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7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10-11 09:02:12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科技赋能蓝色经济 海洋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把握时代新机遇 创建海洋新高地

新兴技术驱动智能装备向海洋进军

构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体系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山东东营:三措并举建设海洋强市

江苏: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惠州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

宝安如何打造深圳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钢铁篇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智能发展:赋能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钢铁企业智能转型的变革实践

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单机上线运行

做好标准化工作 促进钢铁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钢铁工业超低排放应“差别化管控”

钢铁电商打造供应链协同新生态

超低排放或引领钢铁业革命性变革

钢铁行业环保绩效两极分化严重

钢铁业须走出“增产不增效”怪圈

石化篇

石化行业或再现超150亿美元大并购

高质量发展将成石化业“十四五”热词

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茂名石化上半年航煤出厂增12%

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

齐鲁石化:勇于超越加强技术研发

从振兴石化到世界一流

石化行业谋求绿色“领跑”

巴陵石化:勇当化工和材料板块排头兵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找准科技驱动的“着力点”

造纸篇

晨鸣纸业二季度净利大幅增长

坚守初心使命 谱写中国造纸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湖北孝感孝南区 蓬勃崛起的中华纸都

古法不古旧 复兴千年前的造纸技艺

“一张纸”讲述家族发展史

其它

广东携手港澳建设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珠湛首个城市创新产业合作项目落地

陆海新通道推动广西北部湾临海工业加速崛起

北部湾经济区创造超常规发展成功范例

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科技赋能蓝色经济 海洋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19-07-01

 

尽管已是工业电机与风电控制方面的老牌企业,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重机”)在选择进入海上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后,仍感受到了压力。

东方重机董事长曾先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大的压力来自科技研发。“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的事业,而当前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与制造资源相对分散,科研与制造分离现状放缓了其产业化速度,这对企业当期经营影响非常大。”

而这只是海洋科技研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之一。628日,在广州南沙举办的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如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高效转化”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关注的焦点。此次研讨会上还专门成立了南沙海洋科技产业咨询委员会。

受访专家表示,海洋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增速已连续多年超过整体经济增速,但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科研压力依然难以消解。如何破题对于各地持续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意义重大。

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

如何破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大省广东最先遇到了这一问题。

2018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接近2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9.0%,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其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均达到了20%

但广东不止一次向外透露,广东虽是海洋大省,但仍未成为海洋强省。为此,广东提出部署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甚至决定从2018年起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连续支持3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要实现从海洋大省向强省跨越的目标,最根本的还是要打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里面既有体制机制原因,又有人才支撑原因。

曾先茂对此感同身受。他在圆桌会议环节发言中表示,广东、广州乃至南沙本身就集聚了不少科研院所与供应链企业,但由于相互之间缺少合作,很难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优势。除此之外,长期以来面临的技能人才流失风险,也时刻影响着东方重机的人才储备。

他建议引导本地企业组成海洋工程产业链联合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集群,这样也有利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高效转化。

中集海工集团总工程师、中集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江在圆桌会议上表示,尽管广东的海工基础不错、成果颇丰,但并没有把港澳在船检、金融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利用好。她建议,由广东省厅与南沙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海工装备的技术创新中心,把粤港澳三地资源粘合起来。

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也认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的海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平台。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完善高端人才的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收入的分配制度,以此提升科研单位薪酬市场的竞争力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看来,在发展海洋产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智库、专家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正式开幕,标志着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在汇聚海洋经济专家资源、开展海洋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表示,接下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将配合南沙区委、区政府,将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建议措施,用于指导南沙、广东乃至全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实践。

南沙可燃冰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新一轮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探索和布局中,可燃冰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与期待的领域,这在此次论坛暨研讨会上亦受到热议。

一方面,可燃冰开采及其产业化具有极强创新性和突破性,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带来能源革命,代表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度;另一方面更在于,这展示出地方依托区位优势,把握机遇,瞄准前沿方向,迅速汇集配置资源,并寻求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带动相关高端产业发展的蓝色经济探索范式,极具样本意义。

20175月,我国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成为这一重大工程的战略支点,而从首次试开采成功以来,随着这项工程的持续推进,各方资源力量不断加速向南沙集结,也为其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准备第二次试采,目标是2030年实现产业化。”温宁介绍,由此在南沙的相关布局迅速推开,这包括在建将领先全球30年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选址南沙龙穴岛的高标准码头,近期还将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国家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围绕可燃冰勘探开发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在南沙创建深海科技创新中心,设置诸多创新平台,并将引入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以及建设岩芯库,为全球科学家提供共享和研究载体,这显然直接增强了南沙海洋科创能力,“希望聚集所有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装备、核心研发力量到南沙,并希望能有一些产品孵化出来”。

不仅如此,由此带来的联动和聚集效应已经显现。2018 年,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也落户南沙,该机构整合了中科院内外 24 个研究所优势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偲介绍,该研究院的一大重点也是针对可燃冰研究,具体是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系统大装置建设。

这也为本土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机遇。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麦荣枝说,该企业正研发生产可燃冰产业化的过程中所需的钻探船、运输船。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省自身亦在向南沙配置资源。20191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落户南沙,这是广东第二批省实验室,瞄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

 “相信海洋产业将成为南沙新的经济支柱。”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谢明说,当前南沙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以可燃冰钻采船为例,它将领先全球30年,意味着它不仅只是一条船,更有极大带动作用”。

安然也分析,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南沙优势出发,可燃冰等海洋新能源产业必然是一大重要方向,并且这将不局限于能源产业范畴,这背后所需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亦将创造巨大价值。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把握时代新机遇 创建海洋新高地

发布日期

2019-07-01

 

628日,第一届“海丝论坛”暨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等专家学者,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南沙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介绍说,广东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为1932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广州南沙是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地和广州“一核引领、四区互动”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中的核心区域,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桥头堡,更是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交流合作的重要节点。

张偲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夯实海洋科技基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题发言。张偲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海岸带、海湾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围填海、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陆场景不断变化,对于海洋地学来说,围绕海岸带空间建设,必须回答陆海气生协同过程与机制等关键问题。

原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题为“创新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发言中,谈及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同时,分析了沿海地区优化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王殿昌说,我国滨海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压力巨大,如钢铁等重化工业的布局造成了沿海地区产能过剩,产业园区的整合优化是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而海上风电、核电等新一轮产业布局正在抢占海洋空间资源,支撑沿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资源家底正在锐减。留给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少?我们要思考并采取行动,如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需改变固守传统产业的思路,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等。

在随后的圆桌会议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如何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高效转化、大湾区时代南沙如何把握海洋科技创新机遇、政企如何携手共创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等议题展开探讨,从人才支撑、科研平台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发布版面

新闻


主题

新兴技术驱动智能装备向海洋进军

发布日期

2019-07-12

 

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技集成的智能装备正向海洋空间拓荒,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海洋无人生态体系逐渐浮出海平面。711日,为期33天的第五届上海临港海洋节闭幕,当天第三届上海海洋智能装备高峰论坛举行。

 “在信息技术人眼里,海洋就是无穷无尽的数据,”论坛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冬海在海洋信息装备设施的基础上提出,由卫星互联网、无人机群、智慧岛礁、海上云计算网络空间、无人艇群等横跨海陆空的海洋群智社区,构建起包括海域、海岛、港口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及海洋养殖的生态系统。

海洋信息装备集海洋信息感知、传送、处理、存储、应用、管控、服务、保障等装备是信息安全的基石,且对产业辐射能力强。与此同时,我国海洋信息领域仍然面临信息获取难、信息传输难、数据有限且分散、应用水平低等瓶颈。

面对多源多类、多维度、海量的海洋数据,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国表示,物联网是解决海洋数据采集和管理的绝佳手段。“海洋物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海上各种传感设备互通互联,将海上信息整合,实现对海上复杂数据的监测和系统化管理”刘志国进一步指出,海洋综合感知网和信息通讯网即是海洋物联网也是智慧海洋的核心基础。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构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体系

发布日期

2019-07-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海洋垃圾肆意蔓延,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般性定义,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沿海岸环境内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是经过加工的固体废弃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流动性等特点,主要可分为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海底垃圾三大类。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被选取的57个区域的海洋垃圾监测情况不容乐观,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每平方公里21个,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每平方公里2358个,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千克;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每平方公里60761个,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个数为每平方公里1031个,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千克。

海洋垃圾的危害不容小觑

第一、严重影响海洋景观。海洋垃圾对于我国的海洋景观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容易产生视觉污染。在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的今天,受到污染的海洋景观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但随着海洋垃圾等海洋污染的加剧,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比如,塑料类垃圾作为海洋垃圾中最为庞大的部分,经常被海龟、海鸟等海洋生物误食,导致这些海洋生物的死亡;而废弃的渔网则容易缠住海狮、海豹等,限制它们的生长,甚至致其死亡。

第三、对海上活动造成安全隐患。无论是在旅游业、捕鱼业等民生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我国都逐步“走向深蓝”,海上活动日益频繁。可是在这些海上活动中,废弃渔网、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容易缠住过往船只的螺旋桨,损害船体和机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海洋垃圾治理面临挑战

尽管国内各界有关机构开始着力解决海洋垃圾问题,但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管理机制碎片化。受到海洋垃圾所处位置、具体类别、治理办法等因素影响,在治理时,会涉及环保、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各自管理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容易产生部分职能重叠,出现部分治理盲区,导致整体治理效率低下。

第二、区域治理分割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城市尚未实现江海垃圾联动治理,沿岸地区对河道垃圾清洁不到位,不少垃圾随着大江流入海洋,产生新的海洋垃圾。二是海洋垃圾,尤其是海面漂浮垃圾容易在风力、海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多区域间流动。这其中涉及多地的管理部门,然而在当前我国各区域联防联治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完全破除各区域的分割障碍存在一定难度,势必会影响海洋垃圾的治理效果。

第三、参与主体单一化。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海洋垃圾治理在资金、人力、设施等投入上,依旧以政府为主,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程度有限,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海洋环境保护,大多数民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海洋环保类社会组织数量不多,实际进行海洋垃圾治理的机构较为有限。

海洋垃圾治理需协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海洋垃圾治理明确了方向,协同治理成为构建海洋垃圾治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面对现有挑战,构建海洋垃圾治理体系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政府各部门联动治理。在具体进行海洋垃圾治理工作时,政府应当寻求跨部门,甚至是跨地域的多边合作。根据海洋垃圾的特点及各部门的职能特征,将海洋垃圾治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进一步厘清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运用多媒体的政务系统,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各部门间联动治理的方式,尽可能突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的局面,进而有效推进海洋垃圾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二、海陆、江海统筹治理。一是借助当前国内各大城市“垃圾分类”的热潮,做好垃圾的陆源控制,降低源头污染的情况。二是大江大河沿岸地区应当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定期对水域进行清洁,减少流入海域的垃圾数量。三是借助多媒体系统对各重点流域进行监控、预测,及时对垃圾进行拦截、清理。四是以政府为主导,发动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打捞海漂垃圾、清洁海滩。

第三、多元主体互动。政府应当在进行海洋垃圾治理时引入一定的市场化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海洋垃圾治理,并培育更多专业性的海洋环保社会组织。企业需要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寻求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并严格遵照有关标准,减少生产污染,主动参与到海洋垃圾的治理当中。社会组织需要积极响应政府的有关政策,通过清洁海洋垃圾等活动,宣传海洋环保理念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海洋环保当中来,从而加深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

(陈莉莉 曾梓杰 作者单位系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日期

2019-07-16

 

建设海洋强国,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海洋强国,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在分析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未来我国发展战略需求及世界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求和必由之路

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强则国家强。海洋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资源和空间制约发展的瓶颈期,而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国际资源竞争已从陆地转向海洋。各国都在坚持和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增强海洋力量,强化对海域和资源的占有、控制和管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偏低,海洋产业的发展程度、海洋开发实力、规模与国家地位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建设海洋强国已具备越来越雄厚的基础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在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海洋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大国,为海洋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科技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些成就为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建设海洋强国已具备良好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国在国际事务包括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建设海洋强国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如“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海洋的联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大贸易国、航运国、船舶等海洋装备制造大国。中国在国际海洋政治、法律、海洋经济、海洋运输、海洋安全等领域的影响力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取得进展。这些都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为中国超越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捷径和便利条件。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正是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海洋开发和保护正呈现出立体、绿色、高技术化的新趋势,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材料、能源与海洋工程以及互联网、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既带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也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信息走廊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将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在海洋领域,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赶超传统海洋强国,努力成为新兴的、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和秩序也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有利的法律和制度保障。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长时间反复较量后达成的调和与折衷的产物。虽然《公约》中有不少条款是不完善的,甚至有严重缺陷,但无可否认的是,《公约》是当代国际外交的一次突出成就,是一个比以往任何国际条约更广泛的多边条约。它是世界范围内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的产物,打破了海洋强国独霸海洋的局面,体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涉及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标志着新的海洋国际秩序的建立。以《公约》为核心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为中国海洋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法律制度保障。

四、建设海洋强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和地区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挑战也十分严峻。

中国过去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在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洋格局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将对全球海上力量、特别是海洋军事格局,对全球海洋秩序、海洋治理产生全面、深刻、甚至是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和冲击,引起一些国家的疑虑和担心在所难免。在此情形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总是友好、友善的,而将是复杂、严峻的,面临一系列挑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把全球霸权战略的重心转移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提出并加强实施所谓“印太战略”,重点从海上围堵中国。

二是我国与周边海洋邻国围绕岛屿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发生,周边邻国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存有疑虑、担心。

三是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强权即公理的逻辑。美国等传统海洋大国以强大的海洋军事实力为基础,在国际海洋秩序、特别是国际海洋法律方面仍然占据优势地位和优势话语权。此外,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并不必然拥有一个友好、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反,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包括所谓“中国海洋威胁论”仍将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举一动肯定会引起各方关注,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挑战仍将非常突出。

(作者系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良福)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7-23

 

合作是粤港澳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洋经济作为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类型,天然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全球化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度不断增强。海洋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对外经济联系的纽带,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的开放性与国际性的特征要求,只有将其置于全球化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海洋经济的开放性发展必然带来海洋经济的合作,有开放才有合作,而海洋经济的合作又会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开放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海洋作为重要的开放合作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海洋经济自身的开放合作,提升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新时代经济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典型缩影,是我国积极探索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海洋经济合作,可以探索不同体制下海洋经济合作与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制度协调、生态保护与人海和谐,促进区域间海洋要素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进一步对接国际上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科技、管理、供应链、人才等优质要素,并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有利机遇,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形成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目的是实现三地间的要素流动与经济深度融合。长期以来,粤港澳在航运物流、港口联盟、海洋科研等方面均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的海洋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大湾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上一系列合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如《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等,有助于打破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要素流动壁垒,加快劳动力、技术、知识、资本等要素在大湾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出台实施,海洋经济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涉及陆海统筹、产业发展、城市定位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也都突出强调了海洋经济对于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粤港澳深度融合,海洋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时代。

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关键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是海洋开发、对外开放与生态保护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过程,其中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这一过程的关键问题。

一、海洋科技协同创新

科技协同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建设世界级湾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以海洋为特征的湾区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海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特征,也决定了必须依赖于科技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海洋的深度开发。

第一,在创新内容上。立足于海洋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需求,重点推动深海运载作业、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服务能力、航运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关键海洋科技创新,解决若干基础性与应用性技术,以海洋科技创新带动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并推进与海洋相关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湾区海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第二,在创新主体上。以粤港澳地区企业为主体,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创新要素和资源不断向企业聚集,协同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联合粤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解决海洋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三,在空间载体上。借助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有利契机,融入海洋元素,充分发挥香港海洋基础研究、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优势以及南沙、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的作用,着力构建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共同体。

