率与业绩大幅提升,供求关系显著改善,企业效益持续向好。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1~9月,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7%;实现利润总额2299.63亿元,同比增长86.01%;销售利润率基本达到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钢铁工业运行取得了多年未有的平稳态势。

2019年钢材产需可能双降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钢材需求量预计为8.2亿吨,同比增长12.6%;粗钢产量为9.23亿吨,同比增长11%。2019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8亿吨,同比下降2.4%;粗钢产量为9亿吨,同比下降2.5%。

  得益于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下游行业钢材消费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促进我国钢材整体消费量较快增长。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钢材需求量(消费量)较上年增加1亿吨,增幅高达两位数,远超行业预期。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就此分析认为,2018年钢材需求量出现较大增幅,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房地产以及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拉动钢材需求。其次,取缔“地条钢”后释放的市场需求逐步纳入统计。2017年以前,部分“地条钢”产量未纳入统计,取缔“地条钢”后释放的市场需求由合法合规的钢铁企业产品填补,2018年粗钢产量数据在2017年的基础上更加充分体现了这部分产量。第三,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钢材间接出口增加。2018年1~10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3%,增速比2017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企业赶在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之前加紧出口,透支了部分2019年的出口量。

  2018年钢铁需求出现较大增幅。李新创坦言,2019年钢铁市场不会再像之前两年不断增长的形势。他表示,“我们预测,2019年我国钢材需求总量小幅下降。”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相对平稳增长态势,机械、造船、家电、集装箱、铁道等行业钢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但建筑、能源、汽车等行业用钢需求将出现小幅下降。

  据悉,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采用消费系数法和下游行业消费法进行预测,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加权计算,预测2019年我国钢材需求量同比下降2.4%。

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在环保发展上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钢铁企业环保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落后企业的吨钢排放量是先进企业的10倍;先进企业吨钢环保成本则明显高于落后企业。先进企业吨钢环保成本超过120元,领先企业达到240元。而部分落后企业吨钢环保成本不足50元,甚至更低。这导致先进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给环保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企业治理污染物的积极性下降,加大了行业污染控制的难度。

  另一方面,钢铁产能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国内钢铁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北重南轻、东多西少”的特点,全国的空气质量分布同样反映出这一特点。

  随着供给侧改革、环保限产大力推进,前几年钢价飙涨。2018年环保限产没有实施“一刀切”,11月份钢价大幅下跌。钢价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出现大涨大跌的局面。

  如何改变钢铁行业目前的发展困局,业内普遍认为根本出路还是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钢铁行业当前重大任务就是要实现工艺绿色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通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排放,使得环境友好;创新驱动,推进装备智能化,实现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协调控制,自主智能学习;推进高性能、绿色化钢铁材料的研发,实现钢铁行业“绿色、智能、高质”战略转型。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出路。对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对于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要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

专家强调,近年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应该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从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等多方面推动,使得钢铁产业效率和效益更有竞争力,让钢铁企业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发布版面

奔跑逐梦 新征程


主题

2018年钢铁行业舆情简报

发布日期

2019-01-11

 

2018 年,钢铁行业舆情信息量较2017 年有所增加但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有中美贸易摩擦、环保督察、改革开放40 周年、央企改革、钢价波动等。钢铁行业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环保问题、安全事故、违法违纪等方面。从舆情传播渠道来看,主流媒体仍是引导正面舆论的有力武器,自媒体倾向于负面舆情事件曝光。

2018 年,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更加重视舆情监测对处理舆情工作的预警作用,更多地使用舆情监测平台代替人工搜集,不断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体制,对负面舆情的处置工作也越来越完善,钢铁企业的舆情工作总体上在不断进步。

2018 年,首钢、鞍钢、河钢、山钢、马钢、本钢、柳钢、中信泰富特钢等20 多家大型钢企成为冶金行业舆情监测预警平台长期用户。平台为用户开通专属账号,提供24 小时实时舆情监测,并根据企业需要制作日报、周报、月报等日常舆情报告。2018 年,平台通过设置专门的事件监测并提供负面舆情日报,通过《中国冶金报》等权威媒体发声方式,协助钢铁企业对几起安全事故、环保等重大负面舆情进行了妥善处理。

截至2018 年底,冶金行业舆情监测预警平台入库的冶金行业相关的网站数量达到1056 个、国内论坛901 个、博客42 个、微信公众号1079 个、APP 客户端82 个、监测的企业主体达800 个,专门配置的企业舆情监测账户达20 个,共积累新闻信息数据5700 万条。

基于该平台,本报告中的数据针对股市分析、价格行情等文章进行了排重,以期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得出2018 年钢铁行业舆情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供企业参考。

2018 年舆情数量分布及走势分析

从舆情数量分布图来看,2018 年钢铁行业舆情媒体来源前3 名为微博、微信、新闻网站。新媒体对钢铁行业的报道,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占据了绝大多数,微博、微信、新闻网站三者的报道量合计占总报道量的近90%。

舆情数量分布存在如下特点:

 

1.权威性较高的首发媒体容易引发较高的舆情关注度。《中国冶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容易引发较高的舆情关注度,对舆论的走向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媒体的一篇或几篇热点文章的发布和转载即可推动整月舆情数量达到高点。

2.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舆论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这主要是受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受众广、传播快等特征的影响。中等收入及以下的人群使用自媒体平台较为频繁,网民的诉求表达强烈。

3.基于统计方式的原因,新媒体文章数量占据大多数。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访权的限制,新媒体的文章来源仍然多为纸媒,也就是说纸媒的权威性和原创度更高。在新媒体中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也往往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设的官方账号、官方网站等。

4.微博数据占比较大与统计方式有关,转发后同一微博会被重复计算。对微博信息进行排重后,其数量仍居第一位。总体上看,微博由于其自身特性,发布数量多于其他来源。

将监测关键词设置为“钢铁”等,监测时间设定为2018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我们绘制出2018 年度舆情走势图(见图2)。可以看出,除个别月份外,2018 年钢铁行业舆情数量总体保持平稳。由于春节假期和总体天数少的原因,2018 年2 月份成为全年舆情数量最少的月份。2018 年3 月份为全年舆情数量最多的月份,2018 年8 月份也是一个高点,除与全国两会、环保督察等话题相关外,均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且主要受到这一因素影响。

 

关注度较高的舆情话题

1.中美贸易摩擦(只列举涉及钢铁行业的舆情热点)

从图3 可以看出,媒体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关注度呈现“两头低中间高”态势,在2018 年3 月份达到最高。

2018 年1 月~2 月份,受“337 调查”等相关话题影响,已经有一些关于贸易摩擦的话题出现。2018 年3 月份,美国率先对进口钢铁发难,征收高额关税,并主要针对中国。此外,中国钢企在2018年3 月份胜诉美国“337 调查”。这样,中美贸易摩擦话题的热度在3 月份迅速上升,紧随其后的4月份也受此影响,相关报道数量较多。

随后,随着中美的互相试探,双方出现拉锯的状态。从2018 年5 月份开始,双方开始进行沟通和谈判。受此影响,2018 年5 月~7 月份,中美贸易摩擦话题的舆情数量在高位出现了波动。

2018 年8 月份,由于美方“翻脸”,再次出台新的加征关税政策,中方也出台了对等的反制措施,这一话题的舆情数量再次到达高峰。2018 年9 月份以后,中美双方对于贸易摩擦问题保持沟通,没有新的加征关税政策出现,这一话题的热度出现明显下降,并保持相对低位。

 

2.环保督察

2017 年之后,环保督察话题在2018 年仍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其中涉及比较多的话题主要是“回头看”。从图4 可以看出,环保督察话题的走势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18 年6 月份出现了反复。

2018 年前几个月受到2017 年延续的热度影响,这一话题热度呈逐步下降态势。2018 年5 月份以后出现的一些事件使该话题热度再次上升。2018 年5 月24 日~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河南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期间,专程来到安钢调研,并对安钢的环保工作给予肯定,并指示:“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保持现有的领先水平,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2018 年6 月2 日~5 日,栗战书在内蒙古自治区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期间,于2018年6 月3 日到包钢检查工作。

 

在此前的2018 年5 月7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0 年10 月底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区域具备改造条件的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8 年5 月底到6 月初,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启动。2018 年7月3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因此,环保督察话题的关注度在2018 年6 月份出现了小高峰。而随后的几个月,这一话题总体保持了平稳下降态势。

3.改革开放40 周年

改革开放40 周年话题热度总体呈上升走势,在2018 年3 月份达到小高峰,在11 月份和12 月份达到最高。

主要原因是2018 年3 月份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多提及改革开放,其中不少媒体对钢铁行业的贡献进行了报道。2018 年11 月份,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改革开放40 周年话题的相关报道开始迅速增多。

进入2018 年12 月份,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于2018 年12 月18 日召开,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国企改革“邯钢经验”的创造者刘汉章(已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业务主管(公路管理员)、“雷锋精神”的优秀传承者郭明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8 年12 月22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中国冶金报社、鞍钢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钢铁行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高峰论坛在鞍山举办,对40 家钢铁功勋企业和 20 家钢铁支撑类功勋企业进行了表彰。此前的2018 年11 月30 日,中国冶金报社还在京召开了改革开放40 年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论坛,评出6项冶金节能环保好技术。

受以上集中的公开纪念活动影响,改革开放40 周年话题数量在2018 年12 月份达到最高。

 

负面舆情应对分析

企业应对误区举例

1.没有形成完善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如没有使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平台,仅使用人工搜索;没有形成从上到下的舆情预警处理工作制度;相关工作人员舆情应对经验不足等。

2.对出现负面舆情苗头的事件态度消极,逃避责任,尽力掩盖。

3.遇到负面舆情,不回应或回应较慢往往使话题数量激增,造成舆情热度上升。

4.出现负面舆情时,企业回应口径不统一,为及时发布消息,信息发布人员与最终的官方口径可能出现偏差。

5.对负面舆情回应的方式较为单一,多是企业官方发布一条信息,若文本使用不当,可能会被认为是形式主义的回复,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6.回应负面舆情后,多寄希望于舆情自行平息,而没有及时跟进舆情的进展,导致舆情热度可能再次上升。

钢铁行业负面舆情主要分类及应对建议

1. 违法违纪类舆情

此类舆情集中在媒体报道领导违法违纪(已被有关部门定性的问题)、举报领导违法违纪(个人通过自媒体发布)、企业管理问题等方面。主流媒体的报道集中在对纪委公告的转发,这一类基本不需要做主动应对措施,往往是客观报道案件事实,一般没有其他猜测或谣言。

企业主要需要应对的是个人的举报。这些举报主要集中在贴吧、论坛、微博,爆料者往往会在多个自媒体持续转发消息以求引起重视。针对此类舆情,建议先进行冷处理,依后续关注度变化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此类舆情如果没有太多证据,大多就会在几天内自行平息;如果舆情关注度不断提高,当事方就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核查,辨别真伪,必要时进行回应和解释。

2.环保问题类舆情

环保类舆情集中在钢厂废气、废水排放、环保督察等方面。此类舆情中,污染物排放问题多在

自媒体(如论坛、贴吧)出现,多有配图和PM2.5 数据等;而环保督察方面的舆情多出现在环保部门官方通报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集中在企业督察被查出环保问题、对抗环保督察等。

针对污染排放舆情,当事方一般应先冷处理,观察热度。此类舆情由于较为常见,且发帖等方式也不能解决问题,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针对环保督察舆情,当事方则应正面面对,承认问题所在,主动整改,并通过发布新闻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整改效果,后期则多发布企业环保正面消息对冲负面影响。

3.安全事故类舆情

安全类舆情集中在生产事故、交通安全等方面,同环保类舆情相同,多在自媒体曝出,有时会有新闻媒体跟进报道,使影响扩大。

此类舆情往往不能逃避,越掩盖越容易出现更大舆情。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伤亡,此类舆情的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当事方应以官方口径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并及时救助受伤人员,向社会通报后续工作和调查结果。

4.纠纷类舆情

纠纷类舆情最常见的是职工工资、待遇等问题,常见于微博、贴吧、论坛。此类舆情往往会重复发布,多自我转载,关注度低,但其存在持续时间长,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此类舆情,当事方可对监测到的发布来源列表进行重点关注,并针对其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做好相关准备,出现异常变化时,如当事方热度突然增加,或有主流媒体回应或报道等,应及时做出应对。

 

 

 

 

 

 

 

发布版面

产经


主题

钢铁业应“两个市场”齐头并进

发布日期

2019-01-16

 

