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2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8-15 11:01:06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海洋强市”

摸清海洋家底 发展蓝色经济(海南)

发起海洋攻势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严把调查数据质量 摸清海洋经济家底(上海)

从全球海洋体检报告中国得分看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带来的启示

绘就中国近海海洋能资源分布图

新修订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发布

2020年海洋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光有底气还不够

钢铁篇

改革开放,钢铁强国之法宝

中钢协提出2019年六项重点工作

钢铁行业效益达历史最好水平

山钢为钢铁精品插上“隐形翅膀”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把握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原则

钢铁行业调整势在必行

巩固去产能成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安中有危 静待需求释放

河北:明确四大重点合作区域 推动钢铁企业走出去

石化篇

燕山石化:实施精准优化助力提质增效

石化行业面临深度结构性调整

大庆石化涉足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惠州:以大项目构建“大平台” 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

行稳致远打造中国石化转型升级新引擎

辽宁将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兰州石化 加快向“材料型”升级

乌石化在“城围炼厂”中探索新型发展之路

锦州石化 “二四一”举措助力加快转型升级

造纸篇

“一张纸”的突围: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动造纸业绿色循环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造纸业印刷业创新与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造纸印刷强国

共促中芬造纸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造纸工业总资产达1.46万亿元

其它

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打造一带一路综合创新试验田

湛江:推进全国首个“海上云”科技平台建设

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升级促发展

2019年,各地“一带一路”建设怎么干?

“一带一路”上的数字金融

沙特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加强对接

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

最高法:发布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例



 


 

发布版面

理论与实践


主题

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海洋强市”

发布日期

2019-02-18

 

充分利用土地、海洋和空中优势,发挥海陆关联产业的耦合叠加效应;建立粤东海洋产业联盟,打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障碍,全面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各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精神和对广东提出的工作要求,汕头市委部署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提出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转变,推进海陆统筹发展,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工作目标。市委将2019年定为“落实发展年”,汕头应乘此东风,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紧紧抓住国家海洋强国、广东海洋强省的战略机遇,加快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动汕头海洋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把现代海洋经济打造成汕头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奋力开创汕头海洋强市新局面,把汕头打造成为广东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

一、增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意识

长期以来,重陆轻海的问题导致汕头海洋资源挖掘不够,产业化程度较低。汕头应把海洋与陆地当成有机整体,协调海陆系统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土地、海洋和空中优势,发挥海陆关联产业的耦合叠加效应,突出港口在交通、区位和政策等方面的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联动的双赢态势。一是要着力做好海陆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汕头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与措施。各相关部口应及时完善调整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事商务、海洋科技信息、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等专项发展规划。汕头可借鉴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和持续性。二是要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汕头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部门联合推动作用。汕头可成立海洋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高层次协调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统一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

二、探索粤东地区抱团发展模式

现代海洋产业要求雄厚的资金和领先的技术作为支撑。汕头要独立全面开发临近的海洋资源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粤东地区的海洋产业存在同构化、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低效率等问题。《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建设大汕头湾区。抱团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粤东各市应共同探索建立粤东海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设置粤东海洋产业发展的协调小组及常设机构,定期召开推进粤东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联席会议,协调粤东各市相关重大事项。与此同时,应建立粤东海洋产业联盟,打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障碍,全面推进粤东现代海洋经济各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建立粤东海洋产业发展园区,提高粤东地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聚集度和融合性;搭建粤东海洋产业数据共享平台,提高粤东各市海洋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重点发展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

现代海洋装备对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决定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程度。一是要建设现代海洋装备的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高新区、省实验室、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学院等科技力量,建设虚拟海洋研究院、现代海洋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蓝色硅谷等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重大海洋装备技术攻关,推进关键零部件研制,突破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二是加快现代海洋装备技术的产业化。构建“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现代海洋装备产业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装备研发、设计、总成和总包的产业基地,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高地。

四、优化布局现代海洋服务业

现代海洋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标志性特征。汕头应升级改造传统海洋服务业,转变海洋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将现代海洋服务业的发展同价值增值过程相结合,创新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现代海洋文化产业。汕头可将现代科技工业文化与现代海洋文化相结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VR等技术,推动具有汕头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艺术、海洋工业文化、现代海洋景观文化、现代海洋饮食文化、海洋体育竞技文化和海洋科教文化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发展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业。汕头应建立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现代海洋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大银行系统对海洋服务业的授信额度,鼓励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新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汕头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海洋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专家评审、盈利退出模式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海洋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摸清海洋家底 发展蓝色经济(海南)

发布日期

2019-02-18

 

 海南因海而生、依海而立,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要立足于海洋。海南省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中,通过“四个到位”,“以点带面”有效推进海洋经济调查,摸清海洋“家底”,顺利完成调查工作,为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保障。

“四个到位”确保调查有序推进

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海南省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洋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

2017 5 5 日,海南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正式启动,11 22 日完成涉海单位清查工作;2018 2 月完成专题调查数据采集工作,6 月完成产业调查数据采集工作,12 月先后通过了海南省海洋经济调查产业及专题数据验收评审会,12 29 日通过了海南省海洋经济调查自验收,是全国最早进行省级自验收的省份。

海南省海洋经济调查办副主任刘天密介绍说,第一次海洋经济调查覆盖范围广泛、复杂程度较大,包括行业多,数据采集处理阶段涉及14 个行业大类;报表多,数据采集处理阶段主要设计了29 张表;指标复杂,涉及金融保险方面的财务指标、科技指标和实物量指标。

针对以上特点,海南省主动谋划、积极探索,做到“四个到位”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海南省政府正式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海南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并成立了海洋经济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省、市、县协同、多部门联合参与的调查工作机制。二是宣传工作到位。通过户外广告、全媒体、省市(县)电视台、外场、三大运营商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贯穿了整个调查过程,实现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覆盖。

三是经费和人员到位。经费包括海南省财政厅海洋调查经费900 万元;国家专项资金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金590 万元。抽调人员组成省海洋经济调查办统筹管理,同时与省统计局、省工商局进行沟通协调,借鉴学习统计调查经验。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购买社会服务,确定了调查实施单位、监理单位和档案管理单位。这些确保了海南省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稳定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四是目标责任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聘请监理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查,时时把控调查进度和调查质量,及时协调解决和反馈一线调查员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国家调查方案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

“以点带面”确保调查全面铺开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823千米,为国内唯一有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省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针对海洋面积辽阔等特点,为积累经验和方法,海南省于2017 3 2 日在琼海市开展海洋经济调查试点。在琼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很好地完成了各项调查工作,同时也找出了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下一步开展全省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中,鉴于乡镇企业较多,部分调查单位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海南省调查办采用“走出去”和“迎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乡镇政府设立填报点,现场指导清查单位填报。与此同时,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调查员通过热线电话、QQ 咨询群、远程指导、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对数据填报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给予指导。

质量是海洋经济调查的底线,海南省在国家要求的“四级审验制”质量控制基础上,结合海南省实际,创立了“六级审验制”。即调查员现场收审、调查指导员复审、调查员交叉审核、填报单位内审、监理单位审核、省调查办抽检。通过严格的数据审核流程,把控好质量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确保本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李向民表示,本次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增近了涉海企业对海洋经济的了解,拉进了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距离,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初步建立了以2015年为基础数据年的涉海单位名录库,并将此成果运用到了海南省涉海企业直报工作和海洋经济研究相关课题当中,为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发起海洋攻势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发布日期

2019-02-18

 

“积极推进物流贸易港建设”“统筹推进沿海、远海、深海、陆海产业发展”“在海洋优势转化上下功夫、见实效”……围绕高标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龚正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全面部署,划出了“路线图”。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目前,青岛已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聚焦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目标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工作中,如何立足青岛特色优势,推动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打造贸易港枢纽港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积极推进物流贸易港建设。“听后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省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奉利说,青岛因海而生、凭港而兴,青岛港有12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联通世界的桥梁和门户,“目前,青岛港有160多条航线,外贸航线接近140条,我们要担负起职责和使命,朝着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加快迈进,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

李奉利认为,青岛港不仅是青岛的港口,也是山东的港口、中国的港口,应该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作为老港口,青岛港的很多优秀传统不能丢,比如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继续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港口功能,海上不断增加航线数量,陆上提高疏港能力,更好地发挥枢纽作用,加强与周边港口合作,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变,实现从物流港到贸易港、从目的地港到枢纽港的转变,继续把自动化码头建好,把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建好,使效率和服务双提升。 ”

放大科技创新优势

推动深远海产业发展

在省人大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国防看来,海洋兴则山东兴,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要立足实践应用,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院大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机制,放大科技创新优势,推动重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山东海洋产业协会去年11月在济南成立,会员单位有190余家,张国防任会长。他表示,作为我省现代海洋产业协调推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产业协会将持续整合行业资源,群策群力,抱团发展,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到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中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省人大代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当前,国际上蓝色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山东和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明显,要抓住时机、乘势发展。“走向深远海,对于推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远海是高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需要做好提前谋划和精心布局,建议加快实施轻型载人潜水器智能制造产业化工程,开展国际海域矿区申请工作,推动深远海产业发展。”

发挥教育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创建国家近海海洋监测体系

 “建设海洋强省,需要有内生动力,发挥好教育在海洋强省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十分必要。”省人大代表、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说,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号角吹响之际,教育应当率先行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白刚勋认为,海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应发挥好山东的海洋教育特色,培养一批专业志向明确、专业素养高的海洋人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志向,仅仅开设国家课程是不够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开发本土的海洋课程,创新学习方式。在青少年海洋教育中,可以搭建海洋教育项目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调查研究,通过动手实践来完成项目,真正形成对海洋科学的热爱。”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阎军认为,我国近海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日益完善,但受诸多条件限制,仍然无法提供海洋环境预警信息,也不能提供预报服务,问题突出。他建议,把海洋监测体系纳入到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以大科学装置集中统筹管理运行,以示范工程为切入点,推动国家同类设施建设,研究推进建设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大数据中心。同时,以大科学装置的要求统一规划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严把调查数据质量 摸清海洋经济家底(上海)

发布日期

2019-02-19

 

两年半时间,1000余名调查员参与其中,摸底清查了6.3万家涉海单位、7222家海洋企业、11.2万家海洋相关企业……近日,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通过市级自验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精心组织 细化方案

 “上海的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市GDP的四分之一,开展海洋经济调查,既是落实国家统一部署,也是一项重要的海洋基础性工作。”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为顺利开展调查,上海市成立了由22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查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海洋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上海市海洋局把海洋经济调查项目列为2017年、2018年重点工作;而16个区的区政府作为调查责任主体,相继成立了调查机构,组织实施区级调查。

记者看到,上海市的调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在落实全国调查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具体要求,着重强调了成果应用等,新增了深海专题调查。同时,编制印发了管理办法、工作规则等6项制度,以规范实施。

多方协调 合力推进

2017324日,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早晨”节目中,播出了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公益宣传片,入户调查由此拉开序幕。

在入户调查中,针对《清查底册》中存在部分明显的非涉海单位,上海市首创了《涉海单位清查初筛方案》,全市共有9个区开展了清查初筛,有效降低了入户工作量。针对单位搬迁、经营状态变化、负责人签字困难、产业类别有误等情况,上海市还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清查阶段、数据采集阶段各类问题处理方法,增强了调查的可操作性。

工作中,一个实际问题摆在调查办面前:有些单位虽然调查人员多次上门,仍然拒绝填报信息。为此,市调查办积极与交通、旅游、教育、海事等部门沟通,协调行业管辖单位,并以市调查办的名义向约500家拒报单位发出协助函。后来,绝大多数拒报单位都积极配合此次调查,调查人员上门回收到调查表400余份。全市调查拒报率从约10%下降至1.1%

历经两年半,上海市、区两级调查机构完成了涉海单位清查、产业调查、专题调查、应用开发4项任务。全市清查涉海单位6.3万家、调查海洋企业7222家、抽样调查海洋相关企业11.2万家。海洋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围填海规模、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节能减排、海洋科技创新、涉海企业投融资、临海开发区、海岛海洋经济、深海技术研发9个专题调查完成率98.9%。上海市还编制了市区两级方案类、名录类、数据类、报告类成果,形成了包括7495家的《上海市涉海单位名录》和193个海洋专题调查名录,撰写了《海洋经济调查工作报告》《海洋经济调查技术报告》《海洋经济专题调查报告》,基本掌握了上海市海洋经济基础信息。

数据挖掘 着眼应用

为发挥海洋经济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上海加强了对调查数据的挖掘与研究,初步建成海洋经济调查成果应用平台,包括海洋经济调查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成果展示、后台管理、调查重要文件等5个子系统;梳理形成了519家重点涉海企业直报名录,为拓展重点涉海企业直报提供了基础。并依托海洋经济调查和统计数据,开展了市区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

上海市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上海将以海洋经济调查成果应用开发为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海洋经济调查成果应用平台,实现海洋经济调查数据和运行监测评估数据的统一管理、综合应用。二是会同统计、涉海管理、行业协会等,对涉海单位名录进行动态化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和涉海企业直报工作,及时、准确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三是加强调查数据在海洋经济分析评估和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多维度分析上海海洋产业规模、布局、结构、竞争力及特色产业,提出发展方向、对策建议。四是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调查公报,发挥调查的社会效益。

 

 

 

 

 

 

 

 

 

 

 

发布版面

时评


主题

从全球海洋体检报告中国得分看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发布日期

2019-02-20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国家生态分析与合成中心对外发布了全球海洋健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2018年全球海洋健康指数平均得分为70分,与过去两年持平。而我国的海洋健康状况体检得分为60分,位列第168位(相关报道见本报20192144版)。这样的成绩单,相比该指数编撰第一年(2012年)的得分53分有所上升,但与2017年的62分相比却是有所下降的。

