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4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2-28 03:07:31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山东:“一条龙”培育海洋产业集群

聚焦当前海洋大数据关键词

今年我省从五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连江:释放蓝色海洋新动能 争当“海上福州”排头兵

大连确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五大核心任务

建立海上环卫制度 呵护海洋健康生态

广东晒出“守护海洋”公益诉讼成绩单

2020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怎么做?

突出海洋自然保护地的整体性规划

好提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钢铁篇

湛江钢铁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

市场机遇显现 钢铁业智能化将提速

欧钢协呼吁疫情期间加严措施支持钢铁业

英国发布巨额基础设施预算支持钢铁业

3月份国内钢铁原料价格震荡调整

钢铁企业练内功 并购提高资源配置

钢铁行业转型拓展新市场

对当前钢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认识

疫情对钢铁原材料市场影响几何?

供需基本平衡 钢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石化篇

中俄石化合作有新进展

广州石化推进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

中石化的三次跨界经营

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渤海新区加速打造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广东沿海崛起万亿级石化产业带

中国石化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1.39亿元

中国石化召开“十四五”宏观形势战略研讨会

47家绿色石化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中国石化力促生产经营指标回升

纸企全方位驰援防疫物资

造纸篇

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精准施策助企业科学复工

中远海运特运接入第662000吨新造纸浆船

来宾:造纸项目落地 蔗糖产业延伸

借数字化驱动造纸供应链升级

疫情冲击 全球纸业缩减产能

其它

湛江“真金白银”助推航运业发展

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两年内将提速45%

金融活水注入“菠萝的海”

北部湾经济区复工复产势头良好

湛江:推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

湛江海关税政调研助力企业“走出去”

大湾区建设迈入了全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 洋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山东:“一条龙”培育海洋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4-01

 

近日,山东省召开现代海洋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线上部署会议。会议对现代海洋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将海洋产业集群的培育具体落实到区县、园区、企业和项目,实施“一条龙”培育计划,旨在加大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力度,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明确,将围绕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等,确定具体任务、责任和措施,构建形成“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推进态势,重点培育一批海洋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会议要求,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集中推介,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人才入驻集聚发展。

会上,山东现代海洋产业智库秘书长魏志强表示,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的积极作用,依托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加快发展海洋物联网、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山东海洋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范占伟介绍了山东海洋产业协会下一步重点工作。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专班、沿海七市及县(市、区)发展改革委、海洋主管部门有关同志,山东现代海洋产业智库、山东海洋产业协会有关同志约200人参加会议。

会上发放了山东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情况调查表,向各沿海市征集补链、延链、强链需求。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聚焦当前海洋大数据关键词

发布日期

2020-04-0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的大量积累,不断推动海洋走进大数据时代。海洋科学大数据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不仅能够为气候、生态、灾害等领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还能为人类感知、预测物理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

近日,记者就海洋科学大数据的定义、获取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等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海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戈与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钱程程,就当前需要关注的内容进行解答。

挖掘小数据潜能

记者:海洋科学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是什么?

陈戈:自2008年《自然》杂志发布了关于“大数据”的专刊后,科学、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为这个超乎想象的巨量数字信息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大数据。虽然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但是美国图灵奖获得者高德纳最早描述的3V,即海量性(Volume)、快速性(Velocity)及多样性(Variety)被普遍认为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标准,而后来又拓展的价值密度(Value)及在线(Online)两个特点,与3V共同被列为大数据的五大特征。

纵观海洋科学数据各方面特征,它已然成为“大数据”的重要一员。但海洋尚未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仍处于大、小数据共存期。一方面,从数据类型来看,90%的海洋科学数据来源于遥感及模式数据,这属于大数据部分,而浮标、深潜器等方式获取的数据则属于小数据部分;另一方面,从数据分布来看,90%的海洋科学数据集中在海洋表层,而海洋深层的数据仍处于稀缺阶段。放眼未来,如何发挥小数据的潜能,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将有限的小数据转化成为丰富的大数据,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更加体现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记者:海洋科学大数据获取技术有哪些?

钱程程:基于目前海洋观测技术呈现出的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特征,海洋科学大数据的获取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从早期利用海洋调查船获取数据到浮标、潜水器、遥感方法的使用,再到海洋观测网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等技术的实现,无一不展现了人类不断探索海洋的决心与智慧。

目前,我国已具有近海测绘、海岛监视、水下探测、海洋浮标监测、海洋科考、油气平台环境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海洋观测和调查手段,形成了十分庞大的海洋观测监测体系,积累了海量的海洋科学数据,包括现场观测监测资料、海洋遥感数据、数值模式数据等,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海洋观测设备正经历革命性变化,以卫星遥感数据为代表的海洋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海洋数据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文化等海洋社会科学类数据的快速积累。海洋大数据作为科学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从单一的自然科学模式逐步向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

同时,类Argo观测阵列等大规模组网观测技术也为我们认识海洋打开了又一扇门。我国目前初步构建了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两洋一海”潜标观测网,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另外,“白龙”浮标成功布放印度洋,海洋智能装备立体组网观测在南海进行。

在数据获取方面,虽然已实现了空基-天基-地基-海基多元立体实时化发展,但是亟待突破深海、极端环境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获取技术及平台的发展脉络,即突破海洋科学数据中的小数据瓶颈;同时,如何基于空间数据的时空耦合与地理关联特性,面向空间研究对象合理布设、高效利用观测手段也成为数据获取阶段的又一挑战。

推动海洋行业应用发展

记者:目前海洋科学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如何?

钱程程:目前,海洋科学大数据主要为气候预测、灾害评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撑。特别是建立在高性能集群基础上的完备数值预报体系,为海洋科学大数据在气候预报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海洋预报业务已实现50公里的网格化预报。目前,新一代10公里分辨率的网格化预报产品也正处于研发期。各类预报产品在赤潮、绿潮监测、海冰监测、渔业生产和水质调查等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

目前,海洋相关行业都在积极推动海洋科学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如稳步推进大数据发展与海洋科学有机结合,关注海洋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海洋科学大数据产品体系,丰富大数据在海洋行业的应用,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然而,行业应用在大数据转型中毕竟是个新形态、新过程,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不多,因此海洋科学大数据应用的行业落地过程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海洋科学大数据将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经济建设等领域,通过对海洋科学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推动海洋行业应用的发展。例如,在风暴潮监测中,通过对海洋科学大数据与沿海城市信息结合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提高风暴潮预警报、防灾减灾、灾害评估水平;在远洋渔业中,利用海洋科学大数据结合船舶位置信息、作业信息、渔情预报,做到未捕先知,探索远洋渔业的规律和潜力;在溢油监测中,通过海洋科学大数据与船舶交通信息、港口航道信息的结合,分析溢油的特征和规律;在海洋资源开发中,海洋科学大数据可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维护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而提高油气田的生产效率。

此外,对海洋科学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及应用还很有可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科学家的重要科学问题。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典型的气象现象。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今年我省从五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4-08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今年,我省从五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是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加快建设福州、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二是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深化海洋渔业“蓝色”转变,推动临海工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三是推进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完善港航设施,构建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设施水平。四是推进海洋科技创新,重点是强化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五是推进海洋生态建设,重点是努力推动解决项目用海问题,抓好海洋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连江:释放蓝色海洋新动能 争当“海上福州”排头兵

发布日期

2020-04-09

 image.png


“振渔1号”海水鱼养殖平台。本报记者 叶义斌摄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早在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率先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连江主动对接“海上福州”建设,奏响波澜壮阔的蓝色乐章: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助推现代渔业升级,以申远新材料为龙头的临港产业群挺起发展“脊梁”,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激活沉睡的海洋资本……沿着238公里长的海岸线,连江处处涌动着海洋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现代渔业升级

  挖潜掘金深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连江海域面积达3112平方公里,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在鲍鱼、海带养殖方面全国领先。有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连江举全县之力打好渔业牌,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渔业机械化革命。

  201810月,“海上福州”建设重点项目——全国首台鲍鱼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启用,标志着鲍鱼从人工养殖迈向机械化养殖时代,全面开启向外海养殖探索的步伐。该平台实现饵料投放和输送、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仅需二三人即可实现年产鲍鱼20吨。

  去年4月下旬,“振渔1号”海水鱼养殖平台下水试验。该平台是国内首部深远海自动旋转海水鱼类养殖专用网箱,设计年产优质商品海水鱼100吨,可在水深50米的海域作业。

  去年7月,由福船集团和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福鲍1号”抵达连江苔菉镇东洛岛海域,进行锚固工作。这个总长37.25米、型宽33.2米、型深8.1米的海上“巨无霸”,设计布置鲍鱼养殖箱15000多个,可年产鲍鱼约38吨。

  “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相继启用,开拓了全省海洋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为中国渔业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论证。

  去年6月,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为连江全力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远洋渔业集散地又打开一扇门。

  【故事点击】

  深海养殖

  鼓了“钱袋子”美了海岸线

  连江渔民靠海吃海,不过“吃法”与以前大不一样。

  若要细问这吃法,与海打交道20多年的定海村渔民许福安会告诉你:从“面朝海水背朝天”的传统式养殖,到手机终端即可监测的智慧养殖平台;从讨海为生的“弄潮儿”,到小洋楼矗立的“智慧渔民”。

  春日的暖阳洒在定海湾的海面上,一大早,许福安就和助手驾着小船来到距离岸边约2公里的龙翁屿附近海域,登上长60米、宽30米、形似橄榄的“振渔1号”,查看鱼群成长情况。

  “投入2万多尾大黄鱼,养了11个月,已经卖出去一批。每公斤成本价约40元,深海养殖后每公斤售价约160元,全部卖出去净利润约100万元。”许福安说,深海水流交换好,大黄鱼可以多游动“健身”,比近海渔排和网箱养殖的肉质更细嫩紧实,颇受市场青睐,“除了吸引我省客商,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客商也慕名而来”。

  许福安介绍,“振渔1号”可定时自动转动晒网,解决了困扰渔民上百年的海上养殖附着物难题;可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所有数据可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上,能节省70%的人力。同时,深海养殖让鱼存活率提高10%以上。

  隔海远眺,定海湾的另一侧,阵阵海风带着蓬勃朝气,一座海上福州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和宜游宜居宜业特色小镇正在兴建。发展离岸养殖后,连江得以腾出更多空间和精力重塑近海海域生态。

  “随着海岸线越来越美,我们会更热情地邀请外地客人留下来。”定海村村民比从前更有自信了。

  临港产业成链

  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海是我们辽阔的地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这一优势,也不能搞成单一的开发,而是通过综合开发,形成大产业优势。

  近年来,连江县坚持港口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可门港稳步迈向年吞吐量亿吨、产业集群千亿元的东方大港。

  可门港,占福建省可建大型港口岸线的四分之一。可门口水道的平均水深在30米以上、最深处达80米,天然水深可全天候通航10万吨~4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

  可门港拥有广阔陆域——港区腹地可用于规划的面积达4万亩,这是吸引500强企业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

  广阔的港口腹地上,港口物流产业、能源电力产业、新材料产业“三箭齐发”——以可门港物流等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物流集群、以华电可门火电等为支柱的能源电力产业集群、以申远新材料为龙头的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作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生产基地,申远新材料一期项目自2017年底投产以来,逐步打通形成“环己酮—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链,为连江“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提供强大引擎,也为加快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注入新动力。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可门经济开发区围绕申远这一龙头,以商招商、强链补链,成效显著——恒捷差别化纤维、申马环己酮、工业气体等相关项目接连落地,不断向上下游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

  去年,申远新材料一期项目实现产值破百亿元的目标(含合盛气体),逆势增长,可门新材料产业链条孕育着超过200亿元的强劲增长极。这意味着,从一根尼龙绳起步的申远,将为连江海洋临港产业发展掀开崭新篇章。

  【故事点击】

  背靠大港

  申远新材料加速布局上下游产业

  走进可门经济开发区,处处感受到临港产业的勃兴。

  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公司4号及5号泊位已恢复繁忙的接卸作业场景。记者通过可门港物流公司的中控室看到,堆场里堆满铁矿石,卡车穿梭其间,斗轮机不间断作业,截至3月底累计吞吐量达360万吨。

  同样干得热火朝天的还有申马项目。申马一期20万吨环己酮项目克服疫情影响,于3月初正式投产。紧随其后,在连江县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申马二期扩建年产20万吨环己酮项目正式开工。

  “经过优化,现在我们产能更加稳定、生产更加安全,准备年底前完成土建工作,预计明年底投产。”福建申马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国耀介绍,申马二期项目实施后,总产量增至每年40万吨,可为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装置提供原料。

  “主船”引领,百舸争流。申马二期正式开工,标志着以申远新材料公司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已全面向上下游产业发展。

  激活生态产品

  “钱景”前景并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若要问连江县最“贵”的生态资源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海——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是陆地的2.7倍。

  2018年,连江成为我省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

  棋局已布好,落子还要靠创新。近年来,连江县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成全国首创的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定点、定量核算,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连江评估出海洋水域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2万亿元。

  如何激活这沉睡的2万亿资本?连江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渔民”运作机制,构建“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改革“连江模式”,形成企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节支和集体收入增长的多方共赢格局。

  去年10月,连江“资源—资产—资本”的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典型经验。

  【故事点击】

  同一片海 不一样的资本

  连江黄岐大建村海域面积近100公顷,鲍鱼养殖户共150多户,每年鲍鱼产值达1.6亿元。

  去年2月底,大建村村民张本忠领到水域滩涂养殖证,是全省第一个领证的鲍鱼养殖户。

  这本证用途很广:它是养殖户的“身份证”——告别了无证养殖的历史;海域使用金的“凭证”——养殖户办理此证需缴纳海域使用金;鲍鱼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追溯到鲍鱼原产地等信息;金融政策的“凭证”——养殖户可凭此证获得更多惠农贷款。

  一年过去了,大建村的养殖证从50本增至135本。“推行养殖证后,大建村养殖户贷款利息每年至少可以节省150万元。”大建村党总支书记郑尚杰说。

  在黄岐半岛黄湾屿附近,人工海藻场项目同样令人期待。项目涉及海域面积5125亩,计划将人工鱼礁沉入海底,形成立体生态养殖。

  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开展前,这块海域估价只有3000/亩,如今估价约7000/亩,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连江支行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确认。

  “海域价值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额度的主要依据。这意味着,海域使用权相当于房子,准许抵押。”连江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打破了此前必须与固定资产捆绑抵押的历史,为连江向海进军“松绑”。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先期提供给人工海藻场项目企业6年期授信贷款1100万元,用于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建设。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连确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五大核心任务

发布日期

2020-04-10

 

大连确定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五大核心任务

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

  49日,记者从大连市获悉,《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核心任务及阶段目标: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

  五大核心任务包括: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以沿海港口群为基础,东北腹地为依托,稳固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港口物流业,提升航运服务水平,优化综合服务环境;高质量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依托大连海洋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交通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基础优势,搭建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平台,加强重点海洋科技攻关,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建立常态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加强海洋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修复,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治能力,依托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海洋治理。

  按照建设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2018年翻一番;第二阶段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吕丽)

 

 

 

 

发布版面

本省新闻|时政

image.png 

主题

建立海上环卫制度 呵护海洋健康生态

发布日期

2020-04-19

 

326日,海南首例海洋环保民事公益诉讼案宣判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两家企业在海上非法倾倒废弃物和建筑垃圾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最终宣判连带赔偿环境污染损害860万余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海南的港湾开发以及渔业、游艇旅游业等行业发展,海南岛的岸滩及近岸、近海海面垃圾治理需求已经不容忽视,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近日印发的《海南省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提出从今年起,我省以海口、三亚、洋浦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启动海上环卫工作,到2023年要实现全省海上环卫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海南为何要建立海上环卫制度?建立海上环卫制度,海南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对此,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展开采访。

海洋开发加快

垃圾处理量增加

每到周末时光,假日海滩是海口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行走在沙滩上,偶尔能看到埋在沙滩里的烟头、塑料袋、果皮等。海口假日海滩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园容部相关负责人林军说,有些游客会随手乱扔烟头、果皮等垃圾,这样的垃圾最为头疼,环卫人员清理起来费时费力。

据统计,我省海岸线上可供开发的渔业港湾约有68处,全省渔船数量已经超过2万艘,日常作业来往的渔船产生的垃圾体量日渐增加,海岸线、近海海域的垃圾污染防治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现在我们负责的海岸滩涂、沙滩常见的主要还是泡沫类、塑料类垃圾。”海口市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水域部负责人刘艳龙说,日常工作中,海岸线的海洋漂浮过来的垃圾并不多,但是遇到了台风、暴雨等天气,近海会飘来很多树枝、水草、芦苇等垃圾,成片状分布。到旅游高峰期,游客量增加,海滩的塑料、泡沫类垃圾会比平时多。

“有时候还会有木头、沙发或是动物尸体等各类垃圾漂浮过来,如果这种垃圾飘过来的话,没有船舶运输,我们很难清理到这类垃圾。”海口市园林环卫局监督管理科科长黄建科介绍说,偶尔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把垃圾直接倾倒到海洋中,还有些渔民会把船上的垃圾带回岸边后就地倾倒,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垃圾会漂浮到海洋中,也会污染海洋。

按照目前我省执行的环卫制度,近海滩涂、海岸线等区域已经纳入了环卫保洁范围,但近海海面还属于无人管理区域。省住建厅副厅长许毅介绍,此次建立海上环卫制度,我省要求海上环卫与陆上环卫要实现无缝对接,除了近岸滩涂、海滩等外,沿海港口、码头、河流入海口等水域海面也要纳入环卫范围,保持整洁,无明显漂浮垃圾,无杂乱海草等。

将使用无人机等科技工具

追踪定位海上垃圾

近日,记者跟随省住建厅调研人员登上船舶,调研海口市海口湾沿岸垃圾分布情况,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记者几乎看不见大面积的垃圾,但海上垃圾越是分散,对于环卫工人而言,越是难以清扫。

刘艳龙说,由于海潮涨落,海洋垃圾会随着海水漂浮移动,导致难以监督管理,尤其是沿岸的礁石里残留的垃圾,大部分是随着海水涨潮漂浮起来,遗留在礁石里。“要把海面也纳入环卫保洁范围,需要有船舶作为运输工具,我们公司已经定制了16艘海上环卫船舶,用来运输海上垃圾。”

在陆地上清扫垃圾,环卫工人可分区域单独作战,但是到了水域上,不仅需要掌握开船技术,还需要环卫工人之间协同合作,尤其是遇到了木头、大型塑料制品等垃圾,必须相互配合打捞,否则还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危险。

据了解, 面对广阔的海域,我省环卫部门还需要各类科技手段进行助力,追踪海上垃圾。我省的海上环卫工作会积极推广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逐步建立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海上环卫作业模式。

“以后我们可能会运用到无人机、摄像头等监控、检查垃圾入海以及海洋垃圾的情况。”黄建科说,未来,环卫部门将探索使用无人机等科技工具“探路”,勘查垃圾在哪个海域,精准定位清理垃圾,以及加强对海面环卫工作的监督力度。

试点探索海上环卫制度

打造海南样板

许毅介绍,海南建立海上环卫制度,要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海海洋垃圾治理常态化,进一步打造整洁海滩和洁净海面,助力我省特色海洋经济发展,为全国建立海上环卫制度提供海南样板。

在环卫作业范围上,我省积极向海域扩展,包括沿海岸低潮线向海一侧200米、河流入海口、沿海港口、码头水域的海面,以及近岸滩涂都将纳入环卫保洁作业范围内。在环卫作业标准上,我省对海上垃圾打捞、近岸滩涂垃圾作业都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

海上环卫将继续延续我省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比如,港口、码头、酒店、工厂等向海的陆域和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海域部分,其垃圾清理、分类处理就由管理单位负责或由管理单位购买社会服务,由第三方机构负责。对城市规划区外的住宅小区,向海的陆域部分岸滩,有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的,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没有物业服务企业的,就由业主委员会负责。

“海南的海岸线很长,而且地形多样,不同地区清理垃圾难度不一样,如果推行海上环卫制度,那需要制定海上环卫保洁制度考核标准,不能和陆地的考核标准一样。”黄建科认为,由于海上垃圾清理的难度、区域和陆地垃圾不一样,需要对环卫公司进行不同的环卫保洁考核标准。

除了需要建立不同的环卫考核标准外,我省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海事局、林业局等部门将依据职责范围负责督促指导,以及监督海上垃圾的治理工作。同时,各市县将结合“湾长制”“河长制”等工作制度,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并将鼓励社会公民积极参与海洋垃圾处理与监督工作中来,全民呵护海洋健康。

(本报海口418日讯)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广东晒出“守护海洋”公益诉讼成绩单

发布日期

2020-04-22

 

广东晒出“守护海洋”公益诉讼成绩单

  整治入海排污口209个、清理污染海洋固体废物9.9万余吨

  办理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涉海洋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整治入海排污口209个、清理污染海洋固体废物9.9万余吨……今天,广东省检察院公布该省一年来开展“守护海洋”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成绩单”。

  根据最高检部署,自2019年3月起,广东省检察机关开展“守护海洋”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截至目前,共发现线索799条,立案464件,发出行政诉前检察建议354份,提起公益诉讼36件,支持起诉2件。其间,省检察院督办练江专案,开创了“全流域、跨区域、大兵团作战”成功经验,促使练江流域印染、冶炼等产业升级改造。

  着眼入海河流污染防治,广东省检察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签订《关于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作意见》,围绕西江、练江、韩江、珠江口、东江、琼州海峡、北部湾等7大水域及其支流,联合周边6个省份,签订协作机制13项,并对接河长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造协同合作“护海网”。

  同时,该省检察机关探索构建由微信小程序、网络爬虫技术、区块链存证平台及无人机拍摄取证等技术组成的智能办案系统;探索建立生态检察观察员和特邀检察官助理机制;深化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渔业、公安等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制定《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证据指引》,向有关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列明公益诉讼证据取证要点,提高调查取证效率,与国家级研究机构共同研讨将单一个案鉴定变为整体共性和个体相结合的评估模式,使生态损害修复评估鉴定所需时间大幅缩短、成本大幅降低,该院基于以上机制办理的非法捕捞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系列案被最高检评选为典型案例。(记者 韦磊)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2020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怎么做?