二、海洋产业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各不相同,产业梯度显著,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大,合作发展空间趋势明显。而随着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海洋产业的新形态、新业态将不断出现,为粤港澳海洋产业合作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第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圈层理论认为,海洋产业包括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两大圈层,其中核心产业是指围绕海洋资源直接或间接开发形成的产业,辅助产业则是围绕核心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的产业形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尚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重点构建具备资源禀赋优势、有助于海洋强国建设与“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二,推动海洋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包含4个要素,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海洋经济是典型的实体经济,推进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必由之路。推动海洋产业体系协同创新既有赖于粤港澳三地共同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发挥各自优势,突出构建协同创新的海洋产业链、加强金融合作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洋人才聚集高地,并创设有利于粤港澳海洋产业体系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

第三,协同提升海洋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海洋经济的开放性与国际性特征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必然置于全球价值链中,而目前大湾区除香港的航运及与海洋相关的金融、保险等产业,多数海洋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突破海洋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是大湾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海洋生态环境合作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具有整体性、复合性、流动性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进行人为分割,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带来的影响会蔓延至整片海域,且受陆地经济社会活动的累积影响。因此,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治理需要粤港澳之间通力合作。

应构建陆海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机制。海洋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是基于参与主体集体的、平等的决策过程,强调的是通过协商的途径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问题。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而言,这是一种有效率的治理方法。因此,要加强在海洋岸线保护与管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蓝色海湾”整治、沿海红树林保护、海洋污染与管控等领域共建共治共享。

应创新海洋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带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上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以增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减少成本,增进效率。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应包括信息披露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监督监察机制等方面。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应与国家海洋区划及国家对大湾区的定位结合,在充分考虑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大湾区与国家及周边区域的关系。

需要重点梳理的几大关系

一、不同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安排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重要方式,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安排形成了不同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港澳一直秉承“小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模式。与之相反,广东则采取“小市场,大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前者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与市场更为接近的产业形态,主要以航运为主及服务于航运的金融、保险等产业,而后者则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产业形态。不同的政府与市场安排必然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的合作机制,因此就需要依据不同海洋资源的特点,构建适合不同海洋经济形态的合作机制。

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审时度势,形成了“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的统筹协调思想和战略谋局。粤港澳大湾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比较优势,深化海洋领域的分工合作,促进海洋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海洋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粤港澳三地平衡发展;又要统筹海岸带、近海与深远海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陆海统筹发展,实现海洋社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三、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共同发展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是海洋经济开放特征的具体体现,同时其外向性特征也与海洋经济开放特征有广泛的联系。港澳本身与英系和葡系国家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广东通过与港澳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深入全球经济。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既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内部合作,建立统一市场,同时牢固树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现代海洋发展理念,突出合作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加强粤港澳与有关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互联互通、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技、海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构建“全球海洋开放合作中心”为目标,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我国海洋开放合作前沿高地。

四、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

海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这就要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就要求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海洋社会生态湾区,实现海洋经济湾区、海洋人文湾区、海洋生态湾区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系中山大学海洋经济研究中心 陈明宝)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山东东营:三措并举建设海洋强市

发布日期

2019-07-24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聚力建设特色港口、发展优势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三措并举、扎实推进海洋强市建设。

聚力东营港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建设。日前,东营港2×10万吨液体散货泊位项目港口岸线使用申请获交通运输部批复,标志着东营港全面开启深水大泊位建设进程。该项目是东营港自1984年开港以来建设的第一个10万吨级码头项目,于今年7月开始现场施工。

聚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放流海蜇、对虾、梭子蟹等各类苗种3.6亿单位;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市场化资本投入2500万元的65个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项目和新型压浪管架式海洋浮式平台设计方案已通过初验。优先发展滨海文化旅游业,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赶海拾贝旅游节、2019东营城南龙舟争霸赛等旅游节庆活动。创新发展海洋新能源业,河口风电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年产400台兆瓦级直驱电机生产线已投产运营,机舱叶轮及其他风机装配项目正在建设中。整合发展滨海化工业,提升园区整体水平,有关化工公司被山东省政府纳入第一批化工重点监控点名单,加强常态化、智能化监管。

聚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东营市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无人机排查技术方案》日前通过了生态环境部审核,完成了无人机航测排查;加快“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共排查出322家,已全部落实关停取缔、限期治理等整改措施;完成了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立项审批,排查境内5条入海河流,对8条支流河道进行底泥清除及局部疏通,建设3处人工湿地。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江苏: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7-24

 

723日,记者从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获悉,去年,江苏省海洋经济产值7618.8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2%。下一步,江苏将通过编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相关市县优势,隆起沿海经济带”;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洋风能、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等实体经济基础好,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海洋科技研发能力较强。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苏将组织编制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规划,完成海洋经济调查并开展成果应用研究,处置好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项目用海控制指标》编制,做好海岸线修测、苏鲁海域勘界,扎实提升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水平。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主题

惠州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1330亿元

发布日期

2019-07-26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惠州,迎来又一个重大产业平台。上周,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揭牌成立,将瞄准建设环境友好的国内一流园区,力争“3年打好基础、5年初见成效、10年实现成熟运营”,这个与大亚湾石化区最短直线距离还不到10公里的产业园,是惠州集中力量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最新动作。

25日,记者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18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市GDP的32.4%。这意味着,惠州的GDP逾三成来自海洋产业。以大亚湾石化区为例,临海石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工相关巨子落户,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今年5月公布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显示,惠州大亚湾排名第一。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惠州具有“区位+交通”的双重枢纽优势、“产业+企业”的双重引擎优势、“节点+平台”的双重聚合优势、“空间+资源”的双重要素优势,壮大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宝安如何打造深圳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发布日期

2019-07-30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而海洋经济是建成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10月,深圳发布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相关决议,明确了深圳未来30年的海洋发展方向,涉及领域有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方面。为此,深圳积极推进以宝安片区、大鹏片区为重点区域的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并吸引全球优质海洋企业总部入驻。

宝安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与产业大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实体经济、强化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宝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正奋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宝安承担着建设重任。宝安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在全球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吸引了各类创新要素,逐渐成长为泛珠三角地区信息、物流、人才、资金流的汇聚地,宝安是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也是我国经济在全球产业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宝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处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侧,又处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轴线上,是未来深中通道的桥头堡,拥有宝安国际机场与大铲湾港区,已经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宝安在创新硬环境上保持了相当的领先优势,并且不断完善创新软环境,逐步形成“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的制度安排,宝安营造了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让各类人才、创业者对宝安有家一样的归属感。宝安要打造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优化海洋产业空间。海洋新城位于宝安区的大空港半岛区,规划面积为7.44平方公里,是继前海之后深圳又一次承载国家战略的稀缺性增量发展空间。海洋新城以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为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撑。2017年12月,世界级“蓝色经济”创新区“中欧蓝色产业园”落户宝安海洋新城,此举既加强了与欧洲的合作,更为宝安海洋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预计在2025年,“中欧蓝色产业园”将建成海洋高端智能设备、海洋电子信息(大数据)、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环保、海洋专业服务等五大海洋产业集群。

加强海洋产业发展。建议以云洲科技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海洋感知装备、海洋通信、船舶电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依托深圳医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保健为代表的海洋医药产业;依托宝安国际机场,发展远洋冷链物流、仓储交易、海洋产品深加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产品配送枢纽;安排政府性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对海洋电子信息业、现代航运物流业、高端海洋旅游业等进行重点扶持,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宝安海洋经济发展活力。

提升海洋服务业质量。建议凭借“会展新城+海洋科学城”的双核优势,进一步融合海洋科技研发能力、高端制造业、会展服务业等领域,争取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永久性落户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并定期举办国际海事论坛,形成“展在城中、展城一体”的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争取在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宝安片区设立以海洋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国家金融改革试点,以海上保险、航运融资等海洋金融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要争取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海洋类金融机构落户。

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海洋是大陆的“一面镜子”,大陆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着海洋的健康,可谓休戚与共。宝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绿色发展观,保护海洋环境不遭受破坏,强化各类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建设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加强信息强制性披露,坚决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宝安目前现有的大陆自然岸线进行最严格保护,严禁任何破坏海岸线的行为,高标准打造宝安海岸线风景带,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产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态湾区。

(作者系中共宝安区委党校特约研究员,深圳大学博士后 杨海波)

 



发布版面

产经


主题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发布日期

2019-07-03

  

从全球并购重组周期、钢铁产业内在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角度看,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企业重组依然存在“规模情结”“重重组、轻整合”等问题。因此,钢企重组须做好“整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重组后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钢铁企业重组应从单一化的扩大规模变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从一般性的兼并重组变成“兼并重组+整合提升”。

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但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有所回升,但仍然与行业有序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从全球并购重组周期、钢铁产业内在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角度看,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近日,中国宝武重组马钢成为钢铁行业的一件大事。通过本次收购,中国宝武将通过马钢集团间接控制马钢股份45.54%的股份,并成为马钢股份间接控股股东,马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也将由安徽省国资委变为国务院国资委。可以说,此次重组对于引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建成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行业有序发展。重组后,中国宝武将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市场掌控力,塑造有序的区域市场秩序,有利于引领全行业有序发展。其次,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发展。两家重组对于协调相关钢铁产品的市场策略、产线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作用巨大。再次,有利于集中力量创新发展。通过研发、人才资源整合,中国宝武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我国钢铁产业创新发展动力。最后,也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后,粗钢总产量达9345万吨,已经十分接近世界第一安赛乐米塔尔的9642万吨。显然,此举将加快实现中国宝武建成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愿景,促进形成钢铁行业世界级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

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凸显了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必要性。从国家层面看,产业政策明确要求要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从行业层面看,钢铁企业数量多、经营分散的市场格局是价格战、同质化等无序竞争的根源。所以,要想重构市场竞争格局,亟需加快推动兼并重组。从企业层面看,兼并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做强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继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竞争角度看,兼并重组可加快优秀企业成长,重构市场竞争格局。

对比之前几轮重组潮,本轮重组的外部形势、内在动力、战略要求和实施条件均有本质不同。因此,应以“高质量”思维推进新时代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企业重组依然存在“规模情结”“重重组、轻整合”等问题。因此,钢铁企业重组应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尊重钢铁产业发展规律,从单一化的扩大规模变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从一般性的兼并重组变成“兼并重组+整合提升”。钢企重组须做好“整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重组后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更重要的是,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激励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重组意义重大。

具体到操作层面,一要强化内部资源协同。以中国宝武和马钢重组为例,二者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的协同优化空间巨大,在资产整合、融资渠道、原料采购、矿产资源等众多领域都有协作空间。通过内部各类资源整合,一方面加强采购、生产、研发、销售各环节协同,拓宽各类业务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最优组合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重叠性业务,降低运行成本。

二要拓展外部资源整合。重组后的整合非常关键,外部资源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比如,外部的政策资源、市场和客户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

三要统筹国际发展布局。比如中国宝武和马钢都建有遍及海外的采购和营销网络、服务体系,重组后,应在国际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等方面挖掘协同潜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合理规划全球钢铁布局。

四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决定新时代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成败的关键,远胜过产品、技术、产线等优化组合的重要性。因而,必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国企重组后及时开展实质性整合,提高重组效率、释放积极示范效应。

五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旗舰企业。当前,中国钢产量占全球一半,全球钢产量前50名钢铁企业中,中国钢铁企业多达28家,产业影响力巨大。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后,生产规模已超过整个美国的钢铁生产规模,这对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世界钢铁旗舰企业,引领我国由钢铁大国发展成为钢铁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 李新创)

 

 

发布版面

品牌


主题

智能发展:赋能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19-07-09

 

河北邢台有一座别样的AAA级旅游景区——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很难想象,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竟然可以实现“零扬尘、无污水流出、无黑烟”排放。据了解,这也是河北省首家以在产钢铁企业打造而成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首批绿色生态工厂。

钢铁企业不仅面临去产能、去杠杆、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压力,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环保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压力更为突出。“钢铁企业如何把压力和挑战转化为机遇,迫在眉睫。”德龙钢铁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郭玉宾表示,从高污染、高能耗,到低排放、高质量,钢铁行业这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功不可没。他是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将是钢铁工业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钢铁工业迫切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快形成企业管控的高度集成和高度协同的一体化运营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低碳钢铁制造体系,以网络化为基础的产业链集成体系,以及以数字化为手段的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压力:快速转型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2019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数据显示,1~5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其中,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1.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2.4%。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其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同比下降18.15%。

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表示,一段时间内确实出现钢铁行业成本大幅上升、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的情况。“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和环保压力是主因,也有资本炒作因素,不可持续。”不过,她认为,今年以来,国内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

4月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全国的钢铁企业逐步改造,大幅降低排放水平。业内专家表示,超低排放改造实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门槛。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钢铁行业或将开始新一轮的兼并重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但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有所回升,但仍然与行业有序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从全球并购重组周期、钢铁产业内在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角度看,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迟京东分析,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个性化、定制化、注重用户体验和价值创造的智能制造发展方兴未艾,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网络智能、共享共赢正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特点。

潜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李新创表示,目前,钢铁智能制造正处于起步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实现大规模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重要的着力点。据了解,我国钢铁行业在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奠定了较好基础。业内现已打造9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智能车间、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试点示范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除了转型升级压力倒逼之外,钢铁业走向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的许多理念和目标,在钢企中早有探索,且部分企业也已实现。例如,“智能制造”强调的个性化定制,在钢铁行业称为“标准+ɑ”。在钢铁业推进智能制造能带来多方面的价值,如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等。

工信部指导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2.8,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7%,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尽管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失衡、能源环境等巨大压力,但总体上看,大型钢铁企业在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研发、生产能源管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有效支撑了行业整体制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集约高效、实时优化的智能生产新体系正逐步构建。

为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民营钢铁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智能制造。天津荣程、邢台德龙、四川德胜、河北鑫达、山东石横特钢、东海特钢等钢铁企业竞相推进智能制造,积极探索企业智能升级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钢企迫切需要推进智能化以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原料成本占钢铁企业成本的60%~70%,基于人工经验的配料无法取得最经济的配比,但系统利用运筹学算法,在同等条件下几秒即可得出稳定生产的最优方案。

推力:需标准先行

专家指出,尽管我国钢铁企业推进智能化发展的热潮兴起,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不均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数字化、网络化亟待补课,智能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面向钢铁行业进行智能制造专项服务的服务机构虽多,但市场较为混乱,处于无序状态,专业人力资源储备也不够。

迟京东表示,智能制造发展必须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标准规范是钢铁产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企业智能制造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支持企业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准则。要加强标准化工作,支撑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现有的标准和规范已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符合智能制造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

他表示,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标准推广将为企业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钢铁行业在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标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前沿领域标准建设有待加强,需要加快补齐标准化体系的短板;二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夯实,需要加强标准化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标准化贯标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已有智能制造和信息化标准贯标的企业数量还很少,需要加快进度。钢协将为企业交流合作、对标提升提供服务平台,促进智能制造跨业务主体、跨行业边界的多层次合作共赢,合理建立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钢铁企业必须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企业全流程和智能决策过程中,做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李新创表示,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钢铁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的智能转型与升级。

 

 

发布版面

智能制造


主题

钢铁企业智能转型的变革实践

发布日期

2019-07-16

 

1 概述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引发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以智能制造引导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驱动,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也将是钢铁工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突破口。

在制造企业迈向智能化的转型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模拟化。主要是测量设备、基础仪表的完善,以及模拟信号的采集;2)自动化。主要是产线自动控制装置、动力机械的配备,PLC、DCS 的完善;3)数字化。主要是测量仪表的数字化,生产实绩的数字化,人机交互的发展;4)信息化。主要特征是信息流与业务流的协同,上下游生产工序的衔接,产线与产线的信息互联;5)智能化。主要特征是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构建,人工智能的应用,制造全过程的协同优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