该报告提醒我们,当前我国的海洋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仅在及格线上,与全球海洋健康体检平均水平尚有差距。认清我国海洋环境健康状况,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对海洋的管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千百年来,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资料显示:目前人类消耗蛋白质的22%来自海洋。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范围内,全球知名的大城市多数是海滨城市。我国的沿海地区更是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约60%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90%以上的出口贸易。海洋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向海发展成了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也加大了海洋开发利用的力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宏伟目标,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吹响了向海洋进军的号角。近几年来,我国海洋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海洋经济稳步增长。到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了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勿庸置疑,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向海要食物、要效益、求发展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热的升温,海洋利用强度的加大也给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海洋已不堪重负:海水倒灌,海岸侵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海水水质污染,滨海湿地减少,鱼虾蟹产卵场、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境丧失,塑料垃圾污染,赤潮、绿潮、溢油事故频发等严重威胁着海洋的健康,无序用海,海水养殖,乱排乱放,非法采砂,大规模围填海,圈占海域等海洋开发利用乱象,不仅严重影响着海洋的景观功能和服务价值,也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扰。

作为国际上首个从各个维度分析海洋健康评估项目,报告共设定了食物供应、旅游休闲、自然产品、碳汇、海岸带保护、清洁水源、生物多样性、经济与生计、地域感、传统捕捞机会10个评估指标。中国海洋总得分60分,就是综合考量以上10个评估指标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已面临危机,不那么健康了,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改善我国海洋的健康状况,海洋的开发利用将难以为继,不仅将影响海洋的产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影响海洋强国建设步伐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加强对海洋保护和管理,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组织和动员好各方力量,开发、保护、利用好海洋资源。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看到了海洋所面临的形势和危机,近些年来在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动作频频:建立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机制;启动并实施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加强了对围填海的管控;多部门联手打响了渤海污染治理攻坚战……只要我们认准了目标,久久为功、精准发力、善作善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水清、岸绿、岛美、滩净、物丰的美丽海洋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的绿色、健康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未来,对此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发布版面

时评


主题

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带来的启示

发布日期

2019-02-20

 

近日,山东省两会召开,亮点之一便是海洋强省建设。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中共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创新的决定》着重指出,聚焦建设现代化海洋强省。

拓展蓝色空间,重视海洋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谋求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为山东向海图强、向海发展吹响了冲锋号。

号角吹响,山东整装出发,一系列围绕海洋发展的改革接踵而来。为加强对海洋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2018年的山东省级机构改革按照党中央要求,坚持从省情出发,组建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和山东省海洋局。沿海地市也分别组建了设市海洋发展委员会、海洋(渔业)发展局。创新的制度设置,进一步彰显了山东从“多龙治海”到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的决心。

同时,山东出台了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集中开展“十大行动”,以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做强沿海、远海、深海产业为重点,构建“龙头引领、湾区带动、海岛协同、半岛崛起、全球拓展”的总体格局,大力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六个一”协调推进体系基本建立,总投资8000多亿元的360个重点项目陆续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厚积薄发,打破多项技术垄断……即便是省政府出台的《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也把海洋旅游、海洋装备列为发展重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为海洋强省建设保驾护航。

纵观山东海洋发展的经验,“山东样本”脉络初显。那么,缘何山东如此重视海洋发展?

笔者以为,这首先是讲政治的重要体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令箭,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完成任务。山东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并严格落实党中央的要求,显示了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切实履行了中央赋予地方党委、政府的应尽职责。

其次,这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作风体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东拥有长达3345公里的蔚蓝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海洋是山东最大的自然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山东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空间在海洋,最大动能也在海洋。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因海而立、依海而兴,既是实事求是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这是取其精华、扬长避短的明智之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山东有着发展海洋的雄厚科技力量。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山东拥有海洋领域驻鲁两院院士22名,占全国海洋领域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四成;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10个……高度汇聚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配合软硬件、政策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支持,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创新发展值得期待。在海洋工程与装备领域,山东取得世界首艘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山东在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药物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这些基础足令山东把海洋发展这篇文章做大做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面向大海,满帆前行。在海洋叩响发展机遇大门之时,山东正在乘风破浪,谱写着依海富民、以海强省、陆海统筹的新篇章,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着山东力量。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绘就中国近海海洋能资源分布图

发布日期

2019-02-21

 

——海洋能资源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发记

 

项目组设立近岸观测设备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牵头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近海重点区域海洋能资源评估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首次精确刻画了我国重点海域的海洋能资源分布特性,完善并统一了海洋能资源评估和海洋能重点开发利用区选划方法,规范了海洋能资料整编格式,并首次开发了我国海洋能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为进一步推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开发利用海洋能成为大趋势

近年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可再生、无污染、绿水能源,海洋能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法》将海洋能纳入可再生能源范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产业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但由于海洋能资源分布受岸线、地形等因素影响,其分布状况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并掌握海洋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评估其实际可开发的资源质量与数量,优选开发利用区以及预测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成为推动海洋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

精细刻画海洋能分布特征

2010年,财政部设立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有效推进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示范,中国近海重点区域海洋能资源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位列其中。

据悉,该项目在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我国近海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资源丰富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近海海域,开展大规模、长期连续的水位、海流、波浪等要素观测。

同时,项目组结合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波浪数值模型,精细刻画我国近海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采用国际先进方法估算资源储量,为海洋能资源的勘查、评估、开发等创造了先决条件。

项目立项之初,我国存在着海洋能评估成果数据形式各异且分散,分析程度不深入、查询使用不便、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能够参与海洋能资源评估的基础数据匮乏,站位少,数据误差较大。

为此,项目组刻苦攻关,重新推导了评估系数和方法,统一了各潮汐类型阶段的计算结果。该方法不仅给出潮汐能资源总量,还能精确描述潮汐发电过程、发电时长等,提高了潮汐能资源评估的实用性和对电站设计的指导性。

同时,项目组在收集历史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仪器,在山东、浙江等地近海海域增设了29个1年期的潮汐站位,26个半月期的海流站位和40个1年期的波浪站位,并引入了非结构网格的高分辨率潮流、波浪数值模型,使重点水道、港湾的水平分辨率达20米,模拟时长超过一年,极大地丰富了海洋能评估基础数据。

为填补海洋能术语等标准领域空白,项目组研制了《海洋能术语:调查和评价术语》《海洋能术语:电站常用术语》等4项国家标准和涉及海洋能调查、评估、绘图等方面的7个行业标准,其中3项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了海洋能资源调查与评估标准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编制了我国海洋能资源重点开发利用区勘查与选划成果数据集,出版了专著《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评估与特性分析》,绘制了图集《中国海洋能近海重点区资源分布图集》,开发了海洋能资源信息服务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发明专利2项等科研成果,为海洋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图件和报告等资料,有效促进了海洋能研究与应用的规范化。

推进成果“边集成边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组不断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海洋能资源调查与评价标准体系,加强了海洋能资源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作为最成熟的3类海洋可再生能源,其大规模开发的首要前提是要完成优先开发利用区的选划工作,但其制约因素涉及海洋能资源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在以往研究中并无经验可循。”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汪小勇说。

为此,科研团队深入分析各能种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首次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海洋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利用区选划研究中,成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海洋能优先开发利用区选划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一批开发利用条件良好的重点区域,为我国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同时,该项目首次开发了我国海洋能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汪小勇说:“该系统集海洋能资源成果的管理、查询、服务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中选址和设计的工作效率。”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边集成、边应用”,科研成果已为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工程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并逐步应用于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研究、示范电站设计与建设,海洋能管理和规划等多个方面。

其中,在“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总体设计”项目的选址和设计、“锚定式双导管涡轮潮流能发电系统研究”项目的装置试验选址、“平潭近海潮流发电勘测研究”项目的潮流能资源评估及工程选址、杭州新能源科技公司潮流能示范电站的工程选址等多项决策中,潮流能资源评估成果及图件得以充分应用,受到相关单位肯定。

同时,项目中形成的《海洋能调查质量控制要求》等4项国家标准在杭州新能源科技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海洋能开发利用和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规范了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和电站综合评价。下一步,该项目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推动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步伐,促进海洋事业发展。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新修订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发布

发布日期

2019-02-2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印发新修订完善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旨在全面反映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等情况,科学、准确地体现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为各级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加强海洋管理、宏观调控海洋经济提供依据。

《核算制度》是一项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制度。根据政府统计信息共享、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现有统计资料、核算资料提炼出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同级统计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核算制度》统计资料的区域填报范围分为沿海地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城市两级;行业填报范围是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调查用)中确定的,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整后的涉海国民经济行业。《核算制度》主要用于核算全国和沿海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结构及增速等,实行季报和年报。

《核算制度》对主要指标进行了解释。海洋经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活动;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活动;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海洋相关产业: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海洋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指涉海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之和。

为确保数据质量,《核算制度》明确,上级部门负责对下级部门进行完整性、逻辑性审核。完整性审核重点检查填报是否规范并符合报表制度要求;逻辑性审核重点检查报表数据是否符合审核关系。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年度数据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或其他形式对外发布。

《核算制度》对《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国统制[201617号)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今年122日,国家统计局批准了该《核算制度》,有效期至20221月。

 

 

发布版面

地方读本


主题

2020年海洋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发布日期

2019-02-21

 

上海市日前公布了《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整改方案》),针对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19 个问题,提出4 个方面整改举措,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到2020 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7 年11 月17 日-12 月16 日,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三组对本市开展了围填海专项督察工作,并于2018 年7 月3 日正式向上海市反馈督察意见。为切实做好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上海市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并报送自然资源部同意。

2020 年,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比不低于15%

《整改方案》明确,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落实整改。对照督察指出的长江口河口海域未及时划界、个别围填海项目审批不规范、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切实提高站位,落实责任,整改到位。要坚持目标导向,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行政审批,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依法管海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巩固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治成果,杜绝问题反弹。

《整改方案》还提出,要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体系。到2020 年,上海市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海域总面积比例不低于15%,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12%,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20%,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得到初步控制,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稳中趋好。

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制度

对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四个方面19 个问题,《整改方案》提出4 个方面的举措,确保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实施生态红线和自然岸线管控,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二是坚持陆海统筹,持续加强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推进区域水环境治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入海排污口的管理。

三是规范海域管理,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围填海管控办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和《关于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

审批,抓紧研究完善长江口河海划界方案,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制度。

四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修订完善《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完善用海监管机制,力争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海行为。探索建立流域区域及陆域海域联防、联控和联治机制,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管控能力和执法效率。

为保障整改工作顺利开展,《整改方案》还提出了4 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纲的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各有关部门成立相应整改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整改工作全面彻底落实到位。

二是严格督导检查。各区、各有关部门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实行挂账督办,定期监督检查进展情况。开展定期跟踪督查,对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任务的,予以通报、督办、约谈,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组织处理。

三是严肃责任追究。对督察组移交的问题清单深入调查,逐一厘清责任,形成问责清单,依法依规追责。

四是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重点问题整改和典型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对整改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部门加大曝光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和监督。

 

 

发布版面

时评


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光有底气还不够

发布日期

2019-02-28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近年来,中国正加速挺进“深蓝”,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将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推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比肩一流湾区,答案不言自明。

顾名思义,湾区指的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全球公认的著名湾区有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因此,湾区早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革命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在“湾”,有着天然的海洋属性。《纲要》将“海洋经济”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单独表述,也凸显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粤港澳地区可谓底气十足。其一,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香港海洋金融体系发达。香港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律规范完备,资本运用灵活,为香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三,澳门海洋产业厚积薄发。2015年,中央授权澳门管理85平方公里海域,为澳门向海而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当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海洋经济有望成为澳门新的增长点。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仅靠底气似乎还远远不够。近年来,海洋产业发展已从传统领域逐渐延伸至科技、金融、高端服务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海洋产业亦被赋予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改革开放,钢铁强国之法宝

发布日期

2019-02-18

  

“改革开放这40年,几百万中国钢铁人以钢铁报国的初心、钢铁强国的宿愿,勇立改革潮头,用不懈的奋斗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伟业,为强国富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在纪念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的一席话。

工业以钢为纲

据刘振江介绍,国家从“一五”计划就确定发展钢铁工业,156项苏联援建项目中的投资额有近一半是钢铁。从地质找矿开始到开矿选矿、耐火、焦化、炭素、铁合金,再到冶炼、轧制、品种开发;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再到机修、科研与高校配套,中国钢铁工业是国家最早建成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国家明确了“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国策。刘振江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至今仍是中国的优势。

刘振江感慨地说,在那个经济匮乏的时代,国家提出了年产2600万吨钢的要求。原冶金部大楼昼夜灯火通明,各钢厂挑灯夜战,从1974年到1977年,都没有完成2600万吨钢的任务。为什么?一方面是当时生产力确实低下,离不开人抬肩扛,另一方面是当时存在不具备集中精力搞经济的客观原因。

直到1978年,钢铁行业才交出年产钢3178万吨的答卷。这3178万吨钢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15.8万吨的基础上增加的。据刘振江介绍,3178万吨钢只占当时世界钢产量的4.4%。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钢产量已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50%以上。

中国钢铁占全球钢产量的半壁江山,工业化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原因是什么?刘振江认为,是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中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以满足祖国需要为己任,奋发图强,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甩掉“傻、大、黑、粗”旧貌

刘振江自豪地说,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们的装备、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买二手设备开始,到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到创新制造,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装备现代化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我们的工艺流程优化打造了全流程特大企业的样板,我们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以及全连铸带来的技术革命,从矿山到冶炼、轧制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推广,促进了品种、质量的提高,提升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建设强大的钢铁工业,离不开强大的钢铁建设大军。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冶建队伍应运崛起,设计能力、装备技术水平,施工质量和效率达到空前高度。同时,上游的原辅料系统、机器设备系统都对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洗干净了“傻、大、黑、粗”的面孔。企业高度重视节能环保,正向超低排放努力,我们有了成批的最干净、最漂亮的钢厂。

刘振江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机遇。钢产量连续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强有力地支撑国家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2005年,我们实现了钢材进出口基本平衡,结束了多年钢材进口大于出口的历史。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中国钢材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钢材842万吨,相当于当时国内钢材产量的38%,进口钢材用汇额占全国出口创汇额的30%,而且是发生在中国外汇奇缺的年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实现钢材进出口基本平衡是中国钢铁人奋争半个世纪的重要拐点。

金融危机导致产能过剩

 “在金融危机的10年,中国钢铁行业在2008年、2015年这两年坐过两次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两度大起大落,既实现了平稳落地,也留下了严重的内伤。”刘振江如是说。

