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3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9-07 03:46:21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统筹陆海规划 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和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 挖掘人文资源 实现绿色发展

为海洋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筑梦海洋强国

大力加强我国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加强粤港澳合作挺进广袤“深蓝”

加强协同创新 培养海洋“潜”实力

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究

加速向海洋强国迈进

关注海洋意识 聚焦海洋发展

先行先试 打造海洋特色国家级高新区

构建中国特色海洋牧场的蓝色梦想

钢铁篇

兼并重组,增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大国钢铁担当 化解过剩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钢铁机遇

钢铁十年振兴:迎来柳暗花明后仍需破浪前行

钢铁行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品牌

李世平代表:智造“不一样的钢铁”

持之以恒 开拓创新 推进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

让钢铁变得更“轻盈”

张武宗代表:钢铁行业转型不能一味强调“高、精、尖”

今年钢铁煤炭结构性去产能加码兼并重组

石化篇

惠州石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油”

长庆石化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山河再添“石化绿”

全国政协常委为中国石化地热开发点赞

石化行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石化:完善设施保能源安全 建言献策促开放合作

茂名石化:打造社会公认的绿色企业

“广东油”领跑全国有秘诀

燕山石化无铅航空汽油填补国内空白

大庆石化 气体产品打入高端市场

广州石化:聚焦三个目标建绿色城市炼厂

造纸篇

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

杭州富阳区削减造纸产能超过六成

发展潜力巨大 绿色循环属性增强

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

凤生纸业:品质过硬撑杆跳

制浆造纸: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其它

开拓高质量增长点“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

广东以更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经济开放水平

海口主动融入北部湾城市群

支持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李延强代表:恳请国家倾斜支持广西北部湾港建设

以科技创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应与“一带一路”统筹布局联动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统筹陆海规划 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和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04

 

本报讯 (首席记者 王少勇)民建中央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关于统筹陆海规划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和发展的提案》建议,把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纳入“多规合一”的内容,加强海岸带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带的治理和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当前海岸带的治理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二是海岸带开发处于低效无序状态,近海与流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此,民建中央建议:一是要转变观念,以海定陆,构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布局海岸带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考虑城镇开发、产业布局、自然保护。把海洋生态红线、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纳入“多规合一”的内容,确立多层次、大空间、陆海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发展理念。

二是全面实施“三线一单”制度。“三线”指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环境质量底线;“一单”指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产业为主体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三线一单”制度作为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域和海岛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打造高效率的陆海统筹管理平台和决策机制。

三是实施“湾长制”,促进“陆海统筹”与“河海联动”。理顺海湾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海湾环境管理任务清单。以整个海岸带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整合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海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探索“河长制”和“湾长制”的对接机制。

四是从源头抓起,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污染源头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要把全面提升公众幸福指数作为流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觉意识;把各种国家支持的农村建设项目与涉农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深度结合,加快推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建立和完善流域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着力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到流域源头污染防治当中,逐步形成“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工作机制。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保护海洋生态 挖掘人文资源 实现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07

 

“广东是海洋大省。我们正在努力扩大自然岸线长度,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的实现,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就保护自然岸线、海岛保护与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等话题接受了《中国海洋报》记者的采访。

努力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

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广东拥有的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排名第二,海岛数量第三。

2017年,《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印发。广东成为我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编制试点省份。《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85%等指标。

谈到自然岸线,许瑞生显得很心痛。他说,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经济社会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资源浪费,环境遭到破坏,很多自然岸线损毁。生态环境恶化,城市防灾减灾等面临挑战。事实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如今,在自然岸线保护上,广东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在理念上的最大转变。”许瑞生说。为做好试点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广东一直在开展自然岸线的软化工作,主要通过红树林的种植和再培育来实现。

 “我们将红树林的种植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据许瑞生介绍,广东省目前正在推动自然资源部门与住房建设部门工作上的衔接。同时,对原来受到破坏、衰退的红树林地区,广东也在组织红树林的再培育。

挖掘海岛特色在保护中利用

广东有近2000个海岛。海岸带,既包括陆域、海域,也包括岛屿。“保护自然岸线,不能忽略岛屿。”许瑞生说,“海岸带资源非常脆弱,一旦被损坏,再恢复就很难了。”

海岛的保护与利用,广东江门上下川岛的发展模式值得一提。

上下川岛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而上下川岛不仅仅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同时深挖人文资源,提升旅游品牌的内涵。据悉,早在北宋时期,江门是国外朝贡船只停靠之地,位于江门台山的上川岛东面的乌猪山曾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航标;上下川岛是葡萄牙人早期对华贸易的据点。

 “海岛发展,切忌面面俱到”。许瑞生说,只有找准特色,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才会做出精品。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建设很重要

20192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注重人文湾区的建设。”许瑞生说,建设人文湾区,要充分挖掘粤港澳三地有共同归属的人文资源,塑造东西方文化共存的湾区。例如,孙中山在广州、中山均生活、工作过,在澳门、香港也留下过足迹。“大湾区里这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文资源很多,需要挖掘和整合。”

再比如香港培正中学,创立于广州,发展于香港。“这其中的故事如果深入挖掘的话,对香港青少年认识祖国,了解国家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许瑞生说。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为海洋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布日期

2019-03-07

 

——记海洋能综合支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海洋能综合支撑服务平台建设(2017年)”项目通过会议验收。

 “该项目历时两年,圆满完成了海洋能技术跟踪、海洋能装备测试标准关键技术研究、‘LHD’潮流能发电装置测试机位改造、黄海海岛海洋能资源评估、南海温差能电站顶层方案研究及海洋能专项管理6项任务。”该项目负责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王项南表示,海洋能综合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业务工作,将为我国海洋能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本报记者 刘 川 通讯员 薛彩霞

 提高海洋能国际影响力

据王项南介绍,开展海洋能技术跟踪、信息服务及国际合作是该项目的一项重点任务。

2017年立项之初,项目组跟踪分析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荷兰、瑞典、丹麦、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海洋能政策、技术、示范应用、公共服务等动态,最终形成了《国际海洋能技术进展报告2017》。

两年间,项目组通过参加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技术合作计划执委会会议及相关工作组研讨会,组织召开该计划第11任务组国际网络视频会议,参加了第六届国际海洋可持续峰会并作主旨报告,深入开展与相关国际海洋能组织的合作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组吸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效推动我国海洋能技术、装备及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了我国海洋能的国际影响力。”王项南说。

 助力海洋能装置优化改造

 LHD”潮流能发电装置测试机位改造是项目的另一项任务。

项目组保存着一本厚厚的《LHD”潮流能发电装置测试日志》。自2016年开展测试之初,项目组就建立了测试日志,记录了装置发电时间、运行维护时间、数据收集的时间区间及异常情况等,为潮流能发电装置测试评价工作积累了第一手科学数据。

为了在舟山海域搭建一套灵活、智能的潮流能发电装置测试平台,项目组针对我国潮流能发电装置发展现状及舟山海域环境特点,在海洋能发电技术和装置评估测试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出潮流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方案,遴选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具备测试条件且稳定发电运行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开展测试。

 “我们选取了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 LHD 模块化潮流能发电装置,利用本项目研建的舟山海域现场测试平台,搭建现场测试环境,针对潮流能发电装置开展了720 小时的现场连续测试,获取了3000多组潮流剖面数据、86000多组电力数据。”王项南说。

通过开展现场测试,项目组真实评价了潮流能发电装置的功率特性、电能质量特性,为研发单位改进装置提供依据。针对发现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项目组进一步优化测试与评价方法,有效促进了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现场测试与评价相关标准的形成。

 实地踏勘海岛海洋能资源

我国黄海海域海岛众多。为探查海岛海洋能资源,项目组对黄海11个有居民海岛海域现状进行了调查,完成了黄海海岛海洋能资源评估任务。

现场踏勘和调查任务十分辛苦。海洋能调查有别于传统物理海洋调查,站位多位于流急、浪大的海域,对于调查人员和设备提出严峻挑战。项目组在科学周密的调查方案指导下,克服了晕船、作业环境艰苦等困难,充分保证了调查数据质量。

20174~6月,项目组完成了现场踏勘调研。项目组成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研究员武贺说:“我们开展岛屿现场踏勘调研,调查海岛海域水深地形、水文气象、地质底质等环境现状和开发现状,选取了典型海域开展气象、水位、海流、波浪能要素动力环境补充测量,搭建了黄海海岛周边海域的海洋能动力环境数值模型。”

根据海洋能资源特性分析与评估情况,项目组计算出该海域潮流能、波浪能、海岛风能等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和理论年发电量。通过分析确定海洋能的开发前景和优势海洋能能种,遴选出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点岛屿,提出了重点海岛海洋能电站选址及开发建议,为黄海海域重点海岛的海洋能电站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短短两年时间,项目组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部分考核指标超额完成,共出版了两部专著,编制了4项行业标准(其中3项已立项)、10份技术报告,发表了16篇学术论文。

专家组在验收会上对该项目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组在实施期内出色地完成了全部任务,工作内容丰富,完成质量高,为促进海洋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筑梦海洋强国

发布日期

2019-03-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如何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全国两会期间,麦康森、侯一筠、王效彤3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支招建言。

麦康森:海洋发展要向高质量迈进

谈起海洋强国建设,麦康森委员先介绍了一封信,是两会期间几位老海洋科学家写给他的,主要反映现在海洋大学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一个国家的海洋发展是否强,跟大学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

麦康森表示,海洋科技的高等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人才基础。在我国提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之后,新成立的海洋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系、海洋研究中心等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至2018年,我国以“海洋”冠名的大学、学院等高教单位已经超过了50家。现在更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增加。

 “这种追求数量的方式有待商榷。”麦康森认为,不能单一要数量,而是要高质量发展,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到现有的大学研究所去,建议集中力量办好已有的海洋大学,根据国家规划和本省实际打造几个实用型、工程装备方向的海洋专业,补齐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短板,使我国在21世纪全球海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麦康森还介绍了另一个关于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领域——水产养殖。他说,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水产品消费大国,但是现在我国的主要养殖区域,包括淡水、浅海都已经挤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要走出去,走向深海,走向远海。

 “整个过程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很多技术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麦康森表示,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强联合攻关,加大投入,保持耐心,才能够在未来的深海养殖取得更大成功。“山东省在这方面很有远见,有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做了很好的探索,应该继续走下去。”

同时,麦康森建议发挥我国养殖品种丰富和已有的技术优势,借鉴世界水产养殖业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全面禁止直接用小杂鱼进行水产养殖,大力普及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养殖环境和保障养殖产品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

侯一筠:打造“海洋文化”名片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从事海洋工作的侯一筠委员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近年来海洋文化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低端,在低层次上开发,市场导向性不足;涉海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海洋文化产业尚未成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侯一筠看来,这是海洋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另外,海洋文化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对世界海洋文化现象缺乏了解,我国缺少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海洋文化国际竞争力较弱,与其他海洋文化大国在交流中处于弱势。

侯一筠建议延伸海洋文化产业链,打造海洋文化国家名片。他说,海洋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殊类型,其生产过程和其它文化产品一样,包括创意、制作、营销、收益等环节为主体的产业链条。

 “我国目前海洋文化产品特别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难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变化,而且由于品质不高、品种单调,很难对中远消费者产生足够吸引力。”侯一筠建议深入挖掘海洋文化遗产,注重群众对海洋文化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增强游客兴趣,提升返游率,形成海洋区域文化的强势品牌。

侯一筠表示,同时注重宣传和教育相结合,开展各类海洋文化的推广和科普活动,在学校设立海洋文化教育课程,充分利用海洋博物馆、海洋信息网等平台,使孩子从小就接受海洋知识,使全社会不断增强海洋意识,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效彤:构建多元化“守护海洋”公益保护机制

海洋资源无论多么丰富,一旦忽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势必受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海洋生态健康压力增大,海洋生态安全保护任务日趋繁重。

王效彤委员表示,随着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山东为例,2018年以来,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在青岛、烟台等7个沿海城市部署开展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通过诉前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促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政府难解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碧海银滩的美好期待。

今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深入推进“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部署,要求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活动,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守护海洋的生态效能。

 “公益诉讼应该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效彤同时表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性强,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司法鉴定难等问题,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能否提起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民事公益诉讼,实践中仍然存在争议。

王效彤建议,应进一步出台完善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细化和规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案件的程序,完善线索移送、调查取证、重大案件跨区域协作等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位和衔接等问题。

 “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实现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形成多管齐下、协作配合的多元化公益保护合力,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王效彤说。

 

 

发布版面

两会专题


主题

大力加强我国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发布日期

2019-03-09

 

海洋是国家战略资源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2018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带来了一份关于大力加强我国海域资源保护开发的建议。

当前,我国海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一系列涉海法律法规构建起了海洋资源管理的“四梁八柱”;海洋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围填海专项督察和渔业执法成效显著;海洋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海域生态红线区面积和整治修复岸线不断扩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蓝鲸1号”海洋钻井平台、“深蓝1号”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等一批海洋重器相继问世;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步向创新驱动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路径转变,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我国近海生物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退化,沿海滩涂和海湾面积持续减少,近海捕捞强度始终未减。某省近海渔业资源在过去40年已减少73%。二是入海污染物排放监管不力,近岸海域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爆发的高峰期,赤潮、绿潮等灾害频发。三是沿海产业布局低质同构,大部分都依托港口发展石化、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港口布局密度高、效率低。四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涉海工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多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还处在培育阶段,海洋科研力量分散且分布不均衡。五是海洋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海域管理和土地管理界限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六是违法用海用岛问题亟待解决,普遍存在海域直接违规办理土地使用证等问题,大量违法违规围填海项目增加了地方债务风险和信贷风险。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应当成为国家战略,大力加强,持续推进。如何加强我国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建议:

一是全面摸清海洋资源家底。开展全国海洋资源调查,全面查清各类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储量情况,为海洋资源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全面、权威的基础信息。

二是构建海洋强国建设法制保障体系。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按照国家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要求,梳理现行涉海相关法律,推进“立改废”工作。

三是优化沿海港口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导向、腹地发展潜力和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制定沿海港口空间规划布局,有保有压,打造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港口群。

四是加强海岸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建立以海岸带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的空间规划体系,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规划硬性指标纳入政策制度体系。

五是以自然修复为主实施海洋生态工程。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统一的海岸带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及项目库,以自然修复为主,统筹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岸线,尽快研究提出生态海堤建设标准及个性化方案。

六是把近海休渔和远洋捕捞有机结合。进一步压减近海捕捞,强化伏季休渔与捕捞限额制度,适度提高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支持开展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做大做强一批现代化远洋渔业龙头企业。

七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能源。建立海洋油气采储结合机制,划定若干近海油气战略储备区,探索国家财政出资、市场化运作方式勘查,将已探明和新发现的大中型海洋油气田纳入储备管理,坚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内油气资源以储备为主。

八是集中力量抓好海洋科技创新。建议尽快评估验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争取确定为首批国家实验室。部署启动一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加强深海探测与极地观测,加快重大海洋装备国产化,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海洋企业及产业联盟。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加强粤港澳合作挺进广袤“深蓝”

发布日期

2019-03-12

 

面朝大海,更行更远更辽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风好正扬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建言,借助《规划纲要》带来的巨大利好,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速挺进广袤的“深蓝”。

发展海洋经济底气十足

 “《规划纲要》从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所以这是‘拥有海洋基因的规划’,给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可进一步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联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值得期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任研究员安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源自港口和开放,未来将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上升为科技优势,推动产业经济下海,是大湾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海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底气十足。大湾区中,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为沿海城市,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和广阔海域面,海洋优势明显。同时,三地海洋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香港海洋金融体系发达,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律规范完备,资本运用灵活,为香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澳门海洋产业厚积薄发,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发展新动力。

广东发力五大海洋产业

 “借助《规划纲要》契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光明。”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广东省形成了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目前,广东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超级产业,以重大专项为牵引,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创建国家级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步估算,广东全省“十三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所需总投资约800亿元,经过510年的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将每年创造约1000亿元的增加值。

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拓展新能源项目。广东省科研团队已攻克砗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幼贝)生产技术、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建成“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生物医药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等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海上能源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逐步形成海上风电“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底前要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投产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拉动投资上万亿元。

粤港澳三地需多方面合作

 “需要落实好《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多方面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建议,应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在海域开发利用中的作用,这是明确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业内专家表示,大湾区的各种海洋经济活动如海洋渔业、港口物流、临海石油资源开发等,均需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进行,确保大湾区海洋经济活动的合法、高效、环保、科学。

大湾区蓝色海洋挺进,一定要加强粤港澳合作。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南海分局将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三地提供技术支撑。

在大湾区建设中,粤港澳三地在海洋经济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粤港澳在海洋经济方面合作,集中在科研项目和生态环保领域。比如,广东已经探索粤港澳三地游艇互通,并于2017年出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海洋高科技产业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的学生张云天在广东创办的云洲无人船,已经在海洋产业领域拔得了头筹;海洋科研方面,香港高校在深圳研究院参与了很多深圳科技产业研发合作项目。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将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专家表示,应广泛借鉴香港以金融为先导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鼓励海洋金融模式创新,健全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支持措施,发展产业基金、投资信托、海洋类债券等新型海洋金融工具,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发布版面

两会特别策划


主题

加强协同创新 培养海洋“潜”实力

发布日期

2019-03-13

 

(受访: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 科研人员有话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海洋科技取得长足进展,也还存在着巨大挑战和一些瓶颈。

海洋占地球表面超过70%,我们对2000米以下的深海的认知尤为缺乏,存在很多空白。而海洋空间的广阔性,运动时空尺度的高度复杂性,学科的高度交融性,观测与探测的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决定了需要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领域研究起步晚,在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差距大,如海洋传感器、海洋高性能材料、海洋高端装备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被国外垄断,水下小微核能、水下高精度导航定位、水下超高速推进等前沿技术亟须超前部署、长期投入,海洋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海洋科技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此外,我国缺少可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核心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撑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现有的海洋科技平台、设备等建设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于各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不能满足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海上试验和成果推广的应用需求。

针对上述瓶颈与问题,建议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促进三者有机结合、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需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整合全国优势创新资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强化各学科方向、人才队伍、重大创新平台等要素的系统规划与统一配置,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多层次、跨学科、大协同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并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等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格局,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创新动力(310328)。

要解决海洋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关键是增强科技攻关能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应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通过任务目标的科学梳理、凝练与布局,加强技术团队的学科交叉与协同攻关,强化新原理、新方法创新与已有技术的完善,多项并举才能掌握海洋科技发展主动权,解决“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加强对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助力我国抢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

 

 

发布版面

全国两会看海洋


主题

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究

发布日期

2019-03-13

 

海洋观测网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打造青岛蓝谷?今年带来哪些涉海建议……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回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大力发展水下滑翔机集群组网观测

今年1月,全国人大《对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中提出,尽快启动全球海洋观测网、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等大科学设施建设。

吴立新指出,目前的海洋观测网空间布局稀疏、时空分辨率不够,尚不能进行全海域、全水深的实时数据传输,无法满足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

 “其整体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比如有些海洋观测设备只能测海水温度、盐度等环境参数,而当前需要的是海洋系统观测,比如海水温盐流,海水酸度,海水营养盐等,都需要同步自动观测。”他期望未来构建的新一代海洋观测网具有4个特点:一是海洋观测时空分辨率大幅度提高,从目前百公里级向公里级、从周时间尺度向天时间尺度推进,满足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和经略海洋的需求,如海洋对温室气体的吸收、海上运输、远洋捕捞、海洋工程安全等;二是搭建水面及水下以无人平台为主的观测体系;三是从单一学科要素观测向综合性观测发展;四是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形成服务产品。