“受益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018年我国钢铁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在1月14日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9年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于勇表示,2018年钢铁产能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优质产能得到了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未来将充分利用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共进口铁矿石9.78亿吨,同比下降1.3%,金额为709亿美元,同比下降2.8%,矿价平稳对我国钢厂效益有稳定作用。于勇分析,上游铁矿石市场稳定,一方面与全球矿石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与国际各大矿山深度沟通、形成共识。此外,钢企采购趋于理性也是重要原因。

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出口钢材6378万吨,同比下降8.6%,进口钢材1216万吨,同比增长0.5%,钢材出口结构优化,高端产品出口比例很高,出口价格上升。但是,于勇也提醒,我国钢材出口量已连续3年下降,应当引起行业高度关注。

尽管出口量下降,但我国钢企近年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钢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逐步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比如,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项目成果在海内外47个工程实现了系列化应用,大型焦炉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60%;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超级双相不锈钢冷卷实现国内首发首用,开发的世界最宽手撕不锈钢出口欧洲;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青岛特钢开发出的离线盐浴技术,使超高强度桥梁索盘条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打开了国际市场。

于勇认为,2019年钢铁业将紧扣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看,造船行业景气度回升,预计2019年对钢材需求将有小幅增长;机械行业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增长,预计2019年对钢材需求仍将保持稳定。但是,随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投资转向消费,新旧动能转换中新经济增长点对钢材需求强度减弱,传统用钢企业对钢产品需求从品种、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品质提升,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钢铁企业努力控制原燃材料采购成本,持续开展‘对标挖潜’(针对某项生产工艺耗能情况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比)活动,增强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应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在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加大降本增效工作力度。”于勇分析说。

从国际市场看,据世界钢协预测,2019年全球钢铁需求预计达到16.91亿吨,同比增长1.4%;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深化经贸、投资、金融、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正在推进,为我国钢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市场。“应当充分发挥中国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的作用,深入开展钢铁行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调研,积极组织、协调钢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管控各类风险。”于勇说。

虽然钢铁国际市场广阔,但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看来,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统筹发展,仍然需要做好化解过剩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严防新增产能等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保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因为随着钢铁行业效益大幅提高,部分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能置换等方式扩大产能,不锈钢、电炉钢产能大幅增长,甚至‘地条钢’也容易死灰复燃,向海外转移产能也将影响国内钢材出口,进而影响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国内钢铁行业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严控新增产能是2019年确保行业供需平稳的关键。”刘振江分析说。

 

 

 

 

 

 

 

 

 

发布版面

产业


主题

2018:钢铁行业运行稳中向好

发布日期

2019-01-1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月1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9年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于勇在会上介绍,刚刚过去的2018年,钢铁行业运行取得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提前完成了5年化解过剩产能1亿-1.5亿吨的上限目标。钢铁产需基本平衡,钢材价格相对稳定,进口铁矿石市场运行平稳,钢铁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前11个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7%;实现利税4149亿元,同比增长50.14%;实现利润总额2802亿元,同比增长63.54%。与此同时,整个行业节能环保水平显著提升。

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的话说,2018年是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最平稳、效益最好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赢得“337”调查完胜,成功维护了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捍卫了中国钢铁行业尊严。

回首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40年,刘振江十分感慨,“这40年,几百万中国钢铁人以钢铁报国的初心、钢铁强国的宿愿,勇立改革潮头,不失时机,迎难而上,用不懈的奋斗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伟业,催生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强大,为强国富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的创伤,一穷二白的家底,艰难困苦,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钢铁,造机器搞工业化需要钢铁,保卫新中国国防需要钢铁。

刘振江说,“对1958年大炼钢铁有众多评说,钢铁人必须清楚,中国有30多个大钢厂是1958年建立的,这些钢厂至今是中国钢铁的主力军。没有这些大钢厂,就没有今天的钢铁工业。”

在刘振江看来,在当时极端困难条件下,重整破碎的经济,起步工业化进程,5亿人吃饭,国家没有钱,只能先花在刀刃上。“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在那个时代理所应当的是英明的国策。

很多人对改革开放的起始记忆犹新。在那经济匮乏的时代,国家提出了年产2600万吨钢的要求,冶金部大楼昼夜灯火通明,各钢厂挑灯夜战,从1974年到1976年,3年却没有打下2600万吨钢。直到1978年,才交出年产钢3178万吨的答卷。这3178万吨钢是从建国时的15.8万吨干上来的,30年苦战,实属不易。但这3178万吨钢只占当时世界钢产量的4.4%。而此后的改革开放中,中国钢产量占到世界50%以上,成为难以解读的“天方夜谭的巨变”!

同样令人感慨的是,3年前,整个中国钢铁行业还在凄风苦雨中挣扎。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发生在金融危机期间,钢产量由4.8亿吨突破了8亿吨。第二次是2015年的最低谷。后危机肆虐,全球经济不景气,当年全行业严重亏损,平均1吨钢亏损140元。两次“过山车”之后痛定思痛,中国钢铁行业迈出了去产能和追求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钢铁工业化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刘振江认为,是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钢铁追赶世界脚步的大门,筑起了中国的钢铁长城。

 

 

发布版面

资源/矿政


主题

在新时代机遇里寻找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19-01-19

 

钢铁工业上下游连结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就业等方面支撑作用明显,尤其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钢铁行业成绩斐然。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钢铁总产量是9亿吨左右,生产了全球钢铁总产量的一半,居世界钢铁总产量第一位。中国钢铁生产不仅对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对美欧各国的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的钢铁原材料产量虽然是9亿吨,但出口的原材料只有1亿吨,剩余的钢铁材料全部用于国内各个行业,为中国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新时代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有哪些着力点?未来钢铁工业在新技术浪潮里呈现哪些新趋势和特点?

近日,记者专访了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就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2018年中国钢铁产业的整体运行情况。

李新创: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下游用钢行业钢材消费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促使我国钢材产量、消费量均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钢材消费量约为8.2亿吨,同比增长12.6%。一是粗钢产量逐年增长。自2016年以来,由于我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打击“地条钢”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钢铁市场持续向好,企业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粗钢产量逐年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月~11月,我国累计粗钢产量8.57亿吨,同比增长6.7%,月度粗钢产量较2017年均有显著提高,平均日产粗钢量达256.7万吨。2018年,粗钢产量将达到9.23亿吨。二是环保水平不断提升。按照环保治理要求,有关钢铁企业执行停产限产方案,唐山、安阳等地依托专业机构设置标准,科学引导钢铁企业停限产,成效十分显著。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唐山、邯郸等地的烧结机超低排放改造已全面开工,并于2018年10月陆续建成投运。三是品种质量持续提升。钢铁企业不断提品质、扩品种、创品牌,新产品研发应用取得明显进步。宝武集团研发应用了世界口径最大、管壁最厚、钢级最高的高强管线钢,B20R065牌号取向硅钢产品平均损耗、磁感等主要性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宝钢特钢生产的最大直径达600毫米的大飞机起落架用300M超高强度钢,突破了大飞机关键零部件上的技术封锁。鞍钢研发并批量生产国内首批具有零下60℃冲击韧性的Q420qF桥梁钢。四是进出口趋于稳定。钢材出口量降幅和出口额增幅收窄、进口总量略有上升。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1月~11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6377.8万吨,同比下降8.6%;2018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216.0万吨,同比增长0.5%。

记者:钢铁工业发展到现在,产业布局结构有哪些变化?

李新创:中国钢铁生产布局重心在长江入海口以北的沿海地区,包括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天津,以上地区2017年合计粗钢产量4.4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54%。根据工信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将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结合化解过剩产能,继续深化区域布局减量调整,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结构。2018年~2020年,河北省将压减退出钢铁产能4000万吨粗钢产能;江苏省要求加快构建钢铁行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所有搬迁转移、产能并购或置换等钢铁冶炼项目,原则上只允许在沿海地区规划实施。另外,一个新趋势是一批企业“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中国是产钢大国,也是铁矿石消费大国,受国内铁矿资源禀赋限制,每年需进口大量铁矿以满足需求。为了保证我国钢铁行业原料来源稳定、价格合理,国家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

记者: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智能制造将在哪些方面影响钢铁行业的发展?

李新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具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切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将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拓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

随着这一波技术浪潮,智能制造也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将深刻改变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为钢铁行业的竞争力重构创造了新机会。在智能生产方面,以工业互联网数据集成、混合模型与数据分析、多目标交互优化、智能机器人等为支撑技术,通过无人化板坯库、全流程质量监控、智能点检、机器人应用等,就示范产线开展智能化车间的探索与实践,在工艺控制、物质能源协同化、劳动效率提升等多个领域,实现管控智能化、预测预警前瞻应变、业务协同多目标优化等智能化应用,能源利用率提升5%,全自动轧钢率6%,劳动成本下降20%。在智能管控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管理与智能控制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在智能服务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准时制的船板配送服务模式创新实践经验,将销售订单分解导入内部生产过程,再通过精益生产技术,制造出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

记者:中国钢铁产业运行情况要注意防范哪些风险,如何化解?

李新创:一是注意防范化解新增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风险挑战。随着行业形势趋好,市场新上钢铁项目的动力强劲,部分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压力很大。能否控制新增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保持高压态势。同时,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科学界定“地条钢”,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合法规范产能有序释放,确保市场供需基本面稳定。

二是注意防范化解“一刀切”式环保停限产的风险挑战。此外,应针对无组织排放建立“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全面升级在线监测装置,加强半干法脱硫灰等超低排放治理副产物的监管,避免二次污染。

三是注意防范化解盲目推进钢厂搬迁和设立无钢市(区、县)的风险挑战。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地方推进环保治理、结构调整也要遵循发展规律,不能为了短期成绩和广告效应,将合法合规优势产能一搬了之、一关了之,这将严重危害钢铁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环保领先、产品优质、竞争力强的钢铁绿色工厂,要实事求是、综合评估、科学决策,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四是注意防范化解“高杠杆”对钢铁产业去产能和高质量发展的风险挑战。建议结合深化“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围绕减量、降债、提质,推进兼并重组,为战略投资人做强、做优企业创造条件。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应积极主动推进债务清理和债务整合,加大债务清欠力度,减少无效占用,推动、深化混合所有制,依托资本多元化扩大资金来源,实施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通过优质资产迭代创造收益。

五是注意中国钢铁产量、钢材价格不断增长与供需平衡的风险。2018年1月~11月,粗钢产量85737万吨,同比增长6.7%,其中,11月粗钢产量7762万吨,同比增长10.8%,均创年内最大增幅。而同期,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8.6%。另外,随着地方部分通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等新建钢铁项目的逐渐投产达产,以及部分企业违规扩建产能,导致钢铁供给呈不断增长趋势。

同时,下游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等主要用钢行业拉动有限。铁路、船舶等运输行业利润增长率由2016年的4.8%持续下降至2018年前三个季度的-2.2%,汽车制造行业利润增长率从2016年的10.8%下降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3.8%。钢铁行业作为上游原材料利润率水平较高,此类现象短期内会存在,长期不可持续,上下游产业间的不协同会造成钢材价格下跌,逐渐回归合理的利润区间。因此,钢铁产量和钢材价格持续增长缺乏有效支撑,风险很大。

化解风险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首先是政府要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继续深入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带来的不易成果。再次,企业和企业家要加强市场主体责任。结合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后,行业要加强自律。通过合理控制生产节奏,防止供大于求重演。积极探索加强自律的措施,建设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记者:钢铁工业进入与上下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后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李新创:新时代钢铁工业发展面临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已经形成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强有力的倒逼机制。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用钢需求正在由“量大面广”的同质化需求向“小众化、小规模”的个性化需求转变,钢铁企业“去规模化”和“定制化”“品质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发展方式将呈以品种质量为中心的“减量化”发展,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主的“品质化”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绿色化”发展的趋势。商业模式变革呈现定制化、服务化、智能化趋势。

应对挑战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去做: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各方要做到主动创新,夯实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钢铁流程绿色化发展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建立成熟的绿色发展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产业链条之间的高效融合发展,这将赋予钢铁产业全新的内涵,服务要素日益成为钢铁产业链条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要求钢铁产业由以生产制造为中心向以工业服务为重心转移,加快钢铁产业链延伸,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发布版面

绿色建材


主题

2019年钢铁行业重点在兼并重组

发布日期

2019-01-21

 

1 月1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共同组织召开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座谈会,听取各地区关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工作情况介绍,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2019 年,钢铁行业改革转向兼并重组,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1 月14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于勇表示,经过3 年的努力,提前2 年完成此前5 年化解过剩产能1 亿吨至1.5 亿吨的上限目标。目前,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优质产能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数据显示,2018 年前11 个月,中钢协会员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02亿元,同比增长63.54%;销售利润率7.45%,达到了工业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同比再降3.39 个百分点至65.74%,半数企业负债率已降至60%以下。