据刘振江介绍,中国钢铁行业第一次坐“过山车”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钢产量和效益断崖式下滑。政府投巨资救市,于是,2009年国内钢材需求增加了近1亿吨,钢厂又开足马力,增产近6500万吨,少出口近3500万吨,解决了国家燃眉之急,使国家的投资没有花在进口钢材上。国家进入高速发展期,对钢材需求也高速增长,钢产量就连续突破5亿吨、6亿吨、7亿吨。我们有幸度过了危机,也留下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隐患,成为钢铁行业最大的内伤。

中国钢铁行业第二次坐“过山车”是2015年。2015年全行业严重亏损,平均1吨钢材亏损140元。行业不景气,市场秩序也混乱,有的企业靠降低价格保市场,只要市场不要效益,当到了都赔不起的时候,大家才明白恶性降价竞争从理念到行为是荒唐的。

刘振江认为,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发生在金融危机期间,钢产量由4.8亿吨突破了8亿吨。进口铁矿石也乘机涨价,一度超过180美元/吨,铁矿石价格严重背离价值,钢厂在盈亏边缘挣扎,平均销售利润率在2%以下,处于积重难返的尴尬局面。

坐过两次“过山车”后,行业痛定思痛,形成三个共识:一是平稳运行比坐“过山车”好。二是要医治创伤,恢复健康,把“去产能”、“去杠杆”放在重中之重。三是要增长国际竞争的才干和实力,认真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决把自己做强。

可喜的是,全行业一手抓“去产能”,一手抓“多措并举增效益”,争取了钢材价格的合理回归,净化了钢材市场和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

从规模效益到质量效益

刘振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重大转变。这个重大阶段性转变源自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转变的重要节点上,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率先进行了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刘振江形容钢铁行业“去产能”是一项捅“马蜂窝”的工作,也是多年没有解决必须根除的顽疾。中国有“控产量”的教训,没有“去产能”的经验,国外“去产能”也是教训多于经验。

2018年,钢铁行业提前完成了5年化解过剩产能1亿~1.5亿吨的上限目标。刘振江认为,钢铁行业“去产能”取得重大的成功,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钢铁“去产能”高度重视,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遵循了淘汰落后、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没有搞任务平摊,依法依规打击了违法违规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

钢铁行业“去产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刘振江表示,钢铁行业“去产能”,解决了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优化了产能结构,为钢铁行业奠定了转型升级的良好基础。钢铁行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从2016年以来连续3年跨进了3大步,2018年是行业运行最平稳、效益最好的一年,优势产能得以发挥,产需基本平衡,企业效益可观。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刘振江表示,我们对现在和未来都充满信心,也深感任重道远。针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钢铁行业制订了《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和路径》,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的过于集中问题,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问题,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的推进,企业的环保治理与城市共融等等,都需要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解决。

刘振江说,尽管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还欠缺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能力,智能化生产的核心技术还需要攻关,我们必须正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两个问题同时存在。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能急于求成。刘振江希望,企业要在百舸争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

刘振江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谁无视中国这个最大的钢铁生产市场和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那绝对是战略思维的误判。

刘振江表示,国家帮助我们解决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以后很多事情要靠行业和企业自身努力。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钢铁工业一定会既大又强,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中钢协提出2019年六项重点工作

发布日期

2019-02-18

 

本报讯 记者宋京平报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2019 年理事(扩大)会议明确,2019 年,钢铁行业将抓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努力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六项重点工作。

中钢协会长、河钢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于勇介绍了钢铁行业2018 年的运行情况并对2019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分析、部署。于勇表示,2018 年,钢铁行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前完成了5 年化解过剩产能1 亿~1.5 亿吨的上限目标。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优质产能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据于勇介绍,2018 年1 月~11 月,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6 万亿元,同比增长14.17%;实现利税4149 亿元,同比增长50.14%;实现利润总额2802 亿元,同比增长63.54%;销售利润率7.45%,达到了工业行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也在显著提升。2018 年1 月~11 月,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5.17%,外排二氧化硫同比下降12.32%,烟尘同比下降9.24%,工业粉尘同比下降7.88%;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4.65%,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60%。

会上,于勇与新任中钢协轮值会长、太钢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高祥明以握手的方式完成交接仪式。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钢铁行业效益达历史最好水平

发布日期

2019-02-19

 

去年,我国钢材价格高位运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为115.8点,同比增长7.6%,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王政、韩鑫)记者18日从工信部获悉:去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产量看,去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加3.0%、6.6%和8.5%。其中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去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8.7亿吨,同比增长14.8%,国产自给率超过98%。

从价格看,受供给侧结构调整、环保督查、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共同作用,2018年钢材价格高位运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为115.8点,同比增长7.6%,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截至2018年底,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0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发布版面

智能制造


主题

山钢为钢铁精品插上“隐形翅膀”

发布日期

2019-02-21

 

只需点击按钮,炼钢全流程便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只需在触摸屏上轻轻一按,天车便配备上了“虚拟空姐”无人驾驶;只需设定程序,喷号机器人便可代替操作人员在高温辐射环境中自动喷码……

你能想象到这就是山钢集团生产线的实景吗?近年来,山钢集团紧抓山东作为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局,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三化”集成,聚焦全业态,抢占智能制造“C”位(核心位置),使“山钢方案”融入《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一批重大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项目库。

经过两年持续发力,山钢在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压舱石和火车头作用愈发彰显。

为传统装备植入“智慧芯”

只需点击一下“一键炼钢”按钮,转炉便开始自动运行操作冶炼,系统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运行参数,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过去依靠眼睛观察和经验炼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设备仿佛拥有了‘智慧芯’,不仅具备自主操作的能力,而且能自我改进完善。”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的放钢工兰军生感慨,“技术进步了,我这个岗位没有了用武之地。”从2008年实现“一键式”炼钢到2018年成功打造出国内首条炼钢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耗时10年跨入智能炼钢新阶段,山钢集团智慧化炼钢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新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与智慧化的有效嫁接。山钢打通过去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打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万物互联,使分散在各生产线的地磅房“无人值守”,实现了全程无人为干预的阳光计量。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的宽厚板智能轧制数字化车间被列入山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原43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现有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无人行车、智能组板、工业物联网、智能仓库管理、全线关键设备状态智能化监控等重点系统智能化建设,构建智能感知、人机协同、预测预警、科学决策等智能化应用架构,实现生产工艺的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以及业务跨平台、跨岗位协同沟通,打通不同系统、不同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信息孤岛”,实现了无缝衔接、效率提升。山钢自主开发的生产线智能组板系统,实现了组板工序的自动化操控,人工与自动组板效率差达百倍。

除此之外,山钢还给天车配上“虚拟空姐”,实现无人驾驶。2018年12月10日,在鲁中钢铁物流公司智能行车测试车间,山钢研发人员在触摸屏上轻轻一按,庞大的行车就开始进行自动装卸车操作,不到一刻钟,所有钢卷都被稳稳地放到指定位置。智能行车系统综合利用激光扫描成像、测距、防摇、防撞、二维码生成、手持终端扫码与解析、工业无线通信等技术,对现有行车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库区管理系统与行车自动化系统的无缝对接,行车不仅在卸车、装车方面实现无人化,连倒垛、盘库等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山钢,一连串看似不可能的“无人化梦想”,通过智能手段逐步变成了现实。2018年8月,第一台喷号机器人被应用在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型钢炼钢厂4号板坯连铸生产线上。该厂的技术负责人表示:“自机器人投入使用以来,厂里板坯喷号信息错误率由原来的8%直降为0,结束了操作人员在高温辐射环境中手动喷码的历史,实现了提速、提质、降耗,还有效保证了安全。山钢开展了“机械臂应用技术研发”“机器人集群控制研发”“基于机器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的研究与应用”等多项智能装备课题的研究,同时,无人料场控制系统研发工作也取得突破进展,三维成像、数据库和界面协调运行完成现场测试,智能远程运维平台也已在宽带、厚板等生产线投用。

为新建产线接上“神经元”

山钢日照公司是国家批准建设的临海临港钢铁生产企业,承载着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使命。该公司从起步建设初期就实施管理流程创造暨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于2015年5月提出建设“智能梦工厂”的构想。

截至目前,日照公司仅自动化生产设备投资达142.5亿元,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的机房、网络、监控、计量等软硬件投资达2.4亿元,采用或集成国内外前沿技术138项,先后建成ERP(企业资源计划)、产销、智能协同管控中心等8大核心信息系统,开发6088个人机交互界面,涵盖了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管理及业务流程,为全生产线各业务板块全部接上了“神经元”,使生产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全面落地。

日照公司钢铁精品基地还是国内首家实现铁水智能化调度的钢厂。日照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主任于忠念介绍,该公司实现了铁水管控自动化、智能化。该公司融合铁前MES(制造执行系统)、炼钢MES、铁钢包管理等系统,将高炉出铁需求、配罐、铁水运输、铁水去向、铁水接受、计量、铁水罐上下线管理等多项业务集成,以实现智能调配铁水、智能调配铁水罐、自动下达运输指令、自动计量,并通过应用炼铁—炼钢界面技术,进而实现了炼铁—炼钢界面协同生产,使系统在线作业率达98%,调度准确率达99.9%,每罐铁水运输过程减少温降1.8摄氏度以上,全年节约能源费用136万元。

现在,走进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600平方米的智能协同管控中心,呈现在眼前的“三面巨型显示屏”上跳跃着该公司的生产、能源、物流、安防、设备状态等实时数据;3D可视化工厂逼真地展现了厂区内厂房布置、道路交通、物资运输、水电风气等运行情况,煤气主管网、水处理中心、变电所等实现了远程操作。

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通过全面立体多层次的智能化建设,把山钢智能制造推上了新的台阶。一系列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应用,提升了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智慧化水平,人均年产钢量达1650吨,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为精品制造启动“山钢云”

由山信软件承建的“山钢云”,在浪潮集团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可以通过虚拟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用户按需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等服务。

今年1月18日,山钢集团与浪潮集团两家企业掌门人侯军、孙丕恕共同启动“山钢云”。浪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CEO孙丕恕表示,浪潮集团将不遗余力支持山钢做好智能化、智能控制相关业务,帮助山钢插上云计算、大数据的“翅膀”;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大数据深度挖掘、全业态智能化一体化,实现端对端、键对键的有效链接。

其实,早在2017年底,山钢就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应用阿里云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在生产工艺优化、能耗降低、技术创新等方面,探索钢铁智能化转型新模式。2018年初,山钢又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山钢云”发展。双方联合申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首批8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目前,山钢建设的“私有云”已飘进职工手机终端。

“山钢云”给职工们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更便捷、更灵活。职工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处理采购、销售、人力资源、设备管理、远程维护等主要生产经营业务,还可以实现工资、班车、食堂菜谱等自助查询。山钢“指尖钢铁”手机移动客户端成为职工的社交平台、办公业务平台、创新互动平台、企业文化平台。

山钢云平台初步构建起了山钢的五级智能制造支撑系统,建立了一级基础自动化、二级过程控制、三级制造执行、四级ERP、五级决策支持的整体信息化体系架构,为实现智能化工厂奠定了数据框架基础。

为直通客户发力产业链

不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和前提,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只能是闭门造车。智能制造全过程以市场用户为导向,山钢高端产品的市场供给率得到迅速提升。

山钢智能制造发力产业链,构建“产销一体化”业务信息平台,将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协同融合,初步建成了紧密紧凑的制造业生态链。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上,山钢揉入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推动销售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云服务可以根据用户订单倒推产品对原材料的性能要求,实现为客户提供更高性能的材料和个性化的服务,使客户由过去只能吃“大排档”转向了“点菜式”订货。在日照公司投产之初的产品推介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28家企业对该公司实施的一级生产组织、全流程智能制造等赞叹不已,6家重点用户企业代表当场与该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山钢还实现了智能制造精品直通客户端。今年大年初五,家住河南的莱钢绿建国际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刘树民发布的一组由9张图片组成的信息刷爆了朋友圈。由他们承建的河南汝州国家湿地公园的集成建筑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山钢是全国钢铁行业中唯一既有钢铁产品制造又有钢铁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同时还拥有高资质、全流程和自主建筑技术体系的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以自身产品为依托和支撑,山钢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中低速磁悬浮轨排生产基地,并成为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的轨排制造企业。以H型钢精深加工为依托的莱钢建设公司,2018年投资近亿元建设了江北最大的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装配式建筑生产线。他们使集成房屋的制作真正实现了模块化在线生产、工厂化组装……

智能制造为山钢插上了“隐形翅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效能力大大提升,成功打入欧洲宝马、中国一汽、港珠澳大桥、俄罗斯亚马尔项目、壳牌石油、AGPP等知名企业或项目,由山钢精品制作的装配式房屋先后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版面

时政·综合


主题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发布日期

2018-12-13

 

2月22日,市委书记王立带队深入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就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市长刘海军主持座谈会,市领导麻琦、江国新、吴学富、李全参加调研。鄂城钢铁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素琳,总裁赖晓敏,高级副总裁谢成付;市政府秘书长刘辉陪同调研或参加座谈。

王立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实现鄂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城拔寨的拼劲,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王立要求,要提升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鄂州落地生根;要加快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按照“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定位,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合理开展工程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打造钢厂绿色转型、安全生产示范标杆;各部门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积极协调配合,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沟通,鼓励群众有序参与,切实把服务工作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场、活动场、练兵场,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当天,王立一行先后来到鄂城钢铁公司焦化东区脱硫脱硝工程及煤棚现场、烧结噪音屏区域、西区烧结脱硫脱硝工程现场等实地查看,详细了解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工作进展,现场办公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发布版面

经济学


主题

把握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原则

发布日期

2019-02-20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产业现有的生产模式、产品技术结构、工艺流程等难以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高质量发展。从具体实践来看,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绿色发展