水下滑翔机是海洋观测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了解,2018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在水下滑翔机领域,中国由此成为第一个具备全海深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国家。

吴立新也毫不回避水下滑翔机存在的短板。比如它搭载的观测设备、仪器等,基本上依赖于进口,尚未解决“卡脖子”问题。

 “未来希望我国能发展上百台的水下滑翔机组网观测技术,能在一个海区进行集群组网观测,提高时空覆盖率。”他说,今后要加大水下滑翔机平台上的搭载观测仪器研发,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由目前国内最长的143天提高至半年时间。此外,现在搭载的传感器比较单一,希望在同一个平台上能搭载更多的传感器,使水下滑翔机成为系统性的观测平台。

 “海洋面积大,环境复杂,观测成本高,未来海洋观测趋势一定是以水下无人观测和空天观测为主。”吴立新表示,下一步,实验室将加强大深度、长航程、集群水下滑翔机研发,能对特定海区进行全海深、长时间、多学科综合观测与探测,以带动我国水下无人平台的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代海洋三维高分科学卫星

作为人类进行大面积、准实时、高效率获取海洋综合信息的重要手段,海洋卫星遥感一直为美、法等海洋强国引领,而我国始终以跟跑、并跑为主。当前,各国正积极谋划发展新一代海洋三维高分遥感技术,以实现全海域、全天时、全天候的海洋三维立体“透视”目标,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今年,吴立新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海洋三维高分科学卫星体系,建设抢占海洋空间遥感观测与探测技术制高点的建议。“要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海洋遥感技术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重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海洋科学卫星计划牵引和推动。”他说,“国家应尽快启动新一代三维高分海洋科学卫星计划,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希望支持青岛蓝谷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2018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结束后,第一站来到青岛蓝谷,视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并对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科技作出重要指示,对将青岛蓝谷建设成为中国蓝谷和世界蓝谷的规划表示赞许。

吴立新介绍, 青岛蓝谷是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经过7年发展,青岛蓝谷已集聚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20多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等20余所全国知名大学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2个,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海洋科技研发、成果孵化、技术交易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中国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和海洋人才高地。

吴立新建议,将青岛蓝谷上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使青岛蓝谷为全国海洋科技、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加速向海洋强国迈进

发布日期

2019-03-13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令人振奋。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日益显著,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应当加快步伐。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部署,既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也是坚持陆海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主席王启尧说,发展蓝色经济,应着力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方面推动新突破。要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转换,加快海洋开发空间格局转换,加快海洋产业发展路径转换。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指出,与陆域经济相比,海洋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资规模大、项目周期长、回报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增强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制定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立得住、能管用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张术平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督导和协调各地尽快建立经略海洋的规划体系。目前海洋新兴产业、业态发展迅猛,有关部门应主动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抓紧研究制定各个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同时加快实施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说,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我国在海洋方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海洋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他建议,我国应加大向海洋要资源的力度,比如发展远洋渔业,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指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她建议,重视加强海洋牧场关键性技术研究,有效支撑我国海洋牧场科学发展;建立海洋牧场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牧场水质监测、牧场环境灾害预警、牧场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和管理体系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达优势,建立集合监测、科研、管护、补给、旅游等功能的海洋牧场多功能服务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指出,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相关统计数据是进行产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前提。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数据存在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建议国家把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共同推进海洋经济统计指标规范化,为蓝色经济发展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和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带来了共同的建议:推动建设环渤海大湾区,加快环渤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最大化发挥湾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做好生态保护

实现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注意到,关于海洋经济,今年的报告中表述为蓝色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说,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加强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更加强调海洋的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是蓝色经济的本质所在,也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蒋兴伟也指出,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海湾都存在生态退化问题,应当全面推行湾长制,并将湾长制与河长制对应起来,加强重点流域和海岸带综合治理。

沈满洪说,以杭州湾为例,应从国家层面将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予以谋划,统一组织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治理方案。建议实施长江全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排放标准,尽快从源头实施管控;巩固提升入海排口、入海河流整治成果,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联系,实施资源和监测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并“双管齐下”,以经济手段激励海洋环境保护。

 “加强滨海湿地管理和保护,维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启动滨海湿地保护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健全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制度机制;加大新建保护区与已建保护区管护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的生态补偿工作。加快建立统筹全国滨海湿地的生态补偿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在GDP、科技等方面发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向世界其他几大湾区看齐。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及早编制大湾区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形成责任到人的区域环境管理新模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企业家参与投资,共同推动在大湾区实现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技术研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先进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金融、环保产品展示和交易为主体的环保服务业,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支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筑牢发展基础

提升海洋硬实力和软实力

“船舶等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说,近年来,我国船海工业的设计水平、建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结构性产能过剩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创新驱动力的不足、智能化制造水平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严峻事实。他建议,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研究、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提高我国船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指出,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我国深远海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上运输持续增长,遇险事件不断增多,海上救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求的应急任务更加艰巨。面对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目前海上救助人员的分配待遇却与之不相匹配。她建议,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海洋救助能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在国家现有的风险作业津补贴范围内,增加专业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等特岗人员的风险津补贴项目;并参照消防队伍转制后有关政策标准和规定,建立海上救捞人员奖励制度、各项优惠政策、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等。

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建设,应大力推动海洋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海洋文化的基础研究,以海洋文化为纽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所所长贺云翱指出,我国全民海洋文化意识尚未形成,急需通过持续性的海洋文化活动予以推动,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中国海洋文化节 ”,借助国家级平台,利用国家级资源,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以全面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海洋事业发展的氛围。“中国海洋文化节”还可邀请“一带一路”沿线海洋国家和城市参与,将文化节打造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传播以及产业合作的平台。

 

 

 

 

 

 

 

 

 

 

 

 

发布版面

全国两会看海洋


主题

关注海洋意识 聚焦海洋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15

 

“海洋问题很重要,对我国资源、产业、科技、经济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海洋领域的资深专家,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带来了10份建议,关注了10 件大事,件件聚焦海洋。

大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宁凌指出,我国确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同样也需要海洋意识等软实力的强有力支撑。

“但我国民众的海洋意识不够强。”宁凌曾经问身边相熟的朋友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10个人当中,有一半以上只知道我国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对我国主张管辖的300 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知之甚少”,他对此很忧心。

宁凌认为,提升海洋国土、经济、环保、权益和合作等意识,也是推进海洋文化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为此,宁凌建议在相关法律中增设“海洋条款”。比如,在《教育法》中增加有关海洋的条款。在条件成熟时,还应在宪法修订中,增设“海洋条款”,以载明国家基本的海洋战略。同时,宁凌建议要加快顶层设计,出台专门针对海洋意识教育和宣传的规划,加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实施全民海洋科普工程。

打造高质量发展沿海经济带

海洋经济在广东省的经济建设中,地位向来举足轻重,并逐渐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记者了解到,广东省今年将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6 大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在宁凌看来,目前广东主要面临高质量海洋产业体系尚不健全、粤东粤西海洋经济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海洋科技创新总体实力不强、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压力、海洋综合管控能力亟待强化等5 大问题。

宁凌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坚持规划引领,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沿海经济带;打造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海洋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平台作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强化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整治修复,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海域使用“放管服”改革,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等。

支持将湛江纳入大湾区拓展区

2018 年,广东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即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根据规划,广东珠三角9 市要发挥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对此,宁凌提出“三层级”拓展大湾区辐射与开放功能的设想:首先将广东沿海的东西两翼,即粤东的汕头、粤西的湛江纳入大湾区拓展区,串珠成链,打造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这是大湾区的第一层级;其次,向广东省外扩展,向南将海南,向西将广西,向北将湖南、江西等泛珠三角9 省区纳入拓展范围,构成大湾区的第二层级;再次,与“一带一路”对接,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将大湾区的开放大门延伸至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北非等,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作为广东将打造的沿海经济带“两极”之一,湛江的发展也是宁凌关注的重要内容。他建议,支持将湛江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区以及广东自贸区扩区范畴,同时推进湛江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湛江是最具优势和条件推进中国—非洲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城市。”宁凌介绍,湛江是我国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港是中国通往非洲航程最近的南方枢纽港,这是湛江最大的优势。他认为,一旦自贸港获批落地,湛江将开工建设储运、加工、交易、结算金融等4 大中心。“这些中心都是对接沿海经济带的重大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湛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作用,同时还能推动粤西各市与大湾区城市的融合发展。”

 

 

发布版面

院士访谈


主题

先行先试 打造海洋特色国家级高新区

发布日期

2019-03-19

 

      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提出了关于支持青岛蓝谷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议。3月13日,吴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科技、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打造以海洋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并先行先试。

  “优先启动青岛蓝谷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把打造以海洋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我觉得非常必要且十分急迫。”在吴立新看来,青岛蓝谷上升为国家级高新区,需要三方面的支持。

  一是政策方面的支持。特别是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包括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二是国家在产业布局方面可给予倾斜。比如在大数据和海洋信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相关产业上给予支撑。三是科技设施的支撑。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未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平台和设施时可考虑向青岛蓝谷倾斜。

  吴立新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青岛值得期待的是国际海洋科技名城建设。前期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大力推动下,像蓝谷这样的高新区取得了很大发展。同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包括全球海洋高端人才的汇聚,一批大科学计划的实施。

  海洋的“国之重器”还包括高端的研究平台,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加大了对海洋科技的投入,计划新增60亿元,海洋科技领域累计投资约100亿元。

  “这样的投入,让我们在启动大的科学计划,比如‘透明海洋’‘蓝色药库’‘深蓝渔业’这类对国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紧要的产业,起到很好的科技支撑。”吴立新介绍说,海上试验场、超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升级改造等一系列计划的实施及平台建设,助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我们的目标很清楚,要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吴立新说:“在过去的两三年,我们打造了全世界最领先的深远海科考船队,构建了全世界在海洋领域最快的超算。”按照国家规划,2021年,我国建造的全球第三艘大洋钻探船将下水,青岛已被列为大洋钻探的母港。通过这样的“大国重器”,通过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可汇聚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界的力量,实现人类60年来的伟大梦想——打穿地壳,进入地幔。

在启动新一代海洋卫星研究方面,吴立新表示,新一代海洋卫星的研究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供巨大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也构建了围绕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的超高分辨率的预报系统。”

 

 

发布版面

农业科技


主题

构建中国特色海洋牧场的蓝色梦想

发布日期

2019-03-26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有一个蔚蓝色的梦想:通过认知自然,与自然共建,实现海域生境修复和资源恢复,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从而美化环境,让大海变得更加蔚蓝。

我国海洋牧场理念始于上世纪40年代,前辈们将江河湖海都比作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牧场。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水产业发展,老一辈科学家又提出海洋农牧化的概念,分为农化和牧化两个板块。农化是指藻类、贝类等不移动或者移动甚微的这类物种的增养殖;牧化是指鱼类、虾蟹等运动能力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动物增养殖。二者加在一起叫海洋农牧化,这就是我国海洋牧场最早的理念。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这是我国海域资源和环境现状所决定的。目前,我国近海陆源输入总量在增加,近海营养盐存量难减,捕捞导致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量下降,出现低值化和小型化,食物链的短缺使营养盐传递在较低的食物链水平,从而导致赤潮、绿潮、水母、海星、蛇尾等大规模暴发。海洋牧场建设就是一个抓手,从保护环境、修复生境做起,从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自我补充,一举多得,共赢多赢。

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相对陆地牧场而言,大海本来就有牧场,也就是传统的渔场,如世界四大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而成;英国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而成;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汇而成;秘鲁的秘鲁渔场,是由秘鲁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四大渔场一直保持一定的渔汛,尽管偶有年际变化。

而我国的四大渔场或者说四大天然海洋牧场,即渤海湾渔场、南海渔场、舟山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就让人一声叹息了。这些原始的海洋牧场在过度捕捞和陆源污染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失衡和渔业资源衰退,天然牧场不复存在。

现在,建设海洋牧场的目的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生物资源自我补充。因此,我以为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

海洋牧场必须是“牧场”融入“海洋”之中,形成有机整体。没有健康的海洋,何谈海洋牧场?所以必须把海洋生态系统建立好,才能建成海洋牧场。“牧场”二字也要分轻重,必须坚持“先场后牧”。只有先把“场”建好,才能开始“放牧”。由此看来,海洋牧场发展理念和模式综合价值依次体现在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上。

传统海水养殖与海洋牧场建设有本质区别,绝不可混为一谈。养殖是通过外界投入提高产出,重视的是产出和经济效益,而海洋牧场重视的是生态系统恢复,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水增养殖是可以接轨的,甚至相得益彰。

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不能等同于建设海洋牧场,只是海洋牧场建设之中的重要途径。某些海洋牧场并不一定需要建设人工鱼礁和进行增殖放流,如在有海草(藻)床和牡蛎礁的地方就不需要投放人工鱼礁;某些海洋牧场自然资源基础较好,通过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就可以实现恢复,也不一定需要增殖放流。

从空间来看,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近海6~20米水深的海域,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向陆地发展,承接海岸带。海岸带是一个黄金地带,也是陆海统筹的集中区域,必须控制陆源污染。向深蓝发展,毗连深海大洋。生态优先和陆海统筹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前提。

到底什么地方可以建海洋牧场?海域的承载力有多少?能够建多大的海洋牧场?如何布局和建设海洋牧场?如何科学监测、评估、预测和管理海洋牧场?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才刚刚起步。

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看,必须集中力量推进蓝色粮仓建设。蓝色粮仓(Blue Granary)是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拓展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为目标,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和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构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由此可见,海洋牧场建设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必须实现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浅海生态牧场和离岸深水智慧渔场的结合。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牧场到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跨越。实现内陆、滩涂和潮上带的池塘、工厂化养殖的精准高效,与大农业相结合,发展稻鱼共生等生态模式。在近海区域,特别是水深6~20米区域,集中建设海洋牧场;6米水深以浅的区域是滨海湿地或生态红线划定的部分,以保护环境、养护自然资源为主;20米水深以远的区域,可以发展智慧渔场,设置大型抗风浪网箱和大型工船,开展名贵海产品的智能化养殖。

滩净岸美,水清见底,藻草葱郁,噀壮鱼肥。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一片蔚蓝色的家园,鱼虾贝藻参,应有尽有,自由繁衍生活;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观美景,吃海鲜,吹海螺,唱渔歌,孩子们尽情玩耍,老人们悠闲垂钓;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一座知识的殿堂,道法自然,认知海洋,融入海洋,享受海洋,人海合一。

(作者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兼并重组,增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发布日期

2019-03-04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钢铁产业去产能、调结构、促升级,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经营效益大幅回升,市场信心显著增强,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也一改“十二五”时期的沉寂状态,以中国宝武集团的组建为重要标志,开启了新一轮的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变革。对比前几轮的中国钢铁企业重组,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的外部形势、内在动力、战略要求和实施条件均有本质不同,应基于多维度视角,丰富拓展单纯的“数量”观念,以“高质量”思维推进新时代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速增强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兼并重组企业做大做强的“快捷键”

第一,要放眼全球经济的视野审视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了国际市场,本轮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有着深刻的全球并购活动背景。自2015 年以来,全球并购活动处于新一轮的活跃期,其规模、范围和深度均超出了以往历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2015 年~2018年,全球并购市场规模累计达到16 万亿美元,年均达到4 万亿美元,已超过上一轮并购高潮(2005年~2008 年)的年均3.7 万亿美元,是并购低潮(2009 年~2014 年)的年均2.5 万亿美元的1.6倍。本轮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与全球经济和并购的步伐是一致的,并有多起国际化并购。

第二,要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审视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中国钢铁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是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本轮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实施,就不会有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也决不可能出现中国宝武集团这样的破局性重组等。同样,没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河北钢铁集团等企业也不可能在国际并购中一显身手。

第三,按照制造强国的要求审视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企业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钢铁产业是我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已经具备了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坚实基础。中国钢铁企业肩负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光荣使命,但与浦项、新日铁等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相比,我们个别企业处于并跑位置,少数企业处于跟跑位置,多数企业的竞争力仍与国外知名钢铁企业有很大差距。如何较快地突破“强”的瓶颈,实现一批企业的领跑、并跑?以竞争力为导向推进“高质量”的兼并重组是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因循行业发展的规律审视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中国钢铁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的发展,面临的形势始终是复杂多变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也遵循着客观的经济规律。其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数量阶段,包括增量时期、减量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高质量阶段,包括重组时期、低碳时期;两个阶段中间有个过渡时期(环保治理)。从这个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钢铁行业的发展处于数量阶段的减量时期、高质量阶段的重组时期和中间过渡的环保时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减量、环保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因此,重组成为目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它将决定行业能否实现由数量阶段向高质量阶段的平稳过渡。

第五,探寻企业成长的动力审视本轮中国钢铁企业重组。企业的成长有着许多动力,到达某一阶段以后,必须改变自己。本轮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背后是成长动力的转变。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传统扩规模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企业成长的形势一方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承担压减任务,严禁新增产能;另一方面是行业经营出现好转,市场稳中有进、稳中有变,整合机遇浮现,加之政策环境有利、融资渠道多元、保障措施到位,兼并重组由此成为优势企业进一步突破瓶颈、做大做强的“快捷键”。

兼并重组钢铁企业应重视九大要点

传统理念上,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有关方面往往更关注数量规模的增长、集中度的提高等“数量”层面指标。当然,通过兼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经营秩序是重组的应有之义,无可厚非,但仅仅关注重组企业的规模、行业的集中度等是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时代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必须强调“高质量”思维,因为企业的规模并不一定等于竞争力,同样的,集中度提高也不代表行业经营秩序一定能够变好。不仅如此,重组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也是高风险的,必须在满足“数量”的同时,强调高质量要求的重要性,从全局上谋划定位、路径,政策制定上也要有投入、产出和风控的设计。通过高质量的兼并重组,努力实现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产业布局的优化、工艺技术装备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的优化,以及管理模式的优化。

新时代钢铁企业高质量重组应关注9 个方面:

一是关注体制机制的变革。体制机制变革是决定新时代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成败的关键,远胜过产品、技术、产线等优化组合的重要性。

二是关注商业模式的升级。新时代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必须重新定义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调整好业务体系布局,把控价值链环节的制高点,提高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

三是关注系统风险的防控。新时代钢铁产业的发展,严禁新增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将是一种常态,市场竞争的残酷从未离我们远去,不能将“宝”压在重组后企业将站在市场的风口之上。重组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刚刚拉开序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风险防控。

四是关注外部资源的整合。重组后的整合十分关键,相对于内部资源整合而言,外部资源往往是容易忽视且特别重要的,又是难以管控的,比如外部的政策资源、客户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极易由于“攘外必先安内”而悄然流失。

五是关注产业生态的培育。这里的产业结构优化,包括钢铁横向业务的布局、纵向产业链的业务调整、其他多元新产业的发展等,通过优化组合成市场化的产业生态圈,增强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

六是关注科学技术的迭代。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对企业商业成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将深刻改变原有的市场形态和企业竞争格局。

七是关注国际钢铁的发展。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到全球的一半,但真正实现了国际化经营的钢铁企业集团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加快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更好地融入和引领世界钢铁发展。

八是关注智能制造的应用。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钢铁企业必须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企业全流程和智能决策过程中,做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九是关注低碳发展的要求。按照《巴黎协定》要求,中国面临碳减排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国家将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低碳排放,钢铁企业应积极主动降低碳需求、提高能效,创新工艺和技术指标体系,为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版面

特别报道


主题

大国钢铁担当 化解过剩

发布日期

2019-03-06

 