于勇认为,钢企持续营利的基础并不牢固,随着2018 年11 月份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下滑,部分钢企主业处于盈亏平衡边缘。如果不转变过去依靠规模扩张、高产超产的思路,仍有可能回到供大于求的老路上。因此,下一步工作要点是从化解过剩产能转向防范已化解产能复产,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将从产能总量调整转向现有产能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和兼并重组。

冶金工业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本轮调整与以往依靠固定投资拉动消费增长的周期性复苏不同,此次脱困主要依靠压减产能、环保倒逼,若不巩固当前的成果,可能再次陷入困局,未来再调整的难度也将更大。

李新创说,过去钢铁发展“北重南轻”,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和一些密集地区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过于集中,优化布局刻不容缓。钢铁企业重组应不仅仅是常见的破产重组,其方向还可分为优势企业强强重组,细分产品市场特色企业重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重组,海外并购重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重组等。

2019 年,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从产能总量调整转向兼并重组,钢铁行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表示,2019 年钢铁行业重点发展任务已转变为稳杠杆并逐步去杠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和高质量发展。在相关钢铁产业整合基金的助力下,以及各地区整合计划实施下,钢铁行业企业将进一步提升整合优质产能的能力,加速推进兼并重组,构建大型企业产能梯队,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般来说,对于供给充足的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将使得大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提高,企业间的竞争程度趋于下降,对于市场来说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

发布日期

2019-01-24

 

(本报讯 记者何惠平)“从目前情况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要继续在提升供给质量上下功夫。”2019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孟玮介绍,201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坚持以“破、立、降”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供给质量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处置“僵尸企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转岗再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孟玮进一步介绍,2018年,国家发改委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形成精准有效投资。2018年,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9个,包括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重点领域;棚户区新开工改造627万套,为全年任务的107.4%;新增铁路运营里程46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100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6个。

2019年,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孟玮强调,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做到“五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这些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6家钢铁上市公司进入总体评分前20

发布日期

2019-01-24

 

本报讯(记者郑洁)1 月20 日,《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7 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

《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持续提高,有6 家钢铁上市公司进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总体评分前20 名。这6 家钢铁上市公司分别是柳钢股份、太钢不锈、宝钢股份、马钢股份、南钢股份和鞍钢股份。

857 家2017 年我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有效样本企业排名中,柳钢股份排名第11 位,太钢不锈排名第12 位,宝钢股份排名第21 位,上述3 家上市钢企以四星级评分居“优秀”发展阶段;马钢股份排名第30 位,南钢股份排名第33 位,上述2 家上市钢企以三星半级评分居“良好”发展阶段;鞍钢股份排名第78 位,以三星级评分居“追赶”发展阶段。

《报告》还显示,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中采矿业整体环境信息公开评分最高。《报告》还提出了尽快出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引导更多企业采用统一标准发布环境信息等建议。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报告的发布,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内容,并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据悉,《报告》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北京化工大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制作,以2017 年沪、深两市857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这些公司发布了环境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相比2016 年增加了 47 家;披露总体平均分为33.57 分,整体略有提升,达到二星级水平。需要看到,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沪市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于深市。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走老路

发布日期

2019-01-26

 

1月中旬召开的2019理事(扩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于勇表示,经过3年的努力,全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提前完成此前5年化解过剩产能1亿~1.5亿吨的上限目标。

 “全行业必须认识到,如果不转变过去依靠规模扩张、高产超产的思路,仍有可能回到供大于求的老路上。”虽然已有的数据看起来很好,但于勇表示,钢企持续盈利的基础并不牢固,随着2018年11月钢材价格的大幅下跌,企业效益下滑,部分钢企主业处于盈亏平衡边缘。

 “三去”取得了哪些实效

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11个月,全国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为7.08亿吨、8.57亿吨和10.13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44%、6.73%和8.3%。价格方面,前11个月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为116.52点,同比上涨9.86%。

不能否认,“三去一降一补”对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影响很大。

2015年底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大幕。对于钢铁这样的行业来说,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的数年里,钢铁行业严重供大于求,无序竞争突出,市场价格持续下行,行业企业大面积亏损。到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以来,中国钢铁行业逐渐走出低迷,内生动力有效增强。那么,中国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哪些实质进展?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去产能方面,2016年实现化解过剩产能6500万吨。2017年继续化解炼钢产能5500万吨。2018年钢铁行业3000万吨去产能目标任务已完成,提前2年完成1.5亿吨去产能上限目标。依法取缔700多家“地条钢”企业,产能1.4亿吨。2018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78.1%,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6.6%),较2015年的67%左右大幅提升11.1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为78.7%,同比提升2.7%。在去杠杆方面,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2018年9月,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资产总额为47020.91亿元,环比升幅0.36%,同比升幅5.73%。负债总额31085.66亿元,环比下降0.11%,同比下降0.17%。负债率由2015年的70.1%持续下降,截至2018年10月份为65.6%。在增效益方面,盈利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明显好转。销售利润率7.59%,同比上升2.69个百分点(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9%)。在去库存方面,主要钢铁企业库存下降,钢材价格合理回升。随着去产能的推进,低端钢铁产能不断压解,在对“地条钢”的取缔和打压下,钢铁行业的无序竞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钢铁企业库存下降明显。2015年12月末,中钢协会员企业库存为1417.9万吨。2016年同期下降为1276.3万吨,同比下降9.99%。2017年同期下降到1192.7万吨,同比下降6.55%。2018年12月7日继续下降至797.77万吨。过剩产能被清除,库存下降,钢材价格呈现了合理回升的发展态势。2018年12月7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8.28点,较2015年12月末上升51.91点。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方面,钢铁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6年12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正式成立,开启了钢铁业新一轮兼并重组之路。沙钢对东北特钢的接盘重整,被视为钢铁业内兼并重组的另一典型案例。随着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推进,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改变近5年来一直下降的态势。2017年,我国前十大钢厂集中度从2015年的34%提高到37%。此外,2016年和2017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个数不断减少,两年净减少1500余个规模以上企业。

改革为钢铁高质量发展解决了什么问题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判断,坚定了壮士断腕去产能的决心。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关于钢铁产业是否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全面过剩、绝对过剩,还是结构过剩、阶段性过剩,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有些认为本地、本企业有优势有条件继续上项目做大产能,有些认为“钢铁产能过剩只是一个传说”,有些认为违法违规产能“存在就是合理的”,有些认为“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推进实施,给以上错误的认识、行为画上了休止符,使方方面面的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正确的决策部署上。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了困扰钢铁行业多年的“地条钢”问题。“地条钢”产品差、质量不稳定,存在极大的使用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地条钢”企业经营不规范,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尽管“地条钢”早在20年前就被列为淘汰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堂而皇之越做越大、愈演愈烈,甚至不少“地条钢”企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推进实施,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查处了700多家涉及“地条钢的”企业,约1.4亿吨的产能已全部拆除、查封,有效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实在在压减了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钢铁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9480万吨的基础上,2016~2017年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超过1.2亿吨,2018年压减产能超过3000万吨,也即自《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压减粗钢产能超过1.5亿吨(不含“地条钢”),已经超过整个“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任务的上限目标。同时,粗钢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积极地朝着合理区间逐步回归。

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全球钢铁过剩问题做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钢铁“去产能”,彰显了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消费大国,中国钢铁产业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面对钢铁产能过剩这一全球性的国际化问题,中国毫不回避、勇于承担、率先发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全新的理念,统筹安排,卓越组织,周密部署和高效行动,在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地促使以亿吨计的过剩钢铁产能稳步退出。同时,提出并参与创建了G20钢铁过剩产能全球论坛,为全球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做出了表率。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16.285亿吨,产能利用率69.3%,中国压减过剩钢铁产能6500万吨以上,对提高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的贡献是1.9个百分点,而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的贡献是-2.3个百分点。2017年,全球粗钢产量16.912亿吨,产能利用率70.9%,中国压减过剩钢铁产能5000万吨以上,对提高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的贡献是1.5个百分点,而除中国外其他地区的贡献是-2.6个百分点。

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企业树立了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驱动提升有效供给。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迈出了国际化的坚实步伐。宝钢、武钢合并为中国宝武集团,实现了中国钢铁产业破局性的重组,将对中国乃至世界钢铁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马钢、太钢研发的时速350千米的高速动车组轮、轴材料完成了60万千米运行考核,奠定了高铁轮轴国产化基础。鞍钢打破了国内双相不锈钢板宽幅极限,实现我国核电关键设备与材料国产化、自主化。兴澄特钢250毫米厚度EH36钢板,成功应用于我国“海洋石油162”首座移动式试采平台,打破国外垄断。

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抑制了违法违规的新增钢铁产能项目。曾几何时,钢铁产业几度陷入项目越限越多、产能越关越大的怪圈,国家明文规定的钢铁产业政策、规划、标准和规范等,在一批又一批的违法违规钢铁项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反而成为依法依规建设的钢铁项目的紧箍咒,两者的效率、效益孰优孰劣?高下立判,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守法守规者痛、违法违规者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推进实施,有效关住了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项目进入钢铁产业的大门,真正管住了扩大产能的源头。

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钢铁行业效益大幅回升,市场信心显著增强。随着市场需求企稳以及钢铁产能的压减,钢铁行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市场信心明显增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实现利润3587亿元,同比增长65.3%。

前途尚好 危机仍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我国钢铁需求预测成果》显示,预计受建筑、能源、汽车等行业用钢需求下降影响,2019年我国钢材需求总量将小幅下滑。这是此轮钢铁行业在经历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上涨后首次进入收紧通道。

中钢协从下游需求方面的相关调研显示,国家针对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的出台,对铁路、公路、机场等领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预计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从低谷回升至10%以上。具体来看,2019年到2020年间,铁路需求量保持在2600万吨左右,公路方面需求在2700万吨左右。

于勇表示,我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钢材消费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经济增长点对钢材需求强度明显减弱。

在此背景下,于勇指出,2019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将从化解过剩产能转向防范已化解产能复产,从产能总量调整转向产能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和兼并重组。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8项成果获中国专利奖

发布日期

2019-01-03

 

本报讯 记者郭 望报道:2018年12月25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揭晓,中国石化4项专利获中国专利银奖,4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获中国专利银奖的4项成果分别为: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一种抽提蒸馏分离芳烃的方法及使用的复合溶剂”、北京化工研究院“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西南油气分公司“滑套式压裂组件、使用该组件的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一种耐高温清洁乳液或微乳液压裂液及其制备方法”。

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的4项成果分别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丁烯双键异构化的方法”“用于粗对苯二甲酸精制的加氢催化剂”、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一种用于油气回收的疏水性硅胶”、胜利石油工程钻井工艺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申报的“一种海上多方位石油钻井自升式平台”。

据悉,中国专利奖每年举办一届,是国家最高专利奖项,奖项包括中国专利金奖、中国专利银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以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中国外观设计银奖、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奖项评选标准包括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运用及保护措施和成效、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广州石化推动精益成本管理落实落地

发布日期

2019-01-11

 

本报讯 记者黄敏清 通讯员范赛劲报道:2018年,广州石化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开展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完善精益成本体系,推进节能降耗降本。炼油综合能耗、吨油完全费用持续降低,加工损失率降低0.03%。

广州石化持续推行“周优化、旬分析、月总结”机制管理,搭建公司和作业部的多层次、全流程、全员参与的优化组织机构,全年开展各种经营测算和决策建议1000多项次,实现过程管控和过程纠偏。

按照“事前算赢、事中管赢、事后能赢”的要求,广州石化根据市场变化,每月至少对原料组织、产品结构、资源流向、加工安排、库存策略等进行6次滚动跟踪和动态预算,按照效益最优的原则制定生产方案和落实措施。通过炼油总流程优化测算,对9个优化流程套用不同价格体系,形成22个不同情景下的测算结果,择优制定生产方案;实时测算化工产品的加工边际贡献,根据吨产品边际贡献、吨原料边际贡献等指标,对化工产品牌号进行排产;加强对吨乙烯原料成本的跟踪分析,实现成本大幅下降。

广州石化持续完善精益成本指标体系,依托SMES(生产执行系统)建立智慧班组数据管理系统,将财务指标转化为技术经济指标和操作指标,推动精益成本管理落实落地,形成事事讲成本、人人算效益的良好氛围。

广州石化强化现场节能减排管理,持续挖掘装置用能潜力,不断优化系统管理和产品结构,实现降本减费,连续3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能耗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他们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程监控并统计分析产出和消耗情况,确保蒸汽系统运行稳定高效。

2018年,广州石化自主投资的6个节能项目已投用4个,实现节约4万余吨标煤;利用检修时机,对高耗能部位实施改造,提高压缩机效率,蒸汽用量减少4吨/小时。动力系统在满足生产装置用汽的前提下,对不同电热负荷工况下的热耗、热电边际贡献等指标进行分析,制定生产用能优化方案,2018年降低蒸汽消耗量3.96%。