发布日期

2020-04-23

 

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世界自然养护大会……按照计划,以上会议将在今年召开。可以说,2020年是生物多样性超级年,2020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成为人与海洋故事的新篇章。

image.png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爱海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亦是题中之义。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郑苗壮博士撰文梳理了海洋保护目标的演进、实施,并给出目标建议,以飨读者。——题记

海洋保护目标的演进

海洋保护目标是国际政治议程上日益重要的问题。各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相关大会决议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海洋保护目标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进程,发端于约翰内斯堡提出“建立有代表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发展于“爱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保护10%的海洋和沿海地区”。当前欧盟、小岛屿国家、英国和澳大利亚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和平等国际组织要求到2030年保护30%的海洋。2020年是生物多样性超级年,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和世界自然养护大会在同年召开,将开启2020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新篇章。

20169月,我国在联合国总部对外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简称“《方案》”)。我国在《方案》中承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加大重要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科学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健全完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体系,探索海洋生态补偿及赔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升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能力,执行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计划,在最短的可行时间内,使鱼类种群数量至少恢复到能产出其生物特性所决定的最高持续产量的水平。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实施休渔制度,可持续利用现有渔业资源。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法律框架体系,加强沿海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幅度提高沿海和海洋保护区域面积比例,扩大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将自然海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到2020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比例达到5%,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海洋保护区的发展

海洋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采取各种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人类活动的管理措施,以养护生物资源,尤其是鱼类资源,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价值、储备鱼类资源,维持人类的生计、支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价值。至2019年底,全球已指定或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约16000个,覆盖超过28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9%,占国家管辖内海域面积的18.4%,占国家管辖外海域面积的0.45%。全球85%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然而,近年来国际社会热衷于指定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海洋保护区。自1963年我国第一个海洋保护地—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含海洋公园)为代表的海洋保护地网络。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271处,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公里,占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4.1%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之前,海洋保护区的数量少、面积小,多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近岸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后,沿海国的管辖范围由12海里领海拓展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地理条件优越国家的管辖范围甚至可拓展至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海洋保护区也随之由领海拓展至国家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当前,海洋保护区由国家管辖内逐渐向国家管辖外海域拓展,在国家管辖外海域仅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框架下建立2个海洋保护区,即由英国2009年建立的南奥克尼陆架海洋保护区、美国和新西兰2016年联合建立的罗斯海公海保护区。2018年联合国大会正式启动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就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政府间谈判,为在国家管辖外海域建立海洋保护区提供法律依据。

海洋保护区被广泛认为是衡量各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指标,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工具。为落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行动计划、履行保护10%的海洋和沿海地区的政治承诺,各国日益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海洋保护区的速度加快、个体规模超大、管理措施趋严。在1970年,全球仅有27个国家建立了118个海洋保护区。在2000年,全球海洋保护区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面积不足1%。至2019年底,全球已指定或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约16000个,总面积超过28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9%。自1960年以来,全球海洋保护区面积以8%的速度增长;自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以来,海洋保护区面积增加了15倍以上;自2016年以来,海洋保护区的覆盖率快速增长,新增海洋保护区面积约1100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管辖内海域覆盖比例由10.2%增至18.4%

海洋保护区覆盖比例在沿海国之间差异很大,保护区面积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别地理条件优越国家的努力结果。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智利以及基里巴斯、库克群岛和帕劳等地理条件优越国家海洋保护区覆盖比例占其管辖海域面积多已超过30%2006年,美国正式建立西北夏威夷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2007年更名帕帕哈瑙莫库瓦基亚海洋保护区),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且整个保护区禁止商业捕捞。自西北夏威夷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建成之后,美国引领掀起大型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浪潮。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密克罗尼西亚、帕劳和基里巴斯等小岛屿建立了一系列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海洋保护区,且多分布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稀少、密度最低的区域,整个保护区全部为禁止商业渔业捕捞和/或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保留区。

据统计,全球已建立35个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海洋保护区,大多采取禁止捕鱼、禁止采矿以及禁止或限制商业船舶航行等约束性措施,面积约17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面积的4.6%、占保护区面积的60%。在这35个超大型海洋保护区中,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区为6个。这些超大型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时间短,除个别保护区外,多为美国西北夏威夷群岛国家海洋保护区之后建立的,单个保护区面积超大且呈不断扩大之势,管理措施严格,多采用完全保护/高强度保护的管理措施,且分布在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社会活动密度较低的远小岛区域。

实施海洋保护目标的措施

为在2020年实现10%的海洋保护目标,各国可在国家管辖内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内立法、行政和政策措施,以多种空间管理工具保护海洋。当前,海洋保护区只覆盖了一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养护特别重要的区域,尚不具有充分的生态代表性,也没有得到有效或平等的管理。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方面的差距,海洋连通性问题仍有大量基础工作支撑。数量指标仅是海洋保护目标的一部分,有效和公平管理、连通性、代表性等质量要素是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的核心。制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海洋保护目标,应在全面评估“爱知目标”实施进展的基础上,既要注重保护数量,更要重视保护质量,设置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全球最低保护标准,各国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布局合理、面积适宜、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海洋保护区。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压力的增加,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修复和重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各国的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计划和科研监测计划时,有足够的管理、监测和资金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4个大海洋生态系,分布有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潟湖、岛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境。海洋物种多样性丰富,已记录到海洋生物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数的11%,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选划了52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其中黄海11个、东海20个,南海21个,总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主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6.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5年,中国进一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发布版面

法治

image.png 

主题

突出海洋自然保护地的整体性规划

发布日期

2020-04-24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黄中显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文件,需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维护海洋生态安全,谋求海洋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效应。

  本人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提出两点建议:

  规划编制应注重在海洋保护领域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和整合

  “十四五”规划编写工作机制要注重民主性和效能性,确定好编写计划、分工、责任和工作机制。“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诸多方面、尤其是管理体制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十四五”规划应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群策群力,明确责任,深刻剖析“十三五”以来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同时注重在海洋保护领域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和整合,充分体现各种主体利益的合理诉求,充分调研,注重调研区域选择的覆盖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充分了解地方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民众、地方居民的不同想法,让规划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能用、管用、解决问题。

  新规划要真正解决通过围填海“向海借地”难题

  “十四五”规划编写内容上要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合理设定目标、定位、原则和措施。

  在目标和定位上,要契合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把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地的政策性要求,在规划中进行充分表达。

  在原则上,克服“重经济利用、轻环境保护”、“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合作治理。

  在措施上,注重管理体制、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生态补偿、生态红线划定、环境监察以及环境责任等内容的制定。

  “十三五”规划中,在海洋生态保护上,虽然也明确各种禁止限制措施、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但是整体上还是注重事后修复性措施的运用,也没有真正解决通过围填海“向海借地”变相污染和破坏海洋保护地的难题。

  在新一轮规划中,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强调“生态优先”,确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自然地保护理念和政策导向,突出海洋自然保护地的整体性规划,对目前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保护地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类型化,加强类型划定、范围确定、行为限制、海陆统筹等具体保护措施。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好提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20-04-28

 

本报讯(见习记者 胡颖 记者 戚尔达)“感谢您关心这项工作!我们将吸纳您的提案建议,共同推动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4 月 24 日 18 时,市发展改革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给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凤懋伦发来消息。“没白‘急’。”凤懋伦长舒一口气。

 当天 10 时,上海民主党派大厦 9 楼会议室,一场提案办理答复座谈会如约举行。市海洋局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凤懋伦今年年初提交的一件提案作办理答复。

 提案名为“关于上海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议”。在建言方面,凤懋伦称得上是“老海洋人”。自学专业书籍、遍览文件资料,每一篇建言形成过程中都有过上百人次专家访谈……凤懋伦从一名“有热情的外行”转变为有关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咨询专家。在市政协去年编写的《提案的故事》一书中,他撰文记述 20 年来就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议题,提交 3 件提案、两次代表党派做政协大会发言的历程。回望建言形成和采纳落实的过往,他在文末言以明志,“20 年,远没到终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事日程,政协委员为之凝心聚力,责无旁贷”。

 “世纪之交,您所在党派开展有关海洋工作调研,我就见过您。2006 年,您提交有关拓展上海海洋经济的提案,我是提案办理者。我干了 30 多年海洋工作,政协委员对这项工作的持续推动作用,我有切实感触。”市海洋局海域海岛处处长管永华是凤懋伦的“老相识”,他为“20 年建言海洋情缘”佐证,向委员致以敬意。

 然而,此次座谈绝非老友重逢叙旧。

 “为期半年调研,我发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确需用提案再推一把。”凤懋伦说。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 2017 年 6 月国家海洋“十三五”规划对上海提出的发展目标。多年来,海洋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发展领域。“但上海可不能‘稳坐钓鱼台’。放眼全国,面向全球,海洋已成为当今各国抢夺世界发展制高点的竞技场和进行战略博弈的最前沿,面对深圳、天津、青岛等兄弟省市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方面的不断追赶,海洋如何助力上海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上海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当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一连串问号提出后,他强烈呼吁在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大力推进“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并列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上海加快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您的‘急’,我们感同身受!”汇报上海海洋经济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专题研究成果后,市海洋局和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随即与凤懋伦深入讨论。“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既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延伸,更是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上海要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竞争和国际合作为己任,以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为着眼点,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海洋战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尽力提升社会知晓度”等多项共识在提办双方探讨间形成。

 “能否把今天座谈共识带给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凤懋伦最关心的是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列入“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目标,“有需要我做的,随时待命”。

 “我会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提案和座谈主要内容!”参会的市发改委环资处相关负责人当即回应。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政协委员‘急’与‘助’,我们定不辜负。”管永华说。


                       钢 铁


发布版面

创新管理

image.png 

主题

湛江钢铁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

发布日期

2020-04-07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湛江钢铁或公司)是新建现代化大型沿海钢铁企业,致力于打造世界最高效率的绿色碳钢制造生产基地。公司物流区位优势明显、海运条件得天独厚,投产以来结合自身物流条件与业务管理特点,积极探索产成品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推进钢制品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推行信息化、精益化及自动化物流管理,提升物流作业效率与物流环节劳动效率,积极践行“简单、高效、低成本”的企业经营发展理念。湛江钢铁以“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理念为宗旨,充分发挥物流区位优势为目标,应用现代企业管理职能扁平化、流程柔性化发展理念,贯彻宝钢“一贯制”管理有效实践经验,借助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等工具,开展湛江钢铁出厂物流管理创新探索实践活动,通过贯通生产组织与出厂物流界面流程,推行物流作业计划与指令精细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管理,驱动物流效率突破瓶颈水平,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降本增效显著,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1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的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学者西泽修即提出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理论,时至全流程供应链管理、JIT 模式及互联网+等概念盛行的当今,此理论仍然适用。就湛江钢铁而言,在享有区位物流成本优势基础上,如何将此优势转化为成本、竞争力优势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1.1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背景

首先,企业整体系统创新是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先导。湛江钢铁作为新建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在充分汲取、借鉴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先进经验前提下,将现代公司组织架构扁平化趋势融入其中。具体到出厂物流管理上,区别于宝山基地将生产计划与出厂物流职能划分到不同部门管理,湛江钢铁以“计划一贯制”管理原则,将生产组织与出厂物流的计划职能整合由同部门同科室管理,管理职能整合为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是适应湛江钢铁业务运行特点的要求。地处沿海且海运物流成本优势明显,约为汽车运输的 25%及铁路运输的 50%,决定了高达 90%产品以海运出厂的物流运输结构。海运较其他运输周期长与满足用户需求的矛盾,成为驱动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快速高效精益物流管理的关键因素。按照传统生产计划与出厂物流脱离的管理模式,不仅沿海建厂的海运便利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因海运船型大、货物集批周期长导致合同无法有效交付而增加产品运输成本。

最后,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目标。出厂物流管理模式是适应公司物流仓储设施能力条件配置的结果,更是响应公司降本增效的措施。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效率提升、降低物流周转周期、节约直接物流成本与库存资金占用成本。

1.2 出厂智慧物流探索实践的背景

随着国家出台“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并稳步实施推进,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及设备自动化成为工业发展的时代趋势,湛江钢铁作为国内最先进的大型钢铁制造基地之一,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探索是企业保持先进性的必由之路。同时,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快速普及发展、使用门槛降低,也为钢铁类传统工业制造业推进智慧物流创造了积极条件。以上为外因,是推进出厂智慧物流探索的大背景,起决定性作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发展需求,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突破出厂物流效率瓶颈、保障生产顺行的现实需要。2017 年以来,湛江钢铁各产线完成产能爬坡,投产初期参考宝山基地的物流组织模式无法满足交付及物流周转需求,无法匹配公司高效运营的经营目标;同时湛江大雾、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通过提升出厂物流效率增强应急应对能力更是迫切需求。原有出厂计划指令管理为粗放式计划管控,计划安排与作业执行间无有效跟踪、反馈手段与机制,存在仓库、码头及车队间由人工重复、低效沟通等问题直接制约出厂物流效率发挥。

第二,是串联无人行车等设施设备、建立无人化“信息指令中枢”的要求。结合公司快速推进行车无人化、仓库少人化及码头少人化等项目改造,出厂智慧物流功能的建立,可以为行车、仓库、码头间的信息共享、指令统一及作业平衡构建桥梁,同时也为高效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是劳动效率提升、实现三高炉体系下人均钢产量 2500 吨的重要举措。传统工业企业一般来说存在物流环节设备技术含量不高、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作业环节等问题,湛江钢铁同样需要挖掘物流洼地劳动效率的潜力,提升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公司完成人均吨钢产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战略目标的抓手之一。

第四,是企业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的急迫需求。厂区段物流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将为打造钢铁全供应链实时信息共享奠定良好基础,为客户提供精确物流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2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主要创新点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通过业务管理界面与业务组织模式优化提升效率;智慧物流探索通过开发自动智能化模型与功能实现计划、指令及跟踪等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并探索新物联网技术在钢铁产品应用的可行性方案。

2.1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秉承公司“简单、高效、低成本”经营理念,适应现代企业职能扁平化、管理精益化、流程柔性化发展趋势,结合湛江钢铁出厂物流业务特点与管理职能分工,摸索出一套优势充分发挥、特点高度适应、效率极大提升的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大有裨益。

湛江钢铁出厂物流管理创新立足于“计划一贯制”管理理念,打破生产组织与出厂物流的流程界限,调整 KPI 指标考核方式,推行“出厂拉动生产”业务管理新模式,将生产组织与出厂物流整合成为有机整体,形成生产组织关注出厂物流、出厂物流考虑生产组织的良性运作关系,实现出厂物流计划合理管控、作业执行活动信息化与高效化、前后环节顺畅及快速低库存周转等效果,助力公司打造世界先进物流运作体系。

管理模式形成的创新点主要有:

1)出厂周计划制度,最大程度发挥生产与出厂紧密衔接的优势,把出厂组织需求纳入炼钢、热轧、厚板及冷轧生产排程考虑因素,打通生产与出厂流程,驱动出厂物流有序、高效运转。

2)按港口集批生产模式,加速集批速度、缩短等待周期、降低日常周转库存。

3)小流向港口生产与发运方案评审机制,解决小批量订货港口物流发运难、合同交付完整性差等问题。

4)末端库库存统一管控,解决在制品库存与产成品库存分属不同管理主体导致的能力损耗,实现统筹平衡管理、末端库仓储利用率最大化、提升产品直装出厂比例。

5)船舶待加载与框架集批模式,减少不增值转库业务量、适应湛江规模化水运出厂物流模式,是实现效率再提升的关键措施。

2.2 出厂智慧物流探索创新

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是未来城市钢厂的必备特征,是公司抢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伴随物联网技术、通信定位技术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的价值潜力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认可,使得企业推进智慧化物流、无人化物流模式成为最新发展方向。湛江钢铁出厂智慧物流探索面向厂区钢制品物流活动的计划、仓储、吊装、运输及串联无人化设施设备等环节。主要创新点如下:

1)运用智能化自动算法模型生成物流作业指令,统一管控、指挥全厂钢制品物流作业活动。

2)通过装货配载自学习模型实现全部运输工具的配载方案自动形成,并通过配载信息共享串联起无人化行车等设施设备。

3)借助车辆 GPS 跟踪定位技术、应用最优路径算法开发智能模型,驱动车辆作业任务指令自动化调度。

4)开发物流计划智能自动化编制功能,实现物流计划及时、自动、精确编制下发管理。

 切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建成集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及集约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先进智慧物流体系。

3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的实施

3.1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实施

湛江钢铁对出厂物流计划管理界面进行优化调整,将其划入制造管理部职能范围,实现生产组织计划与出厂物流管控“计划一贯制”管理模式,使炼钢、热轧、厚板及冷轧生产排程考虑出厂物流组织需求成为可能,打破了生产物料需求管理与产成品销售物流分离的局面,为不断探索、实践更高效的出厂物流组织模式奠定了基础。在职能界面划分创新基础上,以“出厂拉动生产”理念探索形成了出厂物流管理新模式。

1)出厂周计划制度

各生产机组计划员依据合同结构、交期及用户需求等信息,评估生产计划安排,制定未来 7天生产准发材料在具体交货站港分布的重量;出厂物流计划员收集、汇总所有机组生产准发预测信息,结合产成品库存现状及全月发运方案、用户需求等信息策划未来 7 天船舶需求计划并由物流部将需求计划落实到具体船舶,实现产品产出与发运的紧密衔接、有效缩短两个环节间衔接的周期。同时,对准发预测及船舶需求计划实现严格的跟踪、核对机制,促进制度模式再完善。出厂周计划制度是解开湛江非航运中心、洽船周期长、运力准点率差困局的钥匙,也是连接起生产与出厂的桥梁。

2)按港口集批生产模式

贯彻“出厂拉动生产”模式,生产工序在材料申请、轧制计划安排及包装准发时将合同中“交货站港”信息作为关键条件,在满足机组规程生产工艺基本前提下,优先满足按港口集批生产模式,提升物流流向集中度,极大缩短集批待发运的时间周期,为高效、快速物流发运创造了有利条件。

3)小流向港口生产与发运评审机制

小批量订货港口交货是规模化海运物流组织中的难点,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用户口碑并造成物流成本增加。湛江钢铁为解决此难题建立了生产与发运方案评审机制,每月初出厂计划工序梳理出需评审的小流向港口及合同清单发各工序生产计划评估生产节点安排,最后通过集中讨论、商量方式制定各个港口的最晚产出节点;出厂工序以此节点策划物流发运方案;促成合同完整交付率提升、并为出厂发运方案预留了充足的组织策划应对时间。

