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3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2-28 11:03:59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科学规划潮上带 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政策礼包”服务涉海企业复工复产

广州海洋实验室打造大湾区海洋科研“新地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全球海洋观测贡献“中国智慧”

1640亿元 广西海洋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加快发展向海经济 推动海洋强区建设

海岸线生态产品价值怎样实现?

坚持陆海统筹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推动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

钢铁篇

“疫”情下钢铁业当化不“易”为“毅”磨砺以须而待“益”

近年来钢铁材料的开发新动向

宝武成为全球第一钢铁企业

疫情之下 钢企新品研发不掉队

发挥信息优势 提供专业咨询 助力中国钢铁走出去

中企收购英国第二大钢厂

复工率大幅上升 钢材需求逐渐释放

“新基建”的钢铁机遇

钢材市场短期内仍将承压

包钢重磅推出“放权搞活试点”改革方案 国有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石化篇

石化“十四五”规划今年6月底形成初稿

中国石化转产扩产打通口罩产业链

中国石化全面实现复工生产

五百亿元新台币石化项目落户福建

兰石化业经济运行呈前低后高和企稳回升态势

龙头带动:广东万亿石化产业加速“苏醒”

中国石化跨界抗疫“放大招”

广州石化动态优化推进平稳生产

石化行业:2019稳中求进 2020危中寻机

大庆石化多路出击“抢”效益

造纸篇

纸业开年:压力大 利好多

亚洲纸巾巨头的口罩战“疫”

食品用纸或将成为造纸业新高地

摘掉排污大户“帽子” 这项技术为造纸业正名

原料涨价潮暂缓 疫情之下造纸企业的得失变局

其它

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公布 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

我省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中国电信启动“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项目

百亿级大湾区基金在粤设立

                        海 洋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科学规划潮上带 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20-03-04

 

—王殿昌谈海岸带空间规划之一

编者按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接的地带,一般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组成,兼备海洋和陆地的属性。就空间而言,包括“陆地空间”和“海洋空间”;就资源而言,包括“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就生态而言,包括海岸带大生态系统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海岸带空间规划应坚持陆海统筹,按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区,进行分类施策。王殿昌长期从事海洋政策法规与规划研究,是该领域资深专家。近日,王殿昌就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规划等内容进行了解读。从即日起,本版将陆续推出3篇专访文章,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记者:制定潮上带空间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王殿昌:潮上带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据统计,全球约有230个国家(或地区),180多个分布在沿海,约占全球总数的70%,在沿海100公里范围内居住生活的人口数量约占全球总人口数量的40%。据统计,我国沿海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和人口密度为3709万元/平方公里和354人/平方公里,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3倍和2.4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完成从“海防前沿”到“开放前沿”的转变,原有基础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新时代,沿海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因此,制定实施海岸带空间规划,使陆地国土规划和海洋国土规划无缝衔接,既是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记者:目前,潮上带空间规划面临哪些挑战?

王殿昌:过去一段时间,沿海相邻区域之间,采用相似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模式,导致引进产业质量较低、产业园区建设重复、产能过剩等问题比较突出,成为新时代产业优化发展的严峻挑战。

一是沿海地区引进的项目良莠不齐。由于引进的项目质量不高,导致地方政府投入“汇而不溢”,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入园企业 “聚而不散”,一些被引进的项目只圈地、不生产,造成土地资源重大浪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压。因此,优化布局、升级产业、调整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是产业园区低质重复。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543个产业园区,沿海地区有国家级园区1094个,约占全国总数的43%20165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专题调查数据显示: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园区126个,园区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重化工产业布局过度分散。沿海地区化工基地、钢铁基地分布可谓遍地开花。重化工园区与居民生活区交织,安全事故隐患较大。

四是核电规划布局密集。发展核电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但在我国人口集聚密度最高、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核电场的布局方式需要审慎对待。沿海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理念的转变、空间格局的重塑和产业布局的重构等重大挑战。

记者:潮上带规划的重点有哪些、有什么发展建议?

王殿昌:潮上带空间规划范围的界定,应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础,以沿海县(市、区)向陆一侧边界为内边界,以平均大潮高潮线为外边界,作为潮上带规划空间范围,并确保基础数据精确和规划实施评估方便。潮上带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依托区位优势,发挥基础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加快推进特色海洋城市、特色大湾区和特色高端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沿海地区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安全的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打造海洋特色城市格局。全球高度发达的经济圈都以“中心城市”为圆心,“中心城市”发挥了吸引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无可替代作用。在渤海沿岸地区,要突出“近都临海”的区位优势,以服务首都为基本定位,打造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特色海洋城市群。在黄海沿岸,要突出“北方海洋”地域特色,打造“辽、鲁、苏”蓝色经济带,并加快青岛海洋科学城建设。在东海沿岸,要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国际贸易”“高端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城市群;打造以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海洋城市群。加快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南海沿岸,要突出热带海洋地理特色,继续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贸区建设,推进构建北部湾海洋城市群。

二是打造湾区协同发展格局。实践证明,通过大湾区建设,可重塑产业分工和格局,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跨省的“一类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础上,加快启动“渤海大湾区”“沪杭大湾区”“北部湾大湾区”建设规划研究。打造跨市的“二类湾区”。在跨省级“一类湾区”基础上,启动山东胶州湾湾区、福建厦(门)漳(州)泉(州)金(门)湾区等建设规划研究。推进湾区建设,旨在促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打造滨海高端产业基地、高端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三大产业群,分别是环渤海船舶业集群、长三角船舶业集群、珠三角船舶业集群,但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小企业多、布局较分散、低端产能过剩,建议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制造国际品牌产品。

四是优化沿海重化基地布局,加大整合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在我国已建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基础上,坚持走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要实施严格的准入政策,控制钢铁行业“向海”布局,打造高端钢铁基地。

五是科学规划海岸工程布局和滨海城镇建设。滨海城镇化建设,需要保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对平衡,以资源定发展规模,以环境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滨海核电产业布局。滨海核电站发展与布局,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间的会审机制和程序,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听证制度;科学规划滨海建设布局。海岸工程建设,需要规划指导、规范约束和立法保障。做好潮上带空间规划,要转变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构建海陆协调发展格局。要建立高层协调机制,保障多用户、多部门用海活动。要预留足够的海洋发展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政策礼包”服务涉海企业复工复产

发布日期

2020-03-11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广大涉海企业也成为当下复工复产的生力军。

走进车间、实验室、船舶甲板,来到企业职工的身边……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的相关部署,连日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积极组织开展涉海企业调研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与涉海企业共渡难关,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障和支持。

广大涉海企业克服困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想方设法复工复产,为厦门实现海洋强市目标贡献力量。

强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春节假期刚结束,该局就发出了《致全市涉海企业的一封信》,呼吁广大涉海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恢复生产。信中还公布了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方便企业将困难或疑问及时反馈。

该局相关负责人随即开启了一场海洋企业大走访,为企业解读抗疫期间厦门市有关惠企政策和措施,大大提升了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

在高崎渔港,市渔港渔船管理处组织力量对拟复工复产的大中型渔业船舶统一开展消杀作业,并多次与渔业企业沟通座谈,细致指导渔业企业、船东船长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准备工作。

在厦门水产品批发市场,该局多方协调水产品市场健康有序运营,保障水产品交易量逐步提升。

不久前,厦门致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疫情防控产品产量加大,生产场地紧张,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书处就将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的场地临时借用给该企业,帮助解决了实际困难。

为应对疫情,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该局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措施,其中包括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加快补贴资金发放;推行“不见面办理”,落实“一趟不用跑”;加强业务指导,支持远洋企业稳健生产;加快策划,推进渔港经济圈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

企业开足马力恢复生产

面对疫情,各涉海企业积极克服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应对措施,做好疫情防护,积极恢复企业生产。许多企业已基本恢复到日常产能的水平。

在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的寡糖生产线上,由技术工人监控的自动化设备争分夺秒地运行着。自210日复工以来,蓝湾科技公司企业复工率达到96%,产能恢复到100%,生产、研发、市场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该公司今年新增的壳寡糖原料等两条生产线也在快马加鞭地建设中。

疫情防控仍然是重中之重

随着生产的恢复,疫情防控依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局呼吁各涉海企业务必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深刻认识实施防控措施的主体责任和法律责任,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属地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关口和关键环节的防控。

对此,广大涉海企业形成共识:疫情防控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将给企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灾难。

 “保护好企业‘小家’,就是对全社会的‘大家’负责。”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表示。在蓝湾科技公司,企业建立了严密的疫情防控方案,由董事长牵头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消毒组、体温检测组、防控保障组、应急处置组、防控信息组和防控监督组等部门,定人定岗,责任到人。

在该局的指导下,夏商水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开办单位逐步完善了疫情防御措施,坚持对每个进入市场的人进行体温检查,全面提升市场环境质量,每天两次对市场进行全面消杀等。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尽管复工复产的人员十分紧张,厦门传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仍然坚持每天4次对所有员工进行体温测量。

发布版面

众志成城抗疫情

 

主题

广州海洋实验室打造大湾区海洋科研“新地标”

发布日期

2020-03-13

 

本报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余丽颖

作为南沙自贸区科技领域的粤港澳合作重点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于39日正式动工,这也意味着南沙距离抢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更进一步。据悉,广州海洋实验室已汇聚47个高层次科研团队,正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实验室分部,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有望成为大湾区海洋科研“新地标”,驱动海洋科技向更蓝、更深、更远和陆海统筹发展。

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

广州海洋实验室位于南沙湾慧谷地区,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共建单位,联合中科院内外20多家单位共同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该实验室于201918日揭牌成立,计划于今年完成2#科研综合楼、3#实验平台科研楼等基础部分建设。

据悉,广州海洋实验室将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冷泉生态系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打造海洋科学前沿基础部、海洋高新技术部、海洋大科学平台部和海洋产业孵化部,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

其中,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是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建成后将用于观测和模拟冷泉系统生态演变过程、机制及其生态学效应,支撑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产业化发展。

联合粤港澳科研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南方海洋科学和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表示,实验室选择落户南沙,不仅因为这里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地理几何中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更看中了南沙的滨海环境和生态发展理念,这与实验室在岛屿岛礁可持续开发研究、大科学装置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相契合。

他介绍,实验室成立一年多,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经费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开放创新,目前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以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到800余位。

不仅如此,实验室还充分整合湾区优势,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分部,努力打造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科研实体,推动粤港澳深度科技合作。据悉,该实验室已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据了解,未来,广州海洋实验室将聚焦海洋科技前沿,继续加强大湾区优秀人才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快速形成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协助推动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启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验室还将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海洋产业孵化基地建设。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全球海洋观测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日期

2020-03-13

 

2020年新年伊始,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s,简称“POGO)21次年会在海洋一所举行,90余名来自全球5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或国际组织(计划)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进一步加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联合观测合作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对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领域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海洋一所重视并切实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在极地与大洋观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海洋一所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海洋观测领域的合作,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切实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方案。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目前,海洋一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均为POGO的成员。

据了解,POGO由全球三大海洋研究机构——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英国南安普顿海洋中心的负责人于19993月在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总部策划发起,是面向世界上主要海洋研究机构负责人和领导者间的合作机制。

POGO现有来自全球主要海洋研究机构的48个成员单位。POGO的长期目标是推动各国合作建立技术先进、可持续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满足决策者、研究人员和公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每年通过多种项目和活动,支持和加强成员单位的海洋观测能力建设。同时,还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的海洋观测行动,包括共享调查航次和人员培训。此外,POGO也积极支持大型国际海洋观测计划的实施,包括海洋多学科可持续时间序列环境系统、南大洋观测系统等。

2007年,海洋一所正式成为POGO成员。通过该平台,海洋一所进一步扩大了在大洋和极地等领域的影响,加强了与各国重要涉海机构的沟通,积极推动合作研究和联合航次的开展。在20191月召开的POGO年会上,海洋一所所长李铁刚当选POGO理事会理事。

李铁刚介绍说,截至目前,海洋一所与全球30多个重要海洋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涉海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深入参与、积极推动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并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负责承办和运行了10个国际合作机构,建立了覆盖全球重点海洋国家的合作网络,形成了南北呼应、东西并举的国际合作局面。

深度参与多领域合作

多年来,海洋一所几乎参加了我国组织的历次南北极考察,在极区海洋获得了大量样品和数据,特别是在南大洋增暖机制研究和南大洋酸化机制认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810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从青岛起航,执行为期50天的中国第10次北极考察任务。本次考察由海洋一所牵头组织,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科学前沿问题,系统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洋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获取北冰洋重点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掌握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规律,为推进我国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以及参与区域和全球性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扩展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对海洋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并组织实施了多次中俄北极科学考察。

20199~10月,中俄两国29名科学家搭乘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开展了中俄第七次联合科考航次(暨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该航次由海洋一所与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联合实施。调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特定海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理解其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和气候变化过程。

近年来,海洋一所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取得显著成果。20198~9月,海洋一所与肯尼亚科研机构人员在赤道西印度洋的东非海域开展了联合观测航次。该航次是海洋一所首次在东非近赤道海域开展浮标观测和联合断面调查,迈出了与西印度洋沿岸国家海洋气候领域合作的坚实一步。此次联合考察也是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计划(IIOE-2)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近年来,海洋一所还推动了印度洋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积极开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在印度洋海域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观测。

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支持下,2019年,海洋一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普吉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泰国海洋环境预报系统手机APP正式对外发布,实现了对泰国及其周边海域未来120小时(5天)高分辨率风场、海温、海流、海浪等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产品在手机平台的可视化展示。

此外,海洋一所在热带东印度洋实施了超过20个航次的联合科学考察,成功布放了我国第一套印度洋业务化观测浮标和潜标系统,这是我国海洋观测网中第一个大洋站位观测平台。依托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海洋一所开展了10个联合航次,并在安达曼海布放了一套“白龙”浮标系统,首次实现了安达曼海水文、气象要素实时传输,填补了安达曼海长期观测资料空白。

与此同时,海洋一所还先后与智利、意大利和德国合作开展了南极地质演化联合考察。2017~2018年,海洋一所完成了历时263天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多个海域调查的空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的有力支撑。为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优质的海上公共服务产品,海洋一所牵头组织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该项目于20198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设置西太平洋、东南亚、南亚、东印度洋、西印度洋等5个技术推广试验区,实现了自主海洋观测/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已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监测与预报。

科技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海洋一所将继续推动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肯尼亚等国的合作,持续开展印度洋联合观测。积极参与“第二次国际印度洋科学考察”等重要国际计划,推动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沿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系统,开展海洋环境与气候预报预警公益服务。

2020年计划开展中俄北极陆架联合考察。依托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积极推动形成中俄北冰洋大型国际研究计划,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常态化联合科学考察,进一步加深对北极环境变化的认知。

海洋一所将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海洋观测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接收和资助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中长期合作研究,定期举办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政策培训班。同时,继续深化周边务实海洋合作,大力拓展与欧美国家和重要岛屿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组织重要国际活动,借助国际合作平台,配合国内重大项目的实施,争取中印尼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专项资金新项目获批实施,并寻求海洋发展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国内外基金的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观测领域的影响力。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1640亿元 广西海洋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发布日期

2020-03-18

 

2019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同比增长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

本报南宁讯 (记者/唐广生 通讯员/李鹏)记者从2020年全区海洋工作会议获悉,2019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同比增长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标志着广西海洋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

广西推动出台了全国首个发展向海经济政策文件,保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用海需求。去年全年项目用海确权面积1.07万公顷,项目总投资1032亿元,其中保障了国家和自治区13个重大项目用海面积650多公顷,总投资500亿元,项目投产后将拉动相关经济增长3000多亿元。全年征收海域使用金3.53亿元。

2020年,广西海洋经济的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763亿元,同比增长约7.5%。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加快发展向海经济 推动海洋强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3-19

 

3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明确,2020年广西海洋工作要抓住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机遇,以实施好“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系列政策文件为抓手,围绕“奋力推进广西海洋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突出六个方面聚焦发力,着力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贡献海洋力量。

2019年海洋强区建设成绩亮眼

2019年,广西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发展向海经济政策文件,加快海洋强区建设开启新征程;努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促进全区经济稳增长海洋作出新贡献;提高政治站位克难攻坚,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专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国首创“两权”联合出让规范开采使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收获新成果……

2019年,广西各级海洋部门坚持机构改革和业务工作“两手抓、双促进”,积极谋划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初步统计,2019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同比增长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全年项目用海确权面积1.07万公顷,保障了国家和自治区13个重大项目用海。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实施北海“蓝色海湾”工程项目;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37%,高于国家要求35%的目标任务2个百分点。

力推“一个抓手”发展向海经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在会议上指出,2020年,全区海洋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全面贯彻实施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及配套政策的“1+6”系列文件。

20191219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广西海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加快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会议要求,组织实施好发展向海经济系列政策,要做好宣传贯彻、细化目标任务、推动工作落实。坚持规划牵引、项目带动,指导督促沿海三市编制好“十四五”海洋发展规划,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同时,要注意加强问题研究,把握工作重点,推动政策文件落到实处。

围绕“一条主线”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不久前,2019年广西自然资源十大新闻揭晓,“广西出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向海经济跑出了‘加速度’”位列其中。

去年,广西明确发展向海经济和海洋强区建设目标,提出立足海洋资源优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陆海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今年,广西海洋工作将以“奋力推进广西海洋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为牵引,实施“经略海洋”战略,深耕蓝色国土,加强制度创新,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对此,广西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构建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提升海洋依法管理能力。一是加快建立保护优先、产权明晰、权能丰富、规则完善、监管有效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二是推进建设海洋使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三是在国家和自治区海洋立法体系指引下,开展《广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条例》立法前期调研。四是加大海洋法治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

构建向海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广西向海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反映海洋经济、向海经济运行状况、跟踪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情况。二是建立和完善以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抽样调查、专题调查、数据共享和行政记录为补充,以企业直报为重要手段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自治区、市两级核算体系。四是强化海洋经济战略、政策、专题评估、决策参考、统计核算等工作研究力度,推进海洋经济运行和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按年度发布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广西海洋发展报告和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指数。

构建海洋合作共治体系,不断提升海洋统筹发展能力。深化涉海职能部门共同合作。加强广西和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以及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探索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北海市要加大力度推进“北海彩色珍珠”等项目走进东盟、走向世界;钦州市要推进文莱国际港务合作和东帝汶渔业冷链物流项目;防城港市要继续推进文莱“海世通”项目。

聚焦“六个方面”海洋管理全面发力

去年3月,广西开展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攻坚突破行动,用地用海保障典型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应用。去年11月,广西在全国首创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用权联合“招拍挂”出让制度,精简优化用海审批环节。

今年,广西将继续多措并举加强用海管控。一是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积极盘活用海存量,配合有关部门争取把西部陆海新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关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解决重大项目用海需求。二是加强自然岸线管控,加大对重要自然岸线区域的巡查和疑点疑区海域使用的核查力度,及时提出预报预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围填海、非法开采海砂和违建别墅行为。三是严格管控海洋生态红线,确保海洋生态安全。四是继续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实施好了防城港市和北海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积极争取新增“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落户广西。

会议提出,广西今年向海发展要从“六个方面”聚焦发力:聚焦党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坚强堡垒。聚焦整改落实,进一步扩大国家海洋督察专项整改成果。聚焦用海管控,增强用海保障和海洋生态保护能力。聚焦优化结构,进一步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焦“简易办”改革,进一步推动海洋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聚焦党建扶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做好“八项重点”发挥广西特色优势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东连粤港澳大湾区,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区位优势独特。

20199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表示,广西将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带动新时代广西高质量发展。以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为契机,构建面向东盟和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同时,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向海经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次会议也提出,2020年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北海)合作论坛是今年海洋重点工作之一,广西将积极参与筹备举办。

除了积极筹办一个合作论坛外,广西今年还将完成开好一次大会,办好一场活动,编制一项规划,建设好一个示范城市,打造好一片向海经济产业示范园,编制好一张立体海洋观测网,建立完善一套向海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等八项重点工作。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海岸线生态产品价值怎样实现?

