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数字图书馆
海洋经济、养殖 2012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1-09-18 11:44:35 点击数:

分享到:

2012-04-05“科技兴海”动力升级“海洋强省”南海起航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下称《海洋规划》)在今年正式开始实施,一场席卷广东14个沿海市所属陆域,覆盖41.9万平方公里海域,甚至佛山、肇庆及粤北“联动区”的“深蓝大潮”,将再次把南粤的社会经济发展推上潮头。

在有力启动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进程中,“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广东海洋经济航行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壮阔航路上。

借力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引领,“科技兴海”必将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当中的重要命题。《海洋规划》提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在科技方面的战略定位,就是要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同时,明确将“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单辟一章,寄望于“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为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增添源源不绝的强劲动力。

在先行中改革

“科技兴海”引领广东海洋经济

综合试验区建设

2011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同年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更是亲自视察广东,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家批准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广东发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动员令,广东海洋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起为全国率先示范的历史重任。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出了“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部署。“十二五”时期,广东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敢想、善谋、勇干、求实的精神,勇于承担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兴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南海综合开发保护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重大使命。

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按照《海洋规划》第五章关于“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广东省将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加大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为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4个方面的工作成为了重要抓手。首先,《海洋规划》就提出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央在粤涉海科研机构优势,优化配置海洋科技资源,支持广东与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海洋科学技术合作。

其次,《海洋规划》提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重点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专项攻关,进一步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三,《海洋规划》提出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广州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并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基地。

第四,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也成为《海洋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不仅要加强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的海洋、渔业等学科建设,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也要以海洋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为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海洋学科带头人。大力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海洋科技人才、设立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广东还要积极加强海洋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海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在先试中发展

海洋科技支撑广东海洋

经济强省建设

“科技兴海”的发展思路牵引广东海洋经济走向的同时,也为整个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展现了诱人的契机。国家海洋局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11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18.6%,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但相比于以前论堆头、讲块头、重个头的发展方式,广东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也越来越倚重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已连续17年蝉联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冠军宝座的广东正在“科技兴海”的大旗下再次起航。

诚如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不久前再次强调的那样,“海洋科技主导着新一轮世界海洋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他明确指出,海洋科技将从“十一五”时期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为主,转向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积极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对此,广东省早已在《海洋规划》的指引下,开始了各项具体工作的部署。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要求“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而“科技兴海”正是广东海洋经济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朱小丹省长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做优现代海洋渔业、做大海洋新兴产业、做强临港产业,打造广东现代产业‘黄金海岸’”。

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认真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五坚持、五着力’。”其中“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正是重要的一环。

在“十二五”的新征途上,广东海洋经济跨越发展之路也将在“科技兴海”大旗引导下,踏实稳进,奋力前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提出,广东下一步将以思路创新提高科技兴海谋划水平,以政策创新促进科技兴海规划全面落实,以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兴海取得实效,以机制创新增强科技兴海活力,全面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支撑引领作用。

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广东省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分工合理、优势集聚、辐射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海洋经济总量达1.5万亿元。到2020年,广东将进一步实现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海洋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等多项目标,最终将广东建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海洋强省,为广东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

广东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巡礼

1.涉海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基地:

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珠海万山海洋科技产业园。

2.涉海主要科研机构:

中央在粤的有: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东省属的有: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3.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

大力支持广东科技兴海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对广东“科技兴海”的大力支持,既有重大科技项目、重要政策措施等各种资源的倾斜扶持,更有发展战略、工作思路等全局问题上的正确指导。国家海洋局领导心系广东海洋事业,与南粤海洋人一道筹谋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令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精心部署,重点支持▶▶

国家海洋局强力助推广东“科技兴海”

国家海洋局领导十分关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多次亲赴广东调研,为南粤海洋战略的实施频频“支招”。2010年,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同年,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科技兴海大会暨全国科技兴海成果展览交易会”落户广州。

2011年5月5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亲赴广东省调研,明确提出了支持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12项意见。