4)末端库库存统一管控

利用在制品与产成品同属制造管理部一个科室管理的协同优势,将全厂末端库库存水平调节统一归口出厂计划工序做管控,对各末端库整体仓储能力与警戒线做统筹管理,库存高位时调整产成品比例、库存低位时充分发挥其仓储能力,达到库存统一、灵活调整,实现仓储效用最大化目的。

5)船舶待加载与框架集批模式

船舶待加载作业模式指制造部出厂计划工序利用出厂周计划准发预测与生产实时进度信息,评估产品已产出量及未来产出进度可满足船舶连续装载作业的水运计划模式,在码头装船作业过程中不断加载装船计划。框架集批模式指预测未来两天内要批量装船的产品,在船舶未到港前使用空闲框架做提前装车出库、集中堆放,待船舶靠港后直接吊装。两种模式都是加快物流周转效率、减少不增值转库作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模式。

6)相关系统功能适应性改造

为适应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效信息系统工具支撑,对 MES 系统实施了适应性改造。在生产模块着重增加出厂物流字段信息、反之同理,并重点改造批量处理、新增按港口统计在制品实时库存分布查询等系统配套功能,前后改造点超过 200 个。

3.2 出厂智慧物流的创新实践

结合湛江钢铁出厂物流管理创新业务模式、操作流程,以物流效率提升、劳动效率提升为根本目标,创新开发自动化、智能化、模型化智慧物流管理集成平台,为突破物流效率提升瓶颈、实现水平再提升创造驱动力。出厂智慧物流探索活动主要面向物流计划管理、物流作业执行及物流基础应用技术三个层面,物流计划管理重点研究了计划自动智能化管控模式;物流作业执行层面是出厂智慧物流创新的核心模块,通过出库队列、装货配载、车辆调度等模型功能实现物流作业指令管理、过程跟踪智能化、信息化;物流基础应用技术主要试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钢铁产品应用的可行性,探索科学的推广方案。

具体创新实践做法及效果如下:

1)产成品物流计划智能化项目

产成品物流计划智能化项目是探索物流智慧计划管理的载体。物流计划智能化功能覆盖全品种全类型产成品物流计划(水运计划、汽运计划、铁运计划及转库计划),将出厂计划规程与业务运行实绩、规律及现场条件做融合研究,提炼出计划编制管理基础规则,通过信息项目改造实现了各类型计划的自动、定时智能化管理。

①转库计划自动化

设置末端库与厂外库警戒线,系统实时跟踪库存实绩,对末端库库存达到警戒线的库区,依据即时装船计划安排,自动挑选非装船计划流向材料定量编制下发转库计划,同时自动跟踪判断厂外库使用情况、选择合适入库库区,并实现执行进度跟踪。此功能发挥了计算机系统全面、及时、精确掌握信息的优势,实现转库计划合理、精细化管控。

②水运计划自动加载

设置船舶按品种、规格的装载计划方案,配置不同合同、材料、库区的计划优先级,实现船舶计划自动加载下发,解决出厂计划工序无夜班人员值班、造成计划下发不及时问题;同时也就日班计划人员从重复性计划编制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方案策划、异常管控等更具价值的工作中。

③汽运与铁运计划自动编制

分别设置汽运、铁运计划承运商业务比例、装车方案规则,定时自动实施汽运与铁运计划自动编制、下发,目前汽运计划自动下发率达到 98%;系统规则参数化功能实现业务自动分配、业务比例跟踪,简单高效并规避了人工分配造成的廉洁风险与分配不合理。

物流计划智能管理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出厂计划工序夜班无人值班造成转库粗放管理、水运计划无法编制等难题,也为劳动效率提升、将日班计划人员从重复性计划编制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方案策划、异常管控等更具价值的工作中。

2)出厂物流效率提升项目

出厂物流效率提升是实现物流作业执行层面智能化的核心项目,也是湛江钢铁实现智慧物流管理的最关键组成。湛江钢铁出厂物流计划执行模式沿袭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做法,投产初期支撑了业务的运转;随着公司生产经营水平提升及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原有出厂物流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粗放、信息化水平不高、人工协调干预多等问题逐步成为制约效率再提的瓶颈,也无法适应公司实施仓库行车无人化发展趋势的要求。2017 年起,成立了公司级出厂物流效率提升项目推进团队,通过咨询韩国浦项等标杆企业做法确立了创新方向,以问题导向实施智慧物流项目改造,针对计划、仓库、车辆、码头等环节开发实现了出库队列模型、装船(火车/汽车)自动推荐配载模型、车辆自动调度模型及汽运 APP 终端等智能化功能。

①出库队列模型

以全厂各类型物流计划为输入、以下工序到货时间需求未约束条件、以出库均衡、缓解冲突、满足需求为目标函数,运用迭代算法模型,输出出库队列结果,实现全厂物流出库材料顺序指令化、任务化,为车辆框架运输资源调度、仓库出库作业顺序提供标准,解决了物流计划粗放管理、人工干预环节多、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瓶颈异常原因等问题。

②装船(火车/汽车)自动推荐配载模型

建立船舶、火车皮、框架及卡车基本信息数据库,将运输工具装货配载的规则、需求形成自动化运算推荐配载模型,以物流计划作为输入,以运输工具到位作为触发点,触发模型运行、输出装货配载方案,替代人工方式制定装载方案。

③车辆自动调度模型

以出库队列顺序为输入,统筹考虑距离、车位占用等动态因子及计划优先级、指令优先级等静态因子因素,辅以在车辆上按照作业指令接收、确认、完成终端通讯设备,实现车辆作业自动调度。截至 2018 年 12 月,项目覆盖区域车辆指令自动调度率达到 100%,有效提升运输工具资源调度效率、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费用,为湛江钢铁三高炉运输工具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管理决策。

④汽运 APP 终端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汽车提货计划的派车、审核、进门、验单、排队、车位分配、配载、出门等全流程信息、节点、操作整合到移动 APP 上管理,实现汽运提货无纸化验单及作业全过程信息化跟踪、管理;同时通过排队功能实时展示各发货点车辆排队、装车作业情况,引导提货车辆及时错开发货繁忙时段及发货点。

⑤作业过程可视化监控功能

仓库作业监控:实时高效跟踪派车、到库、装车、离库各环节作业情况,实现异常问题及时发现、跟踪、处理。

车辆排队监控:系统简洁页面展示各库区当前车位排队信息,投入减少人力即可实现多库区作业情况监控。

车辆定位跟踪:借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厂内车辆运行做实时监控,为车辆自动调度提供精确决策依据。

配载图信息共享:将末端库与成品库的装车信息形成电子配载图,在厂内库区间共享,减少入库材料扫描、识别环节,如图 1 所示。

3)物流基础应用技术研究

随着公司全面推进行车无人化改造,仓库无人化管理将成为下一步发展趋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成为出库材料信息实现无人化校验的关键技术。因钢铁产品存在金属干扰性强、产品规格大、要求识别距离远等特点,市场上无法直接提供可靠无线射频识别应用技术方案,为此湛江钢铁成立了专项技术研究团队,经过方案设计、设备生产调试、实际情景测试等工作,目前已探索试验出从标签、设备生产到产品应用识别的整体解决技术方案,为后续推广应用储备了技术基础。

4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与智慧物流探索实践的效果

4.1 直接经济效果

通过管理职能界面优化与出厂拉动生产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出厂物流组织效率;以“出厂物流效率提升项目”为核心的出厂智慧物流探索,全面促进了物流作业执行效率提升,为实现高效物流组织管理奠定了基础。2018 年是管理模式创新与出厂智慧物流功能共同运作的第一个年份,当得即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1)发货与周转效率

产品出厂周期下降 20%、由 4.8 天缩短至 4 天;促成产成品周转库存量下降 2 万吨,由 12万吨周转水平下降至 10 万吨,此项每年减少库存占用资金 312 万元。

2)内贸产品直装率

直装率绝对值提升 17%,由 58%提高到 75%,通过减少一程短驳加一次出入库每吨可节约

15 元物流成本,此项每年节约物流成本 2110 万元。

3)劳动效率提升

通过指令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效应,减少过程跟踪与协调工作量,实现物流作业模块减员 21人,年用工成本节约效益 336 万元。

 4.2 间接社会效益

出厂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一套以“出厂拉动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将生产物流与出厂物流整合成强关联性业务流程,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出厂智慧物流探索了一条从计划管理到计划执行、现场作业的全流程钢制品智慧物流实践路线。随着钢铁产业沿海化布局趋势日益上升,上述创新成果对国内其他钢铁企业推进物流管理优化与智慧物流实施过程中可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image.png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市场机遇显现 钢铁业智能化将提速

发布日期

2020-04-14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日前,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企业对策专题研究》线上视频直播中,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综合规划处处长李闯做了《科学规划助力钢铁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李闯认为,未来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钢铁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重,面临供需严重失衡、资源保障能力弱、环保治理水平极不平衡、产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组织结构较为分散、能源约束问题十分突出等诸多严峻考验。

“科学规划是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李闯强调。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现代化竞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钢铁市场需求回升趋势明显,特别是建筑钢材需求恢复较快,但制造业受疫情拖累,市场需求后续增长乏力。专家指出,这次疫情将有望缩短传统产业,尤其是钢铁等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而智能制造将加快钢铁行业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变革,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正在逐步形成。在国家多项政策和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各地的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建设快速启动。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也迎来了兼并重组、绿色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工艺技改、产业链建设、工业互联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只有认识机遇、把握机遇,将机遇转化为前行的竞争力,才能赢得未来发展。李闯表示,做好钢铁“十四五”规划,必须认清新特点和新变化,比如“问题+使命”双重导向的特点更为突出,“补齐短板+增强长板”的作用更为明显,跨界发展、负面清单、新一代智能制造以及产业政策纠错机制,都将对钢铁工业产生深刻影响。

做好钢铁“十四五”规划,必须抓住重点:一是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规划和企业规划,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偏向总体规划,有的更注重专项规划,但产业政策和行业形势、竞争力、市场需求三个方面是所有规划的核心,决定着规划方向,必须做专题研究和深入分析。二是要注重借助专业机构的权威专业力量,更高质量地完成“十四五”规划,以期在未来发展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在正确方向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力前行。

李闯强调,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规划落地实施,这是规划的核心目的,也将是规划效益的最终体现。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欧钢协呼吁疫情期间加严措施支持钢铁业

发布日期

2020-04-14

 

欧洲钢铁协会(Eurofer)呼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帮助该地区的钢铁业获得喘息之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严重损害了钢铁生产商,迫使其大规模减产。

欧洲钢铁协会在向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致信中表示,钢铁行业正在为生存而战,疫情已导致订单取消、设施闲置。各国政府和欧盟应当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防止疫情对钢铁行业造成极端打击,毕竟该行业被认为对欧盟具有战略意义。欧洲钢铁协会要求采取更严格的保障审查措施,出台更多新的进口限制和新法规,以抵御全球性疫情的影响。

进口保障措施

据该协会称,目前的进口保障配额水平应立即大幅度降低,为期六个月,降低幅度约75%,以使进口量与疫情下的灾难性情况保持一致。在欧盟对2020年四季度及以后的形势进行审查后,可以考虑降低目前25%的进口关税水平。欧洲钢铁协会称,该措施是比例相称的、透明的、暂时的,并符合WTO规则。它使供应链能够在这场危机中继续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快疫情过后的复苏。该协会称,保障措施不包括从欠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3月31日的最新欧盟委员会(EC)数据显示,全球热轧卷配额仍有157.5万吨的未使用余额可供进口,这主要是来自2019年12月底未使用的119.6万吨配额余额延续到2020年一季度。

据悉,来自俄罗斯、亚洲和巴西的竞争性报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随着俄罗斯卢布贬值,热轧卷价格走低,亚洲地区给出更有吸引力的报价,该地区钢厂正在全力寻求任何可以弥补因疫情停产造成需求下滑的机会。

欧洲钢铁协会还提议按照GATT 1994协议第XXI条的规定,在保障措施范围之外实施紧急进口限制,另外还要求欧盟将钢厂指定为欧盟和成员国抗击疫情的“必要行业”,并鼓励各国政府在危机期间保持钢厂运转。

碳泄漏和绿色钢铁

欧洲钢铁协会还强调了碳泄漏问题。为了避免由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推高电价,该协会正在寻求重置基于基准值的间接成本补偿,从目前的最高75%回归到最初的85%,并达成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适用的协议。该协会正在推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形成不可抗力条款,以确保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生产和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的状况不会导致2020年后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减少。

欧洲钢铁协会还强调,其希望继续在国家和欧盟层面进行讨论,以实现基于《欧洲绿色协议》的“绿色钢铁协议”,因为这是目前非常有利于钢铁行业的措施,包括欧盟国家援助规则的灵活性,以便为钢铁行业及其客户提供快速支持。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英国发布巨额基础设施预算支持钢铁业

发布日期

2020-04-14

 

英国政府于3月11日发布了2020年预算文件,其中宣布到2024-2025年在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项目上的总投资额将超过6000亿英镑。

  根据官方政策文件,英国计划在2024-2025年之前为英国的公路、铁路、通讯、学校、医院和电网提供6400亿英镑的总资本投资,以弥补基础设施部门的投资不足。据了解,英国这项基础设施投资是1955年以来最高的。特别是公路方面获得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预计将在2020-2025年间达到270亿英镑。

  新的预算将使英国钢铁生产商受益,包括自由钢铁公司(Liberty Steel)、Celsa钢铁公司、英国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等,尤其是在政府承诺采购更多当地生产的钢材产品的情况下。英国最大的国有钢企自由钢铁公司负责人表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时代为政府提供了一次真正的机会来实现其大型项目优先采购英国生产钢材的承诺。

  英国钢铁企业欢迎新的政府预算,但也敦促政府加紧应对英国制造商面临的挑战,例如拖累竞争力的高电价以及针对工厂和设备投资的惩罚性的税收政策。英国钢铁公司也呼吁政府在高昂的电价和商业费率方面采取改革措施,并为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钢材采购设定明确的目标。

  另有消息称,英国政府向位于提赛德的材料加工研究院提供了2200万英镑,用于为期五年的可持续钢铁和金属创新计划。这项投资有望支持英国的钢铁行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这项研究将致力于提高生产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并推动中小企业的低碳供应链、电力和氢基炼钢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此外,这项研究还将支持英国钢铁企业满足国内市场对成品钢的需求。材料加工研究院指出,创新对于确保英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提高生产力并实现碳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此前,英国政府还向利兹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拨款126万英镑,用于帮助英国钢铁行业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发布版面

国内市场

image.png 

主题

3月份国内钢铁原料价格震荡调整

发布日期

2020-04-14

 

在宏观经济预期并不看好的背景下,3 月份我国钢材出现一波下跌行情,焦炭、废钢等原料价格跌幅弱于钢材跌幅,其中铁矿石价格相对坚挺。4 月份钢材价格仍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原料方面或继续延续下跌趋势,铁矿石或强于其他原料产品。

炼焦煤

3 月份全国炼焦煤市场整体呈现弱势下行走势,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优质炼焦煤率先大幅下跌,而配焦煤及高硫焦煤降幅空间相对有限;第二,地方煤矿及民营煤矿大幅下调炼焦煤价格,而主流煤企价格波动有限,多以维稳为主;第三,价格下行主要原因是需求端主导的下行。3 月份焦炭价格持续下行,四轮降价后,焦化厂利润基本处于微利状态,为降低成本压力,焦化厂多消极采购,以消化库存为主,煤企销售压力较大。受此影响,山西、内蒙、陕西、山东等地民营煤矿普遍下调炼焦煤价格,幅度 30-270 元/吨;其中优质炼焦煤降幅 50-270 元/吨,配焦煤降幅 30-50 元/吨;降价后,吕梁地区低硫主焦煤出矿含税价 1400 元/吨,济宁地区气精煤出矿含税价 820 元/吨。

供应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 月份我国原煤产量 48903 万吨,同比下降 6.3%,炼焦煤产量 6112.9万吨,同比下降 6.3%。进入 3 月后,随着产地煤矿陆续复产,多数煤矿已经开始满负荷生产,目前煤炭供应维持宽松态势。

进口方面,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1-2 月份我国进口炼焦煤 1535 万吨,同比增长 49.3%。

利润

受需求表现偏弱和价格下跌的影响,3 月份钢铁产业链利润整体处于下滑通道,其中炼焦煤毛利润 480 元/吨左右,环比下滑 60 元/吨。后期炼焦煤受需求的影响,价格仍将承压,炼焦煤毛利仍有稳中下降的可能。

预测

目前全国煤矿生产已经恢复正常,再加上进口蒙古炼焦煤陆续恢复通关,炼焦煤供应充足,煤企库存开始攀升。内蒙及宁夏地区部分焦炭价格提涨 30-50 元/吨,但这两个地区非焦炭主产区,价格提涨对整个焦炭市场价格的影响有限。目前山西、河北及山东等地焦炭市场价格多僵持维稳,四轮降价后焦化企业利润已经处于盈亏边缘,后期继续降价空间将收窄,但不排除第五轮降价的可能。整体看焦炭价格暂时不具备反弹条件。预计后期炼焦煤供应宽松将成为常态,而需求受焦炭利润萎缩等因素影响表现乏力,供需矛盾不断凸显,4 月份炼焦煤市场价格将持续承压运行。

焦炭

3 月份焦炭市场价格前跌后稳,交易平缓,3 月 31 日华东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承兑价 1665元/吨,环比下滑 150 元/吨,跌幅 8.26%。3 月中上旬由于终端需求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复工缓慢,导致钢材销售不佳,库存累积至高位,钢价亦不理想,钢厂转而打压焦炭采购价格以转移成本压力,焦炭价格连续下调三轮共计 150 元/吨。焦炭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焦企利润空间极大收窄,2 月下旬至 4 月初四轮降价落地后,部分焦企已陷入亏损状态,挺价意向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贸易商开始活跃,积极抄底,市场心态受到提振。3 月下旬钢材价格回暖,出货情况有所改善,钢材库存下降,钢厂维持按需采购,原料库存维稳。受贸易商集港影响,3 月内港口库存持续增加,报盘价弱势下滑,成交平平。截至 3 月 31 日主产区准一级焦价格:山东出厂价 1720-1730 元/吨,山西出厂价 1600 元/吨左右,唐山到厂价 1750 元/吨左右,邯郸出厂价 1640 元/吨。

供应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 月份我国焦炭产量 7064.1 万吨,同比下降 5.5%。3 月份国内规模以上独立焦企平均开工水平持续回升至高位,预计 3 月份焦炭产量环比将有所增长。进口方面,1-2月我国焦炭进口量为 15 万吨,上年同期进口量极少。

库存

截至 3 月 31 日,卓创统计,河北地区主流钢厂平均焦炭可用库存约 12.2 天,较 2 月末增长1 天。由于焦化厂发货较为积极,加之运输恢复,钢厂库存呈现回升迹象,但由于焦炭价格持续下滑,钢厂多数维持按需采购,稳库为主。

港口方面,3 月上半月贸易商陆续复工,但是焦炭价格下滑,成交清淡,山东两港库存维持低位。下半月焦炭价格触底,贸易商积极入市抄底,集港增多,使得两港库存持续回升。截至 3 月 31 日,日照港港口库存 120 万吨,较 2 月底增长 42 万吨;青岛港港口库存 172 万吨,较 2 月底增长 7 万吨;山东港口总库存 292 万吨,较 2 月底增长 49 万吨,环比增幅 20.16%。焦企高负荷运行,焦炭供应充足,不过终端需求不旺,贸易商采购积极性有所下降,预计 4 月份山东港口总库存增速或将明显放缓。

利润

2 月下旬以来,焦炭价格下调四轮累计下降 200 元/吨,同期炼焦煤虽有下降,但降幅较大的主要是主焦煤,配焦煤降幅有限,加之焦化副产品粗苯、煤焦油等价格跌幅较大,因此焦化厂利润持续萎缩。目前多数焦企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山西部分企业已陷入亏损状态,3 月份山西焦企平均利润-5 元/吨,环比下滑 103.5%。