 

 

发布版面

专题报道


主题

本报评出中国石化2018年十大新闻事件

发布日期

2019-01-17

 

编者按: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和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也是中国石化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集团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出“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吹响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迈上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进军号,在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这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生产经营形势,集团公司党组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克服各种困难、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年伊始,本报从全年刊发的新闻报道中,评选出中国石化2018 年十大新闻事件,以飨读者。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事件:2018 年4 月,集团公司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第八期研讨班结业。自2017 年12 月到2018 年4 月,集团公司举办8 期研讨班,对党组管理的领导人员,以及担任全国和各省(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中层人员进行轮训,累计培训1092 人。

解读: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集团公司党组和企业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当天晚上,集团公司党组就召开扩大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 年,集团公司党组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党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部署,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精神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集团公司将干部培训作为推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举办学习研讨班,对党组管理的领导人员开展专题轮训,实现全覆盖。

集团公司领导分别到分管领域基层一线和所在党支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专程赴基层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宣讲,和基层干部员工座谈交流,并到干部轮训班和所在党支部上专题党课。在集团公司领导示范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各单位通过主题宣讲、专题培训、大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有效做到学习培训全覆盖。

为了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集团公司研究制定分步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启动三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推动企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各企业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集团公司党组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把企业发展实际和解决当前难点重点问题结合起来,确立发展目标,着眼长远抓当前,努力干实事求实效。

2.庆祝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明确“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

事件:2018 年7 月12 日,中国石化召开庆祝公司成立35 周年暨2018 年中工作会议,回顾中国石化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壮大、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明确将用两个三年、两个十年分步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确立“四个坚持”兴企方略和“改革、管理、创新、发展”工作方针。

解读:35 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石化应运而生,肩负起壮大国有经济、振兴石化工业、保障能源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使命。成立35 年来,中国石化克服困难和挑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用两个三年和两个十年,分步推进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建设。即到2020 年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2023 年迈上高质量发展阶段,2035 年前建成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本世纪中叶前成为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面对经济和行业的大调整、大变革,中国石化将牢牢把握大势、顺应大势,拥抱电动革命、市场革命、数字革命、绿色革命“四大革命”;跨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口、增长动力转换的关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关口、公司治理能力提升的关口,筑牢全面可持续发展根基,实现公司提质增效升级。

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竞争力,中国石化将按照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依规治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人才强企“四个坚持”兴企方略,践行“改革、管理、创新、发展”工作方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为庆祝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集团公司总部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中国石化成立35 年来的奋斗历程》展览,让大家再次重温中国石化35 年来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庆祝大会当天,“中国石化成立35 周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在总部举办,表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镇海炼化烯烃部等9 个个人和团队。

3.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年效益增长50%以上

事件:2018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中国石化上中下游聚焦提质增效升级,统筹推进抓优化、拓市场、降成本、控风险、促改革、严管理、强创新、聚人才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年效益增长50%以上。

解读:2018 年,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四个坚持”兴企方略和“改革、管理、创新、发展”工作方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生产经营再创佳绩。

生产运行平稳优化。国内上游板块抓住油价回升机遇,推进原油稳产复产、天然气有效上产,稳油增气降本取得实效,油气单位完全成本明显下降。境外上游抓好存量资产运营,加大改革降本力度,积极推进资产处置,桶油现金操作成本下降。

炼油板块坚持市场导向,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圆满完成国6 油品质量升级任务,积极支持销售企业拓展市场,全力保障化工原料供应,努力做大出口拉动增量,柴汽比降至1.06。

化工板块抓住市场有利时机,密切产销衔接,深化装置、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吨乙烯原料成本继续下降,三大合成材料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持续增加。

市场开拓取得成效。油品销售积极利用好内部产销协同政策,着力打好市场攻坚战,在激烈竞争中稳住了销量,境内成品油经营量比上年增长。化工销售加强产销研用衔接,深化精细营销、精准服务,市场引领力持续提升,化工产品经营量比上年增长。天然气销售加强自产气、进口LNG资源统筹,加强管道沿线和终端市场开发,加快推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拓展资源,积极保障民用天然气稳定供应,经营量比上年增长20.5%。炼油销售全力做大经营规模,经营量首次突破4000 万吨。润滑油经营量比上年增长5%,高档产品销量增长10%,有力提升了中国石化品牌形象。

石油工程整合专业队伍,治理亏损项目,全年国内系统外部、境外市场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增长。炼化工程优化业务结构,拓展业务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发,全年境内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增长。

4.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事件:2018 年7 月18 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在雄安新区落户的首家央企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该公司是中国石化布局新兴产业的投资平台,主要投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资本和金融的力量,支撑引领企业在新时代的改革转型发展。

解读:2018 年,中国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策部署,从抓好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依法依规治企强化管理等方面出发,蹄疾步稳、统筹推进改革管理工作任务落实,为实现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基本形成并有序实施。国际合作部、资本和金融事业部挂牌成立,资本公司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天然气、管道储运等专业公司完成管理关系调整。公司制改制、压缩法人管理层级和法人产权工作全面完成。矿权区块流转、自主承包经营、难动用储量开发等机制探索取得新进展。

打好防范风险、“处僵治困”、分离移交三大攻坚战。在防范风险方面,加强国际业务管理协调,强化筹融资管理,优化债务结构,严防金融风险,确保资产质量优良、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监管要求。在分离移交方面,截至2018 年10 月31 日,“四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已全部完成实施方案上报和正式协议签订,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务院国资委年初既定目标任务;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其他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355 项正式协议全部签订。在“处僵治困”方面,截至目前,相关39 户企业全部达到国务院国资委新修订的“处僵治困”标准。

三项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研究制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1+1+1+N”顶层设计方案,制度配套更加完善,3 家“双百行动”试点和9 家综合改革试点初见成效。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聘用契约化管理,完善用工总量管理制度;进一步构建市场化薪酬机制,研究完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印发《中国石化全面依法依规治企强化管理的意见》,深入推进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精益管理,使其成为强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人才强企法治保障的重要行动指南。

5.建成百亿方页岩气田,加快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事件:2018 年3 月26 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如期建成100 亿立方米年产能,相当于建成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11 月15 日,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一期工程投产成功,如期实现向河北省供气,将有效缓解华北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

解读:中国石化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积极落实保供责任,全力做好天然气稳产上产、国内外资源统筹、管道储气设施建设、市场需求对接等工作,全面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计划在2018年冬季和2019 年春季供应天然气181.7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7%,其中向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北方7 省市的计划供应量同比增长29.1%。

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与川气东送管网联通,向长江沿线输送天然气,6 省2 市上千家企业、2 亿多居民从中受益。截至目前,气田累计产量逾200 亿立方米,2018年产量达60.2 亿立方米,销售57.8 亿立方米,圆满完成全年产销任务,年度产销量保持全国第一。

鄂安沧管道一期工程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督办的重点工程,全长675 公里,途经河北、河南2 省8 市23 县区,年输气量可达70 亿立方米。该工程优先利用天津LNG 接收站供气,将与中国石油陕京线实现联通、与华北地区在建最大的储气库文23 储气库联通,形成连接华北腹地天然气资源的大通道,提高供气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有效缓解京津冀地区供气紧张局面。

2018 年4 月17 日,中国石化天津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工程和国务院重点督办项目,天津LNG 项目旨在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优质高效绿色能源,进一步优化环渤海地区能源结构、保障华北地区供气安全。

2018 年9 月14 日,中国石化广西管道实现向中国石油中缅管道供气,实现南北资源串换,优化天然气管网供应,为冬季保供提供保障。未来,中国石化华北地区管网将与川气东送管网、中国石油中俄东线及中国石油陕京线实现互联互通,为深入推进国家“南气北供”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6.实施新版HSSE 管理体系,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

事件:2018 年9 月27 日,集团公司发布新版《中国石化HSSE 管理体系》,并于2019 年1月1 日正式实施。2018 年4 月2 日,中国石化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以“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为理念,提供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解读:2018 年,集团公司推进HSSE 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落实;全面启动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京津冀及周边污染防治攻坚战、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加强公共安全和员工健康管理;圆满完成上合峰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总体保持安全生产、清洁生产。

新版《中国石化HSSE 管理体系》明确了“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HSSE 目标和“组织引领、全员尽责、管控风险、夯实基础”的HSSE 方针,结合国家安全环保要求及集团公司实际,提出“安全第一、环保优先、身心健康、严细恒实”的HSSE 理念,并首次将公共安全纳入HSSE 管理体系。该体系由《HSSE 管理体系(要求)》《HSSE 管理体系实施要点》《HSSE 管理制度》三个部分组成,同时制定《中国石化HSSE 管理体系管理规定》,以确保HSSE 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中国石化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包含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等6 大计划,目标是到2023 年所属企业全部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2018 年,共有23 家企业参与首批绿色企业申报,中原油田、江苏油田、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天津石化、金陵石化、广东石油、江苏石油、浙江石油、销售华南等10 家企业被评为首批绿色企业。

2018 年5 月,集团公司在武汉召开长江经济带区域企业环保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对环保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推进沿江企业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2018 年,中国石化圆满完成国6 油品质量升级置换任务,在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6 标准的用汽柴油,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贡献。

7.开发全新结构分子筛,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事件:2018 年5 月,国际分子筛协会公布,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全新结构的分子筛材料SCM-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码SOR。这意味着中国石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实现国内工业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

解读:2018 年,集团公司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持续深化科技改革,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前沿新领域布局,有效驱动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

分子筛是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环保领域,是一种可以筛分分子的无机晶体材料。新结构分子筛的创制及工业应用往往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石化开发的全新结构的分子筛材料SCM-14,具有独特的12×8×8 元环三维孔道体系,热稳定性优异,在催化与吸附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此消息经《中国石化报》等石化媒体报道后,中央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影响甚广。

2018 年,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

12 月,2018 年度“十条龙”科技攻关工作会议完成油气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炼油、化工、材料、公用技术等方面的项目对接。“十条龙”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审议并批准8 个项目出龙、9 个新项目入龙。目前,244 个在研项目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27 年来,中国石化已有171 项成套技术通过“十条龙”攻关实现工业转化。

1 月,中国石化劣质渣油高效转化重大专项攻关正式启动,开发以劣质渣油为原料,生产化工原料、航煤和蒸汽裂解原料、低硫船燃等的RMAC 集成技术,最终形成劣质渣油绿色高效转化技术。

7 月,中国石化成功开发出48K 大丝束碳纤维的聚合、纺丝、氧化炭化成套工艺技术,国产碳纤维技术突破大丝束瓶颈,结束了该领域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8 年,中国石化荣获4 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 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8 项成果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其中4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银奖,4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2849 件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国内第2 名。

8.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加快打造人才高地

事件:2018 年7 月31 日,中国石化召开人才强企工程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对推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进行动员部署,加快打造人才高地,为决胜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解读:集团公司2018 年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企工程,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措施,抓实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企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实施“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的重要保障。

集团公司提出,推进人才强企工程,要统筹“选育管用”,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高精尖缺”,建设矢志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突出“生聚理用”,打造具有石化特色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人才强企工程落地见效。

2018 年11 月,中国石化组织人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办法、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等相关制度文件征求意见,着力建设政治坚强、本领高强、意志顽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随后,集团公司启动“三强”领导干部能力提升项目,选拔46 名“政治坚强本领高强意志顽强”的干部进行为期70 天的培训,锤炼党性作风,增强“八项本领”,提升核心能力。

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方面,从基层抓“三强”素质提升培训,举办青年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示范班,对来自各个板块及总部的优秀青工进行培训,切实激活干部队伍源头。

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快集聚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畅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把人才强企工程落实到基层。2018 年,集团公司共选聘产生12 名首席专家、60 名高级专家、27 名技能大师,领军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领军人才高端引领作用彰显。

9.开启“党建质量提升年”,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

事件:2018 年6 月28 日,集团公司召开“党建质量提升年”推进会,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10 月,印发《关于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所在党支部、联系党支部“双示范”创建的实施意见》,集团公司领导带头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解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2018 年,中国石化开启“党建质量提升年”,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聚焦责任、质量、实效,努力推动2.2 万个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集团公司突出“五抓五提升”,印发关于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组织力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制定《基层党支部分类定级实施办法》,采取“三评一审”方式,进行分类排队、动态管理,促进党支部达标升级。

集团公司领导带头开展“双示范”支部创建。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先后到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河北石油保定高阳片区党支部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为基层讲党课;其他集团公司领导也纷纷投入“双示范”创建,为全系统做出示范。