发布日期

2020-03-23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胡平 郑兆勇 吴玲玲 黄毅

海岸线作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过渡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稀缺自然生态空间资源;广义的生态产品与“生态系统服务”同义,科学认识和评估海岸线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义

海岸线生态价值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现需求具有迫切性。广东大陆海岸线全长4114.3 千米,居全国首位,海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2017 年9 月),广东省自然岸线比例为36.12%,逼近35%的保有率底线。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省7 个沿海市的大陆岸线总长为1479.9 千米;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和江门市各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差异较大,分别为4.71%、42.40%、11.63%、44.24%、5.14%、3.51%和49.0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我省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17〕62 号)提出建立海岸线使用占补制度和探索推行海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低于或等于35%的地级以上市,如需使用岸线,要按占用自然岸线1∶1.5 的比例、占用人工岸线1∶0.8 的比例整治修复海岸线,形成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粤府〔2017〕120 号)提出建立自然岸线占补平衡制度,占用自然岸线的按1 米补1.5 米的比例进行修复整治,恢复岸线的自然和生态功能,探索建立先补后占机制。

何为“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且修复需要时间才有效果。由于全国都未出台修复岸线的验收标准,占补制度在执行层面较难操作,这对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沿海的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压力较大。因此探索海岸线这一重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生态产品价值的研究进展

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茂盛的森林、适宜的气候等看似与人类劳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产品,还包括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降耗减排等途径,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消耗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生态工业品、生态旅游等物质产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固碳释氧、大气净化、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病虫害控制价值等生态调节服务;以及自然景观游憩、艺术创作采风等生态文化服务。生态产品价值(GEP),可以定义为区域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

有研究结果显示,海洋对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经济价值贡献达到了60%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生态价值研究较多,如对红树林、滨海盐沼湿地、海湾和海洋自然保护区、海草床及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保护区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可以参考浙江丽水和江西抚州的试点案例(江西乐安县把好山好水折价入股景区),先“定价”,再“折价”入股海洋公园-生态休闲景区进行价值转化。

国内外学者对海岸线生态价值的研究较少,有学者研究了海岸线的经济价值,有学者研究了沙滩的生态价值:关于圣安德烈斯沙滩游客支付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在个人旅游花费的基础上,还愿意多支付相当可观的费用用于当地沙滩岸线保护,这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实现海洋保护区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

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供给自然产品、提供生态娱乐、气候调节、干扰调节(岸线防洪消浪)、废弃物处理和生物控制(在近海富营养化海域,浮游动物和养殖贝类起到抑制赤潮生物的作用)等方面。笔者认为,海岸线的利用方式主要为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域使用金未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款也只是体现了自然资源(渔业资源)的损失赔偿,并未充分体现其他生态价值。

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生态产品价值分析

在进行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时,要以功能为前提,以需求为导向。笔者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产品价值”含义不同,在计算一个产品的“生态价值”时,各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价值不能重复叠加,要结合开发利用活动拟利用岸线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等特性来筛选生态要素。

那么,“定价”的方法要如何选择呢?当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仍在进一步研究完善之中,评估方法主要有3 个国家标准,分别为《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 29726-2013)(以下简称《海湾导则》)、《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GB/T 28058-2011)(以下简称《资本导则》)、《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一部分 总则》(GB/T 34546.1-2017)(以下简称《损害导则》)。

《海湾导则》中价值评估包括资源实物量价值评估和服务价值评估,服务类别考虑较全面。《资本导则》评估公式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服务类别缺少干扰调节(海岸防护)这一海洋特色生态价值的评估。《损害导则》需依托受损前的调查结果,更适合海洋生态损害事件,而非开发利用活动开展前的海洋生态功能服务评估。所以,笔者选择了较全面的服务类别进行计算,并因地制宜的结合案例实际进行生态价值评估。

在海岸线生态价值评估范围的确定上,笔者考虑到海岸线的价值内涵,海岸线的评估范围为海岸线向海延伸至潮间带区域。在生态要素的筛选和生态价值计算上,则根据该海域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性,选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类别。

在自然岸线案例中,岸线空间的生态价值大小顺序依次为休闲游憩、养殖供给、干扰调节(护岸)、氧气生产、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物吸收,其中,休闲游憩价值贡献比例最高,约为93%。

在人工岸线案例中,岸线空间生态价值大小顺序依次为养殖供给、氧气生产、休闲游憩、气体调节(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污染物吸收价值,养殖供给价值贡献比例最高,约为 94%,其他生态价值差别不大。

可以看出,生态价值的高低与海岸线类别、规划功能定位、潮间带面积(潮差、水深)和生态环境(初级生产力水平、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污染物本底浓度)条件密切相关。

在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方面,东莞市的人工岸线案例可以参考碳交易的方法进行海岸线使用权交易,可以“等价”或“折价”向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高的沿海市(如江门市)进行购买,收入地区再将该费用投入到本地区自然岸线生态产品(如砂质岸线或生物岸线)的生态环境功能维护上,提升自然岸线的休闲旅游生态价值。


发布版面

领导论苑

image.png 

主题

坚持陆海统筹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发布日期

2020-03-23


以陆海统筹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路和原则,也是更好发挥沿海城市带动作用的战略举措。

加大海洋高新科技研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技术、高风险产业,科技突破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要。要围绕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加大对研究机构特别是重点功能园区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企业和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把科技兴海战略落到实处。

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树立市场化思维,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依托我国现有海洋科技和产业资源,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要大力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积极跟踪国际海洋高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升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承载转化能力,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整合带动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技术新产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平台发展。依托优势科技和产业资源,聚集海洋科技的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打造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培育“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一是重点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科技产业从资源开发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二是引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公司和科研团队,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大创新平台的配套设施搭建,打造集研发、生产、转化、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明确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方向并重点突破。陆海统筹应该体现陆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和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相结合,维护海上主权、权益和安全,更加充分地发挥海洋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的作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有:一是深远海开发与服务保障。二是海洋能源资源产业与技术研发。三是生物及海藻资源化利用与加工产业。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五是突出海洋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

加快引进培育专业人才,培育源头创新动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建设海洋强国,一要建立完善的海洋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支持海洋科技职业教育发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要瞄准海洋科技创新,对接机构和企业研发需求,积极引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补短板、强弱项。三要构建留住人才机制,合理利用人才,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人才的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委党校)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发布日期

2020-03-26


本报记者杜宣逸3月25日北京报道 为加快推进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部党组和李干杰部长批准,生态环境部于3月25日以视频形式召开《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并讲话。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编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的具体举措,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找准突出问题,科学谋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为“十四五”海洋生态环保工作谋好篇、开好头。

会议指出,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机构改革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文件。各试点城市和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统筹协调,通过高质量的试点工作夯实基础、积累经验,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全面铺开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会议要求,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要确保编制出的规划“管用、好用、解决问题”,这既是基于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转变工作作风、勇于担当作为的需要。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和工作中的突出短板,深入一线扎实调查、认真研究、精心谋划,真正找到解决问题、接地气的实招硬招。

二是要强化责任落实。充分发挥试点地区各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各流域海域局的区域综合协调作用,以及各部属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要坚持“开门编规划”。既要迈出门去,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也要敞开门来,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在通过网络平台征集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扩大宣传,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更加广泛地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四是要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及时组织各试点地区和参与单位做好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不断优化完善规划编制的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及时组织技术培训,充分吸纳试点地区的创新性成果,统筹推进各沿海省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辽宁省锦州市和江苏省连云港市4个试点城市有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试点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沿海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海河北海局、珠江南海局、太湖东海局以及环科院、华南所、海洋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发布版面

公共管理

image.png 

主题

推动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

发布日期

2020-03-2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将海洋环境问题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建设海洋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征程中,跨越两个或多个行政区域的海洋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界定跨域治理 明确既有问题

海洋环境跨域治理的提出,受到深入的理论研究与严峻的治理形势两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学术界关于跨域治理理论的研究发展与实际运用,为将其引用到海洋环境治理领域中提供了学理基础。根据对“域”的不同解释,学者们将跨域治理的内涵归结为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强调“跨地域”,侧重研究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或行政区划内,政府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如何开展合作;另一种则强调“跨组织”,把“域”理解为组织界限,关注不同组织、行动者因为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治理。这两种不同的跨域治理概念,在我国的区域合作、公私合作、部门协同等新型治理理念中都得到了运用。而基于海洋的流动性、复合性和广袤性等自然属性,海洋环境跨域治理应当更倾向于“跨地域”的治理,即不同地区的政府及其部门突破海域管辖边界和陆上行政区划,合作开展治理行动的过程。当然,这里的“域”并没有固定的划分标准,既可能跨县跨市,也可能跨省乃至更大的层级。

从地理空间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发现,我国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的数量和范围有所增长,治理形势日趋紧迫,这为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的提出奠定了现实基础。我国面临的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渤海环境问题为代表的跨地域性海洋污染问题。环渤海“三省一市”人口众多、工业集聚,长期向渤海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其水质严重恶化。二是以浒苔问题为代表的跨地域性海洋生态问题。这类问题多是由海上和沿岸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所致,且蔓延十分迅速,如若不能在爆发初期加以有效控制,后期的治理难度将非常巨大。三是以海洋塑料和微塑料为代表的海洋垃圾问题。这类问题的跨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不仅遍布于我国全部的近岸海域,更会超越国家的边界而产生国际性影响,这也为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内涵。上述三种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性质互不相同,治理策略也各有侧重。但无论采取何种治理方法,不同地区间的政府及其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跨越行政壁垒 提高治理效能

海洋上的跨地域性环境问题,具有涉及地区范围大、部门数量多和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等特点,这对沿海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作为政府间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是在认知层面,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有助于治理主体充分掌握治理客体的基本情况。长久以来,受技术、装备和人力的局限,沿海地方政府难以在整体层面确切掌握各类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的源头、成因、移动路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知识,由此导致“药不对症”,治理效果不佳。而借助地方政府的相互协调,可以促使不同政府相互交换各自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消除信息孤岛,从而勾勒出治理客体的全貌,为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奠定基础。

二是在目标层面,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协调有助于调节政府间的分歧、冲突或隔阂,汇聚治理共识。受属地责任和地方利益的羁绊,各地针对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方案不免会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不仅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还会产生目标冲突或信任缺失等弊端。而跨行政区的协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各方主体有机会表达各自的诉求、目标和计划,回应对方的关切和疑虑,从而消除彼此间的猜忌、戒备和不信任,在充分沟通和相互调适的过程中统一意愿、凝聚共识。

三是在行动层面,跨地域的政府间协调有助于达成配合有序、步调一致的治理方案。在原有行政区划分的状态下,各级或各地政府各自为战,不仅耗费了更多的成本和资源,治理成效也事倍功半。然而通过相互协调,各方主体能够在汇总信息和沟通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制定出得到普遍接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方案。通过对方案逐层细分,统筹设定各方的任务要求、实施方式、操作步骤、时间期限和评估反馈等内容,从而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形成合作治理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的强大合力。

强化协调路径 保障海洋治理

第一,健全地方政府间协调的机构保障。机构是实施跨地域协调最为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此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海洋管理职能分散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分散化迫切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广泛设立综合性协调机构。在中央层面,建议尽快启动“国家海洋委员会”机构的各项议事协调功能,建立其组织实体和运行制度,并针对特定议题设立协调小组或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全国性的重大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在地方层面,鉴于目前多数沿海省级行政区已不再保留单独的海洋管理机构,因而可以在党委或政府序列中增设相应的协调机构。山东省已在省级和地市级的党委序列中分别成立了海洋发展委员会,其他地区也可在时机成熟时组建相应的协调机构。

第二,夯实跨地域协调的制度保障。机构是有形的外显,制度是无形的内核,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中地方政府间协调的强化离不开内与外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完善中央环保督察与国家海洋督察两大制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范围,并对浒苔问题等特定的跨地域性海洋环境问题同步进行专项督察,以中央的权威和追责压力倒逼地方政府主动就重大环境问题开展协调与合作;二是要结合此次机构改革之后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权责关系等实际状况,对“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等已有的协调机制进行更新或重构,实现既有协调机制的与时俱进;三是要鼓励地方政府之间自主签订府际合作协议,内容可包括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联合执法制度等,以推动跨地域协调在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第三,提升跨地域协调的能力保障。海洋环境跨地域治理中的协调牵涉众多的治理主体,且治理客体复杂,需要以坚实的信息交互能力、科学监测能力和政策制定能力作为保障。在信息交互方面,可利用行政机关内部的电子政务系统来搭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网络平台,打破不同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多方实时在线协商和信息的交互共享。在科学监测方面,各地政府应统筹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浮标、河口岸基监测等手段对重点浴场、海湾、水产养殖区的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在线监控“一张网”。在政策制定方面,沿海地方政府应转变治理理念,树立起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以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政策目标。同时,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民众代表等社会主体参与到协商过程中,以民主、科学和开放的方式制定出最优的治理方案,提升海洋跨地区治理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海上执法能力建设研究”(17AZZ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作者:崔野)

                    钢 铁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疫”情下钢铁业当化不“易”为“毅”磨砺以须而待“益”

发布日期

2020-03-03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深受关注。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原材料产业,既受到上游原辅料行业的影响,更受制于下游用钢行业的需求。因此,钢铁行业在此波疫情中面临的环境、受到的冲击,钢铁企业自身能采取的应对措施、能获得的外来助力,行业企业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发展态势都是关注的焦点。2 月22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通过视频会议召开2020 年首次信息发布会,中钢协副会长、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成员、稳市场工作组组长骆铁军,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张锦刚,沙钢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少慧分别介绍了行业和企业情况并回答了20 多家媒体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世界金属导报记者将此次会议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近期钢铁及下游行业热点和动态对钢铁行业企业形势、短期前景等进行分析和预判。

疫情致钢铁行业整体减产:70 多座高炉停产或检修

钢铁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历了少有的困难局面。第一,交通运输受限,对钢铁企业原料运入和钢材外运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二,下游主要用钢行业春节后纷纷复工延期,导致钢铁企业3、4 月份订单组织出现困难。第三,由于春节假期叠加疫情导致终端需求下降、交通运输受阻等因素,目前钢厂和社会钢材库存增幅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截至2 月20 日(春节后三周),我国五大钢铁品种钢厂和社会总库存达到3428.27 万吨,越过曾经的历史最高点(2018 年3月份的2530 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钢厂库存1285.02 万吨,同样为历史新高。第四,预计一季度甚至4-5 月份钢材出口情况都不容乐观。第五,钢材价格下跌,而铁矿石价格则仍维持高位。2 月17-21 日,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00.55 点,较节前下跌4.93 点,低于2019 年的最低水平104.28 点。2 月24 日CIOPI 进口铁矿石(62%)价格为90.41 美元/吨,尽管较节后高点下跌,但仍较2 月初上涨超过10 美元/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钢厂目前的铁矿石库存均为2019 年12 月份前的高价原料,钢价下行压力加大而原料成本高企将进一步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季度钢铁企业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

受这些不利因素的多重影响,钢铁企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停产和检修。截至2 月23 日,有49 家钢厂的75 座高炉实施停产或检修,影响铁水产量21.35 万吨/日。目前中钢协会员企业开工率96%,长流程钢铁企业基本都在保持生产,然而,以生产建筑钢材为主的电炉钢厂大部分都已停产,其中湖北、四川、重庆、广东、浙江等省市受电炉企业停工影响开工率不足35%。需求困境正在纾解:下游行业加快复工复产

下游行业复工率逐步提高

目前来看,一季度需求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已成定局。不过,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或结束,下游需求将快速启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从地区来看,截至2 月25 日,江苏、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均超过93%。其中,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为99.8%,复工率居全国之首。山东、广东、辽宁、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都超过80%。从行业来看,主要用钢行业中,制造业复工情况好于建筑业。截至2 月24 日,机械行业复工率为66%,轻工行业复工率为57%。截至2月21 日,集装箱行业复工率约50%,复工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在40%-50%。截至2 月20 日,汽车行业复工率超过85%,船舶行业复工率超过70%。

为保障向下游行业的钢材供应,2 月11 日,中钢协向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等提交了《关于疫情对钢铁行业发展影响及相关建议的函》,积极反映疫情下钢铁行业面临的困难。针对钢铁企业面临的交通运输困难,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运服司、水运局、海事局及国家铁路集团多部门联动协调,解决大宗物料运输难题。

下游行业纷纷出台消费刺激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下游各行业也都出台稳定和鼓励性政策措施。例如,在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推迟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建议。有的城市还出台措施鼓励国六标准排放汽车消费,给予车辆补贴,旨在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升级。此外,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2 月20 日商务部召开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减轻疫情对汽车消费的影响。在房地产市场,2 月份以来,为了解冻冰封的房地产市场,各地也相继出台稳楼市政策。如,降低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缓缴土地款项,适当放宽限购政策,甚至出台放松落户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等新举措。

下游行业这些积极举措也将间接刺激钢材需求,但拉动效果或将略有滞后。

期货强于现货,市场对未来需求可期

近期钢材期货价格走势强于现货,集中体现了市场对未来需求预期的好转,因此,中长期来看,钢材需求并不悲观。伦敦金属交易所(LME)2 月17-21 日的螺纹钢期货合约大幅走强,螺纹钢期货周交易量达到了自2019 年6 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皆是由于市场参与者预期在近期疫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后,各地区将迅速恢复建筑活动,因此乐观情绪增强。

随着下游行业复工复产,钢铁行业作为原材料供应行业,也将相应提高开工率以满足下游用户对钢材的需求。从2 月24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目前全国来看钢铁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67.4%。

在下游工业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的拉动下,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稳增长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下,预计钢材需求将从二季度起逐步回升。

钢企迎难而上:防控疫情和生产经营两不误

从本次中钢协信息发布会上宝武集团和沙钢的报告可以窥见,目前绝大多数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总体情况可控。面对原料和产成品进出困难,物流受限,面对市场需求下降,钢材库存累积速度超预期,供求关系短期失衡的困难,钢铁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1)在产品发运方面,由于公路汽运限制更为严格,因此钢企及时调整销售去向,加大铁路、水路的钢材发货力度;2)紧急拓宽原辅料采购渠道增强供应能力,尤其是废钢供应;3)适当调整生产节奏,以稳定生产、物流有序为主;4)推进远程办公试点,采用网络加视频的方式;5)积极利用政府在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从长远看,企业需要加快智慧制造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生产现场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一线人员数量。宝武集团针对钢铁流程的智慧制造提出了“四个一律”的评价标准,即控制室一律集中,离开现场;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设备一律远程监控;销售和采购等服务一律上线。钢铁流程的智慧制造不仅是针对此次疫情,而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与行业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明了方向。政府将疫情防控上升到国家层面,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32 个部门组成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此后,各部委纷纷从金融、财税、物流、电价等方面给予工业企业全方位的大力支持。

2 月1 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2 月8 日,交通运输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加快公路水运工程复工,除湖北省和其他疫情防控任务较重地区外,气候条件符合施工要求的,原则上应在2020 年2 月15 日前做好复工准备,力争2 月20 日前复工。

2 月2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自2020 年2 月1 日起至6 月30 日止,阶段性降低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的,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用电成本。阶段性降电价对于整个社会复产复工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2 月2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复工复产:优先支持汽车、电子、船舶、航空、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复工: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发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带动工程机械、原材料等企业复工复产及人员返岗就业。

2 月26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序推动企业开复工工作的通知》,要求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复工,中风险地区要有序推动企业和工程项目分阶段、错时开复工,高风险地区要确保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再逐步有序扩大企业开复工范围。

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机构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摩根士丹利2 月19 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控制速度不足以使制造业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降至3.5%。2 月23 日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中国2020 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5.6%,较1 月份时的预测下调0.4 个百分点,为1990 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

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下调已在意料之中,但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是一次性的,不会改变长期增长趋势。随着疫情得以控制、经济活动恢复常态,此前被抑制的需求会得到释放。此外,尽管疫情可能给消费带来较大冲击,但中国经济再平衡、服务业占整体经济比重逐步上升、科技升级等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也就是说,从长远和总体上看,疫情的影响终归是阶段性的,钢铁行业稳定发展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减缓。从需求层面看,历年春节前后,我国建筑行业整体需求较为疲软,北方工地普遍处于停工状态,一定程度减弱了疫情对市场的影响。从全年维度看,建筑行业受疫情解除后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或产生较大补偿性需求。尤其是当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时,我国宏观政策可能趋于宽松。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复工、订单推迟,机械行业旺季将顺势后延,该行业整体将短期承压,但预计2020 年机械行业钢材消费量降幅不大。随着上文提到的刺激措施的落地,汽车行业对钢材消费的影响也将减轻。家电行业,疫情过后,国家推出相关消费刺激举措,除受疫情压抑而快速释放的需求外,新的消费潜力也有可能被更多激发,全年家电产品产销增长仍可期。在国家稳投资的政策环境下,本次疫情对全国铁路和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体影响相对较小,对钢材消费的影响也很小。