预测

预计 4 月份焦炭利好因素不足以支撑价格,炼焦煤预期承压运行,焦炭成本支撑一般。供应端,3 月份各地焦企开工均恢复正常,平均开工水平已突破 80%,预计 4 月仍将维持高位,焦炭供应稳中有增。近期下游钢材价格震荡调整,钢厂成品材去库存仍需时间,另外钢厂虽检修结束或复产,但多数企业依旧维持按需采购,短线需求难有较大改观。近期个别焦企计划价格提涨,但部分钢厂存在压价意向,多数企业保持观望态度。短期内焦炭供需或仍偏宽松,预计 4 月中上旬焦炭价格将延续弱势趋稳态势,若终端消费恢复,带动钢材去库存顺利进行,则 4 月下旬或有转机。

铁矿石

3 月份国内铁矿石价格维持震荡调整,3 月末铁矿石期货价格跌幅开始明显增大。国内钢厂为应对下游需求下降而降低企业开工负荷,高炉检修明显增多,对铁矿石需求强度有所下降。

价格

3 月份铁矿石普氏指数均价小幅回落。截至 3 月底铁矿石普氏指数报价 82.55 美元/吨,同比下降 5.71%,环比下跌 1.61%。3 月份铁矿石指数均价 84.21 美元/吨,环比下跌 2.25 美元/吨。

供给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1-2 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 1.768 亿吨,同比增长 1.48%;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 1.069 亿吨,同比增长 0.84%;自巴西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 3607万吨,同比减少 13.35%。国内生产方面,1-2 月份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 11119 万吨,同比下降 4.6%。从铁矿石供应整体变化来看,国际矿山和国内矿山供应量仍保持相对高位,铁矿石供应量大增,过剩情况有所增加。

港口库存量止降回增,据卓创数据,截至 3 月底,国内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总量在 11694 万吨的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 3008 万吨,环比减少 376 万吨。3 月份国内钢厂利润持续下滑,钢厂生产力度有所下降,铁矿石消耗明显下降。

需求

从铁矿石需求来看,国内钢铁行业开工水平略有下降。3 月底卓创调研的国内建筑钢材企业高炉开工率为 87%,较 2 月底上升 3.9 个百分点。其中唐山地区高炉开工率略有上升,达到 78.57%, 较 2 月底上升 9.57 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 1-2 月份粗钢产量为 15470 万吨,同比增长 3.1%;钢材产量为 16713万吨,同比下降 3.4%;生铁产量为 13234 万吨,同比增长 3.1%。

据卓创监测数据,3 月最后一周国内建筑钢材产量为 695.65 万吨,环比增加 56 万吨,钢材生产力度在 3 月份明显恢复,但较 2019 年高位水平仍有不小差距。钢材生产能够从侧面反映原料需求情况,3 月份铁矿石需求相比 2 月份明显恢复。

预测

3 月份国内钢材生产情况明显好转,但受国际市场恐慌情绪的影响,钢材价格呈现下跌趋势。虽处于消费旺季,但由于需求预期较差,市场较弱。铁矿石主要生产国受疫情的影响,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市场同样偏弱,但价格具有一定的抗跌性。预计 4 月份铁矿石价格仍面临经济和需求的压力,价格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但整体走势或好于其他原料。

废钢

3 月份国内废钢价格呈现震荡下跌走势。截至 3 月底,卓创废钢价格指数 858.61,环比下跌6.33%,跌幅次于焦炭。钢厂利润受到钢材价格下跌影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钢厂原料采购意向不足,价格看跌。

需求

据卓创统计,全国 189 家样本钢厂 3 月份废钢到货量为 423.81 万吨,环比增加 384 万吨;废钢消耗量约 403.81 万吨,环比增加 26.97 万吨;截至 3 月底库存量约 327.02 万吨,环比增加 9.94万吨。受春节假期延长的影响,国内废钢消耗量明显下降,3 月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价差及利润

3 月份国内螺纹钢与废钢价差小幅回升,短流程炼钢亏损情况有所缓解,截至 3 月底价差为1165 元/吨,环比增加 170 元/吨。电炉生产企业亏损有所缓解,3 月底电炉生产螺纹钢亏损 20 元 /吨,环比减少 132 元/吨。

 3 月份国内电炉开工有所恢复。卓创数据显示,3 月底国内 66 家独立电弧炉企业开工率为34%,较 2 月末上升 31.9 个百分点。

预测

钢厂利润下滑压低废钢、焦炭等原料采购成本,3 月份废钢价格呈现震荡下滑趋势。目前国内黑色系产品均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钢厂方面难以提高废钢采购价格。4 月份废钢价格仍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废钢价格或进一步回落。

image.png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image.png 

主题

钢铁企业练内功 并购提高资源配置

发布日期

2020-04-15

 

由于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同时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增加,钢材价格同比下降,去年钢企盈利削弱。

  但是A股上市钢企中,一些企业经过整合并购盈利以增强,如整合旗下特钢资产的中信特钢去年净利53.86亿元,增幅达50.45%。还有一些企业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力,去年净利大幅增加,如不锈钢管厂商久立特材、武进不锈。

  行业的相关人士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企行业的并购整合仍旧是趋势。企业需在提高特钢比例、增加产品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方能在之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增强盈利能力。

并购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2019年由于钢铁产量增幅加快,钢材价格呈窄幅波动下行走势,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回落。

  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2019年钢铁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下降48.86%,特钢下降19.82%,相对而言下降幅度较低。

  重组宝钢、马钢、重庆钢铁之后的中国宝武去年粗钢产量9522万吨,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宝武去年利润总额345.2亿元,同比增利6.9亿元,比全球第二的安赛乐米塔尔盈利能力强很多;市值第二的中信集团去年整合旗下特钢资产的中信特钢去年净利53.86亿元,增幅达50.45%,超额完成业绩承诺。这说明钢企在整合后形成的规模效应明显,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近期中国宝武董事长陈德荣在采访中也表示,中国钢铁产量虽然占全球钢铁的50%,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历程还短,大量企业(相较于行业其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分布较散,装备水平较低、行业秩序较乱,因此需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来解决“小、散、低、乱”的问题。中国宝武产量名列前茅,但“规模世界最大”还只是第一步,是最表面的东西。接下来,中国宝武将做专业化整合,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进军高端产品成效明显

  在一些传统大型钢铁企业盈利下降的同时,不锈钢管行业利润大增。

  从产业链来看,不锈钢管材行业上游为不锈钢冶炼、辅材制造和不锈钢原材料经销行业,下游是工业或民用用户市场,以及废钢回收行业。2019年度,不锈钢管材下游行业投资增速,国内大型项目对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石油化工领域销售稳中有升,不锈钢焊接钢管市场需求旺盛,销售增加。

  在常规环境中使用的不锈钢管,生产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而在复杂环境(如电站锅炉、石油炼化、煤化工、天然气输送等环境)中使用的不锈钢管,各项性能整体要求较高,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国内大规模生产厂家较少,主要面对国外相关生产厂家的竞争,A股上市公司在提升我国高端不锈钢管的进口替代水平方面下足功夫。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不锈钢管行业已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国内行业先驱者的引领下,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断淘汰缺乏创新能力和规模优势的小型不锈钢管企业,以带动国内高端不锈钢管市场的发展,目前来看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久立特材耗费5.4亿元持有永兴材料10%股份,而去年全年久立特材向其采访额达到4.15亿元,占年度采访总额的12.13%,永兴材料成为久立特材第一大供应商,同时合金公司还向永兴材料购买了快锻项目,进一步加强公司在高端产品领域的研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增加高附加值出口

  专业人士分析,对比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显示传统钢铁行业逐渐成熟之后,特钢产业将迎来显著增长的时期,比例达20%左右。目前,我国特钢产量占比偏低,未来特钢、高端不锈钢消费将大大提高,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依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预计2020年我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将到16.9万公里,2025年达到24万公里。我国油气管网建设仍具有较大潜力,将带动对油气运输用钢管产品的需求。

  近年来,宝钢、攀钢等老牌国企在特钢和不锈钢方面持续发力,不过生产工业用不锈钢管产量较小,而不锈钢企久立特材、武进不锈等却不断扩产,发力高端产品,成绩斐然。

  特别是久立特材在英国利兹大学设立首个海外研发中心——久立腐蚀与完整性中心,进一步为全球工业领域提高特种合金材料性能提供支持。并且近年来公司通过募资和自有资金累计已投入4.17亿元用于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项目、年产5500KM核电、半导体、医药、仪器仪表等领域用精密管材项目、年产1000吨航空航天材料及制品项目、核电加热器和冷凝器用耐蚀精密焊接管建设等项目公司的技术与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发布版面

产经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转型拓展新市场

发布日期

2020-04-22

 

image.png 

日前,工人在唐山市丰润区一家钢铁企业炼钢炉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钢铁业,世界钢铁业的“半壁江山”。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钢铁业的生产运行造成哪些影响?企业能否战胜困难、度过危机?市场的变化又带来哪些新机遇?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调查采访了多家钢铁企业、多位行业专家。

  物流瓶颈及时打破,下游行业复工复产

  钢铁市场逐步回暖

  “2月10日,800吨;2月20日,2000吨;2月25日,3000吨;3月初,4500吨,基本恢复往年水平。”看着连日攀升的钢材出货量曲线,河北永洋特钢公司办公室主任贾发岭长舒了口气,“3月份以来,公司经营逐步恢复正常。”

  “从紧张、焦虑到坦然应对、从容坚定。”过去3个月,不少钢铁企业有着与永洋特钢相似的经历。在我国,多数钢厂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生产具有连续性,通常在春节期间也不停工。然而,疫情的袭来却打乱了不少钢厂的生产节奏。

  “最大难题是物流受阻。”贾发岭告诉记者,由于春节前后各地加强了交通管控,原料运入和产品外运受到不小影响,“公司节前备下了1个月的原材料,倒是能让生产线转起来,可车辆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到2月中旬,企业库存一度达到17万吨,比正常水平高出一倍多,“连角落都堆满了货,我们一直犹豫停不停工”。

  贾发岭的担心,随着物流的日渐畅通逐步消散,“2月17日起,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落地,一下子调动起货运企业的积极性。2月下旬,各地陆续放开交通管制,公司再没遇到什么物流问题,行业运转也开始恢复正常。”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中钢协”)统计,到2月21日,钢铁会员企业开工率已达96%,长流程钢铁企业基本都在保持生产。

  受疫情影响,建筑、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延期开工,导致下游需求下降,不少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减产限产、停产检修。沙钢集团一度停产了3座电炉、3条棒材线,2月份产量下降9%左右。

  从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1—2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为103.34点,同比下降3.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8219.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8.9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1.4%、34.4%。需求延迟、市场低迷、钢价下跌、收入利润下滑,成为前两个月钢铁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疫情不会影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有竞争力的企业也绝不会轻易被疫情击垮。”正如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所言,压力面前,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有足够的底气战而胜之。

  “河北邯郸周边的钢铁企业目前都熬了过来。”贾发岭认为,经历去产能之后,目前存活下来的钢铁企业大多“身强力壮”,2016年、2017年部分钢材产品吨钢利润一度升至千元,也让不少企业拥有了挺过去的“本钱”。

  “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钢铁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资金效率明显改善。”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分析,虽然当前钢铁企业资金回笼难度有所加大,但资产负债率仍处健康水平,“随着需求恢复、库存下降,钢价有望止跌趋稳,资金紧张会有所缓解。”沙钢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少慧也表示,国家为帮助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财税政策,“即便有些企业现金流可能出现问题,也能通过贷款展期和增贷渡过难关。”

  “最困难的2月份已经过去了。”进入3月以来,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逐步加快,钢铁行业正持续回暖:3月初,中国宝武复工率达到92%左右,产能利用率达到了94%左右;3月下旬,沙钢恢复产销平衡;4月初盘点,河北永洋特钢在3月份实现盈利,扭转了前两个月的亏损局面。

  下游需求有望企稳回升,整体库存仍处较高水平

  企业要合理调整生产节奏

  “对需求端的影响大于生产端”,是不少钢铁业人士对疫情影响的基本判断。身处原材料行业,许多钢铁企业在市场供大于求的当下,时刻关注着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

  一些领域的需求确实出现了收缩迹象。有企业表示,虽然近期国内汽车主机厂陆续恢复生产,但产量不及以往,4月份汽车钢订单量有所下降;有企业反映,国际疫情的持续蔓延,对钢材以及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出口造成不小影响,钢材出口需求不容乐观。

  更多人看到的,是种种积极有利因素。“短期来看,疫情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稳增长措施落地,钢材需求有望企稳回升。”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预计,第二季度起,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将有所好转。

  建筑用钢需求有望攀升。“‘新基建’最近很热,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想看看会给钢铁业带来什么机会。”在贾发岭看来,虽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的是“数字化”,但大多数设备制造依然离不开钢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也认为,下一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5G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等与新型城镇化有关的建设项目将陆续落地,进而带动建筑用钢需求提升。

  制造用钢需求总量稳定。“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后,可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填补停工期间的产量损失,短期内生产节奏被打乱对全年制造用钢需求的影响有限。”何文波补充道,疫情期间消毒柜、除菌洗碗机、空气净化器等健康类小家电逆势增长,也会给钢铁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

  特殊时期研判市场,无需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据统计,虽然3月份重点钢铁企业整体库存有所降低,但总体仍处较高水平。单看企业库存指标,3月下旬为1806.7万吨,比3月上旬最高时下降了15.6%,但相较年初,还是有89.5%的增幅。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陈德荣分析,钢铁业正常运转需要依靠下游行业复工复产,虽然下游企业陆续复工,但产能利用率提升尚需过程,钢铁企业消化库存也需再等待一段时间。

  “一个行情一个活法。”在贾发岭看来,当前形势下,钢铁企业更要稳扎稳打,“生产上,要根据需求释放节奏谨慎排产,如果大家都‘多干快上’,库存问题会更严重;销售上,薄利多销、抓紧出货,尽量回笼资金,再根据形势一步步扩大生产。”鞍钢集团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在保产前提下,控制合理库存,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控制采购节奏,做好采购风险防控;利用好期货工具,降低采购成本,规避市场风险……

  日前,中钢协已呼吁钢铁企业紧盯下游需求动态,根据本企业订单、资金、运输等情况,及时、合理调整生产节奏,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防控风险,避免恶性竞争。从3月份数据来看,钢铁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重点统计钢企累计平均日产粗钢、钢材分别为169.5万吨、176.6万吨,环比分别下降3.1%、1.7%。

  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重组整合

  抓住产业优化升级机遇

  凡事皆有两面,挑战背后有机遇。疫情虽对钢铁业造成短期冲击,却也让企业更加看清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少企业表示,将迎难而上、抓住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让制造“强”起来——加快智能制造,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综合实力。

  控制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设备一律远程监控、销售采购等服务一律上线——作为全国钢铁业“领头羊”,中国宝武2018年起推进的智能制造“四个一律”为应对风险提供了有力武器。“由于实现了远程运维,现场不需员工,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受到波及很小。”在陈德荣看来,疫情冲击让大家对智能制造的认识更加统一,投资意愿更强烈。

  “疫情期间,智能化水平成为左右企业正常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李新创认为,钢铁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抓紧做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工作,补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定制化智能制造、智能化硬件等方面短板。

  让产品“精”起来——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像兴澄特钢这样的企业,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特钢产品,毛利是普钢的两三倍,这就是我们的榜样!”贾发岭越发清晰地认识到,今后钢铁企业不能只生产普通货品,而要通过转型升级,走竞争差异化、产品特色化之路,“只要产品过硬,企业在市场波动时也能站稳脚跟。”

  “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产品进口、技术引进、人员交流等受到一些影响,钢铁业应以此为契机打破‘等、靠、买’念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李新创建议,下一步应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高铁列车车轴、车轮、轴承、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关键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让结构“优”起来——加快联合重组,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

  “中国钢铁产量大,但存在企业规模小、分布散、装备水平低、行业秩序比较乱的情况。”陈德荣认为,这就要求我国钢铁业提高集中度,而眼下最合理、最经济也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联合重组并购,“企业单打独斗能力有限,重组则会带来多方共赢。”李新创表示,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有的出现了周转资金紧张,重新唤起了重组意愿,“钢铁业迎来了兼并重组的窗口机遇期。”

  陈德荣表示,中国宝武完全有信心和决心经过努力完成全年目标;沈文荣表示,沙钢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积极作为,千方百计把耽搁了的时间抢回来……展望未来,一家家钢企像坚韧的钢铁一样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发布版面

观点

image.png 

主题

对当前钢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认识

发布日期

2020-04-2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钢铁产业链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目前国内钢铁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存在复工复产节奏不一致,需求与供应不同步等现象,钢铁产业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钢铁产业链各参与方共同努力实现供需协同,推动钢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钢铁产业链的恢复更应关注需求的恢复程度

钢铁产业链是从矿产资源或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一个完整的钢铁产业链涵盖了如下过程:最初级的原材料开采,将原材料加工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一系列纵向销售环节;整个链条大体由原材料供应商、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相互连接而成。

钢铁产业链上游供应基本稳定。

从钢铁产业链上游供应情况看,1月~2月国内铁矿石产量为11118.98万吨,同比减少531.09万吨,下降4.56%;进口铁矿石17684.40万吨,同比增加257.1万吨,增长1.5%。进口铁矿石均价为90.79美元/吨,同比上涨15.05美元/吨,涨幅为19.87%。1月~2月国内原煤产量为48903万吨,同比下降6.3%;国内焦炭产量为7064万吨,同比下降5.46%。

1月~2月国内生铁产量为13233.51万吨,同比增加392.82万吨,增长3.06%,日均产量为220.56万吨;粗钢产量为15470.19万吨,同比增加460.83万吨,增长3.07%,日均产量为257.84万吨;钢材产量为16712.62万吨,同比减少586.0万吨,下降3.39%,日均产量为278.54万吨。总体看,钢铁产业供应端保持稳定,且与钢铁生产基本同步。


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需求出现下降。

从钢铁产业链下游需求情况看,制造业用钢需求和建筑用钢需求并未与钢铁产业的供应能力实现同步。制造用钢需求方面,1月~2月家电、机械、船舶、汽车等行业14种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同比两位数下降),其中有超过半数的产品是在上年同期产量同比下降基础上的再次下降。

建筑用钢需求方面,1月~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同比下降24.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下降30.3%。钢铁产业链下游主要用钢行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降幅超过40%;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均超过3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6.30%,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44.9%,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9.9%、35.9%。

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用钢需求与钢铁产业产量情况不一致,主要源于下游行业特别是建筑业正处于复工阶段,但复工不等于复产,复产不等于恢复需求。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行业受从业人员难以到位等因素影响,即使已复工,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与正常生产状态尚有差距,这种情况在建筑业较为普遍。二是下游行业的订单量并不饱满,导致满负荷生产会造成库存积压。在这点上,制造业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依靠国内消费和出口来消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9.1%,国内外需求的大幅萎缩使制造业企业即使复工也难以保证满负荷运转,进而难以形成实际用钢需求增长。

受钢铁产业产量基本稳定但下游行业需求下降的影响,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自2月份以来呈现快速下跌的态势。4月3日CSPI已经降至96.95点,较年初下降了9.39点,降幅达8.83%;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13.58点,降幅达12.89%。进口铁矿石均价的上涨和国内钢材价格的下跌,大幅挤压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如1月~2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为5264.67亿元,同比下降6.04%;利润总额为123.83亿元,同比下降35.77%;实现利税233.97亿元,同比下降32.16%。其中,2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为2343.83亿元,较1月下降20.36%;利润总额为25.88亿元,较1月下降73.69%;实现利税为76.93亿元,较1月下降51.23%。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46.9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07亿元,亏损面达44.19%。

上述情况提示钢铁企业,钢铁产业链的恢复不应片面关注下游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和制造能力的恢复程度,还应重点关注终端需求的恢复程度,避免在下游需求尚未真正恢复的情况下超量供给,加剧供需矛盾。

钢铁产业链恢复需上下游产业协同推进

现代工业体系产业链环环相扣,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区域出现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钢铁产业链中,部分重点下游行业的核心企业复工节奏缓慢,往往会导致整条产业链难以恢复到正常运营状态。