钢铁产业因其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运输方式等的特殊性,容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推动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化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疏”与“堵”相结合。一直以来,对钢铁产业绿色生产、低碳排放所采取的手段多以“堵”为主,比如严格依法依规排放。但这类政策易引起冲突,且随着低排放、超低排放的企业不断出现,其政策边际效应会不断降低。因此还需要考虑从“疏”的角度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如适度探索通过生产工艺升级达到减排目的。我国钢铁行业生产工艺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为主,此工艺铁前环节具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多使用工序短、投资省、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的电炉炼钢。有数据显示,全球短流程电炉钢产量占比为25.2%,美国甚至达到60%,而我国只有7%左右。随着废钢资源供应增加、电价降低,制约电炉炼钢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钢铁产业要紧抓电炉炼钢发展机遇提前研究和布局,占得市场先机。

其次,通过“变废为宝”转出新资源。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环境违法成本低、外部成本没有内化到企业成本核算中,加之相关技术缺乏,这些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多以自然排放为主,既污染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一些知名钢铁企业已开始利用新技术“变废为宝”,如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通过将CO2制造成化工产品,使得CO2一年减排约100万吨,最终目标是使CO2不再被排放到大气中。我国部分龙头企业也进行了有益尝试,2018年初,首钢运用新技术将钢铁尾气经过加工变为高蛋白饲料,自主创新技术创世界第一。这为钢铁行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要加强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更多钢铁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开展循环利用深度研究,使其转化形成新资源新产品。

创新引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钢铁产业而言,其创新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创新产业组织结构。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时,产业集中度提高。利用钢材产量及表观消费量进行测算可以发现,我国钢铁产业正处于由成长后期向成熟前期转变的阶段。根据美日等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当钢铁工业进入成熟期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17年美国前三家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7.7%,日本为81.5%。我国前十家钢企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6.9%。提高产业集中度需要政策引导,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根据国家产业布局,探索适宜的兼并重组模式。

其次,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创新发展离不开人,对于钢铁产业更是如此。目前我国钢铁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一些高端钢材品种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批次质量波动较大,在使用寿命、可靠性、稳定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国外汽车变速箱轴承使用寿命最低50万公里,而国内同类轴承寿命约10万公里。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不规范操作、人为误差,无法保证品质稳定、可靠。因此,要倡导工匠精神,创新用人机制,加强内部培训与外部学习相结合。

再次,优化升级营销模式。营销是钢铁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利益的得失。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以及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下,要树立新零售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大规模需求定制,向精准零售模式转变。宝武集团借助互联网技术全力打造的欧冶云商,绕过复杂的中间环节直接与用户沟通,针对其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实现精准营销。

产业协同

一般来说,产业链高端升级需要链上各个产业协同发展。而钢铁产业属于材料制造行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下游产业产品的质量。例如,我国动车组整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并跑或领跑地位,但其关键部件的高速轴承主要从欧洲、日本进口,原因在于制作轴承所用的钢铁材料(真空脱气轴承钢)不论是在稳定性还是疲劳寿命方面,与国外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钢铁产业发展已成为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唯有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下游企业提供高质量材料,才能在产业协同下打破“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融合共生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勃发,世界各国争相占领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对于应用范围最广的钢铁产业而言,智能化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向。国内一些先进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对智能制造的探索,如宝钢的智能车间、南钢的关键环节机器换人、沙钢的工业机器人、鞍钢的“自觉云”应用系统和“智慧矿山”建设等。但是,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要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类脑功能,要使这些功能得以高效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如生产流程中各类数据的收集,各种相关智能化设备的搭建,以及整合各类设备之间所需用的软件程序等。目前来看,更多的钢铁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智能化设备上,对于数据收集、软件程序的关注还较少,而后两者恰恰是真正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所在。

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在钢铁产业的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全生产过程数据链。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在钢铁冶炼过程中形成一条完整数据链,对于钢铁产业实现智能制造至关重要。二是要“软硬兼顾”,“硬”指智能化设备,“软”指设备融合运转所需的软件程序。在夯实智能化设备基础之后,更多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钢铁企业中可能涉及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整合并开展云端管理,从而提高钢铁企业智能制造体系的整体效率。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集中政策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从而获得智能转型的话语权;充分利用全球、全国科研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形成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的智能制造生态链。

 

 

发布版面

贸易


主题

钢铁行业调整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

2019-02-26

 

长期以来,钢材产品一直是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尤其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外部需求环境预期转弱使得中国钢材出口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钢铁行业需要加快‘走出去’,并将发展关注点由以往对需求规模的增长逐步调整转移至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上来。”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分析师徐莉颖指出,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下,中国钢铁行业应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口钢铁的产品共遭遇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6起贸易救济调查,相比2017年,案件数量上升了80%。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钢材出口6933.6万吨,同比下降8.1%。徐莉颖分析道,从品种来看,镀层板、中厚宽钢带、棒材、彩涂板和线材依然是中国钢材的主要出口品种,但棒材、线材和中厚宽钢带的出口量比2017年均有所回落。

积极主动调整

应该注意到,在贸易摩擦高发的同时,欧美以及一些新兴国家也加入到对传统钢材出口目的地的市场争夺中,中国钢材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从产品结构、市场布局等方面着力,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产品层面,钢铁企业要加快推进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培育增长新动力。”徐莉颖指出,去年,工信部印发的《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0年之前,中国钢铁行业要在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每年突破3~4个关键钢材品种。相关钢铁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不断增加高附加值和高档次、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品种产出,在中高端产品市场培育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出口市场多元化布局亦需积极推进。“过往,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增加了贸易摩擦风险,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进一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徐莉颖同时指出,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顺利推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对扭转市场供需矛盾、优化竞争环境、提升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业自身发展来看,加快引导企业市场化兼并和重组,形成若干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集团,将有利于增强行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借力“一带一路”东风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发展机遇,企业应积极把握。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拉动国际钢铁需求,而且为我国钢铁行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徐莉颖介绍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已经与沿线多个国家在高速铁路、核电、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达成合作。这正是中国钢铁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国际钢铁产业链地位的重要机遇,也是中国钢铁企业进一步提升钢铁产品质量、创造引领国际钢铁产品高端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2018年的数据看,尽管中国钢材出口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但从品种和市场分布上看,中国钢材出口仍有不少亮点。比如,在钢材出口的传统目的地东南亚市场,中国出口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五国的镀层板量同比增长了近20%。与此同时,中国对南美洲、非洲等市场的钢材出口量也有显著增长。中国出口至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非洲三国的中厚宽钢带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出口至厄瓜多尔、秘鲁、危地马拉的中厚宽钢带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40%。

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蕴含的机遇,不少地方已开始针对性的调整。如2018年年底,河北省印发的《河北省钢铁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提出,省内钢铁企业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钢铁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绿地投资、股权并购、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获取国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提升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时面临对内和对外调整的双重压力,“亟需坚定不移地继续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转变观念和经营策略,培育行业增长新动力,选取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作为突破点,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徐莉颖总结道。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巩固去产能成果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6

 

2018 年,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纪录。

2018 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达8.7 亿吨,同比增长14.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8 年,钢材价格高位运行,进口铁矿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2018 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65 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 亿元,同比增长39.3%。

2019 年,钢铁行业怎样巩固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 年,钢铁行业运行形势会怎样?工信部今年将在钢铁行业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带着这些问题,2019 年新春伊始,记者专访了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

今年将对去产能组织“回头看”

“下一步,能否巩固好钢铁去产能成效,实际上是直接关系到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徐文立强调。

徐文立介绍,巩固去产能的成果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第一,持续保持高压的态势,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开展钢铁去产能工作以来,国家依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立了举报平台,发现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举报。相关部门在收到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交由地方政府进行核实处理。如果举报属实,由地方主管部门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上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第二,对于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重复举报信息,部际联席会议会组织相应的核查组进行实地核查,而且这种核查是多部门联合,从项目立项、产能真实性、土地、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依法依规提出相应处理意见。

“今年针对钢铁去产能,部际联席会议要开展一次‘回头看’专项检查。”徐文立透露,“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请示并获得国务院同意。”

这次专项检查的主要范围包括产能置换是否合规、是否有违规新增产能、是否有“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形等。徐文立特别指出,当前各地陆陆续续实施的一些项目建设,包括搬迁、重组,都是以产能置换开展的一些具体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都属于此次专项检查的范围。

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零容忍”

对于违法违规新增产能,国家一直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但随着钢铁行业效益好转,有的企业和个人仍会铤而走险。徐文立介绍,从前期调研、走访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产能置换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减量置换机制不严格、批小建大、建设异型高炉等问题;各地在批复项目的时候,还存在以循环经济、铸造或者铁合金等名义新增炼铁炼钢产能的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下一步专项检查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前期掌握的信息,列出一些重点检查的内容——是否按照批复的情况进行建设,是否批小变大了,或者有其他一些违规的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这些问题,例如举报、常态的监督,包括通过调用卫星监测、电力监测等这些方式来发现,看看在实际过程中是否存在新增产能的现象。”徐文立说道,“一旦发现,一定进行严肃处理。如果不保持这种高压态势的话,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徐文立指出,部分地区存在“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形,不过从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一个很好的监督氛围。“‘地条钢’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想完全消除这种死灰复燃的现象,还是挺难的。持续对‘地条钢’保持高压态势非常必要。”徐文立坦言,在去年也发现了一些“地

条钢”死灰复燃的情况。

徐文立强调,随着形势好转,不排除有些地方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光靠以文转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事情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做,要抓出实效来,敢于动真碰硬。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因为新增钢铁产能、打击“地条钢”问题,被追责问责的已接近600 人。根据不同情形,有的已经判刑入狱,有的可能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怎样才能让这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徐文立指出,这尚需依法治国逐步到位,包括诚信体系建设的完善等。有些问责还不能对一些企业、一些地方起到完全震慑的作用。如果每家企业都能把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命根子”,规范治理行业乱象就水到渠成了。

徐文立同时指出,国家层面正在着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各个部门的合力正在逐步形成。“新增钢铁产能行为已经列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失信惩戒范畴,下一步,要把政策执行到位。”他强调。

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对钢铁行业来说,下一步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徐文立表示。

徐文立认为,我国钢铁行业是有条件、有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业。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在全球前列,但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差距。钢铁工业怎么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首先,需要有自己的品牌。“现在也涌现出一些品牌产品,比说宝钢的硅钢、太钢的‘手撕钢’、鞍钢的航母用钢等。”谈及这些,徐文立兴奋不已,“如果中国能有一批这样的企业,都有自己响当当的拳头产品的话,我觉得离钢铁强国的路就不太远了。”

徐文立同时认为,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当关注标准的问题。如何不断地提升用钢标准,也是直接关系到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徐文立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是不得不提的话题。他表示,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在众多行业里边应该是属于走在前列的。前段时间工信部推出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钢铁行业有很多企业入围了,比如宝钢、太钢、河钢、南钢等。通过这些企业的试点示范,在行业里边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模式,使整个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是下一步钢铁行业应当思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质量发展还应当坚持绿色发展,这是个永恒的主题。钢铁行业怎样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徐文立指出。他表示,钢铁行业对整个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包括采暖季及恶劣天气期间的错峰生产、停限产等工作,推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钢铁行业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他强调。

兼并重组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十三五”去产能渐入尾声,中国钢铁行业正逐渐转向结构性改革,兼并重组将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徐文立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涉及重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想解决这些问题的话,还得简政放权。对于涉及的利益分配问题,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该放权的放权。”徐文立稍作沉思后说道,“还有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好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干预,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引导也是必要的。”

“钢铁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是难啃的骨头。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能拿出来的政策措施、资金是有限的。为什么一定要靠市场的力量?只有靠市场的力量才能把这个问题真正解决掉。多重组、少破产,就是为了避免减少过多的社会震荡。”徐文立表示,“但同时该破产就破产,该清算就清算,这也需要用法治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要多条腿走路。”

让产能跨地区流动转得出、接得了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行业,钢铁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区域经济合理、有序地发展。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大的布局基本到位了。沿海布局基本上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徐文立指出,下一步,重点是怎么做好重点地区的一些结构调整,引导这些地区的钢铁产能适当地向有市场、有空间、有发展容量的地方转移。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研究相关的扶持政策措施,让产能跨地区流动能够走得通,让能转的转得出,能接的接得了。”徐文立说。

对于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大面积推进城市钢厂的搬迁行为,徐文立认为,搬迁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于钢厂搬迁,各方争议较大,因为现在真正搬迁成功的案例不多,甚至是屈指可数。钢厂搬迁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一旦搬迁不成功,或者行业形势发生一些改变,可能会把

企业完全葬送。”徐文立指出。

要认真研究钢厂与城市的共融问题。“国外为什么可以共融?国内为什么不能共融?”徐文立说道,“企业把工作都做到位,该上的节能减排设备都上齐。要是确实不行,该关停就关停,要避免一味搬迁。现在不少沿海基地越建越大,环保问题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把扩大国内消费文章做好,中国经济就出不了大的问题。”徐文立认为,“对钢铁行业而言,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出口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怎么扩大钢材内需?“像雄安新区建设、地下管廊建设、城市立体停车位建设等,如果慢慢挖掘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徐文立表示。

“我个人判断,2019 年,钢铁行业肯定到不了2018 年的鼎盛时期,但也差不了太多。”徐文立认为,“总体可能是稳中有降、降中趋稳的态势。从经济效益来说,也很难恢复到2018 年的水平,但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的下降。钢铁行业还是要提振信心。”

 

 

发布版面

分析


主题

钢铁行业:安中有危 静待需求释放

发布日期

2019-02-27

 

环保限产等限制性政策方向性减弱,供给端承压,但内外压力之下,政府频繁推出经济逆周期调控政策,2019年经济有望维稳。周期被平抑的背景下,放大了行业供需两端的博弈性。再次站在淡旺季转换的时间节点,我们以谦卑的心态尝试推演即将到来的春季行情走势。

一、迷失的库存

由于去年的惨痛记忆以及对节后供需的担忧,钢贸商起始心态较为谨慎,冬储启动时间比去年农历同期推迟两周。随着一系列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出台,产业链对经济悲观预期有所修复但难谈乐观。然而节后第一周社会库存累积量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甚至超过去年同期量,再创历史新高。与节前普遍的市场感知有很大偏离。