2国内钢企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引进了先进的轧钢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和控制软件、传动控制系统,建设起许多热连轧、冷连轧、中厚板、宽厚板生产线,从而使得轧钢工序具有了L0级传动控制、L1级基础自动化控制、L2级过程控制、L3级生产控制的多级的、完备的控制系统。以轧钢自动化为先导,带动了行业全工序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先进钢铁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计划排程、生产制造、质量监控、设备运维、能源管控、采购营销、物流配送、客户营销、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环保、企业经营的各个流程。重点建设了MES、ERP系统、产销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EMS),基本实现了产供销一体、管控衔接和运营协同。近些年,先

进钢铁企业以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的架构建设了企业的私有云,并且逐步实施了基于SaaS模式的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在热连轧、冷连轧、中厚板、加工处理线等工序率先实现了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即在一些工序中,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目前,大中型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工业3.0”,具备一定的“工业4.0”发展基础,宝钢、武钢、首钢、河钢唐钢、太钢、沙钢、南钢等企业在智能制造实践中效果突出,并已有6个项目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

2.1宝武集团

1)宝钢股份1580热轧智能工厂试点项目。

1580智能车间改造以工业互联网数据集成、混合模型与数据分析、多目标交互优化、智能机器人等为支撑技术,通过无人化板坯库、全流程质量监控、智能点检、机器人应用等,就热轧产线开展智能化车间的探索与实践,在工艺控制、物质能源协同化、劳动效率提升等多个领域,实现管控智能化、预测预警前瞻应变、业务协同多目标优化等智能化应用,提升产线的制造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制造成本。

2)宝武韶钢智慧中心。

韶钢智慧中心的生产控制包括铁区原料、烧结、焦化、高炉、铁水运输、环保6大工序的24个系统,以及能介煤气、蒸汽、发电、鼓风等8大系统的38个单元。韶钢智慧中心整合铁区和能介全部单元的控制与决策,实现了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融合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规模化、集中化应用,对铁区和能介的生产运行进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为安全、协同、高效、智能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支撑了流程再造,进而推动了管理创新和组织变革。

3)宝钢股份高炉控制中心。

宝钢股份高炉控制中心,由宝钢股份自主集成建设,它包含集中控制、智慧维检、远程诊断支持及多基地协同中心,不仅实现了4座高炉控制室物理意义上的合一,而且注重有机融合,通过一体化的操作平台统一规范和标准,可强化交流、协作和互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操作水平;通过设置铁前控制室,实时监控、收集高炉生产相关的物流和设备信息,可实现及时预警和快速响应;通过建立远程支撑系统及体系,连通各基地网络,可实现专家远程集中指导,实现基地间在线诊断及技术交流与共享,提高支持效率和指导的及时性。

4)宝钢股份湛江钢铁1550 mm冷轧智能化生产线。

宝钢股份湛江钢铁以构建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新一代冷轧生产线为主要目标,以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软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交叉融合作为理论依据,通过1550mm冷轧智能化产线的探索实践,以及智能化车间的建设,实现了智能感知探测、管控智能化、知识自动化、业务协同多目标优化等涵盖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应用,达到了生产各环节的信息集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自动化作业水平得到提升、制造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制造成本得到降低。

2.2首钢股份公司

首钢股份公司“硅钢一冷轧智能工厂”是以拥有酸轧、连退、精整等多产线的冷轧工厂为示范载体,应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工艺、设备、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提升,在工艺全过程的关键部位,应用机器人、无人天车、智能检测、智能磨辊等装备和制造单元,打通设备端到端的连接,应用新一代工艺控制模型提高控制水平,提升全流程生产稳定性及效率。在应用层面对智能工厂进一步细分,构建以产品智能设计与工厂柔性化制造和营销服务为核心,由能源、质量、设备、绿色安全进行支撑的智能工厂应用体系。

2.3太钢

太钢“不锈钢冷连轧智能车间项目”是以全面提升太钢不锈冷连轧车间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与效率、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消耗,保障安全、绿色生产,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将智能决策、智能管理、智能控制与智能装备有机结合,打造不锈钢冷连轧智能车间,并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自动化集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一个人、机器和资源联通在一起的网络化智能工厂。通过相互沟通协作,按照智能程序,智能化地组织生产过程,让整个制造过程更加智能高效,从而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创造出智能产品。

2.4南钢

南钢以个性化定制为主攻方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变革战略的核心,用智能制造思维深入开展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重构,打造智能工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推动了南钢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促进上下游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价值链增值与高质量发展。南钢智能工厂项目加速推进南钢智能化转型,依托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智能决策为架构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销售、财务、物流、服务等业务流程的一体化运行,整合提取经营、生产、能源、设备、物流等各业务数据,为构建企业的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3国外钢企的探索与实践

JFE钢铁公司、大河特种钢铁厂为代表的先进钢铁企业正在大力发展钢铁绿色化、智能化制造的钢铁制造新模式。

3.1 JFE钢铁公司

IoT、AI、CPS等技术的基础是数据科学。JFE钢铁公司很早以来就开始着眼于钢铁领域的数据科学应用,推进技术开发。JFE钢铁公司通过在控制领域的监控、调度中利用大数据和先进算法的开发,可提高控制精度和提出最优化方案,并将利用不断进步的AI技术,建设成能实施自主学习、自律实施最优化作业的“智能化钢铁企业”,从而进一步推进高品质化、高效率化、省力化工作。

3.2美国大河特种钢铁厂

美国大河特种钢铁厂是美国北部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主要生产管线钢种、硅钢以及用于美国汽车行业的先进高强钢种。它借助德国西马克最先进的特种钢生产技术,并融合了美国本土科技公司Noodl e.ai研发的AI算法应用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工厂。大河特种钢铁厂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器以收集数据发送BEAST平台,帮助工厂在维护计划、生产线调度、物流运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该厂600人满负荷每年可生产300万吨钢铁。

4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钢铁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一是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不均,企业间的差距很大,宝钢很先进,钢铁智能制造水平较高,但还有大量的钢铁企业的智能制造基础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行业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制造标准、软件、信息安全机制还缺少行业标准和专业人力资源匹配,还有产品兼容性及集成度方面的问题。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钢铁行业在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开发、管理集成方面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与智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集成业务系统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缺乏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

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技术、人力等诸多方面,贯穿原材料采购、设计、订单、生产排程、销售、财务、服务全流程,每个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工序的智能化水平都存在差距。因此,钢铁企业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也不能盲目搬用其他类型制造的方法,而要根据钢铁企业自身的特点,理性认识、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最终实现整个产业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发布版面

企业快递


主题

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单机上线运行

发布日期

2019-07-16

 

7月1日,全球首创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在湛江钢铁完成全流程单机重载铁水运输上线运行。运行期间调度作业衔接流畅,无人驾驶机车运行稳定。这是湛江钢铁智慧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据介绍,铁水运输是铁钢界面的生命纽带,是钢厂物流系统与生产联系最紧密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和劳动效率,2018年5月,湛江钢铁联合中冶赛迪共同攻关,双方凭借多专业、多学科的系统集成优势,快速组建起集咨询、设计、基础自动化、机械设备、计算机软件、AI算法、工艺等专业项目团队。经过一年多的攻关研究和现场测试,技术难题被一一破解。

在此之前,铁水运输过程中的铁水调度、机车驾驶、摘钩、驻车、对位、路径规划、配罐等作业均需人工完成。现在,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自学习、数字孪生子、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全流程管理数据化、调度智能化、运输无人化。根据计划安排,湛江钢铁后续将对其余7台机车及27台混铁车进行改造,计划于今年12月份全线完成系统联调并上线运行。

湛江钢铁将继续围绕成为践行宝钢股份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的示范者这一目标,秉持“简单、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理念,聚焦提升效率、提高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成本,加快智能工厂和智能装备双线推进,打造具有代际优势的“智造基地”,树立智慧钢厂建设新标杆。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做好标准化工作 促进钢铁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7-17

 

“钢铁工业高标准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标准是发展质量的核心内涵,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实际就是高标准发展。要继续做好标准化工作,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7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在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钢标委)、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上表示。

本次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主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巡视员殷明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调研员潘北辰、钢协发展与科技环保部副主任姜尚清,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副院长于凯、冯超出席会议。会议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军主持。来自国家机关、行业协(商)会、行业企事业单位近5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殷明汉对钢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三大钢铁行业标委会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断加强3个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他还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二是着力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科学管理;三是继续深入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范书建指出,近年来,钢铁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标准的技术支撑和引导作用。他强调,标准化工作今后必须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命题,继续推向纵深。三大钢铁行业标委会未来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严把标准质量关。他表示,工信部科技司也将加强对各标委会的考核评估,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迟京东指出,要紧密围绕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发挥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他总结了以下5个方面的成绩: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供给质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完成一批高质量标准制(修)订;国际标准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助力了中国钢铁国际化;在现有国行标技术管理机构及体系下,推进团体标准有序开展;强化标准宣传贯彻,推动实现标准引领发展。迟京东介绍了钢协今年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3项主要工作内容:一是加强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二是强化标准制(修)订的组织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钢铁行业标准体系。

会上,全国钢标委主任委员冯超就第四届委员会工作做了报告。潘北辰宣读了第五届全国钢标委、钢标委10个分技术委员会及铁矿石、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的批复文件。殷明汉为第五届全国钢标委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姜尚清宣读了表彰文件,对2018年度全国钢标委标准化先进工作者及3个标委会的优秀委员进行表彰。

 

 

发布版面

行业纵横


主题

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发布日期

2019-07-17

 

本报讯(记者王群)“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将带来投资规模、研发创新、钢铁制造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革命。” 7月13日,在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何文波表示,从长远看,超低排放改造的实施贯彻对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有利,更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利,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仅要关心钢铁产能是否过剩,还要关心清洁产能是否足够。

据何文波介绍,“十三五”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加快创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不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节能减排指标持续改善,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明显提升,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相继涌现。

然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一些钢铁企业的反映和诉求:治理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颇具难度、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

事实上,今年前五个月,国内钢铁产量的增量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外界关注:今年前五个月的钢铁生产增速为10.2%,但占全国钢铁生产总量近80%的钢协会员企业的增幅为6.2%,而非会员企业的增幅为23%,这些企业的生产增量占了总增量的54%。

在何文波看来,这部分增量的清洁程度是值得调查的,这涉及到了政府的公正监管和行业如何自律的课题。

 “我们关心的不仅是产能是否过剩,当前更要关心清洁产能是否足够?”何文波表示,在钢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让实现了超低排放标准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同时限制排放较高的企业产能才是正确做法。

何文波认为,产能利用率的高低是经济问题,而实际排放水平高低是环境和生态问题,钢铁产量的高低本质上不是由钢铁生产方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谁在生产”不仅仅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与政府的公正监管直接相关。从长远看,市场力量会解决产能和需求匹配的问题,多余的产能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尤其在社会激励导向环保水平先进企业的背景下,最终胜出的一定是那些产品质量好、环保水平高的企业。

 “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做好责任分解、落实和评价,要保证资金投入,严把工程质量,加强运行管理,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完善。”何文波说。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主题

钢铁工业超低排放应“差别化管控”

发布日期

2019-07-2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呼吁,各级政府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应给予更多的激励,并实施更加有效的“差别化的管控”。监管机制一定要鼓励创新者,保护先进生产力。

 “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新起点。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将带来投资规模、研发创新和钢铁制造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革命,这必然要求和促进我们进一步创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也必将引领钢铁传统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

7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在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社会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导向那些环保水平先进的企业。我们必须牢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使之成为破解中国钢铁业前进过程中所遇困境和难题的发展指引,成为中国钢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超低排放并非易事

为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4月国家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不仅对末端治理后的超低排放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加强了全过程、全系统、全产业链的污染治理要求。何文波表示,这些有关要求也代表了当今时代全球钢铁业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排放指标和要求。

但他也同时指出,目前《意见》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如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能否长期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尚需时间验证;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技术仍需要创新突破,这些都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协作、联合攻关。

不仅如此,钢铁协会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很多企业的诉求和反映:治理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颇具难度和风险、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

一些环保投入较大的钢铁企业反映,为了实现超低排放,他们的环保运行成本已经达到了每吨260元到270元的水平。按照这个水平计算,全国一年生产9亿吨到10亿吨钢铁所支付的环保成本可能会接近中国西部一个省的GDP。

 “下令限产很容易,早晨起来就可以做得到。但是,清洁生产要投入、要创造、要坚持不懈,甚至要忍辱负重,社会上下未必都理解。”何文波说,“从长远看,从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超低排放改造的贯彻实施对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有利,更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利。因此,钢铁行业在推进超低排放升级改造、践行绿色发展中必须要有责任、有担当。”

对此,何文波进一步呼吁,各级政府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应给予更多的激励,并实施更加有效的“差别化的管控”。“推行超低排放是钢铁产业绿色发展的必要举措,局部地区的阶段性限产也是当前发展阶段不得已的保护性措施。在不得已限产过程中,对不同环保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监管机制一定要鼓励创新者,保护先进生产力。”

他认为,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做好责任分解、落实和评价,要保证资金投入,严把工程质量,加强运行管理,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完善。开展全系统诊断及优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超低排放提升改造计划,稳中求进,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更要关心清洁产能是否足够

钢铁产业在迎来高质量转型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苛的环境挑战。今年以来,随着需求的增长,钢铁产量也同步以较大幅度增加,这反而成为业内外经常讨论的较为负面的话题,影响公众认知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钢铁行业粗钢生产增加了10.2%,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钢铁业自身也显得很紧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钢铁企业为了满足国民经济体系生产建设需求而增加生产,变成了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何文波无奈地说。

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五个月钢铁增产了3744万吨,增量的98%都用于满足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其中2/3是满足建设领域的需求增量。当前的现实是,如果没有钢铁产量的高增长,目前的基本建设规模是无法实现的,除非大量增加钢材进口。

对此,何文波表示,钢铁产量的高低本质上不是由钢铁生产方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14亿人口的大国,一个粮食,一个钢铁,不能因为保障度高了,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了。”他进一步指出,“除了产能是否过剩,当前更要关心的是清洁产能是否足够。”

何文波强调,在钢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让实现了超低排放标准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同时限制排放较高的产能才是降低环境影响的正确做法。他认为,产能利用率高低是经济问题,而实际排放水平高低才是环境和生态问题。

 “从当期来看,产能多了可以停下来,停下来就没有排放了。而只要有需求就必须生产,需求多少就要生产多少,但谁在生产,就不仅仅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与政府的公正监管直接相关。社会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导向那些环保水平先进的企业。”何文波说,“从长期来看,相信市场的力量一定会解决产能与需求的匹配问题,也就是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多余的产能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

何文波特别强调,那些为实现绿色生产、超低排放而持续投入,不断创造、积极开发和运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他们冲在蓝天保卫战的第一线,不惜承担巨大风险。他们的勇气令人敬佩,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全社会在享受钢铁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同时,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发布版面

消费


主题

钢铁电商打造供应链协同新生态

发布日期

2019-07-24

 

 “钢铁是一个传统领域,在流通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但经过几年的推动,钢铁流通行业的从业者已从过往的保守、观望向主动拥抱互联网转变,开始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找钢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王常辉说道。

王常辉介绍,在找钢网创立的几年时间里,应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找钢网逐渐走出了一条交易、服务和工作的路子。调研发现,行业中要解决三大效率问题。一是买家、卖家交易效率问题。过去买家买钢材需要打十几个电话找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效率很低。二是行业服务的效率问题,在钢铁行业,买家买完货之后,还需要自行寻找仓储服务、加工服务、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三是行业工作的效率问题。产业互联网中的企业需要日常办公软件,以及与商务决策有关的数据化产品,而钢铁行业供应商基本都是使用十几年前的ERP公司生产开发的东西,迭代比较慢,不符合现在行业的需求。