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探索完善“大监督”格局。2018 年2 月,集团公司召开2018 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要求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好转保障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2018 年9 月,集团公司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要求从警示教育中深刻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警钟长鸣,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马上就办”为主抓手,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 月,集团公司印发《总部机关践行“马上就办”工作方案》,在总部机关率先启动践行“马上就办”工作。11月,企业践行“马上就办”工作启动会召开,与集团公司机关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工作效率明显加快,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10.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

事件:2018 年10 月16 日,《中国石化精准扶贫白皮书(2017~2018)》在京发布,披露中国石化2017 年投入精准扶贫资金1.36 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7 万人,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共承担697 个县村的扶贫任务,派驻扶贫干部1149 名,同时中国石化总部定点扶贫县之一安徽省岳西县2018 年率先脱贫。

解读:中国石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1988 年开始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人才扶贫等方面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贫困地区的人民早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集团公司党组多次听取扶贫工作汇报,主要领导先后赴多个中国石化定点扶贫县调研,指导扶贫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2018 年5 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中国石化扶贫点调研,查看公司帮扶布楞沟流域脱贫项目实施情况,强调中国石化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乡时的重要指示,切实履行好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帮扶力度,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 年,中国石化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继续承担安徽岳西县、颍上县,湖南凤凰县、泸溪县,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新疆岳普湖县的6 个定点扶贫任务,以及西藏班戈县、青海泽库县的对口支援任务,重点围绕产业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劳务培训和教育扶贫,实施扶贫项目。其中,甘肃东乡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14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其精准脱贫故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除了精准扶贫,多年来,中国石化努力践行社会责任,坚持实施公益慈善,与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已连续15 年实施“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公益项目,免费帮助4 万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连续6 年组织实施“情暖驿站·满爱回家”公益活动,为数万名春节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免费油品和关爱服务;规模化启动“爱心加油站·环卫驿站”公益项目;持续参与社区发展,实施抢险救灾、支持教育、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努力回馈社会,服务民生。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石化行业再迎外企投资热潮

发布日期

2019-01-21

 

德国巴斯夫近日正式宣布将在广东省湛江市投建在华第二个一体化石化基地。这是巴斯夫在华首个独资的一体化石化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无独有偶,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亦分别与广东省、福建省签署大型石化项目合作备忘录。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资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加之上游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吸引了全球同行聚焦,诸多国际著名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加码布局中国市场,重大外资项目呈现“多点开花”之势。

大手笔投资接踵而至

2018年,外资密集加码布局中国石化市场,巴斯夫、美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之外,壳牌也与中海油签署了启动双方位于广东惠州的联合石化项目第三期建设的合作备忘录。一些项目推进时间表已经明确,相关工作也正启动。巴斯夫便是典型之一。

公开材料显示,巴斯夫目前在全球运营着6个一体化综合化工生产基地,其中在中国与中国石化合资经营(50:50)的南京一体化基地建于2000年,截至目前总投资额达到52亿美元。湛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第7个一体化基地。

巴斯夫方面称,湛江项目将是其最大的投资项目,包括一个由该公司全资运营、年产能为100万吨乙烯的蒸汽裂解装置,和数个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生产装置,预计2030年左右全部完工,第一批装置最晚将于2026年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其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巴斯夫同时也正致力于扩张现有项目产能规模,并于2018年10月底与中国石化签署了进一步扩展南京一体化基地的生产能力谅解备忘录。其拓展中国市场的雄心可见一斑。

与巴斯夫湛江项目并肩的是埃克森美孚独资的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化工综合体项目,商谈投资总额亦达到100亿美元,是目前惠州石化行业的最大单体投资项目,其中拟投资约40亿美元的一期项目预计将在2023年建成投产。

石化项目之外,壳牌、BP等国际知名油企亦积极在成品油流通领域扩张业务布局,2018年,两家企业相继宣布了其在中国扩建加油站的计划。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不久前壳牌宣布获得了中国国内成品油批发资质,成为全球首个在中国获得成品油批发资质的国际石油公司,这也是壳牌进入中国市场百年以来,首次获得国内成品油批发资质。

外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约占40%市场份额,在全球化学品市场的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化工生产总值将增至近50%。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对全球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石化行业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项目涉及投资额巨大,引进资金实力庞大、技术水平先进的外资正应中国当前所需。同时外资的大举进入将有望拉动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以及更多外资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中国加快石化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公司治理改革进程。”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外资委秘书长庞广廉对记者说。

 “从行业发展本身看,目前国内有大量高端化工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外企在高端、差异化方面有优势,这恰是国内石化行业的短板,通过引进外企在中国投资建厂,必将有利于开拓国内石化企业的经营思路,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中国石化联合会信息部主任祝昉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外资营商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例如继201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性措施缩减至63条后,2018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将上述限制性措施进一步缩减至48条,同时在能源、资源、制造等22个领域推出新的开放举措。

日前,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进一步表示,2019年将推动尽早出台《外商投资法》,推动在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全面清理取消针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实现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

 “政策放开是拉动投资的重要推动力。”庞广廉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放开了一些限制,增强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这对“稳外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在一系列开放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统计,2017年,我国石化行业当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直接利用境外资金额)达到了61亿美元。其中,截至2017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利用的各类外商投资额已经达到772亿美元。

据巴斯夫相关年报显示,2017年该公司全球销售额超过644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创历史新高,约达73亿欧元,仅次于德国和美国,成为巴斯夫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作为化学创新产品的重要增长市场,目前广东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分析指出,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斥巨资加盟无疑将为广东省的工业转型与该省建成世界级石化区作出贡献,同时广东乃至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与逐步优化的营商环境也将使诸多外资企业获得可观的业绩增长。

外商独资元年

根据现行政策,我国对乙烯炼油等外企的股比限制政策已经取消。2018年我国推进落地的一批重大外资项目中,巴斯夫湛江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项目首次以“外商独资”的身份落成。

 “2019年可能像2014年的民营炼厂开放一样,是外资化工政策开放的新一轮热潮,外资将迎来在中国独资布局石油石化项目的元年。”安迅思中国首席分析师李莉认为。

李莉进一步指出,炼化基地和化工园区的石化项目、成品油流通领域均有外企独资的投资机会,其中“巨大广阔的高附加值、专用化学品市场将特别为外资所青睐”。

 “外资加速国内石化项目发展的同时,也将为石化行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管理效率提升等方面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外资无疑也将增加国内民营炼厂的竞争压力与运营风险,国内油企需加速向下游转型。”李莉说。

祝昉进一步认为,在大规模同质化向高端差异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未来国内石化行业集中度必然会逐步提高,大量的落后产能和弱小企业很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目前在涂料、染料等下游化学品领域已经出现“洗牌”迹象。

 

 

发布版面

营销竞合


主题

茂名石化IBC桶专用料年产超两万吨

发布日期

2019-01-22

 

TR580M是茂名石化打入跨国公司的万吨级化工新产品之一。2018年,该产品产量超过两万吨,成功代替了进口产品,茂名石化成为下游跨国企业的最大亚洲供应商。

 “还记得2010年初,我们了解到欧洲和韩国的两家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在高密度聚乙烯基料上添加抗UV功能组分,生产出了改进型产品,已广泛应用在IBC容器制造领域。”茂名石化化工产品研发推广工程师张伟回忆道,“IBC容器是新一代工业包装容器,当时全国每年至少需要50万只,但国内的年产量只有20万只,产需缺口很大。我们立即将这个商机上报,得到了公司的批准,2010年8月,茂名石化IBC桶专用牌号TR580M排产成功。”

为了打开市场,茂名石化该研发团队首先向IBC桶的发明者、世界范围内最大的IBC桶生产商德国舒驰推广,并得到认可。

 “贵公司以TR580M为代表的大中空系列产品性能优良、质量稳定,在我们天津和上海的工厂使用情况良好,今后我们即将投产的佛山工厂将会继续使用茂名石化的产品。”2018年7月2日,德国舒驰的全球采购总监凯瑟勒先生,连续第五年来访茂名石化时说。

茂名石化TR580M产品为大中空系列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德国舒驰等公司的放心产品。

现如今,在研发团队的大力推广下,茂名石化大中空系列产品已成功开拓了多家客户,我国西北等地的一些厂家也慕名而来,主动要求试用和供货,该系列产品销售前景良好。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信息化深化应用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19-01-24

 

本报讯 记者刘江波报道:记者近日从信息化管理部获悉,中国石化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针对信息系统应用中的业务处理不规范、数据不完整、线下操作、集成度不够、应用深度不足等问题,信息化管理部制定“十三五”期间的《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两年来在97 家企业开展深化应用创新创效活动,88%的企业实现综合应用达标,累计完成重点任务4328 项,确认创新创效成果300 多项,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动业务绩效大幅提升。

中国石化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于2017 年5 月启动。该行动计划分为“2017~2018 年”“2019~2020 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针对中国石化目前已经推广完成且具备开展深化应用条件的信息系统,包括ERP、合同管理系统、MES、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石化e 贸等10 个系统,逐年推进深化应用。

下一步,行动计划第二阶段工作即将启动,涉及企业范围增加到110 余家,信息系统增加到23 个,更加突出数据价值挖掘和利用、智能应用和协同优化,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和水平。

 

 

 

发布版面

法治


主题

燕山石化: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发布日期

2019-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以下简称燕山石化)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20世纪60年代,为保障北京成品油供应,中央决定在北京西南建设一座现代化炼油基地。1969年东方红炼油厂建成投产,与其配套的化工深加工装置也相继建成;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于1970年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炼油化工联合企业。经过几代建设者的不懈奋斗,燕山石化已发展成为具有千万吨炼油能力、8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

自公司成立以来,燕山石化建成了国内第一套引进的30万吨乙烯装置,创出我国建设大型引进装置的成功范例;率先实施了两轮乙烯改扩建工程,为石化工业加速发展做了有益探索;完成了千万吨炼油系统改造,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欧Ⅳ标准成品油的炼油基地,并始终走在全国油品升级的前列。燕山石化拥有生产装置63套,可生产94个品种、431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是中国石化12个千万吨炼厂和11个大型乙烯装置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和高品质成品油生产基地。

燕山石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清洁油品生产、节能减排、合成橡胶新胶种研发等关键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持续引领油品质量升级之路

多年来,燕山石化始终争当中国油品质量升级的“领跑者”,把确保首都能源供应、提供清洁油品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生产出满足北京油品质量要求的清洁油品,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五连跳”,走完发达国家近30年的油品升级之路,不仅在油品质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且掌握了以汽油吸附脱硫为代表的一批油品质量升级核心技术,为推进中国燃料清洁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燕山石化始终没有放松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2015年开始,燕山石化与北京市环保局等单位密切沟通,参考欧Ⅵ以及更加严格的美国加州标准,积极参与京标Ⅵ油品标准制定,到2016年底燕山石化已具备欧Ⅵ油品生产能力并供应北京市场;同时,燕山石化还产出中国石化优秀品牌“爱跑98”高标号京Ⅵ汽油,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比同类产品更加绿色环保。目前,燕山石化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更高标准成品油的研发,为保障首都蓝天持续贡献国企力量。

围绕首都碧水蓝天

积极实施污染减排项目

燕山石化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3亿元,实施了两轮“碧水蓝天”治理项目,进行了八轮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LDAR工作的石化企业之一,先后实施了脱硫制硫技术改造、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等207个环保项目。项目实施后,公司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幅度下降,其中二氧化硫下降45.2%、氮氧化物下降57.7%,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下降达到92.7%,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做出了贡献。

为切实减少VOCs排放,公司投资8亿元开展VOCs综合整治工作,对橡胶干燥尾气、高压料仓尾气、锅炉烟气等有组织排放源,以及储罐呼吸、装卸挥发和污水系统等无组织排放源进行专项整治。创新VOCs网格化管理,2016年投资900万元增设了3个VOCs在线监测站,2017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在装置和罐区周边设立46个VOCs监测点,及时分析异常数据,查找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目前,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国标、欧盟标准。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燕山石化公司采用国际先进治理工艺对污水处理场进行提标改造,处理后的污水COD浓度降到30mg/L以下,降低到改造前的50%,氨氮从5mg/L降低至1.5mg/L以下,达到世界先进的石化污水排放控制水平。加强对雨排河道的管理,制定“河长制”,不断完善相关水体风险防范措施,恢复了河道清澈样貌。

坚持清洁生产

奉献绿色产品

进入新时代,燕山石化始终坚持“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效益增长”,将绿色清洁概念贯穿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当中。