政策扶持,项目带动▶▶

广东海洋科技发展借力升级

国家海洋局通过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海水利用专项等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专项,支持广东开展海洋科技应用研究工作,对提高广东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方面,广东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推荐立项了海水工业化养殖、海洋生物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制药等重大项目。目前,全省主持与参与公益科研专项项目14个,涉及经费近7000万元,有力地提升了广东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下,广东在水体调查、海岛调查、海岸带调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沿海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完成了预定的计划任务,初步构建了广东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立了海洋资源环境信息查询系统及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方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承担了海岛波浪能独立电力系统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与应用等项目,使广东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广东科技兴海

多“航路”齐头并进

“蓝色经济”大潮汹涌澎湃,摆在广东面前的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是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唯有发掘自身优势,勇往直前,方能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远大航路。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海”战略实施,制定规划,设立财政专项,有效提升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后劲,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现代渔业、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较大技术突破,大量科技成果更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

为解决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广东有效整合全省海洋科技力量,突破了一批影响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2009—2011年,广东省海洋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共27项。

海洋科研和教育平台不断健全完善

从海洋科技力量的分布现状以及产业现状出发,大力加强了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海洋科研和教育平台,在支撑服务海洋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海洋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力量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底科技人才共2299人,居全国第5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1530人,占比72%;涉海科研机构达25个,居全国首位。

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立起了海洋生物技术、近岸海洋工程、海洋药物、热带海洋环境等省部级以上涉海重点实验室26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还拥有一批国家、省级各类型涉海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与海洋科技成果推广机构。

重大海洋科技成果推广频有突破

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要求,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做到“开发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推动了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广东省开发了多种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提取鉴定的约900个热带海洋生物化合物中,其中119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海洋生化制品。

在海洋生物制药技术方面,广东省开发出了体现南海资源特色和作用机制独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和候选海洋化合物,其中海葵强心肽、鲨肝刺激物质类似物、芋螺毒素多肽等多种海洋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形成新的海洋制药产业群。

在现代海洋设施方面,发展了具备在线实时监控、自动调控与投饵、水循环率达90%以上的精准高密度循环水工业化养殖技术,2011年广东省海水循环水养殖326673立方米水体,产量达11248吨;实现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各环节技术系统化集成,已建设珠海、饶平、湛江等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截至2011年,全省投放深水网箱878只。

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国内外多项技术成果在产业中成功应用,推动广东水产加工业迅猛发展。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企业达1174家,年加工能力达423.1万吨,加工产量达144.3万吨。南海大洋性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逐步完善,开发前景广阔。

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已初步形成以反渗透技术为主体的海水淡化技术产业群体,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膜法海水淡化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能耗海水淡化新工艺、关键装备及示范工程;推进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在临海工业大规模应用,年直接利用海水量接近200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本版文/图:钟啸晓明吴戎

编辑统筹:杨和平

2012-03-30湛江多个科技项目获省表彰奖励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易丽平曾令梅报道:喜讯从广州传来!近日,记者从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会议对“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和颁奖,湛江作为广东西翼科技大市,有多个项目获奖,其数量在粤西各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湛江科技事业不断加快发展。2011年新增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省级、16家市级自主创新企业;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05项,其中获得科研成果奖51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件和826件,增长22%和8%。会上颁发的“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计27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87项、三等奖153项。其中,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谢绍河教授主持的项目《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喜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另有《粤西地区首个肾脏病理诊断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木麻黄抗逆境良种选育研究》、《磷石膏在硅酸盐水泥生产中的应用》等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2-03-29专家教授把脉湛江海水养殖业

本报讯(记者简珍通讯员黄承礼)昨天上午,我市从事海水养殖业的专家教授汇聚广东海洋大学,参加由市科协、市科技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主办的“推动湛江五年崛起发展论坛——海水养殖业专题会”,共同探讨海水养殖新技术,为湛江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副市长庄晓东、广东海洋大学校长何真等在开幕式上讲话。

我市是海洋大市、渔业大市,但养殖技术还相对落后,养殖设备较为简单,养殖品种有待改良。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共同探索一条既能确保海洋综合发展又能推进海洋养殖科学化、集约化的路子。

2012-03-31广东海洋大学“双喜临门”