除了下游行业需求仍然可期,上游原料生产行业复工复产也在有序推进。截至2 月22 日,全国在产煤矿产能31.7 亿吨,产能复产率达到76.5%,当日产量833 万吨。除湖北省以外,其他产煤省均已复工复产,其中河北、安徽等六个省区复工复产率超过90%。而且,随着各地煤矿、洗煤厂陆续复产,焦化企业开工率也小幅提升。另外,铁矿生产企业复工也在加快推进。调研的49 家铁矿企业,从2 月1 日的40 家停产,到2 月19 日停产企业降至22 家,共有18 家企业复产。

出口方面,部分钢企出口询单数量出现增加,此前成交量受到较明显影响的企业开始接到海外订单,有的企业还试探性上调出口报价。随着上下游行业复工复产,出口接单情况有所改善,钢材价格开始止跌趋稳甚至出现反弹,企业经营形势也将回暖。

磨难压不跨,奋起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 月23 日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时的这句话,同样可以振奋钢铁人的心,凝聚钢铁人的力。让我们携手战“疫”,凭借坚守之“毅”,收获未来之“益”。

  


发布版面

技术

image.png 

主题

近年来钢铁材料的开发新动向

发布日期

2020-03-03


钢铁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开发再利用性优异的高强钢及长寿命钢材是当前钢铁材料开发的新动向。

1厚板相关领域

在厚板领域,主要在建筑、造船、海洋结构物、管线钢等各领域,开展以厚壁化等提高各项特性为目的的材料开发。在建材领域,为保证焊接施工合理化,开发了590MPa级低预热型TMCP钢板和490MPa级、550MPa级TMCP型冷冲压成型方钢管,以及用于超高层大厦的590MPa级TMCP钢材。

在造船领域,随着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要求钢材更厚、更轻,对更高强度钢材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这类钢材的开发新技术应运而生。除造船领域外,还有用于建筑、风力发电等的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和用于海洋结构物的高强度焊接接头保证用钢、面向管线钢的寒冷地区用钢等焊接热影响部位韧性良好的高性能结构用厚板相关技术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团簇组织对高强度马氏体厚钢板机械性能中各向异性的影响。其他还有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内槽用厚钢板的技术开发,其中包括隔板型LNG船用的殷钢合金等。

在管线钢相关领域,开发了耐压曲性能良好的管线用钢。另外,为了满足北极圈内能源开发扩大的需求,要求提高低温应用环境中钢材的性能,因此开发了满足极寒冷地区用的管线钢以及焊接部位低温韧性良好的焊管。

在耐热钢相关领域,开发了设备用高Cr系耐热钢,着重研究了铬含量对时效过程中软化的影响。此外还开发了添加高氮的高铬铁素体系耐热钢等。另外,研究人员还对通过晶界析出控制的耐热材料进行了新设计,研究了P对奥氏体系耐热钢时效硬化行为的影响以及利用析出强化型奥氏体系耐热钢因瓦效果降低线膨胀系数。在不锈钢领域,开发了降低Cr、Ni、Mo添加量的省资源型不锈钢,用于替代普通不锈钢。

关于力学性能,进行了高强钢破坏韧性的研究,并开发了利用低相变温度焊接材料提高高强钢焊接部位疲劳强度的相关技术。此外,研究人员还编纂了有关焊接结构物破坏的事故专集,解说了大型焊接结构物的损伤案例及其教训,大型船舶的损伤案例及相关规定的演变,桥梁的破坏、损伤案例,海外发生的液体储罐事故等。此外还研究了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在高温条件下残余应力对氢损伤的影响。

2薄板相关领域

在汽车领域,以在降低CO2排放实现车体轻量化的同时提高撞击安全性和操控安全性为目的,继续进行高强度且加工性良好的钢板的研究开发。以此为背景,进行了汽车用超高强钢及其生产和应用技术的研发。此外还研发了用于汽车骨架部件的超高强度冷轧钢板以及超高强度热镀锌钢板。

在利用TMCP效果的高延展性汽车用高强钢方面,开发了超高强低合金TRIP钢,并对其组织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详细解说。另外还研究了超高加工性1180MPa级冷轧钢板的各项性能,1GPa级高强度TRIP型复合组织钢的高速拉伸变形行为以及冷轧对5%Mn钢的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在汽车车体上的应用不断扩大的热成形钢方面,研究了高生产效率热成形钢板以及热成型部件的压曲行为以及钢材机械性能的相关内容。此外,还研究了关于热成形加热过程中合金化热镀锌层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热成形过程中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液体金属脆化现象。

在汽车外板方面,研究了汽车外板用超低碳IF钢加工后条状缺陷的发生机理及热轧前再加热温度和添加Sb的影响,以及添加B对含Ti超低碳冷轧钢板再结晶核长大的影响,另外还采用X线分层成像法和EBSD法对IF钢拉伸变形中空隙发生、发展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汽车车体用表面处理钢板方面,着重研究了其耐蚀性和高性能化。另外,关于钢板组织和镀层的关系,研究了Mn添加量对Si添加钢的Fe-Zn合金化反应的影响,Si向固相Fe中固溶对固相Fe/液相Zn之间的合金化反应的效果,热轧钢板中Si和Mn选择性外部氧化对Fe-Zn合金化反应的影响。在镀膜性能方面,研究了Al系氧化物层对热镀锌钢板滑动特性的影响。

不锈钢薄板方面,有关于用于汽车、高压氢方面的研究。汽车用途方面,研究了用于刹车片的高耐热马氏体系不锈钢。另外,不锈钢薄板多数用于排气歧管等汽车排气部件,用于这方面的材料除了要求高温强度、热疲劳性能外,还要求耐氧化性。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了无Mo型高耐热铁素体系不锈钢的开发,添加Mn对含Nb铁素体系不锈钢氧化铁皮结构的作用,塑性应变和回复速度对高耐热铁素体系不锈钢SUS444热疲劳行为的影响等,此外还研究了添加Cu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再结晶行为。此外,还有关于用于高压氢的高强不锈钢的研究,包括关于内部氢对添加N的低Ni省Mo型奥氏体系不锈钢机械性能的影响等。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作为氢气站配管用材料的铁基超合金SUH660在氢环境下的低应变速度拉伸试验性能的报告。

在家电、建材用薄板方面,有关于薄板建材技术动向及前景的介绍。在容器用材料领域,有容器用表面处理钢板的历史和发展的相关解说,并研究了冷轧压下率、退火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焊接罐用复合添加Nb-B极低碳钢r值的影响。另外还有关于被包层钢板覆盖的聚酯膜热结晶化行为的研究分析。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宝武成为全球第一钢铁企业

发布日期

2020-03-06


上海区企联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宝山基地1 月—2 月实现整体满产超产

计划3至5年内,在效率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进一步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引领者

■本报记者 徐蒙 张煜 周楠

跃居全球第一!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之时,前天,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按照2019年全年业绩报告,中国宝武全年粗钢产量首次超过此前的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同时,中国宝武2019年销售收入5566亿元,利润总额345.2亿元,均为世界第一。

面对疫情影响,新任全球最大钢企正发挥大集团协同作战优势,加快智慧化、生态化转型,在有效抵御短期冲击的同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之后继续对标找差距

中国宝武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于2016年12月联合重组而成,2016年钢铁产能规模7000万吨,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提高头部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是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趋势。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年9月,中国宝武以市场化方式重组具备2000万吨年产能的马钢集团。去年年底,中国宝武实施对重庆钢铁的实质管理。同时,积极推进湛江东山基地三高炉系统工程、德盛精品不锈钢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展盐城“未来钢厂”规划布局。

去年底重组完成后,中国宝武完善空间布局,产能规模近亿吨,超过了由欧洲多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的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中国宝武介绍,目前还在推进网络型短流程钢厂和“一带一路”沿线钢铁基地的布局选址工作,推进印尼镍铁项目,并在欧美区域寻源潜在钢铁并购项目。

 “宝武去年新一轮联合重组,主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中国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表示,联合重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战略逻辑。联合重组后,再进行专业化整合,将极大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019年中国宝武的产量规模、营收和利润都位居世界第一,但如今企业经营者仍在寻找差距。“我们内部要开一个会,把对标世界一流的指标体系确定下来。”陈德荣说,目前中国宝武的吨钢利润还不是世界第一,接下来将全面对标,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计划3至5年内,在效率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进一步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引领者。 下转◆5版

大集团生态圈协同作战

新晋世界第一,新年面临的第一场考验便是疫情。中国宝武全国布局,疫情影响波及面大,尤其是位于疫情中心的武钢基地,防疫压力巨大。

然而正是因为联合重组带来的产业集中度优势,让中国宝武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过程中实现“全国一盘棋”。疫情期间,中国宝武全国的10个钢铁基地互相支撑,多基地发挥协同效益,保障特殊时期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安全和稳定。在狠抓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截至3月1日,中国宝武下属全部546家子企业,已复工502家;总体产能利用率95%左右,仅比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

在上海,宝山宝武区企联手,织密防疫防控网,有序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宝山区委书记汪泓现场办公,帮助宝钢股份联系海关口岸部门协调物流运输事宜。第一时间协调各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加快落实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此外,宝山区经委还细化梳理了宝钢股份相关16家上游企业的复工情况,将宝钢产业链关键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优质企业列入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建立企业复工需求清单,进行任务分解,下发至各属地主管部门,要求各街镇园区优先保障其复工复产,一企一策开展工作。在有关单位的协同推进下,宝钢股份产业链上游16家企业目前全部复工。

数据显示,宝钢股份宝山基地1月—2月实现整体满产超产,各主作业线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产量。

在安徽,马钢集团满负荷生产,目前产能利用率接近100%;新疆八一钢铁受季节性冬储影响,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湖北当地部分企业因疫情较严重,仍未恢复生产。

在武汉,武钢作为我国重要钢铁基地,始终坚持在抗疫和生产保障的最前线。在武汉市多家收治医院面临“缺氧”的困境下,中国宝武武汉总部决定“宁愿高炉少氧,也要保医院供氧”,为56家武汉市医院供应医用氧,为37家医院直接配送氧气。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等医院建设中,中国宝武在湖北的多家企业全力以赴支援建设,提供了大量结构件、螺纹钢、彩涂板等工程建设项目材料和建设施工力量保障。

 “我们不是某一钢厂、某一个基地单兵作战,而是大集团生态圈的协同作战,展现了体系能力。”陈德荣表示,中国宝武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有效提升了抗风险能力,成为此次企业抗疫的主要保障。

坚定未来转型战略

疫情考验下,中国宝武经营者更坚定了未来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

 “我们正在全面推进远程移动办公。”中国宝武经营者介绍,疫情前,集团就计划打造运控中心,准备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运营操作功能集中到上海,此次疫情中对于远程移动办公的要求,将推动企业加快布局建设上海运控中心。

宝钢股份上海宝山基地,因全流程的智慧制造升级,大部分工作都可实现自动化和远程运维,避免工人在生产现场的聚集。

中国宝武方面介绍,宝山基地“黑灯工厂”的智慧制造经验,已经加速向全国其他基地推广。今年1月3日,中国宝武在鄂钢和武钢以现场会形式推动绿色智慧制造。疫情发生后,企业全新改造的智慧制造流程,满足了防疫部门对现场人员控制的要求,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

此前,中国宝武就提出了“一基五元”的转型方向:以钢铁主业为基础,新材料、智慧服务、资源环境、产业园区、产业金融五个多元领域,与钢铁主业生态圈协同发展。

 “这次疫情期间,多元产业为我们整个钢铁生态圈的保护、保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中国宝武经营者介绍,比如防疫要求倒逼线上交易发展,就需要有智慧服务的配套保障。企业提前布局的智慧物流、智慧仓储以及区块链技术等,都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让钢铁行业的线上交易在特殊时期保持高效、稳定。

 “中国宝武通过‘一基五元’生态圈协同发展,在这次疫情中保护了自己,但我们发现,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发展方式,为整个行业提供价值。”陈德荣表示。



发布版面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image.png 

主题

疫情之下 钢企新品研发不掉队

发布日期

2020-03-10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钢铁行业面临人员到岗率低、原料供应不足、物流交通不畅、销售面临困境等难题。对此,多家钢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优势,积极进行科技攻关,新品研发取得一定成绩。

东北特钢

低磷低硫高端合金焊丝“上线”

日前,沙钢集团东北特钢成功研发生产出半硬态交货、直径为4毫米的低磷低硫2.5Cr-1.7W高端合金焊丝。该焊丝因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力、船舶、压力容器行业和石油化工领域中承压设备的焊接。

为确保低磷低硫2.5Cr-1.7W高端合金焊丝的成功生产,在产品试制前,东北特钢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科学周密的策划,最终制订了合理的内控标准,确定了冶炼、锻造及轧制工序的工艺要点,并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判。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全程跟踪指导生产,生产人员精心操作,最终圆满完成了该产品的首次试制任务。

最终成品的磷含量为0.005%,硫含量为0.004%。经检测,该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标准,已成功交付用户使用。

河钢石钢

开发大型挖掘机斗齿用钢

近日,河钢石钢开发出工程机械用高端产品——大型挖掘机斗齿用钢。

斗齿是挖掘机的重要配件,常与岩石、砂土、矿物等物料直接接触,工作环境恶劣,磨损度高。因此,开发可延长斗齿使用寿命的新型钢铁原材料,对于提升工程机械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工程机械配件生产制造领域某知名企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就是高硬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的锻造斗齿。该企业此前一直在找合适的高性能的钢铁材料用于制造直径大于90毫米的斗齿。

了解到该企业的需求后,河钢石钢组织技术力量,开展了直径大于90毫米的斗齿用钢研发攻关。经过多次论证和试验,河钢石钢最终成功开发出直径为100毫米的斗齿用钢,所有检测指标均符合要求。客户使用后表示非常满意。

河钢石钢直径为100毫米的斗齿用钢填补了国内大规格高端锻造斗齿原材料的市场空白。

昆钢安宁公司

试制出SWRH82B新品种钢

近日,在昆钢安宁公司本部炼钢厂,各工序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冶炼、浇铸出3炉66条SWRH82B合格钢坯,随即,新品种SWRH82B预应力钢绞线用钢在安宁公司本部炼钢厂试制成功。

该钢种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电力、建筑、水利、环保等领域,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但制造工艺技术难度大。

在接到试制SWRH82B新品种钢的生产任务后,昆钢安宁本部炼钢厂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研究国内外生产实践经验,对工艺控制的各个环节、关键点、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确认,制订了从铁水预处理到精整的控制措施。由于新品种钢试制对终点成分的控制操作水平有极高的要求,试制前,该炼钢厂特别组织各岗位操作人员对工艺控制要点等进行培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最终,冶炼过程中的终点碳、主要元素控制非常理想,铸坯表面质量控制达到标准,成品全部合格。

方大九钢

直径7.0毫米盘条下线

近日,在方大九钢高线上,随着通红的坯料从粗轧“咬入”到成功“吐丝”,方大九钢研发出直径7.0毫米盘条,完成了2020年第一个科技攻关项目。

为完成直径7.0毫米盘条试轧工作,方大九钢组织技术人员精心研发,针对各架次轧机的轧件尺寸和轧制速度计算、辊缝优化、电机负载、孔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模拟试验,为一次性试轧成功搭建了良好平台。经检测,该产品各项技术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该产品既可用于轧制打包线、改善成品打包质量,又能作为新产品拓展市场,成为方大九钢新的利润增长点。

陕钢龙钢

直径40毫米HRB500E钢筋试轧成功

近日,陕钢龙钢HRB500E直径40毫米热轧带肋抗震钢筋在轧钢厂棒一线试轧成功。HRB500E钢筋拥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以及良好的抗震、焊接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此次轧制,陕钢龙钢在市场调研、原料保供、过程管控、产品发运、售后服务等方面做了扎实工作,制订出轧制工艺和相关工艺参数方案。同时,陕钢龙钢全程派专人跟踪坯料入炉、加热、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回火温度、定尺长度、力学性能、表面质量等轧制情况,加强工艺监督和过程控制,加大对成品质量的检验力度,严格控制钢筋的长度偏差和负偏差,及时根据轧制情况进行换槽,确保钢筋性能全部达标。

首钢水钢HRB600产品

进入生产许可证办理阶段

近日,首钢水钢HRB600热轧带肋钢筋试轧成功,进入生产许可证办理阶段。HRB600热轧带肋钢筋采用了2018年国家发布的热轧带肋钢筋新标准,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但目前市场需求量不大。

2019年12月份,水钢销售人员了解到贵州赫六高速公路在2020年将使用HRB600热轧带肋钢筋。水钢制造管理部收到消息后,于2020年1月份召集水钢钢轧事业部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对HRB600热轧带肋钢筋轧制工艺进行攻关。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现有轧机能力,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调整轧制工艺,分别对直径12毫米、直径25毫米、直径32毫米3种规格的产品进行了2次试轧,并试轧成功。

据了解,HRB600热轧带肋钢筋生产许可证办理完毕后,水钢将根据市场需求,在继续轧制HRB500热轧带肋钢筋的同时,增加HRB600热轧带肋钢筋的轧制。

(本报记者 王晓江 通讯员 李栋 白崇高 赵璇 杨德清 邓磊 赵体钰 郭晓霞 韦惠德)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发挥信息优势 提供专业咨询 助力中国钢铁走出去

发布日期

2020-03-1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背景研究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开放与合作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在此背景下,2013 年9-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 年4 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后,2017 年5 月,商务部正式发布《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6)》;2018 年1 月,我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发布;2019 年4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发布,将“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推向新高度。

2013 年以来,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诸多方面的合作。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粗钢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整体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化钢铁工业体系,在钢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组织、产品研发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优势产能的积累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我国钢铁工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需求逐步释放,可以说,钢铁国际产能合作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窗口期。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作为业内情报研究权威机构,近年来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报追踪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人文地貌特点、原料供应与物流运输、钢材消费及进出口、钢铁上下游行业发展、钢铁企业产线装备及产品特点、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及技术经济指标、在建及拟建钢铁项目等,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研究和分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的信息情报支撑。

本文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现状、钢铁产业现状、钢材消费特点、钢材进出口等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供读者参考。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

“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全球,西北可达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东北到俄罗斯和蒙古,西南延至埃及和也门,东南可至印度尼西亚,是当今世界跨度最长、发展潜力最好的经济大走廊。

随着“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参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74 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中国开放的平台越做越大,包括拉美、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在内,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参与其中。其中“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了42 个亚洲国家、16 个中东欧国家、七个独联体国家和一个非洲国家,合计66 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处于工业化中初期阶段,大都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限于本国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吸引外来投资的欲望较高。中国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间接促进了中国钢铁产能的消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宗教、种族和文化等的多样性,政治冲突等导致各种矛盾与冲突不断,增加了投资风险。2019 年3 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合作主编的《2019“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低政治风险国家仅三个;较低政治风险国家为20 个;中等政治风险国家为30 个;较高投资风险国家共七个;高投资风险国家共四个。

商务部数据显示,六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7.5 万亿美元,成为25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约1100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累计超7500 亿美元。《“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19)》及《报告》预测,未来两到三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仍然表现良好。

风险是存在的,但风险不能阻止“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向前发展,只要充分研究分析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及行业特点,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仍然大有可为。

3 钢铁产业现状分析

3.1 铁矿石及生铁产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676 亿吨、锰矿石储量2.38亿吨、铬铁矿储量2.84 亿吨、镍矿储量1410 万吨、锡矿储量307 万吨、钼矿储量520 万吨,分别占全球的39.8%、15%、17.5%、61.4%、65.3%、47.3%。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矿石总产量基本保持在4.7 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2%,铁矿石贸易不活跃,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9%。铁矿石的主要生产国为印度和俄罗斯,两个国家合计产量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矿石总产量的60%以上,2018 年合计产量3.12 亿吨。

尽管资源丰富,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工业相对不发达,对铁矿石的消耗有限。据世界钢协统计(表1),“一带一路”沿线拥有高炉的国家仅有19 个,合计年生产铁水量约1.6 亿-1.9亿吨,仅占全球生铁总产量的15%左右。与高炉拥有量相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DRI 产量却比较高,且连年增长,2018 年高达8950 万吨,占全球比重为86%。这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炉流程比例较高、铁矿石品质特点以及天然气储量丰富等有一定关系。