二、危:供给端限制性政策减弱

从中期来看,由于环保限产放松以及电弧炉投产,今年行业供给端将有小幅扩张。短期来看,随着前期恐慌情绪消散,基于新的供需关系重新定义的盈利中枢依然可观,在限制性政策减弱的情况下,钢厂生产状态强于往年,但电弧炉作为边际产能处于亏损状态压制产能利用率抬升,短期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加有限但仍需警惕。节后库存累积超预期只是产量高企的直观表现,产业链整体心态仍较为平稳,剔除掉统计口径和时间因素,预计钢贸商主动冬储应弱于表观数据所反映的节奏,目前库存水平与去年接近,处于历史中高位置。

三、安:旺季需求可期

2019年地产销售依然偏离中期销售中枢水平,高基数原因造成增速负增长,但绝对量依然可观,整体库存偏低,地产投资预计将维持较高韧性。政府基建托底经济意愿逐步增强,近期数据显示信用环境和资金面显著改善,确保基建投资力度。今年采暖季对工地限制性政策减弱,元宵节后相关项目开工建设有望及时展开,淡旺季转换带来的需求增量有望正常释放。钢铁行业供需紧平衡局面逐步缓解,国内钢企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重拾,出口市场迎来反弹窗口。整体来看,旺季需求可期,随着下游需求展开,预计3、4月份行业产能利用率将有小幅抬升,但空间有限钢价窄幅震荡为主;随着供给继续扩张叠加淡季需求减弱,5月份产能利用率将有所回落。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河北:明确四大重点合作区域 推动钢铁企业走出去

发布日期

2019-02-27

 

河北省发改委、省商务厅日前印发《河北省钢铁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立足河北省钢铁产业优势,发挥河钢塞尔维亚公司的示范作用,依托省内有实力的重点钢铁企业,聚焦重点国别区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钢铁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获取国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标准、管理和服务“走出去”,提升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钢铁产业优势明显,在全国和全球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批企业探索先行,积累了海外投资和管理经验,为河北省钢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示范、借鉴和引导,在境外已累计建成(并购)钢铁项目8个,产能635万吨。

方案提出河北省钢铁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末,河北省钢铁企业在境外产能力争达到1200万吨;在境外初步形成以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关联产业相配套,以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海外钢铁布局。方案明确了四大重点合作区域。

亚洲,重点面向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利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政策优惠等条件,依托现有项目和合作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发挥项目效益。同时,重点通过绿地投资,开发新的合作项目。依托德龙钢铁印尼青山工业园350万吨钢铁项目,重点发展钢铁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钢铁产业聚集区。推动霸州新亚印尼东爪哇省二期项目等尽早开工建设。依托新武安钢铁集团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钢铁项目,形成以钢铁生产、钢材加工为主的上下游产品配套的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发展。

欧洲,重点面向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国家。中东欧国家拥有较为发达的工业发展基础,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放大河钢塞钢成功示范作用,重点通过并购等方式开展对外投资。俄罗斯钢铁原料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具有发展钢铁产业的良好条件,抓住俄罗斯新一轮远东开发战略实施期,重点通过绿地投资,推动钢铁企业“走出去”。以河钢塞尔维亚斯公司为龙头,打造中塞友好(河北)工业园区。

非洲,重点面向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家。非洲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投资和运营成本较低,对基础原材料需求大。重点通过绿地投资,引导省内钢铁及关联企业“走出去”。依托河钢南非PMC铁矿项目,寻求与国际知名钢企的合作,积极发展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河北省与南非姆普马兰加省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中非工业发展公司、中非基金等推动在姆普马兰加省建设钢铁项目。

大洋洲及南美洲,重点面向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及中美洲国家。鼓励企业在上述国家扩大矿山开发合作,保障河北省铁矿资源供给。同时,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就地开展矿产品加工,满足市场需要。推动迁安九江线材南澳大利亚州项目、文丰实业集团智利矿山开采项目,带动相关矿山装备输出,配套建设矿石码头和散杂货码头,促进经贸往来。

方案提出,河北省将从规划引导、重点项目、机制落实、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开展重点工作,做好保障措施,推动钢铁行业和境外投资持续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燕山石化:实施精准优化助力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

2019-02-18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燕山石化管理工作例会上获悉,该公司1月主要装置平稳运行,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乙烯高附收率等15项技术经济指标创近4年历史最好水平。

集团公司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燕山石化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在细化公司“两个三年、两个十年”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安全、环保、效益、发展”工作主线,实施精准优化推动公司提质增效升级,确保将集团公司党组的各项部署领会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以运行平稳、生产优化、产品优质为核心,燕山石化大力实施炼油系统全流程优化,加大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做大盈利产品总量,截至今年1月,乙烯产量连续7个月超过7万吨,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着力加大产销研用结合力度,实现工艺条件固定、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应用确定。

“聚焦主业、服务生产、高端引领、提质增效”和“研发储备一批、开发推广一批、拓市扩量一批”为思路,今年以来,燕山石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精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三大重点,搭建京西南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研发全流程奖励体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板块优势,加大聚乙烯、聚丙烯、绿色橡胶等领域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高端突破,为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世界领先、石化最好”为目标,2018年,燕山石化获得北京市绿色工厂称号,橡塑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019年,燕山石化将继续坚守安全、环保发展红线,优化健全HSSE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安全环保绩效评价,全面推进生产区域“零用火”工作,重点推进环保设施提标改造,完成厂界噪声和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优异的HSSE业绩,全力打造燕山石化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名片。

 

发布版面

行业聚焦


主题

石化行业面临深度结构性调整

发布日期

2019-02-19

 

近年来,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已开始显现。2017年炼油加工能力为8.16亿吨/年,但开工率仅69.5%,远低于世界平均的81.6%,预计2030年全国炼油加工能力将达到10亿吨/年。汽油消费量增速低缓,柴油消费量则表现出了连续负增长,航空煤油随着航空业发展需求强劲,导致大量的汽油、柴油对外出口和航空煤油进口逐年增加。

石化行业已现结构性变局

2018年,一批国际石化巨头加快在中国的石化行业布局,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始投产,并表现出了强烈的远期扩张需求。德国巴斯夫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广东湛江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在广东建设独资石化项目,沙特阿美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投资650亿美元在辽宁盘锦市建设炼油、石化和零售项目,以及中国石化与科威特合资建设的中科炼化进入大型设备安装阶段、中国石油与委内瑞拉合资的广东石化项目加快建设,国际资本深度布局中国石化行业。同时,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投料开车,并确定了规划4000万吨/年、远期6000万吨/年的发展目标;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投资的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项目的一期2000万吨/年将于2019年建成投产;盛虹石化投资775亿元的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民营资本表现出了深度投资中国石化行业的雄心。

与此同时,过去形同一盘散沙的地方炼厂开始抱团取暖。山东地方炼厂和成品油终端销售率先实施整合,以山东东明石化、山东清源集团等骨干炼企共同发起成立山东炼化集团,约占全国地炼加工能力的70%。同时,拟通过山东京博控股整合全省地炼油品销售业务和加油站,成立地方成品油销售终端联盟,统一品牌。

地炼整合、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国际石化巨头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布局中国石化行业,为中国石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驱动力,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石化行业的竞争态势。

加快改革调整应对行业变局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在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建设七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部产能将占全国的40%。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经着力调整石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在沿海地区面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石化产业基地。与此相对应,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大国有石油集团为主的国有石化企业在未来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企业地域较分散。从总量上看,三大国有石油集团的炼油加工能力约占2/3左右,乙烯等主要基础化工产品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地域布局上分散,几乎分布在全国的所有省份,没有形成集中化的产业规模集群优势,导致市场份额虽大,但竞争力欠缺,对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二是业务结构较单一。在石油石化行业的产业链中,炼油企业总体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从国际视角看,炼油企业毛利空间相对稳定但有限,难以成为经济效益的主体。因此,通过炼化一体化少生产附加值低的成品油、多生产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三是成本劣势较明显。与新兴的民营炼化企业和国际资本建设的炼化企业相比较,三大石油集团的炼化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会责任较沉重,再加之设备相对老化、工艺技术相对落后、改造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国有炼化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企业运营成本较高。

四是市场竞争力较弱。现有进入石化行业的恒力石化、盛虹石化、荣盛石化以及恒逸石化等企业都是先立足下游打牢基础之后向上游的炼化业务进行投资寻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也是其已经在炼化下游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并具有了较强竞争力之后的必然选择。反观国有炼化企业,受历史上行业过分细分经营以及由政府部门转变为实体企业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对市场的认识和市场竞争经验与民营企业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机制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上也没有民营企业更加灵活,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短板将更加突出。

国有石化企业面临挑战

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加快在中国石化行业的投资布局,行业变革和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深化。国有石化企业必须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一是按照建立产业集群的理念加快企业布局调整。对于现有企业要在地域内实施机构整合和资源统一调配,尽可能在不改变现有厂址的情况下,通过组织机构变革实现炼油企业与化工企业之间原料互供,推倒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围墙。同时,要充分遵循国家发布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进行选址,实施新建与区内现有企业整体搬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优化调整。

二是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加快实施炼化一体化。要紧跟炼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强化与炼油能力配套的化工项目建设。对于新建项目,则应按照实现规模经济的路径,采取最新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等先进技术,尽可能地做小成品油、做大化工。

三是按照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理念加快市场销售体系的优化。生产的产品只有以与市场份额相匹配的较优价格完成销售才能转变为企业实现的利润。要适应石化行业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的状况,紧紧围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内部销售机构重组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发布版面

区域


主题

大庆石化涉足高端产品提升竞争力

发布日期

2019-02-20

 

日前,在大庆石化炼油厂装油栈桥,20节满载98号ⅥA车用汽油的罐车驶向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市场,标志着大庆石化已经具备了高档汽车油品的生产能力,企业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

受市场因素影响和煤化工行业的兴起,大庆石化产品创效压力剧增。为此,大庆石化公司科学从严精细管理,通过加强厂际原料互供,解决生产经营瓶颈,有效保障了企业可持续创效能力。2018年,大庆石化累计加工原油540万吨,生产合成氨37万吨、乙烯10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73.72亿元,利润10.39亿元,上缴税费77.82亿元,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近年来,商品液氨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大庆公司加大液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力度,满足客户需求。由于原有的液氨输送能力不足,很多液氨罐车司机经常需要排队取号,甚至需要提前一天排队,有时需要夜间装车,给安全生产带来较大隐患。为给客户节省时间,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大庆石化对商品液氨泵和装车栈桥进行了扩能改造,新增送氨泵设计能力达每小时70吨。改造前,平均液氨装车量为每天1000吨左右,扩能改造后,液氨输送能力可增加一倍,日送量达到2000吨以上,同时对氨气回收系统进行改造,在保障安全环保的基础上,输送能力翻了一番。

为了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创益能力,2018年,大庆石化化工二厂丙酮氰醇装置带料加工产品2.70万吨,创效1.28亿元,出厂丙酮氰醇商品量711.48吨,创效604万元,装置产量同比增长510吨,能耗创历史最好水平。

受市场因素影响,成品油库存居高不下,为保障汽油在高库存运转下的平稳生产,大庆石化多举措有效缓解成品汽油高库存压力,保证产品多出厂、快出厂。操作人员在汽油调和过程中自觉加快调和速度,精心计算调和比例,合理消耗高库存组份油;岗位操作改动流程及时准确,罐循环阀门开度到位,确保汽油一次调和成功率,避免二次调和时造成组份浪费和库存量增加。

同时,大庆石化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准确研判市场走势,与销售企业积极沟通,及时上推产品销售和互供价格,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惠州:以大项目构建“大平台” 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发布日期

2019-02-21

 

“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如战鼓频催,激发着惠州大亚湾扬蹄疾驰。

面对新使命新机遇,惠州大亚湾正高扬“岭东雄郡”无惧无畏雄武精神,依托埃克森美孚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及中海壳牌三期两大“巨无霸”项目强劲引擎,集中发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迈出集约式、“大平台”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世界级行业巨头进驻的“虹吸效应”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早春二月的大亚湾,透过绿意盎然的隔离带,一个生机勃勃的石化区展现在眼前,全球最大的跨国石油和天然气上市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投资的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驱动在创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埃克森美孚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亿美元,采用先进、环保、成熟的埃克森美孚专有生产工艺,建设大型化工综合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约40亿美元,建设内容包括原油蒸汽裂解、聚乙烯、聚丙烯等工艺装置以及配套公用工程等,釆用先进的蒸汽裂解技术,由原油直接裂解制取乙烯120万吨/年(目前国内没有该工艺技术)。其体量巨大、技术先进、附加值更高、排放更少、经济效益更佳,备受国内外石化产业界关注。

紧随其后,总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中国海油、壳牌集团在惠州大亚湾合作建设的三期项目加快步伐,大亚湾石化区再次获注强大新动能,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愈加清晰。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聚集项目89宗,总投资1807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壳牌、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LG化学等一批世界知名化工企业进驻。目前,石化中下游深加工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蒋兴镛对此认为,世界级石化园区首先得有聚集行业巨头的能量。世界级行业巨头抢滩大亚湾,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借助它们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以集约式、“大平台”式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对于此现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在当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不少欧美企业更加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大环境的利好,惠州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和石化产业发展基础,更是未来惠州石油化工产业新一波发展高潮的基石。

提升创新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和园区规范化管理服务能力

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这是市委、市政府赋予大亚湾的新使命。

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落脚点在绿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创新试点化工园区,大亚湾石化区在实行安全生产第三方协助监管的同时,建起全省首座空气特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园区40多种石化特征因子;建有2.33平方公里的环石化区绿化隔离带;在全国石化区中率先开展企业地下水监测,委托第三方开展VOCs排查整治等。2018年1~11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6%,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100%达标。

在去年底大亚湾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专题研讨会上,白雪松、翟鸿兴、李国华、叶大文、颜庆宁等石化行业专家和石化区企业代表提出,加快编制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提升创新、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和园区规范化管理服务能力,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中海壳牌三期两大项目,促进园区再上规模;引进更多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延伸做强中下游产业。

对标世界一流,大亚湾石化区正不断完善提升管廊、海堤、码头、航道等公用配套,实施更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落实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促进园区绿色安全高效发展,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打造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书记李希在惠州调研讲话精神在惠州落地落实结出丰硕成果。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

发布日期

2019-02-25

 

本报兰州讯(记者陈功章)2月21日,记者从兰州石化获悉,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批复,正式将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列为国家乙烷裂解制乙烯示范工程,并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规划项目。