本报讯(记者王娟通讯员曾令梅)记者从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谢绍河教授主持的项目《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进一步确立了海大在全国珍珠培育技术研发领域的核心地位,并对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学科——水产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该项目属于水产养殖的珍珠养殖与加工领域,由“附壳造型珍珠技术研究与应用”、“珍珠高值化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和“马氏珠母贝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厚层优质珍珠培育技术研究”三个项目(课题)整合形成,包括造型育珠、优质海水珠培育和珍珠加工与检测三大技术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它解决了我国珍珠产业面临的模核材料单一、工艺技术差、植核技术落后、育珠产能低下、加工技术受控、定量检测欠缺等主要问题,从而为扭转珍珠产业的利润率低、优珠率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状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振兴南珠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过示范、推广,全国应用该项珍珠养殖技术的海、淡水珍珠养殖面积达1.7万亩,推动了产业升级。通过研制不同核模、设计个性产品,创新镶嵌工艺及设计理念,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珍珠化妆品等,使珍珠产品层次化、潮流化、多元化、国际化,延伸了产业链。项目的推广创造经济总值4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人员2700多人,同时还创造了“公益养殖”与“生态环保”双重效益。

又讯(记者王娟)近日,我国目前食品行业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著名香料与食品添加剂专家孙宝国教授访问广东海洋大学,并接受了该校颁发的双聘院士聘书。这是海大继潘德炉和麦康森两院士之后聘任的第三位双聘院士,而且海大仍是粤西唯一拥有双聘院士的高校。

孙宝国教授接受聘书后表示,广东海大的食品学科在国内外水产品加工领域已形成自己的学术地位,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而特殊的时期,他希望自己能为海洋食品学科的发展做些事情。聘任仪式结束后,孙宝国教授为400多名师生作了题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我国传统主食和菜肴工业化与现代化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广阔前景,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为国人吃得方便、营养、美味、安全、实惠而努力从事食品科学研究,并与大家就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海大表示,孙宝国教授的加盟将对其建博大业产生重要意义,也必将激发学校学科建设活力,推动学科建设进程。

2012-04-05构建蓝色生态屏障推进我省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本报讯(记者魏如松通讯员张泽彪)日前结束的省政协五届23次常委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政协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建议案》(简称《建议案》)。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做出重要部署。

推进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建议案》指出,要鼓励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开展外海捕捞。积极争取国家从海洋捕捞渔船控制指标上给予倾斜,新增80吨以上外海捕捞渔船指标。对本省新造80吨以上外海捕捞渔船给予财政(贴息)资金扶持、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对外海和远洋捕捞船给予柴油财政补贴。

对于构建热带水产育种体系问题,《建议案》认为,要加强对水产育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争取在我省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科技园区”,并逐步构建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育苗场等完善的热带水产育种体系。

与此同时,常委们还建议,要实施热带海洋牧场工程,大力发展“碳汇渔业”。推进渔业农牧化,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养殖基地参与建设。制定“碳汇渔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渔民大力发展“碳汇渔业”。

确立海洋旅游作为我省海洋经济特色产业

如何建立起海南完整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常委们建议,要逐步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导,海岛观光及海洋专项旅游并存的多元化旅游产品结构。

《建议案》提出,发展高端热带海岛观光,开辟依托豪华邮轮、游船旅游的环海南岛蓝色海洋观光旅游通道;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建立海洋生态公园,范围涵盖现有珊瑚礁、海鸟、海洋生物、海洋历史遗迹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以海洋历史古迹和现代海洋设施为依托,挖掘、整理、弘扬海洋文化遗产,加快建设大型海洋博物馆、水下文物博物馆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利用渔港周边的沿海作为游乐场所,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

打造高水平临海临港经济带

《建议案》指出,要建设立足本省、背靠内陆、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加快临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航线,拓展物流市场,做强航运企业。

常委们表示,可以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海洋支柱产业园区。吸引生物医药、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等骨干企业进驻园区,形成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群。引进大型企业发展修造船产业和海洋工程制造业。同时,培植和扶持本地配套企业开发新产品,促进船舶配套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形成配套产业集群。

加快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常委们提出,可以整合全省现有的海洋科技资源,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形成以热带海洋研究为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机构。加强海洋信息中心建设,管理好我省管辖海域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提供多种海洋信息服务。