2017 年,我国钢铁工业提前超额完成了 5000 万吨的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实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500 万吨;1.4 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清除了“地条钢”这个“毒瘤”,“啃”下了硬骨头;促进了优势先进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公平有序市场秩序的建立、钢材价格的理性回升,钢企普遍实现了盈利,行业实现稳中向好发展,增强了全行业深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在评价我国的去产能工作时表示,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清除“地条钢”等措施,不仅使中国钢企受益,也让全球钢企受益。

山钢济钢钢铁产线全线安全停产 职工“转岗不下岗、专业不失业”

2017 年4 月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山钢集团济钢考察工作。在已经停产的4300 毫米宽厚板生产车间,李克强表示,国家一定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一席话赢得了济钢在场职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也为职工送去了“定心丸”。

2017 年6 月29 日上午9 时17 分,济钢3200 立方米高炉1 号和3 号出铁口出完最后一炉铁水。随着炼铁厂厂长李丙来下达停炉指令,这座建成投产7 年的山东省最大高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17 年7 月8 日,济钢炼铁厂3 号1750 立方米高炉出完最后一炉铁水后,济钢钢铁产线上的炉火全部熄灭,这标志着济钢在济南的钢铁产线全线安全停产,济钢转型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济钢去产能涉及分流职工2 万余人,职工安置是关键问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济钢按照国有资产处置有关规定,分类分批、有序公开地处置各类物料、设备、设施,实现各类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公开公正、平稳有序”原则,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先后对职工安置方案(草案)进行了 39 稿的修改;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提高职工再就业能力;筹划启动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新项目,既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问题,又提供了更多岗位,变“被动等待安置”为“主动切块安置”。

围剿“地条钢”

2017 年1 月10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和时任工信部副部长徐乐江在2017 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扩大)会上表示,6 月30 日之前务必出清“地条钢”。随后,2 月23 日,《关于支持打击“地条钢”、界定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使用范围的意见》(钢协[2017]23 号)正式发布。各地方按照要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地条钢”围剿战。

2017 年5 月22 日~6 月15 日,部际联席会议派出8 个督查组,分赴29 个省(区、市)开展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工作。自7 月初开始,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的18 个督查组分赴河北、天津等地实地督查“地条钢”取缔工作。其间,第一督查组在天津发现2家“地条钢”生产企业,第十二督查组在湖南发现1 家已拆除“地条钢”设备的企业将3 台“地条钢”生产设备移回原位,试图恢复生产。在督查组通报当地政府之后,天津市、湖南省高度重视,立即整改。8 月7 日,部际联席会议又派出7 个专项抽查组陆续奔赴各地,实地核查取缔“地条钢”情况。

2017 年11 月14 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1.4 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围剿“地条钢”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全国首例钢铁产能跨省转让

2017 年4 月份,由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牵线,涞源县奥宇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奥宇钢铁)与福建不锈钢生产企业青拓集团达成协议,将121 万吨炼钢、108 万吨炼铁产能指标,以约4 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青拓集团。这是全国首例钢铁产能的跨省转让。转让之后,奥宇钢铁剩余的产能全部自行退出。

2017 年8 月18 日,奥宇钢铁全面停产;11 月14 日,奥宇钢铁通过河北省钢铁煤炭火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验收,压减炼铁产能86 万吨、炼钢产能101 万吨。至此,河北省保定市钢铁产能全部退出,率先实现河北省“无钢市”建设目目标。

奥宇钢铁母公司在国家补偿政策之外,又额外支出3000 余万元,按照工龄将低收入职工的补偿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 元。奥宇钢铁关停后,2070 名在册职工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旧产能退出,新动能登场。现在涞源县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了七山滑雪度假区、白石山温泉度假小镇等新业态项目。

德龙钢铁主动拆除两座10 平方米竖炉

2009 年至今,德龙钢铁主动淘汰4 座高炉,产能由400 万吨缩减到300 万吨。在此基础上,2017年4 月4 日,德龙钢铁主动拆除了一座服役15 年的10 平方米竖炉;9 月29 日,又主动拆除了一座10平方米竖炉。

德龙钢铁先后主动拆除的竖炉,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体现了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决心与担当,实现了德龙钢铁竖炉清零。

至此,河北省邢台市在产钢铁企业4 座竖炉全部拆除到位,标志着邢台市突破“重化围城”困局迈出坚实一步。

2017 年去产能回眸

·政策·

1 月5 日~15 日,国务院派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原环保部等部门负责人牵头的12个督查组,对各地进行钢铁、煤炭等落后产能专项督查和清理整顿。

1 月1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补充通知,要求坚决遏制钢铁、煤炭违规新增产能,打击“地条钢”,规范建设生产经营秩序。

3 月5 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 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 万吨左右。3 月11 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回答《中国冶金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这5000 万吨的压减目标不包括“地条钢”。

3 月10 日《中国冶金报》消息,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 个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

5 月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发布公告称,已注销河北崇利制钢有限公司等63 家钢铁生产及加工企业相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落实·

4 月27 日,贵州省公布2017 年钢铁行业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产能(第一批)名单,要求8 家涉“地条钢”企业相关设备在5 月份彻底拆除。

5 月份,安徽省钢铁去产能办公室在对该省各市“地条钢”核实查处情况进行督查过程中,发现1 家死灰复燃的“地条钢”企业,责令所在地市政府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惩处。

5 月10 日,新疆对龙江兴贯众特钢有限公司等17 家“地条钢”生产企业的主体设备进行彻底拆除,合计产能为455 万吨。

6 月14 日《中国冶金报》消息,江西省公示“地条钢”及问题企业中频炉等设备的拆除情况,20家“地条钢”及问题企业已按要求拆除到位。

6 月22 日《中国冶金报》消息,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公布《河北宝信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装备升级整合进园项目产能减量置换方案》。

6 月27 日,福建三钢集团三化公司生产线全线关停。

7 月24 日,陕西省政府公告称,该省违法违规钢铁产能已全部退出。

8 月初,内蒙古人沈某某开始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普能焦化厂闲置厂区建设“地条钢”加工厂房、安装设备,10 月7 日正式生产,接到群众举报后,10 月10 日被勒令停产。

9 月23 日,首钢通钢炼铁厂1 号高炉安全、稳顺停炉。

10 月份,陕西省神木市有关部门在突击检查中发现1 家企业正在安装“地条钢”生产设备,现场采取断电措施,并拆除了相关设备。

10 月31 日21 时,马钢长材事业部北区1 号40 吨转炉关停,马钢2017 年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

 

 

 

发布版面

2019两会特别报道


主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钢铁机遇

发布日期

2019-03-07

 

本期嘉宾

张志祥 全国人大代表,建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夏文勇 全国人大代表,新余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赵永平 全国人大代表,昆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丁绣峰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市长

李利剑 全国政协委员,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明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出了 2019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明确了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等措施。

本期《两会会客厅》邀请了来自钢铁行业和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请他们谈谈对政府工作报告热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

1 您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有哪些?

李利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很多。语言精练,都是干货;总结成绩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2019年工作措施非常具体、非常鼓舞人心。

张志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减税降费。另一个亮点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于我们工业企业来说,要有好的发展,特别需要高级技术工人。另外,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的举措也值得关注。

夏文勇:最大的亮点就是减税降费,如养老保险方面,企业的缴费比例可以降到16%,这对我们传统制造业来说是最好的一个政策,期待这个政策早日落地实施。

赵永平: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实体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而且这些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企业转型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丁绣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接地气,花了很大篇幅阐述民生保障方面的举措,特别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报告提出2019 年的GDP 增速目标在6%~6.5%,您怎么看待这个目标?对钢铁行业而言,您认为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夏文勇:今年宏观政策在原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加了一句“要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我觉得也是因为国家切实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把增速调到了 6%~6.5%,这是一个比较宽的区间。而报告提出要加大投资力度,钢铁行业还是能够保持2018 年水平的。

赵永平:这个调整对钢铁行业来说,还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从供给侧和对环保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来看,还是有利于钢铁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

李利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个增长速度比较适度。我认为,钢铁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一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关于深化企业改革,中央已经有了整体的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把三大改革攻坚放到前面。具体到双百行动,可以允许双百试点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行更自由的探索,包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职工持股、鼓励企业进行更大胆的创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保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等。另外,有了利好政策,钢铁行业更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苦练内功。

刘明忠:在这个预期目标下,钢铁行业更要迈向高质量发展,要真正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加大创新力度等。

3 报告提出,要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 9%的,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对钢铁行业而言,您认为将带来哪些影响?

李利剑:制造业这几年比较困难,表现在长时间、大幅度亏损,像钢铁行业2015 年全行业整体亏损。长时间亏损使这些行业负债率居高不下,现在又面临环保治理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投资,国家把制造业增值税从16%降到13%,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企业轻装上阵、良性发展。

张志祥:增值税从16%降至13%,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应缴税额估计能下降20%左右,应缴费用能下降10%左右。同时,社会保险、电力费用下降幅度也都比较大。减税降费力度非常大,超乎预期。

刘明忠:减税给了企业更大的资金空间,可以使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活力,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且税率虽然低了,但总数变大了,反过来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4 报告提出,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等。结合这些表述,您如何看待今年的需求,您认为今年的行业形势如何?

张志祥:今年财政投资力度比较大,如铁路投资8000 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 万亿元等,钢铁的需求还是相对稳定的。总的来说,我对今年钢铁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

夏文勇: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实施有效的投资,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2019 年,如果在供给端上能够遏制住过剩产能,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行业运行还是会保持相对平稳,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中美贸易摩擦、巴西淡水河谷溃坝的影响,会压缩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

刘明忠:我认为,这些消息于钢铁企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2019 年钢铁需求将呈稳中求进式增长。

会外同期声

杨海峰 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天福 山西立恒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江安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宏安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邰正彪 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 您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有哪些?

张天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非常实在,亮点有很多。比如,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这些利好政策减轻了钢铁企业的税负,有助于增强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稳增长首要是保就业,凸显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李宏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气、实在、直抵人心。报告全面、客观地总结了 2018 年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大事的标志性成绩。对2019 年各领域工作的展望和规划,更接地气,更贴合实际,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特别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国资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信号的释放,无疑是工业企业提振信心、激发活力的最强动力。作为钢铁行业的支撑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政治担当和推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担当,围绕节能减排、保卫蓝天的战略目标,配置优势资源,在绿色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上持续创新,为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助力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张江安: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接地气、察民情,重点突出,操作性也很强,便于钢铁以及重型机械行业凝心聚力、以实际行动抓好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增值税改革。此次减税降费,精准有效地缓解了实体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问题,与钢铁行业关联的重型装备制造等类别的实体企业将直接受益。减税降费将切实减轻制造业等实体企业的负担,助力企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驱动力,也有利于提升钢铁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邰正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很多。第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第二,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第三,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第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和开放的市场环境。最后,稳增长保就业。本次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19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而稳增长首要就是保就业。

2 报告提出2019 年的GDP 增速目标在6%~6.5%,您怎么看待这个目标捧?对钢铁行业而言您认为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杨海峰: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是积极稳妥的。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认为,这是党和国家把握时代趋势、国际形势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总体定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对我们企业下一阶段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报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随着加快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出清,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容量和能源消耗总量将成为钢铁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粗钢产量将继续维持高位续增态势。因此,可以预测钢铁企业间的生存竞争将愈演愈烈,兼并重组也会加快推进,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将是竞争力的强弱。

3 报告提出, 要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对钢铁行业而言,您认为将带来哪些影响?

邰正彪:增值税率的下调将带来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增加,从而减轻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金周转压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4 报告提出,合理扩大有致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等等。结合这些表述,您如何看待今年的钢铁需求,您认为今年钢铁行业形势如何?

张天福:我对今年的行业形势持乐观态度。钢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国家一批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必将拉动工业需求、扩大内需。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能够带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好转,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

(本报记者刘加军张苓通讯员李长庆郭尚斌王娓娓夏欢对本版文章亦有贡献)

 

 

发布版面

特别关注


主题

钢铁十年振兴:迎来柳暗花明后仍需破浪前行

发布日期

2019-03-08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2009年,国务院部署启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对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个重点产业实施调整和振兴。十年来,这项工作进展如何?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对这些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盘点。

近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2018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日前发布的2018年行业利润数据,钢铁行业去年全年实现利润4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此外,2018年1-12月,中钢协会员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67%;实现销售收入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04%;盈利2862.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12%;资产负债率65.02%,同比下降2.63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突破阻碍,创下骄人成绩。这一切成果都得益于国家站位高远,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钢材产业未来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应提前准备以破浪前行。

直面挑战攻坚改革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频发,而钢材产品又一直是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外部需求环境预期转弱使得中国钢材出口面临严峻挑战。钢铁需求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并演变为世界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钢铁产业被西方称为“夕阳产业”。

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产能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2001年~2005年,粗钢产量和产能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5%和25.4%。

2008年,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同时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钢铁消费进一步回落,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再次加深,叠加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因素,钢铁产能过剩成为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为11.28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1.3%。2016年,欧盟粗钢消费量为1.72亿吨,比2008年下降16.9%;日本粗钢消费量为6750万吨,比2008年下降18.9%;美国粗钢消费量为1.03亿吨,比2008年下降6.4%。

钢铁巨舰驶入“冰冻期”的同时,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巨大关注。“内忧外患”之际,中国于2016年开始在钢铁行业进行了力度空前的去产能行动。钢铁行业2018年过上的“好日子”,正是得益于国家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2016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分别淘汰6500万吨、5000万吨及3000万吨钢铁产能,合计1.45亿吨产能已接近1.5亿吨的五年目标。同时,2017年上半年淘汰了1.4亿吨地条钢。

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行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化解过剩产能这一攻坚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过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有所恢复,2017年产能利用率达到76%~77%。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得到缓解。

2018年钢铁行业经营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经营业绩刷新历史最好水平。产能利用率进入合理区间,供求平衡,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企业效益稳步提高。

中钢协数据显示,2018年1-9月份,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7%,实现利税3466.81亿元,同比增长68.2%;实现利润总额2299.63亿元,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01%。钢铁行业扭转了多年来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

目前,钢铁行业供需趋于合理。无效产能退出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2018年钢铁产能利用率恢复到80%左右的合理区间。企业利润大幅攀升。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7%,位居34个利润总额同比增加行业前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钢铁市场形势的好转及效益增加的同时,中国钢铁出口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口钢铁产品共遭遇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6起贸易救济调查,相比2017年,案件数量上升了80%。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钢材出口6933.6万吨,同比下降8.1%。

因此,行业此时不能因效益好转而盲目乐观,保持当前盈利水平的难度正在增加。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全行业应当理性看待市场形势,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数据显示,钢铁产能扩张冲动仍在,板材过剩问题突出。2018年9月份,全国粗钢日产269.5万吨,创下我国钢铁行业有史以来新高纪录。同时,融资成本偏高,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上涨12.5%。

转型升级对抗未来风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钢铁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还会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外部环境深刻变革,全球经济分化趋势明显,国际贸易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扰动因素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贸易摩擦的影响日益显露,这些变革将对今年钢材的内外需产生较大不确定性。

其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边际推动效应减弱。此外,行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创新研发投入、技术装备、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影响钢铁行业做强的问题存在。

把握机遇,迎风挑战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因此,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是重要途径,市场化是方向,并且要从产业角度提供解决方案。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抓手,逐步探索和形成全行业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兼并重组仍是未来工作重点。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高质量供给体系、提升行业防范风险能力、减轻区域环境压力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效益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时期,早在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中便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和调整布局作了重点要求,在规划发布前1个多月宝钢和武钢完成合并。当前,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四川等地已出台钢铁行业发展相关规划目标。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工业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能结构优化,解决钢铁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化问题,使钢铁产能与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容量、环境容量相协调,从而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区域分布合理、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发展态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化集团。

此外,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钢铁行业需要加快“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拉动国际钢铁需求,而且为我国钢铁行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因此,应当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近年来,中国已经与沿线多个国家在高速铁路、核电、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达成合作。这是中国钢铁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国际钢铁产业链地位的重要机遇。为此,钢铁工业要“联姻”下游用户,提升钢铁出口的贸易价值,打造全球化产业链,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加快钢铁设备技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中国钢铁设备、技术、标准实现国际引领;要以推动跨国钢铁集团建设为重点,推进国际钢铁产能合作,努力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我国钢铁工业既大又强目标的实现。

在钢铁产业转型的关键期,钢铁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注重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引领;要强化协同合作创新,通过与产业内其他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合作,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前沿技术,提升材料和服务价值;要着力加快质量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智能制造水平,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钢企也要深刻认识我国钢铁行业工业发展要持续满足更高要求,坚持生态环境和谐友好,可持续运营的高质量发展。钢铁工业要积极推动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发展,真正实现与社会、环境、城市的共融共存。钢铁工业要着力推进工艺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进步,将路径选择重点放在优化总量、循环、低碳和绿色等方面,推进行业低碳绿色发展。

有预测指出,2019年钢材需求量将有所下降、钢材价格将不及2018年火暴。总体判断,2019年的钢材价格将比2018年下降约10%。钢铁行业的利润将会下降30%-40%。但这并不意味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困境,而是回到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步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时期。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钢铁行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品牌

发布日期

2019-03-12

 

导读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2018 年11 月面向全球钢铁从业人员召开的世界钢铁协会第7 届钢铁行业交流大会(steelCOMM-7)上,各位专家代表探讨了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李克强总理在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壮大数字经济。近日,世界钢铁协会传播专员Alistair Wragg 撰文探讨了钢铁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同时分享了在利用数字化进行宣传的领域走在前列的钢铁企业的相关案例,帮助读者了解数字技术,并进一步认识钢铁行业如何利用数字化进程中的机遇进行企业宣传,打造高端品牌。

1 行业现状

以人工智能(AI)为主要技术的语言处理学习有望大大提升顾客的数字服务体验。首先,使用即时通讯应用程序的客户在不断增加,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17 年9 月,Facebook 在全球拥有每月超过13 亿个活跃用户(见图1),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0 亿个。其次,服务人员需要与客户保持一致,而聊天机器人可以提供经济高效的24 小时服务,以及与客户的主动 (而非被动)互动。假设生产线某处出现问题,导致订单延迟,聊天机器人能够在客户发现并询问前,立即通知客户,并回答相关问题,从而缓解由此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压力。目前,已有钢铁企业开始在现有聊天机器人的技术之上开发新事物,如奥钢联集团(Voestal pine)开发的帮助人们寻找工作机会的工作机器人。

过去五年,人们对聊天机器人的兴趣不断增加,谷歌中对聊天机器人的搜索量也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关注它们可能提供的发展机会。

2 平台迁移和用户变化

就受众规模而言,Facebook 仍然是社交平台的王者,每月拥有20 亿个活跃用户。然而,除了55岁以上年龄段的用户,其他多数年龄段的用户数量增长趋缓。与此相反的是,Instagram 在所有年龄段用户(特别是年轻人)中的使用率均不断增加,其中最活跃的用户年龄段在18-34 岁之间。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年龄段用户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客户和决策者,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社交平台予以关注。为此,谢韦尔钢铁公司已动手一试,在Instagram 上开通了引人注目的“钢铁图集”项目。

3 视频和播客

视频内容被广泛认为是参与媒体和进行转换的最有效形式。根据思科(CISCO)的预测,2019年全球互联网流量的80%以上将被视频占据。企业内部制作视频可能比创作传统内容形式难度更大,资源相对也更集约,但这是推广和宣传所必须的。