钢银电商副总裁聂静波前不久在由EBIA(电子商务创新推进联盟)主办的第六届在线供应链金融及供应链电子商务推进大会上表示,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推进数字化产融协同成为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助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供应链服务的出现,有效疏通了上下游业务的阻塞,盘活了整个产业链条,是整合产融关系的有效模式。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产业互联网也已进入3.0时代。B2B电商须通过包括仓储、物流、金融、数据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及人员流合一,帮助钢铁行业实现产业链共享、供应链升级。

近年来,钢铁电商凭借其交易便捷、价格透明、资金安全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基于交易衍生的一系列供应链服务对钢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钢银电商自2013年平台上线以来,就致力于以平台为核心,打造集交易结算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仓储加工服务、物流配送服务及数据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于一体全产业链服务生态闭环,并基于上中下游交易场景推出了帮你采、随你押、任你花、订单融等多款供应链产品。钢银电商的三段式风控体系则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基于钢银平台规模化的高频交易数据和BCS信用风控体系,对资金流、货流、物流、票据等方面建立的标准模型进行监控,对商家的挂牌、成交、交割等指标应用进行信用评级;利用云技术完善预警机制,为供应链服务环节打通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钢铁交易零风险,安全、高效。健全的风控系统降低了钢银供应链服务的业务风险,近几年钢银电商发展中的供应链服务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钢银供应链营收占比达291.86亿元,同比翻倍,营收占比相比去年同期的18.53%上升到30.49%,在平台盈利结构中的价值愈发凸显。

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找钢网合作的钢厂已经达到115家,大型贸易商超4000家,注册用户约12万。互联网规模化的优势在钢铁贸易领域再次得到了体现。王常辉说:“只有平台上有大规模的交易,拥有了大量的用户,才有资格逐步整合各种供应链服务,比如仓储、加工、物流及金融服务等。当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行业理解得越来越透彻,同时各种服务介入得越来越深,才知道这个行业的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应用软件和数据产品。”

钢银电商副总裁徐赛珠前不久曾表示,钢铁行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钢铁电商作为典型互联网平台,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基础建设同样紧密相关。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大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在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上的作用十分关键。虽然上海以及全国的建筑业都在快速发展,但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却依旧各有难处:配送方存在资金周转不便、议价和风险把控能力弱等痛点;而对于终端企业而言,供应商分散、垫资能力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十分令人头痛。徐赛珠强调,与服务商做到资源互补、与承建方做到合作共赢,做一个称职的服务平台才是钢银电商该做的。

聂静波表示,产业互联网3.0时代的核心在于供应链服务升级。B2B电商须深入了解产业交易场景,明确客户痛点,继而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和线上化,放大服务规模。与C端不同,B端的供应链服务发展还处于摸索、实践阶段,只有不断增强平台风控能力,才能持续扩展平台核心竞争力。未来,钢银电商将继续脚踏实地,深耕钢铁产业供应链服务,不断打磨产品,整合产业及社会综合资源,提高供应链协同效应,打造钢铁行业供应链协同新生态。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超低排放或引领钢铁业革命性变革

发布日期

2019-07-29

 

■我国钢铁工业伴随新中国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但是钢铁产业在迎来高质量转型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苛的环境挑战。

■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将带来投资规模、研发创新、钢铁制造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革命,这必然要求和促进钢铁行业进一步创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也必将引领钢铁传统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减量阶段、重组阶段、绿色阶段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钢铁企业既迎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愈发严苛的环境约束和低碳发展的巨大挑战。在日前举行的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何文波指出,必须牢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使之成为破解我国钢铁业前进过程中所遇困境和难题的发展指引,成为我国钢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钢铁行业在推进超低排放升级改造、践行绿色发展中,必须要有责任、有担当。”何文波强调。

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箭在弦上

何文波介绍,我国钢铁工业伴随新中国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但是钢铁产业在迎来高质量转型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苛的环境挑战。目前,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如: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能否长期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尚需时间验证,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技术仍需要创新突破,这些都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协作、联合攻关。

 “钢铁工业流程长、产污环节多,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06万吨、172万吨、281万吨,分别约占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10%、20%左右。”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

 “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何文波表示,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将带来投资规模、研发创新、钢铁制造全系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革命,这必然要求和促进钢铁行业进一步创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也必将引领钢铁传统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新创强调:“低碳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箭在弦上。”

今年是钢企环保 “承上启下”年

 “我国发展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不是后工业化时期。”李新创介绍,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46.4亿吨标准煤,完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压力仍然巨大。

 “十三五”前三年,全国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很好,各地能源消费总量任务完成较为艰难。李新创表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钢铁行业发展影响很大,部分地区由于不能完成总量控制目标而对钢铁行业进行停限产,某些省市因为没有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而不能接受钢铁产能转移,部分省市因为完不成任务严格控制钢铁、焦化等高耗能行业的准入等。

李新创认为,2019年,我国环保总体政策 “只严不松”,对于钢铁企业环保工作来说,将是重要的 “承上启下”年份。

承上:我国各项环保政策将验收指标设置在2020年,2019年则是 “冲刺年”。例如《水十条》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等提出, “到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Ⅲ类水比例达70%以上”。

启下:我国多项政策即将开始实施,2019年是企业的 “开局之年”。我国超低排放正式实施;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一轮为期四年的环保督查。

要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致力于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始终坚持的使命。”何文波指出。 “十三五”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始终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创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保证了节能减排指标的持续改善,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明显提升。

 “钢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很多企业的诉求和反映:治理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颇具难度和风险、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等。但从长远看,从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超低排放改造的实施贯彻对促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有利,更对打赢蓝天保护战有利。”何文波表示。

何文波认为,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做好责任分解、落实和评价;要保证资金投入,严把工程质量,加强运行管理,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完善;开展全系统诊断及优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超低排放提升改造计划,稳中求进,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钢铁行业环保绩效两极分化严重

发布日期

2019-07-29

 

坚持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冶金工业今后发展的正确路径。近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冶金环保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冶金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冶金环保专委会工作规程,并选举出专委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组织机构,中国宝武、鞍钢、首钢、河钢、太钢、安钢、沙钢、新兴铸管等40余家钢铁企业和环保企业、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及专家出席会议。

绿色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我国污染物排放重点防控行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赵维钧在致辞中指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当前,中国冶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处于 “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叠加的历史转折点,冶金行业的绿色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一是行业环保绩效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虽然全行业拥有宝钢、太钢、河钢唐钢、德龙等国家级绿色工厂,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区域差异、技术装备水平差异、环保理念差异等,中国钢铁企业间环保绩效与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钢铁企业污染物协同防治技术水平亟待提升。特别是管、控、治一体化的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亟待完善,强化技术可行性与二次污染控制方面的核心问题论证与解决方案。三是城市钢厂搬迁压力日益加剧,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面临环保挑战,在华北、华东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的钢铁产能,钢铁产能高度集中必然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李新创认为,总体来看,中国冶金行业实现绿色发展虽大有希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压力并重,真正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远景目标还很艰巨。

 “根据2018年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统计》,中国钢铁协会会员企业主要环保指标前十名与后十名之间的环保绩效水平差距十分明显,落后企业主要污染物吨钢排放量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绿色发展进程任重道远,尚需逐步完善。”李新创补充道。

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作用

赵维钧指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针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领域,理清产污节点,抓住治理薄弱环节,科学高效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绿色转型发展新时期、新动能、新形势下,钢铁企业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环境标准的倒逼作用,本着 “创先争优”的总体思路,明确环境污染防治与环保管理双提升的规划思路,加快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改造,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

李新创认为,当前,随着生态环境部、社会公众等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官员政绩与环境质量改善直接挂钩,因此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已成为地方政府热议的主题。

 “亟待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层级、智能化环境保护,在高层级、智能化保护中促进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形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理念。”李新创强调。

在随后进行的冶金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推选了三位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成员针对冶金环保专委会第一个五年工作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并对专委会发展思路及后续工作开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发布版面

产经


主题

钢铁业须走出“增产不增效”怪圈

发布日期

2019-07-30

 

7月5日,工人在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无缝钢管厂159生产线检查成品。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7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量大幅增长,但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20.5%。进口铁矿石大幅涨价,使得吨钢制造成本上升了240元左右。中钢协提醒,企业应及时转变依靠规模扩张、高产超产的思路,将认识统一到提高发展质量上来,走出“增产不增效”的怪圈——

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届十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传出消息,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也存在产量大幅增长、进口铁矿石价格急剧上升、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等现象,需引起高度关注。

中钢协会长高祥明表示,要尽快解决影响行业、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钢铁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三季度,国家有关部委将组织开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督导检查,保持高压态势,防范任何形式的违规新增产能。

产量大增利润却下降

今年上半年,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全国共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为4.04亿吨、4.92亿吨和5.8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7.9%、9.9%和11.4%。4月份至6月份,单月粗钢产量分别为8503万吨、8909万吨和875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2.7%、10.0%和10.0%,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中钢协指出,按照粗钢口径计算,上半年全国共增加粗钢产量4434万吨,钢材净出口却同比减少7万吨,新增产量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可以说,今年钢铁产量增长完全受国内市场需求拉动。

在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同时,进口铁矿石大幅涨价。上半年全国共进口铁矿石5亿吨,同比下降5.9%,金额4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分月看,进口均价从1月份每吨74.18美元一路上涨至6月份每吨97.51美元。据测算,矿价上涨使吨钢制造成本上升240元左右。

但是,受产能释放较快影响,钢材价格略有下降。上半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基本在110点上下波动,平均价格指数109.48点,同比下降3.6%。

进口铁矿石价格飙升,严重侵蚀钢企利润。上半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销售成本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实现利润总额1065亿元,同比下降20.5%,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30.7%;销售利润率5.1%,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

规模扩张冲动仍需遏制

“从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看,钢铁业又回到了增产不增效的怪圈。”高祥明提醒说,如果不及时转变依靠规模扩张、高产超产的思路,将认识统一到提高发展质量上来,钢铁行业仍可能回到供大于求的老路。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钢铁业提前两年完成了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的目标任务,并彻底取缔“地条钢”产能,行业运行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但是,巩固去产能成果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利益驱动,钢铁行业置换建设项目数量高企。据初步统计,从近几年各地已公告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项目来看,拟建钢铁项目的粗钢产能近2亿吨。在国民经济对钢铁需求强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

高祥明表示,当前亟待建立严禁新增产能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长效机制。要严肃处理新增产能项目,全程从严监管产能置换项目,打击非法产能,进一步严格执法标准,抑制投资冲动,最终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增长9.9%。其中,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增长5.64%;非会员企业增长24.08%,产量增速远高于会员企业,其生产增量占总增量的56.2%。中钢协指出,2017年6月30日以后,“地条钢”产能应退尽退,“劣币驱逐良币”局面得以改观,钢铁行业优质产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当年下半年非会员企业产钢7500万吨;今年上半年,非会员企业产钢12843万吨,比2017年下半年增加5343万吨,大幅增长71.24%。这部分增长过快产能是否合规值得关注。

据了解,今年第三季度,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将开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已化解产能复产、“地条钢”死灰复燃、产能置换不合规等行为,强化负面警示作用。对钢铁产能置换工作,有关部门将多方听取意见,适时予以修订完善,查漏补缺。

“今年上半年,钢铁业产销两旺。部分企业甚至持续高负荷生产,极易引发安全、环保、质量风险。”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王伟表示,近年来虽已推进去产能,但钢铁产量还在大幅增长。对此,政府、行业、企业要群策群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与会者还认为,铁矿石定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虽是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但由于矿山企业集中度高但钢铁企业集中度低,钢铁企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现行定价机制在维护产业链利益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缺陷,不利于上下游产业长期互利共赢。

别忽视超低排放改造

今年4月份,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不仅对末端治理后的超低排放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加强了全过程、全系统、全产业链污染治理要求,代表了当今全球钢铁业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排放指标和要求。

“全行业要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步伐,有条件企业力争提前达标。”高祥明表示,上半年会员钢铁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6.77%,二氧化硫同比下降2.24%,烟尘同比下降2.62%,工业粉尘同比下降4.98%;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7.69%,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28%。

但是,钢铁业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仍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例如,高炉煤气精脱硫等技术仍需创新突破,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能否长期稳定达标尚需时间验证。另外,改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脱硫灰、脱硝催化剂等固废产生量,处理这些固废尚未有较好的技术手段和处置渠道。同时,资金保障、环保管理等问题需要行业共同研究解决。

“节能环保关系企业生死。”高祥明表示,企业要有危机感,再不抓紧改造升级,有可能受限、停产甚至退出。

业界普遍认为,无论是钢铁业去产能、稳运行,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都要打好环保牌。中钢协秘书长何文波指出,在钢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让实现超低排放的生产企业充分发挥产能,同时限制排放较高的产能,才是降低环境影响的正确做法。

在此前举行的“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针对中钢协发出的“各级政府部门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更多激励,并实施更加有效的‘差别化管控’”的呼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作出回应,“我们绝不允许把环保水平低、投入少的企业与环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业放在一个环境中竞争,如果有那样的现象,就是监管工作失职,是要坚决反对的”。

刘炳江强调,是否达到超低排放是钢铁企业能否正常生产经营的关键,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石化行业或再现超150亿美元大并购

发布日期

2019-07-08

 

据外媒报道,美国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CPChem)日前出价超过150亿美元,欲收购加拿大石化公司诺瓦化学公司(Nova Chemicals)。若收购协议达成,雪佛龙菲利普斯将成为北美第三大聚乙烯生产商,竞购价值是诺瓦化学2018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的10倍。

伍德麦肯兹分析师表示:“两家公司在聚乙烯和聚苯乙烯领域存在协同效应。”据IHS Markit数据,收购成功后,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乙烯产能将增至910万吨/年,将超过陶氏和埃克森美孚,成为北美最大的乙烯生产商;高密度聚乙烯产能将提升至260万吨/年,超过利安德巴塞尔和埃克森美孚,继续保持第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将增至230万吨/年,占地区总量22%,最大生产商仍是埃克森美孚和陶氏,分别占30%和28%;低密度聚乙烯产能48.6万吨/年,位列第五,占地区产能的10%。

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公司2000年成立,由雪佛龙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全球石化业务合并而来,各拥有50%股权。诺瓦化学由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2009年以5亿美元收购而来。

IEA《石油市场报告2019》认为,未来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放缓,石油将从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石化产业和航空产业将是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支撑。伯恩斯坦的分析师认为:“石油巨头都在大力进军石油化工领域,资产交易低于重置价值,买入优先于建造。”今年早些时候,沙特阿美收购了沙特石化巨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70%的股权,交易规模691亿美元。通过收购,沙特阿美2030年炼油日产能将从490万桶提高到800万至1000万桶,每年将有二三百万吨石油转化为石化产品。

 

 

 

 

发布版面

炼化周刊


主题

高质量发展将成石化业“十四五”热词

发布日期

2019-07-09

 

编者按:6 月下旬,第八届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在连云港召开。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热议石化行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本版整理了部分专家观点,供读者参考。

核心阅读

“我国炼油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看到炼油行业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炼油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原油结构不合理、高端技术缺乏等,对正在转型发展的石化企业带来挑战。”

国内原油供给不足,依赖进口补充,但由于能效提高及替代能源增长,国内成品油的供给大于国内市场需求,企业只能扩大成品油出口,这种典型的不合理局面不可能长期持续。炼厂纷纷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变,但在炼化一体化的技术路线中,为了多产化学品,炼油装置对原油品种的选择又极为苛刻,需要多供轻质原油。而在现实的原油供给中,重质原油占多数。原油结构不合理的挑战,将会对炼化一体化发展带来长期的影响。

除了原油结构不合理的挑战,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变,企业还面临着来自高端技术的挑战。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是转型升级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短板。

对于高端化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指出,“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除了突出高端化发展,还要体现选择性。

“现在跟以前每一个五年发展的研究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们不能推崇全行业全面发展,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发展,这个比全面发展的难度要大。我们必须做好选择性依据的研究,清楚发展哪些,从哪个层面切入。”白颐说。