《建议案》指出,要加强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海洋科技人才需求规划,制定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在研究经费、住房、户口、支撑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我省高等院校合理调整、完善海洋学科设置,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优势专业设置,在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基础上筹建热带海洋大学。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常委们强调,要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如何从法制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议案》明确,要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尽快制定海洋污染赔偿、海洋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办法,要像保护耕地一样,设定用海红线。对天然海岸、珊瑚礁等稀缺珍贵的资源,尤其要加强保护,划出重点保护区内永久性不得开发的核心区域。

《建议案》认为,要开展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实现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在“绿化宝岛”行动中,要大力提高我省沿海海防林的质量,不仅使其具备防风功能,同时也具备改良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功能;加强对现有红树林保护的同时,在适宜种植红树的沿海滩涂人工种植红树,促进红树林群落的恢复,加强对我省珊瑚、海草生长海洋区域的保护,以推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为发展碳汇渔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2012-04-05中国渔民被迫走更远

在海洋资源有限和其他复杂的背景下,远洋捕捞正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

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歌词“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曾被认为生动描述了中国老一辈渔民的生活景象。然而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沿海各地却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

早在康菲漏油事故之前,已有学者对石化产业密集排列的渤海发出“渤海变死海”的警告,但海洋开发的步伐无法因当地对就业与税收的需求而减弱;在舟山,渔民捕捞愈走愈远,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在海南,近海渔类资源几近枯竭,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在广西,已从北部湾传统渔场撤回的渔船高达5000多艘,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全区4.67万渔民的生计……

来自国内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近海环境“沦陷”是中国近岸开发普遍过度的“苦果”。其中,仅重工业化布局而言,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一直往北,“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到处点火。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莫不在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此外,在地方短期利益驱动下,正在形成对岸线盲目抢占、低值利用的局面,沿海港口发展和临港工业基本都是靠围填海形成。

多重掠夺式发展,令渔民“失海”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近海生存空间萎缩,中国渔民赴远洋捕捞成为突破的方向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周边诸国的渔民也将目光投向了远海。在争抢有限海洋资源的背景下,远洋捕捞因此不时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

2012-03-28高公岛紫菜交易“开门红”

高公岛紫菜

交易“开门红”

今年产值可望突破亿元

本报讯(通讯员靳莉莉胡婷记者袁春梅)日前,连云地区紫菜交易市场传来消息,高公岛乡紫菜加工企业加工的15000箱紫菜中标,占本地区成交量的65%。据悉,此次参加交易的35家高公岛乡紫菜企业中有31家中标,今年紫菜养殖加工总产值可望突破1亿元。

据了解,高公岛乡原本是个以捕捞为主的渔业乡,随着海洋资源不断枯竭,捕捞渔民年年亏损。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主动开辟养殖海域,引进养殖项目,示范带动广大渔民“转捕为养”,积极发展紫菜、贻贝等藻贝养殖,带领广大村民走上了养殖致富的康庄道路。去年全乡放养紫菜45070亩,产量3.3万吨,产值6200万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14000元。今年紫菜养殖面积达到50000亩,预计实现产量3.8万吨、产值近亿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

2012-03-23全球海洋加速酸化渔业资源受威胁

■核心提示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世界海洋可能正以3亿年来最快速度酸化,超过历史上4次地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现在的海洋已经酸化到了什么程度?生物究竟会受到什么影响?海洋酸化可以被根治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过去是天灾现在是人祸

辽宁日报:日前,美国《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地球海洋正以3亿年以来最快的速度酸化。张教授,科研人员是依据什么得出如此令人不安的结论的?

张黎:我们知道树木的年轮宽窄能够反映这棵树经历过的环境变化。同样岩石、贝壳、化石等也能够保存酸性物质留下过的“足迹”,反映出海洋经历过的化学事件。比如海洋岩石中的碳同位素成分分布能够反映碳循环转移的过程,海洋贝壳的钙化程度等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的变化过程。科研人员正是对这些保存至今的自然界“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后,得出现在的海洋酸化速度史无前例的结论。

辽宁日报:远古时代海水也曾经发生过酸化?

张黎:是的。比如,在约56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暖时期,地球因某种原因急剧升温,海水发生过酸化,其速度与现在很接近。大约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暖期,全球气候异常温暖,海水也同样发生过酸化。在距今1.8万年以前的末次冰期末期,海洋经历了另一次酸化,在约6000年的时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增加了30%,海洋表面pH(酸碱度)值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但是那时的酸化速度仅仅相当于现在的1/50。

辽宁日报:那么现在的海洋酸化到了何种程度?