3.2 粗钢及钢材产量

据世界钢协统计(表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约有44 个国家具备粗钢冶炼能力。2018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8.15 亿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粗钢产量合计3.64 亿吨,占全球比重首次突破20%达到20.06%;2019 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8.48 亿吨,根据已经公布的相关数据,估计2019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粗钢产量约3.6 亿吨。如前述,“一带一路”沿线具备铁水冶炼能力的国家不多,因此电炉流程比例较高,一直在50%以上,近两年在53%以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生产以长材为主,具备长材生产能力的国家约31 个,2018 年产量为17051 万吨;具备扁平材生产能力的国家仅17 个,2018 年产量为14730 万吨。近年来,随国际产业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扁平材需求增长较快,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扁平材产量和进口量均快速增长,产量占全球比重由2013 年的15%左右上升至2018 年的18.46%(图1)。

3.3 钢材消费情况

据世界钢协统计(表3),“一带一路”沿线66 个国家钢材表观消费量(折算成粗钢)为4 亿吨左右,占全球比重为22%-25%,2018 年增长至4.2 亿吨,占全球比重为22.93%。

2018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表观消费量(折算成粗钢)居首位的是印度,为10450 万吨,其次为俄罗斯,为4473 万吨,随后依次是土耳其、越南和泰国,分别为3254 万吨、2507 万吨和2237 万吨。2018 年,尼泊尔、阿富汗、不丹、马尔代夫、柬埔寨、文莱、老挝、东帝汶、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勒斯坦和亚美尼亚等13 个亚洲其他国家合计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17 万吨,成为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最快的地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30.99%。此外,马其顿、格鲁吉亚、塞浦路斯和塞尔维亚等国家,虽然年消耗钢材量不是很高,但近五年增长趋势明显,CAGR 均在20%以上。

受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放缓,长材需求增长有限。而随着汽车、家电等国际产业的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扁平材需求表现却十分旺盛,且连年增长,由2013 年的15269 万吨增长至2018 年的19349 万吨,增幅高达26.7%,CAGR为4.85%。

4 钢材进出口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产业基础薄弱,钢材品种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与中国相比较为落后,有的国家甚至没有钢铁产业,因此大量的钢材依赖进口。2013 年以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进口不断增长(图2),2016 年最高达20212 万吨,其中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进口钢材的比例从2013 年的18.44%增长到2015 年的33%以上,最高年份2016 年进口量高达6428 万吨。2017 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需求减弱,进口开始下降。同时,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出口量下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中国进口钢材总量也同步减少,2018 年从中国进口钢材仅为3936 万吨,占比降至22.49%,2019 年进一步减少至3584 万吨,占比22.33%。我国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钢材量占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比重高达55%以上,2016 年最高为59.08%。我国钢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1 长材进出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材年出口总量在3500 万吨左右,2018 年最高为3831 万吨;长材年进口总量在3700 万-5500 万吨之间,属于长材净进口地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产业不断发展,新建产线陆续投产,其长材净进口量显著降低,由2013 年的5509 万吨降至2019 年的3729 万吨,降幅超32.3%,这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所导致的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放缓也有一定关系。

4.2 扁平材进出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扁平材年进口量在8000 万-10000 万吨之间,显著高于出口量,为扁平材净进口地区。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为越南、泰国、土耳其、波兰和印度,2019 年进口量均在640 万吨以上,越南进口量在1200 万吨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扁平材年出口量在4000万-5000 万吨左右,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土耳其、印度、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共和国,2019 年出口量均在320 万吨以上,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出口量在750 万吨以上。

4.3 管材进出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材进口量逐年降低,由2013 年的2180 万吨降至2019 年的1250 万吨左右,降幅高达42%。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也慢慢由管材净进口转变为管材净出口,2018 年和2019 年管材净出口量分别为89 万吨和163 万吨。

5 钢铁投资建议

5.1 依托专业机构,审慎评估投资环境

如前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度大,各国政治、社会、法律环境差异显著,部分国家政局不稳、民族和宗教冲突问题突出,对其投资仍面临一定风险。建议企业依托专业机构,全面掌握投资目标地的政治、经济、金融和人文等基础信息,充分甄别、评估并最大限度规避各类风险,提升投资收益率和投资的可持续性。

5.2 借助行业机构,共同把脉投资决策

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消费不断增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出口商的关注。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建议不要盲目乐观估计投资目标地的钢材需求潜力。有的国家钢材下游市场相对稳定或不断增长,备受投资者关注,但其潜在的产能过剩也正在酝酿之中;有的国家提出很多规划设想,但落地速度很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钢材需求;有的国家钢铁产能利用率很低,产能未完全释放,一旦市场好转,不排除这些企业将通过升级设备和提升管理来释放产能;有的国家存在很多在建和暂停项目,未来这些项目形成新产能,将会对市场造成冲击;有的国家钢材需求旺盛,但信誉评级很低,投资风险较大。总之,企业要充分研究投资目标国及其周边的钢铁产业现状及钢材市场实际供需情况,获取更为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优化投资规模、产线布局和产品结构,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5.3 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先行,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专利申请、核心技术海外布局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专利权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钢铁企业也不例外。

2016 年7 月,“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在北京举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布了《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的共同倡议》,建立起了“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2018 年8 月,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包容、发展、合作、共赢”第二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在京召开。2019 年,中国知识产权局与49 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知识产权机构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务实合作的联合声明》。

经过六年的发展,“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知识产权服务“一带一路”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中国越来越重视在沿线国家进行专利布局。钢铁行业作为率先走出去的行业之一,理应优先做好“一带一路”沿线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有力支撑中国钢铁产品合规合法地走出去。

5.4 发挥标准引领优势,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钢铁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包括产品出口、原料进口及产能合作等。国际标准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材相关标准的研究与解读越来越受到关注,标准差异或将成为影响或制约企业某些产品出口的因素之一。建议企业借助行业机构,认真研究、对比和分析贸易合作国的相关标准,为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议优势产品企业积极参与标准英文版研制,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企业优势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赢得先机。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发布版面

环球财经

image.png 

主题

中企收购英国第二大钢厂

发布日期

2020-03-11


英国媒体10日称,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敬业集团已经完成对英国第二大钢铁厂——英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报道称,这次收购令英国超过3000名钢铁工人保住工作岗位,当地钢铁行业从业者也认为这是最好的结果。

英国《泰晤士报》10日报道称,敬业集团据称出资5000万英镑完成对英国钢铁公司的收购。中方表示,将保证英国钢铁公司约3200个工作岗位,承诺未来10年对英国钢铁公司注资12亿英镑。

英国钢铁公司是英国第二大钢铁制造企业,其前身由14家英国钢铁企业于1967年重组而成,2007年被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鼎盛时期,该公司的钢铁产量约占英国钢铁产能的九成以上。2016年4月,印度塔塔钢铁公司以1英镑价格将英国钢铁厂出售。此后3年,由于未能获得政府紧急贷款,该公司进入破产程序。

对于此次收购,敬业集团称,收购英国钢铁公司正好弥补了集团钢轨、型材产品缺失,使钢材种类更加全面。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分析说,英国钢铁是生产铁轨和“长型产品”的专家,后者是泛指建筑用线材,以及用在汽车轮上的高质量钢材,此外还有其他工业应用材料。敬业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应该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珍贵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线。

据悉,敬业集团此次收购包括英国钢铁在英国和荷兰的工厂,但不包括其在法国的一家工厂,收购该工厂仍需获得法国政府批准。游说团体英国钢铁总干事加雷斯·斯泰斯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敬业打算做重大投资,准备长期投入,“以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它是看未来的,所以我们不会在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又回到现在这个位置。”他呼吁英国政府采取行动扶持钢铁行业,并确保英国钢铁企业从诸如HS2高铁项目等价值数十亿英镑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中受益。



发布版面

行情

image.png 

主题

复工率大幅上升 钢材需求逐渐释放

发布日期

2020-03-11


铁路在建项目的复工率已经达到77.8%,公路、水路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复工率达到68.2%,民航机场建设项目的复工率达到59.3%,广东、浙江外省农民工返岗复工率达到70%,江苏外省农民工返岗复工率约60%。近期,在多地政府的大力促进之下,复工率有了明显提高,4月上旬农民返岗有望基本完成。

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好转,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之下,目前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开展得如火如荼。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对于乘坐“点对点”专车或专列的返程务工人员,只要行前14天内和在途没有相关症状的可以不需要再进行隔离。这也就是说,返岗即可复工,这将节省14天的隔离时间,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复工时间。

与返岗率大幅提升相对应的是各地的复工情况也在大幅提高。截止到3月8日,雄安新区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162家,实际复产率为95.9%;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7%,电商行业、大宗商品、农产品批发市场复工率100%;截至3月7日,深汕合作区131个企业(工地)实现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超过97%;截至3月3日,北京市开复工工地489项,进入3月份预计全市施工现场日均增加劳务人员3000人左右。天津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全市4630家规上工业企业,合计复工4052家,占比87.5%。

同时,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要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经济要比2010年翻一番。因此,在疫情影响下,为快速恢复经济,各地政府纷纷将目光放在了基建投资上。据不完全统计,除天津、内蒙古、新疆、海南、辽宁、青海等地尚未公开整体投资计划外,全国其它省份公布投资的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其中交通、能源等大基建项目比重较大,“新基建”项目也成为今年的发展重点。只是现在的需求受疫情影响被暂时遏制,分析师马力表示,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工人到岗率上升,钢材需求将在4—5月份达到正常水平,5至6月乃至下半年钢材需求可能超预期释放。

此外,目前钢材市场也在逐步复工之中,据钢铁网调查显示,建材市场除了武汉、哈尔滨和西北偏远地区外,其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复工。截止3月6日,华北、华东、山东板材市场,除石家庄和太原尚未复工外,其它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工,其中天津、唐山、沈阳、泰安开工率超过了8成,并且各地复工还在进一步加快之中。随着钢材市场的复工率的大幅增加,钢材流通速度也将逐渐加快。

虽然钢材的需求在逐渐释放之中,但庞大的库存依然对钢价形成了不小的压力,钢价在上周小幅回升后又出现了走跌。据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截止3月9日,国内十大重点城市三级螺纹钢(Φ25mm)平均价格为3504元/吨,较前一日下跌15元/吨。截止2020年3月9日,上期所螺纹钢期货2005合约震荡下跌,收报3439元/吨,下跌10元/吨,跌幅0.29%。

从目前看来,需求还没有完全得到释放,而库存压力非常大,并且钢厂的产量出现了止降回升,因此短期内钢价可能出现震荡回落的情况,后续需要继续关注需求启动速度,产量与库存的增加情况和疫情的控制情况。

 


发布版面

品种·需求

image.png 

主题

“新基建”的钢铁机遇

发布日期

2020-03-17


近段时间以来,“新基建”在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陡然升温,被视为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之基的关键。

 “新基建”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对国内经济的提升、拉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更将为作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支撑的钢铁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疫情导致“新基建”投资动力倍增

 “新基建”之所以称为“新”,是相对于“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其主要服务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可比的历史项目是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即在信息领域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并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在工业经济时代,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在促进实体资源的流动与供应链的集成上。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设备设施和数据中心设施则成为必要的、普遍的基础设施。

这次提出的“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服务对象更加多样。比如,5G面向的是移动通信,特高压面向的是电力,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面向的是运输,大数据中心是为互联网、数字化服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则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

据笔者调研,有关机构梳理2019年国内PPP(公私合营)项目库,总投资额为17.6万亿元,基建投资仍是大头,投资额为7.1万亿元,占比为41%;居第2位的房地产投资额为3.4万亿元,占比为20%;“新基建”投资额约为1000亿元,占比为0.5%左右,总量不大。近期,据有关媒体统计,截至3月5日,汇总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的未来投资计划清单,涉及2.2万个项目,规模总量达到47.6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投资8万亿元,“新基建”占比已在10%以上。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云生活、云办公、云经济等诸多数字业态活跃迸发,给“新基建”建设增加了新动力。基于疫情过后对经济拉动的考量,“新基建”将得到更大的关注与更多的投入,并会被寄予更多拉动经济增长的期待。

七大领域钢材消费强度各有不同

 “新基建”七大领域的设定,发力点是数字经济、智能经济,钢铁行业将整体受益于“新基建”提供的新动能、新势能,向更高层次演进,同时也将为“新基建”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材料。按七大领域的钢材消费强度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

首先是城际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根据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规划完成3万公里。2019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5万公里,已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八横八纵”的骨干网基本形成。2020年,全国铁路投资为8000亿元,投产新线4000公里,其中高铁2000公里,重点是补齐短板、加密网络,与2019年投资强度基本持平。

在国家骨干网基本形成的背景下,2019年全国城市轨道总里程达到6730公里,新增969公里,投资强度为7000亿元左右。在“新基建”加强版政策拉动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的建设重点。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的需求就越旺盛。因此,重点发展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其中长三角区域是重中之重。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形成市区线、城际线、局域线“3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其次是特高压。该领域主要由国家电网来推动。目前已明确2020年将核准推进7条特高压线。该领域需要的钢材主要是电工钢。2019年,电工钢消费量为979万吨,同比增长6.6%。后续特高压建设所带来的电网投资加大,电工钢需求预计会有所增长。

再次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以车桩比1∶1估算,2025年国内约需充电桩700万个。充电桩主要包括设备主机、线缆、立柱等辅材,涉及用钢的是立柱。一个7千瓦充电桩大约需要成本2万元,120千瓦的充电桩约需成本15万元,小型充电桩用钢量较少,大型的会涉及一些支架用钢,粗略按每个平均0.5吨计算,700万个充电桩约需钢材350万吨。

最后是5G基站。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2020年,5G设备投资为902亿元,其中主设备投资为451亿元。5G基建分为宏基站、微基站两种,其中室外大铁塔为宏基站,也是当前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宏基站建设由主设备、动力配套设备设施、土建施工等组成,机房、机柜、机箱、通信塔桅等部分建设涉及用钢需求,其中通信塔桅用钢量占大头。微基站主要布局在人口密集之处,用钢量很少。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宏基站、微基站将依赖现有2G、3G、4G基站等通信设施。因此,5G基站拉动的钢材消费量不会太大。粗略按照基站投资5%所需要的钢材来计算,上万亿元的5G基站投资带动的新增钢材消费金额约在500亿元。

在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硬件投入主要是机房、服务器等,相较其他4个领域直接用钢量更少。

“广东样本”

“新基建”钢材消费方向

尽管七大领域的钢材需求强度强弱不一,但由于轨道交通在“新基建”投资建设中占比较大,对钢材新消费的拉动作用会比较明显。根据广东省公布的投资项目清单,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为1230个,总投资额为5.9万亿元:前期预备项目868个,估算总投资额为3.4万亿元。“新基建”投资额为1万亿元,在9.3万亿元整体投资计划中占比约为10%。

从上表来看,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总投资额为9069亿元,占比约为90%。这九成投资规模恰是用钢密度较大的领域,39个项目数也远远超过其他几个领域的总和。从2020年专项债流向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轨道交通也是主要发力点,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比重并不高。预计2020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际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领域在规模与数量上,都将成为“新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

 “新基建”钢材需求更加多样化

如果说现有基建是“钢筋+水泥”,“新基建”则是“鼠标+信息”。在这块增量市场中,除了以信息设备、软件为核心的投资之外,钢材在原材料构成、结构件支撑上还是占有较大比重,钢材供应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投资主体高度分散。现有基建基本上是由国字头的几家企业主导,建设、实施、运营等各个环节集中度很高。而“新基建”涉及产业链领域非常宽泛,从移动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从工业互联网到特高压,加之政府在倡导扩大不同投资主体,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将有助于形成更大的企业客户群体。

二是资金来源去中央化。与国家铁路项目不同,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主体多是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主要靠地方政府募集,而地方政府近年来财政比较紧张,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将更困难,面临资金融通的巨大需求。

三是钢材需求更加多样化。“新基建”除轨道交通用轨、特高压电工钢属规模化供应之外,其他领域的钢材需求非常多样化,从铁塔用钢、机房用钢,乃至各种设备所需要的机箱用钢,钢材供应具有高度分散与多样化的特点。

总的来看,对钢铁行业来说,“新基建”既是推动钢企提质增效的机遇,也将形成新的钢材需求增长点。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钢材市场短期内仍将承压

发布日期

2020-03-17


当前,铁矿石价格走势与钢材价格走势出现了反向。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截至3 月6日,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降至99.61 点,环比继续下降,比2019 年同期下降9.14 点,降幅为8.40%。而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为88.6 美元/吨,环比上涨5.21 美元/吨,涨幅为6.26%;同比上涨4.45 美元/吨,涨幅为5.29%。

根据分析,铁矿石仍有下行压力,后期价格难以上涨,预计中长期运行区间在60~95 美元/吨;钢材市场短期仍承压,中期有望反弹,但产能利用率会压制反弹高度。

铁矿石需求强度有所降低

2 月下旬以来,下游用钢行业开始复工复产,但钢铁企业主动减产、限产,钢材需求启动进度缓慢,铁矿石需求强度有所降低。东岭集团黑色商品研究院院长吴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求,前期在终端需求极弱的情况下,原材料端受影响而减产,包括外矿发运少,原材料走势偏强。2020 年,铁矿石没有太多新增产能,春节后开盘暴跌可能已是最恐慌的时点。

2 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钢材需求启动明显延后,钢铁生产出现下降,铁矿石价格在2 月上旬保持平稳,中旬后呈波动上行走势。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2 月份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综合指数平均值为316.06 点,比1 月平均下降26.22 点,降幅为7.66%。其中,国产铁矿石价格指数平均值为321.34 点,比1 月下降2.14 点,降幅为0.66%;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平均值为315.06 点,比1 月下降30.77 点,降幅为8.90%。

2 月份情况看,国产铁精矿平均含税价格为706.73 元/吨,比1 月下降4.70 元/吨,降幅为0.66%;进口粉矿平均到岸价格为85.10 美元/吨,比1 月下降8.31 美元/吨,降幅为8.90%。

钢铁产量增长将放缓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钢铁下游行业全面复工复产还需要一个过程,钢铁需求不会很快全面恢复,钢铁产量增长将放缓。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 月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日产粗钢186.24 万吨,环比下降5.44%,预计后期钢铁产量难有大的增长,铁矿石需求强度降低,市场供需仍基本保持平稳。原料市场上,从库存看,1~2 月铁矿石发运量同比下滑,预计3 月有所恢复,港口PB 粉库存处于高位,球团和精粉库存下滑,块矿库存回升,钢厂库存天数较低;从需求看,钢材累库,部分钢厂主动减产,生铁实际产量降幅超过4.3%,以至于2 月铁矿石需求同比大幅收缩,待完全复工,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成材市场上,从需求看,有效复工复产不足,导致需求启动延后,建筑钢材成交仅为去年同期的40%;从供应看,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低于需求降幅,以至于库存处于近几年的高位,并且仍在累积过程中。

“按照铁矿石支撑铁水、铁水支撑废钢、废钢支撑远期预期的核心逻辑推算,成材上半年成本下限在3100~3200 元/吨。钢价真正走强的时点还需等待库存持续超预期下降,届时钢厂复产带来成材和原材料价格同步上行,但时间可能要等到七八月份。钢价往上的超预期刺激因素主要在于楼市政策放松,往下的超预期刺激因素则是海外疫情形势恶化。”吴伟说。

钢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钢材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四个问题: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及成材库存高企带来的现实压力会持续多久;二是悲观预期下钢价成本支撑在哪里;三是政策预期、二季度旺季预期及后期赶工是否会造成如预期般的供不应求现象;四是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钢厂利润预期已经收窄,如今叠加疫情后将会怎样。



发布版面

公司新闻

image.png 

主题

包钢重磅推出“放权搞活试点”改革方案 国有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发布日期

2020-03-18


从钢铁强国的西部力量,到国企改革先行者,经历了六十余年栉风沐雨的包钢集团,近日再度推出了一份重磅的市场化改革计划,为企业创效增利与高质量发展添新动力。

根据公司日前印发的一份改革文件,2020年,集团以推进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为契机,以上市公司包钢股份所属的金属制造公司、钢管公司、特钢分公司为试点,依法依规进行充分放权,强化激励分配,通过转变运营机制,激活发展潜能,调动“微观主体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成立时间较长的大型国企单位,近年来,转型与改革始终是包钢集团发展的关键词。继2017年那场壮士断腕式的“瘦身健体”改革后,本次的“放权搞活试点”,则进一步体现了其深化市场化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正如包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德刚所言,“船到中流浪更急”,为此,包钢必须痛下决心,推进改革创新。而今年的改革创新,从力度、深度、广度来讲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稳定大局。包钢人也将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奋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玉汝于成 包钢勇闯改革深水区