以湖北省为例,该省是国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大省,湖北省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湖北省内各企业停工停产,不仅湖北境内的东风系下属的本田、雪铁龙、标致、雷诺等车企受到直接影响,而且全国车企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产业链蔓延至全球各国,宝马公司因数百家零部件供应商无法如期复工,故取消部分3月和4月的新车订单。韩国、日本也有多家车企宣布停产。汽车行业作为钢铁下游重要用钢行业,其由于零部件不足导致停工停产又将沿产业链向上传导,对汽车用钢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钢铁产业链特别是面向制造业的钢铁产业链条,整体复工复产、恢复常态运营是一项兼具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为一体的大工程,既需要上下游各环节企业共同协调推进,也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兴澄特钢为行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月10日,兴澄特钢复工后及时对上下游相关联的近40家物流仓储企业、原辅材料码头和配套企业进行梳理,分别向相关部门与属地政府报备申请复工。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跟踪了解新材料产业集群300余家企业复工情况,并派驻一线工作组进驻企业精准施策、下沉指导,迅速打通了产业链部分环节的“肠梗阻”。

影响钢铁产业链协同复工的因素,除原材料、产品、资金和技术外,还包括信息和信任。信息和信任是企业间隐形的纽带,具备这种强连接性的产业链,在协同复工方面往往效率更高。疫情过后,钢铁行业应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加快上下游行业大数据建设等措施,从涵养诚信文化和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两个方面,共同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钢铁产业链共生共荣关系,实现对钢铁产业链的提质升级,使钢铁产业链具备更强的“免疫”能力和应对冲击的韧性。

钢铁产业链中下游制造业

存在向境外转移的可能性

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链中的下游制造业与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如果疫情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叠加贸易问题等不利因素,一方面会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钢铁产业链中的下游行业存在向外转移的趋势,从而逆向影响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口,要从以往的规模速度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因此,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中一些技术含量偏低、劳动密集型的环节、领域会适度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合理变化,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围绕钢铁产业链形成的整体服务配套能力、上下游协同合作关系,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过多年磨合而自然形成的。这也使得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的转移成本较高,不会一蹴而就。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队伍储备、培养等方面具备长期积淀和传统优势。由于中国制造业配套体系的优势,钢铁产业并未出现向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美国通过对“卡脖子”技术、投资、贸易的限制,将我国钢铁产业链排除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圈层之外。

中国钢铁产业链要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布局又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衍生的成本红利导致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逐步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二是低成本优势使全球制造业正在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地区转移。2013年以来,已有多家中国钢铁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采取收购、合资等方式在东南亚甚至欧洲地区进行钢铁投资。这表明中国钢铁产业链已悄然处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变革之中。

从以往各国产业链转移的通行做法来看,传统工业强国普遍采取将部分制造环节外包给低成本地区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从而促进本国产业链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已退出很多制造领域,却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强化对标准的掌控,从顶层加强对整条产业链的控制。

借鉴国外在产业链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钢铁产业链应在核心技术培育、高端产品研发、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实现中国钢铁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对现有钢铁产业链进行梳理,区分高、中、低端领域。

基于钢铁产业链流程长、相关方多等特点,现阶段重点应对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各领域重新梳理,对产业链中的低端、中端、高端领域加以区分,为有关部门本着培育高端领域,实现中端领域的规模化,淘汰低端领域的原则,全面提升中国钢铁产业链的层次。

二是加大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创新力度,促进钢铁产业链提质升级。

当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表现出分别向高科技地区和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其背后的真正动力,一是国外高科技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二是低成本地区产业升级的要求。中国钢铁产业链需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增强与下游高端制造业的“黏度”。

未来一段时间,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创新仍然是钢铁产业链的主战场。钢铁产业链应以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与钢铁产业链融合、迭代,并逐步建立支配地位,产业链整体效率在得到大幅跃升的基础上,产业链现有模式有可能被重构,从而使钢铁产业链实现提质升级。

三是发挥体系优势,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吸引钢铁产业链下游高端领域向国内转移。

与国外钢铁产业链相比,我国钢铁产业链在经济环境方面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我国已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条。二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仓储物流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和储备、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钢铁产业链服务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三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具备庞大而广阔的生产资料消费市场和生活资料消费市场,具备足够的消费吸引力。

上述三方面优势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且在短期内难以赶超的。我国钢铁产业链应发挥既有体系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施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吸引、承接产业链高端领域的转移,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充实产业链内涵,完善产业链体系,扩大产业链优势,最终实现从钢铁产业链向钢铁生态圈的“蝶变”。

发布版面

矿业市场

image.png 

主题

疫情对钢铁原材料市场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

2020-04-29

 

疫情影响钢铁产业供需两端

随着疫情全面升级和蔓延,多国陷入严格抗疫与维持经济的两难处境。各大国际机构大幅下调全球经济预期:2020年3月31日,标准普尔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由疫情前的3.3%大幅调降至0.4%;同日,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基线情景下东亚发展中国家增速将从2019年预估的5.8%放慢至2.1%,在悲观情景下降至-0.5%;4月2日,惠誉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0%到-0.5%之间。4月8日,世贸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萎缩12.9%~31.9%。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将急剧跌入负增长,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后果。

image.png 

                         疫情对钢铁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需两端。

供给端方面,受疫情影响,大宗原燃辅料运输受阻,原料供应紧张。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2020年1~2月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加1.0%,其中,中国大陆粗钢产量同比增长3.1%,海外粗钢产量同比减少1.8%。

需求端方面,钢材下游消费市场急剧萎缩,迫使企业大幅减产,进而传递到产业链上游,影响企业原料正常采购。对中国钢铁行业上游而言,铁矿石、锰矿、铬矿、镍矿等大宗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尼等主要资源出口国的疫情升级,原料供给渠道的影响各不相同。

对四大钢铁原材料影响不一

(一)铁矿

1. 供应

从全球来看,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是铁矿石的主要生产国,五国产量占全球铁矿生产总量78%。除中国外,其余4个国家还是铁矿石重要的出口国,占全球铁矿出口总量的83%。截至目前,疫情对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生产尚未产生影响,同时巴西淡水河谷受去年溃坝影响的产能在陆续恢复。2020年3月23日,南非宣布为期21天的全国封锁,预计影响铁矿出口约247万吨。印度近年来国内需求不断增加,预测2020年印度出口全球及中国的铁矿石将有小幅回落。

从国内来看,2019年铁矿石原矿产量8.44亿吨,折合铁精粉2.66亿吨。2020年1~2月铁矿石原矿产量1.11亿吨,同比下降4.6%。随着中国疫情的好转和复工复产,预计国内供应将呈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铁精粉产量预计小幅下降至2.6亿吨。

2. 需求

铁矿石需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与生铁产量成正比关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约占世界铁矿石消耗量的60%;其次是欧盟、日本、韩国和美国,合计占17%;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铁矿石市场影响很小。

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20年1~2月全球共计产铁2.22亿吨。中国生铁产量1.32亿吨,同比增长3.1%,延续了近年的上涨趋势;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3月份以后下游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逐步显现,预测中国全年生铁产量7.45亿吨,同比下降8%。

日本2019年生铁产量同比下降3.1%,2020年1~2月同比上涨6.5%。受疫情影响,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9日预测称,二季度日本粗钢产量将大幅下降26%。韩国浦项在疫情期间对4600立方米高炉进行大修,预计2020年6月初恢复生产,短期影响韩国生铁产量约7%,不排除中远期再实行减产计划;韩国现代制铁因疫情关闭了其位于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的部分工厂。欧盟2019年生铁产量同比下降4.2%,由于经济增长预期不佳,2020年1~2月份继续延续了下降趋势,同比下降9.8%。疫情暴发又导致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停产,未来生铁产量和铁矿石需求将进一步下降。美国2019年生铁产量同比下降7.6%,2020年1~2月产量继续大幅下降12.8%,疫情影响在美国还在不断扩大,预计生铁产量和矿石需求量将延续下降态势。

3. 价格影响

2020年春节以来,受疫情、主要供应国季节性天气因素及金融资本因素叠加影响,铁矿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并出现与钢材价格变化趋势背离的状况。在铁矿石供应整体呈宽松的趋势下,铁矿石价格维持高位,出现违背供需基本面的变化趋势,严重挤压钢铁行业利润空间,再次凸显目前铁矿石定价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铁矿石贸易定价的过度金融属性。此外,从目前铁矿石供应基本面分析来看,疫情对铁矿石需求端的影响更大,而铁矿石供应将呈较宽松状态,预计铁矿石价格将呈下降趋势。

(二)锰矿

1. 供应

从国内来看,根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18年锰矿石产量578.36万吨,广西、贵州和湖南是主要产地。中国国内锰矿供应受疫情影响不大,在环保政策、资源枯竭等主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量有可能继续下降。

从进口来看,2019年,中国从40个国家或地区累计进口锰矿3418.7万吨,较上年增长23.9%。进口来源主要是南非、澳大利亚、加纳和加蓬等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9.3%、15.2%、14.9%和10.6%。2020年1~2月,中国进口锰矿446.4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9%,其中从南非进口量占比上升至40.2%。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主要锰矿生产国的影响不一。南非已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预计将减少60万~70万吨的供应。但由于南非锰矿运输周期较长,加上港口库存量较高,对目前的供应尚未产生实际影响。但随着非洲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不排除锰矿生产国采取更严厉的防控措施,导致锰矿供应出现大幅度减少。

2. 需求

锰在钢铁行业用量占到了锰需求的85%~90%。2020年1~2月,中国粗钢产量受影响不大,对锰系铁合金的需求不会有明显下降。

在生产方面,宁夏和新疆地区整体受疫情影响比南方整体较小,当地锰铁生产维持平稳;锰三角地区(湖南、重庆、贵州)由于政府监管力度较大,主流锰铁无法立即复产,日产量维持较低水平;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如湖北、陕西,由于受到严格管控,生产基本停止;广西地区由于进出口货物便利,整体开工率和日产量较高。总的来看,疫情对于锰系铁合金企业的生产影响较大。

随着疫情对中国影响不断减小,各行业复工速度明显提升,并且刺激政策不断落地,铁合金及电解锰厂家的生产积极性将有所改变,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于锰矿的需求将会呈增长态势。但海外疫情仍处于加速发酵阶段,国外钢铁行业及铁合金生产企业面临市场的大幅下滑和疫情的严重威胁,部分已处于停产状态,未来对于锰矿的需求将有所下降。近年来,中国国内锰矿需求持续上升,2019年约为1300万吨(锰金属量),预计2020年仍有望继续小幅增长。

3. 价格影响

近年来,全球锰矿供应总体呈宽松态势。2020年1~2月,中国进口锰矿均价132.4美元/吨,同比下降37%,疫情期间,受南非等主要锰矿供应国停产停运管控措施影响,锰矿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如果后续疫情进一步加重,锰矿供应出现较大幅度减少,锰矿价格将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整体来看,预计2020年锰矿石价格将呈波动上涨趋势。

(三)铬矿

1. 供应

铬矿是中国紧缺的战略矿产资源之一,基本依靠进口满足需求。2019年中国共从26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铬矿石1589.8万吨,同比增长10.9%,其中从南非进口量占比达到78.9%。2020年1~2月,中国进口铬矿247.86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从南非进口量占比进一步上升至86.7%。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非、津巴布韦等主要铬矿生产国停产21天,将导致疫情期间铬矿供应量减少。若南非疫情进一步加强,其防控措施进一步延长,对全球及中国铬矿的供应将产生明显影响。

2. 需求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不锈钢消费大幅下滑,不锈钢价格持续下跌超过10%,不锈钢企业纷纷减产。同时,物流运输受到严重影响,铬铁生产企业多延迟复工,进口铬矿大量积压;且由于春节前铬铁价格低迷,铬铁企业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工厂减停产较多。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2020年1~3月高碳铬铁产量分别为46.8万吨、33.45万吨、40.02万吨,其中3月环比2月增加6.57万吨,增幅20%,同比2019年3月减少8.75万吨,降幅18%。2020年一季度高碳铬铁产量为120.27万吨,环比2019年四季度减少35.69万吨,降幅23%,同比2019年一季度减少14.03万吨,减幅10%。可见,受疫情影响,铬矿需求受到较大程度压制。

3. 价格影响

受全球供应宽松的影响,2019年铬矿进口价格波动下降,5月份最高达180.5美元/吨,年末下降至152.8美元/吨,下降15.3%,全年铬矿进口均价为165.4美元/吨,同比下降35.1美元/吨。2020年1~2月,中国进口铬矿均价139.8美元/吨,同比下降20%。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铬矿需求将受压制,供应端仍将严重依赖进口铬矿。由于南非占到中国铬矿进口量的近80%,且短期内难有替代来源,因此南非疫情发展走向将直接影响国内铬矿的供应情况,目前实际影响尚未显现,但各方心态较为担忧,如果后期南非疫情持续加重,停产停运政策延长,必将加剧市场供应减少,导致价格上涨。

(四)镍矿

1. 供应

受资源条件限制,中国镍矿年产量维持在1200万吨左右,巨大需求缺口靠进口填补。2019年,中国从21个国家或地区累计进口镍矿砂及其精矿5613.2万吨,较上年增长30.3%。进口来源主要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占总进口量近95.9%。

印尼自2020年1月起,禁止镍矿石出口,影响中国镍矿供应。2020年1~2月,中国进口镍矿431.6万吨,同比下降5.2%。镍矿进口受影响将导致中国镍铁产量减少,印尼镍铁新建项目能否顺利投产将成为影响市场镍铁供应的关键变量。此外,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的影响,近期菲律宾部分产镍地区停产停运,印尼部分镍矿生产企业调低2020年产量目标,导致短期内中国镍矿供需关系更加紧张。整体来看,未来镍供应方面增长有限。

2. 需求

国内外镍矿需求总体疲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面积持续暴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严重打击镍终端消费,生产也受到明显冲击。

从不锈钢和镍铁生产看,不锈钢消费端疲弱,中国出口订单锐减,库存高企导致国内不锈钢企业和国内外镍铁企业纷纷减产。据有关机构统计,国内2020年3月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190万吨左右,较月初排产减少10万~13万吨,部分钢厂4月期货订单情况一般。随着海外疫情暴发,出口订单大幅下滑,而国内内需尚处恢复期,4月不锈钢粗钢产量预计约120万吨,降幅约36.8%。由于原料运输受阻、下游需求减弱等,预计国内及印尼镍铁4月将大规模减产。据有关机构调研显示,中国和印尼24家高镍铁冶炼厂正常生产时实物量月产量折合金属量约7.85万吨;4月生产计划执行后,预计产量折合金属量6.44万吨,较正常生产时同比下降约18%。此外,受疫情防控措施限制,印尼新增镍铁项目进度偏慢。

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硫酸镍生产看,受疫情影响,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挫,以上产品产量均大幅下降。镍终端消费需求下行的影响已逐步传导至上游生产环节,令镍矿需求承压;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比例进一步提高,二季度不锈钢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有所改善,从而支撑一部分镍矿需求。

3. 价格影响

近期部分海外镍矿生产受疫情影响,但影响产量占比较小,整体来看,疫情对需求的影响远大于供应。国内不锈钢和三元电池需求放缓,不锈钢制品出口受限,导致近期镍价弱势运行。但未来随着疫情发展,菲律宾和印尼镍矿供应如果明显受影响,镍价可能出现阶段性回升。镍矿价格变化趋势基本与镍价保持一致,2019年,受镍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中国镍矿砂及其精矿全年进口均价为71.3美元/吨,同比上涨13.4%。2020年1~2月,镍价受疫情影响下跌,中国镍矿石进口均价为88.3美元/吨,较2019年12月环比下降5.9%。未来镍矿价格走势仍将受镍价走势影响。

建议:调整与保障

一是密切关注全球疫情发展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节奏。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承压,钢铁原材料的供应不可控因素增加,建议钢铁企业及上游矿业企业密切关注铁、锰、铬、镍主要出口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及出口政策变化,加强对资源供应和未来市场的预判,积极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同时根据下游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节奏。

二是加快钢铁行业原料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钢铁行业原料对外依存度高,铁矿石进口量连续四年突破10亿吨,对外依存度保持在80%以上,锰矿对外依存度超过80%,铬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镍矿超过80%。原料供应渠道高度集中,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两国进口量占总量的85%,而两国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73%;锰矿从南非和澳大利亚进口量占总量的54.5%;铬矿从南非进口量占总量的78.9%;镍矿从印尼、菲律宾进口量占总量的95.9%。需求端较分散,市场话语权不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钢铁原料供应链的潜在风险加大,要求钢铁行业需加快完善原料供应保障体系。

要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在政策宏观引导下,考虑产业链“横向协同一体化”和“纵向协同国际化”,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多渠道的高效保障体系,实现“两种资源”中全球资源供给的多元、安全和稳定,分散原料供应风险。□

(作者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供需基本平衡 钢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发布日期

2020-04-29

 

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钢铁需求造成了较大影响。4 月 22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 2020 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疫情应对领导小组组长何文波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我国主要用钢行业指标下降比较明显,但钢铁需求下降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国家稳经济、保民生政策不断落地,将为行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预计钢铁需求会有明显上升。

钢铁企业已基本复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为国民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成员、稳投资工作组组长迟京东介绍,从监测的钢铁企业看,全国规范钢铁企业已经基本复工。从监测的主要生产装备看,截至 4 月 19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136 家会员企业在产达 87.4%,其中未恢复生产高炉主要是因疫情影响主动停限产或在环境敏感区,实施秋冬季停限产等。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成员、稳市场工作组组长骆铁军表示,3 月份,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焦炭产量中除生铁增长外,其余均同比小幅下降。

何文波说,2020 年钢铁需求量的总体判断是下降的,其中一季度下降幅度最大,二季度随着下游行业复工复产,需求环比将有明显提高,但同比可能仍有下降。不过,我国提出了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建和新型基建投资,将为钢铁需求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建筑业占下游用钢比重会提高至 58%左右。

何文波介绍,我国钢铁消费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流向建筑行业,大概占下游行业用钢的比例为 55%;二是流向制造业,占比 45%左右;三是有一部分钢材用于出口。受海外疫情影响,国外钢材需求大幅下降,我国主要出口企业 3 月份及 4 月份新接订单量环比大幅减少,对钢材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行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何文波指出,下游需求减弱是目前全球钢铁产业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不过,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加大力度,积极扩大内需,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将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复工复产。一方面,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目前,我国钢铁产能释放按照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因疫情影响出现了产量与实际消费间的阶段性错位现象,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钢铁产能处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相适应状态。

何文波表示,防范再次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一直是我国钢铁产业高度关注的风险点。从行业政策层面上,国家严格规定不准新增钢铁产能,新建钢铁产能改造建设必须实行减量置换政策。从钢铁企业实际投资建设上看,钢铁企业更加重视工艺装备升级、技术创新、质量改善、市场开拓、超低排放、绿色发展的投入。从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受疫情影响,应特别防范阶段性产能释放与实际消费恢复不及预期间错位矛盾而发生的风险。

抗重大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比较稳定,虽然效益不尽如人意,但有能力应对目前出现的风险,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钢铁产业抵抗重大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也源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技术自主性比较强。”何文波认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成员、稳经营工作组组长屈秀丽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预计二季度钢材需求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钢材价格有望趋稳回升,行业效益也会有所好转。不过,海外疫情的蔓延增加了钢材出口难度,也给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严峻挑战,不利于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平衡。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钢材库存居高不下,近期库存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对后期市场压力较大。

何文波强调,加强对产业链的支持非常重要,只要下游产业链能够承受住风险,能够在下半年逐渐开始回升,钢铁行业本身也就有了市场。

何文波说:“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时刻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把好方向,防止既定政策执行走样变形,又要踩好刹车,坚决遏制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加好油门,积极主动补齐行业短板。”

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认真落实市场导向、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模式,稳定采购供应、积极平衡资源,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新产品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并逐步形成明显竞争优势,订单交准率和客户个性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季度酸轧轧制量超额完成任务。

           

                                   石 化


发布版面

产经

image.png 

主题

中俄石化合作有新进展

发布日期

2020-04-01

 

俄罗斯最大的石化公司西布尔公司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托博尔斯克的石化生产基地,日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