公司成立清洁生产领导小组,设立清洁生产办公室,各二级单位均成立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清洁生产管理网络。在产品设计阶段,按生态设计理念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以不添加对人体有害、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为前提,选择环保型的催化剂、助剂、添加剂等,目前已开发出民用无铅清洁汽油、军用无铅或低铅汽油,开发出可满足低气味、低析出的医用、食品包装用的合成树脂,严格限制有害材料物质的使用,把产品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燕山石化不仅重视环保技术和产品,也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设投用了多套尾气回收、烟气治理、污水回用、余热回收发电等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设施,重点用好“能效倍增”“合同能源管理”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水平,使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北京市标准,无国家及地方明令禁止的淘汰落后工艺及专用设备,在产品品种、万元产值能耗、物耗和三废排放上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被评为国家环保与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尽显责任与担当

积极进行信息公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是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建立诚信经营形象的手段,是搭建与公众沟通的平台。2018年,燕山石化继续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公开的企业环境信息包括基础信息、排污信息、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验收情况、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自行监测方案及年度报告等六个方面内容。按照北京市环保局的要求,公司制定了相关方案,并在原有11个废气国控源排放口和5个噪声监测点位的基础上新增厂界VOCs监测数据(按日公开),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100%。

持续推进公众开放日活动。燕山石化组织通过电话、网站、微信等方式报名想了解企业的公众参观公司展览馆、东生产厂区中央控制室、牛口峪湿地公园、智慧小课堂,深度了解燕山石化在安全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定期邀请周边村民和社区居民走进燕山石化了解其为建设绿色炼化企业所做的工作,定期邀请媒体走进燕山石化进行深度报道,展示燕山石化牢记中国石化“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和“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在多个平台对外公布燕山石化环境监测数据,让周边村民、社区居民、社会公众了解燕山石化工区内和社区周边的相关环保信息,提高企业绿色发展透明度。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公布联合石化相关情况进展

发布日期

2019-01-28

 

本报讯1月25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针对其所属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相关情况发布进展公告。经核查,联合石化在采购进口原油过程中,由于对国际油价趋势判断失误,部分套期保值业务交易策略失当,在油价下跌过程中部分原油套期保值业务的期货端产生损失。2018年联合石化全年经营亏损约46.5亿元人民币。与国际标杆油价相比,2018年联合石化为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节省采购进口原油实货成本约64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石化及联合石化生产经营情况一切正常。

同日,中国石化发布业绩快报公告,201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2%,达624亿元人民币。

2018年原油市场跌宕起伏,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在2018年10月3日分别创下每桶86.29美元和76.41美元的近四年高点,随后大幅下跌至每桶50.47美元和42.53美元的一年多来最低,下滑幅度超过40%。

为了使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能获得稳定的原油现货,规避现货价格风险,降低进口原油成本,联合石化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原油套期保值业务。中国石化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联合石化套期保值业务出现财务指标异常后,立即停止相关交易,对主要负责人停职处理,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中国石化已责令联合石化深刻接受此次事件教训,加强市场研判,提高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能力,完善有关制度,严格执行纪律。并要求全系统企业举一反三,强化合规经营意识,识别防范风险,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中国石化表示,无论任何人有任何违规活动,都将依规严肃处理。

套期保值是国际石油公司的普遍做法,有助于平抑价格、对冲风险。作为全球最大的炼油商,中国石化2018年加工原油约2.46亿吨,进口原油比例约占85%,全年进口原油价值6000多亿元人民币。一直以来,套期保值业务都是中国石化降低原油采购成本、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联合石化主要从事原油及石化产品贸易,自2014年起以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采购进口原油。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齐鲁石化“拆墙”优化激发内生活力

发布日期

2019-01-29

 

2018年底,齐鲁石化质量检验中心与计量中心优化整合为检验计量中心。同时,储运厂、销售运输部整合成销售储运部,齐鲁石化销、储、运业务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整体高效运营。

齐鲁石化持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机构精简、三项制度改革、专业重组和合资合作,突破“大而全、小而全”划厂而治、立疆自治的管理壁垒,着力提效率、增活力、打造竞争力,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激发内生活力。

齐鲁石化持续推进机构精简,按照先后勤服务单位、其次专业机构、最后辅助生产单位的顺序,整合业务相似、权责相近的处级机构,合并相近业务部门,实现平稳过渡。

2018年4月,齐鲁石化整合社区管理部、生活管理部、车辆管理中心,成立统一的后勤服务中心。7月,通过降级,将独立机构改为附属机构等方式,减少7个处级机构。2018年减少处级机构11个、科级机构79个,处级机构总量降幅22%,科级机构总量降幅15.3%。

按照集团公司改革部署,他们制定了具有齐鲁石化特色的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强动力、释放潜力,打造精简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他们通过成建制、内部跨单位调整员工近500人,解决了人员余缺问题;通过业务承揽、借聘借用、阶段性调动等方式,加大对外人力资源输出力度,在做好青岛LNG、天津LNG、财务共享等项目基础上,又新增SEI马来西亚项目、福建福海创项目、上海赛科乙烯检修项目等,累计派出员工1000余人次,增创效益逾亿元。

齐鲁石化积极推行专业大重组,努力从传统的分散型、高成本状态,跨入集中管理、优质高效运行的新模式。他们完成16个专业大重组,涉及7000余人,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划厂而治的壁垒,形成崭新的管理格局,资源得以优化和共享,效率和效益同步提高。同时,他们还让部分专业机构走出去承揽业务,努力实现员工、企业、社会三方共赢。

以水务专业为例,他们整合9个生产厂的配套水务机构,结束了“九龙治水”,通过招标采购将13种水处理剂统一为1种,彻底解决了同种不同名、同质不同价的问题。

齐鲁石化通过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去枝强干,精干了炼化主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四供一业”、电信通信、化工职业学院等主要社会化业务板块,相继有序退出,公共服务类业务的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齐鲁石化还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外企、民企的合作,大力实施战略性重组,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先后合资成立齐鲁比欧西气体有限责任公司、齐鲁伊士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2018年10月17日,齐鲁石化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政府就25万吨/年聚丙烯合资合作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有先进技术,可生产高端聚丙烯产品,有利于推动聚丙烯向替代进口产品的高端市场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齐鲁石化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

 

 

 

 

 

 

 

 

发布版面

甘肃省两会 特别报道


主题

加快庆阳石化扩能升级改造

发布日期

2019-01-30

 

庆阳作为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全市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开采和炼化等相关产业,全市油气开采和炼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税收占到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73%以上,油气开发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此,省政协委员郭艺峰向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庆阳石化扩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的提案》。

郭艺峰委员说,中石油庆阳石化公司前身是庆阳石油化工厂,始建于1971年,是依托长庆油田陇东油区解决原油就地加工转化、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发展而兴建的石油炼化企业。2010年至今,经过300万吨/年炼油搬迁改造和370万吨/年标定后,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70万吨/年,主要产品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油液化气等。2018年庆阳石化公司完成“三年一检修”,加工原油312万吨(占全市原油总产量的38%),实现税费60.78亿元,占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38.5%,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财源。

庆阳石化600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是庆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号”重大工程,也是庆阳加快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打造石油石化“千亿级”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对实现长庆油田原油就地消纳,促进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和庆阳老区整体脱贫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

2010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和谐模范油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庆阳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努力实现境内原油全部就地加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按照2012年3月省政府与中石油集团《关于庆阳石化扩能改造项目等事宜的会谈纪要》,企地双方共同启动了庆阳石化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投资39.3亿元,新增用地600亩(已预留),在现有300万吨/年加工规模的基础上,经过总加工流程优化,新建和改造部分装置及配套设施,实现600万吨/年原油加工规模,同时实现汽柴油产品的质量升级。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20亿元以上,增加综合纳税70亿元以上。

2013年3月和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石油集团公司先后批复同意开展庆阳石化分公司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先后完成了水土保持、水资源、环境影响、安全预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职业病危害、地震安全性、地质灾害、核辐射、节能、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安全条件论证等12个专项评价、论证、批复;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编制的《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600万吨/年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数次修改完成。截至目前,需办理的76项前期手续已完成64项,剩余工作待项目核准后同步办理。由于项目环评报告2013年经中石油集团内部审查后未上报国家环保部审批,加之项目未纳入国家和中石油“十三五”发展规划,致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能归整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无法开工建设。

郭艺峰委员说,庆阳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所辖8个县(区)有6个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少,可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实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提升庆阳石化炼化规模,发展下游化工产业是当前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整体脱贫奔小康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建议省上协调中石油集团公司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庆阳石化600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作为支持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关键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推动庆阳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发布版面

创新2019·大势


主题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纸业

发布日期

2019-01-07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我们刚刚送别了改革开放40 周年的2018 年,又走进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2019 年。

回望过去的岁月,中国造纸工业同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一样,经历了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和改革开放初的峰回路转,到21世纪初的高歌猛进和近年来的调整转型,经过几代纸业人的奋斗拼搏,中国造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告别供需短缺,实现产销平衡,一路迎难而上、踏浪前行,登上世界之巅,开创了引以为傲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18 年造纸行业虽然整体保持了基本平稳态势,但在宏观经济“稳中有变”“稳中有缓”的形势下,也遭遇了市场需求减少、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困境,加上外部环境变化,如中美贸易问题、汇率变化、环保管理加严等叠加在一起,使得造纸行业整体生产和运行问题增多,困难加大,生产总量减少,经济效益下滑。

带着荣耀与挑战,我们走进了2019 年。应该说,眼下造纸行业面对的困难,既是产业周期波峰波谷的正常运行规律,也受产业内部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偶然因素的影响。在中国造纸工业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止一次面对市场的起起伏伏,也不止一次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正视眼下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应对解决,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前景和中国这个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纸张消费市场所蕴藏的机遇,科学理性谋求长远发展。

2019 年国家宏观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同时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这些经济政策都将继续利好造纸行业的发展。制浆造纸企业2019 年的重点任务应包括:重点关注原材料市场的政策变化和价格波动,重视去库存降风险,持续改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着力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科学研判市场走势,理性投资、合理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完善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继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从长远来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纸业是中国造纸工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面对前辈纸业人创造的伟大历史,应继续坚定“绿色纸业”发展方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增加新动能,把造纸产业建设得更优化、更合理、更绿色、更环保。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主题

市场需求疲软 纸企“出海”突围

发布日期

2019-01-21

 

近日,高盛集团发布报告称,对中国纸业板块的看法转至审慎,预期箱板纸的供需情况将会大幅恶化,并下调了玖龙纸业(02689.HK)和理文造纸(02314.HK)的评级。

 “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纸业市场确实出现颓势,主要原因在于近期产能同时释放及市场需求疲软。”华泰股份(4.340, 0.05, 1.17%)(600308.SH)高管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内行情较为明朗的情况下,国内巨头也纷纷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升级自身产业的同时,布局海外市场已成趋势。

市场疲软持续蔓延

高盛集团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新增产能速度增快,加上消费放缓等原因导致2019~2020年的需求疲弱,预期箱板纸的供需情况将会大幅恶化。

为此,高盛集团下调玖龙纸业评级,由“买入”降至“沽售”,目标价也由14.2港元降至6.3港元。预期玖龙纸业持续性盈利将由2019财年的46.8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0财年的26.6亿元人民币,2021财年进一步降至21.4亿元人民币。

此外,高盛集团还下调理文造纸评级,由“买入”降至“中性”,目标价由12港元降至7.5港元。预期理文造纸持续性盈利将由2018财年的52亿元,下降至2019财年的38亿元,2020财年进一步降至37亿元。

2018年9月以来,德银、瑞银、花旗、高盛等各大投行纷纷下调玖龙纸业股票目标位,并多给予“沽售”评级。

此前,在2010年,包装纸需求达到了顶峰,但不断的产能扩张使包装纸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持续低迷。然而,2015年以来,受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以及环保趋严政策影响,低端造纸行业产能不断清出,纸企减少趋势持续至今。同时龙头纸企为抢占市场不断扩张,2018年产能释放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即将投产的新增造纸产能就高达1000多万吨。

 “伴随着产能不断释放,需求端市场行情从2018年10月开始出现疲软,国内市场消费有所下滑,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也出现下滑。”华泰股份人士告诉记者,从2018年房地产、汽车等带动包装纸产业的实体经济都出现下滑,整个经济形势出现调整,2019年第一季度纸业竞争将会持续。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经济进入了降速换挡,由数量增长向质量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带动包装纸需求的出口及内需将面临大幅回调。

此外,2018年7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出了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10%关税的清单。纸浆、纸及纸板和纸制品列入了清单中,几乎涵盖了中国出口美国的所有纸类产品,包括新闻纸、文化纸、包装纸、生活用纸等,使本就遇冷的下游需求“雪上加霜”。

此前,2018年1月至5月纸价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与当年年初相比涨幅均超过了1000元/吨。而从2018年5月至今,价格却持续走跌。据央视财经2018年11月报道,国废、原纸、纸箱价格节节下滑,但库存却严重过剩。瓦楞原纸价格从5月的5100元/吨跌到了11月的3700元/吨,跌幅接近30%,箱板纸价格从5600元/吨跌到了4000元/吨,跌幅达29%。