巍巍阴山南麓,滔滔昆都仑河西岸,1954年,数万华夏儿女汇聚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高原南端,鹿城包头由此开启了草原钢城的壮美篇章。从计划经济时的大型钢铁工厂,到步入市场经济后的跌宕洗礼,六十余年间,包钢集团不断推动着这片土地的经济腾飞。

2001年,包钢股份成功上市,在见证企业产能和规模加快扩张的同时,破解体制“枷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则成为其成长的关键。而面临着国有企业的新课题和行业的深刻变迁,包钢的成长之路亦非一帆风顺。

2014年开始,全国钢铁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凛冬”之下,包钢也未能独善其身,而包钢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彼时钢铁国企的一个缩影。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迫在眉睫,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包钢树起了正视问题的勇气和蝶变的决心。

包钢毅然改变旧有思路,选择以市场化改革为动力,破冰前行。通过贯彻市场化运作,近年来,包钢逐步摒弃了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转向追求低成本、管理优势等市场化经营思路。从成果上看,其在经营机制、人工成本、产品质量、市场开拓等方面不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涅槃而生的包钢集团再次成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但对企业来说,走的快、走的稳、走的深才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必需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包钢亦责无旁贷,深刻学习理解、准确把握中央深化改革的内涵深意,坚决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勇闯“深水区”,啃下“硬骨头”,推动企业来一次彻底的改革。

放权搞活试点,包钢高质量 发展目标指日可待

何为改革“深水区”?如何啃下“硬骨头”?对于眼下的包钢来说,进一步深化相关改革措施,借鉴学习优秀民营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为目标,完善公司治理,激发企业活力,以上便成为了其新一轮改革的主要方向。

受企业性质和发展历史的影响,长期以来,包钢内的平均主义倾向仍然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在缺乏股权激励和长期激励机制的前提下,企业员工收入差距拉不开,习惯吃着“踏实的大锅饭”。

而放眼包钢新推行的激励机制,其薪酬考核模式正由“发工资给待遇”转为了“挣工资挣待遇”,以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兑现薪酬,着力拉开经营团队成员薪酬差距。

员工的绩效年薪是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的浮动收入,原则上占年度薪酬(基本年薪与绩效年薪之和)的比例不低于60%。预留每年绩效年薪30%作为任期激励评价及兑现使用。

伴随着新的员工激励机制,包钢的人员选聘机制同样将产生创新。在“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退出”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下,试点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由集团公司选聘,人选确定后,经营管理团队自主组阁,进入经营班子成员原职级档案全部冻结。全部实施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试点单位经营团队市场化选聘、依法依规建立契约关系,明确任期期限、岗位职责、权利义务、业绩目标、薪酬待遇、退出规定、责任追究等内容。

作为企业的“先头部队”,中层干部不再多是论资排辈“熬”出来,而是内部竞争“选”出来、在改革大潮中磨练出来、在改革路程中“赛”出来的。由“相马”到“赛马 ”,公司内的“铁交椅”“内循环”也将不攻自破,优秀的人才能在这场绩效赛中脱颖而出。

此外,包钢亦继续深化“放管结合”,开启了新一轮的放权松绑搞活。为鼓励各试点单位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包钢集团及包钢股份在加强现有监督体系的情况下,给予各单位充分职责权限。

从生产经营权、采购权、销售权,到绩效考核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投资管理权,就实际运作情况来看,眼下包钢的放权新政可谓覆盖了方方面面,深度拓展了企业新政改革的操作空间。

包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德刚对此表示,通过市场化改革,在试点单位率先营造“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市场化氛围,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最大限度激发各级员工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热情,构建风险共担、责权利对等、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紧密联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试点单位进一步创效增利,引领带动其它单位进一步提升效益,不断激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朝气。未来,包钢股份将以更有活力的面貌、更优的业绩回报国家、社会、股东、客户、员工。文/中旭

                    石 化



发布版面

国内聚焦

image.png 

主题

石化“十四五”规划今年6月底形成初稿

发布日期

2020-03-04


3月3日,在202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线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年内要编制完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化工新园区等一批专项规划,以确立“十四五”石化产业的目标、任务以及措施。目前联合会已经分成五个组到25个省市64家石化园区和近20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初步安排是到6月底要形成初稿。

当天发布的《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石油和化工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3%,为4年来新低;利润总额6683.7亿元,同比下降14.9%,是近4年来未有,其中,炼油业利润下降了42.1%,为近五年最大降幅;化工业利润下降13.9%,为十年来最大降幅;进出口总额7222.1亿美元,同比下降2.8%,为近3年来首次负增长。

受疫情影响,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出现新的问题。一方面,上游大型企业连续生产,但下游销售、物流受阻,企业生产负荷下降,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各种隔离措施使市场消费出现断崖式下滑,终端企业大量停产或开工推迟。

《报告》预测,总体形势上看,一季度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等重点产品的产销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是疫情过后,下游消费会出现明显反弹,预计二季度后市场将会迎来新的繁荣,价格的上升会提升行业利润。根据宏观经济运行趋势、行业生产、价格走势、结构调整变化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2020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将呈前低后高、企稳回升态势。预计全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5%,其中,化学工业营业收入增幅约为7%;石油和化工行业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约8%。

但值得注意的是,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傅向升指出,不仅担心氮肥、纯碱、烧碱、电石、轮胎等大宗基础产品的过剩,“最让人忧虑的是炼油、芳烃、聚酯,甚至烯烃、有机硅、聚碳酸酯等过去短缺的化学品产能过剩”。

2019年,中国的炼油能力已超过8.5亿吨/年,产能利用率约为76%。通常情况下,工业装置的开工率在80%至85%。这说明,目前国内炼化产能利用率水平较低。

有关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已引起一定的重视。从今年开始,除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方案规划部署的国家重点基地和重点项目以外,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以及新建PX和乙烯项目一律进行严控,不得违规审批。



发布版面

国企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转产扩产打通口罩产业链

发布日期

2020-03-04


“种麦子的跨界磨面粉、擀面皮、蒸花卷”

中国石化转产扩产打通口罩产业链

作为抗击疫情最重要的防护用品,口罩的生产和供应牵动众人心。由于需求量暴增、口罩主要生产原料熔喷无纺布(下称“熔喷布”)紧缺等原因,口罩供不应求。

 “为了口罩,中国石化也是拼了!”这是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据介绍,从中国石化原料到口罩成品,简单说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聚丙烯原料,二是熔喷料,三是熔喷布,四是口罩生产。这相当于从“麦子”到“面粉”再到“面皮”,最后生产“花卷”。在这一链条中,中国石化在最上游是种“麦子”的,当然也产少量“面粉”,但却不生产“面皮”和“花卷”。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卫原料供应商,中国石化在口罩产业链中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产者,为了保障中游熔喷布价格稳定和下游口罩产品质量和供应,他们决定打通产业链,全面介入熔喷料、熔喷布和口罩生产。“这相当于种麦子的开始自己磨面粉、擀面皮、蒸花卷了。”

原料在降价 熔喷布却大涨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拐点尚未到来;企业复工复产又迫在眉睫。作为最重要的疫情防护用品,口罩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此前有报道称,有着口罩“心脏”之称的熔喷布在近一个月时间涨价15倍以上。

据了解,2月6日中国石化微博曾发出这样一个英雄帖:“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而今面对熔喷布价格的上涨,有人开始质疑:中国石化宣布原材料不涨价,为什么熔喷布却涨价了?中国石化的熔喷布到哪里去了?

吕大鹏介绍,中国石化原先并不直接生产熔喷布。公司前期以自产的熔喷料委托产业链合作企业来料加工的方式,储备了一批熔喷布。此外,通过组织中国石化一参股企业从复合布转产、增产熔喷布,掌握了一批熔喷布现货资源。

 “中国石化的业务部门预见到市场对口罩的需求迫在眉睫,如果以常规方式寻找下游企业,流程长、周期长,我们就想到了利用新媒体这种非常规方式,把这批原料第一时间送到有需要的口罩生产厂家,快速释放口罩产能,以解口罩市场燃眉之急。”吕大鹏解释说,作为国内最大医卫原料供应商,中国石化主要生产熔喷布的上游原料聚丙烯,2019年医用聚丙烯原料产量超过100万吨。

 “我们始终信守承诺。”吕大鹏告诉记者,一方面坚决保障原材料聚丙烯和熔喷料的供应,2月份共生产聚丙烯原料9.8万吨,比1月份增产3.3万吨,环比增长50.8%,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不仅没有涨价,且2月医用聚丙烯价格比1月份降低约10%。

央企履责 为口罩“拼了”

分析熔喷布价格大涨的原因,吕大鹏认为,主要是熔喷布产能和口罩产能阶段性不匹配。疫情突发,口罩需求大增。而我国的熔喷布产能本来就不大,新增产能周期长、投资大,赶不上下游口罩机生产线的增加,一时间成为产业链条的“瓶颈”。

关键时刻,作为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中央企业,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走上了一条“跨界”支援之路。

吕大鹏介绍说,中国石化党组在内部多次明确:口罩能多快生产就多快生产,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哪个环节薄弱我们就加强哪个环节,哪种资源不足我们就生产哪种资源。

就在不久前的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做出一个决定,投资2亿元,快马加鞭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其中燕山石化启动建设2条,设计熔喷布产能6吨/天;仪征化纤公司启动建设8条,设计熔喷布产能12吨/天。10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日产1800万片医用平面口罩,或日产360万片N95口罩。

在燕山石化熔喷布项目建设中,中国石化和国机集团协作,打破常规,争分夺秒,24小时连轴运转,快速汇集资源,集成所需设备,按常规需6个月完成的项目,压缩至16天左右完成。燕山石化的熔喷布生产线最快将于3月8日建成。这一建设速度创造了熔喷布项目建设的全球纪录,体现了央企责任和担当。

 “为加大口罩市场供应,我们还决定打通产业链,直接介入下游口罩生产环节。”吕大鹏说,中国石化按照产业链协作的方式和口罩机采购两条线,全力推动口罩增能上产。目前,产业链协作方式产量已达到日产107万片;另一方面,紧急订购口罩机,增加口罩产能。目前,中国石化对接的11台口罩机已经全部完成安装调试,部分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预计在3月10日前,将全面达成北京地区增加口罩百万产能的目标。

 “卖油郎”卖口罩 市场供应有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这种“种麦子的开始生产面皮做花卷”的履责企业不只中国石化一家,还包括中石油集团、国机集团等多家央企。比如中石油,同样作为聚丙烯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也开始全力进入下游市场,下属4家企业已建成6条医用口罩生产线,进入3月将再建21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中石油日产口罩可达150万片。

 “随着中国石化、中石油等上游企业发力介入中下游企业,不仅将有效平抑熔喷布的价格,而且将对口罩市场供应提供有力保障。”吕大鹏预测说,随着中下游新增产能的释放,预计3月中旬,国内熔喷布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到3月下旬,市场上口罩有效供给将有更大幅度增加。

据介绍,中国石化此前通过产业链协作和自上口罩机等方式生产的口罩,绝大部分由口罩生产厂交由当地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并不对外销售。“下一步,为了方便民众能及时买到口罩,我们将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争取在一些加油站通过易捷便利店直接供应口罩。”吕大鹏透露说,“目前在一些地方已开始试点。” (记者 李新民)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全面实现复工生产

发布日期

2020-03-04

 

●各直属企业复工率达100%

● 15个重点项目现场施工平稳有序

● 油气产销总体平稳运行

● 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 快马加鞭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

● 全力生产聚烯烃等医卫原料和消毒用品

● 湖北1800余座加油站全力抗疫保障供应

● 创新模式让顾客“一键加油”“安心买菜”

本报记者  刘江波


春节期间,按照计划安排,中科炼化一体化、茂名炼油结构调整、韶关—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项目连续施工,其余项目放假休整。

如其来的疫情,给节后复工复产蒙上一层阴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中国石化克服困难,积极复工,镇海基地、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青宁输气管道等15个重点项目全部复工,现场参建人员共计16000人,未发生聚集性感染和上报安全事故。

截至目前,除个别按要求延迟复工的企业外,中国石化其他直属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复工率达100%。

15个重点项目全部复工

春节期间,中科炼化一体化、茂名石化炼油结构优化、韶关—西气东输二线始兴站联络线和中科炼化一体化输气管道等4个项目按计划连续施工。

2月6日,经过干部员工春节假期连日奋战,中科炼化项目最后一台锅炉完成水压试验。至此,全厂4台CFB锅炉全部完成本体安装,2号锅炉已产出合格蒸汽,为节后各生产装置管线吹扫创造了条件。春节遇上疫情,他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用好春节留守现场3000多名参建人员,细化统筹安排,全力抓好工程尾项扫除及机泵、机组油运、管线冲洗等工作,有序开展生产装置投料准备工作。春节假期,项目现场累计投入施工力量4.8万人次,消除施工尾项和整改问题980多项,实现疫情零报告,安全环保处于受控状态,现场疫情防控、施工作业和生产调试工作平稳有序。

2月10日,新气管道潜江至韶关段工程施工、监理等人员开始陆续返回施工一线。返岗人员严格按照复工和疫情防控要求,清洁封闭施工现场和驻地,做好人员自我隔离等,为全面复工做好充分准备。据悉,节日期间韶关联络线工程两个焊接机组、一个土建机组坚持生产,线路焊接完成90多道口共500多米,清化河穿越工程完成河床开挖、组对焊接等工作量的50%。为确保建设进度不受影响,新气管道公司倒排工期,细化复工方案,确保施工进度总体受控,目前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工程总体进度完成90%,韶关—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工程项目建设完成8%。

在茂名石化产品结构优化项目建设现场,2000余名生产、建设、监理单位人员坚守工地抢工程进度。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大家想尽办法,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生产建设齐头并进,目前管道安装完成过半,项目建设已完成总进度的84%。

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投产后,将促进先进农业、绿色化工、旅游健康等下游产业发展,提高中国石化国际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海南省经济发展和助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2月7日起,该项目进入局部复工阶段,截至2月11日,共投入27台强夯机,152名施工人员,累计进度完成42.21%,复工后整体用工量为450人左右。

镇海基地是在镇海炼化现有产能基础上的再扩建,将带动石化深加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下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是持续推动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做出的重大布局。2月17日,镇海基地建设全面开始复工。

北海炼化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两个作用”,有序组织施工人员进场,确保做到零传染、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停得稳、扫得净、设备无损害。北海市政府成立北海炼化大修改造期间施工人员进场防疫工作领导小组,以最安全的举措保障平稳复工复产。目前北海炼化已经完成43个合作单位的施工人员进场梳理,北海市提供的口罩已发放给检维修合作单位,第一批50个集装箱宿舍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减,保障油气资源供应

2月19日,勘探分公司在贵州部署实施的重点页岩气预探井—真页1HF井,试获日产5.03万立方米页岩气流,取得四川盆地外围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勘探新突破,对推动四川盆地东南缘残留向斜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原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不仅关乎工业发展与民生所需,更关乎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中国石化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担当,今年以来,中国石化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抓油气安全平稳生产,千方百计保障市场天然气供应,确保油气产销总体平稳运行、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针对施工队伍人员不足和跨地市协调难度大等问题,胜利油田打破现有队伍建制,重新整合队伍、装备,最大程度增强施工能力,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加强协调,与属地政府部门深度结合,为174台生产车辆办理跨区域备案,缓解跨区域生产车辆通行受限的矛盾。通过统筹优化,截至2月10日,各项工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西北油田生产运行系统建立防疫碰头会与异常日报制度,制定道路运输管控方案与油气生产应急预案,确保生产运行组织有序、生产物资保障到位。在做好严密防控的同时,加大油气勘探力度,提高风险探井、预探井和老井复查效率,加强顺北和塔北深层潜力排查。截至2月20日,西北油田开井1572口,日产量18070吨,累计生产91.9万吨。

普光气田提前研判,按照工程轻重缓急、利于管理的原则分期开展复工,制定复工安排,保证复工条件到位后能够立即施工。未启程返岗的机关员工利用网络平台在家办公,生产一线员工通过视频监控和现场督查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安全生产。同时,严格对返回人员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开工时人员全部组织到位。

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强化生产组织、安全环保和采气管理,力促气田生产安全平稳高效。各部门通力合作,深入开展钻井提速提效、井眼轨迹防碰、压裂施工组织协调等工作,力促各项施工高效运行。截至2月25日,气田累计产气9.12亿立方米,销售气量8.75亿立方米,产销量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

天然气分公司加强与大型直供工业用户沟通,合理安排调峰用户调整天然气用量,及时落实企业停工复工计划,科学编制输销方案。优先保障省级和区域管网、城市燃气企业稳定供应,发挥储气库应急调峰作用,全力保障民生用气。

炼化装置紧急转产,全力保障医卫原料供应

2月24日,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利用自有原料生产优势,立即组织货源,投资约2亿元,在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两家企业快马加鞭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

针对当前医用和个人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中国石化及时调整炼化生产计划,指导企业优先排产医疗卫生用品原料,开足马力生产用以加工制作口罩、手术服、隔离服、输液瓶和注射器等的聚烯烃医用材料及消毒用品,并通过化工销售公司及时送到下游客户手中。2月份中国石化共生产供应聚丙烯等医卫原料9.8万吨,市场供应量充足。同时,中国石化信守原材料不涨价承诺,2月份医卫用聚丙烯价格每吨7000元以下,明显低于1月份。

镇海炼化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带头坚守岗位,安排好骨干力量的统筹分配,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地的同时保证安全生产。1月,该公司加工原油184.54万吨,生产汽煤柴三大类成品油107.34万吨,生产乙烯9.78万吨,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充分能源保障。

燕山石化第一聚丙烯装置紧急转产熔喷料基料,同时紧急恢复一条生产线转产熔喷无纺布专用料。2月10日,生产流程贯通产出产品。2月13日至19日,4批聚丙烯熔喷无纺布专用料先后发往江苏、广东、上海和河北等地下游厂家试产熔喷无纺布。

齐鲁石化全力保障装置安全平稳运行,优先生产医用产品专用料,每天制作生产调度补充报表,梳理大宗原料进厂、产品出厂及生产平衡存在的问题,积极优化装置生产方案,保证医用原料优先排产。为满足下游企业生产医用输液器等原料需求,1月共生产医用级聚氯乙烯S-1000M共1000吨,2月又调整生产计划,优先保障聚氯乙烯生产。

针对疫情造成的市场低迷和进出厂受限等诸多困难,九江石化加强多方协调,积极组织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稳步推进芳烃项目建设进程,切实保障生产不断线、保供市场不耽搁,做到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手硬,尽最大努力将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降到最低。

上海石化了解到熔喷布仍是口罩生产的制约因素后,充分发挥聚丙烯产能、技术、团队及产业链优势,立即启动紧急技术攻关,联合地方政府和有资质的厂家,加快熔喷布专用料的研发。2月23日,他们紧急研发转产的熔喷无纺布专用料试产成功,每天可生产6吨,将助力新增一次性医用口罩近600万片/日。

中韩石化和化销华中迅速启动联合应急机制,通过与政府加强沟通、以销定产、打通出厂后路等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硬。从1月23日武汉实施管控至2月19日,28天来中韩石化化工板块共完成5.1万吨固体产品、7.1万吨液体产品出厂。

创新服务模式,加油不接触、服务不打折

 “亲爱的顾客,您的订单已打包完成,将由店员为您配送到车。”

2月14日,车主刘女士在北京石油展览路加油站加油时从“易捷加油”APP上,下单购买了一箱蔬菜。手机支付成功后,不到2分钟,加油员就把商品送进了后备厢。加油结束后,刘女士直接驶出加油站,全程没有下车,也没有和加油员接触。

加油站作为中国石化的销售终端与窗口单位,与普通消费者接触最为密切。在疫情期间,为保障安全服务,中国石化创新服务形式,推出无接触加油、支付、开票服务,消除安全隐忧。