国际上很多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都已经开始借助视频推广自己,扩大全球影响力。塔塔钢铁有限公司荣获Steelie 奖的视频“印度之门-普拉维什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仅在YouTube上就被点击观看超过6.5 万次。而安赛乐米塔尔更是通过一部名为“我们选择最安全的方式”的影片,获得戛纳媒体及电视企业奖金奖。世界钢铁协会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部部长Andrew Purvis称,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视频,在世界钢铁协会的会员中引起了共鸣,其他钢铁企业可以在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中借鉴该视频。

2019 年,直播视频也将飞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其业务量将增长15 倍。最近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就对其年度股东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对钢铁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案例。

此外,播客中也有重大的发展机会,一项研究表明,85%的人会听完整个播客。钢铁贸易媒体也已注意到这一点,普世能源咨询和Metal Miner 正定期提供播客节目。

4 付费内容获得回报

一段时间以来,Facebook 上的自然触及率(指无任何付费广告,自然情况下的接触几率)一直在下滑,去年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根本原因是在新闻速递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评论、分享和回应参与其中,其主动性比被动参与,如点击和观看的优先级更高。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个性化内容出现。泰纳瑞斯公司(Tenaris)在脸书上推广的“一个工厂、一个粉丝页面”活动已从社区页面中获益,获得了超过45 万次的粉丝互动。Twitter 的表现一直比较稳定,对于世界钢铁协会来说,Linkedin 是其多个社交账户自然表现最强劲的一个。这一切表明,评估好自然触及广告和付费广告之间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5 综合分析至关重要

随着综合分析功能日益重要,大量带有追踪、提炼,再汇报功能的平台应运而生。因此拥有一个全面的、用户友好的分析报告系统非常重要,目前这方面的选择已经很多。与此同时,企业需求不仅包括整体情况的构建,还有数据细分,这不仅需要关注每个渠道和市场活动的结果,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重叠部分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竞争对手在同一市场上的投入和表现。因此,一份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对钢铁公司来说尤为重要。特尔尼翁钢铁集团的品牌经理Mara Ares 称,他们的整体数字化战略,包括从企业形象到危机公关、从员工关怀到社区沟通所有领域。

6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20 世纪90 年代虚拟现实开始兴起,但主要应用于游戏领域。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大获成功的手游Pokémon GO 广为人知。无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否成为跨应用行业的主流,其在专业和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规模预测见图2。世界钢铁协会负责学习和培训项目的在线钢铁大学团队,目前已经开发了3D 效果的钢铁安全培训游戏,并通过与钢铁行业的合作寻求更新式的培训工具,如增强现实游戏。在线钢铁大学项目经理Jorge Muract 表示,过去17 年,在线钢铁大学为相关培训开发了一系列游戏,这些游戏对培训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在线钢铁大学团队在三年前开始着手研发增强现实游戏,并一直致力于与各类公司合作,通过更先进的方法对员工进行安全工艺和操作流程方面的培训。

7 搜索引擎及语音助手

搜索引擎及语音助手等对企业宣传也至关重要,仅Google 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就有1.2 万亿次搜索,要加大宣传可以将企业网站放置在在线搜索结果的周围或顶部。随着语音助手的出现,也可以借助语音搜索功能(Alexa、Siri、Cortana 和Google Assistant),但是需要注意采用与传统搜索引擎优化不同的策略。此外,搜索结果置顶的设置也值得关注,因为只有将准确、真实的信息置顶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假新闻的干扰,让客户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全球传播机构福莱国际传播咨询公司(FleishmanHillard)的主编Peter Wilson 表示,在一个社交媒体日益分化的过程中,假新闻危害重大。无论真相如何,一个似是而非的内容,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应该在别人发声之前,讲述自己的故事。研究显示,30%的英国议员将Google 作为关键信息搜索来源,这也对决策产生了影响。

企业的宣传要注意明确目的、细化范围、更新手段。如,许多钢铁公司不仅在社区和社会责任项目上投资,还将其视为使命的核心部分。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JSW)推广的“每一天更美好”理念,以及该集团的社会发展部门创立的—JSW 基金会就是对其相关社会项目的宣传。而浦项制铁的新闻编辑室,则通过定期宣传最新的推广活动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未来,讲故事的方式和达到的效果是企业在不断变化市场中适应程度的一种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钢铁行业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宣传方式,并且要注重将宣传工作纳入整个业务计划。

 

 

 

发布版面

2019两会特别报道


主题

李世平代表:智造“不一样的钢铁”

发布日期

2019-03-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钢铁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面对未来,必须转型升级。这既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迫在眉睫的要务,也是着眼于未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大计。”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世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到如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时,李世平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智慧制造赋予钢铁新“灵魂”

在谈到钢铁行业近几年转型升级的现实时,李世平喜忧参半:“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的制造能力上,还需要加速追赶。如果按照常规跟随学习,那么我们永远都赶不上,更别谈实现超越。而大力推进智慧制造,通过技术创新赋予钢铁新的‘灵魂’,应该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

 “在钢铁企业加速推进智慧制造,正是基于本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流程再造,不断摧毁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架构,快速重塑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短时间大幅提升制造能力,一举改变原来的‘面貌’,锻造‘不一样的钢铁’,进而实现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李世平对钢铁企业加快推进智慧制造态度坚定。

智慧制造颠覆传统组织架构

今年1月2日~3日,中国宝武在韶钢举办了首场智慧制造现场会。以韶钢智慧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智慧制造项目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

李世平表示:“在推进智慧中心建设的初期,韶钢人也没有想到真正坚定推进实施后,流程再造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颠覆如此之大。”智慧中心从智慧制造的点、线、面3个方向同步开展全流程资源配置,实现了从职能型组织向流程型组织的转变,带来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铁前系统4个单元现场的42个中控室全部撤并,取消9个分厂(车间),作业区从64个减少到25个,操作屏从原来的454块减少到193块,人事效率提升31%……

李世平告诉中国冶金报社记者,智慧制造不仅让传统专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让员工重拾起了久违的作为钢铁人的自豪感。“智慧中心带给员工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安全本质化。”这是进入智慧中心工作的员工共同的体会。智慧中心投运后,436名韶钢员工的操作岗位转移到了安全区域。

 “未来3年,韶钢计划完成智慧项目129个,进一步提升韶钢智慧化水平,实现效率提升。今年努力实现人均年产钢1250吨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均年产钢1500吨,2022年实现人均年产钢2000吨,吨钢效益持续优化。”李世平表示,“韶钢将全力锻造‘不一样的钢铁’,努力实现中国宝武智慧制造优秀企业的目标。”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持之以恒 开拓创新 推进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19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钢铁产业作为传统支柱制造业,如何推进更高质量发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祥接受了《世界金属导报》专访,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内容根据采访综合整理。

过度竞争对行业发展十分不利,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是重要抓手

“三个特征决定钢铁行业需要长期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张志祥说,一是“转不起”,钢铁是重资产行业,投入大,转型不容易;二是“停不起”,限产、停产等带来的损失巨大;三是“关不起”,钢铁行业吸纳的社会就业数量大,企业倒闭或搬迁转移对当地百姓生活影响大。过度竞争会极大地破坏钢铁产业发展环境,对此要持之以恒加以防范。

张志祥认为提高集中度是重要甚至是唯一防范过度竞争的抓手。事实上,钢铁产业集中度一直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60%左右。但根据《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 年的49%降至2015 年的34%,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60%”的目标。这也是当时全行业低盈利状态运行的原因之一。因此“十三五”时期再次把集中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的主要指标之一,规划目标为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的钢产量占全国总量比例由2015 年的34.2%提高到2020 年的60%。

如何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从政策层面看,2016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0 年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也规划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

张志祥认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近年来,有关方面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实施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取得了很多新的、有意义的进展。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立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建龙先后顺利重组海鑫钢铁、北满特钢、西林钢铁、阿城钢铁、乌钢等,为推进民营钢企间兼并重组贡献了重要力量,亦探索出宝贵的兼并重组经验。

如何进一步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张志祥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推进,让企业放心去实施兼并重组;第二个要素是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让兼并重组后的企业焕发持续活力。他还向记者透漏了一个建龙的“特别经验”——偏远地区的重组要走在前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和经验,建龙过去几年对东北、西北地区的钢铁产业实施了大规模兼并重组。

据张志祥介绍,建龙投入近200 亿对黑龙江整个钢铁产业实施重组,一路走来心里踏实,信心坚定。推进过程中,建龙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充分暴露被兼并企业原有问题,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办法给予解决;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协助和配合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延伸钢铁产业链,保障员工就业和收入,使员工有获得感,促进地方社会稳定和增加地方政府税收。

“文化的融合最难。”张志祥说。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他给重组后的北满特钢品牌文化建设定了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恢复历史地位。他自豪地说,北满特钢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国家156 项重点工程项目中唯一的一座特殊钢制造厂,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洲际导弹等“八个国家第一”提供了关键性的钢材,曾被称为

中国的 “掌上明珠”。所以北满特钢的产品要定位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要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用一流的水平、国家层面的担当,让员工重新感受荣耀历史、认同企业新生活力、焕发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个目标是成为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典范。通过激发国企好的体制机制,解决科技投入短板、技术力量跟不上等问题,探索一条国企改革的新路子。

“兼并重组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持之以恒是关键。”他一再强调,从这些年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案例看,多半是由于某些企业经营不善而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要实现更多市场化的强强联合,由于体制机制、个人情结、发展阶段等原因,还需要假以时日。

同时,为激活更多国有钢铁企业的内生动力,张志祥呼吁,在钢铁这一完全竞争性领域,国家要持续推进混改,不断加大混改力度,突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突破“甩包袱”的想法,突破“你输我赢”的想法,使民营经济愿意“混”,在混合中实现共赢。外部条件有力支撑产业大变革,厚积薄发实施科技创新不负历史使命

“五年劳动效率翻一番。” 张志祥斩钉截铁地说,这只是建龙实施智能制造的一个小目标。他认为,智能制造的空间非常大。建龙有信心和动力,通过实施智能制造,释放产线原有检测、简单操作、看物等人力资源,实现管理更透明科学、质量更有保障、效率翻番的目标。

实际上,智能制造只是建龙科技创新战略的一部分。“2019 年是建龙科技创新年。”他说,建龙将在今年成立10 个专业化技术研究所的同时组建集团层面的研究院,在检测技术、材料研发、智能平台、工艺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开启建龙科技发展新局面,持之以恒推进建龙科技创新。

如此大手笔于科技创新的原因在于张志祥认为,兼并重组为企业提升管理、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说:“钢铁企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到了,科技创新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阶段。” 他坚定地认为,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得到良好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发展等,为传统钢铁制造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钢铁新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重大工艺的创新能不能做到全球领先,也将决定中国钢铁产业能否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张志祥在介绍建龙近年来力推的气基非高炉冶炼技术科研项目时说。非高炉炼铁技术是世界冶金工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该技术省去传统流程的焦化、烧结、球团等三个主要污染排放工序,对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炼铁节能减排、实现生产过程环境友好、降低炼铁对主焦煤的依赖、保护煤炭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他说,建龙非常看重非高炉冶炼技术,而且已经拥有这一技术优势,未来将加大投入推动该技术的中试和工业应用。“投入的五个亿非高炉冶炼科研经费主要用于中试基地建设”,他补充说,过去对科研投入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实际上科研最大的投入是中试。

张志祥认为,科技创新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成本问题。不仅要有能力投入,还要愿意投入。我国钢铁科技创新工作有非常多的事情值得投入。比如提升材料的性能,以耐磨钢寿命为例,能否实现技术突破使其寿命翻一番,首先就是要科研投入;二是理念问题。建龙理解的“工业4.0”首先即要实现平台化。比如与用户的合作实现平台化,就要实现交易、金融、物流等都上线,互联互通、高度透明、高效准确。这些功能在技术上没有难度,要解决的是理念问题。

环保资源等约束日益加强,坚持总量控制科学推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近年来,在环保、市场、资源等综合因素推动下,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大的布局基本到位,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国内局部地区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生态环境部领导在今年“两会”期间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2%,但是这一地区生产了全国43%的粗钢、49%的焦炭。

针对这一问题,张志祥表示,总的看京津冀区域钢铁总量还需要减少,持续开展布局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有关方面要着力引导这些地区钢铁产能适当地向有市场需求、有环境空间的地方转移。他认为,从物流看,一部分企业的钢铁原料运入、钢铁产品运出,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从规模看,一部分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迁成本可以承受的话,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调整后,总体布局肯定更合理,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应该会体现出来。

“能耗指标等要跟着走,才能移得动。”张志祥说,这是鼓励这些区域钢铁产能走出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还强调,有关方面要重视研判把一个大企业简单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仅仅挪一个窝的长期综合影响。

为更好发挥中国钢铁产业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张志祥建议走出去的企业要尽力做到“三不”。一是不乱。走出去的企业要自发加强联络协调,有关政府机构或行业组织可以成立协调机构,避免恶性竞争造成恶劣国际影响;二是不怠。走出去的企业要下功夫研究,准确把握投资目的国营商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不能简单拿我们的思维到海外去,比如有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没有想象的快。有关政府机构或行业组织要加强国外信息研究和共享;三是不急。走出去的企业要扎扎实实做好本地化工作,持之以恒推动上下游联动、人员培训等,逐步实现市场、生产、技术以及人才的本地化。

 

 

发布版面

企业巡礼


主题

让钢铁变得更“轻盈”

发布日期

2019-03-19

 

安钢绿色发展又获点赞!继“绿色发展标杆企业”、参加中财办“大气污染防治企业座谈会”作典型发言等殊荣后,近日安钢又接连荣获“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中国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称号,并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汇编》白皮书,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被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峰会评为“2018 创建绿色发展先锋人物”。

钢铁企业向来给人以耗能大户、排污大户的印象,傻大粗黑,浓烟滚滚,是人们对传统钢铁生产的固有认知。

作为城市中的钢厂、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邻居、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重点城市的重点企业——安钢是如何在近年来愈刮愈猛的环保风暴中化茧成蝶、成功逆袭,完成由“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蜕变,颠覆人们对传统钢铁产业的固有印象,成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的呢?

“安钢定位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全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转型,加速做到全流程的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精益生产,让钢铁实现由“重”到“轻”的转型!”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出了答案。

加快绿色转型,让排放更“轻”

在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安钢4800 立方米高炉平台上,清洁明亮的厂房里看不到一丝烟和灰,强力风机抽走了出铁口冒出的所有烟尘,除尘系统的烟尘捕集率达到近乎100%,实现近零排放。

在钢铁生产排放大户——烧结生产工序现场,只见2018 年新建成的烟气治理系统如钢铁巨人一般巍然矗立,气势雄伟,高高耸立的烟囱如同静止的高空景观,见不到一丝烟气。白烟滚滚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只见烟囱不见烟的大工业生产图景率先在安钢呈现。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钢人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早在2014 年,安钢就把环保上升到生存保卫战的高度,在企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投入8 亿元资金,开始实施26 项环保治理项目,实现了全面达标排放。

2017 年,安钢更是一次性投入30 亿元资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成熟的工艺、最高水平的装备配置,高起点抓好环保改造,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全干法除尘的钢铁联合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如今,安钢已经实现了主要生产工序的超低排放、近零排放,污染物日排放量较2016 年大幅减排70%以上!

眼下,安钢正以在钢铁行业第一家实现全工序、全流程超低排放为目标,再度投入26 亿元,启动了包括原料场全封闭、炼钢三次除尘在内的一大批环保项目建设,开始了新一轮环保深度治理。与此同时,标本兼治,内外兼修,以4A 级旅游景区、城市中心区域为标准,专项投入10 亿元资金,推进“公园式、森林式”园林化工厂建设,让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

“安钢新一轮深度治理,坚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企业的标杆,治理技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指导思想,将于今年上半年之前全部完成,园林化工厂建设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全部完成。届时,安钢在业已实现的用煤不见煤基础上,将进一步实现运料不见料、用矿不见矿,排放总量在高起点上再度大幅减少,实现企业与城市的和谐共融。”安钢集团总经理刘润生表示。

加快发展转型,让材料更轻

钢铁不是一成不变的“过时产品”,而是多样化的、不断升级换代的高端材料。安钢坚持“中高端”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出更轻、更强、更耐腐蚀的钢铁材料,服务市场,引领市场,创造市场,逐步走上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支撑下游产业提质升级。在煤矿液压领域,安钢不断研发生产强度级别更高的高强钢,在液压支架制作中用高强产品代替常规材料,支撑下游产业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可在提升承载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减重25%左右,不仅能方便井下的安装与搬运,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安钢高强钢产品应用于郑煤机为神华集团生产的8.8 米高全球最大矿用液压支架。实现了包括Q890级别在内的高强钢供货的全钢级覆盖,Q550 及以上级别产品占到安钢高强钢总销售量70%右,产品结构含金量显著提升,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行业领头羊地位持续巩固。其中更高级别、更厚规格的Q960 级别已经试制成功,性能合格,为下游产业的产品进一步升级换代做好了基础性的技术储备。

助力下游行业绿色低碳。实践表明,汽车重量每降低10%,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均可降低6%-8%。在汽车用钢轻量化方面,近年来,安钢着力研制汽车轻量化用钢,研发了抗拉强度在700兆帕以上的AG700L 型钢铁材料,可在满足汽车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使整车重量降低35%以上。2018年,700 兆帕级汽车大梁钢销量达到25.2 万吨,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为下游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光伏发电领域,安钢正在逐步用耐候钢取代传统的镀锌钢材料,并使之成为光伏支架的主流材料。耐候钢通过加入合金元素,使表面形成氧化保护膜,免去了外表面镀锌工艺,在助力下游行业实现绿色环保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了材料重量。2018 年,安钢耐候钢成功应用于国内首个100 兆瓦级耐候钢光伏项目、国内耐候钢用量最大的单体项目——内蒙古赤峰市110 兆瓦光伏扶贫项目,为加快耐候钢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2018 年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特优质量奖评定中,安钢生产的高强钢和汽车用钢的两项产品获此殊荣。特优质量奖被誉为行业内的“奥斯卡”,安钢获此荣誉,标志着安钢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行业质量标杆和示范作用。

突出综合利用,让能耗更“轻”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由于钢铁冶炼使用了大量的一次能源,人们通常认为钢铁工业是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但钢铁实际上是常用材料中,单位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的材料。在建筑行业中钢材是唯一一种使用周期能够达到100 年以上的材料。90%的钢材能够再循环,1 吨钢能够循环再利用40 次,其他材料均无法做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把循环利用作为工作重点,不遗余力推进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工作,实现超低排放、更少消耗、近零废弃,去除传统钢铁被贴上的标签,为钢铁“高污染、高能耗”正名。

安钢在大力进行环保提升的同时,视节能降耗为一体之两翼,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企业的全方位、全工序、全过程,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实施全流程节能改造,最大限度提高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水平,相继建成了三套焦化干熄焦、一套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两套烧结余热回收发电、一座大型综合污水处理厂等30 余套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低碳效益链,年节能能力超过100 万吨标准煤。目前,安钢已实现焦炭全干熄、烧结全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高炉全TRT 发电、煤气资源全回收、富余煤气全发电,吨钢综合能耗降低至571 千克标准煤,吨钢新水消耗降低至3.35 立方米,自发电比例达到60%,在业内保持了较好水平;废钢产钢比例提高至16.3%,减少标准煤消耗6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50 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生产污水实现零外排,以更轻的排放、更轻的消耗,实现了更轻、更高端的钢铁生产。

转型绿色发展,写好环保文章,安钢脚步铿锵,昂首前行,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之路,描绘出一幅都市现代绿色工厂的优美生态画卷。

 

 

 

 

 

发布版面

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主题

张武宗代表:钢铁行业转型不能一味强调“高、精、尖”

发布日期

2019-03-20

 