李寿生提出,未来,在炼化一体的转型中,用好原油生产低成本的乙烯、丙烯、苯和对二甲苯是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关键;提升烷基化、异构化、催化裂化及低成本制氢等装置技术,兼顾油品质量升级与化工原料优化是企业提升效益的基础;创新烯烃、芳烃后加工技术水平,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炼化一体化竞争的核心环节。

数字速读

海关总署6 月10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 月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7%,继续提升。我国2018 年全年进口量达到4.6 亿吨,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突破70%。

2018 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突破6 亿吨,比2017 年上涨6.8%。尽管原油加工量在增长,但从产能上看,利用率并不理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与世界平均炼油产能利用率82.5%相比,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正逐渐放缓,成品油出口不断增加。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7543.35 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5187.95 亿美元,出口总额2355.40 亿美元,行业贸易逆差近3000 亿美元。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正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

探索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坚持总量控制、炼化一体、优化布局、创新驱动、对标国际

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对我国炼化行业来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优化布局、严格管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走出一条总量合理、技术领先、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的新路。

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面对当前炼油能力过剩、化工产品不足的复杂矛盾,必须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控制炼油产能总量,防止出现类似前一阶段钢铁、煤炭总量严重过剩的突出矛盾。既不搞“一刀切”关门,又不搞无条件放开。在当前炼油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的前提下,必须坚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上炼油项目。今后新上炼油项目,必须要布局有规划、原油有来源、码头(运输)有条件、收率有标准,以及有市场配套等条件。在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坚持上大压小、淘汰落后,把我国炼油行业总产能动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二是坚持炼化一体。坚持炼化一体,是今后炼油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炼油行业取长补短的有效途径。炼油行业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提高成品油收率和质量的前提下,消除化工发展的技术瓶颈,努力实现炼化收率、结构和效益的最优化。鼓励炼化企业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延伸和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开创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三是坚持优化布局。根据油气资源和市场的合理布局,以国务院规划的七大炼油基地为基础,以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大湾区三大世界级炼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按照世界级的目标要求,把这三大湾区的重点炼化企业产品、技术、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挥产业链集聚优势,使炼化产业成为这三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纽带,加快促进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成长极。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炼油行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技术。同质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时,要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炼化企业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对二甲苯(PX)就即将发生重大变化。2016 年,我国PX 进口1200 万吨,对外依存度为57.6%;2017 年进口1171 万吨,进口依存度为51%;2018 年以进口量1596 万吨创历史新高,对外依存度达61.5%。但值得注意的是,2019~2021 年国内新建和扩建PX 项目多达18 个,新增年产能将达3070 万吨。随着恒力石化450 万吨/年、浙江石化400 万吨/年、盛虹280 万吨/年、宁波中金石化160 万吨/年等大型PX 项目的投产,PX 或由短缺走向过剩。

五是坚持对标国际。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炼化企业,是我国炼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恰恰在国际竞争力上,特别是在经营效率指标方面,我们与跨国公司有着不小的差距。2017 年我们行业人均收入为32.86 万美元,人均利润只有2.02 万美元,而壳牌公司人均收入为371.3 万美元,人均利润为15.4 万美元;BP 公司人均收入为330.5 万美元,人均利润为4.6 万美元;埃克森美孚人均收入为343.2 万美元,人均利润为27.7 万美元。炼油行业必须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炼化企业,自觉展开对标,在对标中找差距,在对标中搞创新,在对标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

未来5~10 年以强化和高端化发展为主

石化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快速发展了几十年以后,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全行业的基本思路。要想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全行业高端化发展研究上。高端化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各个层面,不是一个产品的高品质或者技术的高水平,而是整个系统优化、集成、智能化,包括绿色环保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我们强调在未来5~10 年以强化为主,而不是大规模的推进。经过这样的强化,我们才能实现基础和竞争优势居世界前列。

石化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个任务是突出绿色发展。行业的绿色发展体现为采用低碳资源、绿色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的概念。一是要优化原料。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仍然资源偏重,只有使用了低碳资源,整个生产过程才能更接近绿色发展的要求。

二是改造生产工艺,主要是为了提高反应效率、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三是完善供销链条,健全管理体系。

我们在研究企业发展、行业发展时,不能再研究增加多少产能、产品、布局点,时代已经不是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们要研究企业能不能满足全面绿色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应通过对标国外先进企业,寻找我们的差距,不要只看表面的规模和排位,要看内涵和质量。

第二个任务是提升行业发展效率和质量水平,满足市场差别化需求。这一话题从“十三五”谈到了“十四五”。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我们以前认为短缺非常突出的行业,现在都出现了过剩和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和判断,不能闷头发展。发展产业,要看不断地发展,随时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要看别人都在怎样做,做横向对比,看看自己发展的路径是不是最高效的。

比如炼化一体化,其发展也不应当盲目推进,不是找个沿海地区建一个大园区就可以做炼化一体化,须考虑资源配置、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技术的可获得性,考虑国际竞争力。

从下游产品结构来看,要发展高端化产品。对企业而言,不一定要追求全产业链,如果有些产品对企业来说增值不大,可以不做。发展高端化产品主要做好资源的耦合和配置,做好终端产品的定位。

第三个任务是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众多,不可能都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行业里领军企业少,大部分的企业沉在市场经济的底部,以维持生存的状态运营。今后,我们要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做好整合工作,该淘汰的淘汰、该并购的并购,进入优胜劣汰、腾笼换鸟的阶段。

“十四五”期间,化工企业的整合会得到支持和重视。我们鼓励发展一些领军的企业,也鼓励以产业和资本纽带建立企业联盟和联合实体。化工企业本身也要做好自身的产业诊断、对标分析,实施资源配置、能源分级的措施,重视质量的评价,研究牌号性能和市场发展的适应性。最关键是,要研究自身产业的价值链。

第四个重点任务是强化布局。目前清理、规范园区的工作正在推进,危化品企业搬迁也在进行。石化园区在布局上,除了保证社会、自然环境的安全,还要收到一定的整合、集约的效果。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发布日期

2019-07-11

 

7月10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就渤海湾、北部湾、南黄海和苏北盆地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涉及双方探矿权19个、总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在合作框架协议下,同时签署了渤海湾盆地、苏北和南黄海盆地、北部湾盆地联合研究协议。这标志着继东海油气联合勘探开发后,双方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我国海上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较低,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按照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三年内通过联合研究、联合勘探、设施共享的方式在不同海域进行合作。按照联合研究协议,双方将在渤海湾盆地的黄河口凹陷、青东凹陷、渤东凹陷,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和徐闻地区、苏北盆地的盐城和海安凹陷、南黄海盆地东部地区进行资料共享,开展创新性联合研究。

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将充分把握这次合作机遇,通过资料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设施共享,加大联合研究攻关力度,加快海上油气增储上产步伐,推动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茂名石化上半年航煤出厂增12%

发布日期

2019-07-23

 

本报讯 今年以来,茂名石化紧紧抓住航空业发展航煤需求增大时机,通过双管齐下、双泵输送,加快航煤出厂,保障市场供应。1~6 月,该公司累计输送航煤出厂同比增长12%,创历史同期新高。

他们优化装置操作和原料配置,通过加强领导带班,加大“四不两直”检查考核力度,深入开展机电仪管操五位一体科学巡检竞赛活动,全力确保装置满负荷生产。针对航煤银腐不合格等质量不稳定现象,他们增加航煤采样检测和分析频率,定期清扫过滤器,确保航空煤油出厂合格率和上级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为确保航煤生产后路畅通,他们双管齐下,一方面充分利用航煤自动化装车系统安全、快捷、便利功能,加快航煤装车,使每批车从进厂到出厂缩短30 分钟以上。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扩大管径、增罐扩容、增加外输机泵功率,启动双泵同时输送,全力提升航煤管输出厂效率,保障航煤下海出口需求。

 

 

 

 

 

 

 

 

 

 

发布版面

生产研发


主题

兰州石化乙烷制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

发布日期

2019-07-23

 

6月份,广州石化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通过生产过程优化,先后克服了催化剂生焦量高、第一再生器催化剂跑剂量大等难题,减压渣油掺炼量从每小时提高了4吨,汽油产率由47%提高到49.5%,一年可多掺炼减压渣油近3.6万吨,增效2000余万元。该优化不仅实现了装置增效目的,还降低了公司油品加工结构中减压渣油的处理压力,增强了生产平衡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全流程优化创效的能力,广州石化持续实施“周优化、旬分析、月总结”的生产经营决策机制。每周召开优化会,坚持优化统筹,引导实施生产优化;每旬召开生产经营例会,对技术经济指标与预算进度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步生产经营优化思路;每月召开总结会,总结分析优化过程中的不足,固化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优化和经营决策水平。今年以来,广州石化通过抓好原料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产品结构优化等工作,将优化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今年1-6月,广州石化共实施优化项目35项,创效1.9亿元。

在原料优化方面,广州石化强化原油市场预判,每周对原油性价比进行效益测算,优化油种结构,着力捕捉新油种和机会油,如抓住基准油价之间价差波动行情,采购了性价比好的格恩尼、玛斯等原油;根据两套催化装置掺炼渣油的情况,对阿曼、尼罗、卡宾达、穆尔班等原油的渣油按催化原料进行测算,采购了适合催化装置掺渣的高性价比油种。

在生产过程优化方面,由于上半年成品油降价较快,而沥青相对降价慢,经过优化测算,大部分时间利用渣油生产沥青的效益要好于进焦化装置。为此,广州石化通过生产过程的优化,保持较高的沥青生产产量,增效3000多万元。经过优化测算,上半年抽余油用于调合汽油的效益比生产溶剂油和石脑油效益好,因此,广州石化暂停了溶剂油生产,抽余油除了供应改制企业赫尔普公司外,剩余的全部用于调合汽油,多创效1600多万元。

结合两套催化装置掺炼渣油以及全厂蜡油平衡考虑,经过优化测算,从今年2月份开始,广州石化将裂解投料组合由此前的“2+3+1”(2台石脑油+3台轻石脑油+1台加裂尾油)模式逐步过渡为“1+3+2”(1台石脑油+3台轻石脑油+2台加裂尾油)模式,上半年共加工尾油10.34万吨,尾油投料比例由上年的18.9%提高到31.7%,吨乙烯原料成本比去年降低28元。该优化不仅降低了吨乙烯原料成本,而且确保了全厂的蜡油平衡。

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广州石化以增产汽油、航煤,压减柴油为目标,充分运用RSIM模型,精心测算,优化常减压蒸馏、催化、加氢裂化等装置操作,把提高掺渣、提高辛烷值、提高汽油收率、提高航煤收率作为优化生产的目标。充分发挥汽油在线调合系统的功能,利用各种汽油组分资源,最大量生产高标号汽油和航煤;依据产品价格动态排序做好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利用催化装置回炼焦化汽油等措施,多产汽油、航煤等高价值产品,降低柴汽比。上半年,广州石化汽油产量同比增加了26.2万吨,创效5000多万元;航煤产量同比增加了10.4万吨,创效1200多万元;柴汽比同比下降0.29,创历史最好成绩。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齐鲁石化:勇于超越加强技术研发

发布日期

2019-07-24

 

本报讯 7 月16 日,通过视频系统收看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齐鲁石化立即利用手机客户端、微信、报纸等媒体,利用职工大会、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引导干部员工找差距、明目标、定措施,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激发新动力。广大干部员工表示要以陈俊武同志为榜样,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增加高端产品数量,提升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含金量,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撑。

齐鲁石化通过不断创新,形成降低硫黄装置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成套技术,将其浓度降至100 毫克/立方米以下。集团公司硫黄回收优秀创新团队成员刘剑利说:“该技术已帮助国内70多套硫黄装置破解达标排放难题,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我们团队将学习陈俊武同志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继续推进环保与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应用。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型脱硫工艺的研发,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齐鲁石化聚烯烃研究所负责人苑东兴说:“陈俊武同志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是科研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将陈俊武同志的这种精神用在产品研发中,结合齐鲁石化装置特点,密切贴近市场需求,瞄准顶替进口,加大树脂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打造齐鲁石化品牌,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发布版面

能源周刊


主题

从振兴石化到世界一流

发布日期

2019-07-27

 

1983 年7 月12 日,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距今已经过去了36 个年头。

36 年来,中国石化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所提供的能源和化工产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民的衣食住行,增进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

从油品升级、保护环境,到攻克技术难关让中国老百姓穿上衣、穿好衣;从餐饮废油变航空煤油让飞机燃料更环保,到成功开发涪陵页岩气,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再到遍布中国各地的加油站,全力保障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恢弘的石油史诗,透过这些闪光点,走进中国石化。

与改革开放共进同行

中国石化在改革中诞生,因改革而发展,在改革中壮大。

20 世纪80 年代初,为了用好一亿吨原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我国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1983 年7 月12 日,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李人俊任中国石化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锦华任中国石化总经理。中国石化总公司肩负起振兴石化的光荣使命,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积聚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从1985~1990 年,中国石化总公司进行第一次重大改革,自筹固定资产投资300 亿元,建成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的4套特大型石化成套项目和3 个大型化肥项目,6 年累计实现利税900 亿元。

1992 年初,中国石化总公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上海石化、镇海石化、燕山石化等企业相继完成整体或局部改制上市。

按照中央部署,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 年7 月启动整体重组和改制上市,集中主要和优质资产设立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 年10 月在香港、纽约、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2001年8 月在上交所上市。此后,重组成立的炼化工程公司和石油工程公司分别于2013 年5 月和2014年12 月实现上市。

伴随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石化持续推进完善一级法人管理体制、改制分流和清理整顿、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持续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建设、处僵治困提升资产质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等举措,并取得积极效应。

奉献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

从曾经一票难求的“的确良”,到琳琅满目的时装;从价格低廉的家居塑料用品,到高科技化工材料制作的汽车配件、液晶电视、智能手机⋯⋯在这些变化中,化工产品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石化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奉献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

在建立发展我国现代石化工业体系方面,中国石化成功构建起门类齐全、品种配套、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石化工业。今天的中国石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和第二大化工公司,我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

在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 面,中国石化有效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帮助全国人民告别了使用几十年的粮票、布票。

中国石化大力生产优质清洁燃料、化工原料、合成材料,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环境友好。截至2018 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加工原油近50 亿吨、生产成品油28 亿吨、乙烯1.6 亿吨、三大合成材料2.8 亿吨,累计上缴税费近4 万亿元。

《中国石化2018 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石化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奉献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努力由单一的传统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向多元低碳集成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2018 年,中国石化境内外油气当量产量近1 亿吨,向社会供应成品油1.98 亿吨、化工产品8660 万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努力增产增供天然气这一清洁绿色能源,涪陵页岩气田100 亿立方米产能全面建成,威荣页岩气田成为又一产能建设新阵地。地热供暖能力占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的40%,雄安新区地热供暖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地热﹢”多种清洁能源集成发展积极推进,构建起绿色能源发展模式。同时,全力为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全力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油品保障服务。

从立足国内到逐鹿全球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石化取得了一批油气勘探大突破、大发现,建成了几大增储上产创效油气田,大力开发地热、生物质等新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近20 年来,中国石化国内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储量近40 亿吨、天然气储量2 万多亿立方米,国 内外年油气当量产量从不到4000 万吨增长到1 亿吨。

在推动我国石油石化科技事业发展方面,中国石化建成了我国首个高含硫碳酸盐岩天然气田和大型页岩气田,开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和石油化工主体技术,培育了中国石化十大特色技术品牌。截至2018 年底,中国石化累计申请专利5.8 万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7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0 项、中国专利金奖19 项。涌现出25 名两院院士,闵恩泽院士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化2018 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中国石化顺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势,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仓储物流,以及原油、成品油、LNG 等国际贸易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打造了俄罗斯UDM、埃及阿帕奇、沙特延布炼厂、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等一批精品项目,形成了利长远、惠民众、可持续的合作模式。2011~2018 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缴纳税费160 亿美元,年均提供工作岗位1.6 万个,在有效保障当地能源供应的同时,对促进沿线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坚持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坚持国际安全、健康和环保标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注重企业公民责任,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说,中国石化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中国石化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战略部署,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石化成立60周年前后,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石化行业谋求绿色“领跑”