1月22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批复成立中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2月15日,批复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日,陕西省环保厅正式受理项目环评,目前正在公示阶段。

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区内,占地2500亩,计划2019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底实现乙烯装置机械竣工,2021年6月建成投产,预估总投资104亿元。该项目以长庆油田天然气分离项目所产的105万吨/年乙烷为原料,新建80万吨/年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乙烯下游配套建设两套4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一套2万吨/年己烯-1装置,配套建设公用工程系统和辅助生产设施;天然气分离项目所产的45万吨/年液化气及轻烃运往甘肃,为兰州石化70万吨/年乙烯提供优质原料。

 

 

发布版面

时政要闻


主题

行稳致远打造中国石化转型升级新引擎

发布日期

2019-02-25

 

引题:戴厚良到雄安新区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调研,要求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落户雄安、扎根雄安、奉献雄安

副标题:其间,与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会谈,就进一步推进中国石化在雄安新区发展深入交换意见

本报讯 记者宁 通讯员 明报道:2月24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到雄安新区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调研,看望慰问员工,要求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将中国石化的未来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落户雄安、扎根雄安、奉献雄安,行稳致远打造中国石化转型升级新引擎。

其间,戴厚良一行同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会谈,就进一步推进中国石化在雄安新区发展深入交换意见。戴厚良表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中国石化必将以实际行动服从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此次来雄安新区考察,参观了新区规划展览馆,对新区规划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确了双方合作的方向和领域,希望双方加强在供暖制冷、地热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合作,并通过中国石化资本公司的落户,发现更多战略投资机会,更好地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陈刚感谢中国石化多年来对河北省及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简要介绍了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希望中国石化发挥在资源勘查、化工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本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对接雄安新区未来发展,推进双方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

在听取资本公司工作汇报后,戴厚良说,资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人员招聘,到制度建设,再到基本框架的形成和项目筛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此党组给予充分肯定。

戴厚良说,集团公司党组决定成立资本和金融板块,成立资本公司,目的就是要通过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方式,来培育发展新动能。将资本公司落户雄安,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决策,是把中国石化的未来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必将拥有广阔的前景。项目投资是资本公司的生命线,要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准确研判行业走势,准确预判市场走势,努力筛选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优质项目。要坚持行稳致远,进一步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资本公司是集团公司参与雄安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为集团公司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好表率、贡献力量。要继续通过市场化公开招聘、内部身份转换等方式选聘职业经理人,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形成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和制度优势,同时不断推进文化融合,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人心,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创业、创新、创造价值”的文化氛围。

 

 

发布版面

辽宁·山西


主题

辽宁将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发布日期

2019-02-25

 

本报讯近日,辽宁省制定并出台了《辽宁省建设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工程框架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0 年,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将初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4 万亿元,年均增长8.7%;新材料销售收入占原材料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0%;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 户;新增各类省级科技研发平台30 个;创建省级绿色工厂20 户;石化和钢铁工业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达到60%以上。

《方案》提出,将发展新材料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的突破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不断提高新材料在原材料工业中的比重,获得产业新动能,实现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稀土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材料、纳米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高功率石墨电极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将成为发展重点。

该基地建设以发展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金属新材料三大类为重点。其中,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超高相对分子质量及茂金属等高端牌号聚乙烯、高端牌号糊树脂等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性能热塑性聚酯等特种工程塑料,溶聚丁苯橡胶等特种合成橡胶,聚苯乙烯类等热塑性弹性体,差别化聚酯纤维等高性能合成纤维,及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等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催化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

《方案》要求,石化行业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推进现有炼厂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质量,降低柴汽比,提高原料型产品比重,加快推进重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提升全省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三烯”“三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环氧丙烷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供给能力,大力发展高效环保催化剂、特种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推进橡胶制品、氯碱化工、化肥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

为推进石化行业集约化差异化发展,辽宁省将建设大连、盘锦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以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以松木岛化工园区为辐射,重点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新材料,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学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完整的炼油-PX-PTA-聚酯-差别化纤维产业链。以辽东湾新区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为辐射,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和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培育完善乙烯、丙烯、碳四、芳烃四大产业链。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何庆表示,2019 年,辽宁将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新材料产业项目。

《方案》提出抚顺石化公司是原料工业发展依托的重点企业之一。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负责人赵玉柱对此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提升成品油质量,降低柴汽比,为下游乙烯产业链增产精细化工原料,努力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兰州石化 加快向“材料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19-02-26

 

本报讯 (记者冯作文)2月24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文,正式将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列为国家乙烷裂解制乙烯示范工程。至此,兰州石化转型升级里程碑式项目驶入了建设“快车道”。

当前,国内炼化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批世界级规模的石化企业已经建成或即将投产,炼油产能过剩、化工产品竞争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兰州石化作为一个老企业,乙烯单套能力较小、高端产品比例偏低,又远离主流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公司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深化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着力提升盈利能力、管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快马加鞭推进企业由“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变。

今年是兰州石化重大炼化升级转型项目建设集中期。公司确立“抓紧建成一批、持续推进一批、加快论证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思路,建成投产长汀催化剂、90万吨/年催化柴油加氢改质等7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等工程;加快论证40万吨/年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20万吨/年苯乙烯等8个结构优化项目;谋划储备渣油加氢、丁基橡胶等10个长远规划项目,最终形成“22552”的规模水平和发展总目标。兰州石化持续加强炼化转型升级研究,密切跟踪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开展增产航煤、石脑油技术方案专项研究,采取措施应对乙醇汽油影响。

在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中,兰州石化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落实控油增化举措,“宜芳则芳、宜烯则烯、宜油则油”,做强做大航煤、润滑油基础油等特色产品,抓好柴油加氢改质开工,做好重催装置MIP改造后优化运行。化工生产提升高附加值比例,品牌化率达40%以上。 

开展重大专项科技攻关,是兰州石化转型升级的又一着力点。公司深入开展重质原油加工利用、聚烯烃特牌产品高刚性低气味、合成橡胶产品质量升级、催化剂混合配伍技术等重大难题攻关。同时,加大新产品开发,尤其是做好茂金属、铬系、高洁净聚乙烯和高压电缆料、微晶电子膜料、“三高一低”聚丙烯系列及高压耐油胶管丁腈橡胶等新产品开发,实现首次开发新产品12个、扩量扩销10个、持续改进12个,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发布版面

企业·市场


主题

乌石化在“城围炼厂”中探索新型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19-02-27

 

2月25日清晨,元宵节过后的新疆迎来一场小雪,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环保监测员梁丽霞照例来到公司废水总排口进行监测,测量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48mg/L、氨氮0.565mg/L;结果合格,达到了排放标准。

 “过去操作人员在现场遇到冒汽可能会忽视,现在就会考虑是不是生产运行不稳定,有没有影响环保指标。”乌石化炼油厂精制车间操作工艾甫日丁·海里力对记者说。这是近几年企业强化环保工作后,职工逐渐形成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厂时远离市区的乌石化不断被挤压物理发展空间。随着大企业集聚效应和地方城镇化发展,公司周围的荒地已建起高楼和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厂”。如何消除民众的环保焦虑也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压力。

为破解“城围炼厂”的邻避效应,乌石化不断提升生产运行透明度,探索出“城市型炼厂”发展模式,加强与政府及公众的沟通,“监督者”变为“合作者”,各方协同参与、责任共担,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从废水、废气到噪声和废渣,环保治理范围变大,追责处罚措施更加严格、标准升级速度日益加快。”乌石化质量安全环保处副处长周海峰说,“乌石化强化生产过程管控,严格落实在线监测日常管理,对5个国控重点源,6个区控重点源,9个市控重点源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实时向政府环保部门上传。”

在乌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崔晓明看来,老百姓零投诉才是环保的最高标准。为此,乌石化专门开通环保投诉电话,将企业主动置于民众监督之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去年12月,乌石化曾专门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和媒体代表进厂参观。“到厂里才明白,过去我们以为烟囱冒白烟就是乱排乱放,现在知道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汽形成的。”一位居民进厂参观后恍然大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乌石化针对固废、水、气等重点指标,从资金投入、严格管理、提升全员环保意识等多个方面,加快推进环保项目建设,严守生态安全红线,在原油加工量屡创历史新高、新投产装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目标,迎来环保与生产创效的双赢。2018年,乌石化公司全年加工原油及原料油超700万吨,实现盈利11.36亿元,创建厂43年以来新高。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锦州石化 “二四一”举措助力加快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19-02-28

 

本报讯 (特约记者谭月 通讯员刘鹏)2月19日记者从锦州石化公司获悉,资源替代转型升级项目的基础设计已获得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批复,为公司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势能。

今年,锦州石化将全面进入停产检修、项目建设的高峰期,改革创新、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常规检修与项目建设深度交叉,隐患治理与技术改造同步进行。面对集团公司今年下达的14.5亿元的利润考核指标,锦州石化将挑战转化为深化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为打造精品炼厂增添底气。

围绕“以技术为支撑,打造精品炼厂”的定位,锦州石化按照“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合规运行”的总要求,提出了“二四一”举措,即打赢两场战役:停产检修攻坚战和提质增效攻坚战;做好四篇文章:安全环保文章、创新发展文章、精细管理文章、深化改革文章;强化一个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目标明确后,锦州石化向资源优化要效益,积极争取高附加值产品配置计划和出口成品油配额指标,缓解国内成品油销售压力;向生产优化要效益,严格操作平稳率考核和操作变动计划管理,保证装置工况稳定,通过全流程系统优化,使各项生产指标明显提升,再上新台阶;向高效产品要效益,以“炼油高端化,化工材料化”为目标,发挥烷基化、加氢裂化装置优势,努力增产高标号汽油、低凝点柴油等高效产品,抢占国内外成品油高端市场。

在落实中,锦州石化积极推进资源替代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深入研究特色化工发展趋势。煅烧针状焦产品1月份输出102.48%,超计划完成;新建15万吨/年针状焦装置核心设备已吊装就位。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一张纸”的突围: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5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并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七项重点任务之首。作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造纸业究竟如何实现战略性转变,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无论是课堂上的书本,还是闲暇时的小说,抑或是与美食相伴的纸巾,节日喜庆的灯笼、春联,代表了生活中那一点点“小确幸”的手账、纸胶带,再或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快递……纸和纸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在不少人心里却被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的标签。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我国造纸业的各项排放指标基本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06年至2015年之间,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就已经从37.4亿吨下降到23.6亿吨,减少了36.78%;COD排放量从155.32万吨下降到33.54万吨,同比下降了78.41%;固废综合利用量达到了生产量的99%以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7万吨降到目前接近于0。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清洁生产奠基人之一的段宁的话说,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2月22日,由中国造纸协会、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上,张崇和强调,造纸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是中国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不仅如此,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消费量受到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被称为“社会和经济晴雨表”。目前,发达国家或工业强国都建有一个强大的造纸工业,是其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纸及纸板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17年世界纸及纸板人均消费量约57千克/年,中国为78千克/年,比2008年提升了15千克/年。虽然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150—300千克/年的人均消费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白皮书显示,如今造纸所用的原料均是可再生资源。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废纸、农业秸秆,制糖工业废甘蔗渣和造纸行业自身固体废物的大规模回收利用,使我国造纸工业主要原料中的77%来源于各类固体废弃物,有约20%的能量来源于固体废物,有约70%—99%的制浆化学品来源于造纸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而通过清洁生产,“林业、竹业、农业等——纸浆和生物质能源——纸产品——废纸——再生纸浆——造纸和生物质能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良性循环经济产业链。

已发展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70%以上产能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已达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介绍,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造纸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造纸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万吨,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四百万吨,提升到目前的过亿吨,并在2008年实现了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平衡,彻底告别了纸张长期依靠“洋纸”的时代。目前我国生产的纸张品种已达数百种,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于纸张具有明显的性能、成本和环保优势,各种纸张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出版、军工等领域当中,造纸产业的发展保障了经济发展和人们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

更值得关注的是,造纸行业通过技术进步,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淘汰落后产能,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环境治理的进步提供了保障。近十年来,造纸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000余万吨,目前行业70%以上产能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现代造纸工业已经发展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包含多个技术领域,体现在高技术含量、高度自动化、超高的制造精度和材料要求,并正在向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针对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造纸过程节能减排、纸张材料的功能化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超过80项。同时,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和企业也设立了大量的制浆造纸领域技术研发项目。10年间我国获得的造纸专利已经达到了14130项,投入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达到144.6亿元,开发新产品项目数达到了4537项,投入经费145.7亿元。

形成全周期循环经济体系

把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特性转为产业优势

在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看来,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和人们日益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给造纸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把造纸工业具有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特性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全周期、更加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体系,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一定会继续提高。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他认为,消费提质升级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推动造纸业由传统制造加工业向生产服务业转型,是应对消费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和战略选择。因此,行业应加强研发,充分满足现有市场高端需求,不断地挖掘各种潜在需求,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拓展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造纸业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消费者服务体验转变。

围绕绿色包装等热点话题展开重磅对话

此外,论坛同期还围绕传承文化、破解新闻纸原料难题;包装绿色发展,实现包材减量化再利用等热点话题,展开重磅对话,探索未来造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推动造纸业绿色循环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5

 

引题: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中轻联会长张崇和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 曦)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纸业发展目标,聚合产、学、研、用以及出版、印刷、包装等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力量,系统梳理和探讨造纸业发展的可持续应用和趋势,2月22日,由中国造纸协会、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原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钱桂敬,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芬兰驻华大使肃海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清洁生产奠基人之一段宁等出席会议。

在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张崇和强调,造纸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是中国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张崇和在讲话中指出,2017年,我国造纸业主营业务收入1.48万亿元,利润超过1000亿元,纸张消费总量超过1亿吨。造纸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本次论坛上同期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也显示,造纸业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纸张产品更是广泛用于文化传播、包装、装潢、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此外,白皮书还用较大的篇幅和大量的数据、案例展现了当前我国造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特别是还对社会关注的50个行业热点问题,进行权威解读。

张崇和表示,《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通过翔实的数据,经典的案例,汇聚权威信息,解析热点问题,为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历史借鉴。书中“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责任、产品结构”等内容,系统地记述了多年来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和进步,科学地分析了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和市场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努力目标,为我国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