“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一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石横特钢董事长张武宗表示,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石横特钢也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壮大。但是,未来钢铁行业仍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据介绍,自2008 年以来,石横特钢始终处于良好发展状态。石横特钢的效益超过绝大数钢铁企业,吨钢利润常年业内第一。石横特钢的改革升级之路,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中非常有代表性。

石横特钢产业转型之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钢铁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生铁、粗钢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71 亿吨、9.28 亿吨和11.06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6.6%和8.5%。“今天,我国粗钢产量已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张武宗认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一方面是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促进了钢铁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决定建设宝钢时,我国的财政总收入才1132 亿元,投资超120 亿元建设宝钢一期工程的决心可谓巨大。”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钢铁行业继续稳固供给侧改革成效,在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效推进,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2018 年,石横特钢实现利润75 亿元,生产经营创造了公司历史最好效益水平,连续8 年单位产品效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从1970 年8月在“备战备荒为人民”背景下建设的“小三线”企业,到现在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钢铁为主业,延伸至化工、金融等领域的集团公司,具备200 万吨焦、700 万吨铁、700 万吨钢、800 万吨材的产能规模,连续多年跨入中国企业500 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之列。而正是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石横特钢集团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据了解,2013 年以来,石横特钢吨钢利润、吨钢税金始终居行业前3 名。

行业发展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目前,钢铁行业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只有思想得到充分解放才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实现行业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谈及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张武宗强调整个行业的国企、民企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首先,转型发展不能跟风,企业转型发展要根据自己的装备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定位。“钢铁行业转型发展不能一味地强调做‘高、精、尖’的产品。实际上我国的宝武集团和其他几家钢铁企业有能力把品种做到‘高、精、尖’就足够了,其他中小钢铁企业没有必要再搞‘高、精、尖’产品了,因为这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很有限。”张武宗认为,在产品结构升级方面,要瞄准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升级,努力做特色产品。

其次,重视企业的管理升级,企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至关重要。“石横特钢在这方面受益很大,尤其是2008 年以后,石横特钢加强了管理升级,增强了企业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归纳起来,利润才是企业保持生存活力的关键。”张武宗介绍,一些企业陷于破产的境地,既不是装备不行,也不是技术不行,更不是区域位置不行,而是管理出了很大的问题。

最后,坚持创新。“目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好起来了,但其实很多是靠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起来的。但这种趋势不可持续,随着钢铁去产能、行业兼并重组等,钢材消费会逐渐稳定。”张武宗认为,在目前市场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不应再追求规模发展了,而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创新上。

减税降费深度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减税降费等政策,让张武宗备感振奋。3 月5 日上午,张武宗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便立即与公司总会计师取得联系,“根据2019 年的企业预算情况估算了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的利好将在年内为企业带来2 亿多元的红利。”他认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波动大的前提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2018 年度明显感受到市场活力不足。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9 年工作任务时,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等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张武宗以石横特钢为例,增值税去年由17%降至16%,今年则由16%降至13%,保险基金由20%降至6%,电费还要在原来基础上降低10%,仅仅这三项,企业按照2019 年的整个预算来看,就将节省2 亿多元的运营成本,这种开支的节省,对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来说,有了更多的机遇。

张武宗说,在产业升级的推动下,电炉炼钢(废钢)产业空间巨大,环保效益相对于传统的长流程铁矿石炼钢优势明显。目前粗钢总产量越来越少,但社会废钢铁资源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废钢铁的应用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针对我国废钢铁行业现状,他提出了收购废钢铁向税务局申请代开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不受年总额限制,以及简化废钢铁购销环节等建议。

“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求企业发挥创新能动性,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适者生存。”张武宗总结,效益是企业发展下去的根本,市场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主体,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将深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发布版面

行业观察


主题

今年钢铁煤炭结构性去产能加码兼并重组

发布日期

2019-03-27

 

记者获悉,在钢铁、煤炭去产能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的背景下,2019年,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结构性去产能,促使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并制定退出实施办法。同时,将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将其与降低企业杠杆率结合起来,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和资源。

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持续推进,压减钢铁产能3500万吨以上、退出落后煤炭产能2.7亿吨,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处在较高水平。

以河北省为例,2018年六大行业均超额完成年度去产能目标任务。“钢铁‘僵尸企业’全部出清,钢铁企业减少一半,列入年度计划的28家重污染企业全部完成搬迁改造。” 河北省省长许勤表示,2019年河北省预计继续压减炼钢产能1400万吨。

在许勤看来,去产能是减法,做好减法才能更好的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为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腾挪出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张志祥表示,未来去产能重点在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严禁新增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

“煤炭行业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指出,全国总体煤炭产能相对过剩的态势没有改变,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有待提升,去产能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难、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等问题仍然突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僵尸企业”加快处置

《报告》还提出,2019年继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健全各方面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

所谓“僵尸企业”,即丧失盈利能力、债务负担较重、靠不断“输血”而存活的企业。“不仅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也有,大多分布于产能过剩和环保欠账行业。”中国铝业集团董事长葛红林表示,“僵尸企业”已成为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痛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当前其无法快速出清的主要障碍是利益割舍难、土地处置难、职工安置难,急需清除。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过去三年去产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多利益主体对去产能的意愿和利益诉求不一致,存在着一些“僵尸煤矿”,目前仍未有退出的机制和方法。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2018年超过1900户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得到了有效处置和出清,纳入专项工作范围的企业全部完成了整治工作,比2015年减亏了2000多亿元。2019年将巩固“处僵治困”成果,进一步加大“僵尸企业”退出工作力度,组织开展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减少亏损子企业数量和亏损额。

各地也列出了具体目标。2019年陕西将处置78户“僵尸企业”,完成210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黑龙江表示,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台账年度要求,坚决完成小煤矿关闭和退出落后产能任务,严格按标准检查验收,做到真关真管真淘汰,有效处置“僵尸企业”。

张志祥介绍,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破产重组的认识有所提高,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成立破产法庭。他认为,“僵尸企业”的出清要更多地用市场的手段和法制的手段,政府认识提高和法人的重视都为破产重组提供了好的条件。

降低杠杆率 “加力”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会有序地削减产能,促进产销相对平衡。”张志祥认为,去产能工作主要是运用行政的手段,提高行业集中度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运用市场的手段进行兼并重组。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实现2025年钢铁产业集中度达到60%目标,会有更大规模重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企业重组不仅仅应是常见的破产重组,其方向还可分为优势企业强强重组,细分产品市场特色企业重组,区域市场龙头企业重组,海外并购重组,上下游产业链整合重组。

煤炭行业有着类似的情况。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到2020年底,争取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安排,2019年将继续推进中央企业煤炭资源整合,力争再完成2000万吨产能整合任务。地方也在推进相关工作。3月18日召开的黑龙江省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明确要求推动小煤矿真整合。

《报告》明确要求,将降低企业杠杆率与企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有机结合,稳妥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表示,2019年要更加积极地推动行业去杠杆,化解资金风险。“中钢协提出的钢铁行业用3-5年时间将资产负债率降至60%以下,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在2018年取得成绩基础上再接再厉。要充分利用效益改善的有利时机,多措并举去杠杆。”

“过去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金融机构与煤炭企业签订了6000多亿元的债转股协议,但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大,真正落地的远小于签约量,而且很多都是‘明股实债’。”张宏表示,不过这种方式降低了当期的债务水平,对于降低煤炭企业金融风险起到了实际作用。未来应该进一步降低杠杆率,扩大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此,中钢协副会长屈秀丽表示,企业应抓住市场好转的机遇,以市场化理念推进去杠杆。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协调,同时利用好资本、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此外,还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开展项目融资等。(记者 梁倩)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惠州石化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油”

发布日期

2019-03-04

 

 

本报讯 记者吴莉报道:近日,记者从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获悉,惠州石化自2009年投产以来,十年间已累计加工原油1.2亿吨,纳税总额超过1000亿元。其带动形成的中国海油惠州基地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有效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并带动了我国石化产业向高水平、高端化发展。

惠州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2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跃居国内前三,每年可向国内外市场投放各类高质量石化产品2000万吨,产品销往全国乃至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满足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对高端石化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拥趸者。据华尔街投资公司Solomon评估,惠州石化经营指标居国际一流,惠州石化也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炼化企业”。

与惠州石化比邻的是中国海油与壳牌合资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乙烯生产企业。2018年4月22日,随着惠炼二期项目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正式投产,由中国海油建设的国内炼化一体化规模最大、绿色环保、管理规范的石化产业基地正在惠州崛起,这也意味着惠州距离建设生态型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目标更近一步。目前,中国海油与合作伙伴共同运营的惠州石化基地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2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220万吨/年,中国海油的炼油化工产业已成为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区和广东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列。中国海油则是改革开放的“海上特区”和“工业特行”。中国海油自一期项目起就坚持差异化、一体化与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运营惠州石化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开始就设定了 “全球石化产业发展标杆”这一目标。惠炼二期项目中的120万吨/年乙烯工程在建设中成功引入壳牌资本,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创新了国际合作新模式,被国家列入“中央企业在重大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示范项目”。

中国海油与壳牌在惠州的石化项目合作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影响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促进产业重聚的“榕树效应”。依托于产业链上游优势,大亚湾石化区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入选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位,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并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世界级的高端石化产业已成为惠州对外的一张名片,并成为惠州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大亚湾石化区产值预计可达到1600亿元,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积极贡献惠州力量。

2018年10月16日,中国海油与壳牌集团在荷兰海牙签署了惠州石化化工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将探讨合作建设生产装置,旨在全面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大亚湾创建一个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全球一流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一个世界级石化基地正在“一带一路”上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惠州逐渐成型,也让建设全球石化行业标杆企业更加值得期许。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长庆石化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发布日期

2019-03-04

 

本报讯 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强国策,前不久召开的陕西省“两会”上,强调了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作为陕西省内能源化工的重要企业,坚持以绿色工厂、放心工厂、价值工厂、和谐工厂为目标,强基础、补短板、严管理,积极推进示范型城市炼厂建设,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炼化企业总以高污染被人诟病,为扭转这一局面,长庆石化公司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作为不懈的追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推动环保升位升级,以打造“无异味工厂”为目标,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完善烟气、外排水等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 监测,厂区异味治理成效得到中央领导及省市各界人士的肯定。2017 年公司获得西部地区和中石油首张石化排污许可证,2018 年获得全国“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工厂”称号。

让高质量发展内无隐忧,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长庆石化公司强化安全管控,保障安全生产,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基层班组初期事故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荣获2018 年“陕西省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称号。同年,公司全力推进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创建工作,对标评审要素,细化责任节点,扎实整改预估和自评问题,当年一次通过国家现场评审验收,以安全生产的高标准助力打造放心工厂、可靠工厂。

创造价值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败之本。2018 年,面对原油价格震荡走低、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装置运行后期隐患增多的困难,长庆石化公司迎难而上,平稳优化装置运行,全年累计完成原油加工量484.2 万吨,利税连续三年超过100 亿元。2018 年9 月,国VI 油品升级任务如期完成。10 月,98 号汽油成功投放市场,油品质量的升级和品类的增多不仅丰富了陕西地区车用汽油产品,助力打赢治污降霾蓝天保卫战,而且拓展了企业盈利空间。11 月,公司“炼化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18 年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双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成为中国石油首家试点示范单位,同时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家双应用试点单位。公司还深入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以“基于责任价值平衡的城市炼厂高质量发展模式”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质量奖”。

与城市融合发展是城市炼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长庆石化公司坚持开门办企业,常态化举办地方人大、政协、媒体等多层面“公众开放日”活动,坚持组织“萌动健步走”和“长庆石化杯”羽毛球大赛,积极融入周边,融入城市,持续加大社会公益资金投入,支持举办省十六运,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公司生态发展、融合发展的形象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受到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

撸起袖子加油干,长庆石化正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开启示范型城市炼厂建设新篇章,为陕西追赶超越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山河再添“石化绿”

发布日期

2019-03-07

 

本报讯 3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石化企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石化员工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推进绿色企业创建,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山河再添“石化绿”。

“企业要在污染防治中承担主体责任,我们作为中国石化驻内蒙古企业,应当主动担负起守护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重大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内蒙古石油安全总监李再关说,“按照我们公司的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相关方案,我们将坚持‘绿色、融合、创新’的环保理念,今后两到三年安排2.5 亿元资金,投放到防渗改造、土壤检测、‘三废’治理等污染防治项目中,持续加大环保隐患治理力度,努力将内蒙古石油建设成为新型绿色销售企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碧水蓝天和美好生活加油!”

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安全环保处党支部书记、副处长夏伟说:“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地处西部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尤为必要和紧迫。为此,我们以增绿为目标,点缀绿景,打造绿廊,成就绿带,创建绿色工厂,切实把生产运营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倾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目标,全力做好环境保护‘三同时’工作,千方百计节约利用水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千方百计实现零排放目标,使我们的项目成为煤化工环境保护的示范项目。”

扎根一线27 年,始终将技术革新的方向瞄准绿色低碳,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集输大队现河首站高级技术员张春荣说:“作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我要结合岗位工作,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围绕集输站库工艺流程优化,确保油气处理全密闭,降低油气损耗,促进油田高质量发展。”中原油田安全环保处处长栗明选说:“只有做好油田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跨越污染防治重要关口,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中原油田是个开发了44 年的东部老油田,我们将下大气力,统一联合站、计量站、井下作业等管理流程,以橡胶柔性管取代铸铁管,将原先点射状集输管网改造成树枝状集输管网,最大限度避免管线临河涉水,消除穿孔隐患。”

“守好环境保护的源头至关重要!”勘探分公司主管环评工作的唐哲说,“目前我们的油气勘探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山区,部分区域属于长江经济带,到处都是绿水青山。核实好井位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点是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避开基本农田、饮水源、湿地、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区是环评工作的一把铁尺子、硬杠杠,任何时候都不能软!”

镇海炼化新建260 万吨/年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高级主管崔玉伟说:“我们装置原料是减压渣油,产品是清洁的柴油、蜡油,每年可以减少焦炭约60 万吨,是典型的绿色能源生产装置,能实现资源利用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感觉责任更重大。3 月5 日,我们完成18 台空冷风机的试车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这一套绿色环保装置开车一次成功而奋斗!”

齐鲁石化热电厂厂长王军明说:“落实绿色发展,央企责无旁贷。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从严从实的环保问责考核体系及环保责任快速问责机制,通过对各项环保指标的分级控制,强化烟气超标考核管理。此外,热电站及炼油站煤场封闭、二化站输渣系统隐患治理、热电站及炼油站环保综合治理等项目正严格按照计划和控制点向前推进。”

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十大卓越匠人、广东中山石油技师工作站技师杨应标说:“作为一名基层技师,我深刻意识到,一个小创新,一个小改造,就能收到减少污染、促进绿色环保的大效益。因此,要从小处着手,观察一切可能带来污染影响环保的因素,发挥好技师工作站的优势,集中攻关、源头改进,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贡献一分力量。”

广西石油首席专家、数质量科技处处长曾勇昭说:“广西位于祖国南疆,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也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多年来,广西石油一直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油品质量升级。今年,我们在全自治区推广使用的国6 车用油品,污染排放指标已优于欧6 标准。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油品数质量管控,确保所销售的油品质量100%合格,并大力推广应用各种节能环保技术,用实际行动呵护八桂大地的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茂名石化炼油分部重油加氢车间班长吴金源表示,“作为一线班组长,要立足岗位、认真工作,发挥好班组灵魂、车间支柱的作用,在确保装置安全环保运行的前提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精神,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滴水,为降低装置能耗做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打好脱贫攻坚战,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疆石油和田洛浦县布亚乡坎其艾日克村“访惠聚”驻村第一书记缪准说,“去年,我们的10 个工作队成功帮扶2018 人脱贫,新疆石油被评为自治区扶贫工作最优档。今年,我们将继续用好村里的闲置土地,尝试让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改变产业单一现状。我们一定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每一户贫困家庭中!”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全国政协常委为中国石化地热开发点赞

发布日期

2019-03-11

 

本报讯 3 月5 日,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李伟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应把城市和区域的污染防治治理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开展污染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大地热能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供暖、制冷。李伟在介绍经验时,对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地热开发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李伟说,雄安新区设立之前,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便在雄县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截至2018年底,地热能供暖面积已达870 万平方米住宅及办公楼,替代标煤22.6 万吨,全年减少碳排放接近60 万吨。建设雄安新区的目标确立后,按照规划,新星公司地热能利用将大幅提升。此外,新星公司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点扶贫项目——河北省大名县,经过不到3 年的开发,地热能供暖面积已达到287 万平方米,替代标煤6.67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4 万吨,城区取暖实现90%覆盖。

据悉,中国石化新星公司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探索地热开发,坚持以“雄县模式”为引领,积极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点围绕“2+26”城市,推动“地热城”建设。地热业务已辐射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天津等13 个省区市,供暖能力达5000 万平方米,年可替代标煤142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0 万吨。

 

 

 

 

 

 

 

发布版面

聚焦两会


主题

石化行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19-03-11

 

“近几年,炼油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企业开工率仅为60%—70%,甚至更低。无论从提高能效角度,还是从经营效率的角度看,这都很不经济,有企业已处在濒临亏损的边缘。”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总裁马永生直指石化产业现状,疾呼重视“转型升级”。

与马永生有着类似关注点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成品油市场趋近饱和、大宗基础化学品陷入同质,石化行业正面临深度调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两会现场石化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结构矛盾、创新不足等问题凸出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告诉记者,行业目前交织着三股实力同台竞争,“一是独资化、本土化的跨国公司纷纷布局国内市场;二是政府主导下的民营炼化企业不断集约化整合;三是以央企、国企为主的老牌炼化企业继续发展。”伴随竞争加剧,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偏向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可佐证,2018 年,石化全行业虽实现主营收入和利润额总体“双增长”,稳中却仍存忧虑。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已趋饱和,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特别是柴油全年表观消费量再次下降3.3%;另一方面,化工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利润增速大减,主营收入同比锐减1.8 万亿元,这在化工板块史上无先例。

“这让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董事长张春生向记者坦言,内外竞争、南北夹击的局势,确实对产品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一味生产大宗、同质的产品不再行得通,这也促使我们千方百计调整结构。我认为在化工板块,尤其是高端的精细化工品,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就在于缺乏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湘平的直观感受。“所谓高端,就是市场紧缺的产品。要么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其他企业生产不出来;要么是项目投资过大,需要一定规模才可生产。而国内企业缺的恰恰就是这些高端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李湘平进一步表示,山东作为全国“地炼一哥”,却迟迟未被纳入国家级石化基地行列,这主要也是由于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山东虽已在事实上形成一个大型炼化基地,但因产业链条过短,单体规模较小、单体效益不达标,严重制约下一步发展。”

结合现状,多位代表、委员在采访中指出,传统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背后,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具备前瞻性的技术储备不足,核心工艺包开发、关键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整体支撑较弱。

同国内外高手过招,提升竞争力

“面对一系列挑战,石化企业并不惧怕竞争。如果你的老师只有中学文化,相信你也很难达到大学水平。通过与国内外高手过招,我们才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茂名石化总经理尹兆林道出不少企业的心声——谋求高质量发展,正是石化产业未来之路所在。

马永生也称,竞争给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还伴随着机遇。“石化企业需要转型,尤其是向炼化一体化、高端化工产品的方向升级。目前,这部分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实际也给传统企业留有填补空白的空间。除此之外,转型对企业自身盘活有效资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也有好处。”