发布日期

2019-07-27

 

为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重点耗能产品节能潜力,推动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日前,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发布了2018 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名单。

行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此次发布,产品品种由17 种增加到了20 种,增加的三种产品是行业中相对耗能较大、发展较快且能耗限额标准已经发布的产品: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煤制烯烃。今年纯碱细分品种增加了天然碱,氧化铁细分品种增加了氧化铁黑,合计共20 种化工产品,33 个品种。

对比去年公布的2017 年度17 种产品的28 个品种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9 个品种能效“领跑者”第一名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最高降幅达到22.4%(氧化铁黄)。降低幅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氧化铁黄22.4%、硫酸(冶炼烟气制酸)16.7%、钛白粉(金红石型)13.9%、磷酸一铵(浆料法)11.0%、磷酸二铵8.0%、黄磷5.36%、磷酸一铵(传统法)3.18%、钛白粉(锐钛型)1.94%、聚氯乙烯1.91%、醋酸1.68%、氧化铁(氧化铁红)0.93%、纯碱(氨碱法)0.70%、纯碱(联碱法)0.69%、甲醇(天然气)0.53%、合成氨(非优质无烟块煤)0.43%、合成氨 (烟煤)0.41%、烧碱0.34%、甲醇(烟煤)0.29%、合成氨(无烟 煤)0.28%。7 个品种第一名综合能耗略有回升,其中炼油、乙烯前三名平均综合能耗基本与去年持平。

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全行业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大,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2018 年,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5.87亿吨标准煤,位居工业部门第二。

原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仍大量依赖进口,2018 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4.62 亿吨,同比增长10.1%,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70.8%;天然气进口量1257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9%,对外依存度为43.2%。”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能源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是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李寿生介绍,我国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点产品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存在10%~20%的差距,落后产能还占一定比重,拉低了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落后者能效水平与能效“领跑者”的差距超过50%,个别产品甚至超过100%。

据了解,此次能效“领跑者”活动,引发的“比学赶超、积极降耗”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去年公布的与今年可比的28 个能效第一名企业中,有7 个品种的第一名被新的企业取代,涉及甲醇(烟煤)、电石、硫酸(硫铁矿制酸)等,通过比学赶超促进了行业节能降耗工作。

 

 

发布版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主题

巴陵石化:勇当化工和材料板块排头兵

发布日期

2019-07-30

 

艰苦奋斗创业半世纪

1969 年9 月7 日,周恩来总理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 工程(巴陵石化前身)的报告,该工程作为国防事业重点“三线”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这一天,被确定为巴陵石化的建厂日。一座雄伟的石化城很快在湘北大地拔地而起。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巴陵石化成长为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联合企业,国内最大的热塑橡胶、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和重要环氧树脂生产基地。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公司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和“团结、务实、严细、尽责”的作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巴陵石化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决策部署,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扎实推进第三次创业,取得良好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生产经营平稳有序,创新工作取得进展,改革管理不断深化,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每年均完成总部下达的效益指标任务。今年上半年,在2018 年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公司继续保持盈利。

建设一流确立新目标

今年初,巴陵石化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外部形势变化,深刻理解集团公司战略部署,深刻认清公司发展方位,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明确建设一流化工材料企业的发展愿景和“立足巴陵发展巴陵,走出巴陵发展巴陵”的发展路径,聚焦“发展、创新、改革、管理、人才、党建”六大核心任务,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努力成为集团公司化工和材料板块的排头兵。

巴陵石化明确,先用“两个三年”的时间,到2023 年,推动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市与未上市板块实现一体化管理,大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再用“两

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内一流化工材料企业,己内酰胺、合成橡胶和环氧树脂三大优势业务跻身世界一流。

在坚持“立足巴陵发展巴陵,走出巴陵发展巴陵”发展路径方面,巴陵石化探索构建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强化创新支撑,抓好内部优化与存量盘活,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将现有装置各项指标做到行业最优,并着力将岳阳地区打造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他们采用新技术、新机制,“走出去”到沿海地区和海外寻求发展机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贴近资源、贴近市场的发展优势,为公司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

为此,巴陵石化明确了4 个方面的发展着力点。

一是推动发展质量转型,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安全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从“原料+基础材料”向“原料+基础材料+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力争成为集团公司化工和材料板块的排头兵。

二是推动发展效率转型,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总体要求,持续强化管理,狠抓内部改革,促进管理从低效粗放型向高效精益型转变。

三是推动管理方式转型,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快解决科技和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人才驱动转变。

四是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为转型发展提供保证,特别是要推动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形成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转型升级主攻新材料

今年初,巴陵石化召开职代会,发出全员“动员令”:转型发展是建设一流化工材料企业的必由之路,是公司“两个三年”的主攻方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一定要立足长远抓当前,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转型发展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做实“油头”“煤头”两个原料基础。炼油方面,在抓好现有装置安全环保隐患治理、挖潜增效的同时,着眼于区域优化和整体高质量发展,与长岭炼化一起统筹做好炼油转型发展方案;煤气化方面,利用己内酰胺装置搬迁升级的机会,提升煤气化装置经济技术水平,为公司下游化工装置和岳阳地区炼油装置提供稳定的氢气资源,同时融入地方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做强己内酰胺、合成橡胶、环氧树脂三大基础材料。己内酰胺方面,重点抓好己内酰胺装置搬迁升级项目,按年产60 万吨己内酰胺规模分期建设,努力把新装置建设成国内标杆;参与古雷二期项目年产60 万吨己内酰胺装置建设;推进巴陵恒逸年产40 万吨己内酰胺装置改造;推进绿色环保汽车轻量化材料、高档包装膜等新材料开发。

合成橡胶方面,力争2020 年底建成年产5 万吨SEBS 新装置,加快医用、油井用等新材料开发,使岳阳地区成为国内最大最强的热塑橡胶研发和生产基地,努力向世界一流迈进;在总部的指导下,利用镇海炼化二轮乙烯改造,以及上海石化、赛科公司的原料,在华东地区建设合成橡胶新装置,打造中国石化在华东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参与古雷二期项目合成橡胶综合装置建设;利用自有技术,与国外公司合作,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合成橡胶装置。

环氧树脂方面,推动环保型环氧氯丙烷新技术早日工业化,大幅减少外排污染物;依托新技术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性及配套料研发力度,加快水性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开发,努力成为国内技术最先进、品种牌号最多、绿色环保的环氧树脂产业基地。

做精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坚持差异化、高性能、环保型方向,制定化工新材料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公司在合成橡胶领域要重点做好医用、塑胶跑道用、鞋材用等新材料开发;在环氧树脂领域重点做好水性环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开发;在己内酰胺领域重点做好绿色环保汽车轻量化材料、高档包装膜等新材料开发。

牢记使命开启新征程

牢记“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宗旨,巴陵石化针对企业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企业改革发展愿景,开启建设一流化工材料企业新征程。

巴陵石化动员全体员工坚定建设一流的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凝聚众志成城的合力,做到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抓住安全环保这个重要前提,补短板、夯基础;抓住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优运作、提效益;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增动能、强支撑;抓住转型升级这个主攻方向,调结构、增实力;抓住改革管理这个永恒主题,激活力、提效率;抓住党建人才这个坚强保证,显优势、强引领,奋力将美好蓝图变成美丽现实。

 

 

 

 

 

 

 

 

发布版面

企业


主题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找准科技驱动的“着力点”

发布日期

2019-07-30

 

面对炼化行业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开发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和高端新产品。“十三五”以来,兰州石化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8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个,开发新产品103个,科技增效贡献超过1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7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1项。

兰州石化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家民表示:“面对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我们把技术进步作为重要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创新能力,破解生产经营发展难题,努力建设一流的综合性炼化生产企业。”

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依托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重大专项,兰州石化与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寰球工程公司及西南化工销售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医用聚烯烃树脂产业化技术开发,生产出医用级聚丙烯和聚乙烯系列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认证,产品进入医药包材领域,打破了国内市场进口产品垄断局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前采用国外公司的产品。2018年1月,大连西太试用了兰州石化专门为其定制的LMC-600催化剂。一年试用期结束后,大连西太公司决定改用兰州石化的催化剂。“兰州石化催化剂生焦选择性、汽油收率、液化气产率等指标均优于国外产品,产品价格和技术服务令人满意。”大连西太技术部部长范文君说。

近年来,兰州石化狠抓自主创新,着眼于油品质量升级、炼油催化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套技术,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油品质量升级清洁化生产过程中,兰州石化首次应用催化裂化、烷基化、醚化系统集成优化技术,使公司汽油产量稳步增加、高标号汽油比例显著提升,累计新增效益超过3亿元。

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开发攻关中,兰州石化应用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Y型分子筛结构二次修饰技术、ZSM-5活性恢复、重金属涂层捕集等关键技术后,显著提高了催化剂抗金属能力。同时,公司还开发生产出重油高效转化、提高汽油辛烷值、多产丙烯等系列催化剂,在国内外50余套装置上得到应用,并成功进入北美高端市场,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高端产品打造技术优势

 “十三五”以来,兰州石化累计开发新产品92个,其中3种产品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认定为自主创新重要产品。

兰州石化乙烯厂副厂长赵东波、聚丙烯车间主任侯景涛、副主任张红星等管理和技术人员日夜攻关,克服重重困难,开发出RP260和LD26D医用料,成功应用于医用输液瓶等方面,并取代国外进口产品,进入部分药业,目前市场占有率达到近50%。

兰州石化聚烯烃产品已实现由农用、日用、工业用向医药用、食品用、车用、特殊工业用转变。医用料、电缆料、车用料、管材料、耐热家电料、薄膜料、透明料、中空料等系列产品实现首次试产和提质扩量。在技术专利商的大力支持下,兰州石化首次实现了铬系催化剂产品的生产,产品熔体强度高,力学性能、长期使用性能得到提升,高强膜料、中空料应用受到用户好评,首批试产产品经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投放市场后,短时间内全部售完。

兰州石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产品开发向原料工艺提升、一装置一剂转变。公司与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应用新型分子筛材料开发了4个系列催化剂新产品。目前,累计生产和销售40余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剂产品通过了雪佛龙、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公司供应商的资格审查,获得了新加坡SRC炼厂最佳“客户导向”供应商评价,海外用户从原来仅有的非洲市场拓展到欧美市场。

科技创新优化装置运行

近日,兰州石化炼油厂常减压联合车间操作人员周璟晖向安全风险研判系统输入了10条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技术和操作人员分析生产中的风险将更加精准,从而为炼油装置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

安全风险研判系统是由兰州石化自动化研究院独立承担完成的项目,该系统涵盖公司炼油厂、乙烯厂等13个分厂、81个车间。上线以来,该系统每天录入风险数据94条、汇总数据14项,目前已录入汇总各类风险数据12000余条,为提升安全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该系统还自动将安全风险研判结果每天定时以短信形式推送给公司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以便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兰州石化依靠科技创新优化装置运行,围绕长周期运行、安全管理、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实施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了装置运行水平。例如,深度应用炼化腐蚀在线监控、腐蚀检查等新技术,投用光纤差动保护、快切装置和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在装置检修上应用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工法,使装置平稳率大幅提高。(记者李琛奇通讯员冯作文)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晨鸣纸业二季度净利大幅增长

发布日期

2019-07-05

 

近日, 晨鸣纸业 发布该公司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19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亿元到5.5亿元,其中二季度盈利4.6亿元到5.1亿元,比一季度环比增长1104%到1234%,经营业绩整体向好。

相比其他行业,造纸业对经济的敏感度较高,在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造纸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前提下,晨鸣纸业能逆市飘红,取得亮眼成绩,无论是从行业角度还是财经视角来看,都是难能可贵的。回暖再现,既得益于造纸业产能改革不断深化、新旧动能转的深入实施,也源自于晨鸣纸业自身的创新转型、造纸板块盈利能力的攀升。

如果二季度净利大幅增长算是一次期中考试,不太好把握晨鸣纸业的发展方向和脉络,那么,放大视角,审视其近几年的的历程,就能感受到晨鸣在腾笼换鸟新建项目、加大创新发挥产业优势等方面彰显的智慧和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晨鸣集团是中国造纸龙头企业,世界纸业10强,中国企业500强第190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81位。公司1958年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以制浆造纸、金融、矿业、林业为主,同时涉足地产、物流、建材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晨鸣在山东、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均建有生产基地,集团总资产1100多亿元,年浆纸产能1100多万吨。

60多年的发展经历、遍布全国生产足迹、资产过千亿的上市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可想而知,纵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跌宕起伏等环境变化和种种严峻考验,晨鸣也有良方度过阵痛期。

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五年内陆续淘汰270多万吨浆纸产能,到后关停了4条共65万吨产能的废纸脱墨浆线,晨鸣纸业如壮士断腕一般,自废武功,在外界看来似乎是龙头企业遭遇滑铁卢,其实却是破茧成蝶前的蛰伏。随着晨鸣纸业不断的腾龙换鸟,腾出的空间很快为更有竞争力的新项目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江西晨鸣35万吨高档食品包装纸,湛江晨鸣100万吨化学浆、65万吨高档文化纸、60万吨液体包装纸,高档生活用纸、80万吨高档低定量铜版纸、51万吨高档文化纸随着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链、生产工艺,晨鸣纸业不仅淘汰了落后产能,增添了强劲的新动力,而且还转变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进入二季度以来,晨鸣主要纸种均提价400-600元/吨,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力度,仅上半年就开发了生产吸管纸、铸涂原纸等20多个高利润产品,整体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晨鸣纸业二季度净利大幅增长,就是其通过创新发展后成绩的逐渐显现。

如今,晨鸣纸业已拥有木浆自产自足、浆纸产能完全匹配的浆纸一体化技能优势和超过420万吨的木浆产能,这样的产业优势,有助于晨鸣纸业缓解木浆原料供求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拓宽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若晨鸣纸业进一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加大投入创新,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净利大幅增长的季度就在眼前。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坚守初心使命 谱写中国造纸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日期

2019-07-12

 

本报讯 (记者王薛淄/文□杨晨鸣/摄)7月11日,中国造纸协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河南郑州市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讲话。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建人事部副主任韩雪梅宣读关于中国造纸协会理事会领导成员人选的通知。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协会第五届理事会。赵伟当选理事长,王旭华当选专职副理事长,钱毅当选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崇和在讲话中指出,造纸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我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纸和纸板年产量10435万吨,消费量10439万吨,生产量和消费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规模以上造纸企业近2700家,主营业务收入8000多亿元,资产总计10500多亿元,利润总额近500亿元。年产100万吨以上造纸企业22家,前30位生产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5%。造纸行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张崇和指出,五年来,中国造纸协会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组织力量,配合发改委、工信部编制完成《造纸工业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协助水利部编制《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和《国家重点节水技术目录》,协助环保部制定“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设计工作方案”,对国务院法制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提出修改意见,得到有关部委的好评。主动向国务院法制办、工信部、商务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报送“废纸原料进口情况和建议”,配合开展专题调研,稳定了造纸废纸原料供应。针对加拿大、美国、巴西向中国市场低价倾销溶解浆行为,协会组织相关企业向商务部申请了反倾销调查立案并取得仲裁胜利,有效缓解了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连续举办19届“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展示了造纸行业的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成就。协会举办的“中国造纸周”高峰论坛、主题研讨会、政策宣讲会等,促进了行业交流,推动了造纸产业升级。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地方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社区建设、公益慈善、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玖龙纸业、APP(中国)、亚太森博、芬欧汇川等知名企业先后获得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奖项,提升了社会对造纸行业的正面认知。与日本制纸联合会、加拿大纸浆纸张产品理事会、芬兰贸易协会建立联系,开展互访交流。组织企业参加“亚洲浆纸工业可持续发展会议”,与国际纸浆纸张产品理事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入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张崇和对中国造纸协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五点希望:

坚守协会初心使命。要坚守“行业为根、服务为本”的宗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实际,扎实做好服务行业企业的工作。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调研,反映企业诉求,争取政府支持,指导行业发展。要优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法,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

推动行业创新升级。要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引聚行业创新资源,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造纸全行业转型升级。要坚持科技创新,指导行业加大科研力度,研发新原料、新工艺、新装备。要优化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标准质量水平,加大产品和方法标准制定力度,以高质量的标准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推动造纸行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要引导行业贯彻中央要求,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贯彻中央新发展理念的重点,在全行业认真推进和实施。从环保部公开的数据看,近10年造纸行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单位产品能耗减少24.5%,废水排放减少36.78%,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87.1%,二氧化硫排放减少48.1%,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6.4%。在此基础上,协会要继续引导造纸行业,在原料资源开拓、生产技术升级、治污主体责任落实上更花力量;在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引导绿色消费上更有作为;在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构建良性循环生产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加大农林废物回收上更有成效,努力实现中国造纸工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落实国家“三品”行动计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生活用纸多样化、功能化、高品质;老年人、青年人、婴幼儿提出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用纸需求;厨房、厕所、化妆间提出了不同场所的生活用纸需求。包装用纸不能只是包装功能,还要有效保护产品、改善产品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文化用纸不能只供书写文字、绘画作文,还要增加美感,提升读者兴趣,提高史料档案的保质保存期。新闻用纸还要适应多样多彩传媒需要,增强信息感、视觉感和阅读性。协会要大力推动造纸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以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实用性的纸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要贯彻落实国资委《行业协会党建管理办法》,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要在当前一段时期,切实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真正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要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工作团队,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凝心聚力、自强不息,政府信赖、行业依托、企业满意、不可或缺的职业化优秀协会。

赵伟在表态发言中表示,张崇和会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对协会工作给予了肯定,为协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崇和会长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崇和会长的要求,坚守协会初心使命,推动行业创新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国家“三品”行动计划,努力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在波澜壮阔新时代,锐意进取,开拓向前,开启中国造纸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大会对玖龙纸业等“2018年度中国轻工业造纸行业十强企业”进行了表彰。

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其他事项。近300名会员代表参加会议。

 

 

发布版面

特别报道


主题

湖北孝感孝南区 蓬勃崛起的中华纸都

发布日期

2019-07-18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是全国生活用纸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孝南区生活用纸的产能、产值、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

7月6日,在孝南区委召开的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上,区长夏齐勇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1月到5月,孝南区新建了千芝雅纸业、港兴纸业、金红叶三期、雅都包装二期、伊柔纸业、佰福纸业、方树包装等7个纸业项目;1月到5月,孝南区金凤凰、恒安、维达三大纸品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8.6%、13.5%、10.5%。纸品等支柱产业完成产值59.76亿元,同比增长17.4%。孝南区已集聚近50家生活用纸、卫生用纸、包装用纸、文化用纸等纸品及配套企业,产能超过200万吨,2019年产值有望实现150亿元目标。

2018年,孝南区纸品产业产值就已跃上100亿元台阶。恒安集团连续4年交税超过2亿元,维达公司连续5年交税过亿元,金凤凰纸业去年交税首次过亿元,达到了1.35亿元。孝南区纸品产业集群跻身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并获评湖北省纸制品产品提升示范区称号。

中顺洁柔(湖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活用纸上市企业。2018年企业完成6.1亿元产值,交税2600万元。中顺于2018年年初启动扩能项目,计划年产30万吨生活用纸。目前,造纸联合车间已完成主体结构,一期扩能计划于今年5月份投产,二期扩能计划于今年6月份全面动工。三期项目总体完工后,将实现年产30万吨生活用纸的目标,创税3亿元以上。

孝南区形成了以恒安、维达,金红叶、中顺洁柔四大企业为引领,武汉洁伶、双佳(莱特)纸业、森源纸业、金德包装等20多家企业为骨干的发展格局。近7年来,孝南纸品产业产销增幅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10年,孝南获得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称号。

在努力保持企业现有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孝南区多措并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品品牌、实行走出去战略,提高孝南纸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

孝南通过引进新企业和引导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同时关闭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小造纸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高档产品占生活用纸比例达100%。

以生活用纸制造和卫生用品为中心,孝南纸品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上游发展了无纺布、瓦楞纸、原浆纸等系列产品,下游衍生了滚筒纸、抽纸、面巾纸、湿纸巾、擦手纸、卫生巾、纸尿裤、纸箱、包装塑料薄膜等系列产品。

孝南纸品企业拥有心相印、维达、清风、洁柔、洁伶等25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引导企业智能化升级,孝南出台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智能化技改项目,按照设备购置与改造额的5%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2018年7月,在孝南高新区维达新城内,工人们正在安装4台从意大利进口的烘缸,这是维达集团布点孝南以来的第5次扩能,扩能后自动化物流输送线和机器人将取代人工,再加上智能化立体仓储,新厂的自动化程度将大大提高。恒安(孝感)家庭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妇幼卫生用品,其生产的七度空间系列卫生巾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2019年,恒安(孝感)生产基地将新安装3条智能化生产线,并采用SAP、MES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金凤凰纸业(孝感)有限公司累计投入近30亿元,相继完成了20万吨、40万吨技改项目以及70万吨扩建项目,建成4条国内领先水平的高速宽幅造纸生产线和全套进口制浆、真空、压榨、传动等配套系统,技改后生产环节的用工下降了50%。

促进生产智能化的同时,孝南引导纸品产业加大环保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在恒安纸业生产车间里,2条生产线之间整齐地摆放着废料回收袋,上面分门别类地贴着底膜料头料尾、生产废品、塑料全皮等标签。行政部部长李莹说,他们把生产废料分成20多个类别回收,再由总部统一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金红叶纸业二期扩能时,投资1.6亿元,进行热电联产项目技改,用天然气替代燃煤,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每吨产能电耗由1200千瓦时下降到780千瓦时。

孝南依托优势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纸品产业寄予厚望:冲刺千亿产业,带动经济腾飞,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孝南锁定3年发展目标,到2021年,力争产能达到350万吨,其中生活用纸突破150万吨,包装用纸达200万吨以上。

孝南高标准打造纸品产业聚集平台——孝南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10平方千米,每年投入亿元以上资金,目前建成47平方千米。孝南正加快建设27平方千米汉孝产业园、10平方千米北区发展区、5平方千米八一纸品包装产业园。其中,以八一工业园为基础,以金凤凰纸业为依托,孝南加快规划建设产值200亿元的现代化包装用纸产业园。

孝南围绕纸品产业,全产业、全链条、全要素精准招商,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投资17亿元的港兴生活用纸项目、投资10.5亿元的千芝雅项目相继落户孝南。

上半年,孝南区引进投资超30亿元扩能的森源纸业投资项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金德等一批企业也持续扩能。2019年以来,维达纸业32万吨扩能项目、中顺纸业30万吨建设项目先后上马,恒安新上了3条护理用品生产线。

数据显示,孝南纸品产业目前储备项目14个,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孝南生活用纸产能将扩大到200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

目前,金凤凰一、二期生产线产能全面释放,前4个月实现纳税1.19亿元;维达新城一期12万吨主体工程建设进入尾声,年底可全面投产;洁伶一期16条生产线安装,6条生产线投产,二期主体基本完工;欣柔科技4条生产线已投产,2条正在加快建设;恒安新上的3条护理用品生产线,1条生产线已投产。

孝南名片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居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是孝感市唯一的市辖区,也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区面积1020平方公里,人口85万,辖16个乡镇(场、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孝南历史文化悠久,是长江中游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距今5500年的叶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孝南是西汉孝子董永故里,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有着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美誉;孝南区是著名的帝师之乡,先后走出了程颐、熊赐履、乔用迁3位帝师;孝南区是楚剧和孝感雕花剪纸的主要发源地,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孝南区还是麻糖米酒之乡,孝感麻糖米酒已成为孝南的品牌。

孝南区位优势明显。孝南是全国经济地理中心,以孝南为轴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有60多个大中城市、3.7亿多人口。107国道、316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汉孝大道、京广电气化铁路、汉孝城际铁路使孝南与武汉的同城效应更加彰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自由贸易港武汉东西湖物流保税中心、出海口武汉阳逻港,距孝南都不足35公里。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水、陆、空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孝南产业聚合特色鲜明。全区初步形成了纸品、汽配机电、节能环保、食品饮料、家居五大产业发展,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国排名前4位的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等纸品企业均落户孝南,共聚集40多家纸制品企业,产能近200万吨,孝南被授予中国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的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纸都。孝南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蓬勃之势。孝南是国家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初步建成了优质稻、油菜、蔬菜、水产、畜禽、花卉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板块。孝南是全省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围绕打造武汉旅游“后花园”,建设了卓尔·桃花驿小镇、庭瑞·斗山驿镇、丹阳古镇、凤凰天仙城等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打造了天紫湖度假村、金卉庄园、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景区,形成了金卉赏花节、杨店桃花节、龙王恨渔文化节等节会品牌。

 

 

 

 

 

发布版面

商业人文


主题

古法不古旧 复兴千年前的造纸技艺

发布日期

2019-07-18

 

落地贵阳,沿着龙洞堡大道车行约二十里,驶入都织高速,便进到被称为“中亚热带极为珍贵物种基因库”的黔东南地区。闷热的7月,即使在覆盖率高达72%的林间盘旋,半个小时也会被负氧离子醉晕。

水村石桥间,最孤独的一个群体就是耐干旱、耐湿热的构树。

构树原名褚,亦名榖。唐朝博物学家段成式称,“谷田废必生榖”,其实就是生于废弃谷田之间的树木。李时珍又提出另一种由来:旧时楚地民俗称乳汁为“榖”,构树的枝条折断,就会流出白色汁液,如同乳汁。从南到北,从丘陵、山地到平原,这一树木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始散发光芒。

高蛋白的叶家畜喜食,红皮黑核的果实饱含荔枝与杨梅的双口感,而皮、枝、杆则是造纸的好材料,尤其是黔东南地区丹寨县石桥村的传统构树,在唐代,就被聪慧的苗族人使用,以构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水为媒,进行手工造纸。

时过境迁,当现代文明裹挟着商业法则充斥并包围世界时,高原上平凡的构树则让上千年历史的“丹寨石桥古法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至今,并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兴武,时常会在万达丹寨小镇大批游客造访时,在摄影摄像的灯光闪烁下,演示古法皮纸40多道工序中的重要几环。这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他奔波在石桥村大岩脚的几个基地,指导村民生产不同的纸。

王兴武内心向往更大的舞台,他希望通过现代机械化的辅助设备,将皮纸生产标准化,开发出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纸,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古法造纸在全国落地生根。

但在纸质书每况愈下的数字化阅读时代,他的愿景能实现吗?

复兴古法造纸

每天五点,石桥村的鸡还没打鸣,王兴武就在浓雾中赶往石桥村大岩脚的基地。

说是基地,其实是当地普通的溶洞,400多平方米的洞穴,虽没有怪石嶙峋,但当潺潺流水在洞口打起节拍,洞顶的蝙蝠也转化为“可爱的幽灵”。“这里算是天然造纸工坊,水源充足,而且水质非常好,不含任何化学成分。”“洞主”王兴武说。

据考证,隋唐时期,苗族先人借鉴汉族的造纸技术,以当地盛产的树皮、杉根及清澈优质的泉水为原料,制作地道的纯手工纸。从探构、河沤、蒸煮、拣料到抄纸、压纸、晒纸等几十道工序均由人徒手而制。专家研究发现,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认定石桥古法皮纸是汉代到唐代的造纸工艺,距今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石桥古法造纸历史悠久,但因交通闭塞,这里出产的白皮纸主要供给丹寨县的读书人使用,销量并不大。至今,溶洞岩壁上还有书生们当年留下的诗词心境。

 “这种市场需求也决定了石桥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基本保证日常生活用纸,造纸技艺的传承仅靠父辈或师徒间的言传身教。”丹寨县委宣传部的洪萍表示。

王兴武就是家族造纸术的第19代传人。1980年起,他跟随父亲学习造纸,整个工艺流程都遵循白皮纸最古老的方式。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机械纸风生水起,石桥村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受到巨大冲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放弃这一传统行业。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造纸。”提起十几年前古法造纸濒临失传的历史,王兴武还是会心痛。

转折发生在1998年,时任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来丹寨县考察旅游资源时,偶然发现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艺。他认为,石桥古法造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既有保护价值也有旅游开发价值。此后,石桥村古法造纸逐渐成为众多丹寨旅游者经常光顾的目的地之一。

 “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印象中,网络文学最初兴起就是那个时期,如此,数字阅读盛行之下,古法造纸越发显得珍贵。”王兴武认为,古法造纸得到保护是关键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创新。

1998年,他受苗族蜡染启发,打破传统,将山间随意采摘的鲜花置入纸张中,形成彩色手工纸。2000年,一位香港商人以每张3元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这在石桥村引起了轰动。王兴武意识到,在机械纸面前,古法造纸并非没有市场,而是要找准消费群体,找到市场,并且根据不同需求去创新。

于是,他相继开发了用于古籍文物修复纸品以及书画系列专用纸等。比如一款“贵纸”,比宣纸纤维粗且长,墨汁落在纸上,既有规则,又舒展分散,这恰恰是一些美院老师喜欢之处;又比如,他开发的“迎春纸”,主要用于古籍文物修复,能够储存约1500年。

 “不管是造纸的原料还是工艺,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造纸用过的水可以直接用来灌溉稻田。而且,手工造纸使得纸纤维不会受到损伤,机械化做纸要是没有化工原料的话基本上是做不了的。”王兴武解释,“我们的纸pH值在7.5到8之间,达到国际标准,因而纸的保质期非常长。”

探索规模化、商业化经营

现在王兴武研发了十大系列,共160多款纸制品,包括书画专用纸、古籍修复用纸(主要供应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带花草颜色的工艺纸以及传统皮纸等。

市场方向找到了,他必须解决生产问题。

石桥古法造纸从选料到出纸,整个流程需要45天。料选好之后,需要把构皮放在活水里浸泡7天,用石灰裹起来,蒸煮48个小时。再经过两天50℃到60℃的温火交融,把石灰水冲去,然后放在活水里浸洗变白。

 “等把料子选好,把它冲烂。冲成纸浆之后,才开始抄纸。”王兴武很清楚,按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手工作坊是无法按时完成订单的。

2008年,石桥村61家古法造纸户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成立了石桥黔山造纸专业合作社,按照7:2:1的分配比例,进行了规模化经营。

但王兴武认为,古法造纸的市场空间不应停留在现在的阶段,“外国的手工造纸是从中国学去的。技术我们不比他们差,只是没有机械化工具辅助。我的梦想是有全套设备辅助,努力把手工做到极致,超越外国纸产品。”

随着石桥村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区兴建,依旧在石洞口制作的石桥古法造纸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变化。矛盾的是,当地政府所期望的,是通过古法造纸的原生态展示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而王兴武希望通过新技术的改造使古法造纸有更大空间。

2014年,王兴武在半山腰找到一个废弃的猪圈,进行重新修整,他想将供观赏以及分散在不同溶洞的古法造纸流程,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一起,能够批量生产文物修复所需要的纸张。