  在西布尔公司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聚丙烯生产车间内,聚丙烯生产负责人马拉特·吉尔马诺夫介绍说,这几天聚丙烯4条生产线第一次同时开工试运行。虽然工厂还在生产安装调试阶段,但很快产品会销往周边国家和海外市场,其中包括中国。

  据介绍,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年产能将达到200万吨,包括50万吨聚丙烯和150万吨聚乙烯。“目前中国市场的聚乙烯供应缺口约1000万吨。去年6月份,西布尔与中国石化签署了产业合作协议,以及西西伯利亚石化项目聚乙烯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协议,以销售合作加强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西布尔管理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科诺夫说,西布尔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作将有助于拓展双方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大型项目实施效率。

  合作不仅在产品销售领域。去年中国石化和西布尔达成在丁腈橡胶(NBR)项目的合作,双方将在中国合资新建一个年产能5万吨的丁腈橡胶工厂。双方还将在俄罗斯合资新建一个年产能不小于2万吨的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工厂。“双方将共同努力,分享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发挥优势,打造两国能源合作向下游石化领域延伸的典范。”中国石化负责人表示。

  “西布尔将中国市场视为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关键市场之一。目前西布尔向中国市场出口多种产品,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出口总额的30%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新产能投放,以及与中国伙伴的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我们坚信,双方合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联系。”德米特里·科诺夫说。

中国石化国际合作部项目经理马政说:“俄罗斯是全球重要油气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大量低成本天然气化工原料,并具备发展下游化工的良好基础,而中国石化拥有投资、技术、运营、贸易、工程服务一体化优势,可按照商业原则与俄方全面深化能源化工合作,联合打造协同性强、创效性强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宗化工产品和高端材料生产基地,为开创中俄能源合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发布版面

管理·法治

image.png 

主题

广州石化推进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4-03

 

 

“要以设备 KPI(关键业绩指标)为指引,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预防性维护、定时性事务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遵循 PDCA 工作方法,推进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在近日召开的设备完整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广州石化副总经理董雪林对体系建设提出要求。

2019 年,广州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已通过总部组织的中期验收,并按照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成立了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各层级的项目管理团队。2020年是广州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推进年,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广州石化主管领导每月组织推进会,关注设备完整性团队的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宣传贯彻完整体系理念,要求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完整体系建设。主管部室设备工程处每周召开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工作会,逐项落实推进会布置的各项工作。

广州石化还专门成立了公司级专家团队,重点开展设备维护维修策略起草和修订工作,目前已发布动设备专业 12 个、静设备专业 15 个、电气专业 7 个、仪表专业 10 个。各专家团队每月开展专家巡检及技术攻关等活动,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难题开展攻关活动。以设备支持中心为依托的专业团队开展了故障原因分析培训,每个设备员都要撰写故障原因分析,总结管理和技术漏洞。如根据小接管腐蚀原因分析,出版了小接管管理规定;根据泵泄漏原因分析,规范了端封管理程序,重新修订了相应的检修技术要求,提升了检修技术水平;区域团队开展以 KPI为导向,按专家专业团队制定的策略和计划,大力推进定时事务预防性维修维护工作;维护团队制订动、静设备和电、仪各专业维护维修计划,每月上报维保计划,并跟踪执行。

信息化建设也在持续推进,目前多个模块已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其中已上线的缺陷管理模块实现了数出一源、数据共享,充分利用系统数据,指导日常工作。该模块可自动生成各类报表 60 个,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大大减轻基层设备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该系统紧扣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完整性管理理念,形成特有的风险管理模块,实现自动生成风险台账,制订监控及整改计划,形成闭环管理,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预防性维护维修模块实现从维护维修策略自动生成预防性维修计划,并跟踪执行。近期拟上线的计划费用模块可实现自动生成月度维修计划及装置大修计划,能较为准确地测算费用成本及人力、机械需求等。


发布版面

产经

image.png 

主题

中石化的三次跨界经营

发布日期

2020-04-08

 

从开足马力生产医护设备所需的聚丙烯原料,到转产抗疫急需的熔喷布和口罩,再到两万多座加油站开始卖菜……疫情发生以来,中石化的三次跨界经营可圈可点。

  “第一跨”:谁有口罩机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抗疫物资出现短缺。其中,最紧张的就是口罩。

  2月6日,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的同事们发现,公司所属“易派客”工业品电商平台上,有一批现货熔喷布。熔喷布是生产口罩的最重要材料,若能马上利用起来生产口罩,不是可以雪中送炭吗?2月6日下午,中国石化官方微博、易派客官方微信同时发出了寻求下游企业口罩生产合作信息——“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

  正常情况下,在“易派客”平台发出一个合作意向到完成合作,大约需要40天时间。但在疫情期间,一则小小的微博广告,短时间内就出现超过1000万的点击量、2.5万次的转发和10万多的微信阅读量,合作伙伴在3小时内基本锁定。

  2月7日中午,中国石化宣布已与合作伙伴对接完成11条口罩生产线;截至3月15日,中国石化自产和协产的口罩日产量,已双双突破100万只。

  “第二跨”:我要生产熔喷布

  随着各类企业开足马力转产和增产口罩,国内口罩产能迅速放大。

  口罩产能迅猛增长,必然导致熔喷布紧张。而且,熔喷机投资大,新增产能周期长,因此熔喷布就成为“瓶颈”。

  关键时刻,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说:“哪个环节薄弱,我们就加强哪个环节;哪种资源不足,我们就生产哪种资源。一定要让老百姓买得到口罩!”

  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经过两天紧张调研,做出决定:投资2亿元,快马加鞭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其中燕山石化启动建设2条,设计熔喷布产能6吨/天;仪征化纤公司启动建设8条,设计熔喷布产能12吨/天。10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日产1800万片医用平面口罩,或日产360万片N95口罩。

  3月9日,第一批自产熔喷布出厂之际,中国石化又宣布,为进一步增强市场保供能力、平抑原材料价格,在前期紧急上马10条熔喷布生产线的基础上,在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再增加6条生产线,以增加12吨/天的熔喷布产能。

  这些产能预计5月底全部投产后,加上控股企业的5吨/天产能,中国石化将形成35吨/天的熔喷布产能。届时,过去只负责上游生产聚丙烯原料的中国石化将有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熔喷布生产商。

  “第三跨”:加油站也卖菜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居民的第一感受:买菜不方便了。

  当中国石化在加油站推出卖菜服务,喊出“不下车、不开窗、三天量、一整箱,一键送到后备箱”的口号时,人们突然发现了超市以外的买菜新渠道。

  2月19日起,中国石化宣布,全国3万座加油站中的2.7万家易捷便利店,开始向消费者提供蔬菜等生鲜食品。

  “手机支付成功后,不到2分钟,加油员就把菜品放进了后备箱。”2月15日,北京市民刘女士在北京展览路加油站加油时,从APP上下单购买了一箱蔬菜,“有西红柿、豆角、胡萝卜、西蓝花等10多种蔬菜和10个鸡蛋,一家三口可以吃3天左右。全程没下车,方便又安全。”

  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为上游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渠道。2月19日,中国石化浙江石油推出“我有易捷店,你有滞销品吗”的公益活动。很快,第一个求助电话打来了——江山市某农场业主姜龙磊,因为鸡蛋运不出去,库存量已超100吨。

  “我们农场有45万只鸡,每天产蛋量多的时候有近30吨。现在鸡蛋运不出去,真让人着急!”姜龙磊说,“大年三十开始压货,第一天就压了25吨。实在没办法了,我们只好让1/3的鸡饿着。”

  在核验了姜龙磊农场填报的信息和相关资料后,浙江衢州石油分公司从2月21日起在53座加油站内售卖该农场的鸡蛋,截至2月24日,共卖出1143箱鸡蛋。随着活动影响不断扩大,2月25日起,杭州、金华、嘉兴、湖州、衢州地区133座加油站也开始销售鸡蛋。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发布日期

2020-04-08

 

数字化建设提速

东方既白,桩声又起。4月6日,中国石化镇海基地项目全面复工第49天,占地超过250个足球场面积的土地上,100余台挖掘机挥臂,40余台打桩机齐鸣。40余家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的4000多名管理和施工人员会战于此。

  位于浙江宁波的镇海基地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明确的七大石化基地重点项目,其中一期工程规划于2021年年底全面建成,可带动下游千亿元级产业。这将持续推动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带动以镇海基地为龙头的绿色石化现代产业集群的建设,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月17日,中国石化镇海基地全面复工,第一声清脆的“响锤”桩声来自高达20多米的混凝土方桩与大地之间的直接较量。每一根方桩,只为稳固东海岸松软的海涂。东海桩声又起,奏响了镇海炼化跨越升级再出发的进行曲。

  张延军是项目部工程管理部的项目经理,他所在的中国石化镇海炼化项目部百人团队正脚踏实地践行“百日攻坚创效”行动。柜子和柜顶都挤满一摞摞工程图纸,墙上一幅挂图,标注着项目进度,其中工程桩基规划总桩数67856根,总长近1500公里。到4月2日,累计已完成了30985根桩。

  疫情暴发后,张延军与项目部相关部门连日逐一排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000多位劳务工人的健康情况和返程计划。如今,眼前成排的机械臂高高擎起,在长三角南翼数百公顷新鲜海涂上“画下”未来。

  虽然疫情使工程施工一度被迫停止,但通过全力防疫争取到了率先复工,只耽误了半个多月工期。2月12日,中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化生产装置建设迎来复工回归的首批施工人员,成为镇海炼化第一个复工项目。镇海基地各类建设复工紧随其后,科学提升劳动生产率,奋力有序追回工期。在项目部指导下,桩机组优化了激励绩效和统一作息管理,单机日均打桩从8根增到12根,海涂上每天能够打下超过500根桩;安全是进度提速的前提,项目部领导班子每周轮值深入工地带头检查,20名安全管理人员每日现场巡查,日均超过20000步;桩基和土建阶段叠加施工,“成熟一块,推进一块”。

  数字化建设提速,高科技支撑高效率。2月11日,电子开标大厅准时开启,来自全国各地的40家投标单位完成在线投标和开标解密,镇海基地7个项目完成远程在线开标。项目装置需254台(套)长周期和超长周期设备,采购中心夜以继日整理国内外供应商资料,创新开展多轮线上远程招标,为后续施工抢得时间。

  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化平台、管道施工系统以及手机端的App应用等数字化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以往承包商需要跑很多线下部门,现在施工承包商通过App进行有关施工审批,张延军一天审批约100条信息;普通劳务工人,在疫情隔离期间,也可通过App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和考试。

目前,中国石化镇海基地整体大进度按原计划进行。建成投产达一百天的中国石化首套大型沸腾床渣油加氢装置创全球最佳高效运行记录,在复工复产期间被评为全球20多套同类型渣油加氢装置的典范。尽管受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进口设备被延迟交货,但是镇海炼化未雨绸缪第一时间组织技术力量,对所需设备进行国产化科技攻关,确保镇海基地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专家说

  长江商学院大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带给中国企业最大的冲击是产业链的断裂。如果因为我国企业不能提供产品,或因为先进设备供应不足,就有可能使得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受阻。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基地将拉动下游千亿元级产业链,他们率先复工、追回工期和提升劳动生产率,面对发达国家进口设备延迟交货,积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国产化科技攻关。镇海炼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认清影响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抓住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进行“技术补链”“转型强链”,能够有效避免关键技术与设备被卡脖子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本报记者 张翼)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渤海新区加速打造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4-17

 

正在扎实推进104个重点石化、新材料项目

绿色石化是我市“18+7”特色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作为绿色石化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渤海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六个一”工程,加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新区47家绿色石化规上工业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实现了3.3%和2.2%的同比增速。

近年来,渤海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壮大“六大新动能”、培育“五大新引擎”,加快打造“18+7”特色产业集群的部署要求,以“六个一”工程、“双百”工程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项目开工”这条主线,聚焦新动能、新引擎,坚定不移走不依赖总量指标上项目新路。目前,渤海新区绿色石化产业项目建设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汇聚了中海油、鑫海化工、旭阳化工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石油炼制及烯烃产业链、石油炼制及芳烃产业链、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主导的绿色石化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扎实推进利和知信高性能树脂、东方化工丙烯酸及酯、旭阳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扩产等104个重点石化、新材料项目,仅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0.9%,产业聚集已初见成效。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渤海新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全力打造我国北方石化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合成材料基地,把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当前第一要务来抓,通过举行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出台政策、加大媒体宣传等举措,全面发力、营造氛围,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同时,高标准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中海油油砂加工基地、渤海新区对二甲苯等项目落地开工。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广东沿海崛起万亿级石化产业带

发布日期

2020-04-24

 

image.png 

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现场施工。受访者供图

  夜色中,从太空俯瞰,从湛江东海岛、茂名滨海新区,到珠江口的广州、惠州,加上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一个个灯火通明、通宵不灭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如今,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又添一颗闪亮明珠。

  4月22日,总投资约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在北京、广东惠州、美国达拉斯三地同步举行了“云开工”仪式。

  近年来,随着世界石化产业重心不断东移,新一批由跨国巨头、国内央企主导的高端石化项目接连在广东落地建设,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

  “沿着石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炼油到炼化、到石油化工机械、再到化工产品,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石化链条,为广东未来发展打开新空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成形

  2月10日返岗以来,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的联络办公室里,来自国内外的项目主管、技术人员、工程师一直忙碌不停,为这个百亿美元外企独资项目的建设争分夺秒。不远处,轰隆声不断,那是炼油100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的中科炼化项目正开展投料试车工作。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将吸引来更多技术强、规模大、绿色环保的石化大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

  “中国在全球化工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这是由研发、开发与创新所驱动。”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柯迪文估计,到2030年,中国甚至会占全球化工品产出的一半。

  这几天,惠州大亚湾热闹非凡,数十辆绿色卡车来回穿梭,挖掘机在现场紧张施工,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的开工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而在旁边,中海壳牌三期已经进入可研阶段,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速推进。

  多个世界级项目集中布局的背后,是广东在交通、市场、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每年上亿吨炼油加工能力,意味着每天有来自世界各地近30万吨以上的原油源源不断地供应给这里的石化企业。广东33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湛江港,多个深水良港珠链成串,为海量的原油供应打开通道。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对项目具有巨大吸引力。

  乙烯是纺织、涂料、塑料等产品的关键原料。测算数据表明,埃克森美孚一期项目2023年建成投产后,将减少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进口依赖。

  此外,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广东的重要优势。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消费行业的重要基地,湛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水码头、高铁,还有正在建设新的湛江国际机场。”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如此总结选址广东湛江的缘由。

  硬件设施的背后,是高效的政府服务和管理机制。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帆说,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的营商环境好,政府办事效率高,服务到位,是项目推进顺利、速度快的关键。

  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张艺认为,这些重大石化项目的落地将对“六稳”“六保”起到重要作用: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项目,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链稳定打下基础,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稳定。

  目前,全省现有炼油能力7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337万吨/年。2019年,广东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17.98亿元,实现增加值4000.82亿元。石化产业已成为广东这个十万亿经济体的重要支撑。

  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纪红兵看来,这些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构成了广东新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并作为重要能源基地,成为我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体现。各石化基地在原料、产品、工艺等方面实现差异化,也可以更好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项目带动产业链

  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大亚湾石化区,化工产品作为原料通过蜿蜒的管道、管廊“隔墙供应”到中下游企业。

  饮料离不开石化。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厂长钟建交表示,通过对中海壳牌约1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废气进行压缩、分离和净化,生成食品级二氧化碳,主要客户有可口可乐、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

  药品同样源自石化产业。药品对原材料的纯度和生产工艺稳定性的要求都很高,科莱恩化工(惠州)有限公司通过对中海壳牌的原料充分利用,实现从化工产品向高端医药产品的转型升级。

  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发挥经济乘数效应,正在广东更多城市上演。

  “中科炼化项目明年上半年投产后,能够发挥大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榕树效应’。”中科炼化总经理吴惜伟介绍,中科炼化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600亿元,利税达290亿元。

  炼化一体化项目还是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裂变。

  不久前,中大惠州研究院的科技成果“精密设备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通过从分子水平设计润滑材料,开发机器人减速器润滑脂等高端装备专用润滑产品。项目牵头人晏金灿博士表示,该项目已成功产业化,为企业新增利润5000余万元。

  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重要位置。而石化产业中下游的电子化学品正可以为其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撑。

  巴斯夫亚太区特性材料部全球高级副总裁鲍磊伟表示,华南的消费者电子产品市场在全国首屈一指,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将生产的工程塑料具备无味道、高阻燃、不易变色、抑制细菌等特点,非常适合消费电子品的市场。

  从惠州大亚湾到湛江东海岛,从茂名滨海新区到揭阳滨海新区,石化大项目形成对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吸引、聚集效应。

  “石化产业基地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相当于新建一个城市副中心。”纪红兵表示,大型石化项目带动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可以在原有城市之外再造一个城。

  一批石化中高端产业园区

  正在加速成形

  石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转型的同频共振。随着新一批石化大项目的推进,一批石化中高端产业园区正在加速成形。

  3月21日,茂名滨海新区,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工。从“油化工”到“气化工”,广东历史最为悠久的“油城”茂名,全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源产业园。

  为了做长做精中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链,惠州正规划建设面积约30.2平方公里的惠州市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并筹建国家千人计划(惠州大亚湾)化工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大亚湾化工与生物工程研究院。

  在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中委广东石化于2021年至2022年陆续建成投产后,将直接带动化工中下游产业聚集发展,快速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

  在湛江,以巴斯夫一体化生产基地为龙头,正在将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绿色工业集中区,成为粤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

  “重大石化项目在进行产业布局时,看好的是该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张燕生表示,广东这些重大石化项目带来的高质量能源和高质量化工原材料,和广东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匹配,将更好地满足广东下一步发展的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昌道励 刘倩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1.39亿元

发布日期

2020-04-24

 

4月23日,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宣布,将为56户小微企业、4户中型企业和1户个体工商户减免上半年租金139.58万元。这是中国石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履行社会责任,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所采取的又一具体行动。据悉,中国石化一季度已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5165.86万元,预计二季度还将减免8735.55万元,上半年合计13901.41万元。

  近日,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要求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带头帮扶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缓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压力,助力企业尤其是大批中小微企业“扛”过难关。按照这一精神,中国石化迅速梳理了全系统出租房产、闲置土地和与中小微企业合作经营情况,并积极落实减免措施。据统计,今年一、二季度,中国石化将为按照政府要求坚持营业或依照防疫规定关闭停业且不裁员、少裁员的1144户中小微企业和3927户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此外,还将为648户中小微企业和612户个体工商户缓收租金约3500万元。

“太感谢了!”租用西城区煤市街138号的北京天顺人和餐厅负责人老马拿着退回25034.61元租金的通知,激动地说,“真是没想到,中石化雪中送炭,主动给我们减免房租。感谢中石化!感谢共产党!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好好经营,不裁员,和大家一道共渡难关。”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召开“十四五”宏观形势战略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20-04-26

 

张玉卓出席并讲话,9位院士、专家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科技创新、公司战略转型、海外油气资源布局等重大战略问题做交流

本报讯 记者刘江波报道:4月23日,中国石化召开“十四五”宏观形势战略研讨会,邀请9位院士、专家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趋势、行业科技创新、公司战略转型、海外油气资源布局等重大战略问题做交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讲话强调,中国石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把握大势大局,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与时俱进地明确公司转型发展的方向、领域和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深耕国内、放眼全球、强化优势、补足短板,着力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能源和合成材料为两翼,以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为重要增长点的“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向着打造世界领先的洁净能源和合成材料公司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进。

  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主持,公司领导喻宝才、蒋亮平、刘宏斌、赵东、凌逸群、李勇和雷典武、陈革参加。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同济大学教授、中国海油原总地质师朱伟林,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原总地质师窦立荣,伍德麦肯兹亚太区能源行业副主席加文·汤普森等院士、专家作报告。

  张玉卓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如何从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如何更好应对能源变革大势和低油价考验,如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全球性的危机会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往往也会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孕育新的发展动能、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9位院士、专家的报告视野宏阔、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对大家拓宽视野、看清趋势、明辨方向、找准路径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大家要认真学习研究,并结合编制公司“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做好消化、吸收和借鉴工作。

  张玉卓强调,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韧劲十足、前景广阔。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坚实的基本面作为压舱石,有众多积极因素叠加助力,加上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勤劳奋斗这个根本动力,我国经济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我国企业也一定能够克服暂时困难、在转型升级中提升竞争力。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视危为机、化危为机,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担当好国民经济稳增长的稳定器。