具体而言,尹兆林认为,石化行业集资产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一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三个要素:生产力要素的合理分配、科技水平的持续创新及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现已瞄准炼化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化工型方向,计划推出润滑油、碳材料等新产品。整个‘十三五’期间将投入250 多亿元,布局70 多个炼油加化工项目,通过差异化发展让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针对汽柴油等常规的基础产品,尹兆林认为,通过优化装置结构、工艺流程等手段提升效率,在相同产品结构下获取更低成本,同样也是一种优势。“例如在全球油田劣质化趋势凸显的情况下,‘好吃’的油越来越少,通过优化装置对更多劣质原油实现经济加工,企业效益也会随之增加。装置好比一个人的肠胃,若能通过强身健体、增强消化能力,辛辣、生冷都能吃一点,食物选择范围就更广了。”

而在谋求转型的同时,韩峰提醒,企业也应科学理性、避免蜂拥而上,陷入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怪圈。“基础建设薄弱、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是国内许多化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对此,建议国家统筹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对国有、民营企业及境外企业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对高端产业、低端产业区别对待。同时,也要防止‘一窝蜂’转型带来的无序竞争等新问题。如不加以合理控制,今天的炼油过剩或许就是明天的乙烯、丙烯等过剩。”

 

 

发布版面

品牌


主题

中国石化:完善设施保能源安全 建言献策促开放合作

发布日期

2019-03-18

 

油气作为国家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带动社会发展、保障百姓住行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企业在面对多重挑战和机遇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强化统筹协同,为尽早改善自身不足与问题,切实出发直言献策,助力国家能源发展事业。

加强新疆通道建设

促进中亚能源合作

2016年,由中国石化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组建的中沙延布炼厂在沙特阿拉伯小城延布正式投产。该炼厂不仅是中国石化首个在海外的炼化项目,更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标志性项目。

如今,中国石化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120多个合作项目,贸易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缴纳税费超过130亿美元。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和能源大通道,新疆已有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作为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新疆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需加快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东联内地、西出中亚的交通运输主骨架,为油气合作打下运输基础。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是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压力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代表刘宝增说,“专项债券发行可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渠道。”

刘宝增建议,加大新疆专项债券发行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等巨大的融资需求和金融市场对接能力,以专项债券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办社会职能

促进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

独立工矿区是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大多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类型,它远离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相对独立。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立工矿区办社会职能渐渐暴露出问题。加之缺乏配套的支持政策,市政、医疗、学前等办社会职能移交后,管理运行费用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特别是给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独立工矿区所在区县带来较重负担。

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认为,在财政上,要加强对移交业务过渡期的经费保障,有助于过渡期的资金流转;在政策上,则要加强对移交业务持续有效运行的支持,让移交业务有章可循。

随着中央预算的不断投入,广西省西湾独立工矿区的改造搬迁工程逐步走上正轨,独立工矿区办社会职能逐渐得到完善。

孔凡群表示:“要加强对国企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加大对独立工矿区所在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确保国企办社会职能‘交得出、接得住、管得好’。”

建设地下储气库

提升错峰调控能力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地下储气库作为有效的调峰设施,是天然气产业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天然气消费是有季节性的,要保持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就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设施和强大的调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张明森说。

地下储气库的天然气在冬天过冷时,能给居民提供充足的天然气供暖,以备不时之需;在冬天暖和时,能够把多余开采的天然气储备起来,减少能源浪费。在我国,地下储气库通常是由枯竭气田和油田的地下空间改造而来的,张明森介绍:“由于枯竭油气藏地下空间复杂,储气库建设改造投入较大,在天然气市场化机制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建设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为更好提升企业建设地下储气库的积极性,张明森提出了继续执行所得税退税政策、支持天然气储备设施及建设、研究出台储气库垫底气支持政策、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等建议。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茂名石化:打造社会公认的绿色企业

发布日期

2019-03-18

 

油绿绿的草坪、假山矗立、喷泉流水涓涓,装置旁、道路边绿树掩映、繁花似锦,行走在茂名石化炼油厂宛若置身一座花园。

近年来,茂名石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花园式工厂”。公司连续三年在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级中挂绿牌;2019 年初,成为了中国石化首批绿色企业。2017 年下半年以来,茂名市区空气质量稳居广东省地级市前三名,茂名石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绿色发展:

一年建成16 个绿色项目

2018 年底,茂名石化两个绿色发展的关键项目——“十条龙”项目“加氢异构脱蜡生产高档基础油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和“20 万吨年精环氧乙烷成套技术”顺利通过中国石化成果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去年以来该公司绿色发展投入资金达53 亿多元,仅环保投入就达7.36 亿元,实现了“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花园式工厂”的目标。2018 年初,茂名石化制定了实施计划,明确了公司2018 年至2023 年绿色企业行动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计划投资170 多亿,落实110 多个项目,全力打造绿色企业。

2018 年,茂名石化共有16 个绿色发展项目高水平建成中交或投用,其中,50 万吨/年干气回收富乙烷气装置可将炼厂干气中90%的富乙烷气和氢气回收提炼成乙烯原料和生产用氢,在资源利用、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作用明显。绿色生产:

废水废气减排50%以上

向公众公开绿色生产全过程的环保数据,是茂名石化打造绿色企业的决心和信心。去年,公司在炼油厂、化工厂大门口,以及炼油和化工净化水装置设立了多个实时环保数据监测公示屏,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茂名石化利用信息化管控生产运营全流程,实现源头削减、过程管控,达到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目的。2018 年,炼油加工损失率比控制目标值降低了0.045 个百分点,原油储运损耗比控制目标值降低了0.007 个百分点,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降低22%,单位乙烯能耗降低28.46%。

茂名石化大力推进节水减排工程,“十二五”以来,通过技术改造与从严治理,废水、废气减排50%以上;总共节水673 万吨,相当于84 万个家庭1 个月的用水量。绿色产品:

提前3 个月全面生产供应国六汽柴油

茂名石化通过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建设,持续推动产品质量升级,通过生产清洁能源。“十二五”以来,投入100 多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改造,成为国内首家生产、供应国五汽油的炼化企业。2018 年7 月1 日,提前6 个月完成国六车用柴油升级,10 月1 日提前3 个月完成国六汽油升级,目前已全面生产供应国六汽油和车用柴油,产品更绿色、更清洁了。

茂名石化致力于绿色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十二五”以来,累计开发新产品80 多个,平均每年10 多个,其中21 个化工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 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石化炼化企业居前列;公司累计获得124 项专利、18 项国家级科技奖。

按照中国石化部署,茂名石化稳步推进乙醇汽油调合组分生产,2018 年,生产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比2017 年增长2.56 个百分点。

 

 

 

 

 

 

发布版面

企业


主题

“广东油”领跑全国有秘诀

发布日期

2019-03-22

 

 

  茂名石化公司外景。 陈解贤摄 (中经视觉)

 

  中国石化广东加油站加油枪里藏着油气回收“小秘密”。黎海琳摄 (中经视觉)

 

  销售华南分公司无人机列队整装待发。蒋 婷摄 (中经视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在广东全面供应国Ⅵ油品满100天,期间全国9%的机动车“喝”上了更环保、更优质的国Ⅵ油。

作为全国消费规模最大、车用燃油等级最高的省份,“广东油”领跑全国已有十年。自2008年至今,“广东油”已先后完成了6次升级。这一系列成功背后凝聚着中国石化旗下各广东业务公司的共同努力,正是各家企业在炼油、输送、加油服务等各领域的绿色攻坚,共同铸就了“广东油”的品质与口碑。

2018年4月份,中国石化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并于近日评选出首批10家“绿色企业”,广东3家企业上榜。它们分别是,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石油”)、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以下简称“销售华南分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

根据计划,中国石化将于2023年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至2035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50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贡献优质油品为目标

走进茂名石化炼油厂,只见林立的工业装置与绿油油的草坪“相亲相爱”,茂密的古树与各式假山、水景相映成趣……眼前的景象不断“刷新”着记者对石化企业的印象。

作为一家有着60余年历史的老企业,茂名石化至今依然活力十足。论实力,其炼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年,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论贡献,公司连续9年纳税额居广东省工业企业之首。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绿色担当。多年来,茂名石化始终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去年以来,公司用于绿色发展的资金高达53亿多元,仅环保投入就达7.36亿元。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花园式工厂”目标。

悬挂在炼油厂控制室门口的一块巨型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公司的实时环保数据监测公示屏,与茂名市环保监测部门联网。”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分部副经理任铎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公司在炼油厂、化工厂门口及净化水装置附近均设立了多个这样的公示屏,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据介绍,该公司还大力推动节水减排工程。“十二五”以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与从严治理,已实现减排废水、废气50%以上的目标。

绿色生产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中。“十二五”以来,茂名石化陆续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并成为国内首家能够生产、供应国Ⅴ汽油的炼化企业。公司于2018年7月1日提前6个月完成国Ⅵ车用柴油升级,于10月1日提前3个月完成国Ⅵ汽油升级,截至目前共生产并向广东及西南地区供应国Ⅵ汽、柴油303.7万吨。

与此同时,茂名石化还积极按照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努力推进新型清洁燃料乙醇汽油生产工作。2018年,公司生产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比2017年增长2.56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生产92号车用乙醇汽油“调和组分油”34000多吨。

万里管道只输绿色油

 “管道是油品五大运输方式中最经济、最环保的选择。相较于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发生泄漏的概率是最低的,油气挥发量也是最少的。”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调控中心主任左志恒告诉记者。

销售华南分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成品油管道储运企业,建设并运营着6282公里成品油管道,服务覆盖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海南等7个省区市,主要任务是保障华南和西南地区成品油资源供应。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通过优化油源调配、储罐使用、输送工艺、运输方式等措施,发挥管道运输主渠道优势,持续提升管输比重。自2005年投产以来,华南管网累计输油超2亿吨,年均增速达20%,通过绿色输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品质绿色能源。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可对于销售华南分公司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华南地区部分省市国Ⅵ油品质量升级工作早于时间表要求完成,其中广东已于2018年9月1日起供应国Ⅵ车柴,2018年12月1日起供应国ⅥA汽油。

为克服华南管网新旧油品输送置换难度大、置换区域不同步等困难,销售华南分公司密切联系上游炼厂和下游销售企业,详细制定实施方案,优化管线运行模式,加快管输首站及管网的油品置换……最终,公司抢在计划时间前全面完成了油品质量升级配套工作,为下游销售企业升级置换“抢”出了充足时间,为顺利保供高品质国Ⅵ成品油“抢”得了先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输油管线的安全都得靠巡线员一双“脚板”,一个地方走不到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今,销售华南分公司已经拥有无人机90余架、无人机驾驶员49人,管道无人机巡检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累计巡线2.3万公里,无人机巡线实现常态化。“千里眼”的高空视角弥补了“铁脚板”的不足,为绿色管网再添一道安全屏障。

清洁油站藏着环保秘密

走进位于广州市广园西路的瑶台加油站,记者惊讶地发现,尽管加油车辆往来穿梭,可一丁点汽油味都闻不到。油站内还建有一栋小楼,其中一楼是超市,二、三楼是餐饮休闲区,人气都挺旺。

曾经味道浓重的加油站竟然能变成咖啡厅、美食区?原来,这都归功于加油站实施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

2011年,为迎接广州亚运会,广东石油先后投入近7亿元,逐步完成了2000多个加油站、油库的油气回收改造。这些“隐藏”在油枪口的油气回收装置能在加注汽油时将挥发出来的油气“吸”入特质的油管里,送入油站的埋地油罐中,再经过运油车“回送”至油库,冷凝后变为可再利用的汽油。整个过程全封闭运行,油气“逃跑无门”。

2018年,广东石油回收油气近1万吨,约相当于1万辆家用汽车1年的用油量。从2011年完成改造至今,公司已回收油气4.7万吨。

为降低埋地油罐油品渗漏风险,公司目前正在开展加油站双层罐防渗改造工作。“我们将原来的单层罐改为双层罐,在夹层中设置了渗漏检测传感器,一旦有油气渗漏就会自动报警。”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安全处处长刘汉坤告诉记者。

近年来,广东石油还积极投身绿色环保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该公司90%的油站、100%的油库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装置及清污分流系统,加上其自主研发的移动污水处理装置、中水回用系统等,可实现污水排放100%达标、年处理污水超过316万吨、循环利用污水22.6万吨的好成绩。

与减排一并加速的还有绿色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全省站库节能灯具改造,投入使用光伏发电系统等举措,公司仅去年就节能748吨标准煤,电力消耗同比下降5%,节约出的电力可供全长2300公里的京广高铁跑58趟。

 “目前,公司正针对油站排队长、加油慢的服务痛点加快改革,努力打造集6大板块、18项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油站,让绿色油站更加智慧、高效。”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陈成敏说。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燕山石化无铅航空汽油填补国内空白

发布日期

2019-03-25

 

本报讯 近日,由燕山石化、石科院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承担的UL91 号无铅航空汽油的研制项目通过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在高标号无铅航空汽油领域的空白。

截至2014 年,我国通用航空器约有2200 架,大都使用含铅的航空汽油,燃烧后带来严重的铅污染。为此,燕山石化从2011 年就着手高标号无铅航空汽油调研,筛选基础调和组分开展试验,确定UL91 号无铅航空汽油调和配方。新产品在中国民航局完成多项试验,通过美国DIXIE实验室测试,并在发动机上完成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新产品性能和指标均满足ASTM D7547-2015标准及上述发动机使用要求。

为满足市场需求,燕山石化万吨级航空汽油工业化生产装置于2016 年建成投产,到2018 年已销售UL91 号无铅航空汽油1500 多吨。该产品低毒环保,通过民航局适航认证,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珠海飞行学校等处得到工业化应用,正快速取代民用的含铅95 号航空汽油,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发布版面

政经要闻


主题

大庆石化 气体产品打入高端市场

发布日期

2019-03-27

 

记者日前获悉,从大庆石化开发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签订高纯氢销售合同后,仅用4 天时间,从开单、发货到运送,便将500 余瓶高纯氢气送至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旗下荣威氢燃料汽车海拉尔高寒地区试验基地,解决了客户的燃眉之急。这是大庆石化积极开发外部市场,以产品品质赢得高端市场青睐的典例。

大庆石化开发公司副总工程师、销售中心主任刘英杰介绍说:“开发公司气体车间生产的高纯氮、高纯氩、高纯氢等30 多种气体,以前主要供给大庆石化公司各二级分厂生产使用,为了开拓市场,增加效益,我们成立了气体业务销售平台,把重点放在外部市场开发上,目前已经拥有外部气体用户200 多家,销售量不断创出新高。”

该公司大力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新市场,依托质量售后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质量回访,定期到用户单位了解产品使用情况,及时解决客户需求,运用已具备的资质证照优势扩大运输规模,进一步提升产品满意度。

大庆石化开发公司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开发稳中求进。继续巩固原有市场,与大庆沃尔沃公司签订氩中二氧化碳混合气销售合同,每年创效30 万元。全力服务好大庆佳昌公司扩能改造项目,增加瓶装氢气销售量,创造更大效益。继续做好大庆油田公司气体产品供应项目和大庆市及周边地区各大医院医用氧气的供应。进一步加强与大庆油田水务公司、大庆炼化公司等多家石油化工企业的气体合作关系,赢得更大市场份额。加大新市场开发力度,以多出厂医用液氧,少出厂普通液氧的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了让用户用上放心气,大庆石化开发公司狠抓产品质量。在气瓶管理上,为气瓶安装“永久性陶瓷条形码标签”,确保每一只出厂气瓶都可以追溯到底,让用户放心使用。

年初以来,大庆石化开发公司利用氢气集装格包装,增加产量,提高效率。操作上,要求瓶检班由正常白班改为两班两倒,确保受检气瓶瓶瓶高质量过关;充装工序在班前将当班生产任务分解到岗位,按“销售订单”提速生产,加班加点生产,实现充装台上零空瓶、满库存;并专人专机维护各类设备,减少故障停机,特别是对氢气压缩机进行了大检修,达到缩短充装周期的效果。同时,标准气体、高纯气体、工业气体、管道供氢等气体产品班产不断创新高班到达近500瓶。

年初以来,大庆石化开发公司销售部门主动出击,与上海汽车工业公司荣威品牌氢燃料汽车签订高纯氢供货合同。氢燃料汽车的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电堆是一个“敏感”部件,通入氢气的温度和纯度都将影响其工作效能,导致电池寿命的衰减。针对客户的需求,大庆石化开发公司为荣威氢燃料汽车提供了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气,完全满足其在高寒地区相关性能的测试要求。

截至目前,大庆石化开发公司气体产品市场已经拥有200 多家省内外石油化工企业、医疗机构、电子仪器、金属冶炼等稳定客户,仅2018 年,开发公司累计生产各种气体11.48 万瓶,同比增加2.33 万瓶,产品销售网络遍及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及吉林、辽宁、内蒙等省份。今年年初,又新增了大庆招商引资最大的企业之一大庆佳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企业增收增效又增加了一枚重量级砝码。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广州石化:聚焦三个目标建绿色城市炼厂

发布日期

2019-03-28

     

本报讯 记者黄敏清报道:近日,广州石化确定19个技术攻关项目和25个增效项目,并指定责任人和配合单位。

集团公司2019年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广州石化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聚焦“安全、环保、效益”三个目标,开展降本减费增效和科技攻关活动,切实将集团公司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夯实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企业根基。今年前两个月,广州石化炼油效益在集团公司炼化板块排名前列。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通过领导干部定点联系、HSSE风险治理承包、安全公示和加大HSSE问责考核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安全环保工作引领力;开展全方位风险隐患排查,执行领导干部承包制,对隐患和风险整改结果开展回头看和后评估;建立承包商约谈机制,严格执行“一罚二停三清退”和作业人员黑名单制度,着力解决以包代管、现场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大力实施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炼油清污分流、延迟焦化密闭除焦、污泥减量化等重点环保治理项目,确保按期通过集团公司绿色企业创建验收;实行环保提级管理,对每一起环保波动和环境事件认真剖析原因,举一反三制定整改措施;大力开展源头治理,避免产生生产过程泄漏,争取用一年时间实现无异味工厂目标,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型炼化标杆企业建设。

精心组织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全力实现吨油效益最大化和炼化一体化效益最大化,积极对标一流炼厂,眼光向内找差距,全面提升炼油化工专业管理水平和同类装置竞赛名次,优化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利用好各种汽油组分资源,多产高标号汽油和航煤;深度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柴汽比;加大化工新产品和专用料开发力度,增产高附加值产品。



发布版面

攻坚


主题

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

发布日期

2019-03-01

 

近十年来,我国造纸行业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000余万吨,各项排放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产减污成效显著。” 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在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

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近日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造纸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据了解,纸张的消费需求作为与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有直接关系的指标,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全社会各领域。目前,我国生产的纸张品种已达数百种,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原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表示,《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系统地记述了多年来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和进步,科学地分析了行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和市场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努力目标,为我国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

他强调,中国造纸行业要服务生态发展需要,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服务媒体融合需要,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作贡献;要服务文化生活需要,以服务人民文化生活为动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多作贡献。

 

 

 

 

 

 

发布版面

基层新闻


主题

杭州富阳区削减造纸产能超过六成

发布日期

2019-03-04

 

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1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达标率100%,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Ⅱ类地表水标准,达标率100%;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30天,优良率90.9%;PM2.5日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5%。

近年来,富阳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对传统重要支柱产业造纸行业实施腾退转型行动。这项行动自2017年11月启动以来,累计关停造纸企业66家,淘汰产能490万吨,削减造纸总产能的62.8%,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境内富春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出境断面水质自2015年以来持续保持优秀。

