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石狗数据库 - 话说石狗

石狗分布及置放

发布时间: 2014-12-02

 

雷州城乡普遍奉祀石狗,至今仍有十分浓重的民俗风习,考古发现雷州城乡至今仍遗存数万只石狗。这些石狗千姿百态、神采各异、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实属罕见,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历来石狗的雕置不受社会等级、不受贫富贵贱限制。雷州现有近2500条村庄几乎村村有石狗,石狗存量较少的村庄有四至六尊,多者达到30-40尊。 

地域分布。“在雷州半岛上,放眼古城门、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前,定会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狗”。石狗遍布雷州各镇2500多条村庄,但不同时期的石狗分布区域还是有其特殊性。俚人风格的雷州石狗,主要分布在英利、覃斗及“三家一水”(杨家、唐家、纪家、企水)。就广义的雷州地域而言,雷州石狗的分布以雷城为中心,划出一个半径为100公里的圆,其内均是民间石狗存在的地域,甚至包括茂名市的一些区域,从圆心往外,民间石狗的存在密度趋减。就现行政区域的湛江市而言,徐闻、麻章、遂溪这三个闽南语系较为盛行的县域民间石狗的存在次于雷州,但还是有一定数量,坡头、廉江、吴川等粤语语系地域民间石狗的存在较少。 

在村庄里雷州石狗主要分布在乡村的村头、巷口、庙宇旁,以及房屋门前、水塘边。不同地域发现的石狗形态差异很大,区域间发展演变的序列特征比较明显,一般发现石狗的村庄建村年代都比较早,最迟也在清末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遗留的石狗数万只。目前,雷州博物馆收集的石狗已有近1000只,大部分石狗散置乡野荒郊、村头巷尾,或掩埋地下或由村民自行保管或仍“原生态坚守”。 

历史上民族部属的迁徙与商贸往来,各族民俗的文化传播,使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蒋廷瑜《铜鼓史话>中提到“制造和使用云雷纹铜鼓的部族原是东汉时代的‘乌浒人’,到两晋南北朝叫‘俚人’或‘俚僚’,到唐代’这些部族的绝大部分与汉族融合’成为壮族和汉族的一支,但也有一部分保留原来的民族特性,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黎族‘俚’、‘黎’和‘雷’的读音相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密切关系”。何光岳《南蛮源流史>写有“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分俚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分支,称加茂黎”;“俚人迁到海南后,成为当地最早用犁的农耕民族”。说明了俚僚人迁徙海南与越南时途径广西、云南等地时传播留下了雷文化,至今海南岛的北边地区琼海、儋州与广西云南东南地区有奉祀石狗的习俗,这些地区的石狗造型简单且形体小数量少。环北部湾地域的石狗文化遗存,反映着民族迁徙的亲缘关系以及商贸交往、文化交流与社会民俗的相互引力。 

置放位置。从雷州石狗调查小组的普查材料看,唐朝前的雷州石狗主要摆放在公共祭祀地、祠庙以及聚居村落附近;宋元石狗的置放位置扩展到田野、鱼塘、宅门、渡口、桥梁、村场、街道等地;明清石狗置放位置除了在村口、路边、巷头、门口、墙壁、塘边、河畔、田洋、山坡、宗祠寺庙、坟前等地方,还扩展到了码头、商铺、干道,甚至作为船只的碇石。 


CopyRight © 2021 湛江图书馆     制作维护:广州卓舟公司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人民大道北39号 (建议IE8以上浏览器访问)
Email to:E-mail:zjlib@vip.163.com (请用@代替#)     粤ICP备130433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