在整个行业景气的下滑趋势下,国内纸企产能布局也出现调整。像国内产能第一的玖龙纸业在全国布局的数个扩产项目,目前多数处于延后目标投产日期的状态。其在泉州、河北、沈阳等地约年产200万吨的卡纸项目出现延后,这也是国内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新的市场变化下,大规模扩张计划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辗转海外布局

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市场,布局海外俨然成了现阶段国内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月15日,山鹰国际披露业绩预增公告,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3.8亿元,同比增长68%,扣非净利润为27.6亿元,同比增长38%。

根据测算,公司扣除收购北欧纸业、联盛纸业和凤凰纸业影响后,存量业务的净利润从2017年的19.75亿元增长至23.5亿元,增幅达18.99%。北欧纸业及联盛纸业给山鹰纸业(3.310, 0.04, 1.22%)带来了较大营收规模增长,根据公司披露,本期完整年度纳入合并范围的北欧纸业、联盛纸业预计贡献增量净利润约人民币6.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山鹰国际于2018年9月完成对Verso Wickliffe LLC(现更名为Phoenix Paper Wickliffe LLC,以下简称“凤凰纸业”)100%股份的收购,由于收购对价低于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亿元左右。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大型纸厂纷纷布局海外市场,玖龙纸业、山鹰纸业、太阳纸业(6.150, 0.12, 1.99%)等纸厂在北美、东南亚等地完成多起并购和扩建。

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8月,玖龙纸业在越南的40万吨包装纸项目建成投产;随后2018年5月,收购美国两家浆纸厂,新增造纸产能近90万吨;2018年7月,在越南计划新建120万吨造纸项目;2018年8月,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并购24万吨纸浆项目;2018年10月,在美国缅因州并购并扩建16万吨纸浆项目。

同时,山鹰纸业在2017年4月并购瑞典和挪威4家工厂;2017年7月,收购北欧纸业公司Nordic Paper Holding AB 100%股权。2018年4月,参股芬兰北方生化公司Boreal Bioref Itd. )年产40万吨纸浆厂项目,并成为大股东。

另外,太阳纸业在2016年4月在美国阿肯色州计划新建70万吨浆项目;2018年5月,在老挝沙湾拿吉省建成投产30万吨浆项目;2018年8月,在老挝建设120万吨造纸项目。

中研普华研究员邹志丹向本报记者表示,行业龙头纷纷出海主要是因为国内包装纸产能严重过剩,需求断崖式下跌。国内废纸价格高昂,低价外废额度卡得很严且受到诸多限制,加上国内包装纸实际需求正逐渐下降,纸业巨头急欲降低成本,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随着中国政府打击“洋垃圾”的力度不断增大,以及国废数量频频告急,大型纸企不得不提前在海外布局纸浆或造纸产能,以拓宽原材料渠道。

 “事实上,原材料是国内纸企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上述华泰股份人士表示,2019年,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不动摇,供给端进口政策将继续收紧,预计2019年外废进口额度将减少三成以上,到2020年将全面禁止外废进口,国产废纸增量有限。

邹志丹告诉记者,产能过剩,产品销售不畅,带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双重压力。企业选择出海,对成本控制有很明显的优势,可以避免因成本上升而带来的利润减少。另外,能减少市场供不应求带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促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行业长久健康发展。

上述华泰股份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海外布局来看,未来中国纸企在国外产能很可能会出现回流,销往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会出现新的格局。

另外,国内企业布局海外市场也面临诸多挑战。事实上,国内纸企很多项目都聚焦在东南亚。

此前,在2018年7月,玖龙纸业高管拜访了越南海防市委,双方就玖龙纸业投资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据悉,玖龙纸业计划投资8亿美元,在海防市Nam Dinh Vu工业区建造一家现代化的大型造纸企业。

不过,据当地媒体报道,越南海防市官员表示,担心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海防市委将拒绝玖龙纸业的投资计划。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后国内纸企在东南亚投产项目将越发困难。

另外,根据美国Paper360杂志公布的最新的全球纸业100强名单,以产能计算,国际纸业2017年总产能为2130.7万吨(工业品包装产能1390万吨、纤维素纤维产能400万吨、打印纸产能400万吨),排名第一;玖龙纸业紧随其后,以1300万吨产能排名第二位。

然而,在以企业营业收入为依据的排名上,玖龙纸业却未表现出其全球第二产能的实力。2017年,国际纸业营收为217.43亿美元稳居第一,而玖龙纸业则以57.93亿美元排在第14位。

 

 

发布版面

海外视窗


主题

印度纸价大幅下降

发布日期

2019-01-21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RISI国际废纸及箱板瓦楞纸会议(原中国国际废纸利用大会)上,印度代表介绍了印度的造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据印度代表称,2018年印度的纸与纸板产量有望达1750万吨左右。作为原材料的废纸消费量约1350万吨,其中,750万吨来源于进口。我国作为美国等废纸出口国的主要市场,近年来由于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而大幅减少了废纸的进口,印度因此成为了美国等废纸出口大国的主要市场。对于印度的造纸企业来说,作为废纸的买方市场,废纸价格因此出现大幅下降。

分析称,今后5年,印度的纸与纸板产量将以年均8%的速度逐年增长。当前,废纸市场供给过剩对于印度的造纸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未来也有忧患存在,即由于发达国家报纸和印刷纸市场需求的减少,废纸供应也有可能出现不足。

此外,印度尼西亚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近日表示,将在印度东部濒临孟加拉湾的安得拉邦建设大型造纸工厂,印度政府对此项目也表示将从有关方面予以支持。目前,这一项目的具体信息尚不明确。但是据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透露,该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约为35亿美元,纸品年产能预计达500万吨。如此巨额的外国投资,对于印度来说尚属首次。

据称,该项目有望在一年以内完成环境评估等一系列必要的程序后,投入开工建设。安得拉邦位于印度东部,地理位置适于原材料的进口以及未来产品向中国等地出口。

 

 

发布版面

海外视窗


主题

越南纸业外资占比走高

发布日期

2019-01-21

 

据外媒报道,自日本双日公司于2018 年6 月购入越南纸业巨头西贡纸业公司超过95%的股票,从而成为该企业的实际拥有者以来,越南纸业市场的外资占比正在逐步走高。西贡纸业公司是越南一家主要生产生活用纸(厕所纸、餐巾、纸巾纸等)和产业用纸的大公司,年产能力达27万吨,其生活用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30%。日本双日公司进军越南市场后,积极拓展业务,目前在越南已拥有约20 家子公司。

由于造纸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越南当地的造纸业发展缓慢。越南本土最大的造纸企业规模,年产量也在5 万吨以下。因此,外资进入越南市场是顺势而为。2017 年,日本联合纸业和泰国暹罗水泥在越南合作设立了Vina Kraft 纸业公司,牛皮纸年产能达50 万吨。

此外,玖龙纸业、理文造纸、中国台湾的正隆纸业等也相继进入了越南市场。据了解,越南纸业市场对外资开放的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业内人士分析称,全世界生活用纸的人均年消费量平均为4.5 千克,而越南仅为0.8 千克。越南拥有9300 万人口,因此,越南市场还有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市场前景可观。

越南造纸协会相关人士表示,越南造纸业发展的短板是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国内无法保证充足供应,纸浆和废纸都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大力引入国外资本、加大开放力度是越南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译自日本纸品进出口协会网)


发布版面

低碳周刊


主题

化工围城下如何打造“干净的海”? 广东重工业城市海洋经济转型

发布日期

2019-01-03

 

 

发展海洋经济,对广东的多个城市来说,有一个横亘不去的难题:许多城市作为工业大市,如何能够在保护海洋的情况下合理开发?

在广东省阳江市的明阳风电修型车间内,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工人马德友在工作台上专心伺弄着一片长76.6米、重37吨的巨型风叶。

不出意外的话,它将最终组合成每三片巨型风叶组装起来的海上风机,每小时可转动720圈、向岸上输送5500度电,足以供18户人家足足用上一个月之久。

 “这将是一处取之不尽的巨大富矿。”明阳智慧能源(5.290, 0.19, 3.73%)集团阳江基地总负责人麻利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据估算,广东浅水区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近海深水区可开发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

守着巨大的海上风电资源“富矿”,阳江市提出打造一个产值超千亿的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并率先规划出一个7.4平方公里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海洋经济。

阳江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并非广东省的孤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东不少沿海城市在其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中吹响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号角。比如,深圳市提出将建设“海洋强国示范区”置于城市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湛江市提出获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

那么,发展海洋经济,如何才能“大开发”与“严保护”并重呢?

如何保护“干净的海”?

2017年6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提出广东力争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年均增长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而在2017年10月,广东也出台了首份统筹沿海地区发展的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即,提出要打造更具活力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和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包括深圳、湛江、汕头在内都在规划之中。

数据显示,广东一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万亿元,年均增长11%,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然而,发展海洋经济,对广东的多个城市来说,有一个横亘不去的难题:许多城市作为工业大市,如何能够在保护海洋的情况下合理开发?

长期研究海洋经济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将广东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情况总结为“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相对弱小”,尤其广东在重化工布局上“遍地开花”。

比如,作为重工业城市,2018年上半年,湛江钢铁、石化、造纸等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73.3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47.7%。而重工业=高污染,几乎是许多城市无法摆脱的发展模式。

那么,在海洋经济的建设浪潮下,湛江要如何发展呢?

作为土生土长的湛江人,湛江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陈红文对湛江水质的变化感受颇深。“湛江很长时间以来,有着最干净的海。以前,不少人评价湛江的海水太清了,甚至连鱼都养不大。”令她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十年间,湛江的海水比她小时候脏了许多。

 “海洋不比陆地,一有问题马上就能看得出来,海水里的问题比较隐蔽,一旦到了肉眼能看出来的地步,那就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刻了。”陈红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湛江的海洋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挽回。

保卫“最干净的海”已刻不容缓。陈红文近年来曾长期跟踪宝钢湛江钢铁在湛江的发展,在她看来,“湛江后来的发展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可以兼得的”。

陈红文称,湛江在项目招商时就尤其注意环保这条红线。钢铁企业向来是污染大户,呛人的气味、污水外排与废弃钢渣堆存,一度令人们对建在湛江海边的这座钢铁基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心存担忧。

而通过甄选优质项目、上马环保项目,才能有效保护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此前上马的湛江钢铁的环保投资占到静态投资的14.5%以上。以固废处理为例,宝钢湛江钢铁打造了一个含铁综合固废处置中心,90%以上的废渣可以返回高炉作为炼铁原料,实现了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

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湛江这一重工业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杀手锏”。

2018年1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下称《通知》),支持山东威海、广东深圳、广东湛江等在内的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通知》提出,广东湛江是创新临港钢铁和临港石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陈红文认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湛江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按照她的观察,无论是宝钢湛江钢铁还是未来即将落地的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对于能源的需求、污染物的处理都有着高度相同的需求。

 “在示范园区内,一方面可以将污染源与湛江的生活区隔离开,保证了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共建环保设施,将处理污染的成本分摊。”她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了解到,在湛江东海岛工业项目环保措施中,钢铁、石化两大产业互相利用废物的独特循环经济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出了雏形。

炼钢需焦炭,炼焦产生焦炉煤气、煤焦油,可作为下游石化产业的原料,煤气及余热也可用于发电及供热,为石化及钢铁提供热电;钢铁项目配套装置可提供大量氮气,能为石化产业发展合成氨及一系列下游产业提供原料。

广东的另一城市阳江借鉴于此,在发展海洋风电产业之初就提出了产业链招商的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阳江高新区时,在7.4平方公里的风电机械装备产业集聚区内,到处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声,不远处的金风科技(13.660, 0.81, 6.30%)阳江制造基地正加紧施工。在不久的未来,它们将形成数十亿元产值。

目前,园区之内已有17家重点项目落地,包括明阳科技、粤水电(2.990, 0.05, 1.70%)风电塔架等投产项目,与年底前动工的中车电机、山东龙马铸件、金风科技等项目,实际上均为行业龙头企业。而2019年陆续动工的宁波东方海缆项目、禾望工控传动和新能源电气等则为前述龙头企业的供应商企业项目。

阳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洪文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阳江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企业集群的方式,在产业园搭建起了明阳风电叶片,粤水电风电塔架、导管架,三峡风电塔架等项目在内的海上风电产业核心骨架,初步形成了以风电装备主机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和系列化产品为主导的风电产业集群。

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通知》对湛江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适用于茂名、惠州等大多数广东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