加强转型工作部署 强化部门联动推进

2004年-2016年,富阳区先后实施了6轮造纸行业整治,造纸企业减至127家,并建成投运75万吨/日的配套污水处理厂5座、废塑料集中处置(清洗)中心14家。

2017年以来,为保“一江清水送杭城”,富阳区坚持“关停腾退一批、转产转型一批、转移转型一批、提升转型一批”,加快推进造纸园区企业腾退转型步伐。2017年3月,成立造纸园区企业全面腾退转型工作指挥部,统筹推进造纸园区企业腾退转型工作。同年11月,召开企业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企业腾退转型工作。富阳区委、区政府及其指挥部坚持每半月召开专题研究会,协调解决腾退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两年多来,富阳区把腾退转型工作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先后实施现场办公50余次,解决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0余个,有效推动腾退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

富阳出台《富阳区江南新城工业企业拆除方案》《拆除企业的“留心留根”实施意见》等政策,强化部门联动推进,政府、经贸、环保、发改、街道、乡镇、企业上下联动,拧成一股绳,精准发力,措施到位,为造纸园区企业全面腾退转型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2017年11月,正式启动造纸园区企业腾退转型,两个月完成纳入第一批腾退计划192家企业(其中造纸企业18家)的腾退关停任务。

2018年3月,区政府成功收储全区最大的造纸集团——永正控股集团,并提前关停这个集团下属的11家造纸企业150万吨产能、1家热电企业和1家污水处理厂。2018年6月底,关停第二批135家企业(其中造纸企业两家)。同年11月,启动第三批200家企业腾退工作(其中造纸企业35家),现已全面腾退关停到位。

关停造纸企业66家,淘汰产能490万吨

在快速完成造纸园区企业腾退关停的同时,富阳区高质量做好企业关停拆除过程中的环境安全保障,通过实施已出让的初始排污权全部收储(回),把安全处置拆除企业的危化品、放射源、工业垃圾、污水池的污水污泥等作为补偿资金拨付的先决条件等措施,属地镇街、环保、安监、税务、银行和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监管,化解了造纸企业关停拆除时的资金风险、职工就业和环境安全等各类问题。

按照造纸园区企业腾退转型行动“一年破题、三年变样、五年基本转型”目标,自2017年11月启动造纸园区企业全面腾退转型行动来,富阳区已累计关停造纸企业66家,淘汰产能490万吨,削减造纸总产能的62.8%。同时,关停配套污水处理厂两家、削减日处理量25万吨,关停热电企业1家、削减年煤耗25万吨,关停化工、彩镀等企业30家。2018年,全区造纸产量559.6万吨,同比下降15.1%;煤炭消耗262.5万吨,同比下降9.3%;污水排放8333万吨,同比下降13%。

据富阳生态环境分局介绍,到2020年底,富阳区将全面完成造纸园区企业腾退转型,可累计腾退造纸企业113家,削减造纸产能780万吨;全部关停现有4家集中供热电厂燃煤锅炉27台3462蒸吨,并拆除配套污水处理厂4座,保留1座污水处理厂用于配套新城生活污水处理。届时,每年将减少煤耗200万吨,减排废水9000万吨、化学需氧量5400吨、氨氮270吨、二氧化硫4500吨、氮氧化物5200吨、挥发性有机物2000吨、一般工业固废11万吨。

据了解,产业腾退转型后,这里将建设一座富春湾新城。目前,一批光电产业、电影产业、磁悬浮项目及氢发动机产业项目等高科技产业有意向进入。同时,富春湾新城将实施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实施项目38个,主要包括安置房、道路、景观、教育等,总投资为250亿元。

 

发布版面

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


主题

发展潜力巨大 绿色循环属性增强

发布日期

2019-03-04

 

 2月22日,由中国造纸协会和中国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发布仪式在京举行。论坛上,主办方代表分别就造纸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共同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进行发言,同时14位来自产学研用方面的嘉宾围绕“文化与传承”“绿色和包装”两个话题分别展开对话。本期D03—D05版对此进行报道。

造纸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2017年,我国造纸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8万亿元,利润超过1000亿元,纸张消费总量超过1亿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纸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归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造纸工业为什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传承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化传播和文明发展史上作出的伟大贡献。

纸张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纸张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纸张的消费需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

造纸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它既为工农业、科技、国防提供功能性基础原材料,也为人们文化和生活消费提供材料,是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现代造纸工业是具有天然的绿色属性和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

造纸工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做了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造纸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造纸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万吨、改革开放初期不足400万吨,提升到目前的过亿吨,并在2008年实现了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平衡,彻底告别了纸张长期依靠“洋纸”的时代。目前,我国生产的纸张品种已达数百种,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保障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0年来,造纸行业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000余万吨,通过技术进步、应用先进装备及淘汰落后产能,产业集中度提高,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环境治理的进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国际上先进的造纸技术和装备集聚中国,目前行业70%以上产能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为了摘掉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节能减排是造纸行业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造纸行业各项排放指标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行业产量数据统计和生态环境部统计年报,造纸行业近10年来增产减污成效卓著。

现代的造纸工业已经发展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包含多个技术领域,体现在高技术含量、高度自动化、超高的制造精度和材料要求,并正在向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造纸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对造纸行业的正面认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广阔舞台,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造纸工业未来是否还可持续?

纸及纸板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经济总量大,人口众多,虽然目前纸张消费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一,但人均消费量2017年只有78千克,与发达国家每年150—300千克的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造纸工业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造纸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把造纸工业具有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属性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全周期更加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体系,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一定会继续提高,社会形象一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作者系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

 

 

发布版面

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


主题

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

发布日期

2019-03-04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排在了首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造纸业如何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造纸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绿色纸业的发展目标,邀请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重要负责人及相关专家进行精彩演讲与分享,聚合政产学研用及出版、印刷、包装等产业上下游各方力量,旨在系统梳理和探讨造纸发展的可持续政策、应用及趋势,同时中国造纸协会首度发布《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对国内制造业发展进行权威解读。

造纸行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纸的消费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造纸产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供给结构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为我国轻工业做优做强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为行业重要的宣传阵地,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集权威性、时效性、可读性、服务性于一体,是业内唯一拥有出版、传媒、广电、印刷、版权等全产业链服务职能的新闻机构。此次论坛纸报携手,汇聚出版、印刷、包装全产业的中坚力量,共商纸业可持续发展之道,双方整合资源优势、聚合优势力量,可以说是全产业链的一次创新尝试。

在中国造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各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重要负责人及专家进行了精彩演讲与分享,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对我国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国造纸协会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能够为全行业打造一个产学研高端交流的平台。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凤生纸业:品质过硬撑杆跳

发布日期

2019-03-12

 

一件件产品在生产线上打磨、成型、包装,一份份订单从全国各地接踵而来⋯⋯春节过后,四川省犍为凤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实现新年发展撑杆跳、加速跑,早早吹响了复工“集结号”,工人们铆足干劲埋头苦干,生产车间机声隆隆,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精气神在工业园区内汇聚起冲刺“开门红”的强大动力,为实现全年目标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日前,笔者在凤生纸业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洗、漂、蒸、煮赶订单;公司中心控制室内,技术人员通过电脑时刻监控着生产设备运转情况,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转状态。

“开年以来,公司销售订单大幅度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和销售都增长了一倍,目前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天造纸300 吨。”凤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申群林介绍,“越是产销两旺的时候越要确保产品质量,公司积极进行生产技术创新,同时加强员工技能培训,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凤生纸业始终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经营方针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发展理念,以“环境保护,绿色制造”为宗旨,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其主导产品有漂白/本色竹浆板、漂白/本色竹浆生活用纸原纸,山丘熊猫卷纸(普通版和黑科技版)、抽纸、手帕纸等中高档生活用纸。

“当前,公司正抓紧修建12 万吨生活用纸技改项目,该项目已有4 条生产线投产,还有6条生产线预计今年6 月底建成投产。” 申群林介绍,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年产量达18万吨,产值达10 亿元,将促进凤生纸业产能整体提升和林浆纸一体化建设。

据悉,凤生纸业已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签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公司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智能制造,走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林浆纸一体化道路,延伸竹浆造纸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业,形成“漂白/本色竹浆-漂白/本色生活用纸原纸-高档生活用纸”竹浆生活用纸产业链。同时,凤生纸业将构建互联网+制造产业模式,与制浆造纸专业研究机构和相关高校进一步深度合作,提升产品品质,创立名优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力争成为中国制浆造纸行业的一流企业。

 

 

 

 

 

 

 

 

 

 

 

 

 

发布版面

农业科技


主题

制浆造纸: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发布日期

2019-03-12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出口马来西亚(全国产装备EFB棕榈空果串制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

 

▲自主设计建造的化机浆废水处理工程。林化所供图

源自植物纤维的制浆造纸,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然而,其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产品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重等瓶颈问题。如何从科技入手予以突破?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制浆原料多元化、目标产品高值化、核心装备自主化和生产过程清洁化,践行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支撑造纸产业向资源节约、产品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林化所)副所长、研究员房桂干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在国家基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资助下,房桂干领衔的团队创新开展混合材均质软化处理、纤维低温定向解离、化学品减量、废水高效处理等技术攻关和核心装备创制,为实现造纸工业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一环更要自主

既为工农业、科技、国防提供功能性基础原材料,又为人们文化和生活提供消费材料,可以说,造纸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

 “我国制浆造纸从2009年发展至今,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18年我国纸和纸板产量为1.166亿吨,纸张消费总量超过1亿吨。造纸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房桂干介绍。

木材、芦苇、稻草、麦秸……这些都是造纸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天然和回收的植物纤维等可再生资源。在造纸中,不仅使用的原料,其生产过程排放的固、气、液态废弃物已基本实现回收循环利用,形成了完整的资源可回收、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工业体系。

房桂干表示:“为摘掉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节能减排是造纸行业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行业各项排放指标基本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事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造纸业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局:制浆纤维原料依赖进口,制浆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高得率制浆技术和装备如何实现国产化?

2017年,我国进口木浆2372万吨、废纸2572万吨、木片1140万吨,进口造纸纤维原料(木浆、废纸和木片)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当前国家限制废纸进口,进口由2012年的3006万吨削减到2018年的1705.5万吨,预计到2021年将降低为零。同时随着森林禁伐工程的实施,我国造纸工业原料缺口将进一步加剧。

 “新型高得率浆制浆生产技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传统化学制浆比较,前者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工程投资省、木材利用率提高近1倍的优势,吨浆节约木材可达2立方米,且污染物发生量仅为传统化学法制浆的1/6~1/4。”房桂干介绍。然而我国高得率浆生产线超过90%以上采用国外技术和装备,且产生了“水土不服”。

此外,我国每年产生2亿吨林木剩余物未得到有效利用,现有的制浆工艺和装备无法利用其生产优质纸浆和高值化产品,同时其不合理处置也带来严重大气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

创新突破 提升技术水平

混合材是指林业三剩(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和商品混合木片的统称,将其用于制浆造纸,不仅可缓解我国造纸原料短缺,更可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但混合材面临材性差异大、制浆得率低、化学品用量大、进口装备无法利用混合材制优质高得率浆等难题。

房桂干团队系统开展木片药液渗透与均质软化机制、纤维定向解离、高效漂白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突破木片浸渍均质软化、纤维低温定向解离、清洁高效漂白、废水处理与回用等关键技术,创制高得率制浆、废水高效处理等核心装备。

针对混合材种类杂、材性差异大、制浆得率低,团队研究木材微细结构、化学组成和分布特性,揭示木片药液渗透机理,为均质浸渍软化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创制的混合材多级变压浸渍均质软化技术,突破传统技术无法利用混合材生产优质纸浆的技术瓶颈,制浆得率从75%~80%提高到85%~92%。

针对高得率浆磨浆能耗高、结合强度差、纸浆品质差,研究揭示木质素迁移和纤维表面玻璃化机制,建立纤维低温定向解离磨浆理论;创制盘磨功能分区高能效磨浆关键技术,突破传统磨浆无法实现细胞壁S2层定向解离的技术难题。

针对化学品用量大、漂白效率低,研究揭示过氧化氢稳定化机制和高效漂白机理;研发的多价金属离子螯合转移、多段施药挤提高效漂白、逃逸H2O2捕捉回用等关键技术,确保了反应产物不断移除、漂白药剂保持稳定浓度水平,实现漂白反应进程平稳高效清洁。

针对进口装备无法利用混合材制高品质高得率浆,团队创制多级差速挤压揉搓浸渍装备、双功效反应塔、高能效磨浆单元、脉动湍流新型厌氧反应器、多相效协同催化氧化反应器等高得率清洁制浆和废水高效处理核心装备;根据不同制浆原料和产品定位,创新集成混合材高得率清洁制浆产业化技术,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化。

产业化效益显著

开发节能型高得率制浆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高值化利用低等级木材及木材加工剩余物,一直是国内外制浆领域的研究热点。

 “引进的技术设备主要针对新鲜木材等优质木材原料设计,不能适应我国低质纤维原料用于高得率制浆生产,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生存和发展问题严峻。”房桂干说。

由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高得率制浆生产线,突破层层技术瓶颈,制造出优质纸浆,可完全替代进口纸浆用于轻型纸、液体包装纸、防伪白卡纸和生活用纸等各类高档纸及纸板产品抄造。

项目先后在山东、江苏、福建、四川、安徽等地建成全国产化装备清洁制浆生产线16 条,升级改造山东晨鸣、山东华泰、江苏金东、广西金桂、福建腾荣达、河南瑞丰、湖南岳阳等国内20多家企业进口高得率浆生产线32条,技术成果覆盖高得率浆总产能(780万吨/年)的70%以上。

 “采用中国林科院林化所专家研发的混合材高效清洁制浆成套装备,同等规模下投资仅为进口装备的30%左右,原料利用率高达85%~92%,而传统化学法制浆仅40%~50%,而且中水回用率由40%提高到65%。”一位造纸企业负责人说道。

近三年,项目产生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利用混合材1870万吨,林农增收224亿元,增加岗位8000个,工资总额11亿元以上;节约木材500万m3左右、节水1.8亿m3、节电69.6亿kWh、COD减排15万吨。此外培养研究生87名、企业技术骨干180名。

 “该项目属于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及制浆造纸工业清洁生产重要内容,不仅打破高得率制浆技术和装备被国外公司长期垄断的局面,而且整体提升我国清洁制浆生产技术水平。”房桂干表示,团队未来还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发布版面

2019两会特刊·聚焦


主题

开拓高质量增长点“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

发布日期

2019-03-04

 

 

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建议强化有效投资、细化合作方向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说,到去年年底,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也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在一些具体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上,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开拓阶段,进入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系统化的深化推进阶段。下一步,如何强化有效投资,细化合作方向,进一步完善法律支持、人才输送等保障成为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方需要更为细致的建设方案。

加强有效投资方面,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以下简称“民盟中央”)在拟提交的提案中表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中低端产业上,应大力推进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等高端产业的合作,通过高质量的产业对接带动产品、就业、金融、劳务、文化、标准等各领域的广泛输出,开拓高质量增长点。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的高端合作。

民盟中央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与不同沿线国家合作的具体领域和方向建议。提案指出,对于新加坡等创新型经济体,应加强与其进行技术人才、生物医药、电工工业等优势领域的合作;对于匈牙利、爱沙尼亚、波兰、捷克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应加强与其进行汽车、装备制造、机械设备等重点产业的合作;对于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等信息化发展强劲的国家,应注重与其在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方面的合作;对于中东欧等传统工业化国家,可加强与其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强化有效投资,关键还要在“精准”对接上多下功夫。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过去几年,我们与很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实已达成的共识,如何把合作备忘录的原则精神和合作领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赢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如何从中总结普遍的工作规律,这些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金鑫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为细致的合作方向。“中国将加强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增强‘造血’机能,通过产业发展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衔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内外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作领域,做到因地制宜。”

金鑫建议,加快建立促进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等保障性服务。企业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本土化经营,多与当地企业建立共享经济模式。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通过优势产能合作,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此外,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张水波说:“培养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将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可持续发展。”

张水波根据自己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经验提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计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目前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官方或通用语言,我国高校尚未开设课程,小语种人才存量明显不足。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张水波建议,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全球工程经营”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本科专业,聘请长期从事国际工程一线管理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讲课老师,以弥补学校老师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办学方式上,高校可以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央企等企业合作,采用“3+1”培养方式,快速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

同时,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就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姚爱兴在拟提交的提案中建议,设立银川铁路口岸,加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建设。

 “银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准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已逐步成为西部地区面向国际的重要门户。”姚爱兴建议,设立银川铁路口岸,支持建设粮食口岸、水产品口岸、整车进口口岸,发挥国际货运班列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郭卫民说,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同相关国家一道,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国政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调研议政活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外交往活动,为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作出积极贡献。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广东以更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发布日期

2019-03-05

 

南粤春来早,万物竞芳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大湾区的蓝图正徐徐铺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去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期望;去年10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视察,强调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广东深入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建设外贸强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答卷。

如今,广东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新时代全面开放的广东乐章,必将传播得更远更广。

开放高地——广东自贸试验区获得更大改革自主权

日前,省政府印发《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从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部署了40项试点任务。其中,更是将多项省级权限下放自贸试验区。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是广东打造“开放高地”的题中之义。

挂牌3年多来,广东自贸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明显,在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化粤港澳合作等方面的“冲劲”十足:

——国际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区内开通250余条国际班轮航线,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均在区内开展业务;首创“保税+实体新零售”式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南沙不仅成为华南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也是全国平行进口汽车第二大口岸。

——重大金融平台陆续落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创新金融和类金融企业集聚地;建立全国首个金融创新知识产权适营交易平台,交易规模突破2万亿元;引入全国唯一设在总行之外的总行级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清算中心;深港基金小镇、广东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落户运行。

——形成38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向全国复制推广33项、全省范围复制推广102项。其中,一般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减少42.6%;负面清单缩减至45项,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开办企业时间平均为3天,接近新加坡、香港等地水平。

——推动CEPA补充协议新增10条开放措施,专门适用于自贸试验区;香港会计、税务、建筑、金融等专业人士经特殊机制安排直接在区内执业。

——广东自贸试验区正聚集着全球资源。截至去年底,区内累计新设企业25万家,中远海运、中交建、中铁建、汇丰、保利、光大、平安等一大批总部企业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企业超过270家。

当全球企业涌向广东自贸试验区,对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今,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每家企业都可以“独享”一个专属网页,通过它可以大大减少办事时间。这个全国首创的政务服务模式曾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南沙新区片区建立了“线上海关”样板间,企业办事效率提高80%以上;前海蛇口片区推出全国首个VR办税厅;横琴新区片区首创澳门单牌车便利出入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享受到了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红利”。

今年,广东将积极开展首创性的改革探索,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探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与港澳专业服务领域合作,进一步放宽准入、资质、资格和经营范围限制,建设跨境投资贸易一站式服务体系。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广东正在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携手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在这片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体量庞大的城市群,人口规模达7000万,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拥有世界级规模港口群和广阔经济腹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广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制,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取消办理就业许可证、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成立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并启动运营。

——加快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顺利开通运营,“一地两检”通关政策落地,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快。

——去年以来,广东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多个百亿美元级外资大项目密集落户或动工:去年8月,富士康科技集团与珠海签署半导体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其继去年落户广州增城的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之后的又一个重大项目;去年9月,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惠州建设化工综合体项目、LNG接收站项目。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绘就,三地人民欢欣鼓舞。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连续三年提交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应更好地发挥大湾区开放门户优势,培育湾区总部经济集群,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大湾区设立总部,同时,深化香港和深圳科技合作,支持澳门开放多元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正加速流转——拥有国际一流大学及全国高等院校170多所;共有4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及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腾讯、比亚迪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创新资源流动聚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赋予强大动能。