北京石油积极拓展“一键到车”服务内容,在确保加油现场安全卫生、油品供应充足的同时,主动与首都主要蔬菜供应企业取得联系,利用加油站网点多、供应渠道快捷的便利条件,推出“安心买菜”业务,为首都市民提供安全卫生、便利优惠的新鲜蔬菜。顾客通过“易捷加油”APP中的“一键加油”下单后,在“配送到车”页面选择“蔬菜礼包组合”进行购买即可。

作为湖北省成品油市场供应的主渠道企业,湖北石油按照集团公司党组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32支党团员突击队奋战在一线,1800余座加油站坚持营业,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保障油品供应。同时为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及方舱医院的建设、防疫、救护车辆积极保供。

江苏石油根据路政和高速公路数据分析,筛选位于高速、国省道及中心城区的加油站作为保供重点站。优化加油站营业安排,盘点因疫情影响销量大幅下降的加油站,优化排班,机动调配员工到周边繁忙油站。在保供重点站调配充足人手,积极应对返城复工销售高潮。

广东石油在下属2200多座加油站为车主提供除现金、加油卡外的7种无感支付方式,包括微信、支付宝、加油闪付、车牌付、加油减付、扫码支付、自助支付等,车主免接触、免交流高效完成消费支付,让客户安心放心,并有效提高车辆进站率和加满率。

河北石油努力克服物流运输存在的各种困难,做好资源组织和配送工作,保障市场供应。他们为运送各类抗击疫情物资的车辆提供绿色加油通道,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坚持服务不打烊、门店不断货、商品不涨价,做好门店非油商品供应,及时了解商品库存情况,及时调配,合理要货,为客户需求提供保障。

安徽石油在全省开通“互联网+发票”服务,客户可享受邮寄增值税专用发票、自助开具电子发票等便捷服务,每月约5万人次线上办理增值税发票,避免了营业网点排队聚集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发布版面

要闻·台港澳

image.png 

主题

五百亿元新台币石化项目落户福建

发布日期

2020-03-05



 

本报福州3月4日电(记者刘晓宇)3月2日上午,国乔泉港石化项目通过福州、泉州、高雄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进行签约,又一个好项目大项目落户福建。

作为台湾地区第一家生产苯乙烯单体的企业,国乔公司计划在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园投资500亿元新台币,新建丙烷脱氢及聚丙烯项目,这也是泉州近三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台资项目。该项目将有力推动闽台石化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上下游产品和相关行业发展,对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起到积极作用。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表示,疫情的到来是不可预测的,但疫情改变不了我们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止不住我们发展的脚步。国乔这个项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疫情也阻挡不了,必将长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记载在闽台经济合作的史册上。福建将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项目建设、投产、走向市场创造最佳投资营商环境。

据了解,福建省共有台资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利用台资超过300亿美元,目前正“一企一策”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发布版面

油气

image.png 

主题

兰石化业经济运行呈前低后高和企稳回升态势

发布日期

2020-03-07

 

3 月3 日,2020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于2020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趋势、行业生产、价格走势、结构调整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202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企稳回升态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预计,石油和化工行业全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上下,预计2020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约3%,其中出口增长约5%;预计2020 年原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约5.5%,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左右,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上下,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基本与上年持平。

特点:一个平稳、三增三降

“据统计,2019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营业收入12.2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6683.7 亿元,同比下降14.9%;进出口总额7222.1 亿美元,同比下降2.8%;原油天然气总产量3.47 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7%;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同比增长约4.6%。”在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祝昉介绍了2019 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会上表示,2019 年全行业的经济运行数据与往年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平稳、三增三降和四个多年未有”。

“一个平稳”,即营业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3 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油气板块增长2.4%、炼油板块增长4.6%,两个板块营业收入均实现了平稳增长。

“三增三降”,一是产销量增长,效益下降。据统计,2019 年国内油气总产量和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及表观消费量同比均呈增长态势,但效益有所下降,全行业利润总额下降14.9%。其中,炼油下降幅度最大,达42.1%;化工行业下降13.9%。全行业收入利润率5.45%,低于上年度的6.77%。

二是运营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全行业营业成本增加3.1%,其中油气板块增加4.76%、炼油板块增加8.4%。但全年主要石化产品市场价格呈现跌势,布伦特原油全年均价64.26 美元/桶,较上年下跌9.9%。

三是外贸交易量增加,进出口额下降。全年原油、天然气、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进口量以及成品油、化肥、聚酯出口量均同比增加,但进出口额同比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下降2.8%。其中,出口额2269.5 亿美元,下降1.8%;进口额4952.6 亿美元,下降3.3%。贸易逆差2683 亿美元,缩减4.6%。

变化:四个“多年未有”

四个“多年未有”。一是原油产量增长0.8%,这是近4 年来产量连续下降、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下首次实现的正增长。二是营业收入增速1.3%,为4 年来新低。三是全行业利润总额下降14.9%,这是近4 年来未有。其中炼油利润下降42.1%,为近五年来未有;化工行业利润下降13.9%,是10 年来未有。四是进出口总额下降2.8%,为近3 年来未有,这与全球石化产品价格处于低位、贸易保护政策密切相关。

其中,最为令人感到惊喜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效益保持增长。截至2019 年12 月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模以上企业302 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628.6 亿元,同比增长6.1%,占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的24.4%。其中,石油开采利润总额1174.4 亿元,同比增长1.4%;天然气开采利润总额431.8 亿元,同比增长2.8%。

除此之外,2019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营业收入成本7605.4 亿元,同比增长4.7%;每100 元营业收入成本68.94 元,创两年来新高。2019 年,油气开采业亏损面达21.2%;亏损企业亏损额252.0亿元,同比下降39.1%;资产总计2.54 万亿元,同比增长14.4%;资产负债率47.19%,同比上升3.36个百分点。2019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76%,同比上升0.51 个百分点。

“总体看,过去的一年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国际国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的情况下,石化全行业呈现了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稳中有进是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国际一流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稳中向好是说石化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傅向升强调。

预测:今年二季度后市场将重新迎来繁荣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各地政府陆续采取防治措施,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出现新的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19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一方面,上游大型企业连续生产,但下游销售、物流受阻,生产企业生产负荷下降,影响正常生产;另一方面,各种隔离措施使市场消费出现断崖式下滑,终端企业大量停产或开工推迟。从总体形势上看,一季度重点产品包括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的产销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是,疫情过后,下游消费会出现明显反弹。近几年国内石化产品的表观消费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供需的不平衡会拉动化工产品价格回升。预计二季度后市场将会迎来新的繁荣,价格的上升将会提高行业的利润。

今年石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有着难得的机遇。傅向升指出,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风险尚存、不确定性因素变化无常、环境压力难以短期缓解、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结构性过剩难以根本改变这五大挑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环境谨慎乐观、国内经济弹性空间充足、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等方面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傅向升表示,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布局之年。今年年内要编制完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石化园区等专项规划,确立“十四五”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思路措施。

image.png


发布版面

重点

image.png 

主题

龙头带动:广东万亿石化产业加速“苏醒”

发布日期

2020-03-10

 

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内,企业相继复工复产,目前复工率达95%以上;在湛江东海岛上,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正在顺利推进中;在揭阳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场,工地上机器声轰隆隆响起;在海上,陵水17-2开发项目现场,9口开发井钻井作业火热进行,气田开发所需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正加快建造……

忙碌的生产建设场景背后,广东万亿石化产业正在加速“苏醒”。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工业增加值接近4万亿元,其中,石化行业的产值达到了1.51万亿元,万亿级产业集群支撑有力。作为龙头产业,石化行业正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复工复产,对经济稳增长、稳预期起到“压舱石”作用。

万亿产业复苏 安全稳定生产

早春三月,南海之滨。早晨6时45分,一辆中巴车驶入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以下简称“大亚湾石化区”),坐在车上的是省重点项目SMPO/POD项目的施工人员。他们要在7时开早班会,保证工人进场作业。

进入作业区,施工人员要经过三道“关卡”。上车前测体温,在石化区门口经过检查,在厂区门口戴上防护设备,记下数据等信息后,方准通行。

在项目工地上,设备林立、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戴着口罩、安全帽有序作业……目前,该项目的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已完工,焊接、吊装、物资运输等现场施工井然有序。

在大亚湾,石化行业已经如同春天一般万物复苏。企业相继复工复产,目前复工率达95%以上。在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调度人员通过电脑对各生产线进行实时指挥调度,车间一派繁忙。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企业发展信心不减。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计划在产业链深加工方面大展拳脚,完成顺酐项目等两大项目的建设投产。

 “广东工业体系完备,工业基础雄厚,对龙头企业来说订单需求仍很迫切,复工复产迅速进入状态有良好的土壤。”业内人士指出。

广东湛江的东海岛上,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正在顺利推进中。作为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例外商独资项目,该项目首批装置将生产工程塑料及热塑性聚氨酯(TPU),为汽车、电子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材料。

 “为了确保员工、供应商及访客安全,巴斯夫在中国所有基地及办公室都采取了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防止疫情蔓延。”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柯迪文表示,项目工地已于2月18日顺利复工。“我们在施工现场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体温监测、外地返岗人员隔离观察,以及作业时穿戴全套包括口罩、护目镜、劳保防护用品等。我们相信,首批‘湛江生产’的化工产品将按照计划于2022年中交付。”

 “两难”变“两全”

 “工地里的防控、消毒措施很到位,我们可以放心地开展工作。”过年留守在工地的工程师曾敬明说。

 “再晚就到雨季,会影响施工进度。”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岩介绍,该公司重新制定进度计划,制定增加复工人员的紧急措施,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在困难中寻找机遇,利用赶工抢回工期,保证疫情防控与重点项目建设两不误。

 “一手抓复工复产,一手抓疫情防控。”大亚湾石化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崔志远表示,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派出网格员,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宣传防控知识、落实防控措施、解决防控物资短缺等难题,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难”变“两全”。

2月21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区十条措施”,从开展帮企暖企行动、减轻社会保险负担、税费负担、租金负担等方面发力,助力企业快速走上正轨。截至3月2日,大亚湾区复工企业912家,在岗员工84345人。其中,工业企业累计开工404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工168家。规上企业开复工率100%。

 “嘀!”“体温正常,下一个。”在位于揭阳的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产品码头陆域试夯现场,戴着防护口罩的员工们排队进行体温检测,随后进场检查、调试设备。

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曾宪会介绍,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公司第一时间启动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Ⅰ级响应,重点把好登记、检测、消毒“三道”关口。要求每名返程人员填表登记,并针对返厂员工集中乘车的实际情况,在上车、高速路口、入厂前统一接受体温检测。同时对现场办公区域、承包商营地、运行车辆全面消毒,加强食堂等密集场所管理,要求员工自带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返回工位就餐。

 “2月10日起,广东石化公司现场人员就开始按期返岗,积极做好复工准备。”曾宪会介绍,目前已复工产品码头陆域试夯、芳烃装置强夯等多个分项工程。

全产业链打造 帮助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2月底,高新区三家企业准备复产,我们要提前做好保供准备,确保及时提供原料,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复工复产。”2月24日,茂名石化销售中心工作群里正在紧急安排工作。

茂名石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并从原料、设备维护、安全保障、人力保障等方面,全力帮助地方企业复工复产。作为龙头支柱产业,石化企业在疫情期间主动扛起了责任。

口罩是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的物资之一,口罩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原料告急。2月初,茂名石化调整计划,优化排产5000吨无纺布原材料聚丙烯产品,投放至珠三角地区无纺布厂家。2月16日,随着相关下游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珠三角下游相关改性企业也提出需要聚丙烯原料复工的请求,茂名石化紧急优化排产,以最快速度输送2000吨原材料至珠三角地区,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恢复生产经营……

在下游销售端,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2200座加油站保证了无间断正常营业。员工佩戴口罩驻守一线,为医疗、应急救援、民生物资配送等车辆开辟了“绿色加油通道”。

除了加油站正常营业外,广东石油旗下2200多座便利店全部正常营业,为车主客户提供粮油、牛奶、饮料、方便食品、日用品等超过1500种民生物资和商品,以及洗车、保险、ETC充值等20多项便民服务。

“我们一直是买这种大米吃,现在不仅价格没有上涨,还可以用券,很实惠。”在东郊油站加油的车主郭先生表示,春节不用到超市人挤人地排队购物,在加油站购物,全程自助,既方便,又卫生。

 “我们发动了所有的中央仓库和配送资源,保障门店的铺货需求。同时,作为央企,我们也会履行好社会责任,不哄抬物价,不囤积居奇。”广东石油非油品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到。南方日报记者 刘倩 马发洲 昌道励

 

 

发布版面

新闻深一度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跨界抗疫“放大招”

发布日期

2020-03-17

 

抗疫期间,中央企业勇于担当,迅速转产增产紧缺医疗物资,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中国石化作为我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在短短1个月内,从上马设备生产口罩,到布局加油站销售口罩、卖蔬菜,为抗击疫情、服务百姓跨界“放大招”。

30天打通口罩产业链

3月15日,中国石化宣布口罩产量突破100万只/日,同时,中国石化提供原料的协作企业口罩产量也突破100万只/日。

而在1个多月前,中国石化还只是口罩原料聚丙烯的生产商。为抗击疫情,中国石化一头扎进了中下游,迅速打通了口罩生产整个产业链。

2月底,中国石化决定筹建10条熔喷布生产线。其中,燕山石化承接了两条生产线的建设任务,要求15天建成。不过,这家企业仅用12天就建成投产了。现在,这两条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4吨N95熔喷布或6吨医用平面口罩熔喷布,可以生产120万只N95口罩或600万只医用平面口罩。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决定再增建每天12吨熔喷布产能。预计到5月底,中国石化可累计形成每天35吨的熔喷布产能,约占全国20%,每天可助力生产350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

最紧迫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石化决定,再往下游“扎”下去,直接生产口罩。

在纳通公司位于北京延庆的工厂里,一台台口罩机有序运转,两层无纺布夹着一层熔喷布,经过成型、压合、冲切、点焊等步骤后,变成一只只口罩。

纳通公司小骨科事业群总经理李仁耀说:“我们平时不生产口罩,看到中国石化寻求合作伙伴,提供口罩机和原材料生产口罩,我们立刻同他们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合。”

加油站有了新打算

现在,北京的50个中国石化加油站里都可以买到口罩,每天有5万只口罩供应市场。

据了解,这些口罩采取线上无接触的方式销售。消费者可以登录“易捷加油”APP,确认购买后即可到加油站无接触提货。

其实,中国石化加油站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比如,加油后还可以顺手下单购买一箱蔬菜。手机支付成功后,不到2分钟,加油员就会把商品送进后备厢。

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吕大鹏介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百姓买菜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因运输等原因销路不畅。而中国石化在全国有3万座加油站,其中有2.7万座有易捷便利店。这里,正是铺开生鲜销售的好渠道,不仅可以解决居民“买菜难”,还可以解决农民“卖菜难”。

这一举措很快受到了各方欢迎。在北京,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已在340座加油站开通了“安心买菜”业务。

在浙江,中国石化浙江石油推出“我有易捷店,你有滞销品吗”的公益活动,帮助农场售卖农产品。

由此,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在全国有7000多座加油站临时增加了蔬菜销售业务,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缓解了很多农户的燃眉之急。(记者 黄晓芳 )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广州石化动态优化推进平稳生产

发布日期

2020-03-19

 

本报讯 记者黄敏清报道:受疫情影响,产品出厂不畅,导致部分装置低负荷运行。广州石化积极应对困难局面,动态调整优化生产经营计划和方案,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科学优化装置运行。疫情期间,广州石化通过综合评估,停运部分能耗高、效益低装置,精细组织,确保装置低负荷下安全平稳生产。炼油二部重催装置克服原料动态调整多、装置降量低负荷运行等困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当月装置运行平稳率保持在99.7%,在集团公司2 月关键装置平稳率竞赛中连续获得3 枚金牌。他们还抓住低负荷生产时机,完成聚丙烯(一)、加氢裂化等装置消缺工作,为下一步装置满负荷安全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动态调整产品结构。他们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及时安排聚丙烯(二)装置紧急转产无纺布专用料S960,满足疫情防控对医用原料的迫切需求。3 月初,广州石化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成功研发熔喷无纺布专用料S-1500,目前首批产品已供下游熔喷无纺布加工企业试用,有效缓解了疫情防控物资核心原料紧缺局面。

加快产品出厂保后路畅通。疫情期间,受交通管制、下游企业复产延迟等因素制约,产品出厂和移库受到影响。他们通过合理布局库位,充分利用走廊、过道等空地,增加塑料库容。加强与销售公司沟通,想方设法保证产品出库顺畅。通过操作调整、优化罐容、加强沟通等措施,确保液化气多产快出。在公路出厂受阻的情况下,多方协调利用暂时闲置的100 多台沥青罐,采用铁路方式出厂沥青。

发布版面

炼化周刊

image.png 

主题

石化行业:2019稳中求进 2020危中寻机

发布日期

2020-03-24

 

编者按:2020年,原油输出国成员相互拉锯、新冠疫情扩展到全球范围等“黑天鹅”,让原油市场、金融市场等产生了巨大的波动。近期,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10年来最低,并预计2020年经济增速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加快。目前看来,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中美贸易摩擦会有所缓和,但仍将持续;地区紧张局势可能加剧。

回望石化行业,2019年,整体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仍受困于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单位成本保持高位运行等问题。2020年,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有着难得机遇。

2019年: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3月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019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报告认为,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 营业收入稳定增长,效益下滑趋势放缓

石化行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营业收入平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6271家,全年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4.8%,增速较2018年加快0.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0.9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长4.8%,加快1.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加快1个百分点;炼油业增长4.3%,减缓2.1个百分点。

2019年,石化行业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1.3%,占全国规模工业营业收入的11.6%。其中,化学工业为6.89万亿元,下降0.9%;炼油业为4.02万亿元,增长4.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1.1万亿元,增长2.4%。

整个行业的效益下滑趋势放缓。石化行业2019年利润总额6683.7亿元,比2018年下降14.9%,但降幅较前11个月的同比增速收窄2.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7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占全国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1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效益保持增长。截至2019年12月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模以上企业302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628.6亿元,比2018年增长6.1%。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18年下降近四成。产能利用率为91.2%,比2018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

炼油业效益下滑,但趋稳。截至2019年12月末,炼油业规模以上企业1124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947亿元,比2018年下降42.1%,降幅较前11个月收窄7.1个百分点。每100元营业收入成本83.16元,为5年来新高。亏损面达26.1%,亏损企业亏损额199.9亿元,比2018年上升71%。

化学工业效益低位运行。截至2019年12月末,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335家,全年利润额3978.4亿元,比2018年下降13.9%。从各主要板块看,与2018年相比,专用化学品、涂(颜)料制造和橡胶制品等利润保持增长,年增速分别为1.4%、8.1%和9.7%;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利润年降幅较大,为30.5%;合成材料制造利润年降幅为7%;煤化工产品制造利润年降幅最大,达136.5%。

■ 产量、消费量平稳较快增长

从能源和主要化学品产量来看,2019年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原油生产平稳,天然气持续较快增长。比起2018年,2019年全国原油产量1.91亿吨,增长0.8%;天然气产量1736.2亿立方米,增长9.8%。

同时,全国原油加工量6.52亿吨,比2018年增长7.6%。成品油产量3.6亿吨,比2018年增长0.2%,其中柴油产量1.66亿吨,下降4%;汽油产量1.41亿吨,增长1.9%;煤油产量5272.6万吨,增长10.6%。

主要化学品增长总体平稳。比起2018年,2019年全国乙烯产量2052.3万吨,增长9.4%;合成树脂9574.4万吨,增长9.3%;合成纤维7405.9万吨,增长9.9%。

与此同时,原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天然气消费减缓。2019年,我国原油、天然气表观消费总量达9.70亿吨(油当量),比2018年增长7.7%,减缓2.2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达6.96亿吨,增长7.3%,比2018年加快0.5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为72.6%;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047.9亿立方米,增长8.7%,比2018年回落8.5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为43%。

2019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1亿吨,比2018年下降2.7%,2018年的年增速是2.6%。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1.46亿吨,降幅达6%;汽油表观消费量1.25亿吨,下降0.8%;煤油表观消费量3878万吨,增长4.4%。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材料2019年消费大幅加快,比2018年增长9.6%,加快了4.4个百分点,其中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1.23亿吨,增长10.3%;合成纤维表观消费量8251.7万吨,增长9.2%。