张崇和对我国造纸业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希望:

一要服务生态发展需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造纸行业要实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落实治污主体责任,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加强固体废物处置。要构建良性循环生产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加大农林废物回收,加强水资源循环使用,为推动绿色循环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多做贡献。

二要服务媒体融合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造纸行业要提升新闻纸品质,丰富印刷纸品种,优化信息纸性能,增强纸媒视觉感、阅读性,以优质媒体用纸,服务党政宣传、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做贡献。

三要服务文化生活需要。

中国发明了纸,纸承载了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书写绘画、教材课本、报刊文摘、剪纸春联、灯笼风筝,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造纸行业要以服务人民文化生活为动力,提升造纸工艺,增强纸张质量,以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实用性的纸张,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多做贡献。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造纸业印刷业创新与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6

 

 “造纸术的发明,直接影响推动了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隋末唐初出现的印刷术在当时不亚于今天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联合国环境发展署2014年曾发出报告指出,因为纸箱的发明,全世界共减少了30亿吨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约占每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0%”……上述观点和案例源于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上举办的重磅对话环节,14位来自产、学、研、用方面的嘉宾围绕“文化与传承”和“绿色与包装”研判态势、研讨创新,为与会观众奉献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一张纸”承载文化与传承

造纸术与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半壁江山”,为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文化交流传承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造纸人和印刷人该如何传承好这份文化使命?在议题为“文化与传承”的对话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魏运华、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栗延秋、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亮、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伟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度对话。

 “一个行业如果不能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提供优质服务,那将是死路一条。”孙宝林认为,历史的纵向叫传承、横向叫传播。新时代造纸业、印刷业需要继续创新,更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

人们以纸为书传世,以纸画境写心。纸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纸质阅读更是如此。魏玉山与魏运华均认为,纸质阅读在文化传承、信息普及中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栗延秋表示,以盛通的印量为例,当前纸质图书的印刷市场呈现出单品类印量规模化与多品种、小批量化均高速增长的两级分化特征。

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亦对文化纸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且文化用纸现在不仅仅应用于文化产业。“当前文化用纸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快递等各行各业,社会对文化用纸的需求品种日趋多样化。”李伟先说。

李晓亮表示,华泰作为新闻纸的生产企业之一,根据整体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结构作出了调整,将不断满足市场的整体需求。

 “一张纸”背后的绿色转型

在文化传承之外,包装作为纸张的重要应用场景,在生产消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主题为“绿色与包装”的对话环节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中国清洁生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跃中,中国造纸协会秘书长钱毅,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东莞黄氏锦辉纸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胜雄分别就我国包装业、纸质包装、造纸原材料生产和绿色环保发展态势进行了讨论。

王跃中、钱毅分别介绍了包装业与纸质包装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活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可回收、可降解的特点,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

张茵以玖龙纸业为例,从技术创新、环保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对我国造纸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同时针对纸价问题,她认为,市场需求增大、造纸原材料进口量减少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纸价的波动。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相关政策的要求,造纸业可持续发展与原材料生产遇到了新的课题。为此,陈克复建议,造纸业要加强废纸的回收利用,抓紧对废纸的替代物的研究,要在造纸原料的多样性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绿色环保方面,段宁认为,我国造纸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摆脱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他同时建议造纸企业要严防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将污染降下来。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造纸印刷强国

发布日期

2019-02-26

 

多年来,我国造纸业与印刷业密切联系、包容支撑,统筹协作、共同成长,形成了产业配套、“链条咬合”的良好互动模式与工作格局。随着信息生产、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内容、方式手段、发展格局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消费升级、传播方式变革和环保增强对两个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强、更严更实的刚性要求。这对印刷业、造纸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合作、相融相谐,突破瓶颈、激发动力,建立两业协调新机制,引领和推动我国印刷业、造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部署了新任务。

全面把握印刷业、造纸业面临的发展新形势、政治新任务。切实履行好宣传思想战线使命任务,为意识形态和党的中心工作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技术支撑和生产保障,为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文化阵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助威赋能。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造纸印刷强国,成为关键性战略引领。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联手制衡、抱团对冲,在新时代取得新成效。

有效助推印刷业、造纸业相协相融,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绿色化发展,在统筹规划、对接标准、完善绿色化发展政策、加强宣传等方面精诚合作、完善机制。强化协同创新,以造纸业创新发展新业态助推印刷技术、印刷产品、传播渠道等跃上新台阶,以印刷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促进造纸技术、质量水平、材料功能等迈向新阶段。着力提高产品质量,通力合作,强化问题导向,改造提升传统技能和产能。推动服务升级,加强共同研发,推动造纸、印刷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消费者服务体验转变。

倾力营造印刷业、造纸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健全协调机制,围绕服务大局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强化沟通、统筹协商。鼓励融合创新,更好发挥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先导作用,协调政策资源,调动市场要素,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持交流对接,大力支持行业间的创业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推动各类论坛、展会实现合作共赢。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共促中芬造纸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6

 

芬兰作为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很久以前就开始与中国进行纸张贸易。几十年来,芬兰也一直以多种方式支持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发明于中国的造纸技术,已经成为连接中芬两国的强大纽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芬兰纸业公司如芬欧汇川、维美德和斯道拉恩索都来到中国进行投资。多年来,他们将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和环保实践引入中国。这些芬兰公司共享了中国市场的红利,同时也成为中国造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研合作方面,中芬两国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两个国家的行业协会、企业经常进行交流。芬兰的教材丛书在中国的销售以及造纸行业书籍的出版,也是有助于中国造纸业科学发展和人才发展的优秀合作范例。

中国造纸业服务于工业、教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均居世界第一。此次《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的发布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造纸业。

芬兰的造纸业正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生产更多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产品,这些产品由可再生和可回收的原材料制成。通过这种方式,芬兰造纸业正在降低社会对枯竭的自然资源的依赖。在这方面,我也非常认可《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对此领域的贡献。

芬兰和中国之间的纸业合作有很多机会。中芬创新商业合作委员会林业工作组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有利于芬兰和中国的高层次合作。芬兰和芬兰企业愿意支持中国造纸业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发布版面

品牌战略周刊


主题

中国造纸工业总资产达1.46万亿元

发布日期

2019-02-26

 

本报讯(史竞男)由中国造纸协会和中国造纸学会共同组织编撰的《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2日在京发布。白皮书指出,2017年中国造纸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统称)总资产达1.46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48万亿元,利润1016亿元;纸张消费总量达10879万吨,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该白皮书以事实为依据,客观体现了我国造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白皮书显示,造纸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纸张产品广泛用于文化传播、包装、装潢、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

22日在由中国造纸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6.300, 0.07, 1.12%)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在京主办的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央宣传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表示,进入新时代,我国造纸印刷业要深化绿色化发展,强化协同创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服务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说,我国造纸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400万吨,提升到目前的过亿吨,并在2008年实现了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平衡,彻底告别了纸张长期依靠“洋纸”的时代。目前,我国生产的纸张品种已达数百种,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十年来,造纸行业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000余万吨,各项排放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产减污成效卓著。现代的造纸工业已经发展成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向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发布版面

专版


主题

积极推进粤港澳联合打造一带一路综合创新试验田

发布日期

2019-02-12

 

 

当前,“一带一路”相关建设进展顺利,面对更加开放和复杂的国际经济新格局,广东企业渴望“走出去”,对海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有着强烈的需求,却又缺乏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和多样的融资渠道;港澳企业虽然熟悉国际市场,擅长专业服务,但却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稳定等诸多外部挑战。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比较优势,不仅是广东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的需要。

作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新尝试,粤港澳联合打造“一带一路”综合创新试验田,可以将成功的“中国模式”推向世界,对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实施以及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及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粤港澳三地在进行经贸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运行机制的约束及影响,其内部具有复杂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因而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高效地整合资源。而“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体现出开放与包容的原则,各地区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机制,这显然更加符合粤港澳三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粤港澳区域在面对各方挑战时,更应主动契合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自身已经形成的自组织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整合国际资源,发挥港澳独特作用,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我国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区域。

基于粤港澳在营商环境、高端智库和金融集聚三个方面的突出优势,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特别需要把香港、澳门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同内地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强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把香港、澳门打造成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为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粤港澳三地可以联合打造具有引导、善后和退场机制的企业创业试验田、促进国际人才合作的人才培育试验田和推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金融改革试验田,通过将粤港澳合作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有助于推动“中国模式”走出去,促使我国真正成为全球经济规则的顶层设计者、高端人才培育的重要贡献者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力维护者,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湛江:推进全国首个“海上云”科技平台建设

发布日期

2019-02-12

 

本报讯(记者 王榕榕)1 月17 日,广东省湛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数据综合平台——“海上云”作为信息服务业提速发展的亮点,写进了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海上云”大数据项目作为国家首个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为驱动,以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夯实海洋大数据基础建设,推动湛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快海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海洋大数据创新应用,提高政府和市场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海洋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开展海洋大数据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打造100 亿级体量的海洋数字经济航空母舰,为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该平台规划建设“一图、一库、一平台、一中心、N 大应用”,首期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创新应用为切入。通过海洋科技成果转换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收集全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涉海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数据,形成涉海企业信息库、科研机构、院校信息库、专家库、人才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推动海洋大数据在产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逐步丰满涉海产业各类画像。

《报告》提出,2019 年,湛江市将重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区,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湛江高新区建设“互联网+”小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

 

 

发布版面

开放·区域合作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升级促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2-22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西也积极谋划北部湾经济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案,争取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港口建设、政策设计等方面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2018年开始,我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经济区发展层次和水平。《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方案》《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方案近期区域性重大工程表》《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合作机制》编制完成。

记者从自治区北部湾办了解到,今年将重点做好6项工作:

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南宁核心城市为支撑,以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为重要节点,构建“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北部湾城市群框架,促进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沿海沿边城镇,强化陆海空间管控,建设宜居城市和蓝色海湾城市群。

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盟和沿海沿边优势,以创新为导向,加强与粤琼、东盟产业合作,有针对性地集聚产业高端发展要素,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区域联动的现代产业基地。

打通互联互通瓶颈,统筹推进广西北部湾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群内外联通水平。

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建立健全北部湾城市群开放合作协调机制,深化海陆双向开放合作,不断优化开放格局,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

强化协作协同,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建立桂粤琼3省区合作推进机制,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纵深发展,推动北海、防城港和钦州3市一体化发展。

重视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推进与城市群生态安全关系密切相关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水系生态廊道构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工程建设。

 

 

发布版面

一带一路


主题

2019年,各地“一带一路”建设怎么干?

发布日期

2019-02-25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31 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 年的工作规划中,全部提出了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详细方案。

湖南、云南、山东均提出积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浙江、贵州、陕西等省市则提出加强境外工业园区的建设,重庆、河南、四川、甘肃、宁夏等地将发展中欧班列、打通国际运输大通道写入了报告。

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31 个省(区、市)在对外贸易、境外产业园、自贸区建设、中欧班列、人文交流、对外交往等多个方面规划了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北京:

发挥国际交往中心资源优势,主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交往、科技支撑、人文交流、服务支持4 个重点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断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天津: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境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高水平完成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年度任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河北: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国际经贸合作园区,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加快形成开放发展大通道。

山西:

提升“山西品牌丝路行”功能,推进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力争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行。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推动更多外商投资项目落地。

内蒙古:

加大向北开放力度,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辽宁:

加快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吉林:

加快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沿中蒙俄开发开放经济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打造畅通内外、多向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黑龙江:

加强对俄农业合作,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哈欧、哈俄班列和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常态化运营。

上海:

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功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配置枢纽。精心办好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继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往来。

江苏: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全省对外开放,扩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大力推动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空港直航,打造海上、陆上、空中、网上四位一体的国际大通道。

浙江:

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深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高标准推进“一带一路”系列站、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6+1”经贸合作示范区。

安徽:

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制造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福建:

推动闽港闽澳携手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加快建设21 世纪海丝核心区。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江西:

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的特色优势,谋划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项目,支持江西制造、产品、技术和品牌“走出去”。

山东:

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积极申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河南: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深化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湖北: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开展湖北企业“中亚行”、“丝路行”活动。

湖南:

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区域联动,探索建立示范区与转出地无缝对接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

广东:

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合作,探索建立沿线港口城市联盟,推进互联互通。

广西: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新格局。

海南:

开展“一带一路”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

重庆: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全方位开放,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四川:

深化川港、川澳合作机制,推进与南向东向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开拓新兴市场。

贵州:

深入实施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围绕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建立重点企业库、重大项目库和重要产品库,制定实施支持政策措施。

云南:

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各项改革走深走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西藏:

积极参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办好环喜马拉雅合作论坛,推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以尼泊尔为重点方向,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

陕西: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陕西—吉尔吉斯能化合作聚集区等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

甘肃:

持续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取得更多务实合作成果。

青海:

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为绿色发展注入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推动空中、陆上、网上、能源丝路“四路”协同,抓紧西宁综合保税区、青藏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引导电力、光伏、有色金属等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省内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宁夏: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胆试、勇敢闯,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全方位开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疆:

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着力推进“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中巴、中蒙俄等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发展进出口资源加工企业、特色产业、边境(跨境)旅游、边民互市贸易、电子商务等外向型经济,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转变。深化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带动商品、技术和装备出口。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一带一路”上的数字金融

发布日期

2019-02-25

 

为明确中国金融科技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同时把好的做法引进来,也将成功的实践介绍出去,促进全球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交流与考察活动。其中,2018年8月组成考察组赴新加坡、泰国和印度等国访问。考察组主要走访考察了新加坡金管局、金融科技公司ECP,泰国央行、金融科技公司TrueMoney,印度金融科技公司Paytm,孟加拉国金融科技公司bKash和香港的支付机构AliPayHK,同时也参访了部分使用金融科技特别是跨境支付工具的商业机构。

考察组重点调研亚洲其他经济体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及成因、金融科技的一些业务模式及在现实经济中的作用、监管部门的立场及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并在调研中关注三个问题:第一,这些经济体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监管和业务理念与实践?第二,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一些技术和模式是否能够帮助这些经济体发展金融科技?第三,是否可能依靠金融科技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互联互通?