张黎:从人类工业化开始到现在的约200年时间里,海洋吸收了大气中的很多CO2,使得海洋表面pH值从8.2下降到近8.1,这0.1的变化相当于海水中氢离子浓度上升了30%。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如果持续下去,到2100年海水pH平均值将再“酸”0.3至0.4个单位,达到7.9至7.8。到那时海水酸度将比工业革命开始时约大100%至150%。

辽宁日报:为何进入工业化之后海洋酸化速度如此之快呢?

张黎:海洋酸化根本上取决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度。我们知道,由于大气的运动和海水的流动,二者之间的气体交换永不停歇地进行着。大气中的任何成分都有机会溶于海水中,CO2也不例外。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也曾经发生过大气中CO2含量激增事件,但这主要是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工业革命开始后,一方面人类开采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越来越多,它们燃烧产生的CO2被肆无忌惮地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森林频遭砍伐,吸收CO2的树木越来越少,两方面的人为因素叠加,造成了CO2含量激增。有人统计,至21世纪初人类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5000亿吨以上的CO2。这些CO2最开始会溶入海洋表层,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会随着表层、深层海水之间的交换而渐渐扩散到海底各个角落。研究表明,在19世纪和20世纪,人类排放的CO2中的30%被海洋吸收,并且现在海洋仍在以约每小时百万吨左右的速度吸纳着CO2。

所以,如果说以前的海洋酸化是各种自然天灾引起的,那么近200年的变化则应归咎于人祸。

或掀起新一轮物种灭绝

辽宁日报:海洋会无限度地酸化下去吗?

张黎:海洋对CO2有一定的容量。海洋对CO2的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不会一直酸化下去。溶于海水中的CO2达到“饱和”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假使真有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情,恐怕很多物种都早已经消亡了。

辽宁日报:很多物种会因海洋酸化而灭绝吗?

张黎:是的。我们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海洋酸化殃及的就不仅仅是鱼类那么简单了。酸化的受害者中,珊瑚首当其冲。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的“骨骼”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研究显示,海水酸化会影响珊瑚虫形成碳酸钙的能力,使珊瑚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如果海洋酸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全球珊瑚虫将大量减少。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将珊瑚礁当做“家”的其他海洋动物会流离失所,有的动物群落甚至会整体消亡。

海水酸化还会动摇海洋食物链的根基――浮游植物。比如在海洋中CO2浓度达到现有水平的2倍时,单细胞浮游植物球石藻的表面就会变得畸形;当CO2浓度继续升高达到现在水平的3倍时,它们的外表保护层将不复存在。从食物供给的角度讲,这种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将引发连锁反应。在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后,小到小鱼小虾,大到鲨鱼巨鲸,都会因深受海水酸化之害而“营养不良”。

海洋酸化给物种生存带来很大影响,历史上4次地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都伴随着碳增加、气温升高和海水变酸,而现阶段的酸化可能比那些时期更严重。

辽宁日报:如果海洋鱼类“吃饭”成问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渔业生产。

张黎:是的。海洋酸化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导致商业渔业资源的永久改变,最终会影响到海洋捕捞业的产量和产值,威胁数百万人口的粮食安全。虽然海水化学性质变化会给渔业生产带来多大影响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预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洋酸化会造成渔业产量下降和渔业生产成本升高。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海洋酸化使得鱼类栖息地减少。在太平洋地区,珊瑚礁是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的主要栖息地,这些生物为太平洋岛屿国家提供了约90%的蛋白质。据估计,珊瑚和珊瑚生态系统每年为人类创造的价值超过3750亿美元。如果珊瑚礁大量减少,则将对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海洋酸化使得鱼类食物减少。海洋酸化会阻碍某些在食物链最底层、数量庞大的浮游生物形成碳酸钙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从而导致处于食物链上层的鱼类产量降低。

辽宁日报:这样说来,我国附近的几大渔场也会遭到波及了?