■ 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石化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低迷。2019年,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总体疲软,价格总水平在连续两年上涨后,再度下降。国家统计局价格指数显示,比起2018年,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指数下跌3.6%;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跌幅为3.9%,特别是一些主要基础化学原料和合成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下挫。

在监测的84种主要有机化学原料的市场价格中,年均价下跌的品种超过83%,跌幅20%或以上的品种占比达35%。合成材料主要品种价格几乎全线下挫。市场疲软导致化学工业效益在低位徘徊。

二是单位成本保持高位运行。2019年,全行业营业收入成本比上年增长3.1%,比营业收入增幅高1.8个百分点。同年,每100元营业收入成本比上年上升1.39元,其中化学工业每100元营业收入成本上升0.69元,炼油业上升2.91元。成本持续高位运行,制约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回升。

三是石化市场进口压力增大。2019年,我国石化产品进口持续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全年净进口有机化学原料4448.6万吨,比2018年增长2.4%,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增速不断加快。合成材料净进口4100.9万吨,年增速达9.3%,为2010年以来最大增速,其中合成树脂进口3366.8万吨,增幅达12.4%,12月进口同比增幅高达26.3%。由于进口量巨大,国内石化市场竞争十分剧烈。

相较2018年,行业增加值增长4.8%,加快0.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12.27万亿元,增长1.3%;利润总额6683.7亿元,下降14.9%;进出口总额7222.1亿美元,下降2.8%;原油、天然气产量3.47亿吨,增长4.7%;主要化学品产量增长约4.6%

2020年:聚焦行业经济六大问题

2020年,石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有着难得机遇。

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环境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原油对外依存度攀升、产品结构性过剩难以根本改变这五大挑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发展机遇体现为国际经济环境谨慎乐观,国内经济弹性空间充足,我国石化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等。

因此,石化企业在2020年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确保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这当中,有6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认真研究。

■ 稳与进的问题

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目标。“稳中求进”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生产效率不高、资源能源浪费,以及基础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问题在各行业都存在。我们要认真思考“稳与进”的问题,处理好其中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强调“稳”,就只抓住了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而“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0年,我们一定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字当先,在确保平稳的基础上,要求进、求好。这就要求石化企业在不断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上狠下功夫、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狠下功夫、在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上狠下功夫,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努力实现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 “收好官”与“布好局”的问题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布局之年,“收好官”与“布好局”是今年工作的主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收好官”方面,我们要认真回顾、对比“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是否完成,认真总结、梳理石化行业已经奠定的基础、形成的优势,同时要系统地分析多年来积聚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和短板,更要认真研究离石化强国的目标还存在哪些差距。

 “布好局”方面,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于今年编制完成,一些子行业的规划也会陆续出台。按照这些规划,我们应当明确发展方向,认真做好企业今年、“十四五”及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 旧产业与新业态的问题

这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问题。由于片面追求速度、过分强调增量,我们过去把很多的精力花在了大投入、大基地和新建项目上,忽视了对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升级改造。

我国现在有着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要注意由于我国工业化的时间还不够长,工业化阶段正在向中后期过渡,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的占比约为80%,传统产业目前仍然是工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盘”。石化行业也是如此,大宗基础化学品和传统石化产业仍然是我国石化行业结构的主体。

我们看德国巴斯夫公司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150多年的发展过程、美国杜邦公司威名顿生产基地近220年的发展历程,都是不断改造提升和升级的过程。他们也借此长期站稳世界先进化工基地的地位。这些值得我们在后工业化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学习。

我们在大力创新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既要重视新基地和新项目的建设,又要重视老石化基地和原有基础好、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的石化企业的改造与提升。同时,我国应当注重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群体,以及产业链集聚度高、协同性强的产业集群。

■ 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风险防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兼并重组式的“跑马圈地”成为企业在2000年~2010年做大做强的主要特征。现在,很多石化企业已经站上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台,如何做强、做优成了新的课题。

我们要清楚,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需要时间,高效运营、高质量发展恐怕需要时间更长。对石化企业而言,一要严加防范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这是石化企业及其产品特点决定的。没有安全,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一次事故就可能让企业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甚至殃及周边的企业、危害园区和社区。

二要防范资金风险。近年来,有些企业借助金融、资本市场或者发行企业债,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要高度防范资金风险,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现金流,强化内部挖潜和成本管理,努力降低企业负债率。

三要合规经营。这方面目前我们尚未重视,而跨国公司已经高度重视,甚至被列入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及风险防范重点。企业要确保自身运营满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的要求。近几年,有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在合规经营方面吃过一些苦头,教训值得吸取总结。

总之,石化企业一定要从身边的案例和经验教训中学习,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守住风险底线,确保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 过剩与竞争的问题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过剩是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也为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严重过剩是不可取的。当前,氮肥、纯碱、烧碱、电石、轮胎等大宗基础产品的过剩让人担忧,但最让人忧虑的是油品、芳烃、聚酯,甚至烯烃、有机硅、聚碳酸酯等过去短缺的化学品也出现产能过剩的势头。

近几年,由于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集中建设和投产,我国的炼油能力已超过8.5亿吨/年,但产能利用率约为76%,与全球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成品油年出口量高达5537.6万吨。

据统计,2019年,全球乙烯新增产能达610万吨/年;聚乙烯新增产能695万吨/年,2020年将再增834万吨/年。从市场需求看,乙烯、聚乙烯国内市场缺口还较大,但2019年全球聚乙烯市场已陷入供应过剩的困境,2020年将面临更大的过剩压力。

前几年,我国大量进口对二甲苯(PX)。2019年,国内新增PX产能1075万吨/年,比2018年增加77.5%,同期产量增加40%。2020年全球PX总产能预计为6487万吨/年,而需求量不到5000万吨,全球市场已经饱和。

这种全球市场已供过于求,而国内还在集中扩能的现象,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除了国务院《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规划部署的国家重点基地和重大项目,新建和扩建炼油项目及新建PX和乙烯项目将一律严控,不得违规审批。石化行业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国内与国际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有国家已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形成全球供需循环的大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产业的发展布局、战略定位和目标市场等都不能局限于国内,必须拓展视野,立足于世界石化行业的大平台、大背景和大体系。

一是产能和规模都必须以全球市场的供需为背景来论证,不能仅仅看到国内市场缺口大就盲目决策、投资。

二是新项目、新产品的竞争力分析要立足世界平台论证。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地区组织生产,由于其原料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配置的不同,竞争力会差别很大。比如,由于北美地区和海湾地区轻烃资源更具成本优势,所产乙烯比其他地方以石脑油裂解工艺生产的乙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些地区以丙烷脱氢制得的丙烯也是如此。

三是要关注我国独有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这一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国家能源战略意义无疑是显著的,但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分析要放到整个石化行业的平台和体系中慎重论证。(石佳 傅向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庆石化多路出击“抢”效益

发布日期

2020-03-26

 

日产乙烯超3500吨,日出厂塑料聚乙烯产品2978吨,日产尿素1300吨,预计日产一次性医用口罩13万只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谢文艳)3月24日,大庆石化公司日产乙烯3500余吨,出厂塑料聚乙烯产品2978吨、液氨产品900余吨、尿素1300吨。大庆石化干部员工正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多路出击,全力抢抓效益。

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是今年的重头戏,繁忙的施工现场,近1500名施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据了解,新建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是今年第一套开车投产装置。倒春寒给施工带来很多阻碍,为保证进度,各部门把问题集中汇总,及时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全面清除开工过程中的尾项问题。

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克服特殊时期不能集中学习的困难,利用微信网络平台差异教学,制作了关键设备开停、SIS连锁系统等5个实用课件,提高岗位员工在开工、运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装置的顺利开工攒足劲、加满油。

3月12日晚8时,大庆石化3号一拖二口罩生产线全线贯通,转入正式生产。至此,大庆石化3条平面口罩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据了解,大庆石化4条口罩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每天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将达到13万只、N95折叠口罩2万只。截至3月24日,大庆石化共生产一次性防护口罩124.967万只,为企业抢抓效益提供了保障。

春天是播种季节,也是展现央企担当的关键时刻。在大庆石化化肥厂尿素生产车间,化肥产品从生产线上“出生”、装袋,整齐地摆放进火车车厢或者货车中,不占库、不停留,直接运走,显示出名牌化肥的受欢迎程度和备耕的紧迫性。

受疫情影响,化肥在运输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黑龙省内对于尿素的需求更加旺盛、价格持续上涨。大庆石化化肥早日投产对于平抑黑龙江省内尿素价格,降低农民采购成本将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畅通运输渠道,大庆石化加强与东北销售公司、哈尔滨铁路局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在倒春寒影响开工进程的不利条件下,比原计划提前3天产出合格产品,尿素日产达到了1200吨左右。

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线,是效益最大化的“必选项”。在春耕来临之际,大庆石化全力生产柴油、棚膜、地膜、硫酸铵等农用物资,全面保障东北地区春耕生产。截至3月16日,炼油厂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共生产柴油14.5万吨;塑料厂生产农膜塑料产品9.1万吨,日产量达1350吨,有力地保障了春耕春种需求,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科学的管理,员工的坚守,大庆石化生产装置运行经受住了疫情和市场的双重考验。截至3月4日,塑料厂低压聚乙烯装置A线克服独生子设备多、聚合反应剧烈等难题,已经连续运行500天,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长周期运行的新纪录。


                                    造 纸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纸业开年:压力大 利好多

发布日期

2020-03-06

image.png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机构和企业都选择了云办公,而未能如期开学的学生们,也通过网课继续学习——看不见的“云”,虽然降低了办公用纸需求,但生活用纸、卫生用纸和一次性包装用纸等需求却强劲增长。2020开年,造纸业体验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别样滋味。

小小电梯间激发用纸大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让5G、VR和AR等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吹响了集结号,也让不得在家办公和上课的人们有些手足无措地体验到了腾“云”驾雾的感觉。

网络办公让电子文档取代了纸质文档。业内认为,办公用纸短期内将面临一定考验。

另外,据记者了解在各地禁行、限行等措施尚未完全解除之时,物流效率的下降也对纸厂原材料的输入和成品的输出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在我国,造纸企业多为人员密集型企业,全面复工仍要假以时日。在多重因素叠加之下,造纸行业将如何挺过这一关?

不过,疫情也像一把双刃剑,催生了生活用纸等需求。

 “我们小区每栋楼的电梯间都放了抽纸,方便大家无接触使用电梯,一个电梯间每天要用掉很多包纸,我好几次看到物业工作人员到电梯间加纸。”家住北京丰台区某小区的小陈告诉记者,一个小小的电梯间,让最近的抽纸消费量大增。“不仅在公共场所,每天出门,我也习惯带着纸巾,尽量不用手直接碰触外界的东西,与以前相比,个人用纸量也增加了不少。”

根据记者的了解,疫情期间,类似“电梯间”这样的公共场所,使本来就是刚性需求的生活用纸变得更为“刚性”。

另外,据北京某中学老师反映,虽然延期开学导致教材印刷由一定的延迟,但早晚都要开学,教材肯定还是要印的,教材用纸需求并没有变化。

另外,不少家长反映,在家上网课的孩子,经常要打印各种作业和试卷,打印纸几乎成了“居家必备”之品。

 “在学校上学,很多材料都是学校打印,在家上课,就要自己打印了。前几天我就想买台打印机,给孩子打印学习资料,谁知道打印机都卖断货了,等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才抢了一台。”北京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每天她都要给上初二的孩子打印各科学习资料。“每天具体用掉多少张纸不清楚,反正打印机墨盒的墨水是蹭蹭蹭地往下降。”

另外,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很多习惯在实体商超购物的消费者,都选择的线上下单,快递和包装用纸需求仍然很“刚”。

作为特殊用纸产品的无纺布口罩,其在疫情期间的需求量更不用说了。很多记者告诉消费者,即便疫情过去,他们也会在家中随时储备口罩。就算没有疫情,出门戴口罩也是比较卫生的习惯。

疫情不仅培养了消费者戴口罩的习惯,也让很多消费者养成了车门就要戴一次性纸巾和消毒湿巾的习惯。据业内预计,口罩、一次性纸巾和消毒湿巾等卫生用纸的需求量将会稳定增长。

行业整合在提速

最近,国信证券发布报告,分析疫情对造纸行业的影响。报告指出,不同公司由于产品类别、下游客户情况、库存、产能分布等有所差异,受冲击程度也不同。情况相对乐观的是龙头纸企。

据介绍,由于龙头造纸企业生产基地分布多元,管理较为规范,资金相对雄厚,局部产能已经开始陆续复工,并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型造纸企业由于员工无法到岗、原材料供应紧张、产能分布于较为严重地区等因素,短期复工前景仍不明朗。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或将加速包装纸行业整合进程。复工后,原材料短缺和物流受限等因素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导致中小造纸企业被淘汰出局,而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据造纸行业龙头企业玖龙纸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推出严厉的环保政策如“限塑令”,并豁免美国进口木浆和再生浆关税,加上美国进口废纸关税亦有望得到豁免,大型造纸企业的优势将更加突出。该公司已做好准备,将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整合国内外原料及市场,力求保持原料稳定供应,巩固中高端市场市占率之同时拓展中低端市场,保持健康的负债水平和现金流管理,最终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弥补损失指日可待

连日来,物流包装使用的纸箱市场缺口较大。据记者了解,浙江花园新材公司的一个老客户,年前就下了25万只纸箱的订单,最近又陆续订了50万只。

因此,该公司复工复产后,第一时间集中产能赶制订单。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本已冷却的生产线需要重新开机、调试,但员工生产效率空前地高,各方配合十分默契。仅2月15日一天就生产了30万只纸箱。

与上述企业一样,不少纸企均表示:疫情对生产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充足的原材料、稳定的客户和过硬的生产能力,疫情结束、全面复工,一定可以开足马力把这段时间的损失抢回来。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亚洲纸巾巨头的口罩战“疫”

发布日期

2020-03-13

 

维达火线转战口罩生产,新建“智能生产线+无菌车间”,不到1个月拿出产品

新会东侯工厂是维达集团的发源地,也是集团在全球14个生产基地中历史最悠久的。2月28日,随着一纸批文下达,维达集团旗下公司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达”),火线投身全国口罩生产“大军”。“挑大梁”的正是东侯工厂。

斥资800万元,新建无菌车间,增设智能生产线和检验仪器。不到一个月,口罩生产车间从无到有、从图纸走向了现实。“维达在生活卫生用品领域具备的生产研发实力,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攻克技术难关,尽快投入生产。”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健说。

3月10日,记者走进东侯工厂,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厅中,公司员工向记者展示了试产的口罩。目前,试产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未来量产后计划率先供应本地市场。

一只薄薄的口罩,守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承载着企业的责任担当,折射了“江门制造”的实力与潜能。

/图唐达皇智尧

 “江门制造”为逆行者护航

江门是维达的发源地,邑商“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影响着维达的发展。

维达所奉行的“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卫生用品”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生动的印证。20世纪80年代,初创的维达就一跃成为国内造纸行业首家采用100%进口原木浆生产生活用纸的企业,引领行业“风向”。

全国纸巾市场火爆的20世纪90年代,维达“大手笔”建设纸业城,进口先进设备,不久后又建新厂,产能跨越式提升。自此,维达着手布局全国、走向全球。

如今,在东侯工厂的产品展厅里,摆放着维达多品牌发展的生活用纸、成人失禁护理、女性护理、婴儿护理等众多系列产品。“抗疫中,有很多产品都是医护人员和市民急需的。”张健介绍。

譬如,由于医护人员脱换一次防护服需要较长时间,为与时间赛跑,避免防护服浪费,医护人员往往长时间不能上厕所。关键时刻,维达生产的成人纸尿裤就派上了用场。

疫情发生后,维达迅速调配资源,向武汉、上海等地各大医院捐赠了数百箱成人纸尿裤,后续还有多批次产品分别送往全国各地。“江门制造”出现在了全国各地战“疫”最前线。

不仅如此,自1月25日以来,维达还向湖北孝感、浙江衢州等地捐赠了多批杀菌湿巾产品。“企业是国家‘公民’社会的一分子,为最美逆行者护航,这是企业的责任担当。”张健说。

每一件战“疫”产品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是“江门制造”的实力体现。

突破重重难关生产口罩

口罩战“疫”,“江门制造”有底气。

作为亚洲纸巾巨头之一,维达在卫生用纸、个人护理等领域,具备雄厚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其实,早在去年第三季度,维达就曾开展了口罩生产研究,已掌握了产品结构等关键技术。”张健说。

未雨绸缪的技术储备,让火线生产口罩成为可能。张健直言,从图纸到产品,这其中最关键的两大难题是设备和原料。

 “受疫情影响,周边口罩生产设备供应商普遍缺货。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迅速联系上了合作的生活用纸生产设备供应商,转型口罩生产设备。因为技术雷同,所以可以短时间生产出来。”张健说:“经过政府、企业多方协调,我们联通上下游企业,确保原材料采购顺畅。同时,我们也在寻求国外供应商,希望能尽早满足生产需求,保证产品尽快推出来。”

此外,维达还投入8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无菌生产车间及检验室,并配备检验仪器。张健认为,突破了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物料供应等核心难关,为保障口罩生产项目迅速落地奠定了基础。

2月28日,维达取得市市场监管局颁发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应急备案凭证,具备生产销售一次性医用口罩资质。

目前,维达正在紧急行动,保质保量生产一次性口罩。张健说:“着眼未来,口罩会成为市民的日常需求,如流感、花粉季节等都可能用到,接下来我们也会进一步完善生产线和产品类别。”

智能制造助推复工复产

从多元品类研发,到火线转产口罩,创新始终是张健常说的关键词。

近年来,维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步伐持续加快。复工复产中,公司借助信息化网络系统,通过电脑、手机,实现了线上运营管控,确保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走进维达三江工厂,运行速度达每分钟250米的环形搬运小车正有序地工作,一旁的24米高立体仓库下,自动化设备让产品自动输送、自动码垛,高科技机械设备遍及整个工厂。

张健表示,从采购、制造、生产、后加工、仓储等,维达联合使用多个智能化平台,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全自动化运作,不仅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维达除湖北外的所有生产基地已全面复工,产能达到预期要求。特别是,坐落于江门的三座生产基地,由于员工大多来自本地,复工复产后员工迅速返岗,现已实现满负荷运转。

张健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严格落实测温登记、消毒通风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生产平稳高效运行,保供应、保质量、保价格,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体现‘江门制造’的责任担当和实力底气。”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食品用纸或将成为造纸业新高地

发布日期

2020-03-13

 

 店外手机扫码点餐,测量体温后进店拿上打包盒转身离去——这是大部分消费者在餐饮行业恢复营业后面临的“堂食”状况。饮食消费受疫情影响作出了改变,堂食变外带,不仅推动了独立快餐饮食市场的发展,也将食品包装行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在疫情结束后,短期内独立的快餐餐饮方式仍会是消费者首选,而在限塑趋势明显的今天,一次性餐食纸制容器将迎来需求的爆发期,食品用纸或将成为造纸行业新高地。

纸容器需求爆发式增长

2月20日,重庆市回兴街道的一家肯德基虽然已经开始营业,但店里顾客很少,大部分消费者都是进店之后,按照取餐码提取褐色的牛皮纸纸袋后匆匆离开。记者绕至店门口看到,立在玻璃门前告示牌上除了佩戴口罩提示还有一个提供手机订餐的二维码,该店店员表示,现在店里虽然可以堂食,但更建议消费者在店外通过手机下单后,进店打包带走或者宅急送外卖的购买方式。“其实都不需要我们建议,大部分消费者都会主动提出打包打走。”该店员表示道。 除了快餐企业打出“建议外带,减少堂食”的消费提示,一部分以经营堂食为主的传统餐饮店在恢复营业后也“与时俱进”,不仅开设了外卖店铺,还调整菜单,抓紧上线适合外卖的饭菜,更有甚者还在朋友圈卖起了火锅。“以前堂食比外卖红火,现在外卖已经成为店里的重要收入来源。”一家提供中餐、晚餐和夜宵的中小型饭店老板说道。无论是主动改变还是被迫“创新”,疫情期间餐饮行业外卖居上已经成为事实,而与外卖行业共同发展的食品包装行业,也迎来需求的爆发期。