 “我们已经期盼一年了!未来,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在听完首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后,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激动地说。全国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有礼认为,要充分发挥澳门的优势,进一步密切我国跟葡语系国家的关系,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将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加快编制大湾区建设专项规划,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正在变成风生水起的现实。

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度居全国前列

今年1月,我省外贸进出口实现开门红。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1月,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630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比同期增长9.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69.7亿元,增长8.5%。2018年,广东进出口外贸总值7.16万亿元,增长5.1%,外贸规模首破7万亿元。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东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如今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去年9月,国家信息中心在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5—2017年,广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度指数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的高参与度如何实现?作为全国首个发布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的省份,近年来,广东紧密围绕建设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三大定位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18年,广东推出“外资十条”(修订版)、“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等优惠政策措施,为广大企业投资兴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广东加快贸易便利化改革,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沿线国家基于比较优势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

——广东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公开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以促进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内容涉及到经济、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关键领域,同时,各地市也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

——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广东着力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机场、铁路联通,已构筑起联通内外、便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金发科技海外业务进一步拓展,在印度、德国等国家分别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及泰国建立海外贸易平台。“接下来,将与发达国家企业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未来广东应通过建立海外园区、打造现代服务体系、扩大进口等方式综合平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充分挖掘各自的比较优势,强化与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合作。

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积极开拓沿线国家市场,联合港澳开展海外经贸推介交流,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开放包容的广东,正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是新时代广东的重要使命,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广东正披荆斩棘,令开放之路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布版面

调查研究


主题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经济开放水平

发布日期

2019-03-05

 

黄浦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经济开放水平的现状分析

黄浦区服务“一带一路”潜力巨大,但动能不足

“三大优势”与“三大不足”并存。黄浦区拥有享誉盛名的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豫园、新天地,区位优势突出,历史人文底蕴深厚、高端服务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纵观黄浦经济,呈现“三大优势”与“三大不足”并存的现状。“三大优势”在于: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机构集聚;高层次、多种类专业服务业集聚;文旅商资源集聚。与三大优势相对应的“三大不足”在于:外滩金融集聚带能级不高,国际化承载能力及辐射功能不强;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专业服务业集聚优势及其服务功能并未充分发挥;文旅商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缺乏新亮点,品牌价值也亟待深入挖掘。“三大不足”是造成当前黄浦经济优势不优、强项不强的主要因素,抑制了黄浦经济的发展活力。

认知不足、重视不够、行动力不强。缺乏综合施策的全盘谋划考虑,尚未形成一套系统集成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主动对接、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不够。若不能抓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黄浦经济开放水平带来的红利,不能有效利用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黄浦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与增长潜能,将错失新的发展机遇。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黄浦开放型经济能级的“五大机遇”

通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落实“一带一路”行动方案,黄浦区可从五个方面突破目前对外开放的瓶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发挥黄浦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提升黄浦服务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部经济、高端人才入驻黄浦,形成全球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集散地;通过鼓励和支持区内名特优商贸企业“走出去”,为黄浦老字号品牌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打响黄浦商业服务的国际品牌;借助上海承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利用黄浦独特的区位条件,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展览平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集聚黄浦,构建集“展示+贸易”功能的世界级商圈。

为此,需强化大局意识、机遇意识与品牌意识,积极主动服务和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提升黄浦经济的开放水平。

黄浦经济对外开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金融服务与专业服务的支持不够,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不高。黄浦企业“走出去”大多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势单力薄,缺乏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两条“拐杖”作“护航舰队”支撑,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这是造成企业“走出去”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政府引资政策力度加大,外资集聚效应尚待增强。黄浦服务经济的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其中,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外滩金融集聚带成了上海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尽管外滩金融集聚带在集聚外资金融类型上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整体的实力及单体的能级与“一城一带”的地位作用尚不相适应。应继续着力从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发展环境等三大方面施策,加大对外资金融的吸引支持力度,让黄浦金融业发展优势更优、强项更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更高水平开放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黄浦经济的开放水平不高,人文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特征显著,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经济开放水平方面,黄浦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低;黄浦经济内贸依存度相对较高;从黄浦经济外资依存度看,实际利用外资占GDP 的比重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相当,与黄浦区的地位不相适应。另外,

黄浦区人文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特征比较显著,但人才结构的国际化水平尚待提高。总之,黄浦在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经济流量规模上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标准还相距甚远。

黄浦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经济开放水平的对策建议

对接“一带一路”行动方案,找准黄浦经济的功能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

明确功能定位。立足黄浦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经济开放水平中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引领示范区,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表率作用的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内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业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科技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使黄浦区成为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与功能枢纽。

明确发展目标。围绕“以提升黄浦经济开放型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把黄浦打造成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卓越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让黄浦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便捷,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黄浦,增强黄浦市场主体发展新动能,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人员往来自由化以及文化交流机制化。

明确基本原则。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机制,由政府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和平台,尽心竭力当好企业的“店小二”,帮助和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明确实施路径。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陆路节点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网络,同时加快与国内对接“一带一路”的西北、西南门户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建立“外合内联”机制,并以金融、专业服务业两大服务资源为依托,积极发挥黄浦区在推动上海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下一步,黄浦区的工作重心或抓手可归纳为“一网站”“一论坛”“两指数”“三平台”“四中心”“五机制”。

创办“一个网站”与“一个论坛”,为宣传、研究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性服务

开设黄浦区“一带一路”信息服务门户网。有助于更多的企业、市民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并积极参与,网站应与上海社科院“丝路信息网”、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官网对接,并加强与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资讯及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举办“一带一路”友城高端论坛。广泛借力,每年定期举办由区政府、社科院、贸促会、上海国际商会、区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大型国际论坛暨“一带一路”友城高端论坛,将其打造成服务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打造金融、航运“两大指数”,扩大黄浦优势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编制发布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外滩金融发展指数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和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应继续做好这一指数的年度编制及发布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常态化指数,并探索推动该指数成为专业化指数品牌,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及观测评估“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

开发“一带一路”航运保险指数。由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牵头组织编制完成的航运保险指数(一期)已在行业内发布,但仅对政府与研究机构开放使用。该指数属全球首创,与去年由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一带一路”航贸指数互为补充,弥补了在航运保险领域的专业指数空白,对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浦应充分利用上海航保协会的区域优势,助力该指数(二期)完成开发后面向企业、社会发布,扩大该指数的应用范围,使之成为国际航运保险指数市场上的风向标与引领者。

搭建“三大平台”,为黄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科创及综合性专业服务建设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平台。积极服务上海建设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全面保障驻区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性机构面向国际的业务拓展。

构建“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合作平台。鼓励支持文创金融机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导社会资源和各类融资通道为文创企业服务,构建文创产业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加强“8 号桥”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引领区;利用黄浦科创产业园区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和企业孵化培训基地;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打造数字产业园区。

打造“一带一路”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引进和本土培育,按照“宽领域、多层次、国际化、专业化”的要求,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的“一带一路”综合服务承载区,整合区域内相关专业服务资源,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站式、集成化的综合服务;加大鼓励和扶持黄浦律师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尤其在金融、航运、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集聚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律师人才,支持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充分利用区外会展服务资源,力争成为“国际会展之都”综合服务功能承载区;着手建立健全区内企业、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息统计数据库。

设立“四个中心”,促进“一带一路”贸易往来,进一步发挥黄浦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源集聚优势与专业服务能力

设立“一带一路”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中心。结合南京东路区域的转型升级,建立“一带一路”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中心,对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好满足海内外商家实现“6+365”常年展示及商务办公需要。

设立“一带一路”国际仲裁中心。依托区内的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其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已积累的处理国际经贸争端案件的经验,积极推进实施国际通行争议解决方式,加快探索上海仲裁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仲裁机构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打造国际化仲裁服务品牌,为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争议与纠纷提供专业化的商事、海事仲裁服务。

开设“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帮助国内企业投资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为上海技术、上海品牌“走出去”保驾护航。

开设“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培训中心。设立语言培训中心,对“走出去”企业和“引进来”服务的相关人员提供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中短期培训;针对小语种领域人才短缺的现象,积极寻求与高等外语院校的合作;顺应当前语言服务逐步走向互联网平台化模式的变化趋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多语种服务支持体系。

构建“五大机制”,为黄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设立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黄浦区对接上海市“一带一路”行动方案的各项推进举措,落实各部门的工作,推动黄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化;做好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举措的“系统集成”效应;出台扶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和机构的政策举措;设立引导基金,用于举办论坛、维持网站运营与资助交流活动等开支,吸引“一带一路”企业、机构、人才集聚。

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友城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友好城市的交流,探讨务实合作的路径与机制;加强与香港地区的合作交流,使之成为黄浦企业“走出去”的桥梁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平台;加强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相关省市的交流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省市的交流合作。

建立“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中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定期举办以“魅力上海·多彩黄浦”为主题的“黄浦文化周”;重建“大世界—东方百老汇”机制,打造“丝路大世界”;切实发挥国际旅游节作用,将黄浦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集散地,集聚和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文学创作,探索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论坛。

建设“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机制。积极主动配合文化部和市政府,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部门合作,推动国际艺术节联盟机制建设,力争将该国际联盟的协调联络机构设在黄浦;利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机制,吸引更多类型的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黄浦,让黄浦成为“一带一路”友城合作联盟的集聚地;发挥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集聚效应,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将“演艺大世界”打造成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演艺区域。

构建“一带一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专业服务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培训业务合作,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养储备更多专业人才;对“走出去”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同时加快建设本土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并全面提升黄浦区公务员及国企领导班子的国际化水平。

 

 

发布版面

本省新闻|关注2019海口城市旅游推介会


主题

海口主动融入北部湾城市群

发布日期

2019-03-07

 

3月3日晚,2019海口(南宁)城市旅游推介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这是3年内海口在北部湾城市群举办的第7场推介会,为海口与互为目的地、客源地的北部湾城市群成员间的城市旅游合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走进北部湾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举办城市旅游推介会,是海口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落实好国务院两年前批复同意建设北部湾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推动区域合作、惠及区域内百姓福祉的具体举措,海口的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北部湾城市群兄弟城市的认可。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许多受访嘉宾都认为,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海口旅游推介会对推动北部湾城市群在旅游文化的区域合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接下来,各市应加强资源互通,积极开展互为目的地、客源地的城市旅游合作,共谋共享“旅游文化”同发展新机遇。

 “10余个城市、超过4000万人同饮一湾水,这是一个体量多么大的市场潜力。”在3月3日于南宁举办的海口城市旅游推介会上,海口市副市长冯鸿浩说,同为北部湾城市群“一核两极”的重点城市,以文旅交流、文旅融合为契机,海口与湾内各成员间共同谋求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步伐正在加快。海口希望与北部湾城市群一同拓展新的航线,支持和吸引更多的航空和邮轮公司开辟经停北部湾或直达海口的航线,共同打造北部湾旅游品牌和精品路线,联合开展旅游整体营销,延伸旅游新线路,拓展旅游新空间,提振入境旅游。

广西南宁市副市长伍娟表示,海口前来南宁举办推介会,深化了海口与南宁旅游界的合作,南宁将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海口的合作交流,推动两地旅游业共同发展。

广东阳江市市长温湛滨认为,北部湾城市群应携手深化文化旅游合作,坚持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以“海丝”文化为魂,以旅游景点为支撑,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旅游品牌。

 “应组建北部湾滨海旅游城市联盟,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龙头,以冼夫人文化为纽带,与北部湾城市群串珠成链,打造独具魅力的北部湾旅游国家品牌。”广东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志晖建议,挖掘区域优势、品牌和亮点,大力提升北部湾“文化旅游”内涵。

 “加强北部湾城市群文旅合作,促进海口旅游发展,是海口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举措。”冯鸿浩说,接下来,北部湾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还要积极开展互为目的地、客源地的城市旅游合作,并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将各市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景区有效整合、延伸,使文化旅游成为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支持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发布日期

2019-03-11

 

“听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高、清、实、力’四个字概括。”全国政协委员、湛江海关关长施宗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刚落座便开门见山。“高”体现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站位很高;“清”是指报告整体脉络清晰,分析形势透彻,布置重点任务清楚;“实”不仅指报告语言平实朴素,还指报告多项数字化的指标实事求是;“力”是指报告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整体有定力,传递了面对困难凝心聚力的信心。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传达的一个共识。我作为海关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深感海关部门在过去一年间取得成绩的不易。”施宗伟感慨道,2018 年,海关部门着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服务我国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排名由第97 位跃升至第65 位,提前3 年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海关系统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努力的目标,也是政协委员开展调研提案工作的重要现实考量。

施宗伟说:“担任政协委员一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要求,结合海关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委员职责、正确行使委员权利,围绕大家普遍关注的营商环境等专题,积极按时参加网络资政、远程协商活动,提升了调研提案质量。”

提升调研提案质量的同时,施宗伟表示,积极建言资政也有效推动了湛江海关的实际工作。以全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例,湛江海关在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 年12 月关区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 年平均水平分别压缩71.9%和67.9%,超额完成压缩三分之一的目标。

“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支持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推动广东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形成区域开放新格局。”施宗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曾明确要求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他还曾提出,湛江要把握好国家支持海南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海南相向而行。这为湛江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湛江地理位置优越,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同时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北部湾城市群的交汇处,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可以有效发挥串联作用,实现各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形成集群效应。施宗伟认为,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将有力推动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有利于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合力,有效带动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但目前来看,湛江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制约因素,比如缺乏国家层面明确的战略定位和规划支持,综合交通体系仍然存在短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完备,缺乏高水平开放平台。”施宗伟说,“对此我有三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筑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能。”

湛江是海南与内陆腹地连接的咽喉要道,也是连接海南自贸区(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战略区域的重要城市。与海南相向而行,就是要以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港)为目标,强化湛江对海南的保障和支撑功能,共同服务国家南海战略,形成区域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此,施宗伟建议从三个方面推动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一是打造湛江为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的综合保障基地;二是突出错位互补,建立区域优化的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协同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

无论是打造湛江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还是形成与海南相向而行区域开放新格局,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各个层级部门的共同努力。施宗伟表示,下一步,湛江海关将支持湛江港强化西南地区出海主通道作用,发挥到“一路”沿线地区航程最近的优势,打造连接“一带”与“一路”的物流枢纽。支持湛江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将湛江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片区,积极支持湛江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

施宗伟表示,湛江海关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抓好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成本等工作,扎实推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工作,按照“五关”建设要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力支持湛江实施高水平开放,加快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当选委员,我非常注重增强委员意识、珍惜委员形象,时时处处以政协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过去一年我广泛开展调研走访,了解群众诉求,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做好有关的提案准备工作。”施宗伟说,“今年,我还将深入开展调研,提升提案质量,围绕新的提案,我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到湛江调研,为支持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新海关建设建言资政。”

采访刚结束,施宗伟便匆匆赶去参加另一场小组讨论会。

 

 

发布版面

普法园地


主题

李延强代表:恳请国家倾斜支持广西北部湾港建设

发布日期

2019-03-12

 

 “我们很期待国家进一步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昨日,全国人大代表、防城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延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已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请求国家进一步提升广西北部湾港战略地位的建议》,恳请国家倾斜支持广西北部湾港建设。

广西北部湾港由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组合而成,是西部地区唯一沿海港口。截至2018年12月,广西北部湾港有集装箱航线42条,其中外贸24条、内贸18条。已开通至泰国、越南、日本、南非等亚非国家航线,航线网络东盟和国内主要港口全覆盖,实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主干线从2017年渝桂班列1条线路拓展至连通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等西部6省区市的5条线路,2018年累计开行班列1154列,并通过“渝新欧”“蓉欧”等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的无缝连接。

广西北部湾港快速发展让人欣慰,但其发展也面临一些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解决的问题。李延强代表说,主要问题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用海审批越来越难,没有港口建设的公共倾废区、纳泥区。

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关于请求国家进一步提升广西北部湾港战略地位的建议》中,李延强代表恳请国家从四个方面支持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提升其战略地位。

——恳请国家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将广西北部湾港整体升格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并列为国际枢纽港。他说,广西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海衔接关键节点,有西南、西北、中南广大经济腹地为依托,在开行远洋航线、发展集装箱业务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十多年建设,广西北部湾港已具备列为国家主要港口的基础和条件。

——恳请国家倾斜支持广西北部湾港建设。继续加大资金补助比例,支持北部湾港深水码头配套航道建设,特别是加快审批和支持防城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配套进港航道建设。

——恳请国家规划明确北部湾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配置的公共倾废区、纳泥区。目前,防城港30万吨级码头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和项目选址意见,防城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已委托编制可研阶段相关专题论证工作,计划年内完成前期工作。为此,恳请国家在明确配置北部湾港建设所需的公共倾废区和纳泥区后,在项目审批上对防城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及配套进港航道给予支持。航道工程计划明年实现开工后,恳请国家在现有支持基础上继续适当提高补助比例,并按建设期分年度安排补助资金。

——恳请国家在防城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及配套进港航道涉及用海审批时给予统筹支持。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以科技创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14

 

3月11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主题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答记者问时表示,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倡议,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王志刚表示,科技部将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使科技创新成为一个亮点,使“一带一路”成为科技合作、创新之路。

谈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进展,王志刚介绍,一是加强了人文交流方面的国际合作。科技部于2018年组织了500多名“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短期科研。二是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目前,科技部正大力推进此项工作,有些实验室已经开始筹备。三是已与菲律宾、印尼等8个国家启动或探讨建立科技园区合作。四是与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构建了5个区域技术转移平台。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大湾区应与“一带一路”统筹布局联动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3-15

 

从地理位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处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上。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与“一带一路”统筹布局联动发展,建议在中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的粤港澳三地协调工作机制中,设置“一带一路”专责职能机构。

确定大湾区功能定位为“新兴产业湾区”

李清泉建议,应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向交汇、内外辐射的独特优势和条件,将其与“一带一路”的规划方案统筹布局、联动发展,整体呼应国家顶层设计与决策,从而以更强的动力、更优的质量、更高的标准,建立起新型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块和国际商贸关系交往模式,有效推动开放合作,多边贸易,共建共享,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同时,确定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定位为‘新兴产业湾区’。”李清泉说,如此可以对标纽约“金融湾区”、旧金山“科技湾区”、东京“制造业湾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能源、新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迎头赶超国际发展潮流,创新引领世界未来趋势,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助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

在大湾区设置“一带一路”专责职能机构

李清泉还建议,应设置“一带一路”专责职能机构,对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特长优势、科技创新影响、现代服务质量、综合交通运力、中欧班列业务、高端制造产业等;对内推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互补性需求、优势性资源、便捷性渠道、安全性投资等,并常态化及时提供各相关国家的信息。

 “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李清泉说,国家应有国际社会知晓并可依据的法律规定,实现湾区内人才自由流动、自由交流、自由聘用、自由发挥,实现人才无差别的全面吸纳和任用,以人才实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

全方位打通大湾区外贸流通经络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集装箱干线港的聚集地,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全球门户。

对此,李清泉建议国家加强引导,将湾区核心地带珠江口航域聚集的各自为政的南沙港、黄埔港、蛇口港、妈湾港、赤湾港等,依法进行现代企业治理整合,集中打造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发展江、海、陆、空、铁立体联运,配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大湾区外贸市场需要,开通和增加陆路“中欧班列”、海上“中欧班轮”,海陆并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全方位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流通经络。

李清泉认为,在统筹布局、联动发展的同时,应大力鼓励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有针对性地形成丝路科技、丝路产业、丝路制造、丝路服务,丰富各种项目投融资渠道,汇聚各类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推动和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