亚洲经济体金融科技总体印象

亚洲金融科技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除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金融科技起步比中国大陆晚、发展程度比较低、业务模式也相对初步。这些经济体的金融科技行业普遍具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共同因素就是正规金融部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新的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的出现,几乎无一例外地解决了原有金融体系的某些不足,普惠性质尤其明显;第二,这些经济体金融科技的业务模式都比较初步,主要是因为当地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消费者金融素养相对较低,但变化已经在快速发生;第三,外资机构都积极地在这些市场布局,虽然多数还是采取战略入股的方式,但在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从业务模式看,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支付领域,在中国市场发展成熟的金融科技可以应用于这些市场。亚洲其他经济体的监管与企业也都对与中国企业合作持较欢迎的态度。但这些经济体的业务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亚马逊和谷歌等在该地区快速拓展金融科技业务,这些都可能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应当居安思危,积极创新,才有可能持续保持相对领先的地位。

对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的建议

考察组通过学习亚洲其他经济体的一些做法,对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委)协调相关部门编制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二是各监管部门要对金融科技企业设定准入标准、发放牌照,同时明确一套规范的“监管沙盒”的操作流程;三是政府集中力量为金融科技发展补短板,特别是加强政府数据的统一管理及对外开放;四是政府应理性支持金融科技的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金融科技的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合作,既有利于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帮助它们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的互联互通。

金融科技有望成为杠杆支点

目前全球经济正面临新的形势,“一带一路”战略作为贯穿欧亚大陆,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新型开放性经济合作形式,正在为我国及多个沿线国家提供新的机遇。正如约翰.希克斯(1999)的一句名言:“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地,也正急需“底层金融基础设施”作为强而有力的支点。

“新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金融科技领域作为是我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已经占据先发优势的少数领域之一,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发展的杠杆支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部分落后地区具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金融和商业欠发达,但是这些国家劳动人口密集,发展潜力不可小视。这样独特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广阔的沿线国家市场潜力,决定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有充分的合作基础。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可能成为实现这一广阔市场潜力的催化剂,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合作模式,发展模式,商业模式。

 

发布版面

代言工商


主题

沙特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加强对接

发布日期

2019-02-26

 

 “沙特阿拉伯是中东阿拉伯地区重要国家,是横跨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陆的重要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共同建设的宝地。近年来,沙特与中国的双向投资与贸易发展迅速。2 月22 日,我们与沙特签署了第二轮中沙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共同确认第二批18 个重点项目,涉及能源、石化、制造业、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达数百亿美元。我们将共同鼓励两国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国际惯例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与沙特投资总局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沙特投资合作论坛”上表示。

宁吉喆指出,上述行动是为了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一带一路”共建设想与“沙特2030 愿景”的对接,目前双方已有对接的实施方案。同时,双方要加强政策沟通,中方要改善营商环境,欢迎沙特企业进入中国;沙特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在法律保障、政策优惠等方面创造条件。双方要以投资合作为重要抓手,以金融服务为重要支撑,以两国高效的机制为重要保障,把中沙两国的投资贸易合作深化下去。中企、沙特企业家、金融与投资界人士应共同携手,对沙特投资贸易事业掀起新高潮。不仅注重石油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发展,也注重非石油产业、通信技术、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与沙特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沙特能源工业矿业部部长哈立德·法利赫表示,“沙特2030 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好结合点,沙特希望实现经济多元化,打造制造业中心。中企要走出去,需要到有市场需求的地方。沙特具有营商环境良好、保护外国投资者、提供融资、地理位置优越等一系列优势。双方可在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航空、物流、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此外,沙特欢迎更多的创新与科技企业的进入,以此提升产业附加值。企业作为中国与沙特合作的主体,沙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企要充分利用沙特经济转型释放出的活力,在沙特开放的许多新的领域,如能源、产业、创新技术、旅游等进一步加强合作。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寻求资金,更希望建立两国企业间更多领域的风险共担、共享收益的合作方式。中国是沙特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与协作,一定能将中沙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沙特投资总局副局长苏尔丹·莫夫提指出,“目前是投资沙特最好的时机”,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沙特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赴沙特的商务签证24 小时出签,经商许可证也能在一天之内发放,沙特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包括查看市场数据、选址调研、对接利益攸关方在内的25 项全流程服务。

对于在沙特的发展,华为深耕17 载,颇具心得。华为沙特子公司成立于2002 年,从一个边缘化的供应商到主流供应商,再到获得哈立德国王责任竞争力奖金奖。华为副总裁薛蛮认为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沙特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二是华为帮助客户成功的心态,以及善于抓住机会;三是注重长远发展。

薛蛮举例称,“沙特的麦加朝觐每年都会聚集几百万人,对于通讯而言,是巨大的挑战。2005年,沙特运营商给予华为尝试的机会。华为抓住机遇,投入了6500 名工程师在现场,4000 名研发人员支撑,成功做好了2005 年的保障工作,与沙特的运营商客户建立了初步信任,之后成功保障14 年,成为主流供应商。”

泛亚沙特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沙特的成功发展需要做好三点,一是专业的准备,基于市场化运作,而不是优惠政策;二是文化沟通,充分了解沙特当地的风俗文化;三是诚信共赢。

据悉,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中沙两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1300 余名代表参会,围绕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 愿景”对接,进行了高端对话和产业沟通。论坛上,中沙两国工商界代表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10 个重点领域进行政策宣介和项目对接,共签署了35 份,总价值超过280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沙特方面还向中国企业发放4 张许可证。

 

 

 

 

 

发布版面

资讯


主题

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19-02-26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世界视野,引发全球共鸣,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创举。与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改写了国际关系演变的惯有轨迹,书写了国家互动的新逻辑与合作蓝图。

世界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中东战乱、英国“脱欧”、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圭臬等国际发展新形势,使我们隐约看到自二战以来建立的世界秩序面临崩塌的风险,这背后则体现了全球治理失灵。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机”概念,全球治理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重视和关注。冷战期间,全球治理因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而“分而治之”。冷战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才开始成形,由于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机制系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主导,冷战又因苏联垮台而告终结,全球治理“真空”随之由七国集团(G7)填补。而2008年金融危机大爆发,又使G7退后,G20登上了历史舞台。

冷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开始思考如何合力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问题,如何共同维护和改善全球公地问题。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单凭自己的实力都无法化解和应对安全威胁,美国的“反恐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球治理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有效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如果治理思路陷入已有的治理模式之中,就无法解决当今面对的重大问题,结果只能导致治理赤字,使得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世界因治理失灵而成为失败世界。现在世界出现了“规则滞后”现象。也就是说,全球性治理理念、原则和方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规则的供应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落后于实际需求。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致力于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各类措施的落实执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引领作用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高频词汇。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速,全球治理也会有更多的中国印记。

 “一带一路”事关众多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关乎世界的未来。因此,“共同”两字始终贯穿其中,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享用发展成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广泛深入铺开,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方面,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思路值得重视。五年多来的实践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瞻性、普惠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许多对全球化充满困惑的国家从中国的发展和倡议中得到启迪、看到希望。因为“一带一路”不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还将推动全球化进程及时调整方向,向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务实之举,既有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又有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践根基,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建设是从无到有、从理念到行动、从高层倡议到分层落实、从双边合作到全球峰会、从一国倡议到进入联合国文件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五年多时间,“一带一路”在国内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基本制度构建工作已完成,为下一步更扎实地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合作,积极利用现有机制,并不断创新,有力推动了区域内和跨区域合作,形成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几乎已成为所有中外双边会谈、多边合作场合必谈的话题,也成为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阐释中必谈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将“一带一路”倡议升级为“国际合作”,表明了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决心与耐心。“一带一路”首次写入党章,将国家意志上升为党的意志,更表明了中国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全面的能力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间、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有序推进海上合作、深化人文社会及其他领域交流合作。

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首先是以国家高层互访为引领,形成深化合作的第一推动力,进而广泛开展包括部门合作、地方合作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三层互动式国内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从中央的角度来看,通过高层引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回应,形成了包括凝聚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丰硕成果。2017年,中央高层出访了瑞士、芬兰、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等国际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270多项经贸等多领域合作文件。高峰论坛催化订单落地,促进相关企业业绩快速提升。2017年3月以来,中国企业连续新签一批大额海外订单,未来相关企业将进入业绩释放阶段,盈利空间继续拓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该倡议。从最初的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扩展到澳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各个大洲,初步形成了覆盖亚、欧、非、拉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贸易格局。

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愿望

长久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西方发达国家殖民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然而在经济上却仍长期受制和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国际生产体系外围、全球产业链底端。究其原因,全球性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带来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难辞其咎。

欠发达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体内部缺乏实现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在受西方文明影响开启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使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剩余受到了中心国家的挤占和攫取,外来的破坏性竞争也摧毁了欠发达国家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呈现出“富者愈富、贫者恒贫”的图景。

世界体系所揭示的“中心—边缘”模式其实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曾经在全球版图中占面积很小的大西洋两岸区域,充当着全球经济网络中唯一的“服务器”,世界其他地区都需要先与之发生经济联系,才能“接入”到全球。现如今,这一格局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的经济协调体系朝着多元层级架构方向发展,逐渐打破西方垄断规则制定权的局面。

在当下国际经济秩序转型期,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变量。世界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东方,中国声音得到了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在现代经济体系演进中的角色转变,也由此成为了当代国际经贸体系转型的一个缩影。中国正在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由点及面,不断扩大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体系内已与中心地区国家实现“并跑”,并且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在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考验下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建设的积极支持,以及与各国一道突破旧有体系下“支配—依附”关系对广大新兴国家束缚的决心。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中国已经以自身的发展证明了“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中,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距离并非是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正因为中国既经历过被这一体系侵略、排斥的历史,又经历过融入这一体系并实现自身发展的历程,作为当下推动“新全球化”和政治经济秩序合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才深知前进的方向应在何方,又将指向何处。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0多个,为当地增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扩大了市场、创造了就业,促进了世界发展,是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肯尼亚执政党总书记图朱感慨地说:“中国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它给非洲人民带来希望,让他们感到光明就在隧道的尽头。”

将进一步给世界带来改变

正如前文所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为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而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根据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未来将有多项举措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这些举措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

更加便利的世界。根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全球有12亿人口生活在没有通电的地区,24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服务。经合组织也曾估算过,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这说明,目前的世界还不是很便利。而通过“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能为这些国家解决很多刚需问题。而中国又是基础设施修建能力最好的国家,有改革开放积累的40年经验。2019年,从昆明乘高铁7小时就可直达曼谷,这种便利而舒适的出行体验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更加畅通的世界。未来中国丝路基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的基金会越来越多,也会与更多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缺乏资金支持,通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从缅甸到马来西亚,从巴基斯坦到俄罗斯,中国的投资给这些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未来,随着相关金融机构对沿线国家项目的支持,辐射面积也会继续扩大。同时,中国已于201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互联互通进程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也会提高,以后中国人不必走出国门,在家门口即可选购、代理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误解更少的世界。西方主导世界已经接近500年时间,然而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之间仍然充满不信任。因此,如何增加彼此间的信任,一直是国际社会热点话题。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民心相通一直备受关注,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上强调,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误解将越来越少,相信在20年或者30年后,等我们的下一代走出国门时,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与今天不同的世界。

努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中国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我们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如何实现“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型?

政府应该更加支持。目前,各部委、各省市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因此,要重视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高效有力的全国统筹协调机制,全面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可以推出“一带一路” 建设“正面清单”,引导各方认清“一带一路”建设方向,推动各级政府形成更为理性的政策预期。另一方面,还要推出“一带一路”建设“负面清单”,明确“一带一路”建设不可为的领域,充分激发各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应该更加配合。完善商务支撑体系,实现全面有效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缺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与国际化经营战略,不能很好利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迫切需要综合性的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因此,需要强化对投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撑。

民众应该更加自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外国人比中国人对“一带一路”更有信心。今后,无论是走出国门面对国际社会,还是在国内面对国际友人,民众都要满怀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人民理应携手世界,共塑改革开放新格局。

 

 

发布版面

经济与法


主题

最高法:发布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例

发布日期

2019-02-27

 

本报讯 记者李万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涉“一带一路”建设专题指导性案例,旨在统一涉外商事、海事案件审判法律适用,实现类案同判。这是最高法发布的第21 批指导性案例,共6 件,主要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保函欺诈纠纷、海难救助合同纠纷、信用证开证纠纷、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纠纷等问题。

据介绍,本次指导性案例回应了类似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案件中反复出现但仍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或者新类型案件的裁判规则。最高法将探索涉“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外商事海事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裁判标准和司法导向。

指导案例107 号“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诉蒂森克虏伯冶金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准据法适用问题,以及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根本违约的认定问题,明确了裁判规则,对类似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裁判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指导案例108 号“浙江隆达不锈钢有限公司诉A.P.穆勒—马士基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旨在明确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如果托运人变更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难以实现或者将严重影响承运人正常营运,承运人可以拒绝托运人改港或者退运的请求,但应当及时通知托运人不能执行的原因。本案根据合理平衡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利于维护良好的航运贸易秩序。

指导案例109 号“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诉东方置业房地产有限公司保函欺诈纠纷案”,就独立保函欺诈例外的认定标准、独立保函欺诈纠纷的有限审查原则、独立保函欺诈例外的例外原则等问题明确了裁判标准,对独立保函欺诈纠纷案件的审理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指导案例110 号“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诉阿昌格罗斯投资公司、香港安达欧森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海难救助合同纠纷案”,旨在明确在1989 年国际救助公约和我国海商法对雇佣救助合同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该案例确认的裁判规则解决了海难救助合同纠纷案件中的重要问题,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适用规则。

指导案例111 号“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荔湾支行诉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信用证开证纠纷案”裁判要点对提单的物权凭证属性,以及提单持有人享有何种权利等疑难法律

问题作出了明确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于统一该领域的法律适用标准具有标杆意义。

指导案例112 号“阿斯特克有限公司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明确了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中一次事故、多次事故的判断标准。该案例确认的裁判规则有利于规范海上航行秩序,有效维护养殖户们的合法权益,为类似案件审理提供了明确具体的裁判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