惠州和茂名石化产业、湛江的钢铁产业,大多是单一的大耗能项目,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解决企业降成本需求,又能缓解化工围城造成的污染。

但他也坦言,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产业集群。“无论是湛江还是茂名,都还没有实现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最大优势,是上下游供应链可以共用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可以互为供应。”

 

 

 

 

 

 

 

 

 

发布版面

资源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可圈可点

发布日期

2019-01-09

 

近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1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开展了六大升级版建设,取得可喜成效。2018年1月~9月,北部湾经济区GDP同比增长7.3%,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经济区6个市中,有5个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区。其中,崇左市GDP以11.8%的增速,排名全区第1位。

据了解,广西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加快建成落实“三大定位”和“五个扎实”核心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从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同城化等六大方面谋划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经济区发展层次和水平。编制完成《广西沿海岸线和涉海规划协调会商制度暂行办法》,推进广西涉海规划“多规融合”平台建设。

同时,北部湾经济区深化拓展面向东盟的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

北部湾经济区稳步推进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部署开展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着力推动园区错位发展,利用北部湾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经济区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北部湾“五港”(航空港、海运港、公路港、陆路港、信息港)联动发展以及钢铁、冶金、石化等临港产业发展,逐步形成钦州中石油、北海中石化、防城港金川、北海诚德、龙潭中金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的临海工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如何发展北部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日期

2019-01-13

 

“北海如何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假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人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北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应坚持怎样的发展理念、怎样的开放道路”……1月10日,一场以“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的高端对话在富丽华大酒店展开,一场思想的碰撞为如何发展北部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寻出路。

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高管,地方政府工作代表齐聚北海,就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创新,解决当前北部湾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的需求,技术问题和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杨宜勇在对话中指出,各地政府应告别GDP崇拜,转向对GNP的追求。GNP就是说,中国人的资产、中国政府的资产、中国企业的资产在全球经营所得。广西、北海面向东盟,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要走出去,在东盟国家建设自己的高端产业园。

杨宜勇还就“广西需要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演讲。他说,现在好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真有假,广西、北海要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假问题。第一,要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战性,2008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2019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要能够与时俱进,加快挑战,有萃取能力,把握前进的方向。第二,关键要注意战略性,广西、北海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出去,到东盟国家建立自己的高端产业园。第三,要注意产业集群,招商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发达地区都是招商选资,只有好的企业家聚集在一起,才能办成真正的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杨宜勇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注意人的本性,人口不行、人力资源不行、人才不行,归根结底就是“人”不行,人不行就办不成事。深圳、浦东为什么行?就是因为“人”行,如果北海未来每年能够吸收30万大学生,坚持30年,将会是第二个深圳。在杨宜勇看来,北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说,北海的未来值得大家想象,更值得高端人才想象。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总监、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说,北海可以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念。北海也应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开放之路,在开放的道路上,应该是有重点的开放。第一,北海面临东盟,要深耕东盟市场,把东盟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与东盟形成双边多变关系。第二,突出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北海要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优势,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第三,加强平台的建设,加大技术研发、组织平台、政策平台的建设。

副市长陈勋在参加对话时,介绍了北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他说,北海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在营商环境组织保证、政策上下功夫,向全国审批最省时、最少钱的地方看齐。同时,北海对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及高管人才都有优惠政策,释放政策活力。此外,北海也在打造基础教育、高端医疗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打造最优营商软环境、硬环境,让引进来的人才、企业留得住。

 

 

发布版面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主题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多领域合作 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日期

2019-01-16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蓝图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同样是促进开放加深加快的绝佳契机。黑龙江省应借机开辟南向出海通道,用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新机遇,实现畅通全国走向世界扩大开放谋发展。

黑龙江省应积极充当媒介,主动邀请粤港澳企业,共同参与、深入俄罗斯及东欧各国投资和合作。同时粤港澳是中国与东南亚、英语系、葡语系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桥梁。黑龙江深化同粤港澳合作可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会。我省的装备制造业可积极利用大湾区的国际网络尽快“走出去”,广泛和深度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绿色食品也是龙江的天然优势,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品质管控等经验,将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

黑龙江要借助大湾区的金融平台与国际网络,将充裕的资金与龙江的资源技术优势不断对接成更多的项目,培育壮大成产业,积极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黑龙江应积极利用香港在投资方面的长项补足自己的短板。

同时,还应加强与粤港澳的科技、教育、人文交流合作。我省要积极主动与粤港澳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的跨境协调整合,共同打造龙粤港澳创新走廊,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邀请黑龙江的优秀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短期工作学习或参与部分管理,共同开展高端人才培训,黑龙江以人才优势推动大湾区的发展,数年后再将实践所学带回黑龙江,复制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

 

 

发布版面

讲坛


主题

积极推动广东文物“走出去”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发布日期

2019-01-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广州地处祖国南大门,两千多年来一直是祖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以广州为核心的南粤大地,与中原大地相比,虽然出土古物的数量不算太多,也算不上是个文物大省,但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历史上与世界不同文明的接触最快,也最为频繁,世界不同文明都曾在此交流融合,因此,广东遗存下来的古物当中,就有相当数量有特色且带异域风味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既是历史上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下的产物,也是广东与世界各地友好往来的有力见证物。

新时代,广东可继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认真组织策划,积极开展好广东文物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活动,讲好广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物“走出去”活动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已与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文物交流活动,且越来越频繁;中国文物已大量走出去,不仅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增进了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加深了各国间的友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沐浴下,广东省内的博物馆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对外文物交流活动呈现蓬勃态势,在某些方面还走在了全国前列。现依据部分资料,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物“走出去”活动作一回顾,可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港澳地区博物馆界的联系最为密切。

广东毗连港澳。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着相同的方言、生活习气和文化习俗,即岭南文化。·因此,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广东率先与港澳地区互联互动,广泛地开展文物交流活动。1979 年10 月,广东省、广州市博物馆与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在香港联合举办“石湾陶展”。这是建国后广州市首次赴港举办的文物展览。据2000 年出版的《广州文物志》统计,1978 年至1998年二十年间,广州地区的博物馆几乎每年都会与港澳地区联合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活动。

其中,以岭南乡土文物为主题的赴港澳展为最多,另外,是从1991 年起,每年春节期间,穗澳两地文化部门联手在澳门举办十二生肖主题展,将广州丰富的馆藏送去澳门展出,极大地丰富了澳门居民节日文化生活。第二,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和陶瓷等各类文物纷纷走进广州的友好城市展出。

据《广州文物志》统计:1982 年3 月19 日,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筹办的“陶瓷书画展”赴日本参加1982 年福冈大博览会展出,为期两个月。

1988 年7 月6 日,广州美术馆应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的邀请,在温哥华举办“广州美术馆藏明清绘画展”,展期36 天。

1993 年7 月1 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在法国巴黎中国城举办“广州陈家祠珍宝展”,展期六个月。

第三,1983 年广州新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日益受到世界各地和各国人民的青睐。广州已组织不同主题的文物赴祖国宝岛台湾、香港、日本、德国、美国、印度、英国等地展出。2012年5 月至11 月,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与徐州博物馆联合组织的“追寻不朽——中国汉代墓葬精华”展在英国剑桥大学菲次威廉博物馆展出。展出文物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第四,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物大展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各国各地民众喜欢的主题。2012 年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联合主办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先后在澳门、广州、香港巡展。

这些文物交流活动在传播中华文明和广东乡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文物交流活动的开展,我省专业人员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文物策展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日后更好地开展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二、“一带一路”推动广东文物“走出去”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样的,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有着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广东,更应积极主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这项工作,扩大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文物交流范围,“继承和发扬好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广东文物走出国门,扩大交流力度,已成为广东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

新时代,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应更加主动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勇气,继续拓宽广东文物“走出去”的渠道,使广东的文物交流活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此,我们提出几个点意见:

第一,搭建“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平台,促进“海丝”沿线国家间的文物交流,推动广东文物持续“走出去”活动,加强“海丝”沿线国家间的友谊。

广东是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地下和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文物资源。近年来,广东沿海海域亦不断发现大量出水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广东历史悠久与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广东是祖国的重要的侨乡。从广东走出去的侨民遍布“海丝”沿线各国,这些侨民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充分利用广东这一侨乡优势,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文物交流桥梁,加大文物交流力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物展,将各类精美的广东文物送至“海丝”沿线各国和地区进行巡展,同时引进“海丝”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文物来我省展出,以此促进各国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增进“海丝”沿线国家间的友谊。

第二,通过开展文物交流活动,努力提升我们自身的认知水平,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活动的见证物。文物因时代久远,特别是“海丝”文物,留下许许多多未解之谜,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发扬精耕深作的精神,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做好文物研究的基础工作,使我们的文物“走出去”更有实力和定力,更有话语权。为此,我们应当积极主动与世界各国进行文物交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并发挥出“中国影响”,为融汇中西话语体系,讲好广东故事和中国故事,使中国文物和中国文物研究从幕后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提供一个典型样本。

通过开展文物交流活动,紧紧团结“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围绕文物中涉及的文明交往史的不同主题、不同问题,举办学术研讨会、研讨班、学术沙龙等,并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第三,以文物交流为主线,以文明融汇为主题,积极拓展发声平台与空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在中国。因此,我们应该主动从社会文明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阐释世界,去展示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文明成就,不断拓展我们的国际传播空间,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19-01-29

 

在上周四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2018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 周年,各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合作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贸易投资方式不断创新,“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 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8 年底,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率达96.4%。这些成果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共达成279 项具体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高峰介绍,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同期中国外贸增速3.7 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27.4%。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7047.3 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自沿线国家进口5630.7 亿美元,同比增长23.9%。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不断增长,源于双方贸易的互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刘英奎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制造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出口量大、品种多。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矿产品、原材料的出口相对较多,与中国形成较大需求互补。

与此同时,双方在投资领域发展较快,尤其是中国和东盟等国家或地区间经贸合作区发展迅猛。2018 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56.4 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一些重大领域有很多合作机遇,潜力很大。”刘英奎告诉记者,在基础设施领域,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建设等存在很大需求,而中国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双方可进一步深入开展合作。在农业领域,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一些非洲、东南亚国家,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而中国人多地少,对农产品特别是绿色无污染有机农产品需求量大。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相对领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在国际产能领域,近几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几十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输出技术、管理、资金,其他国家提供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政策、税收等方面优惠,双方合作共同生产,实现共赢。

投资的发展也离不开设施联通,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通车,蒙内铁路开通运营,瓜达尔港具备作业能力,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主体完工,中老、中泰铁路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新的商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也将缓解当地经济发展瓶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记者。

多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高峰介绍,2019 年,中国将继续同有关国家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进展。一是中国会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享中国机遇。同时,还将推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相互开放,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二是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举措,共同推动有关国家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衔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促进“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三是搭建更多的贸易合作平台。将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的重要平台作用。今年的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将邀请更多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企业参展。

“自贸协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双方可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消减非关税壁垒措施。同时,在投资领域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合作。”刘英奎认为,2019 年,中国应和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自贸协定进行深入交流、谈判,已经达成自贸协议的国家,可进一步开发市场,降低壁垒。还没有建立自贸协定的国家,需加快谈判进程。

此外,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时要注意规避风险。白明表示,国外情况千变万化,中国企业应建立应急机制,要与时俱进,项目已经签订也可视情况调整。刘英奎表示,下一步应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在资金、技术、管理领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有优势,如果中国和这些发达国家共同开展合作,将会加速开拓第三方市场,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局面,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多新的进展。

 

 

发布版面

商贸


主题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亚地区发生显著变化

发布日期

2019-01-31

 

(本报讯 记者 刘国民)日前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发布了《中亚黄皮书: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五年多了。在这五年期间,作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区段的中亚地区在这一倡议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中亚各国积极参与和主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倡议,而且还体现在近年各国间相互关系正在进行良性调整。

2018 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增长幅度大、速度趋稳。在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鼓励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保持了存在结构性差异的增长趋势,此外电子商务和旅游业开始得到更多关注。预计中亚经济将在2019 年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之前,在2017 年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经济走出了2016 年的低谷,其中中亚五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从5.2%小幅提升至5.5%。不过受2018 年全球经济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触顶的影响,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2018 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回落至4%,而中亚五国的经济增速也预计回落至4.5%,较前一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仍然值得期待。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8 年哈萨克斯坦政局稳定,提出了包括“居者有其屋”在内的五大社会政策新举措,经济总体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增速较快,批准了国家发展战略新规划,在大国平衡外交中进退自如,与各方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推动召开了首届中亚领导人工作会晤,开启地区合作新篇章。中哈在各领域都保持深入合作的势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引人瞩目。

在《报告》看来,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在中亚的油气项目进展较为顺利。由于中国旺盛的天然气需求,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大幅增长,出现了“淡季不淡”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