在猪圈里生产,名声虽不好听,但遮风避雨,日照、通风都符合古迹修复纸的条件。与此同时,为提高树皮的蒸煮温度,王兴武开始修建锅炉,他希望通过高温加快蒸融树皮纤维,使得纸纤维达到标准化。但当一切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时,2014年一场洪灾将石桥村打回从前。

水灾后,在各方支持下,王兴武向亲朋好友借钱,让造纸厂重新运作起来。而订货单位,尤其是贵州省图书馆派人专程来到灾区慰问,全额付款,并延长交货时间。

 “现在都恢复正常了,合作社有65户,以家庭为主。有的备料,有的洗料,有的拣料子,有的晒纸。另外还有两家造纸公司,以及两家造纸合作社。每年的订单也有十万张。每户的收入已使得大部分村民脱贫,有一些每年会进账五六万元。”王兴武感叹道。

古法造纸能够留存下来实属不易,但他希望利用互联网的销售,能有大老板来投资,在每个地区设总经销批发,从而带动全村300多户都参与造纸,多点收入,不用再去外面打工。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一张纸”讲述家族发展史

发布日期

2019-07-24

 

 

维达新城建成全球最先进的生活用纸智能化工厂

孝南纸品企业拥有“心相印”“维达”“清风”“洁柔”等25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生活用纸制造和卫生用品为中心,孝南纸品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上游发展了无纺布、原浆纸等系列产品,下游衍生了滚筒纸、面巾纸、纸尿裤、纸箱等系列产品。

孝南纸品产业还有14个储备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生活用纸产能将扩大到200多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我是一张纸,平凡而普通,白白净净的我,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及。

我只是一张纸,却又与众不同,因为我出生在孝南区,一个被称作“中华纸都”的地方。

我傲娇,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在这里,不仅有我,还有我的一大群兄弟姐妹们,卫生用纸、包装用纸、文化用纸,他们千变万化各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家族越来越繁荣。

从澴川一隅到世界各地,我的旅途也越来越广阔。也因我,我的家乡孝南,名气越来越响亮,实现从“华中纸都”到“中华纸都”,进而打造“全国卫生护理用品之都”的“三级跳”。

瞄准"中华纸都"  从孝南走向全球

听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家乡孝南还只有5家生产卫生纸的小企业,那时孝南刚在时代的浪潮中踮起脚尖,翘首寻找着发展的方向。

随着时间推移,10年后,恒安、维达这两个"大伙伴"来到了我的家乡,孝南区便认准了,要朝着"纸都"的目标阔步前行。

1995年底,福建恒安来到我家,1997年恒安(孝感)公司正式成立,成为第一个进驻孝南的知名纸品企业。2012年1至9月恒安(孝感)生产公司实现税收10077万元,成为孝南区首家纳税亿元企业。

投资30亿元的维达新城项目于2016年启动,落户孝南近30年,维达经历了6次扩能。去年11月中旬,设计生产能力为32万吨生活用纸项目正式运行投产,今年6月底,4条生产线全部开机投产。

2018年度中国生活用纸行业十强企业榜单上,金红叶、恒安、维达、中顺洁柔是全国排名前四的生活用纸企业,他们的先后布点,让我家成为全国唯一的四大生活用纸产业巨头齐聚地。

也许是因为紧邻华中交通枢纽武汉,我家的区位优势明显,落户我家的企业越来越多,我的弟弟妹妹们一个又一个从这里出生,看着他们慢慢长大、长壮,然后走向了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也倍感骄傲。

金凤凰纸业也是住在我家的"大"亲戚,他生产的是瓦楞纸。2016年7月,历时近两年的一期改造基本完成,金凤凰纸业投入生产。金凤凰纸业行政总监唐育林说,这一年,金凤凰的产能还只有10万吨。随着设备不断升级改造,累计投入近30亿元,今年,金凤凰的产能将达到130万吨。

去年,恒安集团连续4年税收超过2亿元,维达公司连续5年税收过亿元,金凤凰税收达到1.35亿元。我家的纸品产业集群连续多年跻身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并获评"湖北省纸制品产业提升示范区"。

现在,我家的这些纸品企业拥有"心相印""维达""清风""洁柔"等25个知名品牌,我和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也成了出口产品,我们的身影出现在欧洲、美洲、澳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延伸产业链  家族成员越来越多

两年前,我的亲戚佰福纸业也住进了我家,那时他租住在金红叶厂区后面。要问他为什么千里迢迢来我家?经理俞燕飞告诉我,因为金红叶就是他的原料供应商,他到我家来看上的其实是金红叶呢。

佰福主要是生产和销售家用及商用的抽纸、卷纸、手帕纸等生活用纸,他从金红叶那儿买来一卷卷原纸,再把他们加工成高品质的生活用纸。别看他成立时间不长,但他在淘宝集市店抽纸类目可是排名第一呢,去年“双十一”那一天,他在淘宝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00多万元。

今年佰福不再“租房住”,彻底成了家里人,5月15日他搬家到了毛陈镇,一刻也没闲着,隔天他就投产了,一个月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

在金凤凰隔壁,雅都包装也在2017年落户我家。他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包装印刷企业之一,主要为富士康、联想、爱仕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客户提供产品外包装服务。

他来到我家,原因也很简单,可以与供应商金凤凰零距离接触。每年雅都包装大概需要用纸70万吨,其中80%来自金凤凰。雅都计划,通过5年分3期建设,依托原纸供应商金凤凰,完成纸品包装产业中下游转移和布局,打造集纸板、纸箱、彩印、特种纸、精品包装、废纸回收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园。

正是产业链不断地加粗延长,以生活用纸制造和卫生用品为中心,孝南纸品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上游发展了无纺布、瓦楞纸、原浆纸等系列产品,下游衍生了滚筒纸、面巾纸、湿巾纸、卫生纸、纸尿裤、纸箱等系列产品。

提升配套能力  实现“三级跳”

兄弟姐妹一多,便得有一个大房子才容得下。

现在,我家正在建设27平方公里的汉孝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北区发展区和5平方公里的八一纸品包装产业园。对了,金凤凰就在八一产业园,有了这个“大块头”撑腰,我家正在规划建设产值200亿元的现代化包装用纸产业园。

去年,我家的纸品产能约180万吨,产值突破百亿元。今年,我家新建7个纸品项目,有千芝雅纸业、港兴纸业、金红叶三期、雅都包装二期和伊柔纸业、佰福纸业、方树包装。其中港兴生活用纸项目投资17亿元,千芝雅项目投资10.5亿元。

你看,我家的主人围绕着纸品产业,全产业、全链条、全要素精准招商,提升纸品产业的配套能力。不仅有这些,我家的纸品产业目前还有14个储备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我家的生活用纸产能将扩大到200多万吨,占全国产能的五分之一。

现在,我家的卫生用纸产品产值仅低于广东省,卫生用纸能辐射周边6亿人群,听说我家现在又走上了“全国卫生护理用品之都”这条新路,看着眼前的大路越走越宽,我打心底里开心。



发布版面

科技要闻


主题

广东携手港澳建设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发布日期

2019-07-12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将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引领全省工作的“纲”,举全省之力推进实施,携手港澳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引领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三步走”

《实施意见》提出,广东将按照“三步走”的安排,携手港澳有力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一步,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搭建起我省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优质生活圈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步,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而第三步是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内联外通、综合立体、开放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与港澳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

《实施意见》明确,广东将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以提高珠江西岸发展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一方面,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深化深港合作,加快打造深港合作机制创新升级版,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合作为重点,优化提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深化珠澳合作,协同推进特色金融、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珠海横琴新区开发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增长极。

同时,强化轴带支撑功能。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加快形成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广深港高铁重要作用,促进粤港人员往来更加高效、便捷,支持在高铁沿线和高铁站周边建设合作平台载体,为深化粤港合作提供支撑。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进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等既有通道作用,科学谋划新的过江通道,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拓展完善珠江西岸地区交通网络,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布局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等一批新的重大发展平台,增强珠江西岸发展动能。

广东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广州、深圳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重要节点城市比较优势,加强与港澳的协同互补,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新出彩。支持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标杆、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支持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培育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支持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增强综合实力,共同提升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质量。

促进城乡及区域融合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广东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生产要素充分对接,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打造一批集生态、教育、文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功能区,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先导区,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依托智慧小镇建设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此外,推进区域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政策平台等重大功能统筹布局,推动大湾区内地在产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一体化。支持开展大湾区内地跨行政区经济合作探索,推进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意见》明确,广东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引领,统筹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推动大湾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

一方面,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化大湾区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合作,推动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大湾区连通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以及贯通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推动珠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带动揭阳、湛江、梅县、韶关等机场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的港口发展格局。加强大湾区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创新资源、创新市场对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有序流动。支持大湾区优势企业参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协同共建。推动大湾区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对接服务大湾区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积极构建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和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区域整体营商环境。以广清一体化为示范,推动环珠三角地区与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广梅产业园等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开展高水平对口帮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推动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协调对接。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珠湛首个城市创新产业合作项目落地

发布日期

2019-07-17

 

湛江创新产业新城昨开工,两地龙头国企联合投资160亿元

本报讯 记者钟夏报道:7月16日上午,珠海与湛江首个城市级合作项目——湛江创新产业新城举行签约暨启动仪式,开启了两地国企共建产业新城的先河,标志着湛珠两市的联动发展进入新阶段。湛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会见参加启动仪式的珠海市副市长阎武一行。湛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姜建军宣布项目正式启动。湛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兴见证签约。

湛江创新产业新城由两市龙头国企珠海华发集团、湛江交通投资集团联袂打造,总占地62.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60亿元,涵盖总部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商业综合体、行政服务中心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配套业态,建成后将成为湛江海东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和创新产业聚集区,对于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具有重大意义。

郑人豪代表湛江市委、市政府对华发集团在湛项目正式启动表示祝贺。他说,湛江珠海首个城市创新产业合作项目落地,两地龙头国企强强联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沿海经济带、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具体行动,符合省委提出“要把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的要求,符合两地发展需要。湛江与珠海合作前景广阔,希望两市加强交流,共谋双赢发展。

阎武代表珠海市政府对湛江创新产业新城的顺利启动、对湛江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说,当前,珠海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两大战略,湛江和珠海都被赋予重要的定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两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华发集团与湛江交投集团精诚合作,将创新产业新城打造成精品工程、标杆工程和友谊工程。

曹兴表示,当前广东省正在大力打造“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湛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湛江创新产业新城的启动,标志着两市共谋发展步入实操性阶段。湛江市将依托海湾大桥等多个跨海交通设施,以创新产业新城项目为支点,围绕“以业兴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海东新区,推动“一湾两岸”整体城市空间布局落地。

珠海华发集团总经理、珠海金控集团董事长李光宁表示,华发集团非常看好湛江前景,投资湛江正当其时。2019年,华发集团大力实施“科技+金融+产业+城市”的“1+3”发展模式,紧扣实体,启动“二次创业”,推动珠海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华发集团将以湛江创新产业新城为起点,在湛江全域寻找合作机会和投资项目,助力湛江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版面

热点


主题

陆海新通道推动广西北部湾临海工业加速崛起

发布日期

2019-07-23

 

随着一批钢铁、化工、能源、有色金属、电子、粮油等企业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临港工业近年来加速崛起。借助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地区通过铁路、海运、公路等多式联运方式,加强了与我国西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

北部湾临港工业加速崛起

在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铁路线直通20万吨码头,推土机、强夯机等各式机械在占地1.9万亩的基地内忙碌不停。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高强度抗震钢筋和热轧薄板、镀锌板等中高端板,除面向华南、西南等市场,还将出口东南亚等市场。”站在钢铁基地建设工地上,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负责人李美亮告诉记者,基地一期建成后产能920万吨,预计今年底高炉具备出铁条件。

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铝在防城港沿海布局的一家生态铝厂。据公司副总经理吴寿生介绍,项目2018年开工建设,投资约58亿元,设计年产200万吨氧化铝,预计明年6月建成投产。

防城港市委书记李延强介绍,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91.38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连续多年增速排全自治区前列,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8家。

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700亿元,是广西目前最大的单体投资产业项目,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达65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地下管网施工。项目副总监唐伟春说,钦州有沿海通道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北方的煤炭海运到港后,经过传送带直接进入工厂。

在中马钦州产业园,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并计划开工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对记者说,“未来将继续瞄准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燕窝等马来西亚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

物流成本优势成核心竞争力

陆海新通道是我国西部省份与新加坡等国家联合打造的贸易新通道。地处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广西既靠近原料产地,又接近华南、东南亚等销售市场,物流成本低成为这些临海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防城港东湾物流园,每天多达2600多节火车车厢、5000多辆大货车进进出出,粮油企业进口的大豆从港口码头通过传送带直接进入工厂……

防城港市港口和物流发展局副局长许华樑告诉记者,防城港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43个,其中20万吨级2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个港口通商通航,年货物吞吐量1.05亿吨。

 “我们既是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李美亮说,防城港钢铁基地自建了20万吨矿石码头,海外原料通过海运可直抵工厂,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

吴寿生表示,布局在防城港的生态铝工业基地可以利用深水港的海运优势,实现矿石从国外到国内的最短运距。

靠近销售市场也成为企业选择北部湾的重要原因。唐伟春说,广东是丙烯等化工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在钦州生产的产品通过码头可便捷运往广东,还可辐射东南亚市场。

渐成承接产业转移新洼地

在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电解厂,记者看到阴极剥片机组的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不断进行各项操作。这家公司在防城港投资建成了年产40万吨阴极铜、160万吨硫酸的生产线。

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勇告诉记者,深居甘肃内陆的母公司进口矿石要从连云港上岸,经过陇海线运送至甘肃,运费高是企业发展的突出痛点。企业落户防城港后,从南美、非洲等地进口的矿石运输成本可大幅降低,阴极铜、硫酸可就近销往我国华南和印度、越南等国家。

据防城港市副市长张海介绍,借助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优势,防城港重点推进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粮油食品等支柱产业升级发展,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钦州鲁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年食用油灌装能力达6万吨。公司总经理赵锦城告诉记者,在钦州投资设厂的重要原因是海运便捷和靠近销售市场。工厂落成后,广西、贵州等地的供货时间由之前的近半个月压缩至两天。

据钦州市常务副市长王雄昌介绍,钦州市正全力推动浙江桐昆芳烃、四川能源投资集团轻烃综合利用、恒源电动物流汽车、上海华谊氯碱等一批总投资超百亿元、超5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中船2万吨级造船等65个超亿元在建产业项目建设。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创造超常规发展成功范例

发布日期

2019-07-24

 

本报南宁讯 (记者/李湘萍 实习生/赵芳)7月23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就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北部湾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创造了超常规发展的成功范例。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区发展龙头。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0.94亿元,约占全区的48%。2006至2018年间,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4倍,年均增速14.1%。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兴起。从2008年起,开工建设12个重点产业园区,形成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粮油食品等为主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截至2018年底,已有4家园区产值(贸易额)超过千亿元大关。三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经济区内建成我国第一条连接东盟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建成我国第二条客运国际班列——南宁至越南河内(嘉林)国际旅客列车。

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有目共睹的成绩还包括:将防城港、北海、钦州三港整合后,北部湾港快速崛起为亿吨大港,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我国对东盟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城市群建设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我国与东盟交流合作活跃、平台机制完善、发展潜力巨大的先行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创造了一批重要经验,一些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保持优良,北部湾是目前我国近海水质最洁净的海域之一。

同时,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首府战略和北钦防一体化等发展机遇和发展任务,北部湾经济区将聚焦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贯彻落实“外资16条”和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发挥政企沟通平台和自治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作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聚焦产业链招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打造一批标志性项目,助推广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科技要闻


主题

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19-07-26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增强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及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生态环境美丽安全,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意见》明确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确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基本扭转,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2年,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加完善,珠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水平和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横贯东西两翼地区和珠三角沿海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基本形成,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交通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35年,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引领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全省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成为各自功能“引领者”,与全省一道迈入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行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