  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推动能源发展转型势在必行。我们要顺应能源变革大趋势,积极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在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供给的同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更加注重煤炭清洁化利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担当好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谁占领科技高地,谁就将占据产业链、价值链上的有利位置。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坚持全球视野,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善用资本纽带、技术纽带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化工产业为依托,向高科技合成材料方向发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担当好我国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际化发展必须积极稳妥、提质升级。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与国际上的百年老店相比,在国际化经验、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能力,以更高的水平“走出去”,担当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


发布版面

地方新闻·渤海新区

image.png 

主题

47家绿色石化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发布日期

2020-04-29

 

作为绿色石化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渤海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渤海新区47家绿色石化规上工业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取得较好成绩。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项目开工”这条主线,聚焦新动能、新引擎,坚定不移走不依赖总量指标上项目新路。目前,渤海新区绿色石化产业项目建设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汇聚了中海油、鑫海化工、旭阳化工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石油炼制及烯烃产业链、石油炼制及芳烃产业链、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主导的绿色石化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扎实推进利和知信公司高性能树脂、东方化工公司丙烯酸及酯一体化、旭阳化工公司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扩产等104个石化及新材料重点项目。去年,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10.9%,产业聚集已初见成效。

今年以来,渤海新区全力打造我国北方石化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合成材料基地,把企业复工复产作为当前第一要务来抓,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中海油油砂加工基地、渤海新区对二甲苯等项目落地开工。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力促生产经营指标回升

发布日期

2020-04-30

 

当前柴油销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汽油销量回升到去年同期九成水平,化工产品销售量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的86%

本报讯 4月29日,据中国石化新闻办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油价暴跌双重影响,中国石化一季度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但当前中国石化柴油销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汽油销量回升到去年同期九成水平,化工产品销售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6%,生产经营形势逐渐向好。

今年以来,中国石化加大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和油价暴跌影响,保持了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油气稳定供应,增产增供医卫原料,兑现了“油品不断供、商品不涨价、服务不打烊”的庄严承诺;创新商业模式,便利百姓生活,带动产业链复工复产;扩招大学毕业生,助力农民工返岗,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叠加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石油石化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国石化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197.82亿元。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季度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191.45亿元。

 面对严峻挑战,中国石化正全力以赴化解疫情和油价暴跌带来的双重压力,走出困境,努力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3月23日起,中国石化开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在开拓市场、优化调整、挖潜降本、安全生产4个维度上持续发力,着力降低原油采购成本,抓好油气高质量勘探与效益开发,推进天然气增产增销增效,加工量向有市场、效益好的炼油企业倾斜,优化化工业务产品结构,加大油品销售市场开拓力度。

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开始见效,经济活动正逐渐恢复。当前,中国石化成品油日销量由疫情期间最低时不足日常的20%,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的90%以上;化工产品销量也逐步恢复。预计随着国内复工复产步伐加快,油品和化工产品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供需环境将重回平衡,公司经营效益会逐渐向好。


                      造 

发布版面

纸业行情

image.png 

主题

纸企全方位驰援防疫物资

发布日期

2020-04-01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造纸业承担着疫情防控和治疗护理过程中急需的重要物资保障任务,如重点党报党刊印刷用纸、医卫防护用品包装用纸,以及各类成人纸尿裤等。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经营,造纸人同心聚力,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全力驰援一线,并不断推动企业复工达产、健康运行。

 快速反应 保障纸张供应

“造纸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行业,有责任为提供疫情防控保障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疫情暴发后,中国造纸协会率先向行业发出《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

 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造纸业要强化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医用护卫用纸、防疫物资包装用纸、疫情防控宣传用纸及居民生活用纸的充足供应。协会全力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

 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造纸大省相继出台关于延迟企业复工、保障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如山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号召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尽职尽责,全力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和广东省造纸行业工会联合会共同发起倡议,随时接受当地政府关于防疫工作的指引,坚决执行对疫情防控的部署,积极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中国造纸协会及各地造纸行业协会积极协助和服务协调下,各地相关造纸企业积极响应、保障重要物资生产,全力驰援疫情防控。“为按时按质按量提供最优产品,销售公司与市场部、运管部、采购、生产、品管、仓储物流等部门密切配合,从订单、原料、生产、检验、包装到发运,开辟生产党报党刊专用纸的绿色通道。”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总经理赵庆义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生产《求是》《中国纪检监察》等杂志用纸的红色机台 8 号机等三大主力机台超产 3000 吨,确保中央重点党报党刊印刷用纸。

除保障疫情防控宣传用纸生产,各种医用护卫用纸、防疫物资包装用纸也在积极供应。赵伟介绍,经协会调研了解,A 股上市公司浙江仙鹤股份有限公司春节期间便放弃休假,生产医用口罩包装消毒用纸——透析纸。该纸张是一次性医用口罩消毒包装所必需的配套原材料。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自大年三十开始,该公司就组织员工全力保障生产,大年初一就将产品如期发出。

慷慨解囊 援助急缺物资

在疫区医护人员的所需物品清单中,成人纸尿裤是其中之一。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成人纸尿裤成为医护人员的“标配”,以尽可能减少因上厕所造成的防护服浪费,增加救护患者时间。这中间,少不了造纸人的物资援助以及争分夺秒的物资运输。

 “小小物品,大大关爱!”中国造纸学会理事长、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主任曹振雷告诉记者,生活用纸委员会 2 月 11 日 14 点便发起了爱心募捐武汉疫区倡议书,此后卫生用纸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善款全部用于购买成人纸尿裤、成人拉拉裤、经期裤等。

通过公开邀标的形式,生活用纸委员会确定了 6 家企业,准时高效地陆续将成人纸尿裤和经期裤产品分批次运达湖北指定接收点。“物资运输接收地第一站是湖北省孝感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孝感市慈善总会。”曹振雷介绍说,发起倡议的当天下午,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争分夺秒发出第一辆物资货车,装有成人纸尿裤合计 12 万片、1500 箱。

此后,物资陆续到达黄冈市红安县慈善总会、麻城市红十字会,武汉市东西湖区防控中心、黄陂区防控中心、汉阳区等多家医院,以及襄阳市、随州市红十字会。

“相关企业不分昼夜与辛苦,精准调度每一辆货车、每一批次物资的接收、发放,以及按照流程要求妥善办理好各种手续。”曹振雷说,造纸人都在努力,争取将急缺物资尽快送到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除了备受关注的成人纸尿裤等医护人员所需物品,相关卫生用纸企业也以其各自优势捐赠了大量的医用护卫用纸。在中国造纸协会日前掌握的捐赠名单中,众多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如金光集团 APP(中国)旗下金红叶集团捐赠了总价值 35 万元的清风牌卫生湿巾,并紧急运往湖北,1 月 27 日晚全部抵达孝感。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2 月 1 日通过红十字会捐赠 500 万元,捐赠 12.5 吨消毒液,向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捐赠 30 吨消毒液解决疫情防控物品紧缺的燃眉之急。

有序复工 上马口罩生产

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造纸业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受疫情影响,如今行业复工达产情况如何?对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受访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2020 年是造纸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快原料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此次疫情是对企业原料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等综合实力的考验。

山东是造纸大省,造纸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简报,其联合省工信研究院、省造纸行业协会面向全省重点造纸企业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目前山东省造纸行业复工达产呈现“两高两低三难”局面,即行业整体员工复工率较高、重点企业及文化用纸企业达产率较高,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复产率较低、造纸装备生产企业复产率较低,纸浆木片原料供应难、废纸原料物流畅通难以及产品销售难。

这是当下造纸业面临的共性难题。曹振雷说,造纸企业要抓重点工作推进,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紧抓不放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努力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在前期保障防疫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一些造纸企业还增产口罩。曹振雷介绍,为缓解口罩供应紧张的压力,造纸企业克服重重困难以最快速度上马了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如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全部达产后,产能达到日产 30 万只,其首批银鸽牌防护口罩已“飞”赴防疫一线。为第一时间投产,银鸽投资成立了设备安装组、技术攻关组、厂房改造组等多个项目小组,24 小时轮流值守攻关,仅用 5 天就把原来 30 天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为全面生产提供基本保障。

 专家观点

 加强特种纸 课题研究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

 本报记者 祝小霖

“针对疫情后造纸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解决造纸业原料问题,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根据国家及行业需求,适当调整造纸业的产品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解读后疫情时代造纸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纸和纸板的总产量近几年都在 1 亿吨以上,其原料中 65%是废纸和纸板,30%是木浆。可以看出,废纸和纸板是支撑我国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但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严重匮乏,陈克复建议,造纸业要加大以农林剩余物作为原料的清洁制浆科学研究的投入,鼓励用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进行清洁预处理后以机械法制浆,用于补充部分造纸原料。

这是造纸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而就此次疫情引发的关于发展思路的思考,陈克复认为,造纸业要根据需求适当调整产品结构。疫情期间,造纸业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医用护卫用纸,防疫物资包装用纸,疫情防控宣传用纸和居民生活用纸的充足供应。

“在这其中,与疫情有关的医卫防护用纸材料、与食品有关的包装用纸材料尤其值得关注。”陈克复表示,要加强对相关特种纸的课题研究,重点关注这些用纸材料的防潮环境等方面,切实提升行业的科研技术水平。

发布版面

商会·商界

image.png 

主题

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精准施策助企业科学复工

发布日期

2020-04-09

 

针对大部分企业遇到的原料紧张、市场需求不明等问题,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将提供有价值的动态信息作为工作重点,发挥联络广的优势,利用对市场的把握和分析能力,为会员提供准确及时的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和分析报告,帮助企业科学决策。调查表明,目前,造纸行业复工复产率进一步提高。“除湖北外,企业复工复产率接近10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要求,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坚持抗疫和复工两手抓、两手硬,主动担当作为,为服务会员企业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向记者表示。

分析疫情影响宣传扶持政策

据介绍,在2月1日即向全体会员发出《倡仪书》呼吁号召会员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捐钱捐物助力武汉抗击疫情后,2月5日,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再向会员企业发出通知,调查了解会员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得到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反馈。2月20日,面向全行业主要生产地区、主要大企业和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利用网络平台发起问卷调查,了解掌握疫情下全行业产量、需求、原料等受影响情况。

“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2月17日,商会向全国工商联报送了《关于在疫情期间推行无还本续贷和调整征信管理办法的建议》,并建议全国工商联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反映,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表示。

疫情之下,全国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业,居民居家隔离,短期内对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多个省、市、区政府部门纷纷出台应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扶持政策。为帮助企业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将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分类,对涉及行业的政策进行重点推荐和解读,通过邮件、公众号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参考,提高了企业了解和争取政策的效率,加快了企业复工复产速度。

服务企业防范风险共克时艰

“疫情初期,国内外物流遭受很大影响。2月中上旬,国内公路运输近乎停滞,进口纸浆办理国内港口业务速度下降,使得国际贸易出现履约困难,增加了物流成本和信用风险。”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表示,面对问题,商会及时出面联系有关国外供应商和港口,介绍疫情和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出具“不可抗力证明书”,帮助企业避免或减少了疫情带来的信用风险和经济损失。近日,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还加强与国外同行和合作单位的联系,重点关注了北欧、南美等原料主产区的情况,及时研究国外形势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国际形势和市场趋势提供给企业,以保证企业提前预判原料供应安全,降低原料供应风险。

实际上,疫情发生后,造纸企业纷纷发扬传统,积极捐款捐物,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纸业商会42家会员企业捐款捐物总额2.4894亿元。会员企业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动党员和职工自愿捐款合计455.6万元。同时,造纸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捐献了大量产品和国外医疗防护用品。恒安、维达、华泰、太阳、中国纸业、环龙集团、亚太森博、建晖纸业等企业,疫情初期就已多次大量向武汉捐献成人纸尿裤、卫生巾、生活用纸、消毒液母液、涂料等产品;玖龙纸业、华泰集团、金鱼浆纸、安德里茨、福伊特等企业,整合国外分公司和合作伙伴的渠道、资源,从巴西、德国、奥地利等地采购了医用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医用防护镜、医用手套、防护靴、防护帽及防护鞋套等大量急需的医用物资。玖龙纸业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国外采购、通关、运输和交付工作,所有进口物资都是由公司车队从港口直接运送到武汉。

精准施策助企业科学复工

“按照全国工商联的要求,纸业商会及时向会员企业发布有关复工复产的号召和政策,定期向会员企业了解复工复产的进度,及时上报全国工商联。”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表示,针对大部分企业遇到的原料紧张、市场需求不明等问题,将提供有价值的动态信息作为工作重点,发挥联络广的优势,利用对市场的把握和分析能力,为会员提供准确及时的政策、市场供求信息和分析报告,帮助企业科学决策。

调查表明,目前,造纸行业复工复产率进一步提高。“除湖北外,企业复工复产率接近100%。”数据显示,自3月10日开始,湖北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尽管受当地人员流动限制等因素制约,复工复产率仍达50%。大部分造纸机械企业保持100%的开工率。部分会员企业如恒安集团、维达纸业、中顺洁柔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产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3月18日,中顺洁柔跨界首批生产出来的20万个医用外科口罩,已经正式装箱火速送往湖北,紧急支援急需口罩的4家湖北医院。剩余的80万个医用外科口罩也在陆续生产中,后续也将送往一线医护的手中。”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中远海运特运接入第662000吨新造纸浆船

发布日期

2020-04-17

 

本报讯 通讯员 朱卫、单国洋报道 4月15日,中远海运特运第6艘62000吨纸浆船中远海运长青轮命名仪式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船厂举行。

近年来,中远海运特运积极加大纸浆市场营销力度,和全球各主要纸浆厂商开展紧密合作。公司结合货物特点,专门量身订制纸浆船型,着力打造一流纸浆船队,先后与中远海运重工签订“2+1艘”和“5+4艘”62000吨多用途纸浆船建造合同,其中5艘“中远海运开拓”“中远海运创新”“中远海运进取”“中远海运卓越”“中远海运锦绣”已先后命名交付。

中远海运长青轮的加盟使得特运在南美东航线的经营更趋于平衡和稳定。今年2月,中远海运特运正式开辟了纸浆船在南美东航线上的准班轮服务,已经连续3个月为客户提供了稳定的去往巴西南圣弗朗西斯科港的钢材运输服务。展望未来,中远海运特运将坚持“特”字发展战略,深耕专业货源市场,继续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中远海运长青轮全长201.8米、宽32.26米、型深19.3米,载重吨约62000吨,货舱舱容约72500立方米,船舶主机满足Tier III排放要求,具有绿色护照。船舶设置6个货舱,均采用箱型结构;船舶舱盖设计分为液压折叠式和背载式两种,密性更好,非常适合装运纸浆。货舱配备除湿设备,可满足全船纸浆的除湿要求,保证纸浆运输质量。船舶设置2台75吨单臂克令吊和一台75吨×2的双克令吊,最大吊重可达150吨。这些设计特点使船舶除了装运纸浆外,还可兼顾装运重大件等货品。

据悉,中远海运长青轮将展开一个特别的处女航:首航装载一万多吨钢材和近万方设备前往巴西,这批出口设备将用于在当地建造新的纸浆厂,回程再装载纸浆厂生产的纸浆。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来宾:造纸项目落地 蔗糖产业延伸

发布日期

2020-04-23

 

总投资8.25亿元,利用电厂富余的蒸汽、清水以及当地充裕的蔗渣原料,为来宾打造“将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蔗糖全产业链补上重要一环的重大项目——广西植护云商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高档生活用纸生产项目近日开工。

4月21日,记者走进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一期工程厂区内浆塔、烘缸等设备都已吊装到位,130多名工人在场抓紧施工。

该项目的落地,是来宾市工业园区实行“腾笼换鸟”,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实例。“我们这台纸机,设计车速1600米每分钟,出纸幅宽达到4.2米以上,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技术,在国内造纸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于春柳告诉记者。

该项目落户来宾市河西工业园(来宾电厂A厂附近),总用地350亩,从经济效益、能源消耗成本可控制指标上,占尽来宾“一网两管”(大工业区域电网和供热、供气管道)的资源优势,又具有靠近来宾港区码头之水运条件优势。项目可以利用电厂充足的能源蒸汽和清水,利于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

该项目的落户,让来宾充裕的蔗渣原料资源发挥更大效益,让“一根甘蔗”产业链得以延伸。为此,来宾市非常重视项目建设服务。对项目生产用电,来宾市将该企业纳入大工业区域电网供电范围,给予电价优惠。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税收奖励,以及人才引进、高新技术扶持等利好。据介绍,项目达产后可实现13亿元的年产值,缴纳各项税收73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600个。

重大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来宾市全面加快“东融”步伐,实现引进一批、落地一批、投产一批。今年以来开展“产业项目发展年”活动,1-3月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新开工31个重大项目。

 

 

发布版面

器材空间

image.png 

主题

借数字化驱动造纸供应链升级

发布日期

2020-04-29

 

此次疫情发展到现在,笔者最直接的感触是所有企业都经历了一次现代企业治理能力的考验,造纸企业也不例外,网络化、数字化沟通平台和工作方式在此间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如今,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未来如何创新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乃至重构运营模式。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已体现在很多企业的战略实施中,但远程办公、远程会议、远程诊断等都只是数字化的基本应用,未来数字化及工业互联网带给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刻,甚至是颠覆性的。

 倒逼产业整合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全民战争中,造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就行业自身来看,此次疫情也将倒逼造纸行业加速内部调整。

 一方面,造纸业整合将会加速,行业内资源的从优配置将进一步深化,优质企业的韧性会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一些细分领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卫生用品领域会加速向高端产品迈进。由于此次疫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相关卫生用品包括湿巾、厨房用纸、无纺布等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多个驱动力,将会促进卫生用品差异化发展。

 疫情影响之下,造纸业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将是驱动工业互联网在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运行中心的应用,进而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性和可靠性以及可视化管理等。同时,将工业互联网已有的众多应用模块直接应用到原材料节降、各项消耗降低、预防性维护、产品品质预测等领域,还可减少现场的工作人员数量,使得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

 加速数字化应用

 在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中,很多造纸企业都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应用和网络化办公的紧迫性。由于疫情管控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在节后正常开工。要更好实现与员工的沟通,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的下达和上传,保持企业的基本运营等,都需要企业在自动化办公、数字化运营方面加强建设和管理。

 在造纸企业中也能看到,已经建设并拥有数字化办公的企业,此次疫情中在企业信息管理、内外沟通方面展示了出色的表现。比如拓展企业微信中各种内部协调管理功能,开发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以更好地实现传播和推广目的,通过内部平台实现差旅统一管理,应用 Skype 和 Teams等进行内外远程会议,全面升级 ERP 系统,实现产品、技术、订单管理等。

 疫情之下,大家都能够感受到一个更加普遍的趋势,那就是不仅在造纸业,还包括其他产业,都更加注重在线销售、自动出货以及无人运输,这将快速驱动供应链上下游的升级。放眼亚太地区或全球,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如果能更广泛地推广数字化的全方位应用,如生产、资源配送、产品的物流管理等,从而驱使这些领域在疫情后得到快速恢复和提升,将更有利于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发布版面

海外视窗

image.png 

主题

疫情冲击 全球纸业缩减产能

发布日期

2020-04-29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蔓延。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影响,造纸行业也不例外。各国造纸业根据疫情的发展走势,相继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疫情,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加拿大:新闻纸市场需求下降

  受新冠肺炎疫情扩大的影响,全球市场对新闻纸的需求急剧下降,总部设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克鲁格纸业从4月3日起,无限期关闭了位于魁北克省舍布鲁克主要生产新闻纸等的布朗普顿工厂。

  据了解,克鲁格纸业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新闻纸生产商。近年来,由于造纸市场发生变化,该公司一直努力将原生产线转化为瓦楞纸和纸巾等生活用纸的生产。

  挪威:部分生产线被迫关停

  挪威森林纸业是欧洲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商,该工厂拥有3套生产SC等印刷纸的大型设备,年产能为55万吨。目前,该公司设在挪威南部哈尔登的旗舰工厂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该工厂不得已停掉一套设备。而此前,该公司设在法国的新闻纸工厂也停止了一套设备。疫情和市场下行等因素的叠加,造成该公司经营环境严重恶化,其总部工作的员工也面临着被裁员的可能。