张黎:是的,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海洋酸化对全球的浮游生态系统都会造成影响,我国的渔场当然也不例外。另外我国南海有着丰富的珊瑚礁资源,目前由于一系列环境变化(包括海水酸化)的原因,珊瑚白化病问题愈发严峻,也间接影响了南海的渔业资源。

辽宁日报:如果海洋继续酸化下去,那么我们直接食用捕捞上来的海鱼,会对健康有影响吗?

张黎: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还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鱼类对环境酸碱度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们不会发生病变。但是,随着海水酸化的进一步恶化,一些敏感的鱼类可能会生病,也可能由于免疫力下降而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还可能由于海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在体内积累更多的污染物……到那时我们食用海产品就需要慎重了。

目前尚无方法根治

辽宁日报:有什么方法可以根治海洋酸化吗?

张黎:海洋酸化从根本上说,是因大气中CO2含量迅速上升引起的。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竭力减少CO2排放,但大气中CO2总量还在不断上升。目前还无法找到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方法,只能减缓其上升的速度。

辽宁日报:既然海洋酸化危害如此严重,想必科学界早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未来我们的研究将从哪些细节入手?

张黎:确实如你所说,一些地球化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海洋酸化问题。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已将海洋酸化问题列为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加强了对本国海洋酸化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

然而目前各国对海洋酸化过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认识还处在初期阶段。因此我们首先会集中精力了解海洋酸化的本质,提高观测和评价的技术能力。然后再弄清海洋酸化究竟对各层级海洋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此外,对受影响的海洋生态系统发生的相应变化及海水CO2系统进行量化,尤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水化学性质的长期持久观测等也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辽宁日报: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对防止海洋酸化做出哪些努力?

张黎:由于有关海洋酸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今对于海洋酸化的遏制或治理还缺乏系统和具体的方案。总体上说,大家还是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和减少CO2排放上。我们老百姓要想为防止海洋酸化作出贡献,最切实有效的做法就是努力做到节能减排,营造绿色健康生活。□本报记者/王亮

专家档案

张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承担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等科研项目。研究领域:海洋鱼类对痕量金属的生物利用率和其毒理效应,海洋鱼类富集痕量金属的地球化学和生理生态机制等。

2012-04-03海南与博鳌亚洲论坛共同成长

海南与博鳌亚洲论坛共同成长——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海南省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本报记者何伟

“通过博鳌亚洲论坛,海南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博鳌亚洲论坛理事、海南省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问:博鳌亚洲论坛迈入第二个10年,被誉为东方达沃斯,您认为论坛迅速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答:博鳌亚洲论坛已逐渐走向成熟,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亚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之一。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我国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参与国际事务、融入世界大家庭,需要主导国际议题设置和争取国际话语权,论坛为这些需求创造了一个重要平台和成功范例,这是论坛成长的根本原因。

论坛迅速成长还得益于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论坛努力按照国际惯例发展自己,活动形式上也非常具有国际化色彩,中外与会者都可以畅所欲言。论坛代表具体出席哪一个分论坛或者哪一场会议,大部分情况下是自主选择的,这使得一些比较成熟或者比较引人注目的议题能够保留下来,并且每年都出现新见解。同时,那些不很重要的议题就会被自动淘汰,并代之以新的议题。比如说,今年就新增了有关慈善体制改革的议题。

问: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主办地,11年来海南怎样面对论坛的成长?

答: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展的第一个10年,海南不断地从论坛汲取智慧、更新观念,并借助论坛招商引资,通过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海南经济快速发展。比如说,本届年会期间,将召开海南省对话CEO早餐会,通过对话来招商引资,吸取先进经验。11年来,海南与论坛互惠互利,共同成长。

问:11年来,博鳌亚洲论坛给海南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博鳌亚洲论坛极大地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这种美誉度又转化为海南的软实力。

以前,海南开发海洋资源,就是在海边建高位池养虾,发展海水养殖,最多建个渔港。如今,海南在重新审视海洋资源的时候,觉得还有很多好领域可以开拓和发展,这种变化是同我们组织领导干部参加论坛活动密不可分的。论坛改变了海南的思维模式。正因为有了论坛,海南才开阔了眼界,认识到现有资源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利用。

随着海南知名度的提升,近年来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南旅游业接待游客量实现了4次突破。同时,论坛还有力地推动了海南会展业的迅速崛起,大型展会明显增多。目前,海南已经具备承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能力。

相关文章