食品用纸新技术层出不穷

事实上,由于纸制产品多由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制作,无论是回收利用还是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以纸制品为代表的绿色包装已成为未来食品包装的主流,外卖餐盒也不例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环保理念的推行下,食品外包装行业经历了早期的发泡餐盒、PP塑料餐具,最后发展为可降解环保餐盒占据主流。而由于我国环保餐盒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以竹木浆和食品级白卡为原料的可降解的纸质餐盒成为不少商家的主要选择。有数据预测,2020年外卖行业所需餐盒高达634.5亿个,将带来350万吨的食品级白卡需求,需求增加近三成,以每个白卡纸盒0.4元的单价来计算,仅外卖行业就将为造纸业带来超250亿元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上,不少企业还研发出更多食品用纸,满足不同食品的装袋使用,如2019年3月,青岛榕信工贸有限公司和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合作开发的水性高分子涂布食品防油纸,已经应用在此前肯德基推出的小龙虾系列快餐食品包装中;2019年11月,斯道拉恩索发布了一款食品级未涂布牛卡,主打可持续、专为餐饮包装制作的高质量、高强度纸板,可适用于面碗、中西式餐盒、纸杯等;日本还研发出一批可食用杀菌纸,用于卤味食品长时间保质使用。 对此,有业内人士预测,在疫情影响下,更多消费者会形成独立的快餐餐饮习惯,对一次性餐食纸制容器需求会更大,这为食品用纸行业发展提供机遇,而随着研发技术的增加,口杯纸、食品卡、液包纸等食品用纸或将成为造纸行业新宠。


发布版面

科技成果

image.png 

主题

摘掉排污大户“帽子” 这项技术为造纸业正名

发布日期

2020-03-18

 

针对不同工艺,研发突破10项关键技术及11项支撑技术,形成了5套科技创新集成技术,实现了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

 “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绿色造纸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高兴地说。去年他与多位专家到技术成果应用企业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废水处理后的排水口水质清澈,芦苇丛生,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还有很多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

针对造纸行业水污染的重大问题,近10年来,陈克复带领团队针对不同工艺,研发突破10项关键技术及11项支撑技术,形成了5套科技创新集成技术,实现了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通过全行业共同努力,造纸行业摘掉了排污大户的帽子,树立起我国造纸的新形象。

国家连续4次发文整治造纸业

造纸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2011年产量近1亿吨,居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数据显示,2011年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达38.3亿吨,约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达74.2万吨,约占工业COD排放总量的1/4,被社会称为“污染大户”。

 “当年国家连续4次发文,明确提出专项整治造纸这一重点排污行业,严控废水和COD排放量。解决造纸行业水污染是迫在眉睫的重大科技难题。”陈克复回忆道。

陈克复1971年到天津轻工业学院任教并开始进修制浆造纸专业,师从我国造纸专家隆言泉教授。“隆老师常说,什么时候我们能把造纸污染、设备落后这两大难题解决了,才算有真正的进步。”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

1994年,我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事件”,造纸企业排放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是引发此事的重要原因。“排出来的水都是黑的。”听到有人如此描述污染地的情况,他痛心不已,“我这辈子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造纸行业的污染问题”。

2011年,他带领项目组联合山东两家大型造纸企业组建了产学研创新团队。

 “我们的科研理念就是尽可能让资源全利用。”陈克复提出,“第一,研发的技术必须实现造纸行业全覆盖;第二,改变造纸业传统的废水末端治理模式,提出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新模式,把废水量降到最低。最终的目标是让造纸业水污染排放指标优于欧盟、美国等标准,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要达到国际领先。”

技术创下多个国际首次

 “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陈克复感叹道。

针对COD浓度高、污染负荷重、常规处理方式难以达标的问题,团队创新性地将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技术应用于化学机械制浆废水的预蒸发,再结合多效蒸发器进一步浓缩后送碱回收系统燃烧处理,实现水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

化学法制浆中,如何实现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三大组分的连续分离,是一道国际难题。实验室里可以用低酸分离半纤维素,但到了工厂,此方法不灵了,因为低酸分离会影响到后续的流程。正在团队一筹莫展时,他们从广东人的“煲汤”中得到启发。

 “比如虫草在1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煮二三十分钟,就能分离出其中的有益成分。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分离半纤维素?”团队尝试用热水煮木材,不断尝试之下,他们发现用170摄氏度高温蒸煮木片,就能成功分离半纤维素。

可要在生产线上实现17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这又产生了新挑战。为此,团队创新研发连续水解蒸煮技术、协同深度脱木素技术,在连续状态下先后分离提取半纤维素、木素,最后剩下纤维素,成功实现纤维原料的全利用。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废纸变成新纸最关键的脱墨处理流程,传统使用的碱性脱墨技术是导致污染负荷严重的主要环节。团队创新研发了近中性脱墨技术和造纸废水梯级循环回用技术,实现废纸制浆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5%,造纸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0%,节约了用水量,减少了废水排放。

但如何在大型现代化废纸制浆碱性系统中实现近中性脱墨?“这是我们研发这项技术时面临的较大困难。”陈克复说,合作企业的废纸制浆造纸生产线产量非常大,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技术首先要在生产线上做生产实验,由于实验室研发情况跟实际生产有差距,需要不断调整实验方案。经不断协同合作,最终实现了技术应用。

但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到了终端的制浆造纸废水排放阶段,团队发现,采用工厂现有的常规污泥脱水处理和设备,根本无法处理达到资源化利用的干度。“又不能外送填埋处理,那样做容易出现污染转移和二次污染。因此,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严重影响该技术在生产企业的推广应用。”经实地考察、技术交流,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团队研发出造纸深度处理污泥电渗透脱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泥由原来的30%干度提高到45%以上,解决了污泥脱水的难题,为该技术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十年磨一剑。团队研发突破了10项关键技术及11项支撑技术,形成5套科技创新集成技术,创造了多项国际首次。

废水等排放量已低于多个重点行业

 “采用我们技术的企业,不仅废水处理成本降低了,单位产量废水和COD排放指标也远优于欧盟标准,清洁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陈克复说,“特别是吨产品的COD排放量,通过多次第三方鉴定,我们已经实现了欧盟标准的1/10。”

如今,项目所研发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已全部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HJ 2302-2018 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作为行业推荐的先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相关技术已在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大中型造纸企业的制浆造纸生产线上及末端废水处理中应用,并推广应用到广东、广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制浆造纸企业。

数据显示,在该项目的推动下,中国造纸行业废水与COD排放总量比2011年下降38.2%和55%,废水和COD排放量已低于多个重点行业,摘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

 “大家以为造纸都必须砍树,事实上完全不是。”陈克复忍不住为造纸行业“正名”。他说,“少用一张纸,少砍一棵树”此类的公益广告,初衷是好的,但对造纸行业的认知仍然存在误区。实际上,我国造纸原料并不靠砍树,其中65%的原料来源于回收的废纸,25%源于进口或本土小部分桉树木浆,10%源于甘蔗渣、竹子、芦苇、麦草等其他废纤维原料。

 “当年的造纸业污染问题,现在看来基本解决了,但落后问题还没有百分百解决。我和我的老师一样,寄希望于我的团队和学生,没有做完的事情继续做下去。”陈克复说,“我们的技术不设壁垒,欢迎和行业其他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全行业共同行动,造纸行业才能摘掉排污大户的帽子,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叶青)


发布版面

金融观察

image.png 

主题

原料涨价潮暂缓 疫情之下造纸企业的得失变局

发布日期

2020-03-20

 

造纸行业再现“洛阳纸贵”。

2月以来,受原材料紧缺、物流不通、行业复工率低等因素影响,一波涨价潮席卷了造纸业。以瓦楞纸、箱板纸为代表的成品纸纸价一调再调,更有中小纸厂6天内进行了4次调价,部分产品涨幅达每吨近千元。一时间,“炒房炒股,不如炒纸”成为坊间话题。

不过,随着废纸回收业陆续复工,短期废纸供应的紧张局面已有缓解,部分纸厂已开始下调废纸和成品纸纸价,引发市场关于此轮涨价潮即将结束的讨论。山鹰纸业董事长、总裁吴明武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价格有所下调,但短期来看,疫情对物流的影响还在,且原材料供给恢复还需时间,原纸和废纸仍将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

涨价潮会否持续?

 “前段时间涨价情况的确比较明显,由行业龙头企业领涨,比如华泰纸业、理文造纸、山鹰纸业等公司都先后发布了调价函,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材料的供应紧张。”河南一家造纸厂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

废纸是纸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对于纸企来说,超过一半的成本是花在了原材料上,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受供给不足影响,废纸价格明显上涨,一度飙至2500元/吨。

同时,随着下游包装、印刷等企业的陆续复工复产,纸品行业供需结构出现矛盾,导致纸价进一步上涨,整体涨幅约30%左右。

国内的废纸来源分为两部分,大约三分之二来自境内,三分之一来自境外,此次原材料紧缺更多是由于境内废纸供给受限。

 “境内废纸大多是通过废纸回收员——打包站——造纸厂这样一个链条收上来的。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上门回收废纸的少了,打包站到造纸厂的物流也停滞了,直接使得废纸供应有限,企业缺乏原材料情况严重。”前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轮番上涨后,随着废纸回收业陆续复工,短期废纸供应的紧张局面已有缓解,部分纸厂已开始下调废纸、成品纸价格。比如,3月17日,浙江嘉兴山鹰(吉安)纸业宣布白废下调50/吨;安徽宿州鑫光纸业宣布废纸价格下调70/吨;河南太康龙源纸业宣布废纸价格下调100/吨等。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废纸指数报1909.26点,较3月初2074.06点的高位已下跌了164.8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行业内废纸价格大概是2100元/吨~2200元/吨,较此前高位已下跌了两三百元。与之对应,成品纸的降幅接近每吨200元~300元,比如,瓦楞纸目前的报价是:小厂为3500元~3600元/吨,大厂为3800元/吨;牛卡纸价格为4600元~4700元/吨。

吴明武告诉第一财经,“整体而言,纸价近期的波动是在10%上下,还是挺大的。”同时他也提及,尽管目前价格有下跌,但短期来看,疫情对物流的影响还在,且原材料供给恢复还需时间,原纸和废纸仍将维持在比较高的价格。

还有观点提出,抛开疫情的短期干扰因素,未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逐步回调以及下游需求疲软,再加上纸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尚未解决,纸品价格并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对纸业“产能过剩”可能存在误解。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而并非行业过剩,如今造纸业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持续。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表示,当前中国造纸工业已经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长期来看,影响原材料价格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固废禁令”的执行。2018年6月,国务院颁布相关意见,提出要“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厉打击走私,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力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固废禁令一出,外废进口这一部分业务发生变化。

吴明武向记者表示,废纸进口按照规定需要审批,预计2020年外废进口额大概在500万吨至600万吨,而在2017年,进口量达2500万吨左右,现在只有未限制前的五分之一了。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目前,2020年前四批进口废纸许可量合计321万吨,共65家企业获批,而2019年全年废纸进口量达1036万吨。不少分析称,如果未来废纸进口量减少,废纸价格则将继续上涨。

 “关于禁止固废这块,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主要是窗口指导。据了解,目前各个部门也在审定一刀切是否合适,因为有些固废是可以当原料的,比如废纸、废钢、废铁、废的贵金属等,那么这些是不是可以放开,行业协会也都在反映上述问题。”吴明武对第一财经说。

盼望全面复工

目前多数纸企挺过了2月的原料上涨压力,但并不能松口气,因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吴明武说,“相比3月、4月和5月,2月企业基本没复工,没采购,顶多发发工资就可以,真正难是在这后几个月,纸企纷纷复工复产,又要想着采购、又要发工资、又要找订单、再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大幅波动,对企业现金流要求更高。”

疫情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是,由于人员不足、原材料紧张、未完全复工等因素,2月产能大幅减少,据悉,山鹰纸业2月产能减少约70%。

在造纸行业,产能减少是很难追回的,要想增加产能,就必须增加设备、生产线,建设周期长,因此减产很难弥补。

吴明武说,从供给端来看,行业2月减产已成事实,全年来看,供应量减少基本确定。

在需求端,纸企同样面临压力,这种压力在于各行各业还未百分百复工,对消费仍有影响。比如食品饮料、家电电子、日用品及服装鞋帽等领域需求还没上来,未来何时恢复还不知道,这将直接影响对纸品的需求。

不过此时的纸业消费也存在新的增长点,外废许可量的减少、产能的下降均会助推成品纸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负面因素;另外,经历疫情后,消费者对卫生习惯的改变将使得用纸量的增加;同时,社会对于医疗资源、卫生领域的大量投资也会利于纸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机遇是包装用纸需求的扩大。吴明武介绍,目前国内大量生活必需品是通过农贸市场采购,商超占据比例较小,但之后,为了便于卫生管理,商品需要被“追溯”,大量的农贸市场会向商超转型,这就产生了对包装及包装纸的需求,将对这一领域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我们还是很有信心完成今年的计划,尽管目前产量有下降,但预计效益会按计划完成。”吴明武说。

目前,为了缓解外废进口的压力,很多头部纸企也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比如山鹰纸业2019年在北美的凤凰纸业启动12万吨废纸浆生产线的技改项目,2018年收购欧洲废纸贸易商WPT;玖龙纸业收购多家位于美国的纸厂、浆厂;太阳纸业在老挝新建120万吨造纸项目等,将有利于维持外废采购价格的稳定和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给。

 “不让进口废纸,我们就在海外把废纸变为废纸浆,再引进来。”吴明武说。所谓废纸浆,就是废纸在回收后经过分类筛选,再被重新打成为纸浆,相比废纸更加干净。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外原材料低成本的布局已成未来战场的核心竞争优势。但还需注意的是,由于疫情前期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大型企业海外工厂运营较为正常,整体受影响相对较小,而近日疫情在海外的加速扩散,或将影响海外工厂。

强者有望更强

近年来,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大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再加上行业新建、扩建产能准入门槛的提升,以及环保政策的加强,中小企业环保成本提升,经营压力增大。在这一背景下,疫情的出现无疑将加剧行业淘汰速度,很多中小纸企正经历着“生死战”。

一方面,疫情适逢春节,小纸业多数处于完全停工状态,大型纸企则全部或部分生产线开工,这就使得小企业未能在复工初期抢得先机,囤积库存以取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复工率的整体提升,小企业在采购、运营、复产等方面又处于下风。同时,由于订单缺少、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小纸企现金流压力也更大。

东方证券研报也分析,短期内造纸行业原材料结构分化,导致企业盈利分化。长期而言,2020年-2021年进口废纸逐年减量,龙头纸企的原材料成本优势预计将通过海外布局的废纸浆、海外成品纸项目等形式体现。若未来1-2年原材料价格上涨,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将愈发凸显。

作为从业多年的“老人”,吴明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引起各行各业格局的改变,而造纸业行业集中度并不算高,此次疫情将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就像水泥行业集中到一定程度,效益会变得比较稳定,造纸业也是一样,目前头部企业在做这方面的整合。

据悉,2月,山鹰纸业全资子公司山鹰资本出资25亿元同浙江农银凤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一项浆纸产业并购基金,目标募集规模80亿元。该并购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形式投向原生纸浆、再生纸浆、工业用纸、生活用纸、卫生用品、纸质包装等造纸产业链上下游领域,重点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重组整合和战略并购价值的优质标的或项目。

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少头部纸企正在进行内部数字化建设,加大对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投入,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有的企业已经可以实现支持客户线上下单,并且同步订单信息,比如订单什么时候生产、什么时候发货等,误差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其它


发布版面

要闻·时事

image.png 

主题

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公布 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

发布日期

2020-03-18

 

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1-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可控的,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还是在逆势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尽管疫情对我们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毛盛勇说。

值得关注的是,1-2月主要的生产指标规模和体量仍非常可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同时,基础工业和防疫物资保障有力,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没有改变。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没有中断。一些行业还保持着比较好的增长,1-2月乙烯产量增长5.6%,粗钢和生铁产量均增长3.1%。防疫产品产量在短期内得到极大扩张,很好地满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1-2月规上工业企业新增口罩产量同比增长了2.9倍,口罩日均产量已经达到1.16亿只,说明我国强大的供给能力有力支撑了医疗物资的供应。

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品供应充足,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没有改变。疫情防控期间,14亿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消费品各方面总体还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比如,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了37.8%,蔬菜类零售额增长了27.1%。

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贸易结构继续优化。1-2月,货物进出口总额41238亿元,同比下降9.6%,进出口相抵,贸易逆差426亿元。我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0%和1.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30%。

 “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也在加快推进,3月和1-2月比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起色。”毛盛勇初步判断,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不断恢复。从国内来看,疫情的影响在二季度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前期压抑的一些经济活动会逐步释放出来,二季度应该会比一季度有明显回升。从下半年来看,特别是在政策作用下,以及下一步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对冲政策出台以后,政策效果会不断显现。

此外,毛盛勇认为,内需是主要拉动力,外需也要积极巩固。内需方面一要扩大消费需求,二要扩大投资需求,两个轮子不能偏颇。要在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去发力,产生更好的效果。

发布版面

广东

image.png 

主题

我省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发布日期

2020-03-19

 

3月18日上午,我省2020年高新区建设视频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宣读了省政府对清远英德高新区、肇庆西江高新区、湛江廉江高新区、韶关乳源高新区、汕头龙湖高新区、广州天河高新区6家新认定省级高新区的批文。

据悉,去年,广东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26万亿元,同比增长39.76%;实现净利润3735.74亿元,同比增长40.85%。

过去一年,全省高新区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高新动力”。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全省近2/3的高新区排名实现上升,整体表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其中,深圳高新区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2位,广州高新区排名跃升两位至全国第7名,广深两地高新区培育孵化了极飞科技、亿航无人机、奥比中光等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高新区新兴产业培育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其中,广州生物医药、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显示,全省高新区建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4个,超过60%高新区建立了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我省高新区发展新的增长点。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扩大新一轮布局建设省级高新区的良好态势,推进2020年度省级高新区认定工作。同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一批未来型企业,巩固壮大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电信启动“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项目

发布日期

2020-03-26

 

本报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电信集团和广东省政府的网络强国战略合作协议,日前,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和从化区府共同启动“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项目。据悉,该项目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分五期建设,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前两期建设。全部投产后可提供约4.5万个高功率机架,超过目前广东电信数据中心总资源的1/3;形成不低于2000万核CPU的处理能力,以及10ZB的存储能力,相当于全中国个人电脑的存储总量。

作为国家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可覆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大部分区域,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南亚市场,用户端数据可享受最快速度和最稳定的传输、交换与处理,充分满足5G时代智能驾驶、远程医疗、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高清视频等新兴行业对数据传输高可靠、低时延的要求,确保国内、国际各种通信保持高效畅通。

发布版面

广东

image.png 

主题

百亿级大湾区基金在粤设立

发布日期

2020-03-27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艳)3月25日,一支百亿级的粤港澳大湾区基金在粤设立,其将重点投资于大湾区内的城市更新、新基建等领域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记者从广东银保监局了解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经济活力强的广东对保险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入粤险资近几年来保持强劲增长。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累计投资广东余额10028亿元,成为首个破万亿大关的省份。

百亿基金在粤启航

据记者了解,3月25日发起设立的新基金——人保越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投资基金,由越秀集团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设立,规模百亿元,此次先行签约的是30亿元的一期基金,后续双方还将共同发起设立主要投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民币母基金和美元母基金。

中国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人保资产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与实体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以及人保资产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

 “保险资金有着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服务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秀产业基金总裁卢荣指出,同时他还表示,险资入粤,蔚然成风,也体现了广东对保险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上万亿规模险资将发挥“助推器”作用

事实上,广东一直是险资青睐的投资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部署,则更为险资入粤装上“加速器”。中国人保等头部险企更是在广东砸下重金。

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寿先后与广东省、广州市等8个地方政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在粤投资项目近2500亿元;平安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已共同发起成立了规模1500亿元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用于投资大湾区内包括高快速铁路、城际铁路、机场等在内的大型基础设施;中国太平集团在2019年5月发布《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白皮书》,宣布了一系列参与大湾区的举措,其中包括参与投资包茂高速、潮惠高速、南沙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

分析人士指出,险资青睐大湾区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大湾区作为优质资源,经济活力强,投资安全性高,因此成为险资长期投资的首选。与此同时,上万亿规模的险资将发挥“助推器”作用,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据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金累计投资广东余额达10028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53%。其中,广东省内9个大湾区地市更是受到险资的特别“青睐”,2019年新增投资金额1633.3亿元,同比增长2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