  新西兰:实施停产限产政策

  疫情期间,新西兰政府对企业按业务划分为“必要”和“非必要”两类,要求“非必要”企业暂停运营。纸业划为“非必要”,除个别属于“必要”的纸品可以生产外,其他都在停产之列。因此,新西兰全国部分造纸工厂停产。

  法国:纸厂停工潮来袭

  法国纸业协会称,目前已有4家法国工厂停产,其中包括挪威森林纸业设在法国东北部的戈尔比新闻纸厂。根据国家的禁足令,员工无法到工厂上班,实际上也有一些员工因为害怕被感染而没有去上班。此外,纸品的市场需求也正在下降。

  意大利:重灾区纸厂关停

  意大利是全球疫情的重灾区之一。意大利大型造纸企业lecta公司设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家造纸厂于3月19日停产。该厂生产标签纸、印刷纸和包装纸。工厂位于米兰和威尼斯之间。该工厂所在地区疫情特别严重,已造成大量人员病毒感染和死亡。

  南非:多措施指导抗疫

  总部设在南非的蒙迪纸业集团在世界各地设有工厂和办事处。根据疫情的发展,蒙迪在其官网上开辟抗疫专栏,强调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是重中之重,同时表示其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为此,该集团组建了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员工抗击疫情,确保员工健康。

                                                           其 他

发布版面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image.png 

主题

湛江“真金白银”助推航运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4-01

 

 

本报讯(全媒记者 龙巍)近日,为促进航运业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高端航运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湛江出台了《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 我市航运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在湛江登记注册的航运企业,按照每年对市级财政贡献,达到100万元至2000万元(不含本数)的,前两年奖励90%,后两年奖励50%;超过2000万元(含本数)的,前两年奖励95%,后两年奖励55%。

根据《意见》湛江还将鼓励航运企业新增船舶运力,湛江航运企业新建、从市外购入或迁移并登记入户的自有船舶运力,单船3000载重吨以上,船龄10 年及以内的给予每载重吨60 元的一次性补助。航运企业自有并经营的船舶运力规模达到5万载重吨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每增加1万载重吨再奖励10万元,每家航运企业的该项奖励金额累计不超过400万元。一次性在湛江市注册自有船舶运力10万载重吨以上(含本数)的航运企业,可依据经济发展需要,报请市政府确定专门的扶持政策条款。

同时,湛江将制定航运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引进航运人才,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和金融租赁机构开展船舶融资及租赁业务等,运用多种金融产品服务航运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发展,进一步强化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信息、航运交易等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大力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探索建立以金融保险服务为重要基础的自由贸易港。

《意见》还指出,湛江鼓励大宗货主与湛江航运企业构建航货联盟。鼓励大型工业企业与航运企业构建航货联盟,对进出湛江的煤炭、金属矿石、石油、粮食、化肥、钢材等大宗物资,由湛江航运企业且注册在湛江的船舶(含光租)承运的,按照货运量年增量部分(年增量不低于10万吨)每年给予货主单位1元/吨的奖励。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两年内将提速45%

发布日期

2020-04-08

 

4月7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获悉,根据广西出台的《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对标提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广西将进一步优化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流程,对比2019年,到2021年底,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口环节总体耗时压缩45%左右,综合费用降低45%左右,出口环节总体耗时压缩30%左右,综合费用降低30%左右,达到国内一流港口水平,区域竞争优势显著增强。

《方案》指出,广西将通过推进流程再造优化、优化通关作业方式、提升企业申报办理便利化程度、提升集装箱业务运营服务水平四方面构建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对标指标体系。进口时间包括进口边界合规时间、船舶进港时间、海铁联运操作时间及进口单证合规时间;出口时间包括出口边界合规时间、海铁联运操作时间及出口单证合规时间。其中,2020年底前,进口环节全程用时由约78小时压缩到51小时;2021年底前,压缩到44小时。2020年底前,出口环节全程用时由约27小时压缩到22小时;2021年底前,压缩到19小时。

《方案》明确,广西将建立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费用对标指标体系。其中,进口边界合规收费项目8项,进口单证合规费用1项。出口边界合规收费项目10项,出口单证合规费用1项。按一票运单包含1个标准箱计算,2020年底前,进口每箱平均费用由3300元降至2200元;2021年底前,降至1800元。2020年底前,出口每箱平均费用由2300元降至1900元;2021年底前,降至1600元。未纳入合规统计范围的进口环节收费13项,出口环节收费11项,对标周边港口逐步降低。

发布版面

地方

image.png 

主题

金融活水注入“菠萝的海”

发布日期

2020-04-10

 

位于雷州半岛的广东徐闻县有片“菠萝的海”,在这边红土地上,种植着35万亩菠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它看不见海水,却闻得到芬芳,一到成熟季节,满地铺满黄金。

目前正值菠萝开始丰收的季节,但今年以来,由于采摘期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重叠,疫情期间外来客商少、物流运输难等问题给菠萝生产销售泼了一盆冷水。作为农业大市,徐闻菠萝的境遇仅仅是湛江特色农产品(7.720, -0.28, -3.50%)当前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自春耕备耕工作启动以来,湛江银保监分局加强靠前督导,督促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早部署、解急需、强服务、重保障,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抢抓农时,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截至2020年2月末,湛江涉农贷款余额498.98亿元,较年初增加3.53亿元,农业保险支付赔付2711.9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21.41万元。

战疫不误农时

“今年的菠萝产量不错,我家种了58亩地菠萝,收了172吨,可是碰上疫情,没老板来收,亏本不少。接下来的承包土地、购买肥料等等都还要花上不少钱,再种植都成难题了。”种植户郑向东向记者表示,好在农业银行(3.460, 0.02, 0.58%)及时帮助,给我贷了14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也帮忙联系罐头厂收购了一些菠萝,这才渡过难关。

据了解,农业银行湛江分行在了解徐闻种植户菠萝滞销后,徐闻“菠萝e贷”快农贷产品对接菠萝种植户,给予资金支持。同时主动联系徐闻县连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通生产与销售中梗阻。

疫情发生以来,农业银行湛江分行已累计向35户农户发放“菠萝e贷”430万元,有效有力响应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

徐闻农商行针对当地农户、农企推出的特色信贷产品“菠萝宝”,用于菠萝种植、加工和菠萝销售等周转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方式主要是以保证保险为主,解决农户、农企没有抵押物可押的融资难问题。

2020年以来,徐闻农商行充分发挥本地法人银行机构优势,新增“菠萝宝”贷款57笔,累计金额2973.04万元,帮助支持菠萝种植3.3万亩,菠萝加工厂6个,年产量达2.70亿斤,年产值将近4.0亿元,带动农户就业2500多人。

呵护“致富果”

与徐闻菠萝相呼应的是湛江遂溪县火龙果,2019年9月末遂溪县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鲜果年产量40万吨,产业产值达30亿元,是村民们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立足湛江菠萝、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农业银行湛江分行、邮储银行(5.220, 0.09, 1.75%)湛江分行、徐闻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先后推出“菠萝e贷”“火龙果e贷”“菠萝宝”“三农”保证保险等特色信贷产品为农户生产保驾护航。

2013年起遂溪农户陈秋盛就开始从事火龙果等农作物种植、销售等,由于产销两旺,盈利情况较好,2016年8月成立遂溪县城月绿丰家庭农场,当年就被评为“市级示范单位”,2019年更是入选了遂溪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该家庭农场出现资金缺口,面对困境,陈秋盛心急如焚。

遂溪农商银行在走访了解到情况后,有效对接客户真实信贷需求,实施精准滴灌,第一时间为其申办80万元的政府贴息产品“政银保”贷款,及时解决了燃眉之急。“城月绿丰”家庭农产121亩火龙果已投入生产约2年,预计两个月后可以收成,按现时市场价格计算,利润可达160万元。

强化保障稳预期

疫情发生以来,徐闻县菠萝出现滞销,菠萝价格一路下行给当地的菠萝种植产业带来了经营风险,这时候,农业保险在特殊时期为农产品稳产保供保“价”发挥了很大作用。

2月份,徐闻县一位菠萝种植户王先生向人保财险湛江分公司提出报案申请,其种植菠萝约有101亩,收成约349吨,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菠萝价格比往年下跌了约70%-80%,仅为0.3元/斤。

该客户在人保财险湛江分公司投保了菠萝产值保险,接到报案后该公司迅速行动,有效衔接理算、核赔等环节,于3月19日向客户支付保险理赔金额29.72万元,帮助客户快速恢复生产。

2020年以来,湛江市保险公司共为24户菠萝种植户、7879.5亩菠萝产地提供菠萝产值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939.75万元,目前已为16户种植户赔付242.99万元。

为避免疫情期间新冠肺炎传播,湛江市农业保险承办机构通过视频对话、拍照上传等方式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无接触承保模式,确保特殊时期服务效率不降。

人保财险湛江分公司通过指导投保人自助拍摄标的照片及标的信息,通过使用粤农保上传承保平台,成功为该客户办理投保菠萝产值保险113亩,提供风险保障56.5万元,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农险服务难题。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复工复产势头良好

发布日期

2020-04-10

 

本报南宁讯 (记者/简文湘 通讯员/王良良)4月3日,记者从自治区北部湾办获悉,北部湾经济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复工复产,力求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在港口、物流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

港口建设运营驶入快车道。目前,北部湾港运营整体呈良好态势,1-2月累计货物吞吐量4287万吨,同比增长16.6%;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2367万吨,同比增长14.1%;集装箱吞吐量累计58万标箱,同比增长34.3%。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从1月1日至3月20日,累计完成办理量41636标箱,同比增长119.4%。在建12项北部湾港航重大设施项目已全部复工。

班轮班列呈平稳增长趋势。北部湾办指导相关企业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启动全程“一次委托、一运到底”的运输模式,有效联动西南腹地,畅通货物贸易渠道。据统计,截至3月15日,班轮方面:北部湾港-香港班轮已恢复开行天天班,累计开行68.5班,承运量18533标箱,同比增长26%,平均受载率由2月初的59%提升至75%;北部湾港-新加坡班轮稳定开行每周2班,累计开行20班,承运量2429标箱,平均受载率由2月初的25%提升至30%。班列已全面恢复正常运营,至今班列到发合计544列。

重大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北部湾经济区6市“双百双新”产业项目137个已全部复工复产,占全区比重为49.28%。该办以“双百双新”产业项目为抓手,突出专项支持,提前安排,提高效率。如:拨付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中新物流园建设;下达北部湾专项资金支持惠科、三诺、华立、华谊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

 

 

发布版面

全程全面机械化

image.png 

主题

湛江:推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20-04-13

 

2019—2020 年的榨季已经落幕,作为广东省湛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蔗糖生产仍然是稳定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的有力保障。日前,笔者从湛江市糖业协会了解到,为了推动糖业发展,湛江正推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拟把雷州半岛 150 万亩甘蔗园纳入全程机械化推广范围,申请建立国家级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人工作业成本占甘蔗种植投入一半以上

 雷州半岛,土地连片,地形地貌平坦,光温水条件好,是推进甘蔗糖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适宜区域。甘蔗种植遍及徐闻、雷州、遂溪、麻章、廉江五县(区),其中,遂溪因为甘蔗种植面积广、蔗糖生产量大,被称为中国“最甜的县”。据了解,目前湛江拥有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集团,20家制糖厂,糖企职工1万余人,涉及糖料甘蔗蔗农约 200 万人,甘蔗面积稳定在 160—200 万亩之间,年产甘蔗约 800—1100 万吨,产糖约 80—120 万吨。

蔗糖生产不仅是地方的主要税源和广大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湛江市脱贫的主产业。湛江地区217个贫困村委会,大部分分布在甘蔗种植区,而种植甘蔗又主要集中在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主要是由于甘蔗种植除去人工作业成本后投入相对比较低,人工作业部分蔗农基本可以自身参与,赚取劳动收入。

“每吨甘蔗人工作业成本占甘蔗种植投入的一半以上(约 240 元/吨),目前贫困地区甘蔗种植户每户种植面积约 5—10 亩,如果按照 6 吨/亩,470 元/吨计算,单纯赚取劳动收入达 7200—14400 元,是贫困

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且比较稳定,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着根本性保障作用。”湛江市金岭糖厂相关负责人说。

有望实现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

湛江有甘蔗种植的传统和基础,蔗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稳定甘蔗产业、是帮助农民脱贫的有力保障。近两年,湛江糖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创新技术和模式,大力推进蔗糖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湛江蔗区甘蔗全程机械化发展速度迅猛,湛江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出台甘蔗收获机购置的补贴政策。目前,湛江甘蔗全程机械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部分土地具备全程机械化条件,是推广全程机械化的最优区域。国内率先全面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的最大希望就在湛江。就甘蔗机械化率而言,湛江地区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在 70%左右,其中机耕率、机种率、机收率分别达到了 99%、65%、8%,机收率是广西产区的八倍。2018/2019 榨季湛江地区新增 150 台甘蔗收割机,甘蔗全程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提高。湛江拟把雷州半岛 150 万亩甘蔗园纳入全程机械化推广范围,申请建立国家级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其中徐闻县区域规划 20 万亩,雷州市区域 60 万亩,遂溪县区域 58 万亩,廉江市区域 5万亩,麻章区域 7 万亩。

湛江市蔗糖产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甘蔗预处理系统升级改造、糖业工农信息一体化系统升级,膜法制糖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2018 年,国内首批膜法成糖在湛江试产成功的消息,在国内糖业和食品制造业引起轰动。纯物理方法生产的高品质蔗糖,不仅对制糖业意味着颠覆 140 余年传统,更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和更高的附加值,将拉动下游原料价格盈亏平衡线的变化,影响万千蔗农的生产和生活,为糖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新的方向。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湛江海关税政调研助力企业“走出去”

发布日期

2020-04-21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湛江海关获悉,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公告》,其中湛江海关提出的提高S-透明抗冲树脂出口退税率的税政调研建议得到采用,出口退税率由现行的9%提高为13%。

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是国内S-透明抗冲树脂唯一产业化生产企业,打破了国内S-透明抗冲树脂完全依赖进口的格局,大大降低下游厂家成本。该公司目前全力推进该产品布局东南亚等市场,已与多个厂家达成合作意向,湛江海关主动联合该公司开展税政调研,顺利实现企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由9%提高为13%,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民族品牌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该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湛江海关将始终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诉求,以税政调研工作为抓手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税收政策调整意见,聚焦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等特色重点行业,围绕促进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地方产业发展。”

S-透明抗冲树脂(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简称SBC)属中国化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范围,是一种具有硬度高、刚性好、透明度高、抗冲击效果优的丁苯共聚物,具有绿色环保、综合性能优、用途广泛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器、仪表、医疗用品、食品包装、塑料合金、鞋材、玩具、文具等领域。

发布版面

理论周刊/专论

image.png 

主题

大湾区建设迈入了全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布日期

2020-04-28

 

提要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将每个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融入湾区发展指数当中去;只有积极审时度势,敏锐感悟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战略关注,写好这篇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文章”,才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湾区建设的热忱;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政治与经济治理模式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的本质特征,才能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制度和改革相对接,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前提下,有力推动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实践。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擘画蓝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4 月 21 日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以 2018 全年到 2019 年第三季度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为研究对象,参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绘制发展蓝图并提出具体要求,蓝皮书集中研究了基础设施、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人文湾区和三地合作等主题,并附以相应的案例。该书编写组不仅汇集了与湾区建设事业相关的大量素材,也竭力对建设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与趋势预测,并对未来的实践与操作审慎地给予了路径参考。

一、有力推动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实践

未来 10 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10 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 10年。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各种现实挑战也不容忽视。大湾区建设迈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

在这个艰巨与荣光并存的历史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彰显多组因素的合力。既需要以深圳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担当优秀范本的“点”,也需要统筹湾区三地各级政府和各类建设主体共筑全面发展的“网”;既需要注重湾区内部综合实力的“内力”提升,也需要积极争取与泛珠三角区域对接融入的“外力”汇集;既需要谦虚借鉴国内外其他湾区的成功建设经验,也需要清醒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总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将每个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融入湾区发展指数当中去;只有积极审时度势,敏锐感悟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战略关注,写好这篇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文章”,才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湾区建设的热忱;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政治与经济治理模式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的本质特征,才能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制度和改革相对接,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前提下,有力推动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实践。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步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湾区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将与湾区各方面建设同频共振、协调推进。展望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硬件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升级,湾区智慧城市群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将加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全国率先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根据广东省政府的规划,珠三角地区将加快推进 IPv6 网络建设,构建高速骨干光纤网络,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将在大湾区快速发展。国家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鼓励港澳地区超前布局加快推动 5G 应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 5G 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重点培育。

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大力支持,助推产业界的参与。广东广电网络相关机构提出,到 2022 年底,在大湾区建设大力铺设光缆线路,提升骨干网带宽,推进光纤入户建设和家庭智能网。

共商共建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共商共建、互联互通水平,加强信息沟通、议题协商,大力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衔接机制、大数据平台支撑、专业领域智慧设施生态圈等各层面各领域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东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开通促进了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是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将为大湾区建设带来指数级的影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纽带”,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必将对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起到重要驱动作用。其一,扩大了大湾区居民社会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有利于珠三角九市借助港澳优势持续繁荣发展。其二,必然带来内地与港澳规则及制度对接,助力大湾区形成更具整体性与创新性的湾区精神。其三,可以帮助舒缓港澳资源紧张、贫富差距过大、发展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客观上增进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在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广东拥有坚实的数字经济产业制造基础,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市场和融合发展空间,产业互联指数排名全国第一。香港在资讯及通讯科技、即需即用软件(SaaS)、物联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械人、VR 和 AR 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奠定了其湾区数字经济科研中心的地位。澳门在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

尽管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仍面临着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障碍。一是在“一国两制三种法律体系”框架下,港澳又有独立的数据安全法律制度,再加上国家网络安全法将港澳视为境外,造成大湾区三地涉及跨境数据传输的要求和标准会难以协同,构成政策壁垒。

二是缺少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统筹规划。对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融合重点、技术重点突破领域等缺少前瞻性研究和政策系统性设计。大湾区缺乏能够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与应用示范性平台。

 五、未来适宜于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有三个主攻方向

 结合大湾区工业体系与制造业集群自身优势,未来适宜于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有以下几个。

 (一)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心

 继续利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先发优势,加快在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中高端市场份额。立足大湾区 3C 产业智能制造领域的集群规模与数字化制造示范优势,加快开展机器人 3D 视觉、AI 图像检测以及动态视觉传感等方面的联合技术攻关与适用研究。结合已有高端装备业基础,加快实现高端制造向工厂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二)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模块化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

目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更多针对制造领域中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维护等单个环节,进行专家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开发,缺少对“智能化孤岛”的互联互通集成。大湾区可基于泛在制造、云制造以及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主动制造,形成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社会化开放式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全制造流程、全生命周期数据、全区域制造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分布、异构制造资源与制造服务的动态协同联动及决策优化。

(三)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产业供应链管理创新

发挥大湾区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完整优势,基于大数据对设计、采购、制造、使用、服务、回收、拆解等环节的多阶集成反馈,实现运维一体化的供应链组织方式再造。在采购环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培育虚拟产业集群,使供应链管理向优化资源配置的虚拟化和网络化转变。在制造环节,采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多智能体系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培育组织运营柔性及战略柔性能力,实现业务边界模糊化。

六、粤港澳三地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粤港澳三地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例如,针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专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广东省科技厅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香港本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也将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支撑。

在未来,香港政府致力于通过把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内外联通,促进香港本地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澳门政府会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更主动地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把建设“一中心、一平台”推向新的阶段。广东省政府则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应用技术创新优势,提升基础研究实力,打通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

 七、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三大趋势

 蓝皮书指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

(一)各类技能培训将为文旅产业增长提供强劲助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各地积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二)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元融合催生新业态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文化金融中心,意味着文化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值,意味着文化金融在全球、全国或特定区域的产业影响力。而科技,尤其互联网技术为文化内容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类主题公园开始运用各类 AI、VI 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度真实感的体验。

 (三)与“一带一路”和太平洋岛国交流大幅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与太平洋各岛国的合作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密切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往来,进一步深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在